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循化县农牧局西宁曹家堡机场到青海的循化县中心幼儿园怎么走

&&&查看内容
1-2(西北)青海省(简称青)- 长江、黄河、澜沧 江的发源地 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
青海  青海行政区划图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省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中文名称:青海外文名称:Qinghai Province别名:西海行政区类别:省所属地区:西部下辖地区:西宁、德令哈、格尔木等政府驻地:西宁市邮政区码:810000地理位置:中国西南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人口:562.67万气候条件:大陆高原气候著名景点:青海湖,塔尔寺,昆仑山等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火车站:西宁站等车牌代码:青主要高校: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青海简介青海[1][2]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西汉后期曾于湖北岸置西海郡,隋朝时北部是中国领土,1242年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国,蒙古大汗国后成为元朝,从元朝开始时全部是中国领土,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中华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土、撒拉、维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米之间,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汉族信仰的还有道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是青海独有的。青海的农业作物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土豆)、油菜为主。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牧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该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  青海省政区图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9°12'东经89°24′~103°04',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那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讶;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清真寺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 绒、毛线、毛毯、皮革等。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发展的轨道。进军鼓响,号角频催,青海各族人民正踌躇满志,描绘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新青海。人口民族据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数据表明,青海省常住人口为5626722人,同日零时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增加了445162人。其中西宁市人口最多,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9.25%,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口最少。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13791人,占51.78%;女性人口为2712931人,占48.22%。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7.06上升为107.4。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177107人,占20.92%;15-64岁的人口为4094933人,占72.7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4682人,占6.30%。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7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7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03.9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03.35万人,比上年增加5.29万人,增长5.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实现了控制在4.5%以内的预定目标。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汉、藏、其他有回、蒙古、土、撒拉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4个,到2008年末,常住人口55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8%,234.4万人。自然地理地理概况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经89°35′至103°04′,北纬31°40′至39°19′。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因域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青海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境内,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柴达木盆地以“聚宝盆”著称于世。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海拔较低,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3%;米的地区占67%;5000米以上的地区占5%。境内的山脉,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三区。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干燥、少雨、多风、缺氧、寒冷,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5.6℃—8.6℃,降水量15—75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全国第二。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长江源长江全长6380公里,也就是世界第四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人类于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 黄河源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但它还不是河源。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在青海高原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的高原湖泊——青海湖,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  青海湖卫星照片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继罗布泊后),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子”, (这里,“海”是“海子”的省称。)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地理地貌境内除黄河湟水谷地及柴达木盆地等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屋脊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的柴达木,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600至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 200至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现已对外开放的阿尼玛卿峰(即玛积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峰高6282米。河流山川:境内江河有流量在每秒0.5立方米以上的干支流217条,总长1.9万公里。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通天河(长江上游)、扎曲(澜沧江上游)、湟水、大通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力蕴藏量为21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电站单机在500 千瓦以上有172座,总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770亿千瓦小时,省内有湖泊230多个,总面积约7136平方公里,其中咸水湖50多个,淡水湖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个。我国第一大内陆湖——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察尔汉、茶卡、柯柯等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化资源。历史人文历史沿革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 ,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商周时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从中国战国时代到汉朝,匈奴向南入侵几百次,屠杀平民,抢掠财物,严重破坏了中原的正常生活,汉朝被迫反击匈奴。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古代青海东部属于中原王朝统治,汉时曾设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还设立护 羌校尉。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日,西宁解放。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历史名人历史上曾在青海有较大影响和青海籍人士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主要有:①著名政治家: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南凉国主秃发乌孤,吐谷浑主吐谷浑、树洛干、阿豺,宋代宗咯藏族政权的缔造者角厮口罗,明朝进士张问仁,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清朝大臣杨应琚,达赖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 )。出身于青海省湟中县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国大家庭。②著名军事将领:西汉大将、著名军事家赵充国,西汉名将霍去病,东汉名将邓训,唐朝名将黑齿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将尚婢婢、论恐热,北宋武将何灌、高永年,元驸马章吉,西宁王速来蛮,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柴国柱、刘敏宽等;③著名文学家:元朝吐蕃喇嘛萨迦派领袖、语言文字学家八思加·洛哲尖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土观·罗桑曲吉尼玛,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诗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诗人吴木式、朱向芳等;④著名艺术家:藏传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学家嘉木样·协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学家邓敏,清末平弦艺人李汉卿,清末书法家周光辉、张思宪等;⑤著名科学家:唐初名医直鲁古,清代中医李世泰等;⑥著名宗教人士:元代高僧、宗喀巴的启蒙教师曲结顿珠仁钦,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三罗,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罗桑扎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确吉坚赞,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中国伊斯兰都虎夫耶鲜门门宦道祖鲜美珍,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希,中国伊斯兰教新教开创者马明心等;⑦著名农民起义领袖:东汉羌酋滇零、“义从胡”首领北宫伯玉、韩遂,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贺锦等。行政区划现任青海省委书记 强卫,省长 骆惠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立。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行政区经过多次调整,现辖1个地级市 ,1个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3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2个州属市,4个辖区,3个行政区。基层行政单位有:369个乡,34个民族乡,36个镇。城市车牌辖区辖区市人民政府西宁市青A辖5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城南新区、海湖新区、湟源县(城关镇)、湟中县(鲁沙尔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 城中区海东地区青B辖2个县、4个自治县。平安县(平安镇)、乐都县(碾伯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 平安县海北藏族自治州青C辖3个县、1个自治县。海晏县(三角城镇)、祁连县(八宝镇)、刚察县(沙柳河镇)、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 海晏县黄南藏族自治州青D 辖3个县同仁县(隆务镇)、泽库县(泽曲镇)、尖扎县(马克塘镇)、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 同仁县海南藏族自治州青E 辖5个县共和县(恰卜恰镇)、同德县(尕巴松多镇)、贵德县(河阴镇)、兴海县(子科滩镇)、贵南县(茫曲镇) 共和县果洛藏族自治州青F辖6个县玛沁县(大武镇)、班玛县(赛来塘镇)、甘德县(柯曲镇)、达日县(吉迈镇)、久治县(智青松多镇)、玛多县(黄河乡) 玛沁县玉树藏族自治州青G 辖6个县玉树县(结古镇)、杂多县(萨呼腾镇)、称多县(称文镇)、治多县(加吉博洛格镇)、囊谦县(香达镇)曲麻莱县(约改镇) 玉树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H 辖2个县级市、3个县、3个行政委员会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希里沟镇)、天峻县(新源镇)、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德令哈市青海地处内陆腹地,自然环境特殊,县级行政区划辖地面积大,但人口密度小,全省46个县(市区)中,15万人以下的37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23个,玛多县仅万余人。盐湖资源盐湖主要集中与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尔木地区、东部乌兰县内和西部冷湖地区。盆地共有27个大中型盐湖,60多个矿床,矿点。其中超过100亿吨的特大盐湖有两个,10-100亿吨的大型盐湖有6个,储量在几千万吨的小型盐湖遍地都是。盆地盐矿以液体矿为主,液固并存。博大的盐湖,盐矿等十几种矿种。目前盆地已发现大中型钾中有丰富的钠,钾,镁,锂,硼,溴,碘,铯镁盐矿产地十多处硼矿产地18处,锂矿3处,钠盐矿12处,其中察尔汗盐湖是全国最大钾镁盐矿床。一里坪大型锂矿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属于大型内陆盐湖晶间卤水矿床,锂矿储量178万吨。青海境内盐湖资源丰富,因此,盐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青海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今后将以钠盐与钾盐开发为重点,加快钾,钠,硼,锂等资源综和开发利用盐化工业的发展,争取把柴达木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众多的项目等着您投资开发,众多的机遇等待您来把握。旅游资源青海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距今六,七千年前,古代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斗转星移,沧桑变换。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孟达林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天池”,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塔尔寺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著名。酥油花,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色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婉如一座水晶峰峦,千资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黄河源“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称它“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洁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双。都兰县境内有巴隆国际狩猎场,这里山峦起伏,草木茂盛,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凡青海当地的野生动物,这里几乎都有。猎场面积4,400公顷。阿尼玛卿山、昆仑山、新青峰是青海对外开放的三座山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冰峰峻峭,气势不凡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青海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是您旅游观光的胜地。青海境内更多的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经济总量: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61.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比上年增速高0.2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人均生产总值17389元,增长12.1%。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5.5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9.4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6.55亿元,增长10.0%。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06%、66.72%、30.2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0.6:53.3:36.1转变为11 :55 :34。财政:全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56亿元,增长26.2%;中央一般预算收入64.95亿元,增长20.8%。全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42.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8.3元,比上年增长13.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61.24元,比上年增长14.0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35元,比上年增长1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58.37元,比上年增长8.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3%,比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2%,比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18.5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18.53平方米。多方筹措资金,对8个州地市、39个县的277个绝对贫困村实施整村扶贫推进项目1181项,全年净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中15.23万人的温饱问题。2009年青海省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5亿元,增幅超过全国水平10.2个百分点。为预算的110.8%,比上年增收29.9亿元,增长21.9%。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0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4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76.34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397.53亿元,增长9.8%。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6%、57.8%和37.6%,与2008年相比,第一、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提高1.7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下降3.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0.4:54.7:34.9转变为2009年的9.9:53.3:36.8。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9454元,增长9.6%。2010年以来,面对玉树突发强烈地震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及玉树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省经济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速为30年来最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9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744.63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470.88亿元,增长12.1%。气候环境气候: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但各地区气候又有明显差异,东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气温在2至9℃,无霜期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为250至550毫米,主要集中于7至9月,热量水份条件皆能满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温度 2至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低,除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江河源头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至500毫米。物产资源一、水能资源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落差集中,有水电站坝址178处,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尤其是黄河上游从龙羊峡至寺沟峡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规划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总装机1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二、盐湖资源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钠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亿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万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溴储量18万吨、硼矿1157万吨,居全国第2位。盐湖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三、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四、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储量较大的有铅115万吨、锌153万吨、铬23万吨。此外,镍、钴、钼、钨、锡、汞也有相当大的储量。岩金和砂金分布广泛,很有勘探和开发前途。 五、非金属矿产资源全省共发现矿种36种,有5种列全国第1位。主要有石棉、石膏、石英、石灰岩、石墨等,其中石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六、畜牧业资源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有各类牲畜2300多万头,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有500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绵羊1400多万只,藏系羊所产“西宁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 七、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全省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70余种,经济兽类110种,鸟类294种,鱼类40余种;野生植物群落中已发现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著名中药50多种。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对象。 八、旅游资源青海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全省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九、特产青海省的特产有:旱赖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杞(柴达木枸杞),青稞酒,羌活,西宁大黄,蕨麻等。 [3] 十、冰川省内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冰川总面积4621平方公里,总储量3988亿立方米。冰川面积以唐古拉山脉最大,其次是东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青海教育基础教育 全省共有普通中小学3222所,在校学生858278人,专任教师48341人。其中普通小学2727所,普通初中354所,普通高中141所。职业和成人全省职成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活力不断增强,现有中等职业学校45所,在校学生54566人,教职工2747人,其中专任教师2042人。招生规模创新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3.08万人,增幅位居全国前列,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职普比例提高到44.5:55.5。高等教育截至2007年底,全省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14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当年新招17655人,毕业15778人。在校学生中,普通本专科学生37665人;研究生1401人,其中博士生92人;成人本专科11903人,在职工作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467人。规律性职工6704人,其中专任教师3511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4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硕士学位授予点从2002年的29个增加到66个,尤其是新增了高原医学、藏医藏药两个博士点。青海高校序号学校名称主管部门办学地点学校层次1青海大学青海省西宁本科 211工程2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西宁本科3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西宁本科4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省西宁专科5青海警察职业学院青海省西宁专科6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省西宁专科7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省西宁专科8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省西宁专科9青海大学昆仑学院青海省西宁独立学院民俗文化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花儿又名少年。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花儿是心头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见回族对花儿的喜爱程度。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山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青海交通铁路现有铁路:青藏铁路、兰青铁路规划中(含建设中)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川青铁路、格敦铁路(格尔木-敦煌)、格库铁路(格尔木-库尔勒)、西张铁路(西宁-张掖)、成西铁路(成都-西宁)、柳格铁路、哈木铁路(哈尔盖-木里)、茶都铁路、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锡铁山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等。根据《青海省铁路发展规划》,除目前在建的兰青铁路复线、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改造外,青海省将建成西宁至成都铁路,形成青海与西南的便捷通道,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13公里;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到敦煌铁路,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同时,建成柳格铁路,形成兰新铁路与青藏铁路联络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11公里。届时,一个以兰青、青藏铁路为主体、辅以相应干支线、沟通省内大部分州地市的路网将会基本形成。开工建设格尔木到敦煌、格尔木到库尔勒等铁路,必将改变西北五省区的铁路交通现状,拉近青海、西藏、新疆与东中部地区的距离。也就是说,我省东西南北铁路纵横网络贯通之后,也将会形成以格尔木为枢纽的西部铁路网格局。这对于我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来说,交通基础薄弱、铁路运力不足的压力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根据《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规划》,我省将在未来10多年内建成5条地方铁路,总里程约663公里。5条地方铁路建设主要突出服务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产品运输。我省地方铁路将与国家干线铁路相连接,为我省煤炭、盐湖、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加快省内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规划建设的地方铁路有: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哈尔盖至柴达尔至江仓至木里铁路、锡铁山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茶卡至都兰铁路,估计总投资71.6亿元。到2008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1650.9公里,比1959年增长了14.4倍,年均增长5.7%;铁路货运量由4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309.9万吨,增长49.2倍,年均增长8.3%;铁路客运量由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04.4万人,增长13.4倍,年均增长5.6%;货运周转量由1981年的6.45亿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48.50亿吨公里,增长22.0倍,年均增长12.3%;客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8.53亿人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3.26亿人公里,增长2.9倍,年均增长4.6%。 公路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3万公里,基本建成了全省“两横三纵三条路”的主骨架公路网。西部开发省际通道青海境内路段率先全部建成;除通往果洛州的二级公路正在改建外,其余五州一地都通了二级以上公路;县县通了油路;91.6%的乡镇、56.95%的建制村、牧委会通了公路,1760个村村道得到硬化,160万农牧民群众走上了水泥硬化路。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 水路我省通航水域主要集中在青海湖、李家峡、龙羊峡、公伯峡、黄河上游贵徳境内以及克鲁克湖等地区。至2008年底,我省黄河上游尕马羊曲至大河家桥段航道总里程 351.54公里,青海湖有6条航线,里程约190.07公里。航道等级主要以六级为主。目前已通航里程近 317.74 公里。截止目前有各类船舶124艘,其中客船53艘,近785 个客位。全省有五等及以上持证船员174名,已登记在册水运企业 7户 2008年完成水上客运量 21万人次,周转量226万人公里。目前经过设计建设的码头有青海湖151码头、二郎剑码头、李家峡码头、贵德码头、龙羊峡码头等。 航空现有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规划中机场:花土沟机场、果洛大武机场、德令哈机场青海民用航空已开通西宁至北京、西安、广州、重庆、深圳、拉萨、南京、沈阳、呼和浩特、青岛、格尔木、成都、武汉、上海、杭州、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班。青海现有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机。民航通航里程2008年达到32149公里;民航客运量到2008年末达到了46.87万人;货运量到2008年达到6270.7吨;客运周转量到2008年达到了69235.87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到2008年达到了1015.64万吨公里,增长506.8倍。“十二五”中后期,我省民航有望形成以省会西宁为中心,连接省内5个支线机场,辐射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的航线网络新格局,并力争开通西宁至澳门等地区航线和多条国际航线。据青海机场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征地拆迁任务全面完成,省内其他三个支线机场的前期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2年,旅客吞吐量有望达到200万人次,到“十二五”中后期,在现有西宁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机场的基础上,我省将新增花土沟机场、大武机场、德令哈机场等支线机场,基本实现青海支线机场整体布局。还将力争开通西宁至台北、西宁至澳门等地区航线。开通西宁至东京、西宁至首尔、西宁至中东各国的国际航线。2020年前,青海机场旅客吞吐量有望达到400万人次。 其他运输管道运输也是青海省现存的运输形式之一,六十年来,管道运输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现已铺设输油管道有439公里,截至2008年管道运输量达到了201.84万吨,管道输油周转量达到81311万吨公里。为了保证高寒山区少数民族的运输,六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使民间运输在青海省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牛车、马车承担着广大农牧区物资集散的任务。特别是牦牛在高寒山区是少数民族重要的运输工具。如今,六十个春秋过去,各种运输方式纵横天地、贯通东西,为高速发展的青海经济铺设起有力的支撑骨架。青海省公路、铁路、民航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把高原大地装扮得更加壮丽,把青海经济腾飞、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打造得更加宽广坚实。多年来,青海公路、铁路、民航等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发展,不仅缩短了我们与外界的距离,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的建设。   青海湖通讯到2008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了119.4万户;宽带、无线村通、小灵通、电信、移动等从无到有,移动电话实现了电话从“摇着打”到如今的“走着打”。2008年,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66.5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1.7部/百人和44.9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了247.2万户,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总用户量达到366.6万户;从满足话音通讯的基本需求到如今的包罗万象的信息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电话用户也在大幅度提高,到2008年达到27万户,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也达到了100%。互联网从无到有,主体规模不断扩大,资源进一步提升。同时,互联网用户进一步向宽带接入方式转化,青海电信将实现移动、固话、宽带的全业务融合,截至2008年底,全省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2.5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21.3万户,占互联网用户数的比重为94.7%,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是拨号用户数的19倍。青海之最世界上盐湖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有盐湖150多个世界上最大的盐矿储地是柴达木盆地,储量约为900多亿吨世界上天青石矿藏量最多的地方是青海茫崖地区,占全世界已探明储量的60%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是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花土沟油田,最高的一口油井海拔为3260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青藏铁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是唐古拉山隧道世界上最高的公路是青藏公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桥梁是沱沱河桥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是格尔木市面积是123460平方公里世界上饲养牦牛最多的地区是青海,共有牦牛500多万头海拔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坂山公路隧道中国河流发源最多的地区是青海的青南高原,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青海湖,面积4500多平方千米中国聚集鸟类最多的岛屿是青海湖的鸟岛中国出产冬虫夏草最多的地方是青海,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中国最大的盐湖是青海的察尔汗盐湖,面积多达5800多平方千米中国海拔最高的拦河大坝是龙羊峡水电站大坝,坝高178米中国目前最大的人工湖是龙羊峡水库,库容264亿立方米中国海拔最高的兵站是唐古拉兵站,高达五千多米青海旅游门票一览西宁塔尔寺 80青海湖二郎剑景区(151)门票100元。 游轮30分钟50元,至二郎剑景点(往返)80元。鸟岛景区110元。沙岛景区70元。仙女湾景区50元。日月山 40 循化孟达天池(含环保车) 70鸟岛(旺季) 115 淡季 75茶卡盐湖(含观光火车) 55坎布拉风景区(含门票,游船,观光车) 130南宗尼姑寺 20 黄河源头环保费 80元/人天东关清真大寺 25北禅寺 5青海省博物馆 免费金银滩海北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爆轰靶场,纪念碑)同仁隆务寺 25同仁郭麻日寺 25同仁黄南热贡艺术展览馆 35马公馆青海省民俗博物馆 35门源县青石咀观景台 30同仁下吾屯寺 25同仁上吾屯寺 25乐都柳湾彩陶博物馆 40乐都瞿坛寺 40循化孟达天池(含环保车)70循化班禅故居 25贵德玉皇阁 50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35其他项目祁连县桌尔山观景台 60黄河源头环保费 80阿尼玛卿山环保费 100元/人天互助土族家访(含餐,民俗表演) 45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60元/人青海湖沙岛 70元/人 环保车 20元/人 最佳旅游时间选择去青海旅行的最佳时间,主要应该从气候和当地的节庆活动这两方面考虑。气候方面来看,青海是典型的季节性旅游目的地,年平均气温低于摄氏零度的地区几乎占了青海的一半。这里的冬季酷寒多风,尤其是青南高原又兼有高海拔缺氧的威胁,是绝对不适合旅行的。笔者所携带的数码相机及GPS就在零下35度的低温下开始罢工。另外柴达木盆地多风沙,冬春两季旅行者都不应前往。针对登山和溯源江源等等探险活动,则分别有自己的适合时节,在具体章节中会有相应介绍。青海的主要节庆活动是花儿会、法会、纳顿节和各地旅游局举办的专题旅游活动。花儿会一般在每年六、七月间,也是青海最美的时节,旅游者尤其不应错过。综上所述,青海的最佳旅游时间是短暂的夏季,即5月至9月。5月中旬左右,草原渐渐泛起绿意,各种候鸟逐渐飞聚青海湖,冰消雪融,高原进入生机勃勃的时期。7月是青海的最热月,此时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地区,气温甚至可以达到摄氏三十六度,而青海东部地区则温润凉爽,非常适合消夏,但这时候旅行者如果要去青海南部地区,如玉树或者五道梁、唐古拉山口等地点,仍要特别注意防寒。夏季旅行的时候道路状况相对较好,但遇到集中降雨期,道路滑坡、山洪阻断等问题仍然会给旅行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其它时间除了气温方面不适合旅行,景点风景视觉效果差,还有一些公交车减班次,停运,旅游服务设施撤点等因素。总之,决定出行前,对目的地做相应的了解是必要和理智的。现在的青海7月底8月初去,还可以看国际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 特色餐饮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作到色、香、味、形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主要特点如下:1.以面食为主,可以分擀面类,揉面类、蒸面类、炸面类、团面类等等十几大类,其中尕面片、拉条子、馓子、糌粑等已是人们熟知的美食了。在去西宁的火车上,列车员沿车叫卖的西北风味酿皮子也是典型的青海小吃之一。它与我在内地所吃的叫同样名字的东西,完全不同,从“长相”到口感,这里的酿皮色深、肥厚、韧劲十足,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据当地人说,是加了一种只产于青海的植物碱,浇上各种调料,还有用草果泡制的醋,我保证,你回到内地后,一定会对它念念不忘的。2.又由于青海是畜牧业较发达的地方,牛羊肉类和奶制品也很多。到青海的小地方旅行更能品尝到正宗的高原菜肴。青海省的牦牛、藏绵羊、普尔山羊等,它们品尝的是草原鲜美的水草和无色的繁花,和各种草药佐料,肉质也就更加香美、营养丰富、并且绝无污染,只只都是制作手抓肉的上品。还有用牛羊的肚、脑、肠、蹄,制作的杂碎汤,喝上一碗不但可以获得抵御严寒的热量,也清香可口,绝对解馋。街头的烤肉、烤羊筋、清汤羊肚······扑面的热气,扑鼻的香气,都让你完全遗忘了自己拼命减肥的誓言。3.至于奶制品,首推青海酸奶,与内地酸奶不同,这里的酸奶浓厚的要用勺子来吃,上面凝结着一层厚厚的奶皮,它的香醇鲜嫩非同凡响,在西宁的小吃巷口就可以品尝到,但要品尝真正的“饕餮级”的酸奶是一定要深入牧区,到牧民家里去发掘……另外还有奶茶、曲拉、酥油等,都是你来青海必一尝为快的,更难得的是,这些都不是什么宫廷小吃,而是寻常百姓的日常食品啊。4.提到青海的菜肴口味,多以鲜辣见长,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出产的线辣椒,是我国的优质农产品,用青海省门源县出产的青油“泼”出的循化辣椒粉,是当地餐桌的必备食品。在青海品尝小吃,老板都会问“辣子咋放?”,考虑好再回答哦。5.近年来,四川风味也向进军其他城市一样,大举进入了青海,川菜馆在玛沁、五道梁这样的偏远之地,依然可见踪影。尤其是在西宁、格尔木等地,“麻辣烫”和那些“杭州小笼包”,或者“东北大饺子”等等招牌很让你觉得亲切,一下子就打消了不习惯西北饮食的尴尬念头。搅团:是青海民间普遍食用的小吃,做法新颖独到。在细腻的豆面中加入少量面粉,锅中水开后放少许咸盐,边搅动,边加豆面,直到干湿合适,主体就做好了。搅团的吃法有很多种,趁热用勺子挖一块放在碗里,用勺背压成凹形,调入事先备好的油泼辣子,蒜泥、醋等,再配以青海酸菜、豆角、萝卜,用筷子划成小块吃,这种典型的吃法叫“拌疙瘩”。甜醅:把青海特产青稞捡净沙粒,碾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麸皮,入锅煮熟,沥出冷却,将甜酒曲撒入调匀,入陶器密封,用棉被盖严,15度左右恒温下发酵一段时间后开封食用。有点类似酒酿一类的食品,但更加醇香、甘甜,具有青稞特别的风味。有顺口溜唱道:“甜醅儿甜,娃娃阿爷含口水咽,一碗两碗开了个胃,三碗四碗顶一顿饭。”酿皮:和陕西的擀面皮差不多,但比擀面皮厚很多,很好吃,里面有韭菜,当然不爱吃韭菜可以不放,但酿皮必须吃!马忠的未必最好! 购物青海不是商业很繁荣的地区,所以作为旅游最好在集市上购买民族风俗品,如昆仑彩石、孔雀翎、藏刀、铜酒壶。 土族作为青海独特的古老民族,其织品、手工制品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古代青海与内地文化交往遗留下许多文物,在西宁的集市上也可买到。可以去水井巷,那里藏饰很全! 特色活动花儿会:“花儿”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一种山歌型情歌,也是一种多民族的民歌,多是在田间劳动、山中放牧、赶车上路即兴顺口编唱。由于是情歌,某些年龄和场合是禁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唱“花儿”是有季节性的。传统的花儿会,也多集中在秋收之前的农历四、五、六这几个月里。以其为主流已形成了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节日。燃灯节:公元1419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4.14玉树地震青海省玉树县日晨发生3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21日最新消息,地震以造成2183人遇难,失踪84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正在医疗点接受治疗的伤员有2300多人,其中,15000户民房倒塌,有十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截至17日8时,玉树震区余震共1098次,3级以上余震12次。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21日电 (记者任晓刚 王大千)记者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4月21日17时,地震造成2183人遇难,失踪84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国务院21日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大部分网站和国内的娱乐,文化场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日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新宁广场,万余名各界各族群众聚集一起,深切悼念玉树地震遇难同胞,所有车辆鸣笛致哀。附:青 海省长:宋秀岩省会:西宁电话:8网址:http://www.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比邻。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万公顷,耕地58.99万公顷,森林25万公顷,其余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  青海处在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第一级上,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内呈现出高山、峡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米地区占全省总面积54%,最低点1650米,最高点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岭谷地,南部为青南高原,东部为河湟谷地,间有小块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达木盆地。由于地形多样,适宜于多种动物和植物生长,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气候:由于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青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季节集中。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6℃——8.7℃左右,东南部年降水量为450毫升到600毫升。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青海是一个资源型富省,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05种,其中,50种居中国前10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种居中国首位。在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21种列全国前10位。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富含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储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石棉储量居全国第1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田16处、气田6处。据全国第二次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盆地总的石油资源有12.44亿吨,已探明2亿吨;天然气资源已探明472亿立方米。水能: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有178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166多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拟建的中型水电站有尼那、直岗拉卡共7座。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是国内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畜牧草场: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达3160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 。在辽阔肥美的草原上,生长着天然牧草940多种,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良牧草约190多种,具有含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饲养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牦牛、马、骆驼、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饲。尤其牦牛是青藏高原优势畜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1/3。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群中已发现经济作物1000种,药用植物就有大黄、甘草、贝母、雪莲、黄芪、党参、藏茵陈、羌活、虫草、柴胡等百余种、尤其冬虫夏草是驰名中外的贵重药材。全省有鸟类290多种,哺乳兽类109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有22种珍稀动物被列入《濒临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和附录II中。旅游资源:青海省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0多处。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数为655人,比上年增长5.6%;各类环境检测站20 个,比上年增加2个;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 个;自然保护区 8 个,面积2060.83万公顷(3091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5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052.25万公顷(30784万亩)。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7 个,项目总投资2467万元。人口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538.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乡村人口331.09万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万人、女性人口262.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2%和48.68 %。0―14岁人口125.60万人、15―64岁人口381.30 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1.70 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万人,出生率为16.32‰,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3.46万人,死亡率为6.45‰,比上年上升0.36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80万人,比上年少增0.4万人。人口增长率: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87‰,控制在10‰以内。民族分布和人口比例: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235.06万多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别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教育程度:2004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训单位6个,招生数320人,在学研究生618人,毕业生84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9所,招生数0.95万人、在校生2.95万人、毕业生0.5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2%、12.8%、21.6%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1所,招生数0.72万人、在校生1.87万人、毕业生0.5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倍、80.3%、18.1%;普通高中143所,招生数3.48 万人、在校生9.21万人、毕业生2.0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2%、15.0%、17.6%;初中学校364所,招生数7.71万人、在校生22.32万人、毕业生6.31万人;普通小学2995所,招生数9.91万人,在校生51.26万人,毕业生8.0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338人,在校生238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70万人,比上年增加0.30 万人。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经济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465.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8606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2%。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7.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0.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 、16.4% 、10.2%,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3.0 :46.5 :40.5转变为12.4 :48.8 :38.8。工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58.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1%。农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粮食总产量88.47万吨,比上年增产1.9%。财政收入:2004年,全省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7.33亿元,增长12.5%。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7%。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0%。引进省外资金到位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支柱产业:农业、水电业、盐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电讯电话机拥有量: 2004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76.28万户,增长17.8%,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6.70万户,增长45.2%。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6.7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6.77万户,增长16.4%,其中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6.47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上升到38.9%。交通铁路: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及4条支线、59条专线贯通全省东西,总铺轨里程1100余公里。2004年,全年交通运输业共完成货物周转量 139.47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1%。其中,铁路84.86亿吨公里,增长11.6%。全年完成货运量6655.93万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铁路1308万吨,增长19.7%。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45.1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5%。其中,铁路18.63亿人公里,增长13.6%。全年客运量4600.9万人,比上年增长7.2%。其中,铁路385.5万人,下降5.5%。公路: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6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公里;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8059公里,增长15.1%,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71公里,增长44.9%。2004年,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45.31亿吨公里,增长5.9%;完成货运量5136万吨,增长7.1%;完成旅客周转量23.20亿人公里,增长6.7%;全年客运量4193.0万人,增长8.3%。航空:民航通航上万公里,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格尔木、拉萨等地的航班。2004年,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0.04亿吨公里,增长62.8%;完成货运量0.23万吨,增长53.3%;完成旅客周转量3.29亿人公里,增长40.6%;全年客运量22.4 万人,增长41.8%。青海省地名由来青海省(Qinghai Sheng)简称青。在我国西部,长江、黄河上游。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青海古有西海、迁海等名称,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唐、宋为吐蕃地,明为西番地,清雍正间于原属甘肃省的西宁府(今西宁市)设西宁办事大臣。1912年改设青海办事长官。1915年改置甘边宁海镇守使,管辖青海地区。1928年设青海省。1西宁市(Xinin Shi)位于东经101.8°,北纬36.6°,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面。汉置破羌县。王莽时置西海郡,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并置西都县。晋置长宁县,因长宁水为名,宋崇宁三年改为西宁州,因西都、长宁二县为名。明设西宁卫,清置西宁府,后改西宁县,西宁道,1944年置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Datong Huizu Tuzu Zizhixian)位于东经101.6°,北纬36.9°,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南。宋崇宁年间收复湟鄯,改名大通城,清乾隆二十六年改为大通县,县北有大通河,即古浩?水,县以水得名。1985年改为今县。2平安县(Ping'an Xian)位于东经102.1°,北纬36.5°,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南面,黄河北岸。1978年以湟中等县部分地区设平安县,因县治在平安镇故名。乐都县(Ledu Xian)位于东经102.4°,北纬36.4°,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东面,东邻甘肃。前凉置乐都城,后凉置乐都郡,因山谷为名。据《括地志》:湟水一名乐都水。宋置乐州,清置碾伯县。1999年改为乐都县。湟中县(Huangzhong Xian)位于东经101.5°,北纬36.5°,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西南,青海湖东面,1945年由西宁县设湟中县。因县在湟水中游两岸,故名。湟源县(Huangyuan Xian)位于东经101.3°,北纬36.7°,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岸,西宁市西面。汉属湟中地,隋置湟水县,1913年置湟源县,以湟水为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Minhe Huizu Tuzu Zizhixian)位于东经102.8°.北纬36.3°,在青海省东北部,东、南邻甘肃省。1930年从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因部族繁杂,取义民众和睦。1984年改为今名。互助土族自治县(Huzhu Tuzu Zizhixian)位于东经101.9°,北纬36. 8°,在青海省东北部,东邻甘肃。1929年置互助县,取义互助协作。1954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9月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Hualong Huizu Zizhixian)位于东经102.2°,北纬36.1°,在青海省东部,东邻甘肃。1913年置巴戎县,1929年为巴燕县,1931年改为化隆县。据《元和郡县志》,化隆,以谷命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Xunhua Salazu Zizhixian)位于东经102.4°,北纬35.8°,在青海省东部,黄河南岸。宋置循化城,清雍正八年改为循化营,后改循化厅,1912年设循化县。3海晏县(Haiyan Xian)位于东经100.9°,北纬36.9°,在青海省东北部,北靠大通山。1943年设海晏县,以近于青海湖而得名。祁连县(Qilian Xian)位于东经100.2°,北纬38.1°,在青海省北部,祁连山南面,青海湖北岸。1979年设祁连自治局,以境内祁连山为名。1952年设祁连自治区,1954年改为祁连县。刚察县(Gangca Xian)位于东经100.1°,北纬37.3°,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北岸,大通山南麓。1954年设刚察县,以藏族部落为名。门源回族自治县(Menyuan Hmzu Zizhixian)位于东经101.6°,北纬37.3°,在青海省东北部,东、北与甘肃为邻。1929年置?源县,因浩?水(即大通河)所出,故名。孟康曰:浩?读合门。颇师古曰:涪音诰,水名也,?者水流峡中,岸深若门也。1953年设?源回族自治区,1959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4泽库县(Zekog Xian)位于东经101.4°,北纬35.0°,在青海省东部,西宁市南面,东邻甘肃省。1954年以同仁县部分地区析置泽库县,以境内泽曲河藏语译音而得名。同仁县(Tongren Xian)位于东经102.0°,北纬35.5°,在青海省东部,黄河南岸。1931年以循化县属之保安堡一带设同仁县,因部族繁杂,取其同仁为名。尖扎县(Jianca Xian)位于东经102.0°,北纬35.9°,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东南地,黄河南岸。1953年设尖扎县,以藏族部落为名。河南蒙古族自治县(Henan Mongolzu Zizhixian)位于东经101.6°,北纬34.7°,在青海省东部,西宁市南面,与甘肃省为邻。1954年成立河南蒙古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今名,因黄河自南向西,经县北部流经,故名。5共和县(Gonghe Xian)位于东经100.6°,北纬36.2°,在青海省东北部。1929年在贵德县西北地置共和县,因当时资产阶级希望在我国建立共和制,故名。同德县(Tongde Xian)位于东经100.5°,北纬35.2°,在青海省东部,黄河东岸,西宁市西南。1935年设同德县,取同心同德之意。1952年设同德藏族自治区,1954年设同德县。贵德县(Gaide Xian)位于东经101.4°,北纬36.0°,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西南,黄河南岸。本源于汉代的归义城,明设归德所,清改归德为贵德。兴海县(Xinghai Xian)位于东经99.9°,北纬35. 5°,在青海省东部,西宁市西南,青海湖以南。1945年设兴海县。取振兴青海之意。1952年成立兴海藏族自治区,1954年复改兴海县。贵南县(Guinan Xian)位于东经100.7°,北纬35.5°,在青海省东部,青海湖东南。1953年由贵德、同德两县部分地区设贵南藏族自治区,因在贵德县南部,故名贵南。1955年改为贵南县。6玛沁县(Maqen Xian)位于东经100.2°,北纬34.5°,在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南岸,西宁市西南。1958年设玛沁县。玛沁,译自藏语,系“阿尼玛卿山”一名的省译。班玛县(Baima Xian)位于东经100.7°,北纬32.9°,在青海省东南部,西宁市以南,南邻四川省。1955年始设班玛县。班玛,系藏语译音,意为莲花。甘德县(Gande Xian)位于东经99.9°,北纬33.9°,在青海省北岸,西宁市西南。1954年设甘德县,因山为名,甘德系藏语,意为安乐、欢乐。达日县(Dari Xian)在青海省东南部。1954年设达日县。古为羌地。县名因达日河得名,“达日”系藏语“兴旺发达”之意。久治县(Jigzhi Xian)位于东经101.4°,北纬33. 4°,在青海省东南部,西宁市以南,东北以甘肃为邻。1955年设久治县。县名系藏语译音,意为团结。玛多县(Maduo Xian)在青海省东南部。1957年由甘德、达日两县析置玛多县。“玛多”系藏语“黄河源头”之意。7玉树县(Yushu Xian)在青海省南部。1927年设玉树县。“玉树”藏语意为“遗址”,为传说中格萨尔王妃朱毛的诞生地,故名部落为玉树,建县时因之。杂多县(Zaduo Xian)在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北麓。1953年设杂多县。“杂多”为藏语“杂曲(澜沧江)上游”之意。称多县(Chengduo Xian)在青海省南部。1937年设称多县。“称多”系藏族部落名,意为'万人聚居”。治多县(Zhiduo Xian)在青海省西南部。1953年由玉树、称多两县析置治多县。“治多”系藏语“长江上游”之意。囊谦县(Nangqian Xian)在青海省南部。1935年从玉树县析置囊谦县。县因境内有玉树25族中最大部落囊谦族而得名。曲麻莱县(Qumalai Xian)在青海省南部,黄河发源地。1953年设曲麻莱县。因境内有“曲麻河”、“莱央大滩”而得名。8格尔木市(Golmud Shi)在青海省中西部。1960年设格尔木市,后撤市设县,1980年复置。“格尔木”系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德令哈市(Delingha Shi)在青海省中部偏北。1988年由乌兰县析置德令哈市。“德令哈”系蒙古语“广阔原野”之意。乌兰县(Wulan Xian)在青海省东部。1959年设乌兰县。“乌兰”系蒙古语“红色”之意,因境内有乌兰诺尔(即茶卡盐池)而得名。天峻县(Tianjun Xian)在青海省北部。1955年设天峻县。因境内有天峻山而得名。都兰县(Dulan Xian)在青海省中部。1931年设都兰县。“都兰”系蒙古语音译,意为“温暖”。青海之怪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四大怪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房顶能出操大姑娘不洗澡青海五怪驼泉铃声自然盖顶天池湖面不见叶善恶石珍珠泉水青海八大怪1六月里草黄着不成草没有羊多着不成水喝着嘴干着不成没激动心跳着不成吃饭俩酒喝着不成家里冷炕烫着不成用水身上赃着不成美女脸蛋红着不成青海八大怪2风吹沙子石头跑房顶能赛跑大姑娘不洗澡坏人多来好人少挖坑能腌菜老鼠吃青草鱼多不见鳞山多不见树青海十大怪六月里草黄着不成草没有啊羊多着不成水喝着俩嘴干着不成没激动心跳着不成说吃饭俩酒喝着不成单位上没钱领导国出着不成娶不上个媳妇啊娶上个呵打着不成家里冻死俩炕烫着不成水多死俩身上赃着不成看上了个娘娘好脸蛋红着不成新编青海十八怪青海好,青海好,蓝天白云飘,牛羊满山跑;雪莲山巅摇,虫草地下笑;藏羚腾空跃,来把喜讯报;青海遍地都是宝。青海好,青海好,石油地下流,火车云端跑;昆仑有神泉,万丈是盐桥;魅力青海湖,万鸟栖鸟岛;风景如画歌如潮。青海好,青海好,青南好牧场,藏獒帐前卧;糌粑碗里做,牛肉风干吃;歌舞青稞酒,撩动高原魂;最是青海人豪放。西宁四大怪美发厅里不理发四处难觅果皮箱垃圾桶按时下班”。西宁难见自行车格尔木十大怪三个蚊子一大盘风吹大树向东歪当兵的街上肩挨肩姑娘都把口罩戴早晚哆嗦午出汗南腔北调听得见铁路公路在湖面水塔多得数不完公共汽车随声站四副扑克“勾”起来
作者的其他文章
今日推荐的专题
你可能喜欢这些文章
阳光,沙滩,林立的高楼,当城市与大海相结合,繁华与宁静也互相融合,历来,海滨城...
网友推荐文章
前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张美芳被双规,调查组曾在其家中搜出各种银行卡、购物卡多达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省循化县杀人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