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可能重写

科波拉:我的剧本都会重写无数次
来源:电影周末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电影大师,他年少成名,24岁即写出了《巴顿将军》(Putton)的剧本,后来在埃德蒙·诺斯(Edmund H. North)的修改下,获得了1970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他所写的巴顿将军在巨大的美国国旗下的演讲的开场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根据IMDB网站,他迄今为止已经写了27个剧本,大大小小获得了47个电影奖、42项提名,其中36岁之前,就获得了5个奥斯卡奖(3个最佳编剧,1个最佳导演,1个最佳影片)。
即便在编剧方面有如此巨大的造诣,他并没有写下一部编剧指南,他说,电影的历史只有100多年,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编剧亦如此。对于编剧,他只有两条建议。一、每天选个最适合自己的固定时段写作,只要坚持写,就会越写越好。二、编剧新手最喜欢写10页就回头看,看了改。千万别。写完一块改。
科波拉说:“电影这行不讲中间状态,人们要么说,这是神童,最棒的电影人。要么说,咳,他纯粹是个废物。不会有人说,他这个人有出息,人还算聪明,如果下功夫,十年以后会……可惜,没有人说这种话。”
科波拉说:“电影摄影和剪辑这玩意,用奥尔逊·威尔斯的话说,一个周末就能学会。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演和写,表演和编剧。如果你统计一下,会发现很多导演都是演员出身,这很合理,因为懂表演是最难的。我虽没有当过演员,但上过戏剧学院,我对演员的表演很熟悉,后来就可以去指导表演。”
科波拉拍《教父》纯属偶然。当时科波拉和后来拍《星球大战》的乔治·卢卡斯共同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电影公司“活动画面”,但由于连续亏损,已经欠债30万美元。当时,派拉蒙公司准备把普佐的《教父》搬上银幕,找到了科波拉。科波拉说并不看好这部小说,他只看了50页就看不下去。他问卢卡斯要不要接这部暴力片。
卢卡斯:“弗朗西斯,我们需要钱啊。”
科波拉:“好吧,我干。”
在《教父》及续集让科波拉功成名就之后,他自己投资拍摄了《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在当时并不被看好,一度成了他的噩梦。因为拍摄《现代启示录》让自己近乎破产,所以从40-50岁之间,不得不每年接一部片,偿付银行贷款。他接受采访时说:“这种拍电影感觉就跟做妓女一样。你要考虑自己头发是不是好看,声音是不是好听,能不能让客官们高兴。而真正的电影应当是发自内心的你情我爱。”
以下是科波拉近年来的几次访谈,周末君将其中与编剧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撷取和翻译,以飨微信订户。 尽管科波拉本人反对“编剧课”的说法,他把与其他编剧和学生的交流称为“对话”。
1. 你对编剧有什么建议?
写作是这么一回事,当你真正尝试着写,每天都写,舍得花工夫,你会写得越来越好。我有两个重要的建议:
一、挑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时间,对我来说,我选在一大早,因为那时我刚醒,里外更新,坐在书桌前。我看着窗外,喝杯咖啡先,这时候真好,没有人起床打扰我,也不会有人打电话来伤害我的感情。
二、你的情绪要稳定,谁也不想一写作就犯头疼。有一点对于年轻编剧很重要,不要在写到七、八页的时候,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我相信,年轻人血液里有一种激素,让他们憎恨自己刚写的任何东西。所以,别读它。等你写了30天,比如说写了80多页的时候,你感觉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坐下来读它。你会发现,拉开一段距离之后,感觉跟刚写完读时已经不一样了。
只要你不写完马上读,你就不会跳回去修改。如果你把前10页改来改去,写到最后才发现前10页根本就应该从剧本中砍掉,那该多浪费。
所以,当你的剧本攒到八九十页的时候,小小地庆祝一下,让自己舒舒服服了,再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哪里你喜欢,哪里触动你,哪里感动到你,哪里有改进的可能……到这时候再重写。
我的剧本都会重写无数次。重写是写作的代名词。
2. 你拍电影的原则是什么?
我拍电影的三条原则:1)写和导原创剧本。2)使用最现代的技术。3)自筹资金。
因为电影是在太年轻了,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电影的早期,谁也不知道怎么拍电影。只要银幕上有活动的画面,观众即喜欢。人们看到火车开进站台的,就觉得很美很激动。电影的语言都是实验性的,因为拍电影的人不知道怎么办。然而不幸的是,经过了15-20年,电影变成了商业。电影商投资电影赚了大钱,于是对电影界的先锋们说:“不要再试验了。我们想赚钱,我们可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是任何艺术的核心要素就是冒险。不敢冒风险,你就做不出真正美,以前谁都没见过的美。我常说,拍电影而不冒险就像要小孩而不做爱一样。你确实要担点风险。
如今这年头,你跑到一个制作人那里说“我要做一部别人没做过的电影”,看他会不会把你扔到窗户外边去。因为他们只希望做行得通的电影,做赚钱的电影。这让我相信,电影在未来的100年里虽然会有革新,但创新的速度会放缓,因为他们已经不愿意冒险了。他们不愿意创造机会。所以,我感觉自己是100年前电影的一部分,那时鸿蒙初开,电影人宛若赤子,谁也不知道怎么做电影,人人都是探索者。
看似不冒险的人其实再冒最大的险:浪费自己的一生!当你临死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说:“哦,我真希望我做过这个,做过那个。”我不会这样,我做了我想做的一切,并且继续做下去。
3. 做电影需要培养哪些好习惯?
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当你拿起一张纸准备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在角落写上日期、地点。因为你写在这张纸上的任何想法都会对你有用。把日期加上去是一个好习惯,比如说,你看到一张自己写过的纸头,上面的日期是1972年4月,地点是巴黎,你一定会想破脑袋回忆当时是怎么回事,顿时纸上的内容变得对你有用起来。电影人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笔记。
4. 你对电影剧本的要求是什么?
写剧本就像写俳句,要简明、清楚、精悍。
当你做电影的时候,要记住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其主题。当我拍电影的时候,我总是用一个词概括主题。《教父》的主题是“继承”,《对话》的主题是“隐私”,《现代启示录》的主题是“道德”。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主题词?因为导演的工作就是做决定。从早到晚就是“头发长还是短?”“穿裙子还是穿裤子”“留胡子还是没胡子?”很多情况下你也没有答案,但是有了主题词之后就好办多了。
我记得在拍《对话》的时候,剧组拿来各种外套,问我:“你是希望他看上去像侦探,还是像什么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告诉他们主题是“隐私”,于是就挑了透明的塑料雨衣。所以说,知道主题词可以帮助你做决定。
拿破仑曾说:“用最趁手的武器。”导演也是这么做的。
5. 你对改编剧本怎么看?
我觉得书压根儿就不该改变成电影。电影剧本应该是热腾腾、鲜嫩嫩的原创。我也反对老片重拍。你说拍一部电影,废那么大劲,花那么多钱,至少应该拍一点对这个世界来说独特的东西,而不是从现成的书改编。如果非得改编,短篇小说更适合改成电影,因为它的形态和篇幅正合适。一部电影就像写一首俳句,你必须精简精简再精简,一切都应当既经济又满载。
6. 如何把一部小说改编成剧本?
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故事繁杂,不太好改,短篇小说人物简单、线性叙事,更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从小说改编电影,我的经验是,做好笔记,直接往书上写,把每一处让你有感觉的地方,每一处让让你感动的地方都写下来。初次阅读的笔记是最有价值的。这样当一本书读完,你就会发现书中有的地方画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空空如也。
在话剧排练中,有一种叫“提示本”的东西。提示本是舞台经理手里拿着的、画满重点的活页本。我把小说变成这样一个“提示本”。换句话说,我把小说拆散,把每一页贴在活页纸上。
我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本子带到哪里,把新的发现和感想记载本子上。然后把本子过一遍,心里就有数了。小说中那些脱节的故事和纷繁芜杂的人物,用这个办法,就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或删繁就简。用这个办法,自外而内,先粗后细,久而久之,你也许就能在这个提示本的基础上写出剧本的初稿。
当我拍《教父》的时候,我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尽管我有剧本,但我从来不用。我总是把这个大本子带在身边,用这些笔记来拍电影。拍《现代启示录》时,尽管John Milius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但是我拍电影的底本却是康拉德的绿皮书《黑暗之心》,里面密密麻麻写满我的笔记。无论我拍摄哪一场戏,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个本子。
7. 你说过自己从来不撒谎,这是真的吗?
是的。我给自己的人生立下了几条规矩。第一是永不撒谎。康拉德有句话我很认同:“没什么比臭气熏天的谎言更令人厌恶。”撒谎总是导致更多撒谎,直到堆成一座谎言金字塔,最后连你自己都骗了。如果你给自己定下一个永不撒谎的规矩,你肯定不会撒谎被人逮住。如果一个丑人问你他漂不漂亮,你可以说:“你这个问题问得不合适。”而拒绝回答。我总是教育我的孩子们,事业建立在好的性格之上。
永远让你的作品个性化。不要撒谎。一旦你撒了谎,你就上了一条谎言的不归路。你总是会被人抓住。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撒谎,更不要对自己撒谎。一旦你养成了不说谎的习惯,无论你编剧、导戏还是当制作人,你的作品都会具有说服力。尤其在这个看似自由实则不自由的社会里,更要试着不撒谎。美和真是相连的,这是古训,艺术不仅跟美有关,还与真有关。
8. 艺术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艺术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不自信。艺术家总是跟自己心里的小人儿打架,那小人儿总是贬低他自己。
我们每个人缺乏安全感。他们说芭芭拉·史崔珊每次上台演出前都会怕得要死,怕自己唱不出来。当然,她肯定能唱的出来,只是那一刻晕圈了。我相信一个道理,当你写任何东西的时候,都要学会忍住不看。我认为年轻的作者身上有种激素让他们厌恶自己写过的东西。尽管第二天早晨,他可能说:“哦,写得还不错。”但是刚写完他是恨自己写的东西的。
一部电影就像回答一个问题。
9. 你认为编剧这门手艺可教吗?
剧场戏剧和戏剧结构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小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小说还有极大的创新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说电影技术的大事件是3D时,我被激怒了。电影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难道你不觉得即使在编剧方面,电影也有无限的提升空间?
10. 你怎么看待影评?
读影评就好比拔牙。苏菲亚(科波拉的女儿)从来不看影评。她的电影带有极强的个人风格不适合任何时代。总有人喜欢你的电影,也有人不喜欢,随便哪个电影人,都找不找出不喜欢他电影的观众。批评到最后,都是不相干的聒噪。我们生活在这个奇怪的网络时代,就好像一群汽车在狂鸣喇叭。我看很多网民都丧失了最起码的风度和礼貌。你可以随便说什么而不需要负责任。我想,作为人类,还是需要稍微讲一点礼仪的。
来源:电影周末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
不可能的星辰往事太阳系起源故事需要重写?
杂谈   更新时间:    编辑:adou
& &2015年,美国地质学家马克?哈里森从20多万块来自澳大利亚杰克山区深处的岩石碎片中,找到一块特殊的锆石。这块锆石上有两个石墨斑点,他对这两个斑点中碳-12与碳-13比值进行测定后,发现其比值竟符合生物通常所具有的比值。但这块锆石所在的地质时间大约有41亿年,而传统的说法是地球生命出现在38亿年前。所以,这意味着我们的地球第一次出现生命的时间至少提前了3亿年。
& &然而,生命过早地出现,却会带来一个巨大的矛盾。太阳系演化的传统模型认为,41亿年前的地球如同人间地狱,火山活动活跃,岩浆在四处流淌,而且太空碎块还对地球狂轰滥炸。按理说,那时候地球上不可能有生命出现,然而哈里森的锆石却不这么认为。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
& &传统模型的困惑
& &但在解决这个矛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太阳系演化的传统模型。
& &大约在46亿年前,一个由尘埃和气体构成的巨大星云在一个不起眼的星系角落里,开始坍缩为一个密集的球形物质。随着周边越来越多的物质被拉向它,其核心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地增加,最终这里发生了核聚变。核心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此刻,太阳诞生了。
& &太阳诞生后,周围小个体的物质也开始在各自轨道上坍缩为一个个天体。离太阳近的地方,大部分的冰水会被蒸发掉,只留下主要由金属化合物构成的较小的岩石行星。离太阳远的地方,气体和冰可以大量聚集,最终形成木星等气态巨行星。所有的行星差不多都在一个平面上运动,轨道也近似圆形。
& &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故事,但是很明显,故事不是完整的。首先,它很难解释所谓的特洛伊小行星――那些与木星共用同一个轨道,一起绕着太阳运行的一大群小行星。柯伊伯带――那些远在海王星之外的小天体,其中也包含冥王星――同样也很难理解:许多柯伊伯带里的天体的轨道与行星轨道平面有着巨大的倾角,而传统模型却无法解释这种情况。
& &最令人困惑的是,有证据显示月球曾经受过密集的陨石撞击。阿波罗号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暗示,月球表面上多数的陨石坑是发生在39亿年前的一场密集的陨石撞击的结果,而传统模型也很难解释这个现象。
& &巨行星们的迁移
& &一个解决方案是以一个法国城市命名的模型,叫做尼斯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太阳系中4个气态巨行星最初的位置比现在靠得更加紧密。最初的位置是不稳定的,导致了几亿年的引力动荡:巨行星们从原位置逐渐迁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迁移扰动了无数个散落在太阳系中的微小天体。许多陷入到木星的引力场中,成为特洛伊小行星,而其他的跑到太阳系边缘定居下来,成为有着高倾角的柯伊伯带天体。
& &与此同时,许多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都遭受到扰动,脱离轨道,与里层的行星相撞。这场剧烈的活动,被称为“晚期重轰炸”,在月球上留下了一个个陨石坑,而且对刚诞生的地球也带来一场严重的轰炸。
& &来自那一时期的固体岩石表明,早期大部分地表都被熔岩覆盖着。再加上晚期重轰炸,这使得地球变为了人间地狱。这个时期在地质学中叫做冥古宙,通常认为这时不适合生命的形成。相反,第一个生物留下的碳痕迹,则出现在距今约38亿年,恰巧大致出现在晚期重轰炸行将结束,地球终于迎来平和的时候。
& &因此,如果使哈里森兴奋的石墨斑点真的是生命留下的话,那么生命是怎么在一个似乎不可能的时间上出现的?
& &更早的迁移
& &解决矛盾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早期地球地狱般的环境,应该比之前所认为的要短暂的多。
& &事实上,早在1999年,地质学家就通过对杰克山区的锆石进行了分析,发现早在约44亿年前,一部分地表就发生了冷却。更重要的是,对锆石里氧含量的测量暗示着地表已足够温和,适合液态水的存在。
& &2013年,德国的地质学家又找到了新的证据,表明我们之前所认识的太阳系形成的故事不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分析了一块来自格林兰岛的石头――被认为可能是最古老的岩石,结果表明早在大约41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着大量的金和铂,而之前认为这些金属是后来的晚期重轰炸所带来的。
& &2015年,又有新的发现对尼斯模型敲起了丧钟。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内森?卡尔布和卡内基研究所的约翰?钱伯斯发表了他们用计算机模拟太阳系形成的结果。他们的模拟是基于尼斯模型的,但Y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太阳系内部所形成的岩石行星数最终会少于4个,水星常常会丢失不见。只有在不到1%的情况下,基于尼斯模型的模拟才能创建出与现实差不多的太阳系。
& &这意味着尼斯模型与现实差距很大。不过,卡尔布有着一个惊人却简单的解决方法。他认为,巨行星仍然会迁移,产生特洛伊小行星和柯伊伯带,但它们行动的时间更早――迁移时最内层的行星仍然处在形成的过程中。这样,模拟结果就很容易与现实相符。另外,巨行星更早的迁移,意味着当地球完整形成后,大型的撞击物早已散去。也就是说,之后地球所遭受到的撞击并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剧烈。
& &月球上的陨石坑
& &这个新理论不仅可以解释为什么太阳系会成为当前的样子,还可以解释为何地球很早就有了对生命友好的环境。但有一个谜团仍然存在。如果巨行星的迁移发生在地球和月球形成之前,地球和月球形成后,迁移引发的晚期重轰炸应该就结束了。那么是什么东西造就了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呢?
& &美国普渡大学的大卫?明顿认为,答案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尼斯模型认为大部分晚期重轰炸的撞击物来自小行星带。但是,月球上陨石坑的大小分布,与小行星的并不匹配。如果撞击物真的来自小行星带的话,那么月球上应该有更多更大的陨石坑,但事实上却没有。而明顿认为,他可能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合理的来源:火星。
& &他仍在研究具体的细节,不过他认为已经找到了一个证据。这颗红色星球的北半球很低洼,而且比南半球更平整。这是因为这里是一个巨大的盆地,被称为北极盆地,面积大约占了火星表面积的40%。它被认为是一个直径约为2000千米的撞击物形成的,撞击后产生的碎片应该会撞到月球上,而这正好发生在距今大约39亿年前。
& &来自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马蒂贾?库克有一个更为激进的解释,他不认为39亿年前存在一次对月球的密集撞击。阿波罗号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虽然显示着那时应该存在严重的多次撞击事件。但库克认为,这些岩石样品都来自形成雨海(月球上的陨石坑,是太阳系中最大的陨石坑)的撞击物。形成雨海的这次撞击产生的岩石碎片,会分散到月球的许多地区,所以从月球各处采集来的岩石样品会有着大致相同的历史,但事实上并不存在晚期重轰炸。他还认为,如果晚期重轰炸真的不存在,那么也暗示着早期地球的环境也不是那么极端。
& &不管是哪种方式,地球上相对平静的环境更早地出现,生命就会更早地出现。于是,就有了杰克山区的那块锆石。哈里森已经在杰克山区发现了另一块包含石墨的锆石,他将会继续分析里面的石墨。
& &如果最早的生命并不是诞生在距今约38亿年前,而是比预期的提前了几亿年,这说明生命是极为顽强的,只要条件稍微改善,生命就会把握住机会。哈里森认为,这表明宇宙的其他地方也更有可能存在着生命。所以说,我们新修订的太阳系的历史故事,指向了一个更为有趣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重写神话_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无数好成绩 重写奥运史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 05:17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据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刘卫宏马扬)“创造历史”正成为一大热词,而且可能成为北京奥运会期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每个赛场都充满传奇,每个项目都创造历史,这一个又一个“史上最好成绩”,让北京奥运会每天书写一本“奥运史书”。  北京奥运会15日决出18枚金牌,中外选手集体创造了无数历史,包括没有金牌的一些比赛项目。  中国举重和柔道队结束了北京奥运会的征战,他们以8枚金牌的成绩完美收官,为当天的“奥运史书”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5日的比赛结束后,中国军团成绩为26金9银6铜,仍然保持明显的领先优势。  美国当日获得4金,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各获得2金,其中,乌克兰的鲁班是在男子射箭个人决赛中击败强大的韩国选手而夺冠。  韩国和日本目前的总成绩都不错,但韩国箭手的神话被打破,就像日本的柔道一样。然而,历史就是拿来改写、拿来创造的。  波兰乒乓球选手纳塔莉亚·帕蒂卡就创造了一个令人悚然动容、肃然起敬的伟大历史——这个19岁的残臂姑娘,成为第一个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选手。她在女团小组赛里参加了6场比赛,比其他队员出场还多,并且取得了两场双打的胜利。这个右臂发育不完全的姑娘,20多天后又将开始北京残奥会的征途。  世界纪录当然要写进“奥运史书”。在当天的比赛中,白俄罗斯选手安·雷巴科夫打破了男子举重85公斤级的总成绩世界纪录,但是游泳赛场诞生了更多纪录:4项游泳决赛又全部打破世界纪录,其中菲尔普斯第6次夺金并第6次破纪录。  (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法的重载和重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