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遗传学的概念研究和进化心理学研究之间最重要的差异是什么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人格特质研究述评.pdf 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人格特质研究述评.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1------------------------------理论广角I■Chjnasc}8n∞andTo(;hnJ(~yReview人格特质研究述评侯超孙文瑶z(1.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泰安27i000:2.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济南250014)[摘要]人格特质理论研究从创始至今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前期的开创性特质研究、“大五”人格模型、“大七”人格模型。人格特质的行为遗传学研究、进化心理学研究成为人格特质研究的新趋势。[关键词]人格特质述评中图分类号:R74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9-914x(2009)8(b)一0206—02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要涉及的是社会评价,而不是气质倾向(dispositions),一小部分词包括一个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l】.。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人的人格,为什么人人对他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刺激值”的词,即能影响他人的词,如迷惑格会存在个体差异,人格的基本组成结构是什么?各种人格理论都试图分析和(dazzling),或激怒(Irritating)。解释这些问题。特质理论是人格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特质理论并不是一第四类,对于描述人格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又无法归入以上三类的一些词,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流派,,,其中包括许多有影响的理论和代表人包括身体特征(胖瘦等),能力和才能(有才华gifted,富有创造性的物,比如奥尔波特、卡特尔和艾森克等。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把特质看成分prolific),还有一些与人格无关的词.这一类词有3,682个,占总词表的21%。析人格的最基本的单元,并运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此理论直接从个体行为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解决了心理学长期以来对始心理学家用语言学的方法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至今研究取得了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采用客观观察、主观问卷等方法直接从令人瞩目的成就。量上了解研究个体本身的行为特点以区分人与人间的人格差异,以及用纸笔测1、人格特质理论的发展验对支配一顺从和价值类型的测试被广泛使用。1前期的开创性特质研究1.1.2卡特尔(Cattel1)的研究i.1.1阿尔波特(A11port)和奥伯特(Odbert)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主要着重研究第一类词,即描述稳定的人格特征的词上,同时从第阿尔波特(Mlport)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为了描述人可能具有二类词(即描述暂时状态和活动的词)中选择i00个词放入第一类词中,然后将的各种特质,阿尔波特和他的同事奥伯特分析了i7,953个用以描述人类特点选出的词按照语义划分为“同义词”组与“反义词”组进行配对。结果的形容词。他们选词的标准是:任何能够区分人类行为差异的术语,而不包括得到了l6O个大多数是“同义词一反义词”配对的双极性词,用以代表大约表示共同行为的词,如行走、消化等。他们选的词主要是形容词和分词,其4500个词。最后卡特尔对这l6O个词对进行聚类分析,得出13个类别。后中也有少量的名词和副词,为了更好地分析人的特质,阿尔波特和奥伯特对这来卡特尔(Cattel1)又加入了11个类别,这11个类别主要是他从人格心理学17,953个词按这样的标准分为三类:文献中抽取出来的,主要是些能力特质(abilitytraits),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第一类,描述潜在的个人特质的词(Possiblepers0naltraits),而且无评能力,还有一些特殊兴趣的特质(specific—interesttraits)。最后形成了价色彩(也就是说在评价上是相对中性的词),它们代表的是个人化的和一般化171个词对的词表。针对这词表,卡特尔首先采用聚类分析法把这171个词对的倾向性,反映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致的和稳定的方式例如侵犯、缩减为35个“特质变量”(TraitTraitVariab1es),称为表面特质,表面特质内向、爱交际等。是根据经常发生的可以看到的那些易于被所有人观察到的行为的特性,它们常第二类,描述心理、心境暂时状态(temp0rarYStates)和活动的随环境而变化。(activlties)词(如情绪好坏,行为表现等),在人的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不具有随后,卡特尔根据这些变量问的相关实施因素分析。在研究中,共有13稳定特征,在特定的情境中出现。这类词多为动词,如羞愧(abashed),欣喜组男性成年人被试参加了实验,由两名主试对每一组被试按35个变量进行排(rejoiceing)等,序,求得两名主试评分的平均数。根据这种评分结果,计算每一组被试中35第三类,评价性的词,能表达社会对个人品行(conduct)的性格评价,并影个变量间的相关,然后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遗传和环境对婚姻的影响.pdf
文档介绍:
心理科学进展 ):769~77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769遗传和环境对婚姻的影响*张陆佐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摘要遗传和环境是影响人的两个根本因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在二者及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婚姻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样也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制约。文章从择偶、婚姻质量、离婚等婚姻生活的不同方面着手,回顾和评价了进化心理学、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对婚姻中遗传和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关键词婚姻,进化心理学,社会与文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分类号 B849:C91天生和教养,是心理学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从强调环境决定一切的行为主义到强调遗传的重要性的生物流派,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然而事实上谁都无法完全否认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共存——无论是被称为极端环境论者的 B. F. Skinner,还是强调遗传作用的生物学家 E. O. Wilson。到了 20 世纪后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有了更进步的技术和手段来探讨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关系。人们开始意识到遗传和环境是两种可以左右人心理和行为的不同的因素,一种是自身可以控制和改变的(changeable)因素,一种是不可控制的先定的(determined)因素,二者的交互作用才决定了人发展变化的走向。婚姻同样也不能跳出这一规律。婚姻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过程,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经历,因此研究婚姻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已经验证了个体品质的差异与婚姻质量有关,个体所处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婚姻产生影响。遗传和环境在婚姻中到底起到了怎么样的角色,文章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收稿日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3BSH022)。通讯作者:佐斌,E-mail:zuobin@nu.;电话:027-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最近十几年来,进化心理学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趋向。它以生物学的进化为基础,将当代的进化理论与目前对心理现象的系统阐述加以综合,把适应和自然选择作为核心概念解释人的心理行为,认为人的心理行为也是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的祖先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基因形式传递给后人的一种定式[1]。婚姻这一涉及到人类繁衍的行为,受到了进化心理学家的格外的关注。1.1 择偶标准和策略吸引是择偶的开始。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男人要满足种族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繁殖;而女性则是要让自己以及孩子有安全的保障。因此,进化心理学假设,有较高生育能力的女性就会吸引男性,而有安全感的男性则会更受女性青睐。我们的祖先对这些有吸引力的人获得了可以外部观察的证据:年轻、外表更加美丽和行为有活力的女性是有较高生育能力的;而有一定社会地位、负责任的男性则是有安全感的。已有很多研究为进化心理学提供了证据。对美国未婚***的调查发现[2],男性更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则更喜欢年龄大一些的男性。在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中,研究者在 37 种文化群体中观察了配偶选择的性别差异[3]。研究结果为进化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表明择偶偏好并不是某种文化-770-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环境的产物,这种趋势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而不论文化和社会标准如何。在人类进化历史中,不论男性或是女性都希望获得利益大于代价的结果,因此在择偶过程中,男性和女性都会选择一定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的。由于男性和女性在进化过程中所解决的择偶的具体问题不同,男性和女性也形成了不同的性别策略。例如,在短期交配的背景下,男性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异性的接触,偏爱那些容易接近的异性,尽量避免令自己纠缠不清的异性;而女性会追求立即获得资源和好处,并且会利用短期策略提供一个候补的配偶,或者获得一个新配偶摆脱一个旧配偶[4]。1.2 父系不确定和婚姻冲突进化心理学家解释了夫妻背叛所导致的夫妻冲突的遗传性根源所在。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男性都希望自己有尽可能多的后代,但是每个男性又都不能确定后代是不是自己的。进化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父系的不确定性”( paternityuncertainty)。因此,男性尤其不能忍受妻子对自己有身体上的不忠诚,而妻子则更加看重丈夫精神上对自己的不重视。有研究表明[5],在各种文化之中,男性的性嫉妒都引起了很多的夫妻冲突和谋杀事件。性背叛被认为是引发性嫉妒的主要原因,而性嫉妒产生的根源则是由于父系不确定性的存在,男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证自己利益的繁殖策略。2 社会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2.1 社会文化和择偶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们的择偶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择偶标准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者持“白板(Blank Slate)说”,他们认为人类的天性就像白板,无所谓先天的心理择偶机制,男性寻找年轻、有吸引力的女性,女性寻找年龄大一些的、有经济保障的男性,这些都只是后天社会化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存在择偶标准上明显的差别。乐国安等人在中美择偶的比较研究中发现[6],中国人相当重视婚姻关系承诺性的个性心理特质,而美国人则更加关注精神性和享乐性的个性心理特质。这可能是由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中国文化中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夫妻之间可以白头偕老;而美国文化中则更加强调个性的发展和生活情趣。阎晓军在中日大学生择偶心理的比较研究中发现[7],日本大学生非常重视“爱情取向”,而中国大学生则注重“家庭取向”和“社会取向”,因此,中国大学生择偶特点总体表现为“实惠型”,而日本大学生则表现为“感情型”。2.2 社会关系和婚姻满意感当伴侣选择彼此作为自己的婚姻对象,与此同时,他们也选择了对方的社会关系。夫妻的社会关系会影响夫妻的婚姻状况。夫妻间社会关系的共享及相互依赖与婚姻适应及婚姻满意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线性关系。Kearns 等人利用纵向研究分别探讨了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对于婚姻的影响[8]。结果表明,婚后,夫妻各自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都会出现互动的增加;横段研究中,夫妻的婚姻质量与关系的共享有显著的相关。朋友和家庭关系的互动会影响婚后一年时妻子对婚姻质量评价,而妻子的婚后一年的婚姻质量评价会影响婚后两年时的朋友关系。对于社会关系对婚姻的影响,有人提出了模型予以解释[9]。Lewis 提出了两维度模型来描述他人对婚姻影响的机制。第一个维度是支持维度(support dimension),是指外人可以促进婚姻满意感。而另一个维度则是干扰维度(interferencedimension),是指外人对婚姻起到破坏作用。Bronfenbrenner 提出了交互式系统模型(interactivesystems mode),这个模型认为,外人对夫妻婚姻的影响是受夫妻对自己婚姻的表达和评价影响的,两者是交互作用的。例如,夫妻对外人有关于婚姻的积极的描述,则可能会得到外人积极的回应,从而更加肯定自己的婚姻。2.3 文化、宗教和离婚不同的文化也会导致离婚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和批判
进化心理学虽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术语,但当我们追溯它的发展,可以发现它源远流长。在《物种起源》的最后几页,达尔文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在遥远的将来,我看到了在更重要研究的广泛领域,心理学会将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即以进化的方式认识心理的力量和能力。”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了对人类起源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不过,生物科学强调对人的生理机制的探索,而对人的心理研究的影响并不显著。虽然,在对人类的起源解释中,达尔文也涉及到人类的情感、道德感等心理现象,认为它也是进化形成的,但并没有深入的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化心理学伴随着神经和基因科学的迅猛发展而迅速兴起,在社会生物的基础上,将对人类行为适应性的解释发展到认知水平。      一、进化心理学的发展演化      20世纪对于心理进化的研究有三个代表性的运动:传统习性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传统习性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洛伦兹(Lorenz)和廷伯根(Tinbergen),建立和发展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传统习性学主要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本能行为,试图把对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中,洛伦兹的On Aggression(1966)就是这样的一本最有名的著作。   传统习性学在20世纪70年代被社会生物学取代,社会生物学将对动物行为研究的一系列新技术运用于人类,以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认为吸引、养育、互助、攻击等行为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化产生的,行为的目的在于基因的延续。   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生物学也遭到了一场新的运动的取代,这场运动就是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EP)。进化心理学与社会生物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提出了进化的心理机制,将对于人类行为的适应性本质的研究深入到了认知的水平。巴斯(Buss)认为,虽然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进化理论,但他们在一些对心理学来说是关键的方面还是有分歧的。社会生物学家相信人类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繁衍的成功,成为“适合最大化者”(fitness aximizers),但进化心理学家相信人类是“适应执行者”(adaptation executors)或“机制催化剂”(mechanism activators),他们相信人类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那些有助于繁衍和改善适应性的生存问题。进化心理学家把研究重新聚焦在可观察行为背后的“达尔文主义的演绎”(Darwinian algorithms),而不是行为本身,这样就可以看清环境变迁和文化差异对潜在人性影响的交互作用。      二、进化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反思      进化心理学的主要来源是:认知心理学、遗传学、行为生物学、人类学、生物学和动物学等。1989年,人类行为和进化协会(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Society)成立,并出版了《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标志着进化心理学的诞生。图比和考斯麦茨(Tooby&Cosmides)通过他们1992年很有影响力的著作《适应的心理:进化心理学和文化的产生》普及了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者普遍认同以下基本观点:   (一)心理机制是进化的结果,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   进化心理学认为“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要充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即心理机制的产生及其作用。“过去”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过去”不仅在人类的身体和生存策略方面刻下了很深的烙印,同样也在人的心理和相互作用策略方面留下印记,成为探索心理机制的基础。“活着的人都是一部复杂的记录,其设计提示着过去的选择史。”   考斯麦茨(Cosmides)认为,“过去”存在于对有关人类行为进化过程的研究中,心理机制是被丢失的环节,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探索进化的心理机制是如何在行为与进化之间起中介作用的。   (二)生存与繁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要解决两类大的问题:生存和繁殖后代。人的心理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演化形成的。达尔文列举了人类进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生存问题,如食物的短缺、气候、疾病、寄生虫、食肉动物、自然障碍等。人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如害怕陌生人、怕蛇等,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过,从进化角度看,生存只是一个前提,繁殖后代比生存更为重要,人的另外一些心理机制也是在解决与此有关的问题中形成的。要成功地繁殖后代,就必须解决诸如同性竞争、配偶选择、配偶保持以及亲本投入等各方面的问题。心理学家必须了解人类在进化适应环境中面临的这些问题,以确定和探索它们演化形成的心理(认知、情感行为)解决方法。   (三)心理进化源自适应压力,功能分析有助于理解心理机制   巴斯、考斯麦茨等进化心理学者认为,心理机制是在人对压力的适应与选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心理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适应问题。不理解心理现象的适应设计,就很难对心理现象有充分的了解。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去发现、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机制,而确定、描述和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方法是功能分析。功能分析就是弄清某些特征或机制是怎样用来解决那些适应问题的。例如,男性为何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更容易陷入婚外恋?女性为何偏爱比自己年龄大的男性?只有弄清了这些心理现象的功能,才能对它们有清楚的了解。   (四)心理机制是由特定功能的“达尔文模块”构成的“瑞士军刀”结构   主流心理学的一个观点是,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意义,在不同领域以本质上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根据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机制加以解决。而进化心理学主张心理机制是由大量特殊的但功能上整合设计的处理有机体面临的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构成的,不同的适应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福道尔(Fodor)把这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心理机制称作“模块”或特定范围的认知程序。考斯麦茨把心理隐喻为一把“瑞士军刀”,它包括不同的工具,每一个都能有效完成某个任务。这样,人的心理就是大量特殊但功能上整合设计的处理机体面临的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达尔文模块”构成的“瑞士军
刀”结构。   (五)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   人的心理机制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适应问题的策略,具有下列特征:(1)它以目前的方式存在是因为它在人类进化史上解决了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有关问题;(2)它从环境中积极提取或消极接受某些信息或输入,对于有机体解决适应问题具有特殊的作用;(3)通过一定的程序(或决策规则)把输入的信息转换成输出,以调节生理活动、给其他心理机制提供信息或产生外显的行为,解决某个适应问题。例如,择偶过程中男性偏爱漂亮、温柔的女性,女性偏爱有财富和权力的男性,其差异是因为在人类进化的古环境中,漂亮是女性健康和更具生殖力的标志,而有财富和权力的男性更能保证女性在怀孕和养育后代过程中所需要的投入。具有这些机制的人比没有这些机制的人更容易取得生存和生殖方面的成功,它们在解决人类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了人的心理机制。   (六)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者反对外源决定论,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属于内源决定论或遗传决定论者。他们主张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它对于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高度敏感;社会环境则影响心理机制的表现方式、强度以及频率。有三类环境因素对于心理机制的表现产生影响:(1)文化背景影响心理机制表现的阈限。例如,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人们对于暴力的反应阈限是不同的。(2)个体的发展经历使个体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西方一些研究表明,在儿童期缺少父亲会导致个体采取乱交的策略,而有父亲会使个体更多地采取一夫一妻的策略。(3)当时的情境输入影响心理机制的激活。例如,性嫉妒、觉察骗子的机制,也只有在出现不忠诚、没有回报时才出现。   总之,进化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相互作用观,并不认为行为是遗传的、不能改变的。心理机制是解释社会行为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它必须被情境激活才能表现为行为。所有的外显行为必然是情境输入和心理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进化心理学对心理学两种倾向的批判      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心理起源观主要有两种倾向,即内源决定论与外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者对二者都持批评态度。首先,进化心理学反对内源决定论,主张尽管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并不是某些内源决定论者所说的那样受某种盲目的本能或内驱力驱使,而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相对于内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更反对外源决定论。外源决定论认为,人生来是一个“白板”,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进化心理学把自己界定为认知科学阵营中的一个门类,但却并不认同认知心理学关于心理、意识内在机制的预设。在认知心理学那里,人从被看成“白板”到被看成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计算机”。进化心理学在吸取了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原则的同时,舍弃了有关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按照同样的信息加工原则进行反映的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化心理学不仅反对所谓标准的社会科学模式,其实也包含对认知心理学的扬弃和批判。   进化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取向常常采用二分法,把遗传与环境、生理与文化、本能与推理等对立起来,从而强调某种因素而否定另一种因素的作用。这显然是一种武断的、片面的思维模式。有机体的任何表现都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基于以上的反思,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批判。   (一)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批判和否定   在达尔文时代,哲学家和科学家中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的心理像一块白板,是后天经验写上了内容。许多年后,人从“白板”转换成了机械的“计算机”,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是某些进化心理学家(如图比和考斯麦茨)所称的标准社会科学模式(The 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SSSM)它是人类学、社会学的正统和主流,从20世纪20年代就一直统治着心理学。标准社会科学模式(SSSM)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关注文化和经验在人类行为多样性中的作用,因此社会科学不需要考虑进化在行为变异中的作用。动物行为是受生活史制约的,而人类行为是由文化和经验决定的,虽然人类天生具有某些反射和学习的能力,但本质上来说我们是白板。人类行为是个体在一生中慢慢习得的,文化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我们是有意识地决定许多日常生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进化心理学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SSSM)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图比和考斯麦茨认为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框架是错误的,认知心理学、进化生理学和神经科学30年的发展融合也证明了这种社会科学基本模式是有严重缺陷的。进化心理学提出了另一个框架并开始取代了它,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而生物学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都是进化的产物,人的心理类似计算机程序,是一个巨大的模块,这些模块是通过自然和性选择进化成的,以解决某种适应性问题为目的,比如,配偶的选择、语言、社会合作等,我们行为的许多动机是无意识的,而文化是特殊化模块的结果。   (二)进化心理学否定和批判了主流心理学的以机械论为指导的研究取向   进化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纳入生命科学的范围加以研究,是与当代科学发展趋势一致的。近百年来,心理学的研究一直以物理学作为自己的榜样,以机械论为指导,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缺少“人性”,离人的实际越来越远。近年来,已有许多心理学家认识到这一点,提出要把心理学纳入生命科学的范围加以研究。进化心理学是运用进化论整合心理学的一种尝试,把适应作为解释心理现象的主要概念,把心理学纳入更广泛的知识体系。这是符合科学整合的大趋势的。   (三)进化心理学家重视研究平常问题,而非“重要或者意外”问题   主流的心理学家除非得到意外的发现,否则是会失望的。认知心理学家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怎样解决我们不擅长的问题(比如学习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我们擅长的问题。但是,我们天生的能力——看、说、认为某人漂亮、互惠、恋爱——只有在很多不同的心理机制的支持下才有可能产生。我们不能意识到导致这种能力的心理机制的存在。我们都承受着对本能的无知,而进化的方法可以纠正我们对本能的无知。它可以让我们发现存在怎样天生的能力,它能表明心理是这些能力的集合,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关于心理建构的有益理论。一个进化的视点对研究极复杂的生理系统的心理学家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将复杂的心理结构大大简化。   进化心理学传统的研究领域是语言和模块化的脑(modular brain)、人类的性行为、择偶、性欲的伦理学、冲突、利他、文化的演化。在这些传统领域中,进化心理学建构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和研究假设。例如,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不同的亲代投入(Differential Parental Investment)、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等等。 (四)进化 心理学对主流心 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进化心理学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进化心理学已经被运用到许多领域的研究,包括 经济学、侵犯行为、法律、精神病学、 政治、 文学和性。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研究的拓宽不仅体现在广度上,也体现在深度上。
它探讨一些对人类来说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如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心理从那里来? 文化与心理机制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进化心理学提出了其它理论没有提出的问题,对于家族的重要性、流言蜚语的内容、嫉妒的作用、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冲突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预测,对于一些已有的心理现象提出了新颖的解释,发现了大量的新知识。近10年来,在吸引的特征、男性和女性选择配偶时的期望特征、配偶吸引、同性竞争、配偶保持和婚姻解体等表现出来的可预测的策略等方面,进化心理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当然,运用进化论研究心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许多方面存在争论。首先,进化心理学者坚持认为自己是认知科学阵营中的一个门类,采用了认知科学的方法,但许多学者认为它实质是一种进化史研究。这种研究带有强烈的推论性倾向,有人认为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就像“讲故事”一样,它不能使时间倒流去直接检验心理机制形成时的选择压力,只能运用各种标准去推论可能发生的事件。这必然会导致某些谬误。其次,进化论只是一个关于心理现象起源的元理论,它只能对于心理现象的起源进行解释,但并不能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设计。另外,目前关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只抓住了人类适应问题及其演化形成的心理解决机制的表面。进化心理学注重的主要是与生存和繁殖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而理解那些远离繁殖的适应问题中的心理机制是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心理学从未停止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反思和自我批判是心理学得以 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经历了百年发展之后,人们发现冯特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使心理学之路越走越窄,内源——外源论的“两极摇摆”又使心理学面临无休止的分裂与对抗,而学科的过度分化使心理学失去了研究核心,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却难以帮助人们有效解决现实问题。面对心理学所处的尴尬局面,以考斯麦茨、巴斯、图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后现代心理学家再一次举起了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大旗,力图以批判为先导,再造心理学“大厦”。
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系统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为遗传学的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