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抒发了什么情感全诗描写了在异乡的

描写春天的故事
描写春天的故事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游园不值》
  应怜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更多栏目推荐静夜思李白 【范文十篇】
静夜思李白
范文一: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马茂元)
范文二: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郎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远看山有色,
烟村四五家。
近听水无声。
亭台六七座,
春去花还在,
八九十只花。
人来鸟不惊。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头上红冠满身雪白平生不敢一叫千门
床前明月光,
锄禾日当午,
疑是地上霜。
汗滴禾下土。
举头望明月,
谁知盘中餐,
低头思故乡。
粒粒皆辛苦。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牧童骑黄牛,
泉眼无声惜细流,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歌声振林樾,
树阴照水爱晴柔。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意欲捕鸣蝉,
小荷才露尖尖角,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忽然闭口立。
早有蜻蜓立上头。
11、赠刘景文
13、 回乡偶书
14、 赠汪伦
荷尽已无晴雨盖,
远上寒山石径斜,
少小离家老大回,
李白乘舟将欲行,
菊残犹有傲霜枝。
白云生处有人家。
乡音无改鬓毛衰。
忽闻岸上踏歌声。
一年好景君须记。
停车坐爱枫林晚。
儿童相见不相识,
桃花潭水深千尺,
正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 下册
16、宿新市徐公店
17、望庐山瀑布
19、敕勒歌
离离原上草,篱落疏疏一径深,日照香炉生紫烟,两个黄鹂鸣翠柳,敕勒川,阴山下。
一岁一枯荣。树头花落未成阴。遥看瀑布挂前川。一行白鹭上青天。天似穹庐,
野火烧不尽,儿童急走追黄蝶,飞流直下三千尺,窗晗西岭千秋雪,笼盖四野。
春风吹又生。飞入菜花无处寻。疑是银河落九天。门泊东吴万里船。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20、夜书所见
2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2、望天门山
23、饮湖上初晴后雨
萧萧梧叶送寒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光潋滟晴方好,
江上秋风送客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色空蒙雨亦奇。
知有儿童挑促织, 遥知兄弟登高处,
两岸青山相对出,
欲把西湖比西子,
夜深篱落一灯明。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淡妆浓抹总相宜。
24、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年级 下册:
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泗水滨,
七夕今宵看碧霄,
云母屏风烛影深,
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
牵牛织女渡河桥。
长河渐落晓星沉。
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
家家乞巧望秋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穿尽红丝几万条。
碧海青天夜夜心。
29、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题西林壁
31、 游山西村
3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3、送元二使安西
横看成岭侧成峰, 莫笑农家腊酒浑
故人西辞黄鹤楼,
渭城朝雨浥轻尘,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丰年留客足鸡豚
烟花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重水复疑无路, 孤帆远影碧空尽,
劝君更进一杯酒,
只缘身在此山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 惟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
34、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年级 下册:
35、独坐敬亭山
36、望洞庭
37、 忆江南
众鸟高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孤云独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春来江水绿如蓝。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能不忆江南?
39、四时田园杂兴
40、渔歌子
昼出耘田夜绩麻,
西塞山前白鹭飞,
村庄儿女各当家。
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子规声里雨乡村四月闲才了蚕桑又
童孙未解供耕织,
青箬笠,绿蓑衣,
也傍桑阴学种瓜。
斜风细雨不须归。
41、泊船瓜洲
43、长相思
京口瓜洲一水间,洛阳城里见秋风,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
钟山只隔数重山。欲作家书意万重。
春风又绿江南岸,复恐匆匆说不尽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
明月何时照我还。行人临发又开封。
44、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5、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五年级 下册:
47、舟过安仁
48、 清平乐·村居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
笛弄晚风三四声。 收篙停棹坐船中。
发谁家翁媪?
归来饱饭黄昏后, 怪生无雨都张伞,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
不脱蓑衣卧月明。 不是遮头是使风。
头卧剥莲蓬。
49、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0、诗经.采薇 (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51、春夜喜雨 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3、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54、马诗 唐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5、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6、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7、芙蓉楼送辛渐 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8、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9、石灰吟
明 于谦(qiān)
千锤万凿(záo)出深山, 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ěr)东西南北风。
6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2、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
63、浣溪沙 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四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6、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玉颗姗姗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范文三: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诗文解释】
美人卷起珠帘,紧锁着蛾眉久久地坐着。只看见泪水湿成一片,不知心中怨恨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文解释】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人更亲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文解释】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诗文解释】
宝剑在握,犹如贯注古今的流水在我手心流注。临别之时把它奉赠给你,希望不要用它去报一己私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文解释】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
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文解释】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文解释】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文解释】
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能在人间居住。不要买下沃洲山,现在已经有人知道那儿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文解释】
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文解释】
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鸣叫声。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文解释】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文解释】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春草年年转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
范文四: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4]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编辑本段版本说明
  明代版本:   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
,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5]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
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莫砺锋在《百家讲坛》进行唐诗普及时,选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谓的‘篡改’不是一个人任意妄为的,而是长久以来的集体选择。古诗流传的历史,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大家觉得这样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万百读者共同选择了这个版本。”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近年来有关版本争议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常识普及不够。因此,有学者表示,国人对文史知识的缺失应引起深思,要意识到普及文史知识的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存有敬畏之心。[6]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7]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静夜思》李白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8]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9]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701年正月十六[2月28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内容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范文五:静夜思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静夜思》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
这首诗明白如话,平淡无华。但它长于即景生情,自然流出,宛如天籁,于平淡之中寓深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是描写小睡乍醒时诗人所见所感的情景。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而铺洒在床前,熠熠生辉,令人乍见以为是银霜凝地。这里“月光”的乍见及心头的生“疑”,都大有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韵致,表明游子被思乡情绪所袭扰,已是辗转反侧,眠不能彻夜。“疑是”二字则将诗人少睡初醒而蓦然看见月光铺洒床前时瞬间的恍惚朦胧的感觉和神态,都给维妙维肖地状摹出来了。“疑”字还具有提领下文的作用——正因为生“疑”,才会引出了诗人举头、低头的一系列动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句,写诗人举头、低头之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明月在天,耀如白昼,面对“霜”天之月,诗人怀念故乡的思绪如潮翻飞。这里,“故乡”意域宽阔,启人
思索。诗人思念的可能是故乡间的巴山蜀水、“峨眉山月”、司马相如的琴台、孩提时击剑任侠的往事,也包括故乡的亲友?..但诗人都没有具体点破,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静夜思》中,从取景、造境、到用语,都是那么清新、自然,真可谓“天然去雕饰”。因此,这首明白如话的小诗不但使人感到并不“单调”、“乏味”,而且平而有趣,淡而有味,是“反朴归真”的佳品。
这首诗的高妙处还在于诗人善于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围绕“低头思故乡”这一中心来凝聚诗人纷飞的思绪,如潮的感情,从而使诗的浓情炙人。长期的漫游异乡,强烈的思乡之恸不断地来袭扰诗人的心灵的。但诗人摒弃了其他之一切,而是只截取生活中小睡乍醒后的一个富有包孕的片刻和一刹那的内心感受,以情观物,集中刻划,从而使诗的感情分外浓郁、感人,读后令人感到诗意深厚,回味无穷。
范文六: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李白:赠孟浩然 *
李白:将进酒 *
李白:行路难
范文七:《静夜思》原版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
《静夜思》日本版为原版,中国的被改过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斯报道 日本共同社29日文章 原题:日本保存的古代中国文化元素见证两国渊源
作者:河野彻
最近共同社报道了一则华裔初中生来到日本后才发现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存在两种版本的趣闻。说实话,虽然我也在日本初中的“汉文”(古代汉语)课上学过《静夜思》,但是一直没有仔细研究过在中国流行的版本,看了这篇报道后才意识到中日所传版本有所不同。
据称在日本流传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原诗,而在中国被人们所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宋代以前的版本都跟日本遗留下来的版本一样,可以说日本完整保存了这首诗的原初面貌。
我不是专家,没有能力分析为什么这首诗在中国后来被稍作改动了,但觉得短短20个字中两次出现“明月”有点繁琐,且“看月光”比“明月光”显得主动,表达了诗人的原意。我觉得原版文字虽然比较直接,但符合豪迈诗人李白的风格。
在十九世纪欧美势力挟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学力量进入东亚以前,对江户时代“锁国”两百年的小岛屿日本来说中国是一个大国。日中两国来往大约两千年, 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一直是学习崇拜对象。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加入西方帝国主义的行列、走上相当于“中体西用”的“和魂洋才”之路,但学校 里仍设有“汉文”课,学习中国的基本古典。二战后日本人一方面五体投地向美国学习,一方面依旧从初中便学习“汉文”。
其实,日语里有很多从中国传下来的四字成语。我们也把“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为“鸡口牛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为“瓜田李下”等等。包 含数字的成语更多,诸如“朝三暮四”、“四分五裂”、“五里雾中”。日本人对有些中国成语的来源“一知半解”,但成语在日语里可谓“四通八达”,它的“千 姿百态”丰富了日语。这些词汇日本人全部都用,正是“大同小异”。 有意思的是漫长的时间过去后,与李白的《静夜思》一样,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举一个例子,日本人把和服也叫作“吴服”。日 本历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吴国”应天皇的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纺织缝纫技术专家的故事。中国战国时代和汉朝的服装是宽衣博带,很像日本和服,穿短
衣裤 子是北方骑马民族进入中原以后的事。在日本除了骑马的武士阶层和劳动需要外,大部分人一般不穿裤子,装束一直保持宽衣博带,明治维新后才开始穿短衣裤子。
奈良拥有一千二百年以前的古代天皇仓库“正仓院”,里面保存了很多唐代传入日本的文具、乐器、纺织品、书籍等宝物。唐代乐器在中国已经失传,正仓院收藏的唐代横笛、尺八等是仅存的实物。此外,院中还藏有珐琅工艺品、丝绸纺织品和紫檀棋盘等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
不仅是有形的历史文物,日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很大影响,可以说日本保存了不少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国人研究日本后或许可以重新发现自己 失掉或已改变的文化。我相信,中日双方虚心坦怀地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学习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可以进一步促进彼此了解,深化友好感情。
范文八:赏析李白的《静夜思》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
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范文九: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双。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译文及注释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这首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
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四、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五、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范文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这首《静夜思》早已流传甚广 ,到了今天,就连牙牙学语的幼儿都能说“床前明月光”了。可以说,任何唐诗选本都少不得这首诗,当然也是当今语文课本的必读篇目。对这首诗歌的鉴赏,或谓赏析、欣赏、译释等文章盛行,堪称百花争艳、自由放言;只是对诗中李白的床和当时诗人情态的看法不免趋同,即稍嫌一致了。(幼儿读物的《静夜思》还画上了李白的寢室窗户、卧床等。)我以为这种时下流行、几乎一致的看法并不正确。   本文对此提出“别解”,如对“床”字就予以重新解读,对李白当时的情态予以新说。   一   当今 ,唐诗赏析文字的权威读物当数《唐诗鉴赏辞典》(本文简称《鉴赏》),其中有《静夜思》赏析一篇,兹摘录如下: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1]   这里要说的是,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指睡觉的床,而是指坐的“牀”,今天叫坐椅的。(床为牀的俗字,当系后起。今天规定简体,作床。)《静夜思》诗中 ,李白没有在卧床上“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如《鉴赏》所说;再说,“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之后的描述,难以圆通。于是,本文要说明,这“牀”是坐具而不是卧具;李白此时在坐,没有卧;诗人举头、低头是在静夜中(门窗外)坐着望月思乡的情态。   二   关于《静夜思》的“床”之作卧床解,源于何时,待考。兹姑称之“卧床说”。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参与争论,那大约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至于50年代以前,也许人们还没有想到用白话来作译释而给后来的读者留下解读的空间。)可惜,在特殊的历史年代里,连这类争论也消失了。当时,与“卧床说”不同,认为这“床”不是指卧床,而是指“井栏”。其原因在于“床”既有井栏这一义项(如《韵会》:“井干也”),而李白其它诗中就有“床”是指井栏的。“井栏说”虽言之不详,但本文认为此说至今还值得重视,便把其论据列出,大约三条。为了说明此说并不妥帖,还逐条辨析:   1.《长干行》句“绕床弄青梅”;2.《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句“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3.《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句“玉床金井冰峥嵘”。[2]这些确实不指卧床,其2、3两例之银床玉床也确指井栏。   本文认为“床”的井栏之义不宜用于《静夜思》。因为,这在李白诗中是特殊用法,具有特殊语境(况且以上第1例之床既非卧床亦非井栏)。此先说这第2、3例之银床、玉床确指井栏而确非《静夜思》中的“床”,《静夜思》不涉及井栏。   第2例(《赠别》)诗句中,金井、银床并举,梧桐、飞叶各别,意在对台卿优越位置的称美,对自身飘泊身世的感叹。诗中还有“因为洞庭叶,飘落之潇湘”等语,都有希望友人援引之意。庾肩吾早有“银床落井桐”的诗句,若李白用其典,亦只为婉转陈述己意;观其情调,可见此诗写于被罪谪之后。[3]而第3例(《答王十二》)诗句,从表达的失意之情来看,或当作于李白离开京城几年之后的浮游生活中。[4]关于“玉床金井冰峥嵘”句,有注曰“玉床金井言其美丽之饰,如金如玉”。[5]诗句以此美好意象来比况曾经有过的好日子,正映衬出诗人当下的怅惘。这与《静夜思》之“气骨甚高、神韵甚穆”(《唐宋诗醇》)相较,是大不相同的。这篇《答王十二》诗,更能看出诗人在流寓之时的自我宽解。这两首诗都多少带有为应酬而作的色彩,此所谓特殊语境吧!明乎此,可知这井栏义的银床、玉床显然不能用来指李白《静夜思》中的“床”了。   为稻粱谋而作诗而有求于人者,李杜诗章中不免有之,这是古代伟大诗人的悲哀,也是古今读书人的悲哀!说这些,也意在说明所谓特殊用法、特殊语境。   以上两例之“床”,虽指井栏却不是《静夜思》中的“床”; 而第1例“绕床弄青梅”之“床”就既不是井栏、也不是卧床,而是坐具。这恰好可作为本文坐椅之说的论据之一。   “绕床”之床非指井栏,这可以从井栏在人家住户庭院中所处的位置来说明。例如:《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牀,金瓶素绠汲寒浆”,可见是后园凿井;李贺诗句“井上辘轳牀上转,水声繁,弦声浅”,即出自其《后园凿井歌》。(这两例中的“牀”也正是井栏。)如要讲个什么“井文化”,可知从古到今没有在门户近前的前园内挖凿水井的事例。这样,可知《长干行》诗中“郎骑竹马来”决不会到后园去“绕牀”弄青梅,而应当是围绕大人在门前的坐处来嬉闹玩耍。因此,这床显然不指井栏。至于井栏又何以名“牀”,窃以为当得义于“牆”,这已是题外话了。《长干行》里“绕床”不是“绕井栏”,当然更不会指寢室里绕床。“绕床”当指围绕“坐椅”。下面详细申说《静夜思》“床前”之床所指就是坐椅。   三   “床”除了卧床、井栏(引伸的)之义,还有“坐具”之义(有多种坐具也名床)。《说文》云:“牀,安身之几坐也”。再看段注:“铉本作‘安身之坐者’……《孝经》‘仲尼凥’而释之曰‘谓闲居如此’……仲尼凥者,从尸得几而止,谓坐于牀也”。这里是说,凥读为居,再看《孝经》首章第一句即“仲尼居,曾子侍”。显然,这“安身之几坐”的几正是坐具,用今天的话说当是坐椅或坐凳,“仲尼凥”是说孔子坐在这椅凳上。这几,是用来与床互训的。总之,此“几坐”即指床,段注“谓坐于牀也”。
  《广韵》谓“床”:“牀俗字”(前面已提及),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的讨论。   再说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言先王至德要道,当然不会躺在床上像今人那样随便扯谈什么理论。故曰孔子“坐于牀也”。至于卧具之床,固然早见于文献,如《诗·小雅·斯干》之“载寢之牀”,那是供人寢卧、形制较大的。而据《释名·释牀帐》所言“人所坐卧曰牀,牀,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顺带说,古今有苗床糟床河床机床等名当是得义于装的。)更多的“牀”指坐具床,如“榻、枰”,以其形制小。“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6]今天或叫单人椅。且看《说文》谓床“安身之几坐也”后面的段注:“汉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此以榻注床,此“榻”是坐具,属床。再看《释名》谓“牀”之“小者曰独坐”,王先谦引《水经注·湘水篇》云:“‘贾谊宅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云谊宿所坐床,是即枰也。”[7]可知这在汉代时,一个坐的石礅子也可叫床(是即枰也)。往后的“床”其名实如何,下文交待之。   不同于贾谊、管宁所坐,形制非同一般的大坐具名床者,如曹丞相“办公厅”里的就是。《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显然,这床就是比今天的豪华椅还大的坐具,当时毕竟叫床。同样,形制很小的也叫床。《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牀……京都贵戚竞为之。”且说这胡床,据陶穀《清异录》载:“胡牀施转关以交足,穿便条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是很轻便的坐具,今天的折折椅者,古已有之,其来自于胡,亦称为“床”。   单说床之为坐具者,后来名称有了衍变:即床之常用为坐具者名为“椅”了(也许相当于现在从椅中把臃肿的胖椅名为“沙发”吧)。“椅”当为借字,其本字为“倚”,故椅或当取声取义于此。“椅”本树木名(川西称“水冬瓜”),《诗·鄘风》云“树之榛粟,椅桐梓漆”。而坐具床称为椅的时间却晚于“牀前明月光”多少年了。所以,窃以为,赵宋王朝乃至五代以前,坐具无“椅”之名而泛称为牀,此后才有“椅”和原有的榻并称。   宋人欧阳修《新五代史·景延广传》载:“天福八年秋……延广所进器服、鞍马、茶床、椅榻皆裹金银”。这里,此茶床为茶具,如笔床、印床之为文具名,坐具之“床”已有新名 “椅”,“椅榻”并列。且说宋代已有“校椅”之名,宋人张瑞义《贵耳集》有云:“今之校椅者古之胡床也”。可见,皇上坐龙床(皇权制结束,此名犹存,堪称万岁校椅),臣僚坐一般校椅;梁山好汉们皆坐,晁、宋所坐即头把校椅。至于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还说到靠背椅:“如胡床之有靠背者,名东坡椅”。不管什么椅,其实从前都叫床,唐朝无椅之名当然称床,“床前明月光”, “床前”二字,后人纵然知道是“坐椅之前”,也应无法臆改了。   四   下面以诗、文材料作佐证以更加具体说明唐朝的“床”,且阐明诗人静夜思乡所坐之方位。   至今,中国院落里,屋檐下的阶沿之上,临窗之处安放坐椅,这景况还常见。李白夜思所坐之方位当如是。兹引杜甫诗《少年行》,诗云:“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氏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诗后原注:“床,胡床也。”[8]综观诗意,可见那“少年”是个有来头的官二代,临阶下马一屁股坐在人家的椅子上。杜诗在这里亦称椅为床,这“床”正是安放在阶沿上的,此在盛唐之时。再引中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故事予以说明,人们熟习“人面桃花相映红”诗句,时人孟棨《本事诗·情感》叙述此事,说崔护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院,口渴了去敲人家的院门要水喝,院门内有姑娘应声,“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崔辞去,送至门……”按常理,这崔生当在院门外一饮而尽,道谢便走,谁知又进入院内,就有了“去年今日此门中”的场景:那姑娘端把椅子请崔坐,自己乃傍桃斜逸的树枝伫立,崔乃惊喜于“人面桃花相映红”了,可见二人相距不远。(按:这在唐时,算是大胆爱情的故事,但决不类今日的“时代青年”。)显然,这“设床命坐”,或许就在阶沿上,也可能将坐椅置于桃树院坝里,而不会在屋内。总之,此“床”更决非什么寢室里的睡卧之床也。例不多举,应能说明:唐代诗文皆称椅(凳)为床。   至于唐代椅(凳)的形制,即其模样如何,可参见传世文献画作——(宋·佚名所作)《十八学士图》:场景是庭院花园、苍松翠竹,唐代学士们一起研讨经义,围坐一张大桌者有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学者型高官,所坐的“床”有长方形双人坐榻、圆鼓形坐凳、正方形带扶手靠背椅等。这里没有看到那高出人头的雕花靠背椅(如当今企事业老总所坐),此椅可另见于《地藏十王图》[9]。无须赘言,这些椅凳都叫“床”。李白坐前是明月光,而诗人究竟坐的何种椅,本文从略。   五   最后,有必要谈谈与本文论题有关的《静夜思》的版本问题。我们知道,历来诸多选本中,清乾隆时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影响很大,最为普及,其《静夜思》也是当今所遵循而通行的版本。而此版实为清初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所定,“疑为士祯所臆改者”[10]。其原版如宋人所编《万首唐人绝句》、清人所编《全唐诗》等,兹录其未经“臆改”的原版《静夜思》如下: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若这样,如说诗人在卧室里而言“举头望山月”,问题就更为明显;若说诗人(在室外坐椅上)静坐夜思,则顺理成章。然而,深通诗美的王士祯臆改“看”、“山”二字各作“明”,“明月”两见,今天看来亦自有妙处。对此,20世纪80年代就有“诗文欣赏”的文章说到版本问题,说到“改动”版:“是老百姓自然而然地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语言习惯改造它”,此说值得参见;文章中另有欣赏说:“比如,我们可以设想,诗人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梦醒过来,望着一轮明月,产生了乡思;说不定,他刚才做的正是个思乡的梦,醒来后‘思故乡’便是回味梦中之事”[11]。这和上文所引《鉴赏》之“短梦初回”说大体一致,是倾向“卧床说”的,我以为同样值得商榷。
  再来看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上文已说过,他当时坐的“椅榻”,当然叫作床;而这诗句中的“床”,其音与义,只应如此。按上文所引《鉴赏》,这床是李白“朦胧”睡觉的床,然而,如果李白“迷离恍惚”地睡在床上“凝望着月亮”,而说他“举头”、“低头”,显然有问题。不过,或者(比如有其它“鉴赏”)说,李白在床上睡着,此后又翻身起来坐在床沿上(或又起身踱步)看那照射进来的床前明月光,当然可以举头、低头。可惜,这与“静夜思”那空旷寥廓的意境不合。按情理,人忧思则夜不能寐,与其睡着,不如坐着。李白诗《夜坐吟》有云:“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李白《静夜思》,无论原版还是清代才有的改动版,诗人独坐夜思于室外而不是在卧室里,方才符合情理。   结语   本文认为,关于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之床字的解析与李白坐与卧问题的探讨直接关系到《静夜思》意境的赏析。诵读《静夜思》,不禁令人想起阮籍《咏怀诗》句:“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者相较,一是忧生之嗟,一为怀乡之叹;山黯风清,月明夜静。伟大诗人的情韵,雋朗深沉的诗风,今日鲜见了。   本文以为《静夜思》那景况,且用今天话说:   静静的夜里,李白坐在椅上(无论坐榻、大圈椅或什么靠背椅),在檐下的廊庑上孑然一身。一望坐前,明月如霜;仰望夜空,幽寂寥落,低头黙默思念,家乡迢迢路远。   总之,拙文非难“井栏说”,不赞成通行的“卧床说”,管见一得,暂且忝称“坐椅说”。当然有不足之处,尚望请益于方家。   注释: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9页、250页。   [2][3][5]参见瞿蜕园、朱金城:《 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第771页、1143页、1144页。   [4]参见王伯祥编著《增订李太白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6][7]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5页。   [8]仇兆鰲:《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1979年版。   [9]参见《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据编者说,原画作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0]《全唐诗》第三函第四册《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高步瀛选注《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1]《漫说〈静夜思〉》,《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84年第4期,第39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夜思抒发了什么情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