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全血、献成分血和全血的区别或生物制剂的输血器应多久更换

成分血的输注与护理-医学教育网-青年人
临床医学专科
医学影像及其他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成分血的输注与护理
来源:青年人()&更新时间: 18:33:08 &【字体: 】
现代输血疗法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新时代,各种血液成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输血是多部门(血站、输血科、临床)、众多卫生技术人员(医、护、技),共同完成的治疗任务。护士是成分输血治疗过程中最后一步操作者,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就成分输血的操作和护理作如下介绍。
1 红细胞的输注及护理  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老年、幼儿及手术后需要输血的病人。红细胞因制备方法不同分为如下几类。1.1 浓缩红细胞1.1.1 浓缩红细胞输注的操作,浓缩红细胞比全血粘稠,红细胞积压≥60%。遵照医嘱取血后,按常规进行三查八对,因红细胞沉积于血袋底部,可用双手缓慢反复颠倒数次使其混匀,用带滤网的输血器,滤网孔径应用标准的170μm,过滤面积大于30cm,过滤面积太小时容易被红细胞中的血小板、白细胞微聚物所阻塞,影响有效过滤面。输浓缩红细胞最好选用双针头输血器。一个接生理盐水,另一个接血袋,成人用8号或9号输血针。输前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和针腔,静脉穿刺后,关闭盐水通道,放开血袋调节器,根据病情调节滴数,一单位浓缩红细胞(400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输注时间最长不超过4h。输注结束放开盐水调节器,冲净管道血液。1.1.2 输注护理,输注红细胞前严格按照医嘱,核对病人与献血者血型及配血试验等各项内容,完全符合后,才能进行输注,输注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输注速度要适宜。如有阻塞需要更换输血器,不要硬性挤压滤网,避免针腔内有血凝块而造成血管内栓塞。1.2 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以上的血浆蛋白。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是去掉白膜层(即白细胞和血小板集中的部分)。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血身免疫性盆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而又需要输血时,可输洗涤红细胞或少白细胞的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1.2.1 以上两种红细胞制剂,是开放性制备的,在4℃条件下保存不超过24h,当收到该制品后要尽快输注。1.2.2 输注注意事项,红细胞制品内不能加任何药物,特别是乳酸格林氏液、5%~10%葡萄糖盐水,以防发生凝集或溶血反应。
2 浓缩血小板的输注与护理2.1 浓缩血小板种类2.1.1 手工分离血小板,采集新鲜全血后立即分离制备,成品浓缩血小板,外观淡黄色无明显可见的红细胞,如同混浊的血浆,每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为一单位,含量2.4×1010个血小板,容量25~30ml。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人,一般成人可输10~14单位,即5~7人份。2.1.2 机器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供血者采集血小板,每人份可采集约3~5×1011个血小板,供1个病人1次输用。2.2 输注方法及护理2.2.1 严格按医嘱执行。2.2.2 核对受血者和献血者A、B、O和Rh血型相同,因血小板制品中含有的Rh阳性红细胞足以使Rh阴性受者致敏,所以Rh阴性受者应输Rh阴性的血小板。2.2.3 采用双针头输血器,操作方法与输注红细胞相同。按澳大利亚输血规定,血小板输注不应通过输血滤网以防止血小板粘附于网上影响疗效。但试验证明,使用我国的尼龙80目滤网对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1]2.2.4 领取血小板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数袋备输的血小板汇总于一个袋内并轻轻混匀,禁止粗鲁振荡,以免血小板释放ATP发生不可逆聚集破坏。如条件不具备也可输一袋换一袋。2.2.5 准备好的血小板要立即输注,输注速度要快,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准,一般每分钟80~100滴。输注过程中护士不得离开,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如单纯荨麻疹可放慢输注速度,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输注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净管道的血小板。2.2.6 手工分离的血小板应于24h内输注;机采的血小板可在22℃振荡保存3~5天,不能冷藏,防止血小板受损伤失去功能。
3 白细胞的输注与护理  浓缩白细胞是从新鲜全血中提取,手工采每单位含粒细胞1×109个,含较多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机器单采白细胞每人份含0.5~2.0×1010个粒细胞。适用于因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或经用抗生素72h后仍不能控制的感染。3.1 输注要求3.1.1 按输全血要求,严格核对供、受者血型和配血试验应符合,用双针头输血器输注。3.1.2 浓缩白细胞在体内平均寿命只有9天,分离后室温下有效期仅1天。所以,收到本品后要立即输注。3.2 控制输注速度,是减少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之一  对有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同种免疫输血反应的病人尤应缓慢输注,因已被HLA免疫者输随机供血者血液时,90%以上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 发热机理可能是由于HLA抗原抗体反应破坏白细胞释放出热原质,为此,输注过程中护士应严密观察,如有反应要及时对症处理,严重者要停止输注。
4 血浆的输注护理4.1 适应范围  新鲜冰冻血浆於-30℃以下冰冻保存,保持全部凝血因子,保存期一年,适用于抗休克、止血、解毒、免疫功能低下和肝病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等。  按医嘱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血型,要同型输注,不必交叉配血。4.2 融化方法  冰冻血浆使用前应于37℃水浴融化,并轻轻摇动血浆袋,使融化后的血浆内外温度一致,其外观淡黄透明,如有异物或絮状物纤维蛋白析出则不能输注。  输注时必须使用带滤网的输血器。4.3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速度  输注速度不应超过10ml/min,输注剂量一般为5~15ml/kg体重或遵医嘱。融化后的血浆应在4h内输完,因故不能输者不得重复冰冻再用。
5 凝血因子的输注及护理5.1 冷沉淀(FⅧ:C)  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5 ℃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主要成分为Ⅷ因子、第?因子和少量纤维蛋白原,在-30℃以下冰箱内贮存有效期1年。输前37℃水浴融化,输注剂量按医嘱执行。5.1.1 融化后的质量标准,融化后的冷沉淀为澄清淡黄或略带乳光,允许有微量细小颗粒存在,如出现大块不溶物不能输注。5.1.2 输注方法,用带滤网的双针头输血器,输注速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为宜。每袋冷沉淀容量仅有20~25ml,成人一般多袋联用,应随时更换,并用生理盐水冲净袋内残留冷沉淀,输注结束冲净管道。少数病人输注中发生过敏反应,但症状轻微,经对症处理症状很快消失。5.2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第Ⅰ因子,有很好的止血效果,正常血浆浓度2~4g/L,最低止血浓度0.5~1g/L。成人常用剂量为8袋,使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维持在0.5~1g/L。输注时护士应注意随时更换血袋。  因制备纤维蛋白原时,需要多人份大量血浆混合,目前难以解决输后传播疾病问题,故很少使用,临床若有因纤维蛋白原缺乏引起的出血,可用冷沉淀代替。5.3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  凝血酶原复合物主要用于乙型血友病人的出血治疗。含有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Ⅱ、Ⅷ、Ⅸ和Ⅹ并含有少量的血浆蛋白。5.3.1 输注剂量及方法,常用剂量10~20μ/kg体重,间隔8~12h重复上述剂量。每瓶PCC冻干品用30ml注射用水于15min内溶解,溶解后为黄绿色透明溶液,不应有异物或沉淀。重溶后要立即输注,主要防止凝血酶在溶液中生成,以及尽快达到体内血液中的止血浓度,所以重溶后的PCC不宜静脉滴注,应在3~5min内快速静脉推注。对合并糖尿病、尿毒症、高危乙型血友病可添加肝素,以免血栓形成。5.3.2 输液注意事项,在使用PCC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尤其应禁止使用6—氨基乙酸等纤溶抑制剂,以免促使发生血栓性栓塞。  成分输血是今后输血治疗的主要手段,1997年我们向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省立医院提供成份血18738μ,为6179例病人进行了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证明输成份血明显优于输全血。成份血的输注方法与护理既与输全血有相同之处,也有各种不同成份的特殊要求。因此,要求护理工作者应熟练掌握每种血液成分的特点及输注方法,以期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250014 济南市 山东省血液中心
 1 杨天楹.临床输血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2 赵海燕.组织相容性抗原抗体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实用内科学杂志,):454.
收稿 修回
&&&&责任编辑:喜羊羊&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 热线:029- 传真:029-
投诉意见,或24小时QQ热线:. Copyright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成分输血的优点/全血输血的不足
&||||||||||||
&&|&|&|&&|&&|&&|&&|&&|&|
|||||||||||||||||||
||||||||||||||||||||||||||||
成分输血的优点
输全血有时可能既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又全引起某些副作用,而对血液也是一种浪费。例如患血小板减少的或粒细胞减少症,输全血很难达到提高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的目的。如大量输血,又会因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心脏的负担。所经,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成分输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成分输血的优点:①提高疗效,患者需要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特别是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而得到高将近价的制品;②减少反应,血液成分复杂,有多种抗原系统,再加上血浆中的各种特异抗体,输血更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③合理使用,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成分,供不同的目的就应用;④经济,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少的经注意到负担。
  开展成分输血首先在解决成分问题,分离各种细胞成分可以用塑料袋离心沉降的方法,也可用细胞单采仪器。细胞单采机可以从一个供血者采取多量的折细胞或血小板,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由多个血源而引起的输血免疫反应的机会。目前我国已普通开民兵成分血液的制备,但由于条件及仪器的不同,制备方法也有差异。
相关链接:
&&&&&&&&&&
&&&&&&&&&&
全站分类导航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WS/T 433—2013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WS/T 433—2013 jìng mài zhì liáo hù lǐ jì shù cāo zuò guī fàn2 英文参考WS/T 433—2013 Nursing practice standards for intravenous therapyICS 1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护理技术操作规范》《(Nursing practice standards for intravenous therap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日发布,自日起实施。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3 前言本标准根据《》和《》制定。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协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浙江大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欣娟、徐波、郑一宁、赵林芳、孙文彦、贺连香、罗艳丽、崔琳、杨宏艳、赵锐祎、胡丽茎、孟爱风、曹晶、么莉。
4 1 范围本标准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 213& 防护导则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6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静脉治疗& 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包括)以及,通过注入的治疗,包括静脉注射、静脉和静脉;常用工具包括:、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中心静脉导管&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完全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aseptic technique
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种,防止一切侵入机体,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的技术。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带有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出现或血症,并伴有(&38℃)、寒颤或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或真菌;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
& infiltration of drug
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人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
& extravasatioN of drug
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 spill of drug
在药物配置及使用过程中,药物意外溢出暴露于中,如表面、台面、地面等。
7 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VC: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N:肠外(parenteral nutrition)
: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PVC:外岗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8 5 基本要求5.1& 静脉药物的配置和使用应在洁净的环境中完成。
5.2& 实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为注册护士、和乡村医生,并应定期进行静脉治疗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及培训.
5.3 PICC置管操作应由经过PICC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合格且有5年及以床工作的操作者完成。
5.4& 应对患者和照顾者进行静脉治疗、导管使用及维护等知识的教育。9 6 操作程序9.1 6.1 基本原则6.1.1& 所有操作应执行查对制度并对患者进行两种以上方式的身份识别,询问过敏史。
6.1.2& 穿、导管、注射器、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等应一人一用一,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不应重复使用.
6.1.3& 易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危病区宜选用一次性安全型注射和输液装置。
6.1.4 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输血及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1.5& 操作应执行WS/T 313 规定,不应以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6.1.6& 置入PVC时宜使用手套,置入PICC时宜遵守最大无菌屏障原则。
6.1.7& PICC穿刺以及PICC、CVC、PORT维护时,宜使用专用。
6.1.8& 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宜选用2%酸(年龄&2个月的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或2%溶液和75%。
6.1.9& 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至少消毒两遍或遵循书,待后方可穿刺。
6.1.10置管部位不应接触、等,不宜在穿刺部位使用。
9.2 6.2 操作前评估6. 2.1& 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
6.2.2& 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在满足治疗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导管。
6.2.3 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宜用于或单次给药,腐蚀性药物不应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
6.2.4& 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不宜用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性静脉输注。
6.2.5 PICC宜用于中长期静脉治疗,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和血液(耐高压导管除外)。
6.2.6 CVC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血液动力学的监测,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
6.2.7 PORT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不应使用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9.3 6.3 穿刺9.3.1 6.3.1 PVC穿刺6.3.1.1& 包括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穿刺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
6.3.1.2 PVC穿刺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a)& 取舒适,解释说明穿刺目的及事项;
b)& 选择穿剌静脉,;
c)& 穿刺点上方扎带,绷紧皮肤穿刺,见回血后可再次进入少许;
d)& 如为外周静脉留置针则固定针芯,送外套管入静脉,退芯,松止血带;
c)& 选择透明或纱布类无菌敷料固定穿刺针,敷料外应注明日期、操作者签名。
6.3.1.3 PVC穿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 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部位以及有疤痕、、硬结等处的静脉;
b)& 成年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
c)& 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
d)& 接受根治术和清扫术的患者应选健侧肢体进行穿刺,有血栓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
e)& 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5 cm,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8 cm,应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f)& 应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等异常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9.3.2 6.3.2 PICC穿刺6.3.2.1 PICC穿刺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a)& 核对置管医嘱,查看相关化验报告;
b)& 确认已签署置管;
c)& 取舒适体位,置管侧的和预置管长度,手臂外展与躯干成45°—90°,对患者需要配合的动作进行指导;
d)& 以穿划点为中心消毒皮肤,直径≥20 cm,铺巾,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
e)& 用预冲导管、检查导管完整性;
f)& 在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按需要进行穿刺点局部,实施静脉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少许,固定针芯,送人外套管,退出针芯,将导管均匀缓慢送入至预测量的刻度;
g)& 抽回血,确认导管位于静脉内,冲封管后应选择透明或纱布类无菌敷料固定导管,敷料外应注明日期、操作者签名;
h)& 通过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i)& 应记录穿刺静脉、穿刺日期、导管刻度、导管尖端位置等,测量双侧上臂臂围并与置管前对照。
6.3.2.2 PICC穿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 接受乳房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侧肢体、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侧、安装起搏器侧不宜进行同侧置管,患有上腔静脉压迫的患者不宜进行置管;
b)& 宜选择肘部或上臂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肘窝、感染及有的部位;新生儿还可选择下肢静脉、头部静脉和颈部静脉;
c)& 有血栓史、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放疗部位不宜进行置管。9.4 6.4 应用9.4.1 6.4.1& 静脉注射6.4.1.1& 应根据药物及病情选择适当推注速度。
6.4.1.2& 注射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用药。
6.4.1.3& 推注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管腔内。
9.4.2 6.4.2& 静脉输液6.4.2.1& 应根据药物及病节滴速,
6.4.2.2& 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表现。
6.4.2.3& 输入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内。9.4.3 6.4.3& PN6.4.3.1& 宜由经培训的医护人层流室或超净台内进行配制。
6.4.3.2& 配好的PN上应注明科室、病案号、床号、姓名、药物的名称、、配制日期和时间。
6.4.3.3& 宜现用现配,应在24 h内输注完毕。
6.4.3.4& 如需存放,应置于4℃冰箱内.并应复温后再输注。
6.4.3.5& 输注前应检查有无悬浮物或沉淀,并注明开始输注的日期及时间。
6.4.3.6& 应使用单独输液器匀速输注.,
6.4.3.7& 单独输注时,输注时间应严格遵物说明书。
6.4.3.8& 在输注的PN 中不应添加任何药物。
6.4.3.9& 应注意观察患者对PN的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并记录。9.4.4 6.4.4& 密闭式输血6.4.4.1& 输血前应了解患者输血史及史。
6.4.4.2输血前和床旁输血时应分别双人核对输血,无误后才可输注。
6.4.4.3& 输血起始速度宜慢,应观察15 min无不适后再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及输注血液制品的成分调节滴速。
6.4.4.4 血液制品不应加热,不应随意加入其他药物。
6.4.4.5 、和其他血液制品应从血库取出后30 min内输注,1个单位的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h内输完。
6.4.4.6& 输血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监测。
6.4.4.7& 输血完毕应记录,空应低温24 h。
9.4.5 6.5& 静脉导管的维护9.4.5.1 6.5.1& 冲管及封管6.5.1.1& 经PVC输注药物前宜通过输入生理盐水确定导管在静脉内;经PICC、CVC、PORT输注药物前宜通过回抽血液来确定导管在静脉内。
6.5.1.2 PICC、CVC、PORT的冲管和封管应使用10 mL及以上注射器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
6.5.1.3& 给药前后宜用生理盐水式冲洗导管,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
6.5.1.4& 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倍的生理盐水或盐水正压封管。
6.5.1.5& 肝素盐水的浓度:PORT可用100 U/mL,PICC及CVC可用0—10 U/mL。
6.5.1.6& 连接PORT时应使用专用的无损伤针穿刺,持续输液时无损伤针应每7d更换一次。
6.5.1.7 PORT在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
6.5.1.8 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9.4.5.2 6.5.2& 敷料的更换6.5.2.1& 应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
6.5.2.2& 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 d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 d更换一次;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的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9.4.6 6.6 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6.6.1& 输注所规定的避光药物时,应使用避光输液器。
6.6.2& 输注脂肪乳剂、化疗药物以及制剂时宜使用精密输液器。
6.6.3 输注的两种不同药物间有时,在前一种药物输注结束后,应冲洗或更换输液器,并冲洗导管,再接下一种药物继续输注。
6.6.4& 使用输血器时,输血前后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入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前一袋血输尽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6.6.5& 输液附加装置包括三通、延长管、肝素帽、无针接头、过滤器等,应尽可能减少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
6.6.6& 输液附加装置宜选用螺旋接口,常规排气后与输液装置紧密连接。
6.6.7& 经输液接头(或接口)进行输液及推注药液前,应使用消毒剂多方位擦拭各种接头(或接口)的横切面及外围。
9.4.7 6.7& 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更换6.7.1& 输液器应每24 h更换1次.如怀疑被污染或完整性受到破坏时,应立即更换。
6.7.2& 用于输注全血、成分血或的输血器宜4h更换一次。
6.7.3& 输液附加装置应和输液装置一并更换,在不使用时应保持密闭状态,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完整性受损时都应及时更换。
6.7.4& 外周静脉留置针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宜随外周静脉留置针一起更换;PICC、CVC、PORT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应至少每7 d更换1次;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或取下后,应立即更换。9.4.8 6.8& 导管的拔除6.8.1& 外周静脉留置针应72 h~96 h更换一次。
6.8.2& 应监测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评估,尽早拔除。
6.8.3 PICC留置时间不宜超过1年或遵照使用说明书。
6.8.4& 静脉导管拔除后应检查导管的完整性,PICC、CVC、PORT还应保持穿刺点24 h密闭。9.5 7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9.5.1 7.1& 静脉炎7.1.1& 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7.1.2& 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必要时,应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7.1.3& 应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9.5.2 7.2 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7.2.1& 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7.2.2& 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等变化及关节和患肢远端情况并记录。9.5.3 7.3&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7.3.1& 导管相关性时,应抬高患肢并制动,不应热敷、、压迫,立即通知医师对症处理并记录。
7.3.2& 应观察置管侧肢体、肩部、颈部及胸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及颜色、倾向及活动情况。9.5.4 7.4& 导管堵塞7. 4.1& 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
7.4.2& 确认导管堵塞时.PVC应立即拔除,PICC、CVC、PORT应遵医嘱及时处理并记录。9.5.5 7.5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PVC,暂时保留PICC、CVC、PORT,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9.5.6 7.6 输液反应7.6.1& 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停止输液,更液及输液器,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并保留原有药液及输液器。
7.6.2&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比并记录。9.5.7 7.7 输血反应7.7.1& 发生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畅,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保留余血及输血器,并上报输血科。
7.7.2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10 8 职业防护10.1 8.1&针刺伤防护针刺伤防护操作按GBZ/T 213执行。10.2 8.2&抗肿瘤药物防护8.2.1& 配制物的区域应为相对的空间,宜在Ⅱ级或Ⅲ级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内配制。
8.2.2& 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环境中,可配备溢出包,内含防水衣、一次性口罩、乳胶手套、面罩、护目镜、鞋套、垫及垃圾袋等。
8.2.3 配药时操作者应戴双层手套(内层为PVC手套,外层为乳胶手套)、一次性口罩;宜穿防水、无絮状物材料制成、前部完全封闭的隔离衣;可佩戴护目镜;配药操作台面应垫以防渗透吸水垫,污染或操作结束时应及时更换。
8.2.4& 给药时,操作者宜戴双层手套和一次性口罩:静脉给药时宜采用全密闭式输注。
8.2.5& 所有抗肿瘤药物污染物品应丢弃在有药物标识的容器中。
8.2.6 抗肿瘤药物外溢时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a)& 操作者应穿戴;
b)& 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药物外溢应使用湿纱布垫擦拭,水剂药物外溅应使用吸水纱布垫.污染表面应使用;
c)& 如药液不慎溅在皮肤或眼睛内,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d)& 记录外溢药物名称、时间,溢出量、处理过程以及受污染的人员。相关文献
开放分类: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WS/T 433—2013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0:53:42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分血和全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