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为什么用消炎药止血药激素治不

>> >>医院开的止血药和消炎药,吃了不管用,各项检查多好的,怎么办
医院开的止血药和消炎药,吃了不管用,各项检查多好的,怎么办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已回答61774条
医生建议:你说的这种情况可以适当的注意饮食清淡些和遵医嘱治疗为好,也可以使用些抗生素治疗,注意补充不水分为好。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专业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就诊科室:
病变部位:
典型症状:
混淆疾病:
相关用药指导
相关健康资讯
相关治疗医生
邢道旭&副主任医师丰县人民医院肛肠外科
陈亚军&主任医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外科
侯志强&副主任医师内蒙古航天医院中医科
吕永申&主治医师深州市医院内科
尚丽&主治医师武警河南省总队医院内科
相关治疗医院
医院地区等级
呼和浩特市
计划生育热门问答
计划生育专业医生在线
已帮助 5672896 位患者
相关疾病问题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希舒美)】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文献研究--《中医杂志》2014年04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文献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核心期刊收录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UC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并分别对内服及灌肠治疗药物的用药、类别、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共纳入文献186篇,涉及内服药物188味,使用频次2666;灌肠药物150味,使用频次1196。内服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累积频率74.33%;药味以苦、甘、辛、酸、涩为主,累积频率95.75%;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90.85%;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累积频率74.63%。灌肠药物以清热药、止血药、补虚药、收涩药、活血药为主,累积频率80.36%;药味以苦、甘、涩、辛、酸为主,累积频率97.06%;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积频率94.73%;归经以肝、胃、大肠、脾、肺为主,累积频率74.75%。结论中医药治疗药物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内服药物重在补虚、清热、理气;灌肠药物重在清利湿热、和血止血。
【作者单位】:
【分类号】:R25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新月;田德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欧阳钦;;[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04期
欧阳钦;Rakesh TKL G潘国宗;KM FClaudio FSK L萧树东;张虎;梁红亮;王玉芳;;[J];胃肠病学;2006年04期
欧阳钦;胡品津;钱家鸣;郑家驹;胡仁伟;;[J];胃肠病学;2007年08期
李享辉;;[J];中医杂志;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双萍;范泉;韩宁林;周大勇;李雪苓;王凯;代君;张宗铭;;[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王胜;;[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李大剑;李伟莉;周军;陆耘;刘春丽;;[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江鹏;;[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2期
刘春丽;;[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2期
周军;李大剑;沈玉莲;王琼;;[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2期
周复辉;易增兴;罗亨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张小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房健;邢晓平;陈洪兴;崔刚;刘汉文;;[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范敏;宋良科;汤昊;;[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汉明;朱晓密;赵雅君;;[A];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季向东;王群松;朱文娴;;[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蔡李芬;楼丽华;赵虹;汪芬华;;[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蔡皓;马晓青;刘晓;刘静静;李松林;宗杜强;蔡宝昌;;[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晓;马晓青;蔡皓;刘静静;宗杜强;蔡宝昌;;[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沈晓庆;降雪;贾天柱;;[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龚芳红;贺松;张德纯;郭亚楠;;[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李迎春;张玉琛;;[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陈辉;倪角角;;[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牟金金;周佳;张莹;王卓;;[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冰;[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郑君;[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杨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马佳美;[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宋佳;[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郭礼;[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胜;[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谭圣琰;[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陈西平;[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周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轶;[D];郑州大学;2010年
张晓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代波;[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罗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益桃;[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彭迎荣;[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彦胜;[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贝;[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何治中;[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超;[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德录,田海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欧阳钦,潘国宗,温忠慧,万学红,胡仁伟,林三仁,胡品津;[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恩和;赵怀玉;王惠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年02期
马向明;[J];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08期
崔桂林;杨凤菊;;[J];光明中医;2008年02期
李阳;刘延祥;;[J];新中医;2008年03期
董桂芬;;[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年06期
石玉兰;冯江雪;武玉娟;孙习铮;李静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22期
寇冠宇;宋世琛;;[J];中国水电医学;2009年03期
姜云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崔淑云;孙国才;白梅;徐彤;;[J];中国社区医师;1991年03期
崔淑云;张恒弼;孙国才;吴传真;白梅;赵卫平;徐彤;李杰;钟湘丽;张丽;陈维刚;;[J];沈阳部队医药;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春芝;;[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王新月;张雯;孙慧怡;吴健;王建云;刘大铭;;[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李佃贵;张素钊;朱峰;刘建平;张金丽;张彬彬;焦建玮;;[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陈忠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赵凤达;;[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张小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刘大铭;孙慧怡;王新月;;[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张苏闽;杨旭;刘翚;方建;李梅;;[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张磊昌;;[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张苏闽;杨旭;刘翚;方建;李梅;;[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段涵敏 通讯员
陶艳;[N];湖南日报;2009年
刘元庆 长春玛莉娅女子医院副主任医师 贾占波 山东东营胜利石油管理局肛肠病防治院
苏海燕 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中西医结合医科医院
周丽;[N];医药经济报;2011年
刘亚民;[N];大众卫生报;2004年
郁时威(徐江区上中门诊);[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王庆其(教授);[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韩培海 高思山 肖贻泰
青岛市黄岛中医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王才党;[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昌圣;[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胡连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王姗姗;[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王佳佳;[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顾培青;[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守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李茹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杨小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秦震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蒋志洪;[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俊;[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晓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叶金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徐帆;[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余志威;[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熊阿琴;[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丛龙玲;[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郑子春;[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雯;[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陈昌飞;[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中医院& 湖北& 咸宁& 437000)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01
  溃疡性结肠炎或非特异性溃疡结肠炎原因不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很少浸润到肠壁肌层,多伴以多个弥散性溃疡为主,病变部位大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远端结肠,直肠位置多在远端10cm处,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致遍及整个结肠,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生整个结肠溃疡患者较为少见,其主要症状有腹胀、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感,少数患者有乏力、恐惧、精神紧张、病情慢长,病情轻重不一,经常反复发作。近年来,由于生活膳食结构不合理,工作节奏感加强,引入社会竞争机制及劳动就业观念转变,本病大有增加趋势,随着电子年代结肠镜的开展,临床上时本病的认识及诊断较以前大有提高。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30~60岁年龄段的最多见、男性高于女性。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以从以下病因进行探讨。
  1 免疫
  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免疫因素有关,自身免疫关系密切,根据不同年龄有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复合物参与。
  2 遗传
  近年来国外报道:有天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家庭发病率较高,国内少见,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内科收治的临床资料年间共治患者328例,发现其中9个家庭、21位家庭成员发病,家庭成员发病率为2.7%,认为家庭发病率是逐年增长趋势,国外认为与种族有关,国内发病常与种族、地区差异有关,生活方式的调查资料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感染
  不少学者认为在患者病变部位或脓血分泌物中未能检出相同的细菌,病毒和真菌,但结肠粘膜的炎性改变,与许多感染性腹泻者相似,患者发病前是否有痢疾杆菌,阿米巴,慢性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病史,致使肠粘膜受过损伤,以至一般不致病的肠内细菌所致。
  4 精神因素
  笔者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很大,对周围部分患者进行诱因调查,发现精神紧张、忧虑、癌症恐惧感,精神刺激,神经衰竭等因素密切,这些因素均可造成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而产生肠道运动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肠壁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过性增加,从而形成结肠粘膜的炎症、糜烂及溃疡。
  5 便秘
  发病前部分患者有长期便秘史,大便结糙、肠道停留时间长及大便结粗糙,对肠粘膜损伤,直肠对容量刺激过度敏感,患者排便阀值降低,结肠痉挛,运动过强,便秘紧张感,肠壁分泌过多的真菌酶破坏粘膜的保护作用,而招致细菌侵入,发生粘膜坏死,少数病人对某些食物、过敏、饮酒、辛辣等刺激食物对本病有一定影响。
  6 气候因素
  气候潮湿,天气阴暗,四川地区冬春季节雾多,太阳少,寒冷等,对人精神压抑,因此,冬春季节疾病复发率高,夏秋季相对较低。
  总之,本病的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因素、便秘、季节气候有关。但劳累过度,自身身体素质低下以至于体内多种平衡失调均是造成疾病的诱发主要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主要位于结肠粘膜层,亦可累及到粘膜下层,较少深入肌层,上皮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多个细小脓肿联接起来,炎症和坏死的病灶过程扩大,而产生溃疡,病变早期,结肠粘膜是水肿,充血、出血、散在颗粒等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起病较慢,易反复发作,主要表现大便次数改变,大便中含有鲜血、部位高呈瘀血,有脓和粘液覆盖在大便表面,严重时统统有肠粘膜块状脱落,脓血,少数患者便有腹痛,肠蠕动过速,肠鸣音亢进,肛门排气次数频繁,直肠部位炎症,刺激较重,可导致骶部不适应。&&&&&&&
  纤维结肠镜广泛应用临床,对本病的诊断大为确切,在发作期,镜下直接观察肠粘膜呈细颗粒状,广泛弥漫出血、水肿、肠粘膜增粗。血管网模糊,散在糜烂,对有白苔,粘膜脆易出血,叶多数形状不规则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覆盖有黄白色或血性渗出物,晚期病人有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假性息肉形成甚至癌变。&&&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大肠癌占第二位,年新增病例高达60余万,占全部确诊数的100%以上,大肠癌的年死亡率在9/10万以上,因此病变严重者或有假性息肉应作膜组织检查进行病理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溃疡性结肠炎在急性发病期,少数患者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在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可查血皮质醇含量,治疗后血皮质醇含量可降低,但要在用一个时间内抽饿血。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以下几点:
  6.1休息& 在急性发作期和严重时均应卧床休息,一般情况下也要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6.2镇静& 病人往往神经过敏、恐惧、情绪紧张、忧虑,应向病人解释病情排除顾虑尤为重要,必要时可用镇静安定类药物。
  6.3饮食调理& 禁烟酒及刺激辛辣食物,加强维生素补充,保持便秘。
  6.4对症治疗& 如腹痛、腹泻、贫血、失水、电解质紊乱,病情严重,病变长期活动,梗阻,假性息肉,肠瘘应考虑手术治疗。
  6.5皮质激素& 可以服强的松10mg,一日3次,抗组织胺对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效。
  6.6抗感染& 首选柳氮磺胺吡啶(SASP)急性期4~6g/日,分四次口服,二月后减量,维持量每月1.5~2g,分3次口服,疗程应在1年以上,合并其他细菌感染选用其他维生素。
  6.7局部灌肠& 治疗能尽快缓解局部症状,迅速控制疾病发展。灌肠配方有以下几种供选择:
  6.7.1 0.9%生理盐水150ml+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无菌药粉1&2g+庆大8万cc。
  6.7.2 O.9%生理盐水150ml+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甲硝唑+止血药,出血严重者直接0.9%NSl00ml+凝血酶灌输。
  6.7.3盐开水150ml+思密达6~9g。
  6.7.4中药:清热解毒、止血。
  上述方法根据病情,每月选一种。
  6.8中西医结合补中益气,蕴肝解郁,调理气血,促脾利湿,也可选用米雅、整肠生、肠胃康、慢性结肠炎丸、补脾益肠丸等治疗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刘桂敏,刘悦,董秋燕、溃疡性结肠炎的家庭发病.中华内科杂志.
  [3]邹多武,许国裕,等.肠炎综合征患者直肠容量感觉.
  [4]袁世珍,等.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近况.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如何选择?_百度宝宝知道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如何选择?
麻麻快来陪我玩
宝宝1岁4个月LV.13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你了解多少?
   来源: “航海消化”微信公众号
   作者:朱海杭
溃结的治疗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1)治疗方案基于IBD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意见(2012年 广州);
  (2)目前溃结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治愈只能缓解;
  (3)治疗方案需由消化专科医生为你制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和停药;
  (4)不同的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药物和手治疗方案(见下表)。
  (5)一般药物治疗多采用“升阶梯”疗法,即一种无效时更换另一种。
  (6)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病情,缓解后改为维持治疗。
  (7)药物治疗后85~95%病情缓解,药物无效或并发症时需手术治疗。
溃结治疗的疗效如何判定?
   (1)缓解: 当腹泻粘液血便消失、血沉和C反应蛋白正常、肠镜炎症基本消失时称为部分缓解,当肠镜下肠粘膜恢复正常形态时称为完全缓解。我国以轻中型、首发型为主,绝大多数能达到缓解。
   (2)有效: 当腹泻粘液血便、血沉和C反应蛋白、肠镜炎症有所好转时称为有效,一般用药后2-4周起效,起效后6-8周改为巩固维持治疗。
   (3)无效: 当腹泻粘液血便、血沉和C反应蛋白、肠镜炎症治疗2-4周后无好转时称为无效,通常要加用或更换药物治疗,同时还要寻找无效的病因。
   (4)复发: 缓解后再次腹泻和粘液血便称为复发。缓解后3个月内复发称早期复发,1年内1次发作称偶发,多于2次称为频发,一直不能缓解称为持续发作。
一线药物:氨基水扬酸
  (1)轻症时的首选药物,中重症的基础用药,缓解期维持的主要用药。
   (2)种类: 主要有柳氮磺吡啶(SASP)和美莎拉秦(5-ASA)两大类,两者临床疗效和剂量相当,SASP价廉但副作用较多,进口5-ASA(莎尔福、颇得斯安、艾迪莎等)价贵但副作用较少,也有国产5-ASA价格相对较便宜。
   (3)用法: 治疗剂量1-1.5克/次,三次/日,维持剂量1克/次,二次/日,餐后口服。
   (4)疗效: 2~4周起效,有效治疗至6~8周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一般要3~5年或更长。
  (5)副作用较少,可有过敏、心血管、消化、神经、造血系统药物反应,个别反应较重而停用。
  (6)单纯直肠乙状结肠炎可单用或加用局部用药,如SASP2 克+锡类散1 支+白芨10克+生理盐水150 ml/次灌肠或美莎拉秦栓剂1克/次或灌肠剂2 克/次灌肠,均为每日1~2次,有效后改用药物维持治疗。
二线药物:糖皮质激素
  (1)中重度活动期的首选用药,氨基水杨酸作为基础用药;轻症足量氨基水扬酸无效或明显副作用时,尤其是病变较广泛者,应及时改用糖皮质激素;一般不用作维持治疗。
  (2)首选泼尼松10~20 mg/次,三次/日,餐中或餐后口服,起效较快,2~4周缓解后逐渐缓慢减量至停药,一般用药不超过三个月,继续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注意泼尼松快速减量会导致早期复发;用药4周症状不能缓解称为无效,3个月内减量至10 mg /日仍不能停药时称为激素依赖。
  (3)病情较重时先用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龙40~60 mg/d,或氢化可的松300~400 mg/d,用药7-10天,病情缓解后改为泼尼松口服并减量,继续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
  (4)单纯直肠乙状结肠炎可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100~200 mg/次或布地奈德泡沫剂 2 mg/次,均为1~2次/日灌肠,症状缓解后续用维持治疗。
  (5)可有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血糖升高等副作用,由于用药时间短一般不重,停药后逐渐消失。
  (6)可用布地奈德替代泼尼松,疗效不及泼尼松但副作用较小。
三线药物(一)硫唑嘌呤AZA
  (1)适用于轻中度活动期糖皮质激素和氨基水杨酸药物治疗无效或毒副反应大不能使用者,治疗有效后改为维持治疗。
  (2)目前剂量大小不很统一,对亚裔病员剂量一般偏小,口服50 mg/次,每日一次。
  (3)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胰腺炎、肝脏损害、感染、感觉异常和增加淋巴瘤风险等;一般小剂量时副作用不大。
  (4)起效较慢,用药后3个月的缓解率可达70~80%,。
  (5)与氨基水杨酸制剂合用可能会增加硫嘌呤类药物骨髓抑制的毒性,需要严密监测。
三线药物(二)环孢素(CSA)
  (1)重病员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平均5天后仍然无治疗反应,应转换应用环孢素拯救治疗。
  (2)环孢素2~4 mg/kg/d、静脉滴注,起效快,短期有效率60%~80%,5~7天无效者及时转为手术治疗。
  (3)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有效浓度 100~200 ng/ml,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4)有效者待症状缓解改为口服继续使用一段时间,逐渐过渡到硫嘌呤类药物维持治疗。
三线药物(三)英夫利西IFX
  (1)重症病员当激素及上述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转换治疗替代药物、或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治疗时中症可考虑英夫利西治疗。
  (2)5 mg/kg/次,约每次300 mg+250 ml生理盐水静脉点滴(超过2小时)第0、2、6周用药各1次,后每8周使用1次,60~80%病情得到较快缓解,费用较高,可能诱发机会感染。
  (3)近年国外应用英夫利西作为“拯救”治疗已肯定其疗效,上述治疗无效时亦可转换英夫利西治疗。
何时需要手术治疗?
  (1)重症时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约3~7天(平均5天)仍然无效、或环孢素、英夫利西〝拯救〞治疗无效时,应手术治疗,应权衡手术的利弊,视具体情况决定;
  (2)对中毒性巨结肠者一般宜早期手术;
  (3)随访有恶变时手术治疗;
  (4)急诊手术推荐经腹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并末端回肠造口术;择期手术患者推荐首选全结直肠切除并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
其它治疗方法有哪些?
  (1)重症病情重发展快,会危及生命,应立即收住入院予积极治疗。
  (2)补液治疗,防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是注意补钾。
  (3)便血量多、血红蛋白过低贫血者适当输注红细胞。
  (4)病情严重者暂禁食,静脉肠外营养或置入鼻空肠管肠内营养。
  (5)合并艰难梭菌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应及时处理。
  (6)忌用止泻剂、抗胆硷能药物、阿片制剂、非甾体类消炎药等以避免诱发结肠扩张。
  (7)对中毒症状明显者可考虑静脉用广谱抗生素。
  (8)辅助应用谷参肠胺、益生菌群类药物有助于提高疗效。
  (9)粪菌移植法近年来受到重视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溃结病员缓解期如何随访?
  (1)每1~2月门诊随访一次,了解大便性状、次数,检查大便常规+隐血、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的变化。
  (2)每1~2年复要做一次肠镜检查,尤其对病程超过十年的病例。
  (3)根据临床分期和药物反应调整药物维持剂量和用药次数。
  (4)维持治疗至少3~5年,根据病情、肠镜检查结果、生活工作的环境决定是否继续维持用药。
作者简介:
   朱海杭 男(1959年-)198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江苏省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扬州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医近40年临床上擅长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消化内科疑难疾病的诊治。熟练EMR、ESD、ERCP、EVS,EVL等内镜治疗技术。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zhaochenglong@yxj.org.cn
请注明:【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来稿以word文档形式,其他不予考虑
小编微信:cdx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