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大裂谷给非洲的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和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supplierchannel东非大裂谷的湖泊
肯尼亚自然遗产
肯尼亚 东非大裂谷 自然遗产 火烈鸟 非洲鸟类 湿地 湖泊 鸟类
资深旅游自媒体,旅行作家,自由摄影师,中国摄影师协会理事,著作《北京24小时》、《新疆 丝路上的盛宴》等。
分享到朋友圈,看看你的微信影响力有多大?
分享此页至
复制成功,去粘贴吧
早前对非洲的印象,总是跟有关,然而,在此次肯尼亚之行的水岸湖畔中,我却找到了不同的答案,原来东非大裂谷地带的、、河流,竟也如此美妙,这里是们赖以生存的水世界,也是肯尼亚人离不开的美丽家园,更是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纳瓦沙湖的渔船,摄影/刘立)【东非大裂谷之谜】
在前往肯尼亚之前,“东非大裂谷”就像迷一样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不知道这裂痕究竟有多深?地球这道伤疤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会不会跟人类一样也留有隐隐的伤痛?我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准备一探究竟。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开通了一条从广州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直航,11个小时的着实有些漫长,但在黎明时分,东非大地便随着霞光的普照呈现在了我的眼前。透过窗户俯瞰印度洋的西海岸,我搜寻着那道被人称作“地球的伤痕”,然而,视线所及之处并没有什么深邃的地缝,是我想的太天真了。(东非大裂谷风光,摄影/刘立)其实,东非大裂谷只是针对地球而言,并不是想象中的一道万丈沟壑,裂痕的最宽处足有200多公里,而南北更是纵贯了整个肯尼亚延伸至数千公里。这条巨大的裂痕与东西横穿国土的赤道相交,为肯尼亚赋予了“东非十字架”的称号。
大裂谷中既有平原也有高,还有奇特的和,这条狭长的断裂带沉陷后,在谷底形成了众多天然,而长满水草的浅水地就形成了大片的。河流纵横的广袤大地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野生园,而肯尼亚的系统更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的火烈鸟便是最令我着迷的一种精灵。【肯尼亚的】
1、安博塞利湖
安博塞利国家是我们肯尼亚之旅的第一站,安博塞利是马赛语“有水的地方”,这里是跟坦桑尼亚交界处,距离东南方向的乞力马扎罗只有二十几公里的距离。由于冰川雪水的融化,这片保护区内形成大片的和沼泽,盆地中的安博塞利湖是个季节性的,每当雨水多的时候就会泛滥。(乞力马扎罗脚下的湖畔牧歌,摄影/刘立)
安博塞利上星罗棋布的和,既是丰美的源泉,也是和鸟类的栖息地。这里常见的鸟类就是这种叫鞍嘴鹳的大鸟,它在浅水中迈着优雅的步伐,喜欢独处的身影显出一份高傲的姿态。(鞍嘴鹳,因嘴上的黄色肉垂酷似马鞍而得名,摄影/刘立)(鹭是肯尼亚生态系统中种类最多的鸟类,摄影/刘立)行进在国家的上,大片的中也能见到群居生活的鸟类,几十只白脸树鸭正忙着在浅水中觅食,我们的车子远远地停在路边,悄悄地窥视着它们的惬意。鸭群中有几只不时的引颈四望,机警的观察着潜在的危险,此时如果有人靠近它必定会率先起飞,而其他的树鸭则会毫不迟疑地跟随飞起,非常具有团队精神。(喜欢群体活动和觅食的白脸树鸭,摄影/刘立)在中还遇见了一种长着黑头、黑尾、黑脚的非洲白鹮,它们在展开翅膀的时候,才会展示出镶着黑色花边的漂亮羽翼。在此提醒那些喜欢拍摄鸟类的摄影师,到肯尼亚旅行一定要带上尽可能长的镜头,才不会错过那些精彩的瞬间。(中的非洲白鹮,摄影/刘立)2、 纳库鲁湖
东非大裂谷中的博格利亚湖(Bogoria)、纳库鲁湖(Nakuru) 和埃尔门泰塔湖(Elementaita)是三座水位相对较浅的,风景优美的系统正是肯尼亚最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我们此次的旅行涉足了我最向往的纳库鲁湖,因为我知道那里可以见到我最期待的火烈鸟。(纳库鲁湖,摄影/刘立)纳库鲁湖被誉为肯尼亚的“天堂”,大面积的天然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许多濒临灭绝的鸟类都聚集在这里,而我最想看到的就是印在脑海中那抹被铺天盖地的火烈鸟染红的湖面。(远观纳库鲁湖,摄影/刘立)(纳库鲁湖畔的景色,摄影/刘立)所有的期盼和寻觅终于迎来了惊喜的一刻,在离湖畔不远的浅堤处发现了几十只火烈鸟在觅食。我们兴奋地屏住呼吸,迅速支起长枪短炮,一声不响的捕捉着这些精灵的美姿。(发现为数不多的火烈鸟,摄影/刘立)阴郁的天空下,纤细修长的火烈鸟优雅地站在浅浅的湖水中,一身洁白的羽毛只有头部、长腿和羽翼染着淡淡的粉红色,美的犹如天使一般。(集体觅食的火烈鸟,摄影/刘立)火烈鸟的英文名字叫“Flamingo”,人们常把它与弗拉明戈舞(Flamenco Dance)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火烈鸟的舞步虽没有弗拉明戈舞那般豪放与激情,但却同样充满了诱惑的味道,毫不掩饰天生的高傲与妩媚。纳库鲁湖就是一个天然的大舞台,它们任何随意的举动,整齐划一的优美姿态,都是一场精心排练的民间舞蹈。(火烈鸟动作一致的舞蹈姿态简直叫人不可思议,摄影/刘立)湖水里丰富的蓝绿藻和矽藻,是火烈鸟最喜欢的食物,也是让它们染上粉红色的根源。
当它们振翅起舞时,湖面上犹如掀起了一片醉人的红霞美不胜收,我驻足沉迷着,直到那抹红霞消失在天际边,我才恋恋不舍那惊艳的一幕。(起飞的火烈鸟犹如飘起的云霞,摄影/刘立)3、奈瓦莎湖纳瓦沙湖是我们到的第三个湖,也是肯尼亚旅行线路中的经典之地。这座肯尼亚最美的淡水湖海拔1900米,是裂谷中最高的。湖边生长着大片湿草沼泽,是河马和各种水禽的最爱之所。(纳瓦沙湖畔林立的枯树,摄影/刘立)(躲在湖水中纳凉的河马,摄影/刘立)湖中的鲈鱼和非洲鲫鱼,是当地人最喜欢捕捞的水产。人们依旧采用拉网和鱼栅诱捕的传统捕鱼方式,傍晚的时候,收获归来的渔民就在湖边进行售卖换取货币。(在纳瓦沙湖浅水区捕鱼的当地渔民,摄影/刘立)(成群的鸬鹚栖息在枯树枝上晒太阳,摄影/刘立)白鹈鹕,与身形修长的火烈鸟不同,是典型的五短身材,长长的脖子总是蜷缩着,就算飞起来也不会伸展开。(黄嘴鹮鹳在纳瓦沙湖成片的水葫芦上寻找食物,摄影/刘立)(两只秃鹳正在激烈的争夺一条到嘴的鱼,摄影/刘立)纳瓦沙湖是白鹈鹕筑巢和繁殖基地,傍晚时分,夕阳映红了湖面,站在树梢的鹈鹕也会安静地欣赏美景,仿佛无比陶醉的样子。(纳瓦沙湖是非洲鹈鹕最爱的栖息地,摄影/刘立)(捕鱼是非洲海雕的看家本领,摄影/刘立)非洲海雕也叫做吼海雕,是绝对的捕鱼高手,在纳瓦沙湖乘坐游船时,船夫就会用鱼饵诱惑树上的海雕。它那双锐利的眼睛可以在几十米外的树梢上看到被抛进水中的鱼,并会突然向下俯冲,在水面上伸出利爪,瞬间把鱼抓出水面,并盘旋着飞回带树上去进食。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行者橙色咖啡
您已经喜欢过了~
已钉到灵感墙
钉到灵感墙上
创建新灵感墙
该灵感墙已存在
仅自己可见
更多的灵感
非洲肯尼亚 世界最大的断裂带 人类文明进程的活标本 人类起源
请填写验证码: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马上点亮世界万千旅游灵感
来成为一名有态度的灵感导师非洲非洲地图概述--韩药恒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非洲非洲地图概述
非洲 概述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习惯上以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大陆东至哈丰角(东经51度24分,北纬10度27分),南至(东经20度02分,南纬34度51分),西至佛得角(西经17度33分、北纬34度45分),北部至吉兰角(东经9 度50分、北纬37度21分)。面积约302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南北约长8,000公里,东西约长7,403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function(){var D=Fe.G("cardSummary");if(D){var B=D.getElementsByTagName("a");for(var C=0,A=B.C<A;C++){Fe.on(B[C],"click",function(){nslog(this.href,72)})}}})();目录[]
[]概括  非洲的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洲。其中,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当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非洲的流域是世界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是之一。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附近的宏伟和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人的杰作;它们是人类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海岸外与非洲大陆相关的岛屿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岛。其他小一些的岛屿有东部的(Seychelles)、(Socotra)和一些其他岛屿;东南部有(Comoros)、(mauritius)、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岛屿;西南部的有亚森欣(Ascension)、和(Tristan da Cunha); 西部有(Cape Verde)、(Bijagos Islands)、比奥科(Bioko)和圣多美与普林西比岛(Sao Tome and Principe);西北部则有亚速群岛(Azores)、(Madeira)和(Canary)。  大陆几乎被一切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领土都位于地区之内,北临,南临。由于非洲西部呈大块突出状,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于赤道北部。 []非洲名称由来  非洲是“洲”的简称  英文:Africa ,:Afrique ,葡文Africana  对于Africa一词的由来,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古时也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另一种传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位女神是位守护神,据说早在公元前1世纪,柏柏尔人曾在一座庙里发现了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个身披的年轻女子。此后,人们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为非洲大陆的名称。   还有一种说法是afric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与地中海北岸希腊、罗马相比,北非地区的阳光的确要灼热得多。   此外,afri在是北非和迦太基人常见的名字,通常认为这和腓尼基语afar,“尘土”有关。但是1981年又有新的说法是该词汇是源于柏柏尔人的词汇 ifri,即“洞穴”,指代这一地区的穴居人。  不过在古罗马人通过三次打败人以后,不断扩张,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这个名字的涵义才不断的扩大。最初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到了公元2世纪,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 []居民  10亿(2009年),约占世界总人口15%。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26%,预计2050年将达20亿人。人口分布以尼罗河中下游河谷、西北非沿海、北部沿岸、和沿海、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南非的东南部比较密集,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还下到一人,是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居民主要分属于(尼格罗-)和(欧罗巴人种)。根据语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语言属下列基本语系:,属此语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2%,肤色黝黑,分布在以南,赤道以北,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带。班图语系,属此语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0%,肤色浅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区。闪米特-含来特语系,属此语系的占全洲人口21%,占世界阿拉伯人总数的66%,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国。此外还有少数,如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业语系的。欧洲白种人仅占全洲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地区。非洲居民多信、,少数信和。 []自然环境  非洲沿海岛屿不多,大多面积很小,岛屿的面积只占全洲面积的2%。大陆北宽南窄,像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和半岛。全境为一高原型大陆,平均海拔750 米。大致以(扎伊尔称扎伊尔河)河口至北部边缘为界,东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称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称低非洲。非洲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东部有和,南部有。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非洲东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口,北至西亚的北部,长约640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狭长的,水深岸陡,埃塞俄比亚高原东侧的湖面在以下153米,是非洲大陆的最低点,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质构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系较复杂,多急流、瀑布,按长度依次为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世界最长河)、刚果河(扎伊尔称扎伊尔河)、、、、、奥兰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带。按面积大小依次为、、、等。  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地区的面积广大,有“热带大陆”之称。境内降水较少,仅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全洲面积50%。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属。地中海沿岸一带夏热干燥,冬暖多雨,属亚热带。北非撒哈拉沙漠、西部雨量极少,属。其它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多属。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属热带草原气候。 []自然资源  非洲矿物资源丰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储量大。目前已知的石油、铜、金、金刚石、铝土矿、磷酸盐、铌和钴的储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沿岸各国,、、埃及、是非洲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估计占世界总储量12%左右。铜主要分布在赞比亚与的。非洲南部的黄金和金刚石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首位。金主要分布在、、和扎伊尔,金刚石主要分布在扎伊尔、南非、、加纳、纳来比亚等地。此外还有锰、锑、铬、钒、铀、铂、锂、铁、锡、石棉等。森林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21%。 []地形  整个非洲可说是从狭长沿海地带陡然升起的一片广阔高原,由上古结晶岩块构成。高原的东南部较高,然后向东北方向下倾。总体而言,高原可分为东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众所周知的北非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有两个山区︰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人们认为这是伸入至的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尔(Ahaggar〔Hoggar〕)山脉。高原的东南部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东部的龙山山脉(Drakensberg),南非东部高原的边缘如陡坡般下倾。   本大陆最高点为乞力马札罗(Kilimanjaro)山,海拔5,895米;最低处为吉布提(Djibouti)的阿塞尔湖(Lake Assal),低于海平面157公尺(512尺)。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东部的较高地区与西部和北部海拔较低的地方形成强烈的对比。   最高的广阔高地在埃塞俄比亚境内,部分地区超过4,600米。往南,东非高原在肯尼亚境内是最高处,海拔在2,400米以上;偶而有火山峰则更高,如;肯尼亚山,海拔5,200米;梅鲁(Meru)火山,高4,566米;埃尔贡(Elgon)山,高4,321米。鲁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脉有时叫作月亮山脉,其最高点为(Margherita Peak,高5,119米,在刚果(金沙萨)和乌干达交界处,原先并非火山。高原从东非起向南延伸,常常还带有虽非连续性却名为急斜面者,尤其显著的是在南非的龙山山脉,这里恩特嫩雅纳(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纳(Ntshonyana)达3,483米高,以及苏尔斯山(Mont-aux-Sources)为3,299米高。   
非洲地形图本大陆南部高原区的北面和西面的总趋势是向刚果、尼日和尼罗河等流域的低地倾斜。唯一有900米高度以上的大面积区是在重叠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中部,这里稳定的花岗岩形成阿哈加尔和提贝斯提(Tibesti)地块。和喀麦隆的内陆高地由上古结晶岩石块构成,也只在几内亚的富塔贾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几内亚高原达到相当的高度,后者还延伸至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境外,在尼日利亚(Jos Plateau)、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的(Adamawa)区域以及喀麦隆高地等处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滨和塞内加尔、冈比亚、伏塔以及尼日-贝努埃(Niger-Benue)河等处盆地均有广阔的低地区域。苏丹的(Darfur)高地区和喀麦隆山的高地原先均为火山活动所形成,也是造成东非的断裂和火山活动的同样张力的见证。   东非的裂谷体系构成本州最触目最具特色的。与此形成相关联的是火山性活动,从而造成东非大多数的高峰,包括乞力马札罗山,该山虽靠近赤道,山顶却终年积雪。大裂谷的西部仍时有地震和火山活动发生。在基武湖(Lake Kivu)东北面的维龙加(Virunga)山脉有周期性的喷发(约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约延伸6,437公里,其路线由东非许多湖和邻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标志出来。朝南,在马拉维裂谷的边沿可清楚看见这里有一大硬断块沿著平行断层塌陷,构成(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长584公里,宽却从未超过80公里,湖最深处达704米。裂谷沿着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达靠近莫桑比克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从尼亚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纳入鲁夸湖(Lake Rukwa)、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次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的世界最深的湖)、基武湖、爱德华湖和。该裂谷的亚分支有姆韦鲁(Mweru)湖和乌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数沿大裂谷路线出现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们一般都非常深,与峡湾极为相似。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维多利亚湖,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占据海拔1,134米高原上的一个浅凹洼,该高原位于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间。湖最深处仅82米,但面积却达69,485平方公里,是次于和苏必列湖的世界第三大湖。 []东非大裂谷  成因  从成因来看,它是在一千多万前,发生巨大断裂形成的断层陷落带,根据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认为世界断裂带就是陆块分裂的地方,是地幔热对流的上升流不断上升而形成的,由于上升流的上升作用,使东非的地壳抬高为高原,由于上升流向两侧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东非裂谷现仍以2—4CM/年的速度扩张。  分布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陆地上最大的断裂带,被称为地球上的伤疤,它经过的大致路线是希雷河河口---马拉维湖后分为东西两支,东支经纳特龙湖(坦桑尼亚北部边境)--(肯尼亚北部边境)--阿巴亚湖(埃塞俄比亚境内)--阿萨尔洼地(附近)--—亚格巴湾(亚喀巴湾)--死海、约旦地沟;西支经—基伍湖—湖——阿伯特尼罗河谷地。  基本特征  东非裂谷是由许多裂谷形成的,裂谷的宽度一般是50-60千米,最窄处也只有30千米,最宽处也不过70千米,谷底与两侧高差平均500-800米,最大可达2000米,有的两侧呈阶梯状下降。  裂谷低地由于宽度大在局部看来是广阔的平原,在地貌上不具备沟或谷的特征,大部分为平坦的平原地形。  裂谷带两侧分布了一系列的火山和面积不等的熔岩高原,著名的火山有乞力马扎罗山,为非洲的第一高峰,又近于赤道,故被称为赤道雪峰。尼腊贡戈火山它的顶部有长300米,宽100米的火口湖,湖中全是沸腾的岩浆,常年如此。  谷底多成串的、狭长的并且教深的湖泊,这里有大小湖泊30个,集中了非洲的大部分湖泊,大多为南北狭长的湖泊,其中较深的湖泊是坦葛尼喀湖,它是世界第二大湖泊。东非也是世界上地震最强烈,最频繁的地区。 []水系  非洲的水系主要由尼罗河(赤道向北)和刚果河(中非)流域主宰,总计灌溉非洲近1/4的土地面积。在此两大河流之间的分界处之南是一些大的。满布岛屿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湖,也是尼罗河主要的蓄水库。坦干伊喀湖和尼亚沙湖是在非洲大裂谷体系的深谷中形成的一串湖泊中最大者,西非的和南部的尚比西(Zambezi)河以及橘河连同它们的支流构成非洲其馀外部水系的大部分。北部的查德(Chad)湖和南部的奥卡万戈沼泽地(Okavango Swamp)均在非洲两大内陆盆地之中。     尼罗河约长6,65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它从维多利亚湖流来,称作,流入艾伯特湖,由此又成为艾伯特尼罗河。再往北则为杰巴河(Al-Jabal)。由此在接纳了几条支流之後,它又成了白尼罗河,最後,尼罗河终于注入地中海。它的主要左岸支流为加札勒河(Al-Ghazal),最大的右岸支流为索巴特(Sobat)河、和阿特巴拉(Atbara)河。由于尼罗河有许多湍滩、瀑布,因而从源头至河口水流极快,其右岸支流亦如此。这种情况尤以青尼罗河为最,它从海拔约1,800米的衣索比亚高原的塔纳湖(Lake Tana)流出之後,一直流在陡峭的峡谷之中。沼泽地也夹杂在河道之中。其中最大者为苏德(As-Sudd)沼泽,是一个广阔的漂浮沼泽芦苇地,多数为。   河流体系现在均由坐落在尼罗河本身或其支流上的一系列堤坝控制;其中最大者是在尼罗河主流上的亚斯文高坝。   尼日尔河流域  尼日尔河流域是西非最大的河流流域。尼日尔河源自几内亚山脉,通过奈及利亚南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入海,约长4,160公里。河道中有几处为湍流所截,虽然其中有些湍流(如马利的〔Bamako〕的下方)被水坝所围成的水库淹没。   尼日尔河在奈及利亚接纳从左岸流入的最大支流。来自陶莎(Taoussa)的尼日河下游河谷和贝努埃河谷均为断层盆状洼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早期。原先,尼日尔河中游是同尼日尔河上游分离的,後者流入一个内陆湖,残馀部分现在形成尼日尔内陆三角洲。尼日尔河中游往南流入海;其河谷向上游源头侵蚀,最後开辟内陆湖并将尼日尔河中游与上游连接起来。   刚果河流域  刚果河流域总面积约3,456,000平方公里,是一个广阔的浅洼地,由一系列大阶梯上升至几乎成一圆形的高地边缘,河流从高地切出一个狭窄的出口流入大西洋。   、刚果河长约4,669公里。其许多瀑布和急流如同尼罗河一般使河谷很快失去高度。其河道常被峡谷所阻隔。最著名者是在基桑加尼(Kisangani)的博约马瀑布(Boyoma〔Stanley〕Falls),这里河水腾越成一个弧形向西流去;事实上博约马瀑布最多不过是一连串不均匀地分隔开的湍流,亦无多大高度,沿河延伸97公里。在基桑加尼下游,刚果河首先与从右面来的乌班吉(Ubangi)河汇合,然後又有从左面汇入的开赛(Kasai)河,该河在其灌溉的盆地规模上可与乌班吉相匹敌。在与开赛河汇流的下方,河的主流在一个深峡谷中穿过克里斯塔尔(Cristal)山,峡谷的一处伸入至(Malebo〔Stanley〕Pool),这是一潭浅湖,长35公里,宽23公里。刚果河通过一个沼泽似的河口湾入海,湾口约有10公里宽。   赞比西河流域  赞比西河长约3,500公里,流域面积约1,200,000平方公里。有无数瀑布,最壮观的当数。这些瀑布之後,河流蜿蜒于由玄武岩劈成的一些深谷,在流往一片宽广的谷地後,进入约26公里长的卡里巴峡谷(Kariba Gorge)。两条主要支流卡富埃(Kafue)和卢安瓜(Luangwa)双双流经峡谷,在卡里巴下游处从左侧与赞比西河汇流。赞比西河主流入海口处是一个宽约60公里的三角洲。   橘河流域  、橘河是南非最长的河流。几乎横贯该国东西领域,其全程始于东部高地,流经西部(Kalahari)洼地注入南大西洋。其主要支流瓦尔(Vaal)河是其北部的一个主要源头;两河共有2,093公里长。连同该洲的其他主要河流,橘河-瓦尔河体系其共有的特点是在其全程中要越过无数的斜面坡度。最大的落差发生在奥赫拉比斯瀑布(Augrabies Falls)。   查德流域  查德流域构成非洲最大的内陆水系区。是一大潭淡水,平均水深约1.2米,位于盆地中央,但并非其最低部分。查德湖由3条主要河流的水汇合而成,它们是科马杜古约贝(Komadugu Yobe)河、洛贡(Logone)河和沙里(Chari)河,但是由于水被各河流的排水系统所截,所以情况处于危急之中。湖的面积和深度根据气候条件每年都有所变化,平均面积约9,840~25,760平方公里。  此外还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土壤  总体而言,非洲大陆的可分为5或6大类。其中有漠质土、沙漠边缘的栗钙土型棕钙土、黑钙土状的土壤(深黑色、富于腐殖质和碳酸盐的土壤),这种土壤可见于自苏丹西向至尼日河中段弯曲处的栗钙土型棕钙土紧南面,东非、尚比亚、和南非也可见这种土壤。此外,常归于黑钙土类的黑土可见于迦纳的(Accra)平原,在热带时湿时乾地带和地带有热带和砖红壤(淋溶的红色含铁土壤)、在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南非的开普区可见地中海土壤。   漠质土以缺乏有机物质为其特征,它的化学风化作用因缺水而受抑制,其表面或紧贴表面覆盖的一层可融盐也起了抑制作用。   在临近沙漠的半干旱地区,雨量的增多使草类较为繁茂,结果岩石却比在沙漠中更易风化,从而产生了发育较好的栗钙土型棕钙土且含较高的腐殖质。正是由于含有腐殖质,根据它们的含量,使土壤呈浅褐色或深褐色的特征。栗钙土亦与漠质土有别,因为它们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以冲洗掉表面上或紧贴其下的淤积盐。   黑钙土的一个可靠的特征就是在地表层下存有碳酸钙,有时也伴有硫酸钙,在所有可溶化的盐分都被冲洗掉後,这种碳酸钙仍然遗留了下来。与它们归入同类的是黑土,尽管其黑色并不一定是因为腐殖质的高含量而可能要归因于某种矿物的存在,如在迦纳的阿克拉平原的黑土壤就是这种情况。   多数的热带土壤颜色从黄、棕至红色均有,红色反映有氧化铁的成分,是化学风化的结果。   地中海土壤一般缺乏腐殖质,与其说是因为土壤上缺乏植被覆盖所致,不如说是因为将植物质变成腐殖质的化学进程缓慢所造成的。温度最低时降雨量很少,拖延了化学风化。有这种土壤的区域因地面高低不平也使成熟土壤的发育趋于困难,除在峡谷底外,由于平坦之处不够宽阔,无法使成土(母体)的材料留存并就此充分风化。   土壤问题  要使漠质土能种植作物,就必须予以灌溉,如同在北非的沙漠边缘上那样,它们过多的含盐量或碱性也必须予以减少。与漠质土相比,栗钙土型棕钙土则较易处理,在灌溉之下也较有生产力。黑土多有显明的团块结构,有时很难犁耕。雨季时,阿克拉平原的黑土壤膨胀起来,变得很滑溜,而在旱季时它们又皱缩起来并碎裂得使人们说它们似乎在自犁。热带红土则需予以谨慎处理。尽管它们上面有极繁茂的植被,但是高温加上湿气使有机物质迅速腐烂并使腐殖质保持低含量。如果土壤长久地受风吹雨打,侵蚀作用是个恒久的威胁;只有倍半氧化物保持在表面下,土壤才能维持可耕性。 []气候  非洲的气候极大地受其横跨赤道两侧的位置影响。南北的气温全年多半时间都很高,但是山地的高度和沿岸带的海洋潮流影响都可使高温有所缓解,例如,凉爽的本吉拉(西南)和温暖的洋流(东南)。   气候区  全洲分为8个气候区。它们是︰热沙漠区、半干旱区、热带乾湿季区、赤道区(热带潮湿区)、地中海区、副热带湿润海洋区、暖温带高原区和山区。   热沙漠区有常受干燥的热带大陆气团影响的撒哈拉沙漠和喀拉哈里沙漠;还有北肯亚-索马利沙漠,其干燥主要是由于全年都有稳定性质的海洋气团通过这里。这种海洋气团的稳定作用是由于它们经过近岸的阴凉水域所形成的。沙漠气候除了干燥外还以月平均气温高为特色,但是日气温幅度要比全年月平均气温的上下幅度更大。   半干旱气候区是沙漠区的边缘地带,包括尚比西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它们与真正沙漠区的差别是,在其季节性变动过程中,它们正好处在热带辐合区,因此能接受较多的降雨量。气温与沙漠区雷同。   热带乾湿季区常常被称为区。该区占有本洲总面积略少于一半的土地,从半干旱区向赤道延伸。本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其季节性的降雨。在大太阳时期,海上气团产生可长达6个月的降雨──雨季的长短要看是否离赤道近。其他的月份则均干旱。在少数地方,例如在和塞内加尔海滨──太阳不大时也少量降雨。同沙漠和半干旱气候区一样,月平均气温也不如日气温变化大。西非的太阳暗淡时期与哈麦丹风季相一致。哈麦丹风是一种暖和、干燥、常带大量沙尘从撒哈拉南部刮出的东北风或东风。   赤道或热带潮湿型气候区的气候是非洲最潮湿的类型。有两个高峰降雨期与热带辐合区的两次过境相吻合。由于赤道气候型的地区经常被温暖的海洋气团所覆盖,它们每月、每日气温的变化不如在热带潮湿干燥地区的变化那样明显。   有时在赤道气候律动中发生显著变化,例如,降雨可随来临,第二个雨季几乎就不存在。但是最显著的反常现象可在西非海岸看到,大约在迦纳的三尖角(Cape Three Points),向东至贝宁,在这里,虽然普遍呈双峰降雨态,全年降水量却不及1,000厘米。   本洲的极北和极南部的气候是干旱夏季副热带型或地中海型。只在冬季降雨(北非为12~1月,非洲南部为6~7月),尽管在某些地方可能在秋季降雨(北非9月,非洲南部4月)。月平均气温比低,冬季时下降至10℃左右,夏季(北非6~7月,非洲南部12~1月)气温有时可超过热带气候型的温度。明净的蓝天为其特色。   副热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只限于非洲东南海岸。该区特点是全年都有降雨,但降雨量以夏季为最大。南非的(Natal)南部的冬季降雨较为显著,气温则略低于北部。因而,在伊利莎白港有6个月温度低于17℃,而在(Durban)月平均气温未曾低于18℃。   非洲南部的高草原(Highveld)属暖温带高地气候区。其降雨状况类似热带潮湿和干燥气候区,但气温受高度影响而大大地降低,例如,在赖索托有时就发生霜冻现象。近海滨的气候则显示出海洋性的特点,并有冬季降雨的现象。   山岳气候区包括衣索比亚高山区和东非湖区。从某方面说,类似暖温带高原气候,只是气温较均衡,高峰顶上的气温低些,有时还要降雪,诸如吉力马札罗山。降雨情况与邻近低地区域相似。 []植物  非洲植物的成长受降雨、气温、地质和土壤种类等相互作用的直接影响;还因意外的火灾、人类的种植、放牧、牲畜的吃草等而进一步减产。全非洲的陆地总面积中,森林约占1/5;林木区、灌木丛林、草场和其他丛林等约2/5,馀下的2/5为沙漠及其延伸出去的边沿地。   植被地带  (1)低地雨林。西非的几内亚海岸和刚果盆地均有低地雨林。这种热带型雨林的全面发育需要持续的温暖气候和年降雨量超过1,270~1,520厘米且全年均匀分布。   热带雨林的特征为由底层、中层和上层组成,底层有约1.8~3米高的灌木丛、蕨类植物和苔藓;中层为和高达6~18米的棕榈树;居高临下的最高层有高达46米无分叉的笔直树干的树,底根部宽大,顶尖是舒展开来的常青树叶华盖。这些华盖的大树枝为寄生植物提供小生态龕,诸如、蕨和苔藓。藤本植物将各树缠连在一起,寄生类则缠住树干和树枝,无花果植物扎下气生根。   在真正的雨林中,草类是偶生的。(Pennisetum purpureum)能在其他植被都难于立足的地方繁茂生长,在幼嫩时能为食草牲畜提供良好的饲料,但很快就变得粗糙蔓延开来,给虫类做了藏身之地。(lmperata cylindrica)是一种生长在荒芜和被火烧焦的土地上的令人讨厌的杂草。   (2)东非森林和灌木丛。低地森林和常青灌木地沿著印度洋形成约200公里的狭长地带。在较好的地势上,诸如港湾边缘、桑吉巴(Zanzibar)岛和奔巴(Pemba)岛的向海一侧和横跨东南雨季区的丘陵地带,森林和阔叶林地仍是主要的。在雨影内的土地,在地理位置欠佳的地区(例如突出的珊湖礁)以及近城市和小港湾地带,以棘刺灌木丛、丛和瘦小草木地占优势。然而,现在该地区保持有若干在经济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驯化树木,诸如椰子树、腰果树、芒果树和树(尤其在桑吉巴岛和奔巴岛)。   (3)红树林沼泽地。红树种类繁多,呈阔叶灌木状,多长在浑浊小河和有潮港湾旁。它们需要暖和、含盐的水,因此它们多散布在热带海岸线上。它们常常形成近乎穿不透的群丛,只有从海上才能进入。树干和根部都是防的,因而长久以来都被当作良好的建筑材料使用,并且也是制作木炭的良材。   (4)阔叶林地及草原。这一分类构成现已确认的最广泛的综合类别,包括许多原先被冠以热带稀树草原的地区。结构和植物区系布局随著纬度(不论南、北)的增加,变化极大。年降雨量平均为889~1143厘米,有明显的季节性,且不论是总降雨量还是雨季的开始日期,每年都有相当大的变化。西非的林地与赤道南部极为相似。在这两个区域,轻质土上起伏的树木茂盛的河间地与软而湿的以黏土为基础的峡谷草地连续交替出现。   9~15米高的树是典型的落叶树,常常是耐火的,因为这种土地大部分每年都要火烧一次。西非普通的品种有豆科树、丹尼苏木属(Daniellia,白树皮的豆科树)和非洲(叶呈带形,据说可产本地区最耐用的)。其他形成不同群体的有(Combretum)和榄仁树属(Terminalia),较适宜于干燥地区。南部相当于此的种类有短盖属(Brachystegia,一种豆科硬木,其树皮曾被用作制布)和朱倍纳第亚(另一种豆科树)。在坦尚尼亚的许多内陆缺雨水、土壤差的地区,有一种稀疏华盖、持久林地称作Miombo森林,是在相当瘦瘠的土地层上生长起来的。这是极好的栖息地,长久以来人们都到这里采蜜。   由于周期性的燃烧,大片高原土地上已经长满高高的禾草,偶尔见到少量原有的树木杂生其间。高而粗糙的苞芽属(Hyparrhenia)草可形成显眼的一片,这种草不宜于餵养牲畜,并常常隐藏散布疾病的昆虫。放牧者最好培育菅草属(Themeda)草地。   多少世纪来人类在清理作耕种的田地上有选择地保留了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种,其结果是造就了一种「耕作的疏树草原」,在此可生长有一些为人们所喜爱的树木。例如在迦纳和的牛油树脂坚果树就很普遍,此外,在塞内加尔和尚比亚有微白金合欢(Acacia albida),真正精心培育的(Adansonia digitata)也许分布最广。   (5)荆棘林地、草地和半沙漠植被。热带区边缘的植被在逐渐转化为沙漠型时变得又矮又稀薄。撒哈拉南部边缘,大约在纬度15°和20°之间称为(Sahel, 阿拉伯语Sahil, 即“边缘”的意思)地区,这个字的含意亦可用于撒哈拉北部起伏的大沙漠边缘。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也多为这种植被所覆盖,喀拉哈里虽被称作沙漠,更确切地说应叫作干旱地。   荆棘林地主要是一片旱生植物,有时是肉汁植物或半肉质树木诸如金合欢、或波斯夏(一种常青硬叶树)。成串的荆棘沙漠枣(藤壶壳)似乎总与贫瘠地为伍。有一层相当繁茂的灌木常常形成密集灌木丛,与结合在一起,诸如、(Sansevieria,纤维状品种)和箭毒胶属(Adenium),或者(一种肉质灌木,树皮光滑,色灰,底座大而储水,花美,色红或粉红)以及较小的大戟属(Euphorbia)植物。   再往前靠近沙漠处,幸存在沿水道狭窄地带的树木和多年生草将更大的稀疏年生草和分散的矮灌木丛(主要是金合欢)分隔开来。灌木丛常是耐盐的。这些灌木可能会由于缺水而枯萎,却很少受难得的火灾影响。   (6)沙漠植被。撒哈拉沙漠的植被品种密度是世界最低之一,只有在土丘或绿洲上才有植被,这种植被可能是树和灌木丛。其他地方的植被是不连贯的,有两个主要品种︰根部系统庞大气生部分却稀疏的多年生植物,这些植物常有蜡状角质层、棘刺和表皮毛保护;另一类是短生植物体系,根细、叶少,但在偶或发生的暴风雨之後能立刻盛开花朵并迅即结果纍纍。   那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之一。但是沿岸地区却经常雾蒙蒙,肉质灌木,如芦荟便设法在潮气中生存。该沙漠中还有一种古怪的(Welwitschia mirabilis),能存活100年以上。   (7)卡鲁-那米比灌木地。在这干旱的土地上,土壤很浅,甚至含盐。生长在此处的低矮灌木可分为两类︰木本植物,诸如(Acacia)和杯子菊属(Pentzia)以及滨藜属(Atriplex);肉质植物有芦荟、大戟属和日中花属(Mesembryantheum)。Aristida属和菅草属是有特色的草类。每年球茎植物的鲜花色彩如昙花一现般一瞬即逝。许多灌木既耐旱又含有很高的矿物质,因而能为山羊、提供有用的食物。   (8)地中海植被。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非常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其植被亦主要取决于这种气候特征,但长期以来,人类的居住已使植被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片地区沦为灌木丛林、石灰质荒地或者干燥的半沙漠(乾草原)植被。灌木丛林中生长有旱生植物和硬叶植物灌木和小树,它们常常是耐火的。石灰质荒地只出现在石灰土上,有较多的树木生长,包括常绿树和栓皮槠(Quercus suber)。阿特拉斯山高坡曾有大片的松树和雪松,但已大大减少。从海岸到沙漠之间,典型的草类有藤蔓和针茅属(Stipa)。   (9)海岬灌木、灌木丛和植丛。这一区域是地中海区在南方的对应部分,但是(阿特拉斯山脉除外)其植被潜力较大。这里曾有为数可观而真正的常青灌木,自成一格,如今又成了灌丛带。硬叶树和普罗梯亚木很多。虽然山上有长满青草的地块,但在低处却很少见。在开普山地(Cape Ranges)外,高山硬叶灌木群落逐渐变化为干燥台地湿季草原。   (10)马达加斯加。从自然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马达加斯加久已形成一个独立的群体。其雨林中的树木较矮短,气候比起其赤道对应部分略干燥一些,并有其自己的矮棕榈树和。西部落叶树林生长在雨影中,其中有些树类似地中海栎属树。南部植丛有重要的大戟属植物和Didiereaceae科的品种。岛上沿著东海岸和北海岸有退化得很厉害的次生林(当地人称作savoka)。   (11)大块浮水植被。除了上面所描述的主要植被外,有一种特别的植被叫作大块浮水植被(sudd,文字上意义为「障碍物」)可见于非洲内陆高原的大尼罗河、尼日河和尚比西河等水系。在苏丹和乌干达的白尼罗河沿岸的这种浮水植被十分具有特色。莎草(尤其是纸莎草)、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包括漂浮的尼罗河甘蓝〔Pistia Stratiotes〕)形成大片浸透水的植物,不仅无用,而且对捕鱼和航行都造成障碍。大漂属(Pistia)则变成不受欢迎的闯入者,这片湖水是1959年将尚比西河水围在卡里巴山峡中形成的。   人类的影响  非洲自然植物的减少大部分发生在过去2,000年中(对热带植物而言可能始于19世纪后期),这2,000年是人类最多和最活跃的时期。畜牧、农业、人类和牲畜数量的激增,城、镇的扩展,以及外部对原始资源的需求等,都对这块土地提出从未有过的生活资料的需求和改善经济的奢望。   在热带森林和林地范围之内,火毫无问题是人类用以清除林地和使林地退化的工具,比砍伐、环割树皮或连根拔除有效得多,至少在引进现代化种植农艺和采运作业之前是如此。猎人、牧人和耕种者几个世纪来都在焚烧这块土地,并在此采集野生食物、用于建筑和燃烧的木材。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