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陈姓站2017年全国人口统计的百分之几

陈姓人口:陈姓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分布
陈姓人口:陈姓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分布
中华陈氏网 日 天神降凡尘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
  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和海南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从人口总量来看,福建,广东,台湾,浙江,海南五省均为第一。各位陈家子孙是否感到振奋!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和11.33%,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对福建户籍人口的汉族姓氏排名前一百名做了统计。结果显示,福建第一大姓氏为陈姓,全省有336.9万人姓陈。居本省第一位)。
  各省情况详见下表:
  省别 占本省人口比例(%) 本省姓氏排名 备注
  福建 14.01 1
  台湾 12.21 1
  广东 10.52 1
  浙江 7.74 1
&&&&&& 海南 11.33 1
  广西 5.95 3
  贵州 5.53 4
  云南 5.36 4
  江苏 5.27 3 含上海
  四川 4.8 4 含重庆
  江西 4.75 3
  湖北 4.69 5
  新疆 4.18 5
  甘肃 4.16 4
  湖南 4.11 6
  安徽 3.58 5
  河南 3.15 7
  辽宁 2.98 5
  黑龙江 2.75 7
  山东 2.57 7
  陕西 2.24 7
  吉林 2.15 8
  河北 1.69 9 含北京、天津 山西国内陈姓人口数量_百度知道
国内陈姓人口数量
我有更好的答案
江苏、河南,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7%,其次为四川、福建。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山东等省多此姓,占该区域人口的2.51%。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46%左右、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四川、浙江。 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湖北、湖南,尤以广东、福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约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
大约7000多万人 尤其南方陈姓较多 自衣冠南渡 南陈开国以来 陈氏大多分布南方
陈姓国内7000万是保守估计,另陈姓海华华侨侨胞素有陈林半天下之说,全球陈姓人口保守估计至少一个亿!
-------中华百家姓,钱文忠教授考察
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人。
4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人口数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陈姓人口数量排国内的第几位_百度知道
陈姓人口数量排国内的第几位
一定要最新出来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第五位。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约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46%左右。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
采纳率:59%
来自团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而陈姓主要在广东福建等地,传统思想浓,他们大多生好几个小孩,超过了刘姓.刘姓人口数量将很快会被陈姓人口所赶超,从而失去排名第四的位置。原因是:刘姓主要在北方,受计划生育影响,他们大多只生一个小孩,绝对是河南人后裔。 陈姓目前中国姓氏人口数量上排第五,但从华人人口数量上来说排第四台湾的陈姓主要是陈政陈元光父子戍边开辟漳州时期,从固始带走的2万河南人的后代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人口数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十大风云人物”之杨合发——2017太极网传播盛典年度表彰人物|太极拳|陈氏|武术_新浪网
“十大风云人物”之杨合发——2017太极网传播盛典年度表彰人物
“十大风云人物”之杨合发——2017太极网传播盛典年度表彰人物
杨合发杨合发,河北省魏县人。中华传承谱系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杰出传承人,陈氏太极拳名师、名家,中国武术七段,一级武术裁判,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武术段位考评员、指导员。现任石家庄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陈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石家庄陈氏太极拳学校校长兼总教练,韩国马虹拳法研究会名誉主席、技术总监。杨合发先生自幼酷爱中国传统武术,早年随父亲学习佛汉拳及其器械。1992年,因对传统陈氏太极拳的痴迷和热爱,遂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学习陈氏太极拳、太极推手以及刀、剑、枪、大杆等各类武术器械一年有余。1993年拜国际太极拳大师马虹先生为师,此后随恩师专攻传统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拳理、拳法以及太极推手、散手等高级功法。由于其尊师重教、为人忠厚,加之天资聪颖、勤奋善悟,因此深得恩师垂爱和器重。在跟随恩师学习修艺的二十余年里,他多次伴随恩师外出讲学、授拳,故聆听恩师思想、教诲颇多,尽得传统陈氏太极拳拳理、拳法的奥秘和精髓。杨合发先生在全面继承恩师拳理、拳法真谛和精髓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潜心研习和认真体悟,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武术风格。其拳架动作立身中正、规范细腻、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他演练的太极拳由于兼具松活弹抖、刚柔相济、连绵不断、浑然天成之特色,因此被武术界同仁亲切地誉为“一首无言的诗、一幅立体的画、一座流动的雕塑”。此外,杨合发先生在太极推手、散手功法上亦尤为擅长、颇有建树。其化劲轻灵、巧妙,以柔克刚;其发劲冷脆、威猛,后发先至,在实战应用中尽显游刃有余、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之境界。荣誉经历:◎2000年5月在恩师马虹先生的倡导、支持下创办了石家庄陈氏太极拳学校,任校长兼总教练。◎2000年后,意大利、韩国相继成立石家庄陈氏太极拳分校,由其担任名誉校长、技术总监的石家庄陈氏太极拳学校分校。此外,杨合发先生还多次应邀赴意大利、韩国、香港等地讲课、授拳;◎2000年被河南省(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级别评审委员会授予名师称号;◎2008年被中国民间武术家联谊会授予“二十一世纪武林百杰”称号,同时被评为十大武术教练;◎2009年被中国传统武术考核委员会评为高级教练;◎在2015年由世界太极拳网等权威武术机构和武术媒体联合主办的“我最喜爱的太极拳人物网络评选活动”中,荣获“百名优秀太极拳人物”殊荣,并被组委会授予“最佳太极拳推广人”称号;◎2016年,应邀赴云南大理参加《大理罗荃国际太极高端论坛暨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并在大会上作为传统陈氏太极拳马虹支系的代表,向与会各门派太极拳名家作重要学术演讲。◎近年来,先后录制出版发行了《传统陈氏太极拳》、《太极推手》、《单式训练》、《功力训练》以及各种器械训练等系列经典教学光盘,还出版了《传统陈式太极拳图谱》,为丰富中华武术理论宝库、传承中华武术文化做出了积极而不懈的努力。传拳经历:◎组织并担纲总负责人,依托石家庄陈氏太极拳学校成功举办各类教练员培训班20余期,培养优秀太极拳教练1500余人,为各大武术机构和专业院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举办各类培训班120余期,培训来自国内以及英国、俄国、意大利、法国、荷兰、以色列、澳大利亚、奥地利、爱尔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学员几万名。◎多次应邀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讲学、授拳,并先后在意大利和韩国成立了石家庄陈氏太极拳学校分校,担任名誉校长、技术总监、导师职务,促进了中国传统陈氏太极拳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体育活动,公益免费进社区授拳1000余人。◎日组织了石家庄市陈氏太极拳专委会500余人的太极拳、推手比赛。◎日策划组织举办了石家庄市武术协会第27届传统武术暨太极拳比赛,规模达1200余人。◎日策划组织了1000人的百城千万人同练太极拳活动。◎日至7日策划组织石家庄“马虹杯”2017年传统陈氏太极拳联谊赛,规模3000人。◎日组织段位指导员、考评员进学校进行太极拳培训考核,通段人数1217人。◎2017年培训:山西运城、湖南永州、石家庄、陕西西安、北京、重庆万州、吉林长春、江苏无锡、江苏常熟、河北邢台、广东深圳等地举办了多期拆拳讲劲班和推手培训班参加人数近800人;学校总部也举办多期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人员来自国外国内多地区1000余人。恭喜杨合发老师荣获2017年太极网“十大太极拳风云人物”,并感谢其在2017年为太极拳传播和推广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希望他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努力奋进,争取再创新的辉煌,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术精粹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陈姓威望/陈姓
陈姓纵观人类历史4000年来全球陈氏政权从古尚今出现过、帝王、王爵、公爵、宰相、丞相、名将、进士、近现代有、总理、总统、主席、元首、首脑、元帅、省长、高官、大将、上将、军阀、巨商、陈姓在政界、商界、军届、演艺届、都涌现出众多超级名人。
当今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在评价及总结陈姓这伟大姓氏时古老之姓、高贵之姓、士族之首、将相之伟、杰才之盛、影响之广被誉为“民族之名,舜裔之首,英才辈出,影响之巨“。
历史发展/陈姓
由来陈胡公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从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多年。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陈氏(田氏)代齐。源流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陈
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唐书·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长孙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妫陈胡公满传至10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后改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前文已经叙述,从姚姓族人衍生出妫姓,再妫姓改姓陈姓、胡姓,部分陈姓再改为田姓。田姓族人再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本族人最早的祖宗舜帝姚重华的本姓姚姓。至舜帝姚重华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谏议大夫冀州刺史姚平为保舜帝正统血脉,避战乱而迁隐江南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部分田姓族人改为王姓。其它从从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没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继续发展出其他姓。陈姓发展历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历史,《韩非子》说:虞夏二千余岁。《国语》记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隶社会的顶峰的代表,华夏正统。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虚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夏代虞后,虞族子孙亦姓虞,姓妫,姓姚,姓王,姓吴......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领虞思曾帮助禹的后代少康复国......;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记》、《左传》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史记》详细见陈杞世家;自陈胡公以后其子孙姓陈,姓胡,姓袁......;陈完,陈厉公之子,陈氏重要支系,详见田敬仲完世家,陈完的子孙代姜齐称孤道寡,陈完的子孙姓陈,姓孙,姓王,姓田,姓陆......,虞舜帝部分后裔简表,商族姓氏参考宋微子世家,此不累述。《通志?氏族略》。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鲜卑族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族陈氏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回族陈氏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时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陈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莆田仙游,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那时因江南西道南康县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后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境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唐初期、中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东人陈政、陈元光,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
陈,普通话读音作chén(ㄔㄣˊ),古音可读作chǎng(ㄔㄤˇ)],陈,陈字右边,陈,本来右边
都“车”字,“陈”字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才被强制改为“东”字,见图片中大陆的字形变化,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仍然用左边都是“车”字。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设置了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於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於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侯人数/陈姓
根据查询《二十五史》、《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统计发现,五千年前来,陈姓的帝、王及公的数量如下:1、中国陈朝有5个皇帝,64个诸王,7个未封王的皇子。2、越南陈朝14个对内称皇帝的帝王,对外称王的君主,后陈朝2个皇帝。3、古代陈国25个公(陈国君主称公,陈国最高统治者)4、陈完后裔改姓田的齐国共(3公5王8代君主)5、陈汉政权2个皇帝。外加张楚王陈胜、赵王陈馀。6、合计:中国历史上陈姓皇帝共:9人,似皇非王的君主14人,诸王71人,公28人,还有7位相当于诸王身份的皇子。越南陈朝内14位皇帝,未计入越南陈朝的诸王,估计人数在大约200位左右。中国和越南内、总共陈姓23位皇帝、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享"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姓在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地都是第一大姓氏。
全世界陈氏约9000万之多。陈姓以南方居多,成为南方第一大姓。占南方地区比例10.6%。
根据2002年度公安部的人口统计数据和陈姓在各省所占比例计算得出,以下:省别陈姓占本省人口比例(%)本省姓氏排名备注福建14.011台湾12.211广东10.521含海南浙江7.741广西5.953贵州5.534云南5.364江苏5.273含上海四川4.84含重庆江西4.753湖北4.695新疆4.185  甘肃4.164湖南4.973安徽3.585  河南3.157辽宁2.985黑龙江2.757山东2.577  陕西2.247吉林2.158河北1.699含北京、天津、山西
辉煌历史/陈姓
陈平作品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鸿、陈陶;宋代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三枪等。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礼等。元有红巾军将领;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出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赓、以及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国民党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数学家,文学家,著名诗人、,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剧作家,电影艺术家。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等。
陈姓名人/陈姓
广西玉林南门陈氏宗祠---德馨堂包括出生时候为陈姓和改姓后为陈姓的名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为陈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陈"就符合这个条件。陈姓春秋战国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秦朝陈胜(?-前208),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待遇对陈胜年年杀牲祭祀。西汉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汤,汉族,西汉山阳瑕丘人,汉帝国大将。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保卫西汉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大胜之后,甘延寿、陈汤给汉元帝发去那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瑕不掩瑜,陈汤在汉代历史上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东汉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三国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东汉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宫(?-198年),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谋士、大将,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但此后陈宫因曹操杀害边让而与曹操反目,并游说张邈等人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吕布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决意赴死。两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国志》。南北朝(含十六国)陈霸先,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保卫了汉文明和汉文化,让饱经战乱的南国大地脱离了水火,有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阶段开创了我国江南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隋朝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唐朝陈硕真(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淳安县梓桐镇)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义军的女首领。自称文佳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闳,中国唐代画家,“闳”一作“弘”,又作“宏”。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玄宗、肃宗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宋朝陈尧叟(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陈省华长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丑科状元,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任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朗,升广南路转运使、广南安抚使。
陈尧佐(963—1044),四川南充人,字希元,陈省华次子,端拱元年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知朝邑、真源诸县。陈尧佐又是水利专家,治水功劳卓著。陈尧佐善书法,工诗,有文集30卷,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
陈尧咨(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谟,陈省华第三子。咸平三处(公元1000年)庚子科状元,历任将作监丞、通判、团练副使、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工部郎中、永兴军节度使、安国军节度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
陈文龙(),莆田人,莆田玉湖陈,宋代抗蒙古军队民族英雄,保卫莆田,陈文龙全家殉城,满门忠烈,其从叔陈瓒、弟陈用虎,族人陈吊眼皆忠贞不屈,为国捐躯。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陈瓒,莆田人,男,宋代抗蒙古军队英雄,南宋状元、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陈文龙的叔叔,陈文龙率军民守兴化军(辖莆田、兴化、仙游等县)抗蒙古军队,不屈殉国。他叔叔陈瓒倾家财300万缗,渡海至广东,献给世杰做军费,倾家财300万缗航海助张世杰军抗蒙古军队,及陈文龙就义,发民兵攻复兴化军为文龙报仇,封知兴化军事,元兵复来攻,力尽被执,不降,壮烈殉城。
陈亮(),南宋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元朝陈友谅(),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福建长乐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陈诚(),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明朝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
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陈姓
陈确(),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陈袆(玄奘法师)(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阳偃师市,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小说《后水浒》《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贞慧(),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清朝陈名夏(),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玉成(),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维崧(),清文学家。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因其来自甪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
陈宏谋(),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陈端生(),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
陈修园(),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沆(),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坤书(?-1864),清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浑号“陈斜眼”。咸丰四年(1854),为太平天国副侍卫。转战皖、苏参与破江北大营十年,随军占安徽广德,封求天义,投入摧毁江南大营之役。守苏州。次年,攻宝山、镇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后军主将。贿封护王。同治二年(1863),战于江阴援无锡,寻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牺牲。
陈湜(?-1896),清将领。湖南湘乡人。从曾国荃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取安庆、江宁(江苏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参与镇压捻军,以疏防被革职。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军。后复职。甲午战争时驻防山海关阻击日军,迁江西布政使。
陈启沅(约1825-约1905),清末资本家。广东南海人。所办丝厂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最早的机器缫丝厂。
陈阿林,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即陈亚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为外国人当马夫。后为上海小刀会福建帮首领。1853年9月,与刘丽川等在上海领导小刀会起义,被推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不久改任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总理军务,作战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国侵略军与清军围城时,拒绝投降,坚持战斗。次年2月在上海突围成功,流亡海外不知其终。
陈宝箴(),清维新派。字左铭,江西义宁(江西修水)人。初以举人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抚,力行改革,“先后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炮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清史稿》)。又保荐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后被革职。
陈虬(),清改良派。浙江乐清人。举人出身。著《治平通议》,主张“欲图自强,自在变法”。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开铁路等主张。参加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后在温州设学堂、办报馆等。戊戌变法后被通缉,避居温州一带,后即一意行医。另有《报国录》、《蛰庐文集》、《蛰庐医案》等。
陈炽(),清末改良主义者。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等职。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任提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提出发展经济的措施。维新失败后,忧愤而死。著有《庸书》、《续富国策》等。
陈修治:近代名医,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自幼随泉州蔡宗玉习医,对中医医理医术均有长足进步。历任吴航书院山长,威县知县,公余致力为民治病。嘉庆六年(1801年),三辅地方发生水灾,瘟疾(尤其疟疾)流行,他奉命前往勘察灾情,亲自研究防治办法,精研丸药,三天之内被他治愈者竟达300多人,纵观史料确无先例。著有《景岳方砭》、《时方妙用》、《陈修治医书十二种》等,重复重订《医学三字经》。
陈化成:()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厦门人。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迎击英舰,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与英舰力战而死。中华民国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和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陈济棠(年),陆军一级上将,193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陈绍宽(-),前国民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
陈少白(1869——1934)陈少白、原名闻韶,号夔石,1869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于江门市郊外海镇南华里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与孙中山、尢列和杨鹤龄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1895年入兴中会,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为了宣传革命,他还成立了“采南歌”、“振天声”、“振天声白话剧”等剧社。遗作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文献。现代陈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陈锡联99.6.10,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北省红安县人。
陈再道(1909年-1993年),湖北麻城人,上将军衔。1926年参加革命。历任红四军一师排长、连长,红十一师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副军长、军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独立旅旅长、东进纵队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冀南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是中央军委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委员,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陈再道回忆录》。
陈士榘(日~日),湖北省荆门市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现代国防工程的奠基人。
陈奇涵(),号圣涯,江西省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陈光(-)原名陈世椿,湖南宜章县栗源堡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代著名将领。
陈三立()江西义宁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和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李政道,本姓陈,5世祖改姓为李,本祖是陈姓。诺贝尔奖获得者。
陈光标(1961.7~),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五河县。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多年来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从事社会公益活动。
陈忠远(1975~),今用名阿袁;温州永嘉人。诗人,学者、鲁迅学家。陈忠远(即阿袁)曾先后出任温州市主流媒体暨北京国家级媒体记者、编辑,北京国家级出版社编辑,现兼任特聘教授与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撰有《唐诗故事》、《宋词故事》、《诗词正韵》、《药愚对韵》、《鲁迅诗编年笺证》、《历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鲁迅先生的心里话》和《诗祖陈子昂与女皇武则天》等10馀部专著500多万字。这些著作大多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发行。此外还编著由明代冯梦龙先生原著《四书指月》析分而成的《论语指月》和《孟子指月》等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陈孟恢:浙江嘉兴人,曾被公费派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交流访问,回国后致力于生物学教学,曾在上海法科大学、嘉兴第一中学教书,如今子孙满堂,现有一日式洋房在嘉兴南湖湖畔,陈孟恢的子孙分布世界各地,青岛、嘉兴、以及国外都有其儿女。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为修水)人。为我国声名鼎盛的国学大师,著名诗人学者。中华民国时期就是全国著名的教授、历史学家、诗人、学者。曾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解放后,陈先生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著有《陈寅恪集》等。
陈德民(1962.6-):字儒家,江苏东海人。义门陈檀公十二世孙。著名出版家、文艺评论家,国家高级政工师。中华学者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化出版社总编、中山文学院院长、南京远东书局创办人。著有理论专著《诗词鉴赏与解读》、《中国哲学与文化》、《评论者随笔》,长篇小说《情归何处》、《使命》,中篇小说《陈德民中篇小说集》,诗歌集《心的雨季》等。主编《学者文丛》、《中国作家文集》、《中国作家小说集》、《年度作家自选集》、《远东书林》、《中山文汇》等文学、社科类图书1700余种。
其他陈姓名人有西汉将领陈立;南朝陈皇帝文帝蒨、废帝伯宗、宣帝顼;北朝北魏大臣陈建;唐画家陈闳;明画家陈淳;清学者陈启源,诗人陈訏等。
近当代陈姓名人:
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其美、陈天华、陈少白、陈作新;经济学家陈岱孙、陈翰笙;文学家诗歌王子陈昂;诗人陈三立、陈忠远(即阿袁);学者陈望道;著名堪舆家陈贤金;教育家陈宝泉、陈鹤琴;法学家陈守一、陈瑾昆;国际法学家陈体强;人口学家陈长蘅;、政治家陈少敏、陈伯达、陈慕华,陈明仁、陈康,政治人物陈希同,陈水扁,革命家陈延年、陈乔年、陈潭秋,红军将领陈昌浩、陈寿昌、陈浅伦,抗联将领陈翰章,爱国将领陈安宝,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陈此生、陈其尤、、陈绍宽、陈铭枢,书画家陈沫吾,篆刻家陈飚风,油画家陈若文,爱国华侨陈嘉庚,国民党官员陈果夫、陈立夫、陈友仁、陈布雷、陈仪,国民党将领陈炯明、陈济棠、陈诚、陈大庆,北洋军阀将领陈宦,汉奸陈公博、数学家陈景润、陈省身,地理学家陈述彭,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古生物学家陈旭,生物学家陈桢,动物学家陈义,昆虫学家陈世骧,农学家陈凤桐、陈友康,土壤学家陈恩凤,林学家陈嵘,香港歌后陈慧娴,内地歌手陈楚生植物学家陈焕镛,苔藓植物学家
陈邦杰,遗传学家陈桢,药理学家陈克恢,医学史家陈邦贤,医学家陈无咎、陈中伟,针灸学家陈少宗,微生物学家陈文贵,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心理学家陈立、陈大齐、陈元晖,电子学家陈芳允,电子学教育家陈章,冶金学家陈箎,造纸专家陈彭年,陶瓷学家陈万里,纺织专家陈维稷,服装教育家陈东生,建筑师陈植,实业家陈六使,银行家陈光甫,社会学家陈达、陈绍馨、陈序经,史学家陈垣、陈其泰,鲁迅学家陈忠远,香港歌手陈百强。
福鼎文学家陈闻达,字文轩,著《雅博集》。其父陈汉卿,善书文诗词,并称“二陈”。
港台陈姓名人陈水扁&陈致中
陈中和-&台湾四大家族之一陈姓的创始者
陈师孟-&前任台湾中央银行副总裁
陈文茜-&台湾政论性节目主持人
陈天桥-&盛大集团总裁
陈维昭-&前任台大校长
陈小春-&香港歌手
陈奕迅-&香港歌手,演员,有歌神之称
陈冠希-&香港演员
陈硕修(石修)-&香港演员
陈耀辉(陈十三)-&香港亚洲电视编剧
陈慧娴-&香港歌手
陈百强-&已故香港歌手陈姓亿万富豪榜旅居海外的陈姓华侨,以及居住在台、港、澳的陈姓同胞,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例如,明代琉球有爱国华侨陈申,清末菲律宾有为华人争得权利的陈谦善,近现代美国有造福桑梓的陈宜禧,而最著名的人物是前已述的新加坡实业家、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陈姓还有许多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仅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的就有38位,他们是:泰国的陈有汉、陈弼臣、陈天爵、陈如竹、陈龙坚、陈德树、陈兴勤、陈景镇、陈威峰、陈卓豪、陈荫全、陈克修,菲律宾的陈永栽、陈觉中,印度尼西亚的陈大江、陈子兴,马来西亚的陈伯勤、陈志远、陈金火、陈振南、陈忠宪,新加坡的陈德薰、陈家和、陈振傅,美国的陈霖,法国的陈克威兄弟,加拿大的陈少雄,澳大利亚的陈锡恩,马达加斯加的陈福胜,澳洲的陈秉达;台湾的陈由豪、陈朝传、陈国和,港、澳的陈廷骅、陈曾熙、陈泽富、陈启宗、陈斌。其中,被入“超级富豪榜”的有3位:陈有汉,排名第10,拥有财富约55亿美元;陈永栽,排名第18,拥有财富超过40亿美元;陈廷骅;排名第47,拥有财富约20亿美元。先祖世系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即帝舜)—商均—……—遏父(也称虞阏父、阏父,是商均的第32世孙)—陈胡公(即胡公满,陈国开国君主)
国君世系陈国国君表次序谥号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身份备注1陈胡公满前1045年—前986年在位60年开国君主虞舜之后,周武王灭商之后封于陈2陈申公犀侯前985年—前961年在位25年胡公之子3陈相公皋羊前960年—前939年在位23年申公之弟4陈孝公突前938年—前905年在位34年申公之子5陈慎公圉戎前904年—前855年在位50年孝公之子6陈幽公宁前854年—前832年在位23年慎公之子7陈釐公孝前831年—前796年在位36年幽公之子又作陈僖公8陈武公灵前795年—前781年在位15年釐公之子9陈夷公说前780年—前778年在位3年武公之子10陈平公燮前777年—前755年在位23年夷公之弟11陈文公圉前754年—前745年在位10年平公之子12陈桓公鲍前744年—前707年在位38年文公之子13陈废公佗前707年─前706年在位8月桓公之弟杀太子免自立;《史记》误为厉公14陈厉公跃前706年—前700年在位7年桓公之子《史记》误为利公15陈庄公林前699年—前693年在位7年厉公之弟16陈宣公臼前692年—前648年在位45年庄公之弟周惠王娶其女为后17陈穆公款前647年—前632年在位16年宣公之子18陈共公朔前631年—前614年在位18年穆公之子19陈灵公平国前613年—前599年在位15年共公之子20夏征舒征舒前599年在位数月宣公曾孙妫西(少西)之孙、妫御(御叔)与夏姬之子,自立为君,遭楚庄王讨死21陈成公午前598年—前569年在位30年灵公之子22陈哀公弱前568年—前534年在位35年成公之子23陈君留留前534年三月至十一月在位9月哀公之子逃往郑国。楚灭陈楚治5年前533年—前529年(5年)(楚以穿封戌为陈公)24陈惠公吴前529年—前506年在位24年哀公之孙复国,追前533年为元年25陈怀公柳前505年—前502年在位4年惠公之子26陈湣公越前501年—前478年在位24年怀公之子前478年,楚复灭陈南北朝·南朝陈南北朝·南朝·陈之君主和年号(557年-589年)庙号谥号君主姓名年号在位时间太祖(陈霸先追谥)景皇帝(陈霸先追谥)陈文赞---始兴昭烈王(陈霸先追谥)陈道谭--高祖武皇帝陈霸先永定557年-559年世祖文皇帝陈蒨天嘉天康560年-566年566年-废帝临海王陈伯宗光大567年-568年高宗孝宣皇帝陈顼太建569年-582年-后主长城炀公陈叔宝至德祯明583年-586年587年-589年陈汉
高祖&圣文德敬宁昭武皇帝陈友谅&大义:1360,大定:
归命侯&陈理德寿:
历代君主&/陈姓
陈朝皇帝(1225年-1400年)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号皇陵备注穆祖-陈京---太宗追崇宁祖-陈翕---太宗追崇元祖-陈李---太宗追崇太祖开运立极弘仁应道纯真至德神武圣文垂裕至孝皇帝陈承--徽陵太宗追崇,初称徽宗,陵号寿陵太宗统天御极隆功茂德显和佑顺神文圣武元孝皇帝陈煚建中天应政平元丰绍隆昭陵又名陈昺、陈光昺、陈蒲、陈日照、陈日煚圣宗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陈晃宝符裕陵又名陈威晃、陈日烜仁宗法天崇道应世化民隆慈显惠圣文神武元明睿孝皇帝陈昑绍宝重兴德陵又名陈日燇英宗显文睿武钦明仁孝皇帝陈烇兴隆泰陵明宗章尧文哲皇帝陈奣大庆开泰穆棱又名陈日爌宪宗-陈旺开佑昌安陵裕宗-陈暤绍丰大治阜陵又名陈日煃-昏德公杨日礼大定-又名陈日熞艺宗光尧英哲皇帝陈暊绍庆原陵又名陈叔明睿宗-陈曔隆庆熙陵又名陈日煓-废帝,废为灵德王陈晛昌符安排山又名陈日炜顺宗-陈颙光泰安生陵又名陈日焜-少帝,废为保宁大王建新-  
姓氏起源衍生姓氏、、、、、、、、、、、、、、、、、、、、、、、、、、、、、、、、、、、、、、、、、、、、、、、、、、、、、、、、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7次
参与编辑人数:1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46:17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各省人口排名201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