我觉得哪种说法说明恐龙灭绝说法及理由可能性大

恐龙灭绝的元凶究竟是什么?_网易科技
恐龙灭绝的元凶究竟是什么?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大撞击理论被提出之前,科学家们认为是什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20世纪70年代晚期之前,解释这次大灭绝的理论多不胜数,没有真正一致的意见。其中的一种理论提出是因为哺乳动物吃掉了所有的恐龙蛋,但这种理论现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否定了。另一种得到了更加广泛支持的理论则认为是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引发了环境变化,导致了恐龙的灭绝。Walter与Louis Alvarez于1979年首次提出了大撞击理论。其后不久这种理论便将主导围绕这一话题的思考。铱是什么?它能在地球上天然形成么?铱是地球上的一种元素,多见于地壳的下面一层即熔融地幔层中。有时它会随火山喷发被喷出地表,但仍然是极其稀少的。而在某些类型的小行星上,铱的浓度则高得多。大撞击理论是科学家们在KT界线层[译者注1]中发现了类似小行星上的浓度的铱之后才被提出的。科学家们如何解释撞击发生时及撞击之后某些物种的幸存现象?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有些撞击理论的支持者们认为,像青蛙、海龟、鳄鱼及鱼类这些动物是靠沉入水中或者稀泥中存活下来的。他们称这使它们得以躲避开始时的热浪以及当尘埃与大气化学物质挡住了阳光之后的"撞击冬季"带来的严寒。有的哺乳动物也存活下来了。撞击理论主张这是因为它们中的大部分体型都比较小,所以可以挖地洞来躲避高温与严寒。而反对这一理论的人则指出这些物种的幸存,其中有些还是对寒冷与污染非常敏感的,恰恰让曾出现过全球性的环境灾难的这种论调站不住脚。像Keller教授所认为的,2颗小行星能在30万年内先后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大?有证据表明,撞击可能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于太阳系周围飞绕着大量的碎片而集中发生的。比如,地球上有两个巨型陨石坑是在三千五百万年前间隔约20万年先后形成的:俄罗斯的珀皮盖陨石坑及美国的切萨皮克湾陨石坑。因此,尽管很不常见,但是在KT界线中发生曾过两次大撞击也并非不可能。Keller教授的团队能找到如他们所说的恰好出现在恐龙末日的陨石坑的可能性有多大?有可能,但是可能性并不大。地壳的70%都在过去的650万年中"潜没"了 — 被另一个构造板块压回到地幔中。当然,单次撞击理论的支持者们则声称它将永远不能被找到,因为它根本就不曾存在过!为什么Keller教授的研究团队会相信是另一次撞击导致了大灭绝?而不认为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他们认为发生过两次撞击,一次于恐龙最终消失的30万年之前发生在希克苏鲁伯,而另一次则恰好是发生在“KT界线”—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标志着恐龙的灭绝的岩石层。但是他们相信其中的任一次撞击都不是大灭绝的首要原因。他们声称其他一些因素如印度西部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及全球变暖的联合作用也是原因之一。质疑大撞击理论的依据还有哪些?大撞击理论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火山喷发)落回地面的熔融碎片引起了全球性的森林大火。但是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Claire Belcher已经表明在离希克苏鲁伯2000公里之外还有这样的大火是极不可能的。但这并不表示撞击不曾发生,只是说它所造成的后果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惨烈。当下的争论倾向于哪种说法?目前仍然还有几大主要的思想流派。毫无疑问,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大撞击理论—大部分的地球科学家都赞成。另一种长盛不衰的观点则一直强调印度西部的德干地盾的重要性。据称,它在(多次)大撞击之前的数十万年中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并引起了一系列急剧的气候变化,导致了大灭绝。还有一派的说法是为古生物学家们所一直推崇的,即全球变暖及栖息地的消失是灭绝的原因。在撞击发生前的50万年之中,曾覆盖了北美大陆大部分的一个大型内海消失了,而人们认为的恐龙所赖以生存的沿岸平原也随之消失了。其他人则相信上述的几种说法都是可取的,并认为恐龙是被各种条件的致命组合所灭绝的。但是,恐龙刚好是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灭绝的,这不是很明显恐龙是被小行星杀死的么?这也仍然是有待争议的,科学家们尚不能在如何理解化石记录上达成一致。恐龙化石是相对稀少的,而标本则更是难得一见。这意味着,相较其他数量更多的物种而言,要想知道恐龙灭绝的确切时间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确有古生物学家称(化石)记录显示它们是被突然事件所灭绝的。其他人则坚持认为恐龙化石记录并不支持这一说法,它们(随其他一些存在更好的化石记录的物种一起)在撞击发生的数百万年前就逐渐消失了。我们已经知道,在大撞击之后就再也没有了恐龙,但是也有可能更早的时候很多恐龙就已经消失了。注1:KT界线是介于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的界线,大约出现在六千五百万年前。详情请参考Wikipedia条目Crea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本文来源:译言网 )
本文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导致恐龙灭绝的罪魁可能是石油?
14:56:22&&来源:今日头条
& & & & 【每日科技网】&  恐龙到底是因何灭绝?这个问题虽说不如恐龙本身那么古老,但也颇有年头了,从小学生到大科学家多少年来一直都想知道答案。《侏罗纪公园》和《历险小恐龙》这样的电影更是让人们的心情愈加迫切。报道称,一份的研究报告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说法&&导致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石油。
  日本东北大学和气象厅气象研究所的专家在业界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刊登了研究报告,指出是6600万年前,石油储量丰富的尤卡坦半岛被小行星击中,导致了恐龙的大量死亡。当小行星命中位于今天墨西哥境内的广大富油区时,浓重的黑烟直上天际,改变了全球的气候。烟尘遮蔽了阳光,导致全球温度大幅度降低。同样重要的是,这还造成了全球性的干旱。
  小行星的直径接近10公里,其撞击形成了今天在尤卡坦依然存在的火山口,名列全球第三大。撞击的能量相当于二战末期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10亿倍。
  专家们计算出来,石油产生出的烟尘足以让地球接受的日射量减少85%,降雨减少80%,这将对植物生长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多数恐龙的食物。与此同时,在三年内,地球温度因为烟尘降低了16摄氏度。
  于是乎,恐龙因此灭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了。只有体型较小的,居住在洞穴里的远古哺乳动物幸存下来。事实上,化石显示,撞击前存在的物种只有12%最终幸存。巴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就在另外一次研究中发现,不单单是恐龙灭绝了,哺乳动物也灭绝了93%。事实上,幸存下来的动物中,体型者也不过和今天的家猫相当。
  不过,生命的反弹也&相当迅速&,在撞击事件过去30万年后,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就相当于之前两倍了。当然,与只有2万5000年左右的人类历史相比,30万年还是很长的时间。这也说明,小行星撞击事件造成的影响巨大,要彻底走出来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与爬行动物相比,哺乳动物的适应性更强,最终成为了星球的统治者。其实在撞击前,恐龙就已经走了几百万年的下坡路,但真正灭绝,很大程度上还是该归咎于尤卡坦地区富含石油的土地。
  终结了恐龙物种的石油,现在却成为人类当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说来也多少有点讽刺。专家计算过,如果小行星撞击的是没有多少石油储量的地方,则随后的灾难量级将只有现实的三分之一左右。当然,三分之一的灾难下,恐龙是否能够存活依然难以判断,但是至少,可能性是要大大提升的。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石油,十有八九我们现在不会有汽车,但谁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养头恐龙做宠物呢?
  来源:新浪美股
  作者:头条号 / 中国青年网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恐龙灭绝原因_共10篇 - 公文大全
> 恐龙灭绝原因
恐龙灭绝原因
第1篇:恐龙灭绝原因恐龙灭绝原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恐龙灭绝原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第2篇:恐龙灭绝的原因恐龙灭绝的原因――烧死、淹死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解释恐龙灭绝的原因。下面我提出一种解释恐龙灭绝的可能性。一、现在地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分析众所周知,现在地球表面积的71%被水覆盖着,仅有29%露出水面――陆地。我们分析地球上动物体积大小的存在情况――存在区域。我们知道,体积最大的动物存在于海洋,而不是陆地。体积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长的动物霞水母,竟有74米,也存在于海洋。也就是说,不论是体积最大的,还是最长的动物都生活在海洋,而不是陆地。所以说,动物的体积的大小决定于他生存的空间大小,小的空间不能存在大体积的动物,现在地球的格局,地球上的陆地的动物,就没有像蓝鲸、霞水母体积、长度那样大的动物。二、推测恐龙时代地球的海洋和陆地面积情况无容置疑,恐龙生活的时代,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应该是恐龙,而且恐龙还生活在陆地上,所以恐龙生活的时代,对于地球表面,陆地是远远大于海洋面积的。也就是说,恐龙生活的时代,地球表面少部分被水覆盖着,地球表面大部分是陆地。和现在相比,恐龙时代陆地是联通的,即植物是联通的,现在水域是联通的。这样给体积巨大的恐龙留下很好的生存空间,换句话说,由于陆地面积较大,才能有恐龙那样大体积的陆生动物的存在。三、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烧死、淹死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时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说明恐龙很适应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适宜于植物的生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化学方程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热量,这里的c通用于可燃烧的有机物。也就是说,固定空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向空中释放碳,通过燃烧等。在恐龙生活的时代,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生成植物并且释放氧气,向着不利于恐龙生活的低浓度二氧化碳、高浓度的氧气转化、过度。整个地球几乎被绿色植物覆盖着,并且是相互联通的。由于陆地面积较大,空气湿度不大,雨天也较少植物必然也是容易燃烧的植物居多。发展到后期必然就形成氧气浓度较大,植物几乎覆盖地球的大部分――恐龙生活的区域。这样的地理环境极其危险,少有不慎就会发生全球性的火灾,更何况有小行星撞击地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恐龙生活的时代有小行星撞击地球,此时恐龙生活的环境已被高浓度的氧气,并且被可燃烧的植物笼罩覆盖着,这样的撞击必然引起几乎全球性的火灾,恐龙必然会被几乎全部烧死。由于全球巨大的火灾,必然引起气温的升高,地球南北两极的冰被部分融化,流入陆地的低洼处,小行星的撞击还可能导致地球的塌陷,导致地球的体积缩小,必然也会导致水覆盖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这样没有烧死的恐龙也必然被淹死,应该是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也是后来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的原因,变成现在地球的格局,形成最大体积的动物存在海洋的现实。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球被水联通,要比被植物联通更安全,尤其在没有能力扑灭火灾的时期。
第3篇:恐龙灭绝的原因恐龙灭绝的原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第4篇:恐龙灭绝原因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代,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恐龙灭绝给人类的思索恐龙的诞生在后生成期五亿多年流逝的光阴中,爬行类动物的生成,尤为不可思议。爬行类动物体形巨大的程度是空前绝后的,它们那伟岸的身躯,结实的骨架,尖利的牙齿和粗壮的尾巴??出土的恐龙化石,再现了它们当年的雄姿。后生成期爬行类动物的生成,采用的是长成生成方式。其中,大型爬行动物堪称表率。譬如人类十分熟悉,又十分陌生的物种――恐龙。提及恐龙,人们的兴趣多多,至于它从哪儿来,它的生成和溃灭,至今都未有明确的结论。这个超大型的生物,好像不知怎么就来了,又不知怎样就没有了。回顾爬行类动物生成的自然环境,比之此后的岁月,那是个气温冷暖变化突兀、四季感不强、植被疏密不等、光照度强烈、水质生硬、土质贫瘠、生物稀少的空旷时代。这时期内,虽然已有了鱼类、甲壳类、植类等生命踪迹,但大地仍然显得寂寥、荒凉,显得冷清、形单影只。后生成期是各种生物角色相继登场的历史年代,自然界总体的氛围是宁静、平和。恐龙这种神秘的史前巨兽,曾以庞大的身躯、锐利的爪牙雄霸地球亿万年。然而还是抵挡不住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土崩瓦解,全部绝灭,只留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巨大而又精美的遗骸-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至今还没有一个能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种种假说大体归为两个主流:一是“宇宙灾难说”,推测因小行星直接撞击地球,破坏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而使恐龙灭绝。二是地球本身多重因素的灾变论,如大陆板块的破裂漂移、造山运动、海平面升降等,全球性的地质灾害造成环境灾害,进而导致恐龙灭绝。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恐龙灭绝永远都是人类最关心、最热门的话题,因为它正与我们人类本身相关。当“全球变暖”在五年前还仅仅只是一个概念,如今却从来未有过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人类如何正视日益恶化的环境,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等问题,这不由得我们思索,我们该何去何从。
第5篇:恐龙灭绝的原因恐龙灭绝的原因陨石撞击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有一个叫做希克苏鲁伯的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答案就隐藏在这层白白的岩石里。这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下层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恐龙消失了。K-T边界岩石中含有铱,铱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呢?在太空中。太空中的铱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找到了冲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标记。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出现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第三纪界限岩层里。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来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的地点就在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6千5百万年前的这次撞击非常猛烈,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没法和它比。那时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宽度大约是6英里。它以超过4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表面。它的体积非常庞大,所以当它撞上地球时,前端已经碰到了地表,尾部却还在3万5千英尺的高空,相当于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高度。撞击地球的是高山一样大小的一块巨岩。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食肉动物将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第6篇: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恐龙灭绝的几种较有说服力的原因摘要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到7000万年前,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深埋在地层中的形形色色的化石以及科学家们的思考。解释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 已有80多种,虽然各种解释都有其合理性,但认真研究起来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从地球生命发展的总进程来,有几种解释是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如陨石碰撞说, 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地磁变化说,被子植物中毒说,种间竞争说等。关键词:恐龙灭绝;陨石碰撞;气候;竞争目录中文摘要?????????????????????I1.恐龙的简要介绍?????????????????1 1.2与现今动物关系????????????????11.1名称由来???????????????????11.3多样发展???????????????????21.4恐龙习性???????????????????22.恐龙的灭绝之谜?????????????????32.1.陨石碰撞说??????????????????32.2气候变迁说??????????????????32.6种间竞争说??????????????????42.4地磁变化说??????????????????42.5被子植物中毒说????????????????42.3物种斗争说??????????????????51.恐龙的简要介绍 1.1名称由来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1.2与现今动物关系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它的前身是“似哺乳类的爬行动物”,早期则是“似爬行类的哺乳动物”。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大部分在中生代的末期灭绝了;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即现存的爬行动物(如龟鳖类、蛇类、鳄类等);还有一部分沿着不同的进化方向,进化成了现今的鸟类和哺乳类。1.3多样发展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1.4恐龙习性因为恐龙已经灭绝,所以,不能用研究现生动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凭借其在地球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有的头上有角或头盾、还有的尾部有长刺。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达尔文说过,要想弄清楚物种灭绝的原因,首先应该弄清楚它们过去式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而生活的。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恐龙既然属于爬行动物,自然是变温(冷血)动物,然而近些年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巴克等人,经过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后认为,恐龙不是低能的变温动物而是恒温动物。尽管恐龙的体温比现代哺乳动物的体温低些,调节体温的机制要差些,但大量的事实却有力地支持了这一新解。特别是对恐龙骨骼组织的研究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关于恐龙的概念。巴克在骨组织的研究中发现恐龙的骨骼中有较丰富的血管和较多的哈弗斯氏管,而血管密度比某些哺乳动物还要高,也没有发现过生长环,证明恐龙没有冬眠过。因此巴克认为恐龙不是低能的变温动物而是有很高的体温和获得了恒温装置的“内热”动[1]物或者恒温动物。2.恐龙的灭绝之谜2.1.陨石碰撞说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称霸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炸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有的科学家在KT界线层中发现了大量异常的铱元素,而这种元素在地球上很少有,在其他星球上很多。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2.2气候变迁说恐龙庞大的身躯是其它哺乳动物所不能相比的,它不仅需要有充足的氧气才能保证其呼吸的需要,而且需要有充足的阳光或者说有较强的紫外线照射才能满足其健康生活的需要,恐龙厚厚的皮肤需要有较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所以当时较强的紫外线照射是恐龙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随着恐龙对氧气的大量消耗和臭氧层的不断加厚,一方面空气中的含氧量在不断下降,恐龙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臭氧层的加厚和紫外线的减少使恐龙的抗病能力不断下降,所以在大约6500万年前后臭氧层完全形成的时候,不能适应新环境的恐龙就自然而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恰在此时,紫外线的减少,正好给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紫外线较强的时代,哺乳动物白天只能躲在洞穴里,以避免紫外线的伤害,只有到晚上才敢出来活动,所以一直到今天许多哺乳动物白天休息晚上活动的生活规律一直未改变。臭氧层形成的另一标志就是大约在9000万年的时候,地球上的植物开始开花,以后随着臭氧层的加厚和形成,鲜花才开始在地球上越来越多,有专家甚至说:“在鲜花逐渐盛开的几千万年中,恐龙视野中越来越多的美丽和恐龙肚子里不断加剧的痛苦是这个种群永远无法解[2] 释的疑惑。”2.3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2.4大陆漂移说。 有的科学家断言恐龙灭绝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一些盆地隆起,浅丘开始出现,因而造成水枯林竭:同时海底变化,海平面下降300多米,亚洲、北美洲之间的陆地开始连接起来,大量动物迁移到恐龙栖息处,使食物供应发生困难,以至恐龙处于“断粮”地步,在严重的饥饿中逐渐死亡[3]。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2.4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2.5被子植物中毒说有的科学家推测,恐龙是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遭到绝灭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植物界的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占统治地位,在这些植物中含有许多单宁酸,这些对恐龙并无损伤。但是,在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最早有花植物出现了,这些有花植物组织内常常含有作用强烈的生物碱,对恐龙的生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生物碱――如马钱子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大量吞吃了生物碱,毒素反应引起其严重的生理失调,导致死亡[4]。2.6种间竞争说一种生物的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因而出现直接或间接的竞争,这种竞争为“种间竞争”。如肉食、兽与草食、兽之间的竞争。在恐龙时代,出现繁殖力极强、在脑发达的肉食类动物,它们大量偷吃恐龙下的蛋,因而导致恐龙断子绝孙。(我国内蒙古、山东、广东等地均发现有恐龙蛋化石。特别是粤北始兴县发现世界上目前数量最多,保存最好、分别为34、35枚一窝的恐龙蛋化石,并发现有恐龙化石群。)同种类生物为了生存,互相攻击、吞噬为“种内竞争”。如霸王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恶霸,它的头就有1.5米长,血盆大口长有利剑般的牙齿,能随意地吞噬其它草食性恐龙。恐龙有草食性和肉食性之分,有大小之分,大的长度达20多米,如在美国发现的恐龙长27米、中国四川发现的马门溪龙长22米、重四五十吨;中国云南禄半发现公鸡大小的恐龙,重则以两计。这种“一物降一物,弱肉强食”的现象,导致了恐龙的最终绝灭。参考文献[1]张超.恐龙的生存之谜.动物、植物之谜[M].中国科学出版社, [2]忻迎一.宇宙与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王小彬.动物百科[M].华文出版社,2009[4]邢福谋.宇宙、天体、生命、人类是怎样起源的?
当代十大科学之谜揭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恐龙灭绝的几种较有说服力的原因摘要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到7000万年前,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深埋在地层中的形形色色的化石以及科学家们的思考。解释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 已有80多种,虽然各种解释都有其合理性,但认真研究起来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从地球生命发展的总进程来,有几种解释是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如陨石碰撞说, 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地磁变化说,被子植物中毒说,种间竞争说等。关键词:恐龙灭绝;陨石碰撞;气候;竞争目录中文摘要?????????????????????I1.恐龙的简要介绍?????????????????1 1.2与现今动物关系????????????????11.1名称由来???????????????????11.3多样发展???????????????????21.4恐龙习性???????????????????22.恐龙的灭绝之谜?????????????????32.1.陨石碰撞说??????????????????32.2气候变迁说??????????????????32.6种间竞争说??????????????????42.4地磁变化说??????????????????42.5被子植物中毒说????????????????42.3物种斗争说??????????????????51.恐龙的简要介绍 1.1名称由来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1.2与现今动物关系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它的前身是“似哺乳类的爬行动物”,早期则是“似爬行类的哺乳动物”。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大部分在中生代的末期灭绝了;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即现存的爬行动物(如龟鳖类、蛇类、鳄类等);还有一部分沿着不同的进化方向,进化成了现今的鸟类和哺乳类。1.3多样发展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1.4恐龙习性因为恐龙已经灭绝,所以,不能用研究现生动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凭借其在地球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有的头上有角或头盾、还有的尾部有长刺。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达尔文说过,要想弄清楚物种灭绝的原因,首先应该弄清楚它们过去式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而生活的。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恐龙既然属于爬行动物,自然是变温(冷血)动物,然而近些年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巴克等人,经过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后认为,恐龙不是低能的变温动物而是恒温动物。尽管恐龙的体温比现代哺乳动物的体温低些,调节体温的机制要差些,但大量的事实却有力地支持了这一新解。特别是对恐龙骨骼组织的研究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关于恐龙的概念。巴克在骨组织的研究中发现恐龙的骨骼中有较丰富的血管和较多的哈弗斯氏管,而血管密度比某些哺乳动物还要高,也没有发现过生长环,证明恐龙没有冬眠过。因此巴克认为恐龙不是低能的变温动物而是有很高的体温和获得了恒温装置的“内热”动[1]物或者恒温动物。2.恐龙的灭绝之谜2.1.陨石碰撞说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称霸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炸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有的科学家在KT界线层中发现了大量异常的铱元素,而这种元素在地球上很少有,在其他星球上很多。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2.2气候变迁说恐龙庞大的身躯是其它哺乳动物所不能相比的,它不仅需要有充足的氧气才能保证其呼吸的需要,而且需要有充足的阳光或者说有较强的紫外线照射才能满足其健康生活的需要,恐龙厚厚的皮肤需要有较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所以当时较强的紫外线照射是恐龙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随着恐龙对氧气的大量消耗和臭氧层的不断加厚,一方面空气中的含氧量在不断下降,恐龙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臭氧层的加厚和紫外线的减少使恐龙的抗病能力不断下降,所以在大约6500万年前后臭氧层完全形成的时候,不能适应新环境的恐龙就自然而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恰在此时,紫外线的减少,正好给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紫外线较强的时代,哺乳动物白天只能躲在洞穴里,以避免紫外线的伤害,只有到晚上才敢出来活动,所以一直到今天许多哺乳动物白天休息晚上活动的生活规律一直未改变。臭氧层形成的另一标志就是大约在9000万年的时候,地球上的植物开始开花,以后随着臭氧层的加厚和形成,鲜花才开始在地球上越来越多,有专家甚至说:“在鲜花逐渐盛开的几千万年中,恐龙视野中越来越多的美丽和恐龙肚子里不断加剧的痛苦是这个种群永远无法解[2] 释的疑惑。”2.3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2.4大陆漂移说。 有的科学家断言恐龙灭绝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一些盆地隆起,浅丘开始出现,因而造成水枯林竭:同时海底变化,海平面下降300多米,亚洲、北美洲之间的陆地开始连接起来,大量动物迁移到恐龙栖息处,使食物供应发生困难,以至恐龙处于“断粮”地步,在严重的饥饿中逐渐死亡[3]。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2.4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2.5被子植物中毒说有的科学家推测,恐龙是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遭到绝灭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植物界的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占统治地位,在这些植物中含有许多单宁酸,这些对恐龙并无损伤。但是,在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最早有花植物出现了,这些有花植物组织内常常含有作用强烈的生物碱,对恐龙的生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生物碱――如马钱子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大量吞吃了生物碱,毒素反应引起其严重的生理失调,导致死亡[4]。2.6种间竞争说一种生物的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因而出现直接或间接的竞争,这种竞争为“种间竞争”。如肉食、兽与草食、兽之间的竞争。在恐龙时代,出现繁殖力极强、在脑发达的肉食类动物,它们大量偷吃恐龙下的蛋,因而导致恐龙断子绝孙。(我国内蒙古、山东、广东等地均发现有恐龙蛋化石。特别是粤北始兴县发现世界上目前数量最多,保存最好、分别为34、35枚一窝的恐龙蛋化石,并发现有恐龙化石群。)同种类生物为了生存,互相攻击、吞噬为“种内竞争”。如霸王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恶霸,它的头就有1.5米长,血盆大口长有利剑般的牙齿,能随意地吞噬其它草食性恐龙。恐龙有草食性和肉食性之分,有大小之分,大的长度达20多米,如在美国发现的恐龙长27米、中国四川发现的马门溪龙长22米、重四五十吨;中国云南禄半发现公鸡大小的恐龙,重则以两计。这种“一物降一物,弱肉强食”的现象,导致了恐龙的最终绝灭。参考文献[1]张超.恐龙的生存之谜.动物、植物之谜[M].中国科学出版社, [2]忻迎一.宇宙与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王小彬.动物百科[M].华文出版社,2009[4]邢福谋.宇宙、天体、生命、人类是怎样起源的?
当代十大科学之谜揭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第7篇: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第8篇: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小学
李敏一、教学课题: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教案背景:1、教学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因此,为了激发儿童对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开展了“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网络探究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同时,认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本现象,了解生命与地球环境的关系、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等方面的人文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网络探究课程,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基于Web的专题学习网站开展教学探究,致力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辅助工具的一次综合实践教学活动。2、学生情况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前,我们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学习兴趣、信息工具的操作水平,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调查,了解到他们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对科学学科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探讨的恐龙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对恐龙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2)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能进行文章的录入、编辑和排版,电子板报、幻灯片的制作,以及上网搜索资料、聊天和发贴,部分学生能利用博客平台发表网络日志等操作。(3)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喜欢想问题,懂得提问题和敢于尝试解决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协作学习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是《科学》(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遗传与进化》单元中的第三课,《遗传与进化》是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关“生命科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单元有3个课题,第一个课题《代代相传的特征》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物的主要特征――遗传和变异;第二个课题《进化中的生物》是介绍生物进化的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最后一个课题《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学生在掌握了“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因此,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呈现是按“感知――理解――应用”的顺序来安排,这样的呈现方式,是体现学生知识建构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特点,符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材内容的选取注重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注意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注意激发学生主动的科学探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以生为本,一切都是为了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学生应模仿科学家的科研活动方式去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同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提出:小学科学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因此,《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这课在教材中并没有安排一个个零散的活动或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学习,而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基于Web的网络环境下,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途径对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进行探究,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一)教学目标综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结合新课标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培养的目标,将《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百度搜索”和其它教学资料,让学生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各种猜想学说。(2)学生在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过程中,认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本现象,了解生命与地球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3)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与进化有关的有趣话题,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2、能力培养目标(1)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运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综合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2)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学习,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处理等方面的能力。(3)在专题学习网站中,通过留言板、论坛、博客等交流工具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协作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共享想法,共享智慧,体会合作学习的愉快,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情感。(2)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乐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地球环境等方面的人文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活生生的恐龙已经离我们很远,它的出现和灭绝至今让我们猜想纷纭,学生对恐龙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和对学生的调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通过“百度一下”搜索网络资源信息,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难点:如何利用“科学探究法”在Web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探究活动。 四、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计算机协作学习法(CSCL)、讨论法、演示法和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1)设备:能上互联网的多媒体科学探究实验室。 (2)信息平台:本校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 (3)标本:恐龙化石标本。(4)图片:有关恐龙及其化石的图片。(5)视频:有关恐龙的视频片断,如《侏罗纪公园》、《迷失的世界》等。 2、开展科学探究实践的准备:(1)制定实践计划表、调查表、数据统计表、评价表和评价量规等。 (2)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然后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组长。 (3)学生登录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用户注册。六、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分2个课时完成,教学实践的科学探究主要是利用本校自己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搜索资料、资料分析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制作电子汇报稿、研究成果汇报,最后进行成果的交流和评价等。教学过程的探究实践主要流程见图1,具体教学过程见表一(第1课时)和表二(第2课时)。表一(第1课时)表二(第2课时)七、教学反思《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基于Web环境下的专题探究活动课,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循序渐进开展课题的探究活动,通过2个课时的教学实践完成了教学目标,具体总结如下。一、教学效果总结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开展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运用网络信息工具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保持学习热情,积极投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不仅了解到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了解到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了解到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更懂得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等方面的人文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让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欢乐,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2、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学生了解到丰富浩瀚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方便,同进培养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处理等方面的能力。3、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科学课程的科学探究,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辅助工具。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1、利用“百度”搜索信息时,小学生较难把握 “关键字”,导致搜索的资料难于聚焦于要解决的问题,变成学生滥浏资料,浪费时间。2、运用科学探究实验室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对上网有兴趣,当用网络来搜索学习资源时注意力容易分散,时常要求老师监督或鼓励的方式来约束学生。3、“专题学习网站”中的论坛、留言板实行学生发布的信息实时呈现时,会造出对信息的管理带来困难,而加强对学生发布信息的管理,又不能实时地呈现教学动态,这是一对交流讨论中的焦点矛盾。参巧文献:[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 李克东编著.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谢幼如等.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
第9篇: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你认为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哪一种?陨星碰撞说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1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2火山爆发说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3造山运动说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4物种争斗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5海洋潮退说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海鱼手机加瓦站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6物种老化说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7外星人把恐龙全部杀死了恐龙绝对不是灭绝于6500万前的彗星撞地球, 根本就不用想也会知道。
不知道最早是什么科学家提出恐龙死于彗星撞地球的,那人根本就没有长脑子,或者大脑是由土和泥巴构成的外星生物...就是这样滑稽的假说还骗得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楞一楞的 都是些吧吃、哈巴.. 很简单 若恐龙真是那样灭绝的那为什么和恐龙同时代生活在地球陆地上的无数的动物没死?不管是食草的还是食肉的 ,为什么猿人或猴子没有死掉 因为人类还在,若说人类是猴子进化来的。 难道真他妈的邪了,灾难专和恐龙过不去吗?显然是放屁... 像那种全球性的灾难来说就如同地震中人要死、猪要死、马牛羊都要死的 是不具有选择性的.. 而撞击仅仅在6500万年前 那时有生活着更早的比恐龙更先形成的地球生命 为什么生命能延续至今 而恐龙却偏偏要死绝 无一幸免? 就现在看来恐龙显然不是死于自然灾难,包括地震、火山、气候等等 因为自然灾难是不具有选择性的 不会只杀恐龙不杀其他的生物和人类的雏形... 不知道有没有人去过广州番禹的长隆欢乐世界 看过那里亚洲最大的四维电影 恐龙天劫 是讲外星人灭绝了恐龙...
现在唯一的可能就是:1 恐龙并没灭绝 至于是演变成了其他生物还是被外星人囚禁于时间监狱里或是带到了其他的星球就不得而知咯...2 外星人把恐龙全部杀死了,因为他们接到使命 要选择和帮助更加进步的生命在地球上进化...这个可以作参考(可以证明,外来高级生物已在数亿年前就来过地球) 关于恐龙的灭绝说法有很多种,现在又有一种说法:是外星人把恐龙给消灭的。在美国某个大峡谷发现了成群的恐龙骨骼化石,其中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按照常理应该会互相捕食,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每只恐龙头上都有一个小圆孔,圆孔的边缘很光滑,像是被某种利器击穿。这样的话应该是被某种生物给消灭的,可是当时地球上最厉害的就是恐龙了,而当时的人类都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所以有人就认为是外星人用飞碟把恐龙赶到这个大峡谷,然后在用类似激光之类的武器将其消灭。到底是不是真的外星人将恐龙消灭的?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证据2 据报导,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竟然发现了一个怀疑是外星人的头盖骨。当时,出土了一个1亿1千万年前的大型长颈龙的化石,据推断这只长颈龙有18米高。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它的腹部竟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头盖骨。这个头盖骨的形状与人类十分相似,不过相当小,而且头顶部也比人类的往外突出了许多,眼窝呈杏仁状。当然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长颈龙兴旺的时代就有人类生存的事实。这样一来,这个神秘的头盖骨就必然是一个类似人类而并非人类的生物的了。据说这个头盖骨因此被送到了华盛顿德比特?波斯比博士的研究所里以供调查研究。据流传出来的消息说,这个头盖骨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个个子比人类小,拥有足以与现代人匹敌的高智能生物。难道说,外星人的史前就已经访问过地球了?另外,迄今为止普遍都认为长颈龙是草食恐龙,但在这次的发现中,却发现它也有可能是食肉或是杂食恐龙。这个头盖骨的发现,不但外星人的存在学说,就连与恐龙有关的一些定论说不定也会因它而改变。
第10篇:恐龙习性及灭绝原因恐龙的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恐龙,它们存活于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三个地质年代内。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下面主要分三类来介绍恐龙的习性。草食性恐龙:大部份生活在靠近水源的森林内,其目的是为便于取水、取食。草食性恐龙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腕龙、梁龙、雷龙等。它们的长颈让它们可以轻易取食林内大树上的嫩叶,一旁的河川又方便它们夏天时就近泡水消暑。另外剑龙、原角龙、三角龙、优甲龙等恐龙则较喜生活在广大辽阔的草原上。杂食性恐龙:以似鸟龙、始祖鸟、偷蛋龙较具代表性,它们极少群居,大多是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各处。只有在迁移或远行时才有例外。偷蛋龙它们平常是以盗取草食性恐龙的蛋维生,平日生活于极深的山谷中和阴森的密林内。而始祖鸟、似鸟龙等食性恐龙的生活也类似如此。他们生活在深谷、密林内的原因是:一是为了逃避伤害。二是因为深谷、密林中有许多树木、各种植物、杂草丛生,昆虫也非常多食物较易取得。肉食性恐龙:大部份居无定所,以大家都知道的暴龙(霸王龙)而言,他们有时住在山林中的洞穴里、有时住在浓密的丛林中,他们是以突袭的方式猎捕食物。生活在水中的肉食性恐龙则大多以菊石、海螺和鱼类为主食,较具代表性的有蛇颈龙、鱼龙、苍龙等。以天空为其生活领域的肉食性恐龙则有翼龙、无齿翼龙。其取食方式是以俯冲之姿捕食水中鱼类为主,一般居于沿海高山洞穴中。而对于恐龙灭绝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有权威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陨石撞击并不是全部的真相,除此之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如:磁极倒转以及强度变化时,都可能导致恐龙的灭绝。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但这些假说都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假说如物种斗争说甚至存在漏洞。因此,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进行探究。 /gongwen/html/konglongmiejueyuanyin_58074.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