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喇叭阻抗和灵敏度关系高了买个耳机阻抗能有效降低低噪吗

查看: 6432|回复: 35
求高手进,底噪是跟耳机的灵敏度,解析度,还是阻抗有关????
手里有一条ie3和一条tf10,同样插台式机上听歌,ie3有明显底噪,但是tf10没有底噪,是不是说明tf10的解析没有ie3高?还是因为tf10的阻抗比ie3高?求真相
另外这个帖中35楼是否是真相?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271929&fpage=0&toread=&page=1
差不多的东西,准确来说是灵敏度.
引用第1楼redbulllol于 19:56发表的 :
你看下我发的那个帖子的第35楼,灵敏度应该是影响塞子声音大小吧
我看了 我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用zk解析明显比um3好 但是um3听到的低噪 zk要轻很多 就这样
引用第4楼redbulllol于 20:04发表的 :
我看了 我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用zk解析明显比um3好 但是um3听到的低噪 zk要轻很多 就这样
是不是跟有的耳塞主动降噪有关?
不知道,我觉得跟耳塞是不是更好推有关 基本我听过的好推的塞子 低噪都要比较明显一点 具体是什么我也回答不上来
引用第6楼redbulllol于 20:08发表的 :
不知道,我觉得跟耳塞是不是更好推有关 基本我听过的好推的塞子 低噪都要比较明显一点 具体是什么我也回答不上来
我也迷茫,搞不清灵敏度和阻抗哪个对声音大小的影响更大,比如说ie3阻抗是28,灵敏度是112,而tf10阻抗是32,灵敏度是117,同一个播放器同样声音下ie3是比tf10声音大的,所以结论就是阻抗对声音大小的影响要高于灵敏度,但是我之前看的帖子里说是灵敏度对声音大小影响比较大的,所以一下把我搞迷茫了,完全乱了都
那就找真的生产大神问问 ,但是解析跟低噪绝对没关系
大部分人分不清解析和亮锐的区别。
大部分人觉得声音锐利了,亮了就是解析高了。
以为齿音就是解析好的表现。
如果lz指的是真正底噪,不是振膜演绎歌曲不好时产生的多余噪音。
那么这个底噪的清晰程度就是解析好的表现,解析不是指标,是现象。
灵敏度高,能换效率高,振膜形变小,运动稳定,腔体设计合理,振膜轻,线圈重量和绕线圈数权衡得当,磁铁磁性强,磁场均匀,导线内耗小等等.....都可以提高解析,从而让你听到更多细节和准确性,细节除了音频文件本身信息外自然还包括了前端底噪。
[s:2] [s:2] [s:2] [s:2] [s:2] [s:2]
所以一般来说,解析好的耳机相比较同样设备环境下,除了演绎得更好外,也更能听到底噪,以及音频文件的毛病和瑕疵。
引用第11楼airx于 20:53发表的 :
所以一般来说,解析好的耳机相比较同样设备环境下,除了演绎得更好外,也更能听到底噪,以及音频文件的毛病和瑕疵。那按你的意思 就是解析越好的耳机 听到的低噪越明显?
一般的塞子和耳机并不是对所有频段的解析力都是一样的。
底噪一般集中在某个频段,对这个频段的声音解析更高的耳塞听起来底噪就更明显。
引用第11楼airx于 20:53发表的 :
所以一般来说,解析好的耳机相比较同样设备环境下,除了演绎得更好外,也更能听到底噪,以及音频文件的毛病和瑕疵。
那也就是说ie3比tf10解析高了
我ie3插电脑上不播放任何音频文件的时候就能听到“滋滋”声,tf10插上去就听不到
引用第13楼xxx44于 20:57发表的 :
一般的塞子和耳机并不是对所有频段的解析力都是一样的。
底噪一般集中在某个频段,对这个频段的声音解析更高的耳塞听起来底噪就更明显。
那具体是哪个频段 求科普
用带EQ调节的MP3播放器的朋友可以试一下,让中高频区域的声音稍微衰减一些的话,底噪就不明显了。
Re:求高手进,底噪是不是跟耳机的解析度有关????
引用第7楼cyh12-11-25 20:27发表的 :
我也迷茫,搞不清灵敏度和阻抗哪个对声音大小的影响更大,比如说ie3阻抗是28,灵敏度是112,而tf10阻抗是32,灵敏度是117,同一个播放器同样声音下ie3是比tf10声音大的,所以结论就是阻抗对声音大小的影响要高于灵敏度,但是我之前看的帖子里说是灵敏度对声音大小影响比较大的,所以一下把我搞迷茫了,完全乱了都
灵敏度代表了能换效率。一样的功率下,灵敏度和声压级成正比,和阻抗没直接关系。
而阻抗则是诱使了你播放器决定给你耳机多大的功率,因为阻抗决定了同等电压下的电流强度。
Ie3灵敏度高,声音反而小,其实是输入功率小。
引用第15楼redbulllol于 20:59发表的 :
那具体是哪个频段 求科普如果EQ是分六到八段的话,大概是从右往左数第二或是第三条的样子吧。
EQ不是可以一边听一边调吗
谢两位大神指点
) 粤公网安备 98号
Powered by耳机的灵敏度要和一个词关系很密切,那就是阻抗。耳机输入1毫瓦的功率时耳机所能发出的声压级。声压的单位是分贝,声压越大音量越大,所以一般灵敏度越高、阻抗越小,耳机越容易出声、越容易驱动。
平时所说的耳机的灵敏度实际上是耳机的灵敏度级,它是施加于耳机上1mW的电功率时,耳机所产生的耦合于仿真耳中的声压级,1mW的功率是以频率1000Hz时耳机的标准阻抗为依据计算的。
灵敏度的单位是dB/mW,另一个不常用的是dB/Vrms,即1Vrms电压施于耳机时所产生的声压级。灵敏度高意味着达到一定的声压级所需功率要小,现在动圈式耳机的灵敏度一般都在90dB/mW以上,如果是为随身听选耳机,灵敏度最好在100dB/mW左右或更高。
阻抗就是指耳机本身的的电阻大小,单位是欧姆(&O)。抗阻越小,耳机越容易驱动,抗阻越大,则越不易驱动。一般的随身听耳机抗阻为16&O-64&O。抗阻太大耳机的声音就会听起来有些混,而对于各种便携式随身听,例如CD、MD或MP3,一般会使用低阻抗耳机,这是因为这些低阻抗耳机比较容易驱动。
还要注意灵敏度要高,对随身听、MP3、MP4、CD来说灵敏度指标更加重要。当然,阻抗越高的耳机搭配输出功率大的音源时声音效果更好。
对于耳机的煲法,理论和程序方面与煲音箱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煲耳机比于煲音箱要更加小心。如果煲不好的话,有可能缩短耳机的使用寿命甚至对耳机会产生永久的物理损伤,比如不小心的功率过载、振幅过大导致振膜拍边等。有的朋友在煲SENNHEISER耳机的时候就出现了由于振幅过大导致音圈引线固定脱开撞击振膜而产生的啪啪声的惨况,这无疑是因为音量过大导致振膜的振幅过大而引起的。
耳机的振膜和音箱的扬声器一样,都有它的使用寿命,只不过由于耳机振膜的振幅很小,因此要比扬声器振膜的振幅小得多,所耳机的寿命也会更长,正常使用的话,几十年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想快速煲熟耳机,而长时间大功率的来驱动耳机,必然会缩短耳机的使用寿命,如果煲机不当,还很有可能会对耳机产生不可修复的物理损伤,因此适当的音量来煲耳机是至关重要的。
免责声明:美乐乐家居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电子邮箱地址:
经营网站备案信息耳机阻抗和灵敏度
发布时间:
如今每个人基本都拥有自己的耳机,因为在购买手机或者MP3时都会附赠耳机产品,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不会过分去关心耳机的音质,只要能出声即可。那么耳机阻抗和灵敏度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耳机阻抗和灵敏度是什么关系
  1、确定自己的购买需求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确定买这款耳机是随身用还是接在耳机放大器上用。这个时候,阻抗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常情况下32欧姆以下的耳机对于前端要求都比较低,不过某些HiFi耳机例外,例外的产品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分辨出。其次,对于好不好出声,则看灵敏度,灵敏度高则代表好出声。  2、耳机参数所不能表达的  耳机参数只能反映出某些最直接的表象,而对于音场的大小、解析力、乐感等这些很主观的东西是无法反映出来的。这个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耳朵来实际判断,也就是耳朵收货。当我们在听耳机的时候,完全抛开那些死板的参数,自己喜欢的,就是正确的。  3、通过亲身体选购耳机  我们在挑选耳机时,尽量到现场进行试听,通过自己的耳朵来给耳机评判个参数,而非那些频率响应范围。不过,对于耳机厂商来说,虚标耳机参数也是可耻的行为,希望国际上能够树立一个标准来衡量每款耳机的实际参数,做到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自从Apple(苹果)的iPhone7系列取消3.5mm耳机接口的消息放出,众多第三方耳机厂商和国内手机友商就替苹果操碎了心。时候证明这完全是瞎操心,全新一代iPhone7系列已经将内置随附配备的耳机改为Lightning接头的EarPod
发布时间:
新款产品命名FIILDIVA,主打智能降噪,耳机共有两个版本,基础版FIILDIVA售价999元(众筹价799元),内置4GB存储空间的DIVAPro售价1499元(众筹价1299元),均有黑、白两种配色版本,目前已经正式登陆京东众筹。
发布时间:
今天(4月11日)上午10点,这款魅族ep51蓝牙运动耳机将在魅族官网和京东商城首次开卖。
发布时间:
众所周知,索尼是最具“黑科技”特质的科技公司之一。“索尼大法好”代表着人类对索尼黑科技的致敬。这家公司在近日又展示了“下一代可穿戴设备”。
发布时间:
森海塞尔最近携手Freitag推出了限量版F703Sennheiser+FREITAG头戴式耳机,其由森海塞尔方面的黑色款Urbanite耳机、辅以Freitag的独特风格组合而成。
发布时间:
你可能还喜欢
近期优惠价格
粉丝:408401
粉丝:136843
粉丝:3713
粉丝:2345
粉丝:1967
粉丝:1537
粉丝:11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推 阻抗 灵敏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