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做作业的后果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不当“受气包”又不做

& 文章列表页
图书馆Special column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校园霸凌是一个存在久远又广泛的问题,每个人,即便没亲身经历,也耳闻目睹过。
  所谓霸凌,就是一个或几个人针对一个受害者进行长期的或有计划的殴打、辱骂、排挤、勒索。这样的行为会给施害方带来畸形快感,给受害方带来很深的、长久的心理伤害。
  同学间偶尔互相打打闹闹,甚至某一天一言不合大打出手,这不能叫“霸凌”,因为它们是偶发的,无计划的,冲突中双方是平等的――这是儿童正常人性的表达,无关道德,只反映了儿童心智的不成熟,是随着年龄增长可以改善的幼稚病。回头想想我们小时候,谁不和谁打个架,尤其男孩子,今天打了架,明天又一起玩,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霸凌反映的是人性的灰暗和邪恶,冲突双方不平等,由施害者和受害者构成,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需要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因此,面对校园里学生与学生间的冲突,家长和老师都需要界定一下事情的性质,是霸凌还是孩子间的一些偶发的纠纷。这样的界定十分必要。界定决定处理方式,处理方式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家长、教师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一部分。
  依我在学校工作多年的经验,学生间的冲突90%以上都不过是冲突而已,霸凌现象并不是随处发生。霸凌的发生就像重大疾病的发生一样,需要几种条件凑在一起才行。所以在这里我首先想说,孩子真的比成人更纯洁善良,家长和教师不必一看见孩子间有些冲突,就如临大敌。如果孩子间一发生冲突,吃亏的一方就认定对方为霸凌行为,那孩子间就没法玩了,谁在未成年时能把分寸把握得那么好?!过度定义只能增加孩子们的社交障碍,并不能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儿童人际交往的道理说来话长,按下不表,今天单说说霸凌,即上面定义中的霸凌。我主要想谈这几个方面:第一,哪些孩子容易成为“受气包”,成为受害者。第二,哪些孩子容易成为“小霸王”,成为施害者。第三,霸凌关系不是施害方单独决定的,是施害方和受害方双方促成的。第四,如何解决校园霸凌问题,让孩子既不做小霸王又不做受气包。讲完这四个问题,在文章最后,我会附上我对近日网上流传的《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一文的简单解读。篇幅所限,以上每个方面重在陈述观点,不做过多剖析,不展开细说,点到为止。
  一、哪些孩子容易成为“受气包”?
  这样的孩子有两类。一类是特别自卑的,另一类是由于个性缺陷不招人待见的。
  先说第一类。
  自卑感强的孩子,内在力量羸弱,无力反抗,于是成为最好欺负的对象,这很好理解。而这种自卑和无力,毫无疑问,来源于家庭,主要来源于父母――不是来源于父母的身份地位,也不是来源于对孩子关心不关心,而是来源于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没错,是“相处方式”――无论父母是贩夫走卒还是高官富贾,对孩子而言,他们的身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他们和跟孩子如何相处。处对了,孩子就阳光自信,而一个自信阳光的孩子是绝不可能遇到霸凌的。处不对了,就会造成孩子自卑,就容易被霸凌。关于怎样就是处对了,怎么就是处错了,也是个不小的话题,我在其他文章中多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我曾在小学工作,有个孩子总受同学欺负,因为这事已转过一次学。平时我也能观察到这个孩子只要和同学玩,总是一副讨好状,显得很没自信,即使这样,也不遭同学待见。这孩子是单亲家庭,直接抚养人是父亲。有一天我把这位爸爸叫到学校,想要和他聊一聊。我刚开口,这位爸爸就气不打处来地说:我那儿子,天生就那怂样。每次他挨了打回家,我都忍不住骂他一通,告诉他要活得像个男子汉,不能受人欺负,该打就打,该骂就骂,要还回去,可他总改不了!这位父亲态度很强势,他不肯接受一点点我给他的衷告,极为自负,口气中充满了对儿子的鄙视。和他谈过后,我很绝望,父亲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以爱之名欺负孩子,孩子到学校怎么能不变成受气包呢!缺爱的孩子易自卑,自卑的孩子易受欺,受气相是家庭里带出来的。
  第二类是由于个性缺陷不招人待见的。
  这类孩子身上有许多不能被同龄孩子容忍的缺点,比如不吃一点点亏,爱占小便宜,好炫耀,脾气暴躁等,这类孩子外在表现可能跋扈,骨子里十分自卑,因为他们的心从来不能落地,父母没有教会他们脚踏实地,所以他其实是外强中干的弱者。儿童自有他们一套关系协调原则,如果哪个孩子让他们不舒服,他们会下意识地疏远或敌视这个孩子。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圈子里正好有个具有小霸王潜质的人,他就会带领大家一起欺负这个孩子。而儿童又容易随大流,不思考,他们在感觉自己安全的情况下,特别容易怀着起哄心理一起去欺负一个处于劣势的人。
  这两种类型特征也会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交集于一个人的行为中。同时,后一类型的孩子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会变成小霸王。下面我们就说说小霸王的问题。
  二、哪些孩子容易成为“小霸王”?
  这个答案其实极为简单,就是那些从小经常性地目睹暴力、亲历暴力、被暴力对待的孩子特别容易成为小霸王。
  这些暴力首先来源于家长,其次来源于教师,第三来源于同伴及环境。三方面各自的影响力我觉得大约是7:2:1,这不是一个统计基础上的准确数据,只是模糊比例,主要想说明家庭负第一责任。学校和同伴关系不像家庭关系那样起决定性作用,其影响力也不能小觑,既可刺激和扩大,也可消解和制约儿童的暴力行为,关键在于遇到什么老师和什么同学。
  儿童的第一个正义感是自爱,第一种学习方式是模仿。在家庭生活中没挨过打的孩子不会打人,没被欺负过的孩子不会欺负别人,没被压抑过的孩子不会去控制别人,没经历过苛刻对待的孩子不会去勒索别人――一个孩子之所以成为小霸王,因为缺爱,他的精神一直在丛林法则中挣扎,他生存的世界让他没有安全感。
  对于安全感的问题,人们经常有认识上的误区。其实,并不是只有孤儿才没有安全感,很多父母双全,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个不缺的孩子每天活在不安全感中。打个碗都会挨一顿训斥,见了阿姨没问好就被责骂,考试成绩不好有可能挨打,吃饭慢了不对、快了也不行……他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监视和评判,一不小心就犯错,他内心恐惧,自卑,有恨。他想摆脱这种恐惧感和自卑感,想要变得强大,遇到比他更弱的对象时,征服感和报复欲就会出现,并在实施中获得快感。从肢解布娃娃,虐待小动物,到残忍折磨同伴,都是这种心理的表现。暴力环境中生存的孩子,他体内聚集了强大的施害能量,只需一个目标,就可让这种能量喷发。
  三、霸凌关系宛如一种协议,是施害方和受害方互相默认的合作模式
  在霸凌事件中,我们都会痛恨施害方,同情受害人,认为事情完全是施害方一手造成,受害人是完全无辜的,所以大家会众口一词地谴责施害者,一边倒地同情受害者。事实是,没有单方面的霸凌关系,形式上的水火不容是背后无比堕落的彼此相吸。
  小霸王绝不是逮着谁欺负谁,他一定是有选择的。如果周围没有可以随意控制的目标,目标如果不给他“安全感”,他最多只是个“熊孩子”,不会是施害者。只有合适的目标出现在视野中,内在的恶才能落地、变现。
  而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受气包,对正常的关系已形成天然般的不习惯和抗拒,平等和尊重于他是陌生的,他深入骨髓的自卑感和自我无价值感,使他很容易掉入受害者的角色,这个角色让他感觉熟悉,从而形成某种心理“舒适区”。这种心理,很像是一双小脚丫自幼被缠裹得变形,那么一双符合其扭曲脚型的、奇怪的鞋子对于当事人来说比正常的鞋子要更舒适,尽管他可能痛恨自己的脚型,也知道那奇怪的鞋子很丑陋,但一双普通的鞋子和一双符合他脚型的鞋子摆在面前时,他出于对舒适的本能需求,会选择后者。
  所以,这两类人相遇时,都能从对方身上“嗅”到某种自己需要的味道,找到了熟悉感,从而产生致命的吸引力,尽管他们的关系常常是以互害模式呈现。他们纠缠不休的本质是“能量互补”和“物以类聚”。这一点,我们在很多互相抵毁性纠缠的夫妻身上会看到,比如有的人宁愿长期忍受配偶的家暴,也不离婚,哪怕离婚了,也特别容易进入另一段家暴中。
  表面上看,小霸王和受气包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但背后成因却是同一种。首先他们都没有从家庭中获得自信,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没有获得正常的价值观。他们被扭曲了,然后把这种不自信和扭曲带到同伴交往中。并且他们经常会在这两种角色中变换,在某些境况下是小霸王,某些境况下是受气包,今天是施害者,明天是受害者。表面上的天敌,内部却有共同的特质,本质上他们是一类人――都是从小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对正常人际关系(平等、尊重)的认知,更没有获得自信和安全感。世上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是霸凌的哪个角色,每个孩子都是一张干净的白纸,一张纸最终进了垃圾筐还是被裱到了镜框里,不是纸自己决定的,是画它的人决定的。
  以上分析并非为霸凌关系中的施害者开脱,也不是不同情受害者。任何问题,只有看清最深层原因,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之道。高喊“严惩”、“绝不姑息”是最容易的事,做表皮文章谁都会。在这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面前,情绪解决不了问题,法律也只能在终端上给一个处理结果,而很多年轻的生命却在这类事件中变得伤痕累累。只有从根本上认清这类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就像强身健体胜过最好的手术刀一样。
  当然,理解不等于原谅,我必须要说明的是,在所有的霸凌关系中,我完全赞成对施害者绳之以法,比如去年发生在美国的那一起中国留学生严重伤害和污辱同学的事件,我觉得美国的判决很客观,很解气。但如果时光倒流,能让那施害的年轻人不再那样邪恶,让那受害者不再受到伤害,都能有正常人的心态,那应该是最好的方案。
  霸凌的问题能够经由一件事被挑出来,但绝不可能消失。以我对当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观察,在这个问题上我感觉并不乐观。我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类问题会愈来愈多。只有全社会在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几大方面都有进步,情况才会越来越好。
  四、如何让孩子既不做小霸王又不做受气包?
  非常大的话题,在这里只能蜻蜓点水地列几条。
  家里――
  第一,不给孩子压力,绝不打骂孩子,不攀比,让孩子内心有丰足感,有快乐。一个快乐而有丰足感的孩子内在一定是自信的,他的气度容不得别人欺负,也不会去欺负别人。
  第二,一定要把孩子当朋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永远的靠山和港湾,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及时给你讲。如果家长真正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是绝不会在外面遇到事默默独自承受的。
  第三,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爱孩子的朋友们。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同伴交流机会,也要教给孩子如何跟同伴相处。父母对他人的爱,不仅为孩子做出榜样,也会给孩子增加自信。
  第四,让孩子有丰富的课外阅读,加强体育运动。内在丰富、体魄健壮的孩子不会去欺负别人,也没人敢欺负。
  学校――
  第一,教师绝不简单粗暴对待学生,不给学生做坏榜样。
  第二,要客观界定学生间的冲突只是普通的打闹还是霸凌现象,不能有点事就大惊小怪,不挑拔学生间的关系,以友爱的方式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在集体中营造融洽的气氛。
  第三,发现霸凌的蛛丝马迹不要放过,教师要注意关照好那些被边缘化的学生,坚定地做“受气包”的后盾,向他内心灌注自信。同时要激发一些小霸王型学生的正能量,比如赋予他们一些责任,让他们有机会帮助同学等……这其中细节极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需要教师的经验,也非常考验教师的素质。
  社会――
  第一,对霸凌事件中的施害人绝不姑息,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第二,关心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看到相关事件,一定不要袖手旁观,要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伸出援手,给予积极的帮助。
  第三,加强宣传。让潜在的施害者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让潜在的受害者知道自己的权益如何维护。
  尹建莉:中国家庭教育第一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者,教育硕士。(本文转自尹建莉订阅号 yinjianligongzuoshi, 欢迎关注)
  中国教育微媒体平台――九宫八卦
  点击大标题下面的&九宫八卦&添加关注
  &九宫八卦&联系方式:
  郑勇微信号:zy8825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九宫八卦――中国教育新媒体平台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让孩子不当受气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