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与农业发源联系在一起

中国农业起源;[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关键词]中国农业农业起源农业起源传说;1、简述中国农业起源;农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产;[2]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在原始社会里,农业就已经孕育于人类的采集活动之中;[4]南的裸行蛮,即是“其妻入
中国农业起源
[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本身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能够从外部取得农产品可靠供应的条件下,其文化和历史才能持续发展[1]。因此,农业对于拥有着几千年辉煌文化的中国,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关于农业起源的各种传说也非常多。本文将对中国农业起源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中国农业
农业起源传说
1、简述中国农业起源
农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产。当农业起源时,还没有文字记载,只有一些经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
[2]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还没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
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有学者根据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谷物种植的遗迹、遗址从而断定中国农业起源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前期,并得出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3]。
在原始社会里,农业就已经孕育于人类的采集活动之中,当时男成员从事狩猎(渔猎),女成员则担任采集工作。这种分工习惯到了唐代还有保留,当时云
[4]南的裸行蛮,即是“其妻入山林,采拾虫鱼菜螺等,归啖食之”。当这些女成
员长时间和植物接触,通过不断的观察,自然会逐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经过发芽、成长,最后开花结果。于是,她们好奇地进行了模拟式的试种,当然这其中必然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逐渐摸索出播种的方法。
在种植业发生的同时,孕育于狩猎经济中的畜牧业也逐渐萌芽。即当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驯服的动物(起初是小的)留在身边,慢慢地就饲养起来。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七、八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有猪骨和狗骨。长江流域的遗址中除猪骨外,还有水牛骨骼。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了。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出土有大批零整兽骨,其中有马骨。陕西陕县庙底沟和辽宁大连市羊头洼遗址都发现鸡骨,说明马和鸡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考古发现较多的是牛、羊、马的骨骼,猪骨比较少见。养猪业的异常发展,是与中国农业中种植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的国家之一。裴李岗遗址已出土有猪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只小陶猪。考古发掘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凡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部落,都饲养以猪为主的家畜。还有一种可能是当人们吃食物的时候,一些比较驯服的动物跟随在人们身旁拣拾残食,人们就便留它们在身边喂养。当狩猎不到动物,衣食无着落时,就用他们来补充。畜牧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般认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农业起源就已经开始,到了新石器时代,种植业和畜牧饲养在原始社会经济中,已占着主导地位,采集和狩猎至此降至次席。在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发明以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大自然。只有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
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才能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从此人们在自然界就取得了一些主动。所以,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是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
[5] 基础。
因此,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①以采集渔猎结合为主,种植业不占主要地位;②以种植业为主,采集渔猎居次要地位;③种植业进一步
[6]而从原发展,畜牧业产生,以至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采集渔猎仍作补充。
始农业种植的作物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无性繁殖作物和种植繁殖作物[7]。
2、关于农业起源原因和条件
农业起源一向被作为中石器时代的重要课题和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而备受考古学家的关注。长期以来,经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农业学家等的不断努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关于农业起源,首先,很多学者认为环境变化是导致原始农业出现的原因[8]。距今约1万年前,由于气候的波动,必然会造成中国动植物资源的巨大变化,动植物的减少尤其是各种易猎可食动物的大幅减少,使得中国南北两地的居民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而这一阶段一开始的急剧升温及以后的渐趋稳定,为谷物驯化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
[9]件。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南北两地几乎同时进入原始栽培农业的诞生阶段。
其次,有些学者认为人口压力是原始农业发生、发展的原因[10~11]。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出于人类发展的需要及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12~13]。
而农业的起源,就像种植庄稼需要合适的土壤一样,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4]:
一、人类的进化
农业经济,是一种高级类型的经济生产部门。这种生产活动的开展,不仅要依赖于自然界,而且要依赖于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只有人类自身文化水平不断提
高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经济才有可能被发明。但直到进化到新人阶段,人类还不能摆脱渔猎和采集的生活。然而,体质进化是不可更改的方向,人类越来越聪明了,经验越来越丰富了。直到人类撒下了第一颗种子后,从此开始了改造自然为自己谋取幸福的伟大进程。
二、天然食物的不足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消耗加大了,根据推断,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地球上的人口还不足三百万,到新石器时代就增加到了五千万。另外,工具的改进,也加大了对资源的消耗,地球上的最后一次冰期,使许多动植物大量减少。一方面是人口和人们欲望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动植物资源的减少,这种尖锐的矛盾仅仅用原来的渔猎和采集方法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另寻出路,用农业这种方式来生产食物。
三、采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漫长的采集生活,使人类积累了开展原始农业生产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这是原始农业赖以产生的技术基础。处于旧石器晚期的人们在采集野生果实的过程中,有关作物栽培的初步知识也开始萌芽。
四、各种农业生产条件的诞生
原始农业的生产条件,首要者在于生产工具、贮藏条件和氏族组织等几个方面。
1、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向细小化方向发展,为前农业生产工具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条件。此时期用于采集野生谷穗的石刀已在多处遗址中发现,如在贵州出土的穿洞骨铲是新石器时代用于翻土的骨铲的起源。这些生产工具的重大进步,意味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农业的“前夜”。
2、贮藏器皿的出现同样是原始农耕文化赖以生产的重要条件。农业经济是生产周期较长且受季节性气候制约严重的一种经济部门。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决定了食物来源的间歇性和难以保证性,因此,农产品贮藏不仅是保证食物连续供应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农业生产下一个周期能够得以开展的根本保证。
3、氏族组织是农耕文化必不可少的社会保障。在氏族组织内部,古人类共同采集或狩猎,就如现代社会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一样,氏族组织为原始农业中的分工合作提供了组织框架,有效的分工合作又保证了生产的持续性和技术经验的积累及继承。
3、关于农业起源有文献记载的传说[15]
目前文献记载的关于我国农业起源的传说大概有以下四种:
一、神农氏,史书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二、柱,是神农之子。此说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柱自幼跟随神农从事农业,焚烧山林,开垦耕地,熟悉农活,使本氏族得以兴旺,后来就也被人们当作农神来祭祀。神农因发明农业使本氏族从游牧生产转变为农耕生产,得到人们的敬重,而到了其子“柱”的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已能供养本氏族,无需在像过去游牧时期“逐水草而居”那样飘泊不定,开始定居生活。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人们敬仰“柱”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轩辕氏,既黄帝,不少人认为他才是农业的创始者,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相关的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
四、后稷,名弃,即周民族的祖先,是首创农业的。在《诗经》里就有很多篇章歌颂他的功德。后稷是周族的始祖,也是该族农业生产技术的缔造者,故被后人尊为农神。有的人说他是黄帝的后裔,有关后稷的文献资料要比神农、柱、黄帝等详细、完整得多,对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也更为具体。后稷的母亲姜因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生出了后稷。后稷出生后,他的母亲认为是不详之兆,就把他丢弃了,没料到把他丢到路上后,来往的牛马都躲避他,不愿踩到他,将他丢到结了冰的河中,也冻不死他,有鸟飞来用羽毛覆盖他替他保暖。他的母亲看到这样,就十分惊讶,于是就把他有带回家抚养成人。后稷在小的时候就和有农业天赋,喜欢栽培种植各种作物,长大后就教人民进行农业耕作,被后世许多人认为是农神。稷最早就是后稷栽培的作物,后来人们就以此来作为他的名字。社稷一词就是地神与农神的合称。
我国农业起源早,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业不仅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起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59简述中国农业起源等内容。 
 ① 分土地,以和 【学习目标】课标: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简述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概况;按照时间顺序记忆中国古代农业...  (一)教学过程:单元导语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 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问题导学设计】 1、简述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以及农耕在中华文明历史中的地位?(A 类题) 起源: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地位:①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随着 学术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者对农业起源的研究有了卓越的成果,本 文通过研究这些成果,讨论从世界农业起源来看中国的农业起源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起源...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 170 万至 1 万年前,已有...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 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_农林学论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农业的本土...有位中国植物学家曾这样概述中国南部主要的植物地理特征: “东亚 木本植物种类...  数字农业概述 摘要 关键词 1 介绍了数字农业的起源、概念、主要技术体系在我国...1998 年 1 月 15 日,由中国农业科学 院、IMC 全球公司(美国)和加拿大钾磷...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必修 2 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单元概述: 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⑵精耕细作; ⑶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一、早起农业生产的出现 问题 1:早起农业起源于哪些地区? 问题 2:简述早期中国农业起源的概况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问题 3:填写下列...论文: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源(1)-中大网校论文网农业起源与中华文明
我的图书馆
农业起源与中华文明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历史几乎与中国历史同样悠久,勤劳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使中华文明薪继火传。————————————什么是农业产生的原动力————————中国是一个大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于农业,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能成为农业的起源地。从气候上来讲,中国有几个带。一个就是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包括新疆、甘肃的一部分、宁夏的一部分和内蒙古这一带,这是一个西北干旱区。然后东面这一部分,叫做东部季风区,这是受到东南季风影响的地区,也是中国现在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个东部季风区,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多,但人口占96%。其中人口更密集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个东部又分成四块。最北面叫东北,东北气候比较寒冷。中国的农业是在一万多年以前起源的,那个时候这个地区气候更冷,那是在更新世,更新世有一个时期叫冰河时期。只有两个地方,一个黄河流域、一个长江流域,这两个地方历来人口比较多,在这里可以发现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两个地域都有一个漫长的冬季,冬季的食物资源比较缺乏,先人就得想法子来增加食物的资源,这就是农业产生的一个社会动力。而这两个地方又恰恰有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小米的野生祖本、粟的野生祖本,就是狗尾草,这里到处都是;黍的野生祖本在华北地区也能找到,有野生黍。所以人们可以栽养它。黄河流域成为人类良好的栖息之地。当时的汾河谷地宽阔平坦,青草茵茵,森林连绵,河滩草甸上奔驰着鸵鸟、野马、原始牛、大象和鹿群;湍急的河流中鱼群在游荡,有青鱼,也有长达1米多的鲶鱼,湖边和水中是清晰可见的厚壳丽蚌和平卷螺等巨大的软体动物。在采集过程中,人们开始观察那些年复一年生长出来的植物,它们再生能力强、便于贮藏,果实和籽粒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总会长出新的植株。根据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最佳觅食模式原理”,集中采集这些植物的果实便成为人类的当然选择。在大地湾编号为H398的近圆形灰坑中,发现了一批炭化、黍(糜子)颗粒及茎杆植物种子,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鉴定,属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国际农史界通常认为中国黍源于外国,大地湾的发现纠正了这种谬误,确认了我国西北是黍的原产地之一,这是中国先民对人类的一大贡献。黍俗称糜谷,是西北地区至今仍然广泛种植的一种常见作物。原始先民经过多少代人的观察和实验,最先将陇西黄土高原上生长的野生黍培育成第一个农作物品种,从而使甘肃东部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它表明我们的祖先在距今七、八千年间,就已开始了五谷之首的黍的种植。炎黄之一黄帝氏族产生于渭水上游的天水地区。正好与大地湾处于同一地域。黄帝氏族之所以称其为“黄”者,与它发祥地的甘肃黄土高原有关,同样与黄土地的农作物有关。在黄帝氏族受到大地湾农业文明影响的同时,还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伏羲氏族。伏羲,史载他创立八挂,作甲历,定四时,“结绳为网罟(音古,即网),以佃以渔。”这些发明创造对同一地域炎黄的母族蟜氏乃至黄帝氏族无疑具有重大影响。这里至今流传着三皇之首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天水现存伏羲庙,是全国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庙宇。据《水经注·渭水篇》载,秦安县北山之上曾有女娲祠,考古发现虽不能证实这些传说,但这些传说与大地湾丰富的考古发现处于同一地区,就不能不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了。后来,在大地湾和伏羲氏族的影响下,黄帝氏族逐渐壮大起来,开始翻越陇山或顺渭水东下,第一站就是今天的宝鸡地区,在那里与炎帝部落相汇合(炎帝神农氏出生在宝鸡境内的繁琐考证,此处从略。),从事农业生产,形成庞大的部落联盟集团,然后继续东进,后来炎黄联手打败蚩尤,终于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炎黄文化。同时也奠定了华夏文明的主干。/tianshuiwenhua/dadiwanwenhua//2451.html由于野生稷和栽培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导致栽培稷成为人类最早、最容易驯化的作物,也是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作物。由于稷是人类最早驯化栽培的作物,黍和稷是同一种作物,只是不同类型而已,说明在较短的时期内稷就进化成黍,黍稷也就成为古人最早栽培的作物了。当时,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两种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成为最早被中国先民选中的目标。这就是狗尾草和野糜子,它们耐干旱、贫瘠,又不怕盐碱,适应性强,在黄河两岸的高台、沙地、山坡上仍随处可见。幸运的是,当时黄河流域的温度比现在要高出2~3℃,降雨不多但却集中在夏季,长此以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狗尾草进化成了粟,俗称谷子,野糜子进化成了黍,也称作糜子。粟和黍被统称为“小米”,这两种谷物同样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尤其是黍,生命力顽强,生长期短,对土壤的肥力要求很低,尤其适合在处女地上播种。山西南部是原始农作物黍稷的起源中心稷山县是后稷的教稼中心后稷原名周弃,由于种稷的技能很高,从尧帝开始,就被任命为“后稷”,专门管理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成为我国第一个农官(《史记周本记》)。后稷的出生和教稼之地稷山县,原名高凉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稷山县,这与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是分不开的。考古发掘证明,我国至今出土年代最早的石磨盘是在山西省沁水县下川遗址发现的,距今已有1.7万至2.4万年的历史,说明下川人当时已有加工食粒的实践。————————————磁山文化的新发现————————2016.8月,中国科学家日前在国际上公布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在东亚地区的黄河流域,在几乎和两河流域文化同样古老的年代,受雨热同期的东亚季风气候影响,居住在磁山的古人先后独立驯化了黍和粟,发展了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成为东亚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30多年前,中国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腐朽灰化的植物遗存,被认为可能是粟。从此,磁山遗址被认为是粟的起源地。吕厚远等通过对采自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六个窖穴中的遗存进行分析,同时重新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是:在距今约年的样品中,灰化粮食的植硅体全部是黍;而在距今约年期间,开始出现少量粟的植硅体,但粟的含量一直没有超过3%,依然是以黍为主。也就是说,磁山遗址的农作物灰化样品主要是黍。黍刚才讲的都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那么中国农业的起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呢?以前我们大体上知道,黄河流域是小米的起源地,那是一种推论,没有事实证据。直到50年代发掘西安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个时期中国北方确实是种小米的。以后在仰韶文化的好多遗址都发现有小米,而且是两种,一种是粟,一种是黍。仰韶文化的年代大体上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这是不是就是农业起源的时候呢?不像。我们觉得那个时候农业好像已经比较发达了。河北磁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磨棒1976年在农业考古历史上是非常辉煌的一年。这一年在河北武安磁山一个遗址里面发现了上百个粮食窖穴,这些粮食窖穴里面,有的粮食装好后,上面封一层土,这样窖穴里面就能保持比较干燥的环境。但是第二个阶段,即公元前7000 年到5000 年这个阶段,也就是相当于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叫做确立期,农业在人类生活中间已经确立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农业产品已经成为食物的重要构成部分。再往后发展呢,我们叫它龙山时代,年代大概相当于公元前3000 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1000年是一个扩展期,就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向外传播。——————————南方稻作文明的发展——————————那么在长江流域呢,有野生稻,到现在还有,江西、湖南都还有,这些地方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为什么许多农学家考虑野生稻从印度起源、从山地起源,还有一些农学家考虑从华南和东南亚起源。稻谷作为食物的优势在哪里?它的优势是易于贮藏,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公元前6000多年,中国北方已有了能储藏十几万斤粮食的窖穴,1000多年后,中国南方的河姆渡人已经吃上大米饭那么稻作农业呢,也有类似的这么一个发现过程。稻作农业,最早考古学者开始注意的是湖北,湖北京山县的屈家岭和天门县的石家河,这两个地方叫做屈家岭文化,地层中间发现了有稻谷的遗存。那个时候鉴定这个稻子是栽培稻,而且是粳稻。大家知道,稻谷有两种,一种叫籼稻,一种叫粳稻。河姆渡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年,也就是离现在年,保护这么好,在考古学上有许多突破性的发现。这么早稻作农业已经有这么发达,河姆渡人能吃大米饭!特别有意思的是,竟然在一个陶釜的底上发现了一块锅巴,这证明它确实能够把稻子加工成,完全把壳去净了,可以做成大米饭了。在1993年,严文明跟美国的一个农学家马尼士合作,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做考古工作。我们找到了稻谷的植物硅硅酸体,平常我们叫它植硅石。万年仙人洞遗址就在这同时,在湖南省南部道县玉蟾岩,那个地方是湖南省现在的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主持发掘,他竟然发现了两粒稻子,同时也有硅酸体。后来,跟美国哈佛大学的另外一位教授巴尔?约瑟夫合作,共同发掘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虽然动作很大,但只发现了一粒稻子。这粒稻子又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我们就是要找这个,这才像刚刚起源时候的东西,年代呢,是公元前一万多年。1993年,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2014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湖南常德澧县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百余粒炭化稻米,初步判断来自距今约9000年的彭头山文化早期。出土炭化米(李意愿 摄)1995年,澧县八十档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近万粒炭化水稻。1996年,在中国最早的古城----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约6000多年。 2006年,在距今约4000多年的澧县鸡叫城遗址,发现了大量炭化谷糠和完整的灌溉系统。目前,由国务院批准、历时5年的“中国稻作起源考古学研究”----湖南道县玉蟾岩中美联合考古进入尾声。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终身教授奥佛等国际权威考古专家认为,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水稻起源之谜,已基本破解。—————中华文明为何从未中断,缘于两个农业体系大而互补————事实上,到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中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就已经形成了。在北方,就是以种两种小米为主的农业体系。在长江流域呢,形成了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体系。在这个农业体系里家畜也是以猪为主,但同时有水牛。这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来讲极为重要。为什么?这两个农业体系在两个地方,但两者又紧挨着。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到距今年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了新的挖土工具——木耒。与之相对应,长江流域地区则发展出了以水稻种植为代表的南方稻作农业。定居,家猪有了固定的粮食种植,人们不用随时准备着为了觅食而长途迁徙,为定居生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基础。家猪就是最早被中国先民们驯化的家畜之一。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袁靖的研究,距今9000多年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家猪的迹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早在8200年前南方也开始出现家猪,但饲养家猪在南方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活动中并没有成为主流。从那时一直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史前时期结束之际,南方地区各个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包含大量的鱼骨。此外,野生动物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尤以鹿科动物的数量最多,可见当时的捕鱼和狩猎活动都很兴盛。唯一的特例出现在距今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家猪骨骼在出土的动物骨骼中突然占据多数,显示出家猪饲养在这个时期成为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活动。可是,猪是杂食性动物,除了吃草以外,还会与人争食,这对于农业刚刚起步的人类来说是个双刃剑。牛耕将畜力引入日常劳作,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在距今年,当粟和家猪成为中国黄河流域先人们主要食物来源的时候,起源于西亚的谷物和家畜品种——小麦、绵羊和黄牛也来到了中原地区,赵志军称呼它们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乃至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的“X变量”。相比粟和黍,小麦的种植技术更为复杂。小麦传入中国后,在北方地区很快得到普及。在距今3800年左右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小麦的出土量只占到不足1%,可是到了商代早期的二里岗时期,即距今3500年左右,小麦的出土数量突然增加,达到了10%~20%,已经成为仅次于粟和黍的重要粮食作物。赵志军告诉本刊记者,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南方的水稻就已经传至中原地区,但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小麦是中华文明形成之前最新鲜的变量。黄牛是几乎与小麦同时经过欧亚大通道来到中国的。考古研究已经证明,黄牛最早起源于西亚的土耳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吕鹏博士(20.980,0.06,0.29%)曾经对发现在不同区域的黄牛遗存进行系统研究,他告诉本刊记者,与小麦的轨迹类似,黄牛也是在距今年前突然出现在中国的,从最先少量出现在黄河上游的甘肃,到后来大量出现在中原地带,自西向东呈递增趋势。至此,距今年前,涉及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全部出现在了中国:粟、黍、水稻、小麦、大豆,五谷俱全;狗、猪、牛、羊也全部出现。只有鸡和马还有点姗姗来迟。民以食为天,它们的到来为文明起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分布,也吻合了中华文明演进的路线图。————————————中原农业与早期文明————————到了文明起源的前夜,中原地区成为农业资源最为丰富的会聚地。当时,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五六个不同的农业文明区。从粮食种植来看,当时东北的西辽河流域地区和西北的黄河上游地区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主,前者还种有少量的大豆,后者种有少量的小麦和大麦;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是稻旱混作,小米和水稻的种植比例旗鼓相当;而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区域,则仅有水稻。唯有中原地区,虽然仍以小米为主,但水稻、大豆和小麦的比重已经很大,打破了粟和黍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五种农作物相对均衡的局面。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刘建国研究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已经发掘的考古遗址进行分析后发现,北方地区的人们,基本都生活在河流两岸600米的范围之内的台地上。不仅有充足的水源,还可以有效地躲避洪水等天灾的侵袭。春秋玉鱼。鱼在中国文化中因为谐音被赋予了多重的文化含义天然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在长时间里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一直以渔猎为主,其农业也是单一的种植稻谷,这种简单的经济形态不需要复杂的管理,对复杂社会的形成起到了滞后的作用。而地处中心位置的中原地区,却可以广泛吸收其他几大农业区的精华,成为当时中国农业文明传播的交汇之地。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在当时代表了最高级的生产力,人们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在不同季节、不同特点的地块上耕种,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1万年之后回看,对人类来说,农业的出现是福音吗?恐怕直到今天也不能完全这么说。1万年前,面对控制人口还是增加粮食的难题,我们的祖先选择了后者。可是,今天的研究表明,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的身体并没有变得比“采集-渔猎”时的祖先们更高大更健壮,因为农业降低了人们获取营养的多样性。农业养育了更多人口,滋养了社会文明,可是也带来了许多麻烦,诸如营养不良、饥荒和传染病,更重要的是,还带来了贫富分化、阶级压迫和永无休止的战乱,激发了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附:论黍和稷 http://www.agri-history.net/scholars/yxl/yxl32.htm【“黍”在植物分类上属禾本科的“黍属”(Panicum),栽培黍的学名是Panicum miliaceum.“粟”在植物分类上属禾本科的“狗尾草属”(Setaria),栽培粟的学名是Setaria italica. 二者是两个不同“属” (genus)的作物。但二者在栽培条件的需要方面非常相似,地理分布也很一致。胡先骕是现代植物学家,胡氏在其《经济植物学》中把西方对黍的三种类型的学名给以中文的译名如下:(1) Panicum milaceum var. effusum稷型(圆锥果穗之枝向四面开张)(2) Panicum milaceum var.contractum 黍型(圆锥果穗向一面微俯)(3) Panicum pactum穗黍型(圆锥果穗紧密而且粗厚)[这三种类型(或变种)在我国作物栽培学的书籍中分别称作(1)散穗型(2)侧穗型(3)密穗型,较以上译名为清楚]/01gmrb//content_876623.htm.cn/n//c82.html.cn/nongye/nygd/.shtml/xhfk//c_.htm
馆藏&2519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