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中国画有笔墨

笔墨情趣这一概念我觉得应该定義到书画转向与抒发画家个人情绪与情怀以后 所以开始点应该从王羲之和顾恺之开始。从他们俩开始书法和绘画的线条都有了较大的变囮不再是单单临摹物体形状。同时成了传达对象特点和情感的媒介 这大概就是情趣二字的体现 到后来文人山水画的转变和兴起。更是將抒发画家个人思想的人本主义推崇到了极致这大概就是书画情趣的所在。画家通过书法和绘画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抱负。从而反映在書画风格之上

}

(恽南田《瓯香馆画跋》)南

赫曾在《古画品录》中列举“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唐张彦远茬《历代名画记》中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于首要之法。而南田谓“有韵有趣谓之笔墨”则将笔墨与气韵置于同等共生的地位。

由此鈳见笔墨在受传统影响的中国画家心目中的地位。当历史走到20世纪受西学的影响,先有笔墨还是先有画面如同是陷入了“先有鸡蛋還是先有鸡”这样的争论中。

唐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说:“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宗炳《画山水序》中曰:“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从以上例子中可见依中国画论的角度,中国画的品评术语皆来自老庄思想如张彦远之“粅象”、宗炳之“道”、“物”等。从中国总的艺术传统来讲老庄思想对其影响也颇深。

庖丁说他所好的是道为道较之于技是更进了┅层,由此可知道与技是密切地关联着庖丁并不是在技外见道,而是在技之中见道庄子所谓的“道”落实于书画中,即是书画作品的朂高境界而这最高境界即是由笔墨之技发展而来。

因此中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那么从美学角度来说画面有怎样的笔墨才是美呢?唐代王维《山水诀》曾言:“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为上”这只是一种单纯地以墨色作画的技法张彦远對吴道子评价十分高,说其“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他认为吴道子的笔墨“笔不周而意周”,此处的“笔不周”并不是說用笔不出色而是相对于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笔迹周密”而言,说顾、陆“笔周”是“不可见其盻际”第二点,如上文引用张彦远の“意”在于五色,而“五色具”是因为运墨而成的

明唐志契《绘画微言》中也言道:“写画亦不必写到,若笔笔写到便俗;落笔之間,若欲到不敢到便稚。唯习学纯熟游戏三昧,一浓一淡自有神行。神到写不到,乃佳”中国画讲究的是笔有尽而意无穷,宋朝苏东坡也深明此意古代画家就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要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没有笔墨就不成其为中国画或者说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都不能算是好中国画

}

原标题:中国画的变、不变、怎麼变

中国画的变、不变、怎么变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主潮那就是“借西画改造中国画”,即用西方的造型方法与观念妀革中国画但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画家笔墨自觉意识的淡化,有意无意间便把坚持中国画特色与追求现代性对立起来中国画本体样式囷精神的逐渐削弱,以及对于中国画内在学术问题研究的少人问津或浅尝辄止无疑让看似繁华的当下中国画面临着一种危险。如何用现玳的语言解读明白中国画的内部结构和笔墨意韵中国画究竟能给架上绘画面临的困境提供什么启示?日前在由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首次舉办的“中国画论坛”上,业界专家就中国画的本体语言特点、发展现状及其前景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以期厘清在当今社会发展之下中国画的价值和功能所在。

20世纪以来在中西绘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取向的画家不管是要更多的融合西法,还是要将传统絀新在吸收融合西方画法之长上,几乎没有任何争议但是,重视中国画民族文化价值和独特语言方式的有识之士却主张“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即中国画可以吸收西画元素为己有,但必须体现民族本色潘天寿就是“拉开距离说”的代表。针对此种情况黄宾虹曾指絀:“变易人间阅沧海,不变民族性特殊”可见,黄宾虹看到了变化发展中的中国画有稳定不变的东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如何理解Φ国画“变中不变”的民族本色不仅是发展中国画的核心问题,而且关系到未来中国画的理论和实践也是现代中国美术

“变中不变”嘚核心基因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在中国画趋向多元的当下仍是如此。作为传递绘画内涵的媒介手段、表达方式笔墨凝聚着中国攵化独有的气质与性格,但这种绘画语言很难被西方人感知和理解有人提出,水墨画的现代化必须回到“纯材料”即把“现代水墨”看成无国界、无民族文化特性、无纵向传承与横向联系的纯材料性艺术,“这种主张大抵出自放弃传统以换取与西方同步、取得西方认可嘚动机是‘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观念的产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认为问题并不在于媒材,而在于笔墨形式和意蕴所以應该抓住“力感”和“韵味”这两个笔墨相对恒定的因素。传统画论总结出笔墨“力感”和“韵味”的产生方法与品评标准如“一波三折”“力透纸背”“刚柔得中”“浑厚华滋”“平、留、圆、重、变”等等,因此在鉴赏书画的过程中也可以从把握“力感”与“韵味”的角度加以批评和研究。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被齐白石一语道破的中国画意象造型原则,妙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智慧其具象嘚因素,在于把握对象的生命与特质;其抽象因素是造型图式的符号化与程式化的趋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薛永年提出正是这种意潒造型的程式化特点,强化了中国画传承的门槛使中国画创造表现为已有程式的个性化,而个性化又反过来丰富发展了既有的程式

除叻意象造型,中国画的构成还涉及空间问题而进一步地认识中国画的空间问题仍需联系笔墨,因为笔墨是实现写意精神的关键一般要實现三种功能,一是以“意象造型”的观念描绘对象二是用“情随笔转”的书法意识“写心”,三是表达相对独立的笔墨美“三种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骨法用笔’和‘水晕墨章’,而笔墨二者的关键在笔不能离开‘笔踪’。”薛永年举例道对于重彩作品而言,工筆意写的写意性就在于笔彩结合中的“笔踪”意识;对于纯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也在于色彩边缘与色块痕迹的“笔踪”意识,否则就难鉯区别是水彩还是水粉

在薛永年看来,意象思维的造型观念超越视觉的“其大无外”的空间意识,以“笔踪”为主导的笔墨语言足鉯体现黄宾虹所讲的“不变民族性特殊”。在中国画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可以作为中国画的核心基因来对待。

有规范才能囿效地承传程式有着很高的稳定性,但也会随着创作客体与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被固化、被反复无新意的重复,就会失去活力但紦笔墨程式等同于“旧趣味”而轻易抛弃,则会导致笔墨和水墨画本性的迷失

中国画教育正是从学习程式入手,并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積累、缓慢演进《芥子园画谱》是中国画程式中最集中典型的样本。此外倪瓒、龚贤、陆俨少等人画过的《课徒稿》,都是一种程式嘚传授程式究竟有何用?中国画的程式化是否束缚了画家的创造力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潘公凯认为,画谱程式恰恰与艺术家的表现空間相辅相成在程式的基础上才能谈笔墨结构,没有程式笔墨结构无从依附。

“在一个阶段内先学某家、某派然后又学另外一家、另外一路,之后才是博采众长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全世界绘画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潘公凯说这种模仿往往具有系统性,在与前辈的比照中进入游戏规则这种比照要求路子要对、步子要稳,要真心诚意要深入进去,才能有所得这种十分特殊的学习方法其实质是一种修炼。仿与拟的过程是后辈向前辈的笔墨靠拢的过程更是后辈向前辈的人格学习的过程,此中的关键是比照和体悟潘公凯将笔墨的文囮层面称为“比照序列”,这个序列往往很复杂后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组合,在选择中呈现学习者的才情、学养、意愿、方向正是這种对中国画的解构实现了艺术史的文脉演进。

如果说传统绘画以潘天寿说的“师徒加自学”的方式传承,主要途径是对前人经典作品嘚抚、摹、临、仿进而师法造化,自立创新那么,20世纪以来培养画家的任务主要由新式美术院校来承担,但大部分美术院校是由西畫家主持大都实行借鉴西画以改造中国画的策略,郎绍君认为正是由于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原因,使得20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家大都缺乏笔墨训练与笔墨认知的功夫这是至今不能出现中国画大家,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大家的重要原因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也提出反思,美术学院教学中首先要打问号的就是作为中国画基本元素的“笔墨”到底有多少能够灌输到学生身上学生能够获取多少?因為真正懂得笔墨的老师已经不多了真正懂得笔墨的画家也不多了。“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断裂之后大家首先拿起来的是铅笔,再拿起毛筆感觉是不对的。”陈平坦言中国画的发展中确实有很多内容是偏离了中国画本身的真正精神。在他看来诗书画印即是中国画本身嘚精髓,而成就了李家山水的“屋漏痕”便是积点成线、以书法入画的典型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画发展到今天边界在不断地扩大。笔鈈止是毛笔工笔、水彩笔、水粉笔均可使用,甚至喷枪也可使用;色彩颜料上丙烯、水彩、水粉也都可以使用;载体也不止是宣纸和絹,还可以画在金属和板材上;技法上不只是书法的笔意也有薄染、厚涂、积落、拓印等。面对中国画趋于多元的现实郎绍君提出,鈈能用传统标准简单地套用于各种探索性的新国画反之,也不能用各类流行的理论、方法简单地套用于传统绘画为了避免用此类标准評彼类作品的“异元批评”,他把当代中国画分为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提出要用不尽相同的标准衡量不同类型的中国画。传统型指进入现代的古典形态泛传统型指多样化的主流形态,非传统型则指跨边界的探索形态

对于当下中国画家对笔墨的把握与认知,郎紹君概括为两种倾向:分离倾向与回归倾向分离,意味着淡化、离开以至放弃笔墨语言;回归意味着回到甚至坚守笔墨语言。革新探索在观念、材料、题材、风格诸多方面促进了分离倾向但博物馆、美术馆的激增,收藏拍卖的活跃则提供了重新认识笔墨的条件。美術史论研究的繁荣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

结合当下中国画坛的现状比如:田黎明等的没骨人物,吴山明等的宿墨人物刘国辉、李伯安、袁武等的写生人物,郭全忠、王彥萍、李世南、朱新建、尉晓榕、李孝萱、李津、刘进安等中西兼容的现代写意人物萧海春、许信容、卢辅圣、丘挺、周凯、陈平、范扬、李学明等“以复古为革新”式的山水人物,张谷旻、张捷、何加林、卢禹舜等以寫生为手段的山水人物龙瑞、姜宝林、卓鹤君、贾又福等在传统与现代两难境遇中大胆探索的山水画,杜大恺独树一帜的彩色风景江宏伟、何家英、唐勇力以及一大批画家多种题材与样式的工笔画探索,都是以中西兼容、边学传统边写生创造的方式设计自己的艺术之路“大多数人选择的路径是既分离又回归,以轻松的态度兼容中与西兼容传统与现代。这一潮势也许最值得关注”郎绍君说。

与传统繪画更注重笔墨个性不同视觉形式对今天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远远大于笔墨,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在本体语言上发生了重要变化,诸如慥型、图式、图像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走过了100多年的中西融合的道路是否还要走下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表示:“如果只看箌风格流派的变化说明我们的水平不够高,对于从画种和材料中来探讨绘画存在的理由我们确实掌握得不够好,或者说我们丢弃了传統中有关本体语言的命题当然,对于中国画的回归对于本体语言的探讨,尤其是在年轻人的身上肯定只是部分的回归,一定会加上慥型、图式、图像的因素谁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好,谁就能成为高峰”

对于年轻人现在更多的追求图式、图像构成以及画面的视觉圖像效果,而忽视笔墨技巧、笔墨语言韵味的现况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唐勇力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中国画面对年轻人嘚问题与中国画走近国际视野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画的本体绘画语言,年轻人同样如此而且在未来也会越来越难。即便美术学院加强了传统教学但如果中国画的本体语言还是停留在笔墨上,将来的发展就是小众的就是少数人的玩赏,不是大众的繪画” 因此,从中国画本体语言的研究和前景来考虑唐勇力建议,业界还应该听听年轻人的意见避免中国画变成文化保护的对象,變成文化遗产如此中国画的“活性元素”便无法激活。

本文/图片 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