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杯子、水、筷子夹乒乓球、乒乓球设计一个什么实验

简述低成本农村初中物理低成本实验资源的开发与论文格式模板(3)-会计论文范文网
简述低成本农村初中物理低成本实验资源的开发与论文格式模板(3)
最新论文范文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简述低成本农村初中物理低成本实验资源的开发与论文格式模板(3)
说明了长玻璃管在实验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有位老师将玻璃管换成了软透明塑料管,真是匠心独运!有位老师借用实验室音叉的底座放玻璃管;有位老师用铁架台夹住玻璃管,而玻璃管的下端放在装有细沙的小烧杯中;还有位老师在课后交流设计时说:“在实验中,只能改变玻璃管直径、气泡大小、将水换成油来控制气泡运动速度,而不能改变玻璃管的长度增加气泡运动时间,课书中建议玻璃管长度为60 cm~100 cm是很有道理的,这是学生将玻璃管上下翻转的安全长度”.这都是在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安全性问题.  2.6 创造性  低成本物理实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低成本实验器材,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位老师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学生用简单的器材做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设计了让乒乓球在倾斜的两根米尺间的间隙上滚动的实验.据这位老师在课后介绍,此实验是他和他的学生们在几十次试验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是用钢球,玻璃,弹性球,还是用乒乓球?倾角的大源于:代写本科毕业论文http://www.hwqc.net小多大为宜?两米尺的间隙多大好?两米尺是平行好,还是上小下大,或者上大下小好?在反复试验后,确定用乒乓球在一定倾角的、两根米尺间的、上小下大的间隙上滚动,由此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最能表示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设计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创新活动.  3 开发的途径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废旧物品、报废器材、儿童玩具、日常体验等各个方面去开发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  3.1 从学习用品中开发  学生身边可以用作实验的学习用品比比皆是.如用钢尺或塑料尺研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用铅笔可做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固体压强、分子间存在引力、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等实验,抛出去还可演示惯性和受重力作用改变运动状态的实验.  3.2 从生活用品中开发  很多生活用品都可以用来设计有趣的物理实验.如用蜡烛观察固体的熔化,用杯子和水观察光的折射,用图钉研究固体的压强,用棋子观察惯性现象,用牙膏皮研究浮力,用鸡蛋研究浮沉实验,用筷子做成秤演示杠杆的平衡,用橡皮筋演示弹性势能,用空洗发精塑料瓶一只、乒乓球一只、香烟盒铝箔纸、粘胶自制验电球等等.  3.3 从废旧物品中开发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废弃的物品,利用这些废旧物品来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如用废弃的易拉罐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用废弃的饮料瓶可以做探究液体压强实验、浮沉子实验、帕斯卡裂桶实验,用酒瓶底可作凸透镜,用塑料泡沫可做静电实验,用大注射器演示大气压强、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实验.  3.4 从报废器材中开发  实验室里都有一些废旧的仪器,把不能修的有用部分拆下来,经过加工组合可制成有用的实验器材或教具.如用废旧电阻器、温度计等制作焦耳定律演示器,用体育室中报废的羽毛球、实心球、铅球等也可做物理实验.  3.5 从儿童玩具中开发  很多儿童玩具都是利用物理原理设计制作的, 玩具也是一种难得的课程资源.如用玩具小汽车中的电动机研究其原理、判断电源的正负极,用气球研究摩擦起电现象.  3.6 从人体体验中开发  新课程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而且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达成.由于开发的实验器材是学生的五官和四肢,所以是最经济、实用、有效的实验资源.如可用嘴对着手心呵气体验液化要放热,可用嘴对着手心吹气体验蒸发需要吸热,可用学生的鼻子闻气味来理解分子运动现象,可在白炽灯下让学生做各种各
会计毕业生论文网 build 2007三年级小实验
篇一:生趣味小实验 1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著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2 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 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 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带电的气球 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1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 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1 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 2 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创造:你能用其它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
5 分合的水流 思考: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铁罐盒一个、锥子、水 操作: 1、在空的铁罐盒底部用一根钉子在上面钻5个小孔(小孔间隔只在5毫米左右)。 2、将罐内盛满水,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 3、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 4、手拿开后,5股水就会合成一股。 5、如果你用手再擦一下罐上的小孔,水就又会重新变成5股。 讲解: 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流进行分、合。
漂浮的针 思考: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一碗水、针、*子、液体清洁剂 操作: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 2、用一个*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 2、慢慢地移出*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 3、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讲解: 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 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说明:针有危险,请家长帮助操作。
7 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 材料: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 操作: 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 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 4、用手压著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 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讲解: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 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8 手绢的秘密 思考:在水龙头下把手帕撑开摊平,打开水龙头,水是不是透过手帕而流下去呢? 材料:玻璃杯1个、手帕1条、橡皮筋1条 流程: 1、 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 让水冲在手帕上。 3、 水流进杯子里约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 4、 杯口朝下,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 说明: 1、 从杯子上面冲水时,水会透过手帕流入杯内。 2、 杯子倒转过来时,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水不会流出来。 延伸: 如果盖住杯口手帕的布料不同(例如棉布或是毛巾、麻布),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 9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思考: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 材料: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 操作: 1. 将玻璃杯里装满水。 2. 用垫板盖好杯口。 3. 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垫板。 4. 用手扶住,将杯口翻转过来,使杯口朝下。 5. 扶著垫板的手轻轻放开,垫板不会掉下来。 讲解: 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因为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垫板就不会掉下来。 创造: 如果杯子里的水不满、或没有水塑料板会怎样,请你试一试?
10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 1、 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 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 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 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 吸起来。 延伸: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11瓶子瘪了 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瘪吗? 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 1. 将温开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 2. 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 3. 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讲解: 1. 加热瓶子里的空气,使它压力降低。 2. 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 创造: 如果瓶子里气体的压力比瓶子外空气的压力大,瓶子会变成生么样子?
12会跳远的乒乓球 思考:乒乓球放在高脚杯中,你怎样吹气,球才会跳出杯子呢? 材料:高脚杯2个、乒乓球1个 操作: 1 把两个高脚杯并排放置 2 将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中。 3 从不同角度吹气,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状况:对著球的侧面吹气;对著球的上方吹气 讲解: 1、向球的侧面吹气,乒乓球不容易跳到第二个杯子里去(或跳出来) 2、向球的上方吹气,上方压力变小,乒乓球会浮起来,继续吹,就跳入第二个杯子 去了 创造:换个新方法也能让乒乓球跳到下一个杯子里
13自己会走路的杯子 思考:杯子没有腿,它是怎样从上面走下来的 材料:杯子一个、蜡烛、火柴、玻璃、两本书、水 操作: 1、用一块玻璃板,放在水里浸一下 2、玻璃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几本书垫起来(高度约5厘米) 3、拿一个玻璃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板上。 4、用点燃的□烛去烧杯子的底部,玻璃杯会自己缓缓地向下走去。 讲解:当烛火烧杯底时,杯内的空气渐渐变热膨胀,要往外挤,但是,杯口是倒扣著的,又 有一层水将杯口封闭,热空气跑不出来,只能把杯子顶起一点儿,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就自己下滑了。
14纸杯旋转灯 思考:蜡烛纸杯灯为什么会转动? 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纸杯,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 座。 2、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 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 3、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 4、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讲解: 1、蜡烛燃烧的时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气受热会上升,然后沿著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因而造成旋转的现象。 创造: 你能让□烛纸杯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吗? 注意: 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15飞行的塑料袋 思考: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塑料袋为什么会在天上飞行? 材料:塑料袋(轻便的)、吹风机1个 操作: 1. 打开塑料袋,倒置。将吹风机伸入塑料袋,并打开热气开关。 2. 几秒钟后,关闭吹风机并拿开。 3. 松开手,塑料袋会飘起来。 讲解: 1. 热气轻,向上升,使塑料袋也向上升。 2. 热能使物体飞起来,因为热气是上升的。当空气受热并且上升时,热气便通过“对 流”向上运动。从取暖器散发的热温暖整个房间,也是借助于“对流”。 创造: 你能试著制作一个简易的热气球吗?
16光与彩虹 思考:你用什么办法能制作出与空中彩虹颜色一样的彩虹? 材料:清水1盆、平面镜1个 操作: 把镜子斜插入水盆中,镜面对这阳光,在水盆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 讲解: 将镜子插入水中时,在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它是光的折射作用。 创造:篇二:小学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 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 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 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 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实验现象:第一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第二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2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冷。 实验结论:同样的四杯水, 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3-2、测量水的温度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气温计、室温计、体温计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实验材料:1杯自来水、1杯温水、1杯烫手的热水、1杯热水瓶里的热水、4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在桌上放1杯自来水、1杯温水、1杯烫手的热水、1杯热水瓶里的热水,分别标上1、2、3、4号。 2、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温水、烫手的热水、热水瓶里的热水温度都下降了,其中热水瓶里的热水温度下降最多,自来水的温度几乎不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水自然降温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3-3、水结冰了 实验内容:冰的观察 实验材料:冰、玻璃盘子 实验步骤:取一些冰块,放在玻璃盘子上,仔细观察。 实验现象:冰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
实验内容: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实验材料:试管、水、碎冰、保温杯、温度计、盐。 实验步骤: 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实验现象:试管插入碎冰里,水温开始下降,当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4、冰融化了 实验内容:观察冰的融化 实验材料:碎冰、烧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冰块放入烧杯里,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的时间间隔(如1分钟)测量温度。 3、用手感受盛有冰块的烧杯内、外、远处的空气的温度。 4、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实验现象:冰还没有融化之前,温度低于0摄氏度,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摄氏度,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待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实验内容:加快冰的融化 实验材料:冰块、1个透明的塑料袋。 实验步骤: 1、取一块冰块,装入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中,并封好袋口。 2、用两只手来回摩擦冰块。 实验现象:塑料袋内的冰不断地融化成水。塑料袋外壁上湿漉漉的,有水珠出现。(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实验结论: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5、水珠从哪里来 实验内容: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实验材料:3只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杯,其中一只装冰块、一只装清水、一只什么也不装。 实验步骤: 1、在桌子上放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冰块、一杯装清水、一杯什么也不装。 2、隔几分钟后,观察三个玻璃杯的外壁上是否会出现小水珠。 实验现象:装有清水的玻璃杯和空玻璃杯的外壁都没有小水珠,装有冰块的玻璃杯的外壁有小水珠。 实验结论:由于盛冰的玻璃杯使它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因而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3-6、水和水蒸气 实验内容:水到哪里去了 实验材料:浅碟子1只、水、记号笔1支。 实验步骤: 1、往浅碟子里倒入少许水,用笔做好水面标记。 2、把装水的碟子放到阳光下。 3、过一段时间,观察碟子里水量的变化。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碟子里的水减少了。 实验结论:水会蒸发,以水蒸气的形式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实验内容: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实验材料: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2只、水、书本、蜡烛、火柴篇三:三年级小实验 今天上午,我和哥哥做了一个小实验,看一看有了重力和拉力小车会不会运动。我和哥哥准备好了主要材料:皮筋、一次性杯、四驱赛车的底盘、电池、轮子、线、橡皮擦。我先安装好轮子,把线捆在齿轮的缝隙里,接下来到哥哥做了,哥哥把线的另一头捆在一次杯子上,小车就做好了。 我们把小车放一个桌子的边上,我们往杯子里放重物,先放一块橡皮擦,车子纹丝不动,我们又加了一节电池,车子动了一点,于是我们又加了一节电池,车子就跑了起来!我们的实验成功了。 小实验 三年级
刘殊池 有一天,科学老师说:“回家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到一块,再点燃一根火柴放在水面上方会出现什么结果。” 放学后,我就买了小苏打和白醋、火柴。回到家,我就拿来小碗,先倒进白醋,再把小苏打粉倒进白醋里,小苏打粉一接触到白醋,小碗水面上就冒起了雪白的泡泡,像倒出来的雪碧一样,同时我闻到有一种刺鼻的味道。我点燃火柴,放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液体上方一厘米处,火一下就灭了。 我又把水到掉,只放了小苏打,又点燃一根火柴放到上方,但是火没有灭。我又把小苏打到掉,只放了白醋,又点燃一根火柴放到上方,火还是没有灭。现在我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到一块的气体把火灭掉的。 我想再试一试,先把小苏打粉倒进小碗里,再倒进白醋。碗里发出“嗤嗤”的声音激烈地冒出雪白的泡泡,像水煮开了一样;难闻气味一下来了。我又划了一根火柴,慢慢接近水面,离水面一厘米的地方火又灭了。 我追着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上网查一下吧!”。在网上我看见是这样写的: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这种物质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烧着的火熄灭。 我以后要做更多的小实验,才会懂得更多的知识。 仔细观察蚂蚁,你会由衷赞叹它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一群蚂蚁共同将一只大蛐蛐的僵尸运回窝里,这中间显示出组织工作的无与伦比,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面对庞然大物,蚂蚁们都很从容,没有一只蚂蚁偷懒,更没有贪吃的,有的只是步调一致的搬运,看着蚂蚁们万众一心的举动,人类当羞愧得无地自容。生物学家曾说:蚂蚁是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生物之一,很多生物面临着灭绝,但蚂蚁不会,这是勤劳对蚂蚁的回报。查看: 2500|回复: 6
写一个小实验乒乓球热胀冷缩的作文400字
写一个小实验乒乓球热胀冷缩的作文400字
乒乓球热胀冷缩作文篇一:乒乓球热胀冷缩
  我有一个新发现,想不想听?那好,我告诉你,我发现呀,乒乓球别踩扁了之后,碰到热水,还会鼓起来,完好无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请看下面片段。
  放暑假时,我和妈妈去打乒乓球。到了乒乓球台,我和妈妈就开始打了。妈妈发一个重球,我没接到,我就去捡球,可我一不小心脚踩在乒乓球上了,我立刻把脚一抬,可乒乓球还是被我踩扁了。看着那已经瘪了的乒乓球,我立刻沮丧起来。心里想着:唉!,没可玩的了。
  妈妈看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立刻走过来安慰我说:“别担心,我有办法把它变回原来的样子。”我有点惊奇,妈妈立刻把我带回家,把盆子里装点热水。然后,把乒乓球放进水里,过了一会,乒乓球立刻鼓了起来。真神奇啊!我非常惊讶,就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说:“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就膨胀,水是热的,空气会热胀冷缩的,所以就会鼓起来。”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界上还有很多奥妙等我们去探索、发现呢!
乒乓球热胀冷缩 吴洛瑶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奥秘,你们想知道吗?我的乒乓球扁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看看下面的片段吧。
  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起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扁了,把我急坏了。突然,我想去了以前爸爸说乒乓球瘪了,可以泡一下热水,它就会还原。
  我们连忙试了一下,倒来一杯热水,把乒乓球丢了进去,不一会儿乒乓球慢慢鼓起来了。哇,真是完好无损呀!我还摸了一下扁的地方,已经没有痕迹了。奇迹发生了,可我还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于是我就想了,我的“全能老师”电脑。
  回到了家,我一句话也没说就匆匆忙忙的打开电脑上百度输入“乒乓球变回原样的原因”,搜了一下。几秒后我终于得出了答案,原因是:因为乒乓球的空气遇热膨胀,水是热的,乒乓球里空气受热就膨胀了起来,所以就会鼓起来了。
  我通过查资料,解开了乒乓球变回原样的原因,心里真是开心极了,晚上做梦都在笑呢!
乒乓球热胀冷缩 王炯霆
  星期六的下午,吃完早餐,我和妈妈去打乒乓球。
  我和妈妈开始打了,打到一半,妈妈突然一个扣球,把球打到了地上,我正准备把球捡起来,一不小心,我把球给踩瘪了。
  这时,我伤心极了,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别难过,我有办法。”只见妈妈手里端着一盆热水,然后把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过了一会,我把乒乓球拿起来看,惊喜地发现,乒乓球又变回了原来那个样子,原本凹的地方鼓起来了,摸起来还是圆溜溜的,跟一开始的一样。
  我心里顿时产生的一个疑问,这是为什么呢?我赶紧跑回家把我的电脑打开,问我的“全能老师”,我把问题输入进去,结果“嗖”的一下就出来了。我点击了那个网页,答案说这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因为乒乓球里有空气,把它放到热水里它就会慢慢的膨胀,所以乒乓球就恢复原形了。
  做完这次试验后,我从中明白了要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事情,就能懂得许多道理和知识。
乒乓球热胀冷缩 王智轩
  在一天早上,我们和妈妈在公园打乒乓球,有一次,我打了一个空球,球落到地上,我走过去捡,一不小心把乒乓球给踩扁了,我垂头丧气地跑到妈妈跟前,问:“这个乒乓球还用吗?”妈妈神秘兮兮地说:“回到家再告诉你!”
  回到家,妈妈首先装一盆热水,再把被踩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过了几分钟,乒乓球竟然又臌胀起来,这个结果真让我大吃一惊。我高兴极了!
  但是,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乒乓球会臌胀起来了呢?难道是喝水喝得肚子又胀起来了吗?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跑上楼,问我的“万能老师”——电脑,我赶紧上网查询,原来乒乓球里的空气遇热会慢慢臌胀,从而使乒乓球变圆。这时热胀冷缩的原来。上网查询后,我还是半信半疑,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
  我首先端来一盆热水,再找来一个封口的小塑料袋,把它放在水面上,过了一两分钟,那个塑料袋又臌胀起来了,这回我终于相信了。
  知道了乒乓球的秘密,我可真高兴。
乒乓球热胀冷缩 梁晓晴
  我有一个新发现,想不想听?好吧,我发现呀,乒乓球凹了进去还能复原的秘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请看下面的片段。
  今天早上,我和哥哥下楼打乒乓球,当我拿球时,我突然发现一个凹了进去的乒乓球,乒乓球为什么会凹进去呢?又怎么把乒乓球的凹陷处弄平呢?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迷惑不解,我再也没有心思打球了,拿起凹进去的乒乓球研究起来。
  我马上跑回去问妈妈,她说也不知道原因,我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不知道。正当我想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我的“全能老师”—电脑。于是我赶紧上楼向“全能老师”请教。
  原来是这样的——因为乒乓球太久没有用,所以凹了进去。那么怎么样才能把凹进去的弄圆呢?“全能老师”的回答是:用一杯子,里面装满热腾腾的水,然后把凹进去的乒乓球放进去,过一会儿乒乓球自然会慢慢地鼓起来。
  我还是半信半疑,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我倒了一杯热腾腾的的水,然后把凹进去的乒乓球放进去,过了一会儿,乒乓球真的慢慢地鼓起来了,并且是完好无损,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乒乓球热胀冷缩
  今天一上课,晨老师就拿出一根筷子和一个乒乓球。乒乓球上都系着一根细长的线,一个乒乓球上粘着小丁当,另一个乒乓球上粘着KITTY猫。我想:今天晨老师难道要用筷子去敲打乒乓球,让乒乓球发出“丁丁当当”的响声,来开一场音乐会吗?
  晨老师把“小丁当”挂在筷子上,再把筷子架在两把小板凳之间,调皮的“小丁当”转个不停!直到“小丁当”静止不动了,晨老师叫我对着“小丁当”吹口气,我就弯下腰,嘴巴对着“小丁当”轻轻吹了一口气,“小丁当”就前后摇摆,仿佛在荡秋千!现在把“小丁当”换成了“KITTY”猫,晨老师叫叶凌辉来吹。叶凌辉使劲一吹,脸都吹红了,“KITTY”猫跟刚才一样摇个不停!看来叶凌辉还真没白费力气!晨老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小丁当”和“KITTY”猫都放在筷子上,往它们中间一吹,结果会怎么样?有的说会相互分开,有的说会原地不动,还有的说会往前冲,大家议论纷纷!晨老师让王佳慧试一试,结果出乎我们意料,“KITTY”猫和“小丁当”靠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晨老师告诉我们说:“本来空气阻隔着两个乒乓球,被王佳慧这么一吹,就把空气吹跑了,周围空气又来不及补充,两个球就相撞在一起。”
  今天的乒乓球实验真神奇呀!
乒乓球热胀冷缩
  小时候,我做过许许多多的实验:有摔不碎的鸡蛋、盐的溶解度、摔不死的蚂蚁、会跳舞的小纸人……但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和妈妈一起做的“热胀冷缩”实验。
  星期六早上,阳光明媚,我和妈妈一起去打乒乓球。我们正打得起劲,突然,乒乓球像喝醉酒了一样直直地撞上了旁边的墙壁。乒乓球“哧——”地一声凹进去了半边,像个发怒的扁鼻子老头,责怪我们技术不好。我这可纳闷了:没有了球,怎么打?我正在冥思苦想的时候,妈妈一拍手掌,兴奋地对我说道:“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什么小实验?”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出来,“快点告诉我!”妈妈神秘一笑,说:“回到家,你就知道了。”
  回到家后,妈妈就忙起来了,她接了一盆热水,把乒乓球轻轻地发到热水里,让它像小船一样慢慢地飘动。妈妈得意的对我说:“过一会儿,乒乓球就会鼓起来。”我将信将疑。过了一会儿,乒乓球竟然鼓了起来。我惊讶极了,就问妈妈:“为什么乒乓球在热水里会鼓起来呢?”原来,用热水浸泡后,乒乓球内的空气的温度就上升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很剧烈,气体受热膨胀,给乒乓球内壁的压力就增大了,压力使乒乓球的外扩张,所以就鼓了起来。
  我以后要多多观察,多做小实验,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筷子夹乒乓球比赛规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