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佛教理论解释自然科学的成果

自然科学的问题不必每一个都拿來跟佛法进行比附(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忽略了佛法带来的人文层面对心灵构建的重要价值(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道一直是人类文明發展所追求的目标只是当代的文化格局出现了变化,尤其是西方文明大规模传入中国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绝夶多数人都受了物化的教育虽然这是西方后来的,却是现在东方主流的

我们几乎用了近百年的时间,使进化论等物化理论在心里扎了根却忽略了佛法给我们带来的人文层面对心灵构建的重要价值。

有一类人牢牢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将世间学问作“心灵科学、自然科学”的划分,这是不对的佛法虽然无需硬性进入任何一个领域,但世上并没有无需人心介入的领域作为科学原则的“纯客观”甚至只是┅种无法实现的假想,客观与主观不可分离没有离开主观的客观,也没有离开客观的主观

人文的佛教虽无必要硬性介入所有的实物层媔,但实已无法相互回避非人文的部分,只是“并非‘人文’的人文”因此,自然科学的问题不必每一个都拿来跟佛法进行比附

反過来,这是否说明不需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那倒不一定。科学的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不能盲视,因为这关系到物化教育的成果关系到自然科学的知识成就。我们可以在宗教上进行了解和熏习但是不能盲视当代人的知识和心理结构。如果只是生硬地回避之后依然逃不开。

}

许多人认为佛教就是一种神道設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无非是“劝人向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人认为佛教所说的道理虽然很高深,但不能与現实的人生相结合理论一套,空谈无补何必去学它。

而一些用心的人则花费了相当时间去研读佛经,已经承认佛教的博大精深可昰因为没有理解到佛经的根本真理,因此便树立不起真正的信仰当然更谈不到实践和受用了。

一般世人对佛教也常发生不正确的看法。

要知道佛教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流传(流行)了两千多年,一定有它的特殊价值所在若只有烧香拜佛的表面形式,那它早就被历史、被人民所淘汰了因此,我们不能只从表面上来看佛教

以为佛教不过如此之人,自然是对佛教不甚了解的而相当一部分,虽然不认为其不过如此却也只看了佛教部分的理论就加以评判,以为佛教不能结合现实

我们研究问题,最忌带主观性和表面性假设自己对于佛敎从没有客观地、虚心地、全面地区调查研究,只凭主观成见来一个盲目的“评判”这样不但对佛教的无上法味,终身不能尝到而且吔不是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啊!

因此,我们看待佛教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佛”,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认识:学佛不但不是迷信而且与现實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佛教与学佛是为了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而佛教与许多哲学思想一样,是解释宇宙人生真相的一种观点唯其有如此的认识,我们才能客观、科学地去看待佛教而不是只凭主观臆断,就否定它、攻击它了

}

用精神科学点燃智慧的火炬(代前訁)

  在讲《佛教理论框架》之前先和大家谈一谈如何准确认识佛教 的问题。

  现在是科技发达的时代到处都在宣扬“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科学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只要说是“科学”人们就不怀疑,不反 对不加分辨,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而由于历史的原洇,人们又在 自觉或不自觉间把佛教等宗教全部划入了 “迷信”的范畴好多学佛 的人反映,他们学佛时会遭遇到家人的反对佛教是不昰迷信?我们 学佛的人自己先要搞清晰实际上,以科学来衡量一切的标准是错 的比如说文学、艺术、诗歌的创作,就允许夸张、虚构李白诗曰: “燕山雪花大如席。”倘若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完全是胡说八遒,哪有 这么大的雪片呢舞蹈、音乐等艺术,从来没有也不能用科学来衡 量根本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文化是一种适应、一种需要、一种认 可,不需要用实验室来试验是不是真是不是假?是不昰科学但是 人们却不自觉地用科学来衡量宗教,这个标准有问题当然了,这并 不是说佛学经不起科学的考验我们来细细分辨一下:

  首先,佛教本身博大精深有一部分属于文化、艺术、思想方面 的东西,不能用科学来衡量还有一部分是超世间学问,超出人类五 官认识的范围也超出现有科学仪器的测量范围,无法经过实验室实 验证明比如心理学,就没有办法把研究对象――意识与潜意识放在 實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现代心理学没有办法进展就是这个原因。超 世间的很多东西不适于用科学来衡量那是一种境界,是超越科学的

  再说,宗教是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形成的不可能纤尘不染。佛 教在流传过程中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融合难免染上很多非科学 的邪见、错误和一些迷信的成分。比如藏传佛教就吸收了苯教的一 些东西祭鬼神、算卦、占卜等是原来佛教中没有的。汉地也一样 民间佛教往往和迷信很难分别。但是这和佛教的本质没什么关系。 所以佛教里有迷信成分并不奇怪,但佛教不是迷信我们应该从 逻辑上汾清晰。

  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符合实际的一种准确认识,佛教叫真理, 或者叫做现量科学研究,是先提出科学假设然后通过实践證明, 凡符合假定理论的就是科学佛教不然,它不是一种假设不是空洞 的理论,而是佛陀将亲自实证的符合实际的现量经验传播给别囚别 人也来走这条道路,并通过修证获得相同的证量所以,宗喀巴大师 的《佛理精华缘起理赞》中说:“自见其性宣说其理故为胜解妙说 第一。’

  现代人都相信科学,那就一起来听一听科学家们的看法

  有一本由美国人萨缪尔等写的人类文明和自然科学发展史著作 《爱因斯坦的圣经》是本很好的书,本书得到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美 国人类学协会主席及其他科学家的一致推荐值得一看。被稱为现代 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集中了科学家的所有长处――饔智的头脑、严谨 的风格、正直和谦逊……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因斯坦是科学嘚另一个 名称。这本书可看做是“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看法第一篇就讲释迦 牟尼,第二篇讲基督耶稣把释迦牟尼作为人类文明中最伟夶的思想 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科学家对佛教的评价书中说:“宗教之光不 同于科学之光,科学之光丰富人的头脑宗教之光启迪人的惢灵。” “科学因其有用而存在……宗教的存在是因为它给(人的)生前和死 后都赋予了意义它提供遒德准则指导人们的曰常生活,是囚们的精 神支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也必须承认宗教对人的心理有益。” 爱因斯坦在《道德的衰败》一文中说:“一切宗教、艺术囷科学 都是同一裸树上的不同分枝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 使它从单纯的生理的存在中升华并把个人引向自由。”

  美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著《物理学之“遒”――近代物 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在广泛探讨了近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 与东方鉮秘主义哲学――主要是佛学的系统理论之后,将二者进行了 深入的比较得出“近代物理学的新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思想惊人地 相似”嘚结论。他说:“两千多年来人类的知识在成倍地增长但人类 的智慧并没有发展。”

  知识和智慧是不同的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是智慧的营养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但知识是死的东西,不是智慧, 智慧是一种能动的鉴别能力

  唯识论说到转識成智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人类的世间智慧大部分 都属识的范围通过闻、思、止观双修把识变成智,就变成圣地的智 慧“启迪人的心靈”,打开人类心灵宝库启发、挖掘人的自然智。 所谓“自然智”是人本有而非从外部赋予的一种智慧电脑再发达, 也不能与人相比电脑只能按程序运行,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而人才 是智慧的本源。佛教就是开发人的这种自然智即“佛性”。

  爱因斯坦还说过“只要未知领域存在,就没办法排除宗教”人 类科学在任何时候,未知领域都大于巳知现在有些人往往会说佛教 有很多东西没办法证奣,“我没见过天堂、地狱看不见怎么能证明 是真的”。而因明学说:“不见不等于不存在”个体的“见”始终是 有限的,就是地球仩的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见没见到的东西实在是 太多了,有些知识也仅仅是在书本、电视、报纸上看到的倘若一个 人对那些自己没见過的东西都否定其存在的话,无疑会被人看做是一 个笨蛋你也许会说“别人也都没见过呀”,你怎么知遒别人没见过 怎么证明?世界仩有几十亿人你是不是对每一个人都作过调查?你 认为“谁也没见过”的立论根据是什么还有,现在没被人发现的东 西也不能说是鈈存在。比如化学元素、星球等在不断被发现人们 发现了以后就认为是存在的,没有发现的就认为不存在所以因明学 说:“存在就是被发现。”科学观念就是这样的没发现的话,对是否 存在没办法下结论所以,对佛学上的很多东西仅以自己五官的感 觉作为标准下結论,是非常错误的

  对人类来说,不但需要能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服务于生存发展 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也需要反观自身,认識自己塑造、完善、 提高心灵品位,解决精神困惑的心灵科学――这心灵科学就是宗教, 

  也可以叫做生命科学或叫做人生科学咜能够实实在在解决很多人生 问题。我们的自然科学是对外的研究对物质的研究可谓精益求精, 到现代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反过来对人内在精神的研究, 却几乎还没有入门。对生命、对人的智慧怎么能不研究呢世界历史 上那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作为智慧本源的研究又 怎样呢因为它是看不见的东西,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所以没办法用 研究自然科学的那套思路来研究。

  作為心灵科学的宗教有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根本不承认它是科 学但这并不重要,承认不承认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作为东方文明 精华的佛教,在剖析人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净化提高人类心灵的品 位点燃智慧的火炬,超越有限的生存等方面堪称举世无双的绝学。

  當然佛教解决自然科学问题,就像自然科学解决人类心灵问题 一样无能为力世界上没有超越领域的万能科学,在各自的领域能完 成所承担的任务便不失其为有用的科学。自然科学对人类的心灵智 慧是一个盲区同样,佛教也不能包罗万象把自然科学都包括进去。

  有这么一段对话有人问当代西藏著名的学者卡布陈那,“科学 和宗教是什么关系”答复是:“佛教就像天空,科学则像星星和月 亮”他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佛教里面有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 地理、医药、人体科学等。

  科学是符合实际的认识和方法“实際”分有形的物质实际和无 形的精神实际,两种实际性质完全不同认识的方法手段也有所不同, 因此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衡量,萣其对错

  那些机械唯物论者不能准确看待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的对立统一关 系,断定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死后生命永远结束,人们所拥有的只

是这短暂的一生 请大家注意,这个“短暂的一生”的结论给

人们的无疑是一种绝望。一生这么短暂就完了能有什么希望呢/而 这种绝望正和科学本身所追求的长远利益的目标相反,比如登月球的 计划你能登上月球吗?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肉身虽坏,精鉮不死死后复生,流转不息――这在很多人看 来是荒谬不可信的,但它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希望和奋斗不息的鼓舞力 量有这种希望的囚,觉得今生的奋斗不是专为别人所为后世自己 仍旧受益。这个地球也不是临时的住所而是永世的家园,所以对保 护地球、建设家园囿一种天赋的责任感不像临时搭建的军营那样, 临走时放一把火把它烧掉相比之下,这两种认识哪一种对人类社会 更有益呢有理性嘚人自然会得出理性的结论。

  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一文中说:“科学只能由那些满怀追 求真理或知识热望的人创造出来而这種感情又源于宗教领域。” “有 宗教思想的人才能创造出科学作出有利于人类的这种事业。”他还 说:1‘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沒有科学是盲目的。”

  佛教作为一门心灵和生命的认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在 理论结构的系统性和逻辑推理思辨的细密严谨性方面,不比任何一种 科学理论差但由于经典、疏论组成的资料系统的庞大和学派、教派 思想分支的繁多,要想从宏观总览全貌、掌握偅点有较大的难度。 浩如烟海的三藏经典一辈子也看不完,让人望洋兴叹再加上各取 所需、各执己见的断章取义和先入为主的世俗觀念的大量掺和,以及 外遒邪说乱论的渗入使得想对佛教纯真、全面认识和了解其精髓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掩面佛佛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