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水肿的治疗好治吗

你确定要删除回复信息吗?
你确定要该图片补充说明吗?
提问: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严重脑积水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积水
您好!我是郑州的一位病人家属。我奶奶74岁,得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且二度出血,在郑州的一家医院做了造影介入手术,放了俩个弹簧圈并且手术比较成功,但是引起了脑积水。后又做了一次脊椎穿刺,引出了12毫升,后来又在头上做了脑外分流引淤血,但是由于一次抽搐使颅压升高导致淤血和积水全部集中在脑干部位并且压迫脑干,甘露醇和人血白蛋白都用了,效果不明显。现在我奶奶在重症监护室,而且无意识。我么这边的医生说我奶奶就算好了,也是植物人。像这样的病人,邸医生您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如果有好办法我们将会拿着我奶奶的片子去北京拜访您!
我们全家人都期待您的回信!
一位急切的病人家属
回复专家:赵澎
您好,病情已经了解,像这种情况的病人预后不良,当时选用栓塞是什么部位的动脉瘤啊?估计还并发了高血压脑出血吧。出血部位在脑干,这样手术风险极大,而且病人的生存率极低。我觉得还是选用保守治疗吧,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要是能渡过去,估计生活质量极低。有什么问题您再提吧
患者补问:深海鱼
您好!我奶奶就是因为高血压引起了动脉瘤破裂,出血部位是蛛网膜下腔后交通部位。因为是二次出血了,所以没有选择保守治疗,直接做了造影介入手术,手术也很成功。但是就是因为做了手术引起了脑积水,用了甘露醇和人血白蛋白都不怎么见效果。现在脑积水和淤血集中在脑干部位了,像这样的情况,请问赵医生还有没有更好的抗水办法?根据您的经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我奶奶的病情!敬请期待您的来信,谢谢!
急切的病人家属
回复专家:赵澎
脑积水要是狠严重的话,必须做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脑干部位的出血是没法治疗的,非常危险。其他的脱水治疗只是缓解当时的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 这些后遗症要注意
  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太了解,所以对于也就不是认识太多了,那么大家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是什么吗,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蛛网膜下腔出血轻度可引起头晕、头痛,严重者可引起脑病,甚至会导致患者记忆力减退。蛛网膜和软脑膜的潜在空间物质称为蛛网膜下腔之间。
  其病因可能是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血管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导致的,而最常见的诱因是用力和情绪激动,也可能在排便时及咳嗽、性生活时发作,有些车祸和打架也会导致蛛网膜下腔的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
  1、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以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腰背腿痛;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偏瘫,视力障碍,视网膜片状出血和视乳头水肿。而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低钠血症、再出血和脑积水等症状的出现。
  2、可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及经颅超声检查,并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凝血、肝功能及免疫学检查,发现出血原因时,应给予止血治疗。脑血管造影的价值是最具诊断价值的。
  3、当颅内压增高时,为了低颅内压,预防脑疝的发生和蛛网膜粘连,可以用20%甘露醇加氟美松静滴,进行治疗。当病人出现持续性的头痛、呕吐比较严重时,和药物疗不佳的情况时。这时可以采取放出血性脑脊液的办法,缓慢地将脑脊液放出。出血时可以用止血药物。
  注意事项
  减少搬动,走动,避免再出血。保持良好生活规律,建立好的饮食,可给予有热量、蛋白质、富含有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忌辛辣食物,避免喝酒和吸烟。同时限制水的摄入量,每日入量在1500ml,以免加重脑水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手术和介入治疗
  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如手术夹闭动脉瘤和畸形血管切除等,且术中将血块清除,可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相关阅读推荐:
现在的生活学习压力都很大,节奏也很快,很多时候会...
“意想不到!多吃xx食物能防癌”这谣言,大家都听过....
经常都能听到灰指甲,并且也知道灰指甲是传染的,那...手术后出现脑水肿能治愈吗
我母亲星期一做的血管畸形手术,四天后CT做出来已基本恢复正常,医生说很正常,但下个星期三开始全身没力,星期四发高烧39度以上,星期六昏迷,CT做出来是脑内大面积水肿,立即又做了开颅减压手术。把原先的骨头拿掉。手术后人已醒过来,就是非常虚弱。现在医生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脑水肿。请问有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能不能治好。急·~~~~
10-01-31 &匿名提问
脑水肿是指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是脑水肿的主要原因。 其它原因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动脉炎、血液病、应用溶栓抗凝药后、淀粉样血管病及脑肿瘤。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出血的机理 高血压如超过脑小动脉平滑肌的最大收缩能力,血管就被动扩张,平滑肌和内膜受损害,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入导致小动脉纤维素性坏死,小动脉平滑肌可透明性变,小动脉壁变薄膨出成微小动脉瘤;小动脉壁和微小动脉瘤在血压突然升高时破裂是引起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脑出血的脑部损伤机制 脑内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使其缺血、缺氧、水肿、颅内压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又更加重脑缺血,与脑水肿、颅内高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脑疝和继发脑干出血而危及生命。 脑出血多为单独的出血灶。血肿挤压周围的脑组织,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组织移位,导致天幕疝、小脑扁桃体疝,前者压迫脑干,使脑干继发出血、坏死,是脑出血常见的致死原因。出血数月后血肿即有自溶现象,末期可成为囊腔,称为中风囊,腔内可见黄色液体。 以下是脑出血致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在分析剖检的52例大脑出血中,39例(75%)有继发脑干出血,其中中脑出血血12例(30.8%),桥脑出血9例(23.1%),中脑桥脑均有出血18例(46.1%)。 继发脑干出血的机制:①血液由大脑出血灶沿传导束下行注入脑干7例(18%),呈索条状,多沿锥体束流入中脑基底部。②人脑出血灶破坏丘脑,直接延及中脑者2例(5.2%)。③大脑出血灶破入脑室,导水管扩张积血,血液进入导水管周围灰质,共8例(20.5%)。 ④脑干小血管出血,共25例(64.1%),多呈点片状出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融合成片。镜下可见出血灶中有管壁破坏的动脉,故基本上为小动脉出血。此外还可见某些血管充血、水肿区界限相当明显,与旁正中动脉或长、短旋动脉分布区一致,甚至在某一血管分布区,既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又可见动脉出血,这更证实为动脉出血。另外,在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周围,有时可见静脉淤血,偶见静脉周围有少许出血。 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出现昏昏迷早且重,39例中38例(97%)在发病24小时内昏迷:血压相对较高,39例 中31例(79.5%)的最高收缩压达 200mmHg以上,而无脑干出血组仅 46.1%(6/13),P<0.05;眼位改变多,占53.85%,表现为分离科视、歪扭斜视、眼球浮动、中央固定等,无脑干出血组仅有10%;存活期短.本组39例中 29例(74.4%)在48小时内死亡,无脑干出血组仅30.8%(4/13),说明脑干出血是促进脑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 (2)脑出血继发丘脑下部损伤:① 丘脑下部的解剖特点:丘脑下部包括丘脑下沟以下的第三脑室壁及室底上的一些结构,其中含有15对以上的神经核团,数以万计的神经分泌细胞,如位于第三脑室壁上的室旁核、空周围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等,丘脑下部长约 1cm,重约4g,约为全脑重量的3‰.但机制复杂,与植物神经、内脏活动.内分泌、代谢、情绪、睡眠和觉醒均有关。该区还有以下特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较脑的其他部分多一倍以上,且该处血脑屏障不够健全,有较高的通透性,故在缺氧、中毒,颅压增高、感染等损伤时易出现水肿和出出血等改变;漏斗柄是丘脑下部与垂体间的神经纤维联系,当其受压、肿胀、出血时,该联系即遭到破坏。②丘脑下部损伤的临床症状: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占位效应,致使丘脑下部受压,垂体柄水肿、移位、扭曲等,加以继发脑室出血损伤第三脑室壁均累及丘脑下部,出现症状,常表现为出血性胃糜烂或溃疡,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急性肺水肿,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中枢性高热,大汗淋漓等。 (3)脑出血继发脑疝;脑出血可以并发天幕疝,中心疝、枕骨大孔疝、蝶骨嵴疝、扣带回疝及小脑上疝。后三者一般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剖检时发现;前三者临床症状明显,多为症状加重或致死的原因。天幕沿时出现同侧瞳孔散大。中心疝时双侧瞳孔均小呼吸不规则。其病理标志为:①赤质、红核向下移位,②第三脑室向下移位,(3)丘脑下部及上部脑干向下移位。出现中心疝时,则很可能发生枕大孔疝,呼吸心跳解离,至死亡。 脑出血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多少。多数病人动态下突然发病, 起病急骤, 常伴头痛、呕吐, 这是因颅内压骤然升高所致。病情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 存在生命危险。因此, 内科治疗的关键在于减轻颅内压、脑水肿及控制血压,同时正确处理窒息、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以及心脏症状等并发症。本文讨论了脑出血的急性期治疗,着重于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脑出血急性期指发病的3~4周。抢救脑出血的三大原则是管理血压、管理脑压、处理合并症。患者绝对卧床,避免情绪紧张,保持安静,注意头部抬高15~20度。昏迷患者取半侧卧位,头部偏向一侧,给予间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并预防发生呕吐后误吸等,严格按昏迷患者处理常规进行处置。 1 管理血压 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多在脑实质内的穿支小动脉(豆纹、豆丘)。由于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扩张,形成微动脉瘤或小动脉管壁的纤维样坏死,所以当血压急骤升高时易引起小动脉破裂而出血。长期高血压致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平滑肌层变性坏死,在压力和血流急骤变化时,一处小动脉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血管反应出现周围多处出血融合,形成血肿或出血的散在分布。应将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不应太低,否则会造成供血不足后脑损伤等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内囊, 患者表现昏迷、嗜睡或清醒,除血压明显升高外,出现典型的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出血量大并破入脑室者昏迷加深,出现脑水肿、脑疝,病情危重,预后极差。 2 管理脑压 脑水肿是脑出血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致命因素之一。脱水治疗一般不少于15天。对于出血量大于50~70ml、年龄70岁以下的患者,手术清除血肿或局部钻孔抽吸治疗也是积极可行的措施。立体定向引流一般在3天后注射尿激酶。 3 处理并发症 脑出血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多种临床并发症,加之患者多数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从而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的脑出血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如下: 3.1发热 脑出血患者可出现发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感染性发热:主要由肺部感染引起。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言语障碍以及异常咳嗽的患者,呕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塞气管可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此外,肺部感染还可源于机械辅助呼吸措施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感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的二重感染以及长时间住院引发的交叉感染等。 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如下:①患者白天尽可能抬高床头30度,进食时则为90度。鼓励患者经常咳嗽与深呼吸,饮水不要用吸管。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应取侧卧位并将口角放低,或取仰卧位,以利咽部分泌物的排出。对昏迷呕吐患者,呕吐后应将口腔内异物用床边吸引器吸干净,以防吸入气管。②为防止鼻饲饮食返流,鼻饲速度不应过快,并须注意温度适宜,鼻饲前先充分吸痰,鼻饲后将床头抬高30度持续2小时,短时间内尽量不吸痰,以防引起呕吐。在出现胃液返流时,可适当减少每日鼻饲量,严重者暂勿进食。拔管时要注入少量气体,以免管头食物在抽出时落入气管。③加强呼吸道护理,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必须加强口腔护理,每2~3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更应重视吸痰问题,并发肺炎患者痰多如果不能彻底吸出,即使使用大量抗生素,亦不能使肺炎得到满意控制。④严重的肺部感染造成体温高、痰黏稠不易咳出,并且意识障碍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经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窒息者,可考虑气管切开,以利排痰、气管内给药和减少经咽部吸痰所造成的黏膜损伤。⑤积极治疗脑出血,控制脑水肿,争取早期恢复意识,以利肺部感染早期控制。⑥如已有肺部感染,则必须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脑出血并发呼吸道感染多为医院内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最多见(50%~60%),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葡萄球菌约占10%,肺炎球菌较少见(5%)。对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经验用药为:氨基糖苷类+半合成青霉素(广谱)或头孢菌素类;依克沙+羧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脑出血后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感染细菌多为寄居于皮肤黏膜的革兰阴性杆菌。长期留置导尿(1周以上)者应注意防止泌尿道感染,尤其是女性患者。为减少泌尿道感染应尽量避免导尿,如确需导尿时应严格消毒,并采用消毒封闭引流系统。无症状的菌尿症一般不必治疗,以免引起耐药菌寄殖。有症状者可依据分离的病原菌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多数菌尿症在导尿管拔除或加用抗生素后消除。一般泌尿道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类菌素+氨苄青霉素。 (2)中枢热: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常见于严重的脑出血破入脑室、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干出血或重型脑干梗塞。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患者无汗,躯干皮温高而肢端发凉,不伴寒战,没有与体温改变相应的心率改变,用解热药无效。退热的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包括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冰垫冰帽降温和冰水灌肠等。体质虚弱的老年患者,使用解热药需慎重,防止虚脱。条件许可又有适应证时,可选用亚低温疗法。有报道,中枢性高热与脑内多巴胺受体功能失调有关,故使用该受体的激动剂溴隐亭可能有效。 (3)脱水热:系由于脱水过度,水分补充不足,导致血液浓缩,颅内体温调节中枢受累而引起的发热。此外,脱水过度还可导致患者因体液不足致排痰困难,也增加了脱水热的发生。对于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肤干燥、尿量减少而红细胞压积增大,应考虑到脱水热的可能。处理方法首先应调整脱水剂量,其次也可进行物理降温。 (4)吸收热:主要见于出血性脑卒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系血液吸收过程中,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各种产热因子而引起的发热,常见于发病后的第1~2周内,以低至中度热居多,不伴有感染中毒征象和下丘脑受损症状,处理可采用物理降温。 3.2呼吸系统并发症 脑出血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除呼吸道感染外,还有神经源性肺水肿(NPE)。NPE是由于下丘脑受损而引起大量的交感神经物质释放,周围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血液从高阻力的周围循环转移到阻力低下的肺循环,结果使肺动脉内液体静压升高而损害毛细血管,液体渗出到肺泡内。近年的研究表明,NPE主要是由于血氧过低引起。NPE发生率与脑出血的病情密切相关,出血量大、病情重者NPE发生率高。NPE多呈暴发性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多数在24小时内死亡,应及早给予高浓度吸氧。近年推荐应用的硝苯地平10~20mg舌下含化,可迅速降低周围和肺动脉压力,对NPE有良好效果。多巴酚丁胺治疗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同时也能加快心脏的血流,往往是NPE治疗的首选药物。 3.3 消化系统并发症 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它是脑出血严重并发症之一,特别多见于脑干出血,常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即病情越严重,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半数以上。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变包括溃疡、黏膜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慢性溃疡急性发作等。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时间以脑出血后第1~2周居多。 上消化道出血防治的重点是保护胃黏膜,降低和中和胃酸,使胃pH控制在4以上和积极治疗脑出血。具体措施如下: (1) 纠正供氧不足:改善机体的氧供,首先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与肺的交换功能。在危重的脑出血患者应注意氧的供给。 (2)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上消化道出血虽是胃局部的表现,但它是全身反应中的一部分,内稳态对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维持合适、有效的血容量,但水过多将引起心、肺的损害。动脉的pH值也将引起胃黏膜pH值的改变,酸血症能增加胃黏膜的酸度。因此,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之一。 (3) 及早给予营养支持: 胃黏膜需要能量以再生、分泌黏液保护黏膜。肠内营养具有促进胃肠道恢复、刺激内脏与肝循环、改善黏膜血流、预防黏膜内酸中毒与渗透障碍等作用。脑出血病人,可及早给予肠内营养,在24~48小时内应用配方饮食,从25ml/h逐渐增至100ml/h,并增加谷胱甘肽、维生素E与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饮食纤维可改善结肠黏膜的营养以预防肠源性感染,每日的需要量应在10g以上。在不能口服时,肠外营养中增加谷氨酰胺也将有利于胃黏膜的生长,并为胃黏膜提供必需的能量。 (4) 止血剂:可使用安络血、立止血等药,也可用冰水100~2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4~8mg胃内灌注。 (5) 手术:上述止血措施无效时,应及早行内窥镜检查,试行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 此外,需严密观察病情,了解呕吐物和大便情况,注意神志变化和肢体皮温色泽;监测血压和脉搏,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等;做好胃管的护理,每次注药或进食前应回抽胃液肉眼观察,必要时行潜血检查。 脑梗塞脑溢血 *首先需要卧床休息,要有乐观开朗的心态,对疾病的康复要有充分的信心,与我们密切配合,积极治疗,早日康复。 *有的患者会出现一侧或双侧手脚不能活动、无力,或者出现暂时性的不能说话,可能在日后生活中有一定影响,您对自己的疾病要有正确认识,只要及早药物控制,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如数数、看图说话等),并持之以恒,这对瘫痪的手脚及语言功能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饮食上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如鱼类、豆制品、五谷、黄豆等,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如浓茶、咖啡、油炸食物),多进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如有面肌瘫痪者,可进半流质,如奶糊、粥,进食时需向健侧(无面瘫处)输送食物,喂食速度要慢,避免病人呛咳,造成窒息。如病情危重,吞咽困难,医生会予以插胃管,给予鼻饲流质,保证营养供给。 *患者因为肢体受疾病的影响出现对冷热刺激感受迟钝,所以提醒家属禁忌在天冷时用热水袋等暖具帮助取暖。否则会造成烫伤等严重后果。 *病员肢体活动不利伴大小便失禁,注意保护皮肤,每次便后清洁肛周会阴皮肤,保持干燥,可适当涂抹爽身粉,每二小时护士会予病人翻身、拍背,避免瘫痪肢体皮肤长期受压坏死,发生褥疮。 *发病后1~2周内,病情基本稳定时,可及早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每日三次,每次10~20次不等,进行按摩、被动活动,可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以后可增加锻炼次数,帮助尽早康复。 锻炼方法: *开始时做深呼吸及简单的主动运动,着重偏瘫一侧手脚的伸展运动:肩外展、上肢伸展、下肢弯曲。 *运动间隙用枕垫、木架维持肢体功能位,防止上肢屈曲、足下垂等畸形。 *可逐步增加坐、立、行走练习,进行正确步态行走、上下楼。注意加强保护,防止跌伤等意外。 *上肢活动功能初步恢复后,着重做爬墙、抓放物品、盘核桃等运动,加强自理能力练习:进餐、梳洗、穿脱衣等。 *情况进一步好转,可进行写字、编织、园艺等劳动治疗。 如何与失语患者沟通? 1).说话时用短而清楚的句子,速度比正常缓慢一点。 2).鼓励说话,不要强逼,发问时用简单直接的问题,使病人能答“是”或“不是”。 3).对于有严重沟通问题者,可以用手势及面部表情表达你的意见,亦可鼓励病人用手势去沟通。 4).每次与病人交谈时,要给予足够时间让他思考、组织说话内容。 5).用他熟悉的名称及术语跟他交谈。 什么是脑溢血?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排除外伤性脑出血,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诱因。如果有人突然剧烈头疼、头昏伴恶心、呕吐,手、脚活动不利或突然间不能说话,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升高,就可能发生了脑溢血。 健康宣教 1.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发病2周内,应尽量减少探望,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避免各种不良情绪影响。 2.绝对卧床休息2周,头部可轻轻向左右转动,应避免过度搬动或抬高头部,四肢可在床上进行小幅度翻动,每2小时一次,不必过分紧张。大小便须在床上进行,不可自行下床解便,以防再次出血的意外发生。 3.有些病员会出现烦躁不安、躁动的症状,对这样的病员我们会采取约束带、床档等保护措施,这样可防止病员自行拔除输液管或胃管、坠床等不必要的意外。可能有些家属于心不忍,我们理解家属的心情。一旦病情稳定,不再烦躁后,我们就会立即撤离对躯体的约束,但床档还需时时加护,特别是有气垫床的病人,严防坠床。希望大家能配合。 4.病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疼,例如头部胀痛、针刺样痛、剧烈疼痛等,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我们会予以合理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头疼会逐渐消失,因此您不必过度紧张,要学会分散注意力。如在治疗过程中,仍觉得痛得很厉害,不能耐受,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医生能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5.老年病人,心脑血管老化、脆性程度高,季节变化易诱发疾病。长期卧床易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药物祛痰,加强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动咳出,减轻肺部感染。无力咳痰者,采取吸痰措施,望能配合。 6.长期卧床,皮肤受压超过2小时,易发生褥疮,应加强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肢体放置功能位,防畸形。 7.饮食:要营养丰富、低脂、清淡软食,如鸡蛋、豆制品等。进食困难者,可头偏向一侧,喂食速度慢,避免交谈,防呛咳、窒息。 8.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香蕉、蜂蜜,多进水,加强适度翻身,按摩腹部,减少便秘发生。病人数天未解便或排便不畅,可使用缓泄剂,诱导排便。禁忌用力屏气排便,防再次脑出血。 9.恢复期据医嘱摇高床头10~15○,后按耐受及适应程度逐渐摇高床头至半卧位,每天30分钟、1~2小时不等。 10.高血压是本病常见诱因。服用降压药物要按时定量,不随意增减药量,防血压骤升骤降,加重病情。 11.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压、血脂等,适当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脑组织中由于液体过多贮积而形成脑水肿(brain edema),这是颅内压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病理过程如缺氧、创伤、梗死、炎症、肿瘤、中毒等均可伴发脑水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头痛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有颅内的、颅外的;有头颅局部的,也有全身性的;也有许多至今仍找不到病因的头痛。临床常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类:(l)血管扩张:颅外动脉扩张最常见于偏头痛及额动脉炎。颅内外急慢性炎症时,病原体及其毒素可引起血管扩张性头痛;代谢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脑外伤、癫痫发作后、高血压脑病、大量服用脑血管扩张药等均可引起血管扩张性头痛。(2)血管被牵引、压迫或伸展移位:颅内占位性疾病;急性脑膜炎和脑炎、中毒性脑病、脑水肿、脑积水、静脉窦血栓形成、脑肿瘤或囊虫的压迫堵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所致的颅内压增高;还有见于腰穿、腰麻后脑脊液流出较多,颅内压下降,导致颅内静脉窦及静脉扩张引起的头痛。(3)脑膜受刺激引起头痛:颅内急、慢性炎症性渗出物(如腹膜炎等),或出血性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血液刺激脑膜,或脑水肿使脑膜及血管受牵拉而产生头痛。(4)神经刺激:脑神经(如三叉神经等)、颈神经炎症及压迫、移位等均可引起相应的神经痛。(5)头颈部肌肉痉挛性收缩引起头痛:头颈部肌肉紧张、炎症、局部肿块、慢性脓肿等颈部疾病,反射性地引起颈肌痉挛、持久收缩,导致头痛。如颈椎病变引起的头痛,又称肌肉收缩性头痛。(6)头部附近器官的放射性或牵涉性头痛:常见于眼、耳、鼻、鼻窦、牙齿等部位的病变,可扩散或反射到头部而产生头痛。(7)其他原因所致:常见有心因性头痛,主要由于精神或情绪因索引起的头痛,如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性头痛、癔病或抑郁症等,还有一些如“游泳镜性头痛”、良性咳嗽性头痛、冷刺激性头痛以及与性活动有关的“性交性头痛”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果老人体质不好,最好不要做手术,有可能做手术过程中,老人有生命危险.加强营养,提高老人抵抗力.建议用中药保守治疗,可以用扶正祛邪,软坚散结,活血化淤的中药. 具体的做法还是带她到医院,做检查,咨询医生吧,希望,你可以如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脑挫伤,一般要在度过水肿,感染,因为大脑是人的生命中枢,有的病人在术后1周都有可能反复的,因为可能出现迟发性脑出血,这个是很危险的,最少要在医院治疗一周后在根据病情分析的,因为每个病人的体质不一样,而且伤情也不一样,医院的护理是很重要的,护理的好并发证相对少发生,最好严观生命体征.祝你弟弟早是康复 ,一位热心的医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水肿患者早期终板造瘘治疗的临床效果--《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水肿患者早期终板造瘘治疗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急性脑水肿患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同时行终板造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aSAH患者,其中30例患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同时行终板造瘘治疗(造瘘组),22例患者仅采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单纯夹闭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造瘘组患者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夹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患者病情好转22例(73.33%),需要进一步行脑室—腹腔分流术8例(26.67%),与单纯夹闭组患者的10例(45.45%)、12例(54.5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纯夹闭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患者术后6个月达到预后良好的有25例(83.33%),与单纯夹闭组的16例(72.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AH并发急性脑水肿患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同时行终板造瘘治疗较单纯夹闭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651.1【正文快照】:
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有调查发现其发病率居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第3位,多数患者发生急性脑水肿,病死率达到20%左右,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aSAH发生后患者的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发生病理性扩张,脑实质相对性减少,脑脊液分泌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丽珍;程贤芬;;[J];福建医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叶孝礼;;[J];福建医药杂志;1983年04期
欧阳宗仁;;[J];中国农村医学;1984年04期
赵广营,王少珠,宋钢兵,张黎明,张维兵;[J];山东医药;1993年09期
于建新;;[J];临床麻醉学杂志;1989年02期
吴蓉蓉;苏榆;方培善;曾一平;徐志荣;;[J];安徽医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何细妹;白芳;;[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年10期
;[J];;年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