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鸣还是耳鸣与脑鸣的准确区分,怎么区分

耳鸣与脑鸣或颅鸣真的有区别吗? 

目前对耳鸣的机制研究显示耳鸣不是耳朵真正听到的现实中存在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描述耳鸣的原因。那么耳鸣既然不是耳朵听到的声音,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目前的研究显示耳鸣的产生是多源的。

第一种来源,毛细胞受损后的异常兴奋产生电信号可以产生耳鸣,这种耳鸣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类似耳朵听到的声音信号,但是由于不是有规律的释放信号,而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无法形容。

第二种可能,外周听神经传入信号不规则的缺失,引起中枢对应频谱神经元失去原有的抑制,发生代偿反应,从而在脑电中出现了一簇异常放电,这种异常放电被大脑解析为耳鸣。当然这种情况如果说是脑鸣或颅鸣也说的过去,但是要知道大脑只能产生电信号并不能产生声音,我们默认的真正的声音感知还是耳朵,因此耳鸣更准确一些。

第三种可能是情绪系统释放异常的过量递质作用于耳蜗毛细胞产生了过度的反应,这种称为耳鸣是合适的。

第四种可能是中耳肌肉振挛,这种目前还无法确认,但是已经有研究显示外伤后的耳鸣可能与大脑对中耳听骨链的运动幻觉有关,当然临床更多见的是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的,这种称为耳鸣也是合适的。

第五种血管性耳鸣本来这种不应该算在这里,但是由于血管性耳鸣可以是颅内压降低,进颅血流过速,或本身血流过速,或颅内动静脉瘘,或耳周血管性肿瘤,这些都可能位于颅内,从而可以称为脑鸣或颅鸣,因此这里需要提出来,但是这些声音的产生都需要通过耳朵的感知而产生,是实实在在的声音,因此称为耳鸣也是合适的。

如此分析,脑鸣或颅鸣应该不需要存在,因为和耳鸣本身就是一回事,其出现反而容易让人误解,望文生义。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为什么有的耳鸣是单侧,有的双侧 ,有的就是感觉在颅内响呢?

这里可以通过大脑对声音信号具有定位能力来解释,大家知道声音从一侧耳朵进入后转化为电信号向中枢传递是双侧传递的,而且不对等和反复交叉,这种双侧传递模式,就可以由于双侧传入的时间差在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让大脑对声音产生定位,这就产生了单侧,双侧,位于颅内的定位现象,而实际上在临床上,除了急性可知损伤部位的耳鸣侧别有意义外,多数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耳鸣来源的定位将更加准确,那时,耳鸣的侧别和方位可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帮助。现阶段耳鸣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耳鸣侧别发生变化已经预示着一扇大门的开启。

?因此,个人观点认为临床上目前不宜区别耳鸣和脑鸣或颅鸣,而实际上也无法区分开来,只是患者的主诉而已。而且,目前对耳鸣的治疗,是针对大脑的异常放电,目前有各种方法比如声音刺激,电刺激,传入神经刺激,磁刺激等。目前的方法已经能够很好的改善耳鸣症状,但不是基于区分耳鸣与脑鸣或颅鸣,因此,找寻合理的耳鸣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是目前的重点。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采纳数:0 获赞数:6 LV1

脑鸣比较严重,脑袋里有响声

采纳数:0 获赞数:2 LV1
}

您也这样吗?晕眩、耳鸣、心悸、失眠与肠躁(台湾报导)

全文刊载于早安健康专栏:晕眩是梅尼尔氏症还是中风前兆?

  我觉得晕眩就好像喝醉酒,整个空间感错置,上下左右都混乱的。特别发生在躺下与起床的时候,或者是在头部有比较大动作的时候,例如往后转的时候格外明显,平常则是一点点宿醉或全身麻药未退的感觉。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肩颈非常酸痛僵硬,非常非常……,头也很胀,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对生活的影响还蛮大的,虽然看起来似乎都是小事情,可是累积起来的确是麻烦。例如洗头不能洗,蹲下、起来的动作也不能做,早上起床、晚上睡觉要躺下的时候,动作一定要很慢,但即便很慢也会晕,慢只是让自己比较有心理准备,迎接晕眩的出现。

印象深刻是有一次发生在搭捷运时,只是想转头看一下后面的人,以为后面朋友在叫我,结果头转回来的瞬间就晕了。人在晕的时候下意识会闭眼睛,然后抓东西扶。那时候如果是在人群中、行进间而非静止的,即使只有几秒钟,我想也是很危险的。

第一次发作是去年,虽然有看医生也有乖乖吃药,耳鼻喉科医生开了止晕药、循环药物、B群,但还是花了两周才好。第一次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感觉特别害怕,还以为自己是高血压要中风了。两个多月之后又复发一次,那次就没那么惶恐了(虽然也是害怕),但至少比较熟悉了,能够掌握晕的进程,知道甚么时候要进入最晕阶段。

后来就是常常会恐惧,担心不知道甚么时候会再发生。晕的时候会甚么事情都不想做,因为感觉特别倦怠、想睡,整个人是没甚么活力的,非常希望知道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晕眩,该怎样治疗以及如何预防,不想再一直活在这种恐惧与不确定中……

晕眩、耳鸣、心悸、失眠与肠躁,可说是自律神经失调的五大常见症状,因此在门诊中一向不乏为晕眩所苦的朋友前来求助。不过,虽然形容起来都是四个字「天旋地转」,但形成的原因与个中滋味,却是因人而异,有无数种不同的可能性,加上患者自己在描述个人感受时,主观的用语差异,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晕眩成因的确诊不易。临床上患者来到诊间常提及的担心不外乎:

  「这会不会是高血压或是中风的前兆?」

  「是不是我脑子长坏东西了,所以才这么晕?」

「之前有医生说是『梅尼尔氏症』,这治得好吗?」

其中又以梅尼尔氏症为最大宗,特别是有不少患者经过脑科、神经科、耳鼻喉科等各科各项的精密检查,找不出明确的器官病变之后,便时常被冠予此病名。定义上的梅尼尔氏症须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l 首次发作程度最为严重

l 反复发作且通常不需任何诱因

l 发作时常是间歇性的,不会持续数天,中间也有完全不晕的时候

l 听力好坏起伏不定,有时会有强烈耳鸣,或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

l 发作时期异常怕吵,对于公共空间的喧闹声响会特别敏感

然而,即便有如此明确的条件描述,但由于可能造成晕眩的病症范围实在过于广泛(参考下表),症状相似的重迭度亦颇高,诊断时只要不慎忽略一点细微小处,就有可能导致判断失准。

撇除头部疾病所造成的中枢性眩晕不谈,光是末梢性眩晕,常见的至少就有七种之多。以临床经验来看,特别容易与梅尼尔氏症产生混淆的,当属突发性耳聋与良性阵发性晕眩症。

突发性耳聋是非常典型的内耳疾病,罹患此症100%只有耳鼻喉科的医生能帮得上忙,它与梅尼尔氏症最大的差别是发作仅有一次,以及眩晕消失后,听力不会很快地恢复如常。而良性阵发性晕眩症与梅尼尔氏症的差异则更小了,都是会反复发作、晕眩时间短暂、间歇性发作期间也有完全正常不晕的时候、对听力不会造成永久性的损害…,这么多的共同点让良性阵发性晕眩症时常被误判为梅尼尔氏症,不过"大同小异"用来形容这两种眩晕是最适合的了,虽然晕的时间都很短暂,不过比起梅尼尔氏症的数小时,良性阵发性晕眩症往往只有数秒钟至一分钟以内,可算是短得多了;再者此二症最大的差别就是良性阵发性晕眩症会因姿势变化而诱发,患者常自主描述在转头、起床、躺下或者低头洗脸、洗发时发作,梅尼尔氏症的晕眩则是说来就来,毫无征兆也让人无法事先预防。

综观上述三种看似极为相近的晕眩症,形成原因与治疗方式却有根本上的差别,表面上来看,都是因为内耳异常才使得平衡感丧失、产生眩晕,但突发性耳聋常是其它疾病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德国麻疹、腮腺炎、带状泡疹、流感、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良性阵发性眩晕症则是由于外力、外伤、中耳炎或老化等原因引起耳石脱落所致;那么梅尼尔氏症呢?

目前所知的病因为内耳的内淋巴水肿,但至于什么原因形成水肿,至今无论是脑科或者耳鼻喉科,均尚未有具体明确的检查方式,反倒是在自律神经失调症的临床统计上,发现此症状与自律神经可能有密切关联。近半数以上失调症患者合并有偶发性的晕眩,也曾被诊断为梅尼尔氏症,姑且不论是否为过度诊断,但至少可初步推论与交感神经异常亢奋敏感,导致血管收缩、循环异常应有所相关,患者在治疗自律神经失调的期间,只要失调的相关症状获得妥善控制之同时,眩晕的情况多半也有显著改善,甚至可完全消失。深受莫名晕眩所苦,被诊断宣布为「梅尼尔氏症」,多方尝试各种治疗处方均未见起色者,或许不妨从自律神经失调方面着手,透过适当的药物调整大脑神经传导物质的分泌,平衡自律神经系统,天旋地转的感觉可能就此远离,还你一个神清气爽,不再耳塞、耳胀、头钝、头晕的脑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鸣与脑鸣的准确区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