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人叫同名叫梅亚朋的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 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题号 答案1 A2 A3 B4 A5 C6 C7 B8 C9 B10 B1.北宋《清漾毛氏族谱》中记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由此可见, 与毛姓形成直接相关的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 C.郡县制 D.世袭制 ) B.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D.宗法制以分封制、礼乐制为基础和保障 )2.(2010 年哈尔滨模拟)周政治将“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能突出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C.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土” 、 “授民”3.(2012 年南京市高三学情调研)《尚书·周书·召诰》曰: “(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 ”上述史 实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4.(2011 年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荀子·富国》载: “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禆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 B.宗法制5.(2011 年广东汕头高三期末)中世纪西欧政治上是封建制度,即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赏赐给贵族,贵族再分割采 邑封给自己的附庸,层层分封,形成不同的等级。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类似于中国的( A.中央集权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封建制度6.(2011 年云南高三统检)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 4.3 千米)、公国 都城九里(边长 3.2 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 2.5 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 1.7 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7.(2012·广东肇庆)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8.(2012·广东汕头)下面是古代帝王家庙布局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可能与 此有关的制度是( A.君主专制 ) B.郡县制 C.宗法制 ) D.分封制9.(2012·山东潍坊)“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这句话充 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于 A.宗法制度 B.西周分封 C.当地地理特征 D.古代地名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10.中国许多地名和称谓都有悠久的历史。比如山东被称为齐鲁,河北被称为燕赵,山西被称为三晋等。这些称谓起源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题号 答案1 B2 B3 B4 A5 B6 D7 C8 B9 B10 B1.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 “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 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皇权神圣,专制独裁 ) 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D.随意性 )2.(2012·江苏南通)“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 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 )3.(2011 年江苏盐城高三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 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4.2009 年 6 月 13 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开始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考古队认为,秦陵很可能整体就是一个政权机构! 如果这个推测正确的话, “政权机构”应该包括( ①掌管军事的太尉 ②负有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 ③掌管上传下达职责的丞相 D.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④被皇帝分封的郡守县令5.(2010 年聊城一模)“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朝??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 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A.①②③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B.②③④ C.①②④ ④三公九卿制6.(2011 年广东韶关一模文综)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文官系统。它是唯一能够与 今天的现代政治接轨的。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该观点有褒有贬,贬的 主要是针对( A.宗法制 ) B.科举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 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7.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有(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爵位世袭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下辖若干县、乡、里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8.(2012 年潍坊摸底)秦灭楚后,在湘江流域设立长沙郡。秦代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覆盖了湖南大部分地区。该郡 A.依然实行楚国文字 C.郡守由皇帝任命,定期向丞相述职 指( ) B.公元前 221 年 C.公元 26 年 D.公元 221 年 D.县令由郡守任命,定期向皇帝述职9.“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明之。 ” “二十六年” A.公元前 26 年 见( ) 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 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 D.任人唯贤形成10.(2012·湖南湘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辩于上??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的记载。可 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题号 答案1 D2 A3 C4 A5 D6 C7 A8 D9 A10 A1.(2012·河南省南阳一中月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丞相是首长制,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是( )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 D.秦朝三公九卿制 D. 皇权在不断加强 A. 汉代丞相位高权重2.(2011 年济南高三调研)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 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 A.汉武帝设立中朝 B.唐朝实行三省制 C.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3. (2012· 江苏无锡高三联考)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 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 招天下之人, 聚于京师春还秋住, 乌聚云合. ” 沈既济 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 B. 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D.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 A.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4.(2011 年济南高三调研)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5.(2011 年佛山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 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6.(2010 年潍坊模拟)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 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 要举措是( )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 A.废分封,置郡县7. 《元史》载: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 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 秦代 B. 汉代 ) D. 宋代 ) 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 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8.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 直秘阁; 五百贯, 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 C. 唐代9. “元起朔方, 固已崇尚释教(佛教), 及得西域, 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乃郡县土蕃之地, 设官分职, 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 B. 皇帝的秘书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朝廷的朝贡藩属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10. (2012·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中月考)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 从名称来 源看, “行省”是( A. 中央的派出机构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题号 答案1 D2 B3 A4 C5 C6 D7 D8 C9 D10 D1.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A.掌握最高决策权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B.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D.是最高的行政机构2.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3.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 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 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 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5.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 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 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三省制 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7.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迅速调度粮草。幕僚根据 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现象应当发生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8.明代内阁和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 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 C.宋太祖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B.行省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10.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 ,不敢相 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5 课 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题号 答案1 B2 B3 A4 C5 B6 B7 A8 D9 A10 B1.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殖民城邦遍及整个地中海和黑海沿岸 B.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C.从东方吸收先进的文化成果 D.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 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B.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3.公元前 6 世纪初,一位古希腊人曾自豪的说“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 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他是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 亚里士多德 4.黑格尔说: “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古 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一部分人”是指 A.已婚的男女 B.外邦人 C.全体公民 D.成年男人 5.学者在研究雅典民主制时发现,尽管理论上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 但演说家却因其出类拔萃的辩才和对 城邦内外事务的了解而拥有了特殊话语权。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①雅典的民主制度与民主氛围一致 ②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与公民行使平等的权利无关 ③政治家拥有特殊话语权 ④古希腊民主制存在局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通过改革在雅典确立起民主政治的是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屋大维 7.某班同学在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讨论时提出以下四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曲折复杂 B.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突破了小国寡民的束缚 C.雅典民主 政治直接孕育了近代西方民主 D.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纯粹是外族入侵所致 8.公元前 453 年, 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 经过近一年的考察, 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 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9.雅典民主政治创造了古代希腊辉煌文明,也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这主要是因为雅 典 A.草创了行政、立法、司法制度 B.公民享有“观剧津贴” C.十将军委员会由选举产生 D.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利机构 10.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 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6 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题号 答案1 B2 D3 C4 C5 D6 D7 C8 D9 D10 A1.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此规定体现了: ①依法治国思想 ②自然法的原则 ③保护所有人的利益 ④城邦的民主化治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 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了下层平民权益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了罗马公民财产 3.古代罗马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主要是通过 A.建立强大的帝国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制定完备的法律 D.传播基督教教义 4.《全球通史》写道: “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 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 “这部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5.公元前 449 年,古罗马元老院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B.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C.只适用于古罗马的公民 D.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6.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 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 A.判处奥赫死刑 B.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C.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不予受理 7.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如此 重要影响的内容主要是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 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罗马法崇尚自由平等 D.罗马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实服务 9.下图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某大一学生在查阅某部法典资料时其中的部分目录。 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部法 典应是第二章 法的渊源(14) 第一节 制定法(14) 法律(lex)和平民会决议(plebiscitum)(14) 元老院决议(16) 皇帝谕令(16)A.《十二铜表法》B.《秦律》C.《德意志帝国宪法》D.《民法大全》10.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强调证据第一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7 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题号 答案1 A2 D3 B4 B5 B6 A7 D8 C9 B10 C1.1841 年, 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 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B.内阁与议会之间权力斗争激烈 C.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 巨大的 A.第一部成文宪法 B.多党制的议会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政体 3.在电影《女王》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女王的私人秘书在通知女王于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要来 拜见时,女王对他的用词进行了纠正: “是准首相,罗宾。我还没有任命呢! ”这一情景表明 ( ) A.英王没有实权 B.首相就职前必须得到英王的任命 C.英王有较大权力,可以直接任命首相 D. 《女王》情节有历史性错误 4.中新网报道,日本大地震后,英国女王闻讯十分震惊,特别向日本天皇表达哀悼。英国政府随即召开紧 急会议,决定向日本提供人道援助。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一项 A.英国女王今天仍可左右政府行为 B.英国女王履行了国家元首的职责 C.英国政府是英国国家的实际决策机构 D.英国女王的哀悼行为与国家无关 5.19 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 C.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D.法德两国君主立宪整体的确立 6.美国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在 1776 年撰写的《常识》中认为英国政体是“君主政体暴政和贵族政治暴政 的残余”。这两种“暴政的残余”分别体现在 A.国王和上议院 B.国王和内阁 C.国王和下议院 D.内阁和上议院 7.伏尔泰在评论英国政党政治时说:“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 恨,但是他们都爱国——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先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 ”对伏尔泰的评论 理解准确的是 A.两党代表同一利益集团 B.两党政治诉求完全相同 C.两党竞争导致政治动荡 D.两党制衡于国家有益无害 8.日,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在大选中获得了英国下议院的过半席位, 从而赢得了大选,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这最能说明英国政体特点的是 A.选举权扩大 B.国王“统而不治” C. 内阁由议会产生 D.议会掌握行政权 9.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从而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律基础的文件是 A.《邦联条例》 B.《权利法案》 C.《王位继承法》 D.美国 1787 宪法 10.英国于 18 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其与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制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国王权利进一步加强 B.内阁拥有立法权 C.国王权利进一步被架空 D.内阁阁臣听命于国王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8 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题号 答案1 D2 C3 D4 A5 B6 D7 B8 B9 A10 A1.“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C.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2.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 即一物降一物。你认为该说法 A.正确,说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讲出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C.不妥,三者之间不是单向制约的关系 D.不妥,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关系 3.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全国政府“应当在一切案件中对各州的法律享有否决权,正如同英国国王 在此之前所做的那样。我认为这是十分基本的一点,这是剥夺州主权的最小可能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 点,一切在纸面上规定的权力都将无从成立。而且它还将产生各州的内部不稳定。 ”这表明,麦迪逊主 张 A.建立统一的全国政府,维护各州的主权 B.在维护各州主权的前提下建立邦联 C.在限制各州主权的基础上建立邦联 D.中央政府有绝对的权威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 “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 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 织贵族集团。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各州有权制定法律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5.有学者说:事实上美国采取的是“一党制”即“民共党”——但却伪装为两党制(即民主党和共和党) , 不管你投哪家的票,你总归的投“民共党”的票。这段话说明美国的( ) A.共和党与民主党已没有区别 B.两党制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选举制度是为一个党服务的 D.政治局势需要成立新的政党 6.1787 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 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C.美国应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国家 D.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7.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 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 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总统制 8.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下列违宪的一项是 A.总统是国家权力的重心 B.行政机关官员兼任国会议员 C.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 D.联邦法院的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9.制定美国 1787 年宪法的思想基础是源于下列哪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霍布斯 10.英国和美国都是近代较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两国国家最高行政首脑的相同点是( ) A.都由选举产生 B.都有召集议会的权力 C.都对议会负责 D.都是议会的最高领袖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9 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A 2 D 3 A座号:4 D 5 A 6 B成绩:7 B 8 B 9 D 10 A1.《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 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 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B.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大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2. 19 世纪中期,促使德意志统一进程开始的关键性因素是 A.君主立宪的确立 B.工人运动的兴起 C.普法战争的爆发 D.工业革命的进展 3.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 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 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最大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政治家和议员地位低下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 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对议会负责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5.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 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下列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建立起代议制资产阶级政府 B.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C.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德意志帝国已经走上近代化道路 6.法兰西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1787 年宪法颁布 B.1875 年宪法的颁布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D.巴黎公社成立 7.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完成后,英、法、美、德各国先后建立了形式各异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核心都 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8.下表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数字处填写的内容应分别是( ) 项 目 法国共和国 总统 ① 任期制 总统 德国君主立宪制共和国 皇帝 世袭 终身制 ②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任期 政府首脑国家权力中心 ③ 皇帝和宰相 A.世袭、君主、总统 B.选举、君主、议会 C.世袭、宰相、议会 D.选举、宰相、议会 9.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 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上述内容反映出当时德国A.有法西斯主义传统 B.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联邦制10.近代以来,英 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君主为国家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0 课 鸦片战争)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B 2 A 3 C座号:4 B 5 C 6 A成绩:7 C 8 C 9 A 10 A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2.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 使其允许毒品贸易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 19 世纪 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中国近代史上,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 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这种“庇护”所依据的特权是( ) A.协定关税权 B.自由传教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4.近代某条约规定, “1200 万为军费赔偿, 600 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 300 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 。 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5.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最终目的是 ( ) A.扭转贸易逆差 B.毒害中国人民 C.打开中国市场 D.寻找战争借口 6.“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 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7.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8.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 《南京条约》 签订之后十年, 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 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资本不能输入 C.外国商品滞销 D.清政府仍闭关锁国 9.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 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 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10.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B.禁绝对外贸易 C.一概排斥西方事务 D.封闭边界,固守边疆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1 课 太平天国运动)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D 2 A 3 B座号:4 C 5 C 6 B成绩:7 A 8 B 9 C 10 D1.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 ①不能正确认识当时社会矛盾 ②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柳亚子的《题太平天国战史》中有:“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 论英雄。”实际上包含了作者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是( ) A.肯定 B.否定 C.不肯定不否定 D.上述态度都有 3.“这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都是相一致的。”能体 现上述特点的历史文献是 (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孔子改制考》 D.《国民党一大宣言》 4.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 毁梦”是因为( ) 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曾国藩率军镇压 C.发生了天京变乱 D.清政府“借师助剿” 5.马克思曾指出: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 (即太平天国) 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 A.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英国的大炮摧毁了清朝统治,为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条件 C.英国的侵略加速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洪秀全建立的拜上帝教深受英国影响 6.《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 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式。”这突出体现了( )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8.“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9.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称:“洪秀全除推行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以外,他有社会革命的思想没有?他 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殿充满了妃妾。” 这则材料反映出洪秀全( ) A.主张在中国全面复兴西方基督教 B.想打倒列强,恢复中华民族的自由 C.企图建立新朝代而非新国家或新社会 D.对于社会革命也是十分积极的 10.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本身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如王权与神权结合、用传统的国家制度建立政权、 小农意识鲜明等等,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却不能笼统称之为“反封建”。 对这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统治”不等于“反封建” B.“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 C.“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 D.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2 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C 2 A 3 C座号:4 D 5 B 6 D成绩:7 C 8 D 9 D 10 D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 年光绪帝写这副挽联祭奠的海军将领是 A.刘永福 B.左宗棠 C.邓世昌 D.邱逢甲 2.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 (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 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 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3.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 的。 ‘甲午战争’ 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 ??那便是由 ‘四 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 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 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由此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 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5.2011 年 9 月,日本野田新内阁大臣公开称钓鱼岛为日本固有领土,而中国政府则将钓鱼岛主权定义为中 国核心利益。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源于哪一条约内容:(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6.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 7.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 “在 20 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 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8.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9.《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 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 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 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 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0.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 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从该文的内容可以推测此“议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班级: 题号 答案姓名: 1 C 2 A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3 课 辛亥革命) 座号: 成绩: 3 D 4 B 5 A 6 C 7 A 8 D 9 D 10 C1.武昌起义成功了,辛亥革命却失败了;北伐战争胜利了,国民大革命却失败了。断言两次革命“失败”,均着眼于 A.没能推翻旧政权的统治 B.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A.实行责任内阁制 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C.实行总统制 D.列强扩大对华侵略 2.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 《临时约法》特别规定 D.实行君主立宪制 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 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 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 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 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B. 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D.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4.词汇出现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 1912 年中国各报刊的有 A.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C.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5.《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 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B.“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6.老舍名剧《茶馆》中的小人物李三有这么一段牢骚满腹的对话:“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 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 呢!”这段文字表明当时 A.帝制废除,天下大乱 C.民主道路,曲折复杂 B.袁世凯当政,民不聊生 D.军阀割据,战乱不休7.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某班同学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总结了四句话,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权有了,国家强了 B.皇帝倒了,清朝完了 C.国号变了,时代换了 D.习惯改了,风俗新了 8.某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按照三 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这说明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变化在于 A.多样化、产业化 B.城市化、福利化 C.工业化、专业化 D.民主化、法制化 9.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 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 看作疯子。 ”这种变化最能说明( 10.图表 1 为
年 “共和”、“民主”这两个 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 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
年“共和”出 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 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五四运动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 展 A.①② C.②④ B.③④ D.①③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D 2 B 3 D座号:4 D 5 A 6 B成绩:7 B 8 B 9 B 10 D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 B.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 2.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的口号,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 ) A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 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 3.在 20 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里程碑的是( ) A.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建立 B. 辛亥革命、中共诞生 C. 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 D. 中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 4.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 这里对“多元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 20 世纪 60 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6.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
年处应该填写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7.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是 ( )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④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⑤共产国际的帮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8.某次战争的誓词如下:“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嗟我 将士,矢尔忠诚,三民主义,革命之魂。”这次战争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反“围剿”战争 D.解放战争 9.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事件是 A.中共“二大”召开 B.国民党“一大”召开 C.中共“三大”召开 D.国民党“三大”召开 10.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 ) A.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 C.将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5 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A 2 A 3 B座号:4 A 5 B 6 A成绩:7 D 8 D 9 A 10 B1.20 世纪 20-40 年代,中国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造成的直接因素有: A.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 B.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 D.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2.1934 年 11 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 “匪祸前,农民不 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 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该“匪区”应该 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 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解放区 3.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 “共产党的人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 导人之一是毛泽东, 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 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 是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策略 C.让党领导军队的策略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4.1997 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某地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该地指 A.南昌 B.延安 C.西柏坡 D.北京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曾向群众发行过“借谷票”,其主要目的是 A.支持北伐战争的革命军队 B.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C.渡过抗日战争的经济困难D.救济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6. 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 ①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 ③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8.76 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 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与这两件事件有关的是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 事主张 ③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③ ④ 10.《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 “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A.J.比林汉(外国传教士)考察了共产 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 ”当时农民们喜欢共 产党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围剿” B.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 D.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6 课 抗日战争)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C 2 D 3 C座号:4 D 5 B 6 C成绩:7 D 8 D 9 A 10 D1.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B.“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2.“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故筑城池。??北平市成立时,以宛平县不 能寄治城内,遂移于此。??此次日军假以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 可哀也哉!”这篇文章的成文时间最有可能是 A.明崇祯三年 B.1931 年 9 月 C.北平市成立时 D.1937 年 7 月 3.“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这段话说明了 A.日本对中国有强烈的扩张野心 B.日本是美国当时最危险的敌人 C.中国抗日战场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 D.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 4.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支那事变( 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 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地驳斥了以上言论的历史事实是 ( ) ①南京大屠杀 ②建立伪“满洲国”,把东北变成日本殖民地,日本在东北进行大量的移民垦荒 ③全面侵 华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领土 ④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A.① ② ④ B.② ④ C.② ③ ④ D.② ③ 5.蒋介石在 1937 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 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国民党 A.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 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C.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 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6.1937 年 2 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 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 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在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7.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 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8.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外来侵略斗争完全胜利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1942 年 1 月 2 日,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 22 日,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美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A.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C.中国军队接受美国人的领导 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战 10.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杀害我同胞达 A.19 多万人 B.20 多万人 C.40 多万 D.30 多万人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7 课 解放战争)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B 2 A 3 C座号:4 C 5 D 6 C成绩:7 A 8 C 9 C 10 B1.1945 年 10 月,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双方签署了 A.《国内和平协定》 B.《双十协定》 C.《和平建国纲领》 D.《共同纲领》 2.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提出的政治主张是 A.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B.结束国民政府的统治 C.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D.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 3.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 A、陕甘宁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 C、中原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4.有一幅题为《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的漫画,图中三个铁锤分别指的是刘邓、陈谢和 陈粟,这一幅漫画反映的事件的意义在于 A.彻底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B.粉碎了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阴谋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D.鼓舞解放区军民团结抗敌的斗志 5.“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 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 (费正清《观察中国》 )中国近代 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电视连续剧《红日》根据吴强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反映 1947 年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对解放区发动全面 进攻,华东野战军在苏北和山东解放区与国民党 74 师展开一场殊死搏杀,在山东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援 下,终于攻下了孟良崮,消灭了 74 师。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的 A.国民党全面进攻时期 B.中共战略反攻时期 C.国民党重点进攻时期 D.国共战略决战时期 7.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 ,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 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 。此事后来被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 。毛泽东却说“民意” 。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 “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根本原因 D、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 “得人心者得天下” 8.下列毛泽东诗词中,描写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横渡长江灭亡南京国民政府的是 A.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B.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某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队士兵冲进一座很大的建筑物, 建筑物上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士兵爬到建筑物上扯下原来的旗帜,旗帜飘落地上。镜头转到一房间, 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的日期是 4 月 23 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 A.民国三十五年 B.民国三十七年 C.民国三十八年 D.民国四十年 10.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 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 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8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D 2 B 3 A座号:4 B 5 A 6 D成绩:7 D 8 D 9 D 10 D1.“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 19 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 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 “大炮”是: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2.“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恩格斯的这句话最适 合于对下列哪一项的评价( ) A.法国的启蒙思想 B.空想社会主义 C.英国的宪章运动 D.巴黎公社 3.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中有 ①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③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 1000 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胜出。来自挪威的投 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投票者之 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马克思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5.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 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巴黎公社期间 B.美国内战时期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6.马克思指出: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 工人,即无产者。 ”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科学社会主义 D.先进的生产力 7.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含义主要是指欧洲无产阶级 ( ) A.掌握了科学的革命理论 B.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开始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 D.开始提出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 8.对巴黎公社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②主要经验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③其实践和经 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④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仍处于上升阶段,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巴黎公社如果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就能够获得成功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10.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 1948 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 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 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决定 这些“假如”都不可能出现的根源是 A.伴随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法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过于强大 C.马克思主义没有被公社社员接受,而且缺乏革命政党领导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19 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B 2 C 3 A座号:4 D 5 B 6 C成绩:7 B 8 B 9 A 10 C1.下列是发展在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②通过了《和 平法令》 《土地法令》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2.《四月提纲》提出( ) A.把大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 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3.列宁说: “1861 年诞生了 1905 年,不能防止 1905 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下对他的观点说法不成立的表 述是( ) A. 1861 年改革成功改造了沙皇专制统治 B.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 C .新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力量在壮大 D.改革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4.1917 年春,美国某杂志曾刊登这样一幅漫画:自由女神骑坐在熊背上,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所持白纸上 写着“1776” 、 “1917”两个年份,四周围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该漫画旨在说明美国 A.希望俄国推翻临时政府 B.与俄国由合作转向对抗 C.反对俄国的十月革命 D.支持俄国推翻沙皇政权 5.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烤制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这表明他( ) A.认识到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认为俄国沿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正确认识了俄国的国情D.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指明的方向6.下列关于俄国二月革命与 1911 年辛亥革命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都受到专制统治的压制 C.都受到国际环境的重大影响 D.都推翻了帝制 7.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 )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 8.从文明发展史观看,20 世纪初期,丰富了世界文明发展形态的重大事件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建立新型最高权力机关 B.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理论 C.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 D.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10.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但十月革命却发 生在比较落后的俄国,对此你的看法应该是 A.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预言是错误的 B.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其结果已经证明 C.马克思主义要结合实践不断得到发展 D.十月革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20 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建设)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B 2 D 3 D座号:4 C 5 D 6 B成绩:7 A 8 A 9 B 10 C1.同学们每个星期一都参加唱国歌、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在(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建国初期形成的三大特色政治制度不包括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渡江战役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1954 年宪法 D.1982 年宪法 5.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 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 迪化(开导、 教化之意) 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6.1950 年 6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 党上述思想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轮流执政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周恩来说: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跟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党派的存在与否,不 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材料中“客观的历史 发展”是 指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新中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 9.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的文献是( ) A.1949 年通过的《共同纲领》 B.1954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0.1954 年 9 月,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 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A.新中国有了健全的民主和法制制度 B.国家根本大法和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时代确立 D.明确全国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21 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B 2 D 3 D座号:4 A 5 D 6 C成绩:7 C 8 A 9 D 10 A1.流行词语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下面能反映“文革历史” 的一组词语是 A.“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经济困难 B.走资派、全面夺权、红卫兵、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C.身份证、包产到户、私营企业、股份制 D.互联网、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房地产 2.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最主要的是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指导同志都还在担忧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乡村里经过临时妥协的 锤炼,有毛泽东同志的指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当前大哗,不以为然。”对 这段话的正确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支持农民参与中国反动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战争内政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1978 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 论(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是: A.决定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 B.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制建设目标 D.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6.建国初期,我国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邓小平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党 和政府在民 族问题上所追求的目标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民族自治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在我国基层农村,村民依法享有自治权,民主选举出村民委 员会管理集体事务,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的事务进行指导而非领导。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村民自治证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普遍性 B.村级民主选举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C.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D.村民自治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得到恢复 9.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 A、建国初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 “文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0.阅读《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 ,表中的现象反映的是 受案数 (件) 原告撤 诉率(%) 原告败 诉率(%) 被告败 诉率(%)1992 年
35.93 21.98 2001 年 .38 28.61 25.67 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完全得到保障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A 2 D 3 A座号:4 B 5 C 6 B成绩:7 D 8 A 9 A 10 A1.“自从 1949 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 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据材料 信息,这应出自 A.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92 年“九二共识” C.1995 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2005 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2.“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最确切的解释是 A.两种政治制度 B.两种经济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 D.两种社会制度 3.“一国两制”是我国用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政策,它最早是为了解决下列哪一地区问题提出 的? A.台湾 B.澳门 C.香港 D.西藏 4.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 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5.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曹景行在其著作《香港十年》中,真实记录了回归后香港社会的的各种景象,描述 了香港回归后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最有可能是 A、1997 B、1999 C、2007 D、5 年 4 月 29 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握手,这次握手是时隔 60 年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再次历史 性握手。60 年前握手的两党领导人和地点分别是 A.孙中山、陈独秀,北平 B.蒋介石、毛泽东,重庆 C.周恩来、张治中,北平 D.李宗仁、毛泽东,重庆 7.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A、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B、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 C、 《联合声明》中 D、 《告台湾同胞书》中 8.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的协议,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今天(2008 年 12 月 15 日)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 “三通”的最早提出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九二共识” D.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9.“几小时以前我还是英国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使该警察身份转变的 直接原因是( ) A.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 10.2010 年 12 月 21 日上午 9 时,第 6 次两岸两会领导人商谈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此次两会领导人商谈 的最大成果是签署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 。下列关于两会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A、 “两会”是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B、 “两会”都成立于 1990 年 C、1992 年,两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D、两会商谈的主要范围仅仅局限于政治问题而不涉及其它问题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23 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B 2 C 3 B座号:4 B 5 C 6 A成绩:7 C 8 A 9 B 10 C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 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49 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 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 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 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 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3.新中国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1949 年中苏建交时 B.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C.1954 年日内瓦会议上 D.1955 年万隆会议上 4.下列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国际会议 C.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D.不结盟运动会议 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 于 1956 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 成就,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参加 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 ③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 ,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 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干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7.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同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运用这 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欧共体的建立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8.“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含义是( ) ①否定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 ②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③取缔帝国主义的所有在华特权 ④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 9.周恩来说: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 北洋政府的袁世凯, 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 100 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 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10.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确定 B.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24 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C 2 C 3 C座号:4 C 5 D 6 D成绩:7 B 8 A 9 B 10 D1.漫画《梅开三度》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最形象比喻,能形成“梅开三度”的关键是 A.联合国的支持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美关系的缓和 D.中日关系的突破 2.和解是一个进程, 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保罗?莱德里奇 ( John Paul Lederach) 认为: 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 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3.20 世纪 70 年代,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关键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美关系的缓和 D.中日外交关系的建立 4.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中美建交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5.中国有句俗话: “远亲不如近邻” 。联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 A.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发起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6.2012 年,中日两国关系因钓鱼岛主权争议而恶化。而这一年,恰逢中日《联合声明》发表 A.10 周年 B.20 周年 C.30 周年 D. 40 周年 7.“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 ”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 宁语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 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 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③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④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 是权宜之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在 1972 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 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 “双方都认为, 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 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这表明: A.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 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9.2001 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 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10.由中央新影音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 12 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 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 、 “分道扬镳” 、 “播种友谊” B. “斗智斗勇” 、 “再次较量” 、 “峰回路转” C. “另起炉灶” 、 “跨洋握手” 、 “扬眉吐气” D. “扬眉吐气” 、 “跨洋握手” 、 “冰释雪融”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25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D 2 B 3 C座号:4 C 5 D 6 A成绩:7 D 8 B 9 D 10 C1.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说到: “我的一边坐着一只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 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这段讲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英国地位下降 B.美苏平起平坐 C.英国装可怜想乘虚而入 D.美苏两极格局初现雏形 2.斯大林说: “这次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谁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 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二战实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 ②二战后美苏推行各自的社会制度 ③二战后美苏对抗的根源是意识形态的对立 ④二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 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4.1948 年,在一批运往希腊的物资上印有这样的标志,标志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的纹章, 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相 关 ( ) A. “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 A.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1962 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 D.北约和华约对峙局面的形成 6.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 ) A.雅尔塔体系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 7.2009 年英国《卫报》曾这样评价: “美国的安全保证,自二战以来一直让我们受益,也使不少欧洲邻国 在国家安全方面搭上了山姆大叔的便车。 ”二战以来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安全保证是通过 A.马歇尔计划 B.欧共体 C.联合国 D.北约 8.柏林墙于 1964 年建成。柏林墙全长 169.5 公里,墙高约 3.6 米。对于柏林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柏林墙的修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柏林人民的安全 B.柏林墙出现反映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C.柏林墙的修建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 D.柏林墙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防止外国间谍人员潜入 9.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 ) A.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 B.支持一些国家的反动政权,阻止共产党夺权 C.组织北约,加强同苏联抗争的实力 D.“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10.以上历史事件中不属于“冷战”范畴的是( ) A.1949 年德国的分裂 B.1948 年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C. 年的越南战争 D.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26 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C 2 C 3 B座号:4 B 5 B 6 D成绩:7 A 8 D 9 B 10 D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 , 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该材料可用来探究 A.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B.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 C.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的原因 D.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 25 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级分化已经消失。 ”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崭新的世界 政治格局”准确的解释应该是: A.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形成 B.两极格局被三个世界所取代 C.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不结盟运动开始出现 3.20 世纪 50 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 )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军事领域 D.文化领域 4.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促成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包括: ①欧盟的建立 ② 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 ③ 不结盟运动兴起 ④苏联的解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1946 年 9 月 19 日,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 “摧毁了纳粹政权之 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 ”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是 A.建立北约 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 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成立欧共体 6.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有( )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②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③改变了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④冲击两极格局,使之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美元) 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福利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年份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 15.85% 4.26% C.表中的经济现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 27.017% 18.023% 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8.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1958 年,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 体,??1975 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 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欧洲 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共体出现 了新的发展趋向。材料中“新的发展趋向”是指 A.南北合作、大国主导 B.从区域内到区域边缘化 C.呈现松散性和开放性 D.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 9.日本外务省次官在《动荡的 90 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 “当今世界 20 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 值中,美欧各占 5 万亿美元,日本为 3 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 秩序,就离不开 5:5:3 的合作。 ”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 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10.有人评价: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 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世界多极化格局终于形成 B.美、日、俄、欧、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C.世界开始呈现经济多样化特征 D.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随堂过关测试 (第 27 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班级:题号 答案姓名:1 B 2 A 3 A座号:4 A 5 A 6 D成绩:7 A 8 C 9 B 10 D1.“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 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 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这表明 ( )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间势均力敌 2.美国原国务卿赖斯认为,这个世界不应再分为众多的“极” ,在全球政治中只有一个“极” ,那就是“自 由、和平与正义之极” 。对赖斯的意图解释最准确是 A.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B.综合国力决定世界格局 C.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必然趋势 D.倡导发展经济的全球化 3.如果把发生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比喻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那么第一块“骨牌” 就是( ) A.波兰 B.南斯拉夫 C.民主德国 D.罗马尼亚 4.2012 年叙利亚内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 挑起事端、日本在中国钓鱼岛进行挑衅。这些问题说明当今世界 A.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B.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 C.地区冲突主导国际关系 D.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5.关于未来多极化格局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 (美国、欧洲、东亚) 、 “五极论” (美、日、 欧、俄、中)和“六极论” ( 美、日、欧、俄、中、印)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实力的衰弱 D. “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6.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蒂文?平克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 期” 。 “但过去的 20 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 , “9.11” “巴以冲突”等,使 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 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叫赵雄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