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敏弹药主要攻击对象专业方向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末敏弹是“末端敏感弹药”的简称,又称“敏感器引爆弹药”,是一种能够在弹道末段探测出目标的存在、并使战斗部朝着目标方向爆炸的现代弹药,是将多种先进技术应用到子母弹药领域中所形成的一种灵巧弹药,可由多种平台发射,主要用于自主攻击装甲车辆的顶装甲,在21世纪信息化战场上具有作战距离远、命中概率高、毁伤效果好、效费比高和发射后不管等优点。

美国M898型155毫米M898末敏弹摧毁目标的瞬间

  末端敏感弹药由母弹和发射装药组成。母弹包括弹体、时间引信、抛射结构、末敏子弹等。末敏子弹由减速减旋与稳态扫描系统、敏感器系统、中央控制器、先进战斗部、电源和子弹体等组成。

  敏感器系统是末端敏感弹药的“火眼金睛”,其功能是在复杂的电子环境中探测和识别装甲目标,通常包括红外探测器、毫米波辐射计和毫米波雷达等。为克服单一体制敏感器性能的局限性,提高探测性能,一般采用复杂敏感器系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体制的敏感器结合使用,既可集合两者的优点,又可弥补彼此的缺点。由于末端敏感弹药所对付的装甲车辆都是长宽几米的较大目标,因此可以保证击中目标。

  中央控制器是末端敏感弹药的“大脑”,负责驱动控制、电源管理、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火力决策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因此,也被称为有“智慧”的大脑。

  末敏弹研制在总体设计、抗高过载、小型化、稳态扫描、多模复合探测等方面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制成功的多模复合探测识别系统在探测识别、抗干扰、环境适应、瞄准定位等性能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
  EFP战斗部可完成对目标的最终毁伤。EFP是“爆炸成型弹丸战斗部”的英文缩写,与破甲弹靠药型罩形成细而长的金属射流破甲,不同的是EFP战斗部爆炸后,药型罩被压垮变形,形成了一个短粗而密实的穿甲弹丸,其速度可达2000米/秒左右,小于破甲弹射流的速度(8000米/秒左右),侵彻深度不如射流。其战斗部优点是对炸高不敏感,而且战斗部被抛射出去后可在100米距离上穿透80-100毫米厚的装甲,同时其穿透装甲后能崩落大量碎片,以杀伤人员、破坏装备,有良好的作战性能。

  末端敏感弹药不是导弹,不能持续跟踪目标并主动地控制和改变弹道向目标飞行,因此其结构比导弹和末制导弹都要简单,经济性非常突出,而且可以像常规炮弹一样使用,其后勤保障和作战使用都很简单。

  末端敏感弹药通常由制式火炮平台发射,其火炮射击诸元和引信装定的操作与普通弹丸相同。末端敏感弹药经无控弹道飞抵目标上空后,延时引信发挥作用,自动启动抛射装置,并依次抛出末敏子弹。待子弹抛射出去后,充气减速器被充气展开,同时减速旋翼展开,共同对子弹实施减速减旋、定向和稳定,调整姿态。与此同时,热电池启动,开始对电子系统(含微处理器、多模传感器、中央控制器等电子控制部件)充电启动。

  子弹在减速减旋装置的控制作用下开始大着角下落,在中央控制器的操控下,毫米波雷达开始测距,不断测定子弹到地面的距离。当测定结果达到预定值时,子弹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抛去充气减速器,拉出涡旋式旋转降落伞,在气动力作用下展开并开始工作,带动子弹旋转降落。

  随后,中央控制器根据各传感器提供的数据,开始调整探测目标信息,以抑制假目标和外界干扰,获得最大的探测攻击概率。

同时,毫米波雷达也在持续测定子弹的高度,当达到预定值时,说明弹药已经进入发挥威力有效高度,中央控制器控制各传感器开始进入扫描状态,并解除战斗部最后一道保险。通常,对目标的探测要采用两次扫描判定方式,即第一次扫过目标后,向中央控制器报告目标信息;第二次扫过目标时把目标敏感数据与特定目标的特征值进行比较,做出最后判定。第二次扫描结果如确定目标正确无误,中央控制器便发出攻击指令。如果第二次扫描结果判定为非攻击目标,则子弹继续探测其他目标。如果一直未发现目标,子弹则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上自毁。

世界上比较成熟和知名的末敏弹

SMArt 155毫米末敏弹可以说是当今最先进的炮射末敏弹。它是德国的智能弹药系统公司(GIW5)从1989年开始为德国PzH2000155毫米自行火炮研制的G1994年进行了该弹的首次实弹射击试验,据说该弹子1999年年底正式装备德国军队,首批将装备9000发(18000发子弹)。

  SMArt末敏弹在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了薄壁结构,其弹体壁厚只有普通炮弹的1/4、l/3,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母弹的有效载荷空间最大化,同时,也使自锻破片战斗部药形罩的直径最大化c敏感装置是末敏弹的"大脑",末敏弹正是靠接收目标及其背景辐射或反射的信号来识别目标的。SMAIt末敏弹敏感装置采用了三个不同的信号通道,即红外探测器、94GHz毫米波雷达和毫米波辐射计,从而使它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能适应当时的战场环境*也就是说,即使由于环境条件(如大气条件)使敏感装置的某个通道不能正常工作、SMArt也可根据其它两通道的信号识别目标。例如,在地面有雾的情况下,红外探测器很难接收到目标的红外辐射信号,但毫米波在雾中可以照常工作。各路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由弹上的信息处理装置利用统计计算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以降低虚警率。

  SMArt的设计非常巧妙,毫米波雷达和毫米波辐射计共用一个天线,且此天线与自锻破片战斗部的药形罩融为一体c这种结构不仅为天线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孔径,而且还不需要添加机械旋转装置,较好地利用了空间。SMArt还使用高密度的钽作为药形罩的材料,这样,在155毫米炮弹内部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了自锻破片战斗部的穿透能力Z,.JJ使形成的侵彻体的长细比接近5。侵彻体的穿透力与使用铜质药形罩时相比约提高了35%。SMArtl55毫米末敏弹通用于北约的火炮,如M109、FH-155等,用南非的G6火炮发射也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它的最大射程为27千米。

2、瑞典、法国联合研制的“博尼斯”155毫米末敏弹

的地面武器集团(GIAT)联合研制的“博尼斯”(BONuS)155毫米末敏弹被认为是欧洲的第二号智能炮弹。早在80年代初期,博福斯公司就开始了"博尼斯"末敏弹的研究工作,整个研制过程于1994年年底基本完成,1999年末进行批量生产。

  “博尼斯”在设计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它的稳定装置没有用阻力伞而是用了一个圆盘。子弹被抛出后,位于子弹一侧的圆柱形红外敏感器张开并被锁定在固定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在与敏感器对称的另一侧的稳定圆盘也张开了,从而使子弹在下降的过程中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没有用吸力伞,子弹下降的速度比较快,减少了被敌方干扰的机会,同时,风对子弹的影响也减小了。与SMArt相比,"博尼斯"的敏感装置比较简单,它只采用了一个多波段的被动式红外探测器而没有使用比较复杂的复合敏感装置。因此,它的目标识别率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为了提高射程,"博尼斯"的母弹采用了底部排气装置,在用45倍口径的火炮发射时,最大有效射程为28千米;在用52倍口径的火炮发射时,射程可达34千米。

3、美国M的8式“萨达姆”

  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

几家大公司就同时进行过间瞄武器末制导的研究,于1970年10月份分别提出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于1972年提出了《“目标定向末端激活弹在武器上的应用”的报告》,完成了末敏弹的概念研究。在美国国防远景研究计划局的支持下,美国陆军和海军着手进行末敏弹的探索研究及可行性研究,提出了“萨达姆”(SADARM)和“斯达夫”(STAFF)两种类型的末敏弹,而后以“SADARM”为主继续发展。“SADARM”末敏弹本来是要用于203 mm炮弹,但到了1983年,美国决定不再发展203 mm的火炮,于1985年开始集中研制更为广泛使用的155 mm口径的“SADARM”末敏弹。

  “SADARM”末敏弹使用红外传感器、毫米波主动传感器和毫米波被动传感器作为探测系统。1989年成功地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1993年,对预生产型“SADARM”155 mm末敏弹进行了试验,结果很差,在总共42枚子弹中,仅有9枚命中目标.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经过一年的大量改进工作后,在1994年4月的试验中,向静止目标区域发射了13发155 mm末敏炮弹,共抛射了26枚子弹,其中11枚子弹直接命中目标,8枚子弹落在距目标1 米的范围内,超过了对其战术技术性能的要求。1996年4月完成了工程验收试验,1996年6月研制阶段结束,1997年2月开始试生产。

  155毫米末敏弹“萨达姆”(SADARM)的研制历程相当长,可以追溯至60年代初。“萨达姆”子弹本来是要用于8英寸(203毫米)炮弹,但到了1983年,美国决定不再发展8英寸的火炮。从那时起,"萨达姆"子弹的研制重心就转到了用于155毫米炮弹上。1989年进行了首次实弹射击试验;然而,1993年的一次试验的结果非常糟糕:42发子弹中只有9发命中了目标。在对该子弹做了改进之后,1994年的试验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13发子弹中有11发命中了目标。1996年6月研制阶段结束,1997年2月开始试生产。

  “萨达姆”末敏弹的结构特点和SMArt的差不多:敏感装置是复合型的,它由一个红外探测器、一个主动式毫米波探测器和一个被动式毫米波探测器组成;减速装置用的是阻力伞;战斗部也是自锻破片战斗部。"萨达姆"末敏弹在用M]09A6自行火炮发射时的最大射程是22.5千米。另外,“萨达姆”末敏子弹还可用于227毫米多管火箭系统(MLR5),但子弹的直径稍大一些(用于多管火箭系统时,子弹的直径是175.6毫米;用于155毫米火炮时,子弹的直径是147.3毫米),因此,子弹的重量也略有不同。而且,用于多管火箭系统时,每发火箭弹中含6枚末敏子弹c俄罗斯RBK-500式SPBE反坦克子母炸弹。

  RBK-500式SPBE反坦克子母炸弹于80年代初开始研制,1992年在希腊举行的国际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现已装备俄罗斯各型对地攻击机。RBK-500式炸弹重500千克,内装15枚5PBE末敏子弹。这种末敏子弹的一个特点是,每枚子弹均用三个降落伞减速,使子弹的降速略有提高。RBK-500式反坦克子母炸弹由作战飞机外挂投放,投放高度为400-5000米,投弹时飞机-K行速度为500-1200干米/小时。SPBE末敏子弹采用双波段红外探测器,战斗部采用比较原始的空心装药结构。据说,该炸弹可同时摧毁6个装甲目标。

  美国xM93式“大黄镑”反坦克地雷XM93式“大黄蜂”(HoRNET)反坦克地雷于1987年开始由美国的特克斯特伦(Textron)公司研制,1996年开始试生产。

4、俄罗斯的SPBE机载末敏弹

RBK-500式SPBE机载末敏弹于八十年代开始研制,1992年首次在希腊举行的国际防务展览会上公开亮相,现在装备了俄罗斯航空兵。RBK-500式航弹作为母弹,重500公斤,内装15枚SPBE末敏弹。SPBE末敏弹采用双波段红外探测器,战斗部采用比较落后的空心装药战斗部而不是效能更高的自锻成形战斗部。该末敏弹系统投放高度一般是400-5000米,速度为500-1200公里/小时。据称投放一枚该弹药具有摧毁六个装甲目标的能力。俄罗斯为“龙卷风”火箭炮研制的改进型9K55K1末敏弹是俄罗斯末敏弹技术发展的代表。9K55K1末敏弹采用自锻成形攻顶反坦克战斗部,双波段红外敏感器,弹头尺寸为284毫米*186毫米,一枚300毫米火箭弹可以携带五枚。弹头药形罩高度为173毫米,质量为l千克,可将爆炸射流加速到2000米/秒,对30度倾角的钢板的穿甲能力为70毫米。

}

炮射末敏弹,又称为感器引爆弹药、末端敏感弹药、敏感器引爆弹药,是一种能够在弹道末段探测出目标的存在、并使战斗部朝着目标方向爆炸的现代弹药,主要用于自主攻击装甲车辆的顶装甲

}
原标题:《我国100%纯国产智能专用反坦克弹药末敏弹定型可精确攻击任何坦克顶部》。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6日,14时:12分:29秒。


特约记者:鲁延鸣,记者:张晓祺。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记者频道》。


火箭弹试射瞬间。图片:马宇飞:摄。


  我国《中国军网》-下属的-《记者频道》 (特约记者:鲁延鸣,记者:张晓祺。)。我国让炮弹长出眼睛,如今已不是炮兵的一个梦想。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传出喜讯,我军“智能弹药”末敏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军专用反坦克型的“智能弹药”末敏弹(以下简称末敏弹)设计、分析、仿真、试验、评估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

  记者在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某试验现场看到,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末敏弹伴着巨响呼啸而出,飞抵目标上空后,依次抛出末敏子弹,子弹随即抛出小型降落伞自动搜寻,发发精确命中靶标。

  “末敏弹是末端敏感弹药的简称,又称敏感器引爆弹药。”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某部试验主持人王怀军介绍,“这是一种能够在弹道末段探测出目标存在,并使战斗部朝目标方向爆炸的‘聪明’弹药。”

  据介绍,末敏弹多采用子母结构,母弹内可装多个子弹,具有极强杀伤力。它可由炮弹、远程火箭、机载武器等发射或投射,专门攻击集群坦克的“天灵盖”——顶装甲。末敏弹虽不能持续跟踪目标,但结构简单,经济性好,能对目标自动探测识别并实施精确攻击,具有作战距离远、命中概率高、毁伤效果好等优点,被誉为反坦克武器“新星”。

  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记者说:“末敏弹的战斗部被抛射出去后,可在击穿顶部装甲的同时产生大量碎片,以杀伤人员、破坏装备,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据悉,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在历时一年多的试验过程中,科学优化方案,历经高低温存放、射程、精度等多项试验,使“智能弹药”末敏弹成功定型。

(编辑:SN04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末敏弹药主要攻击对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