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工具型产品的产品商业化过程

以翻译产品为例,探讨工具型产品商业化路径 - 推酷
以翻译产品为例,探讨工具型产品商业化路径
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市场上翻译类产品进行商业化变现的主要路径,希望对其他工具型产品探索商业化道路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一、产品为什么要商业化?
商业化作为产品发展的一个最终目标,是任何产品都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产品无法建立起来合理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缺乏可持续的增长点和变现方式,这个产品最终也会逐渐走向衰落。
商业化的实现对产品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只有实现了商业化,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去帮助产品发展壮大,为产品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所以,作为PM,产品在诞生初期,即便在一开始没有商业变现的压力,也要不断培养商业意识,理清未来商业化的可行道路,让产品未来走的更长、走的更远。
二、 工具型产品商业化有哪些问题?
之所以谈到这一个问题,是因为产品商业化的模式多种多样。在这其中,工具型产品的商业化道路却颇为曲折,许多工具型产品虽然坐拥千万量级用户,却无法很好的挖掘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将其有效的转化为商业价值。
什么是工具型产品呢?
工具型产品是从用户某个特定使用场景出发,解决用户需求,提升效率的产品,比如天气查询、浏览器、计算器、输入法、翻译、软件优化等等。
工具型产品有哪些特征呢?
提到工具型产品,很多人头脑里冒出来的关键词便是“相似产品多”,“可替代性强”,“用户粘性差”,“内容单一”。 具体到某一类别用户需求的工具型产品来分析,就是说,产品种类多样,产品间功能差异较小,可替代性强;同时,由于工具类产品功能相对单一,其产品的页面结构相对简单,用户使用时长也较短。用户对于工具型产品往往是用完即走的,比如打款一款天气APP,看一眼今天的天气状况就关闭了;打款一款翻译软件,查完某个单词的意思就离开了。
用户黏性差、可替代性强、产品单一、用户时长短,这正是因为这样一系列的特征,目前工具型产品的商业变现道路往往道阻且难,商业模式相对单一。
翻译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型产品,用于解决用户学习外语及外语沟通的需求。目前,市场有百度翻译、谷歌翻译、必应翻译、有道翻译/词典、金山词霸等众多产品,覆盖学生及白领两大典型用户群。下文将以翻译产品为例(这里的翻译泛指了市场上词典和翻译产品),介绍市场上工具型产品的商业化变现路径。
三、翻译类产品如何开展商业化的?
翻译属于一种典型的垂直领域需求,它非刚需非高频,但其用户特征非常明显。
一是用户人群基本上是两大类,学生和白领。学生用于学习外语,白领则多是工作沟通、阅读外语资讯。
二是用户地域分布明显,用户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相对而言,教育程度和消费能力高。
三是年龄集中,用户集中在20-40岁之间,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翻译工具类产品的用户特征是支付能力相对较弱,以学习外语为主要目的的学生人群,和支付能力相对较强,有外语学习需求,以提升工作能力的白领人群。
在了解翻译产品用户特点的基础上,将商业化与其充分结合,目前业界的翻译类产品主要选择了以下几条商业变现的路径:
1、流量变现
流量变现,就是以免费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媒介,靠优质的产品体验来吸引用户,前期圈用户,为变现做基础,在后期积累大量级的用户后实现赚钱的目的。
流量变现路径下,翻译类产品基本上都采用了商业广告的模式。商业广告是业界非常成熟的一种商业模式。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大网民对广告的接受度也逐步提升。但是,在商业广告的模式下,如何更好的去更好的平衡用户体验与商业广告的关系呢?
1)相关性高
即广告主、广告物料与用户的相关性高。业界翻译产品基本上选择了定向大广告主合作形式,而非走百度网盟这类关键字竞价投放。广告主集中在了教育培训类的大客户,如英孚英语、VIPABC、沪江网校等。这类产品本身提供外语学习培训,和用户需求一致,极大程度上较少了用户对广告的反感,通过广告的相关性,提升点击效果,实现翻译产品与广告主的共赢。
2)广告产品形式优化
通过开展产品端内容建设,为商业广告提供平台。在传统商业广告样式上,重点发力原生广告。
翻译类产品由于提供的服务较单一,页面结构简单(输入框和结果页),所承载的信息也较少,导致商业广告能够植入的位置也比较少。对比社区类、资讯类产品,存在大大的不足。简单举个例子,贴吧的商业广告资源位非常多,贴吧首页、各个吧的首页、帖子列表页,帖子详情页(主楼、回帖页)等等。许多用户打开翻译产品后,基本上是查询完就走。用户在没有翻译需求的情况下,主动打开app的比例少之又少。
针对这一情况,大多数翻译产品开始做内容体系,提供双语资讯、学习内容等。通过搭建内容,一方面,提升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另一方面,为商业广告搭建承载的平台,尤其是原生商业广告。可以看到,百度翻译、金山词霸、有道词典都走了这样一条道路。单一的品牌展示广告,极大的影响了用户的正常操作,导致用户对产品好评度降低(比如之前有道词典,在app的底部,始终有一个浮层banner广告),同时,生硬的植入,导致广告点击率也较差,广告转化率低。
下图是翻译类产品中原生广告的截图,与内容结合在一起,减少对用户的干扰,提升点击率。
2、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对工具型产品来讲是一种比较好的变现方式,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体验来收费。这类付费的服务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所衍生出来的需求,该服务与现有的免费服务存在差异,更强更优质。因此,用户对这类收费模式相对来讲更容易接受。目前市场上的翻译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增值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
1)付费人工翻译
机器翻译依靠机器算法模型实现翻译,由于受限于技术水平以及语料的专业度和丰富度,无法达到专业人工译员精准的水平,一般只用于满足普通用户可懂易懂的需求。
部分高端用户专业精准翻译的需求,则需要专业的人工译员进行翻译,如用于正式工作沟通、合同协议、发表出版等场景。翻译产品将用户自然的从免费机器翻译向付费精准人工翻译引导,从而获取商业收入。目前人工翻译一般是按照字数来进行收费,不同的专业等级也会存在差异。百度翻译、金山词霸均采用了对外合作,通过与专业翻译机构合作解决译员资源问题,以搭建服务平台的方式来变现。而有道则是建立了自己的译员团队,开展人工翻译业务。
2)付费翻译相关功能
这类付费功能包括离线翻译包、专业词典等。针对无网的环境下使用翻译工具,大多产品开发了离线翻译包功能,解决用户出境游网络环境不好或流量受限的情况下使用产品。例如,百度翻译就在移动端推出了付费离线翻译包,用户下载需要在应用内购买。金山词霸针对一些有专业语言学习需求的用户,推出了高端付费词典,用户通过付费,获得《牛津词典》和《柯林斯词典》的释义,得到更加专业、权威、详细的结果。
3)付费在线教育
从翻译工具的用户群特征来看,这部分用户与在线教育有非常大的重合。使用翻译软件的用户,大多都具备语言学习培训需求,将在线教育与翻译工具结合,可以大大提升其转化率。业界翻译软件在提供在线课程培训内容时,提供免费及付费两种课程。通过付费的在线教育课程来获得收入。目前大多是以平台方式接入外部资源进行收入分成的商业模式。
3、付费应用
付费应用即本身应用是需要支付一定的付费才能下载使用的,一般针对移动端APP或桌面客户端软件。
国内翻译产品这类变现商业模式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是大环境下,国人对付费应用的接受度还是相对较低,二是应用商店里本身非常多的免费应用可以满足需求,用户付费下载的意愿大大降低。不过,仍然有一部分应用通过主打差异化细分市场,推出亮点功能来进行应用收费,如一些主打实时语音翻译和拍照翻译的APP,如随身译专业版(iHandy Translator Pro和拍译全能王),以及专业词典软件,如柯林斯葡语词典APP等。
4、面向企业/开发者的api技术服务
翻译作为一种工具,除了面向普通用户,还可以以开放接口的形式对外输出技术,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来实现变现。第三方企业或开发者通过接入翻译服务,可以大大提升其产品/应用的功能丰富度,优化产品体验。
针对企业/开发者的API技术服务包含多种,一是通用的文本翻译接口,目前业界翻译类产品基本上都提供此类服务,按照翻译的请求量获取收入,按照百万字符来定价收费,如谷歌翻译、微软必应翻译、百度翻译和有道翻译二是定制化的技术服务,将翻译功能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打包封装,如提供语音翻译、拍照翻译、离线翻译等定制化SDK,按照SDK的授权数来收费。三是针对企业的一整套打包方案,在第三方企业部署翻译系统,并提供后续的服务支持和维护,此类服务价格一般较高。
翻译接口的应用场景非常多样,以下简单举两个典型应用场景。
1)语言服务领域
一些提供语言服务的应用开发者,在自己无机器翻译技术积累的情况下,通过接入翻译接口,快速实现翻译能力。如沪江小D词典,该产品本身提供单词和短语的翻译,但对长文本的翻译,现有服务却无法满足,通过接入第三方的翻译API,实现长文本的翻译功能。
2)电商外贸领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商品交易被放到网上,而面向的用户也逐渐从国内走向海外。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语言成为了一大壁垒。一个中文网站若想开拓海外市场,首先需要将其商品详情数据翻译为对应的外语,通过接入机器翻译,将海量数据快速翻译,或后续辅以人工审校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并节约成本。
以上就是目前市场上翻译类产品进行商业化变现的主要路径,希望对其他工具型产品探索商业化道路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当然,任何一个产品实现商业化变现的前提一定有坚实的产品基础。把产品打磨沉淀好,才能为商业化实现奠定坚实的用户、数据、流量基础。在产品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中,将商业化融入其中,无论是走流量变现、增值付费、付费应用还是面向企业的服务,都要仔细斟酌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的关系,不要盲目的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收入而忽视了用户体验。
作者:Joycy Han,6年互联网产品&运营经验,就职百度,先后从事网页搜索、机器翻译等产品工作。
已发表评论数()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主题不准确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从工具型产品起家,做到年营收10亿元,估值超10亿美元,这家互金公司怎么实现的?_网易财经
从工具型产品起家,做到年营收10亿元,估值超10亿美元,这家互金公司怎么实现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从工具型产品起家,做到年营收10亿元,估值超10亿美元,这家互金公司怎么实现的?)
今天(9月20日),互联网金融企业51信用卡宣布完成总额3.1亿美元(按汇率6.7折算)的C轮融资,由上市公司新湖中宝及天图投资领投,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的泛城资本,以及华盖资本、国信弘盛股权投资基金、千合资本、洪泰A Plus基金等联合投资。自此,51信用卡超10亿美元。在此前,51信用卡曾获得薛蛮子的天使投资,并获SIG、清流资本、华映资本、GGV等机构不同阶段的融资。在互联网圈里,往往估值不高,构建盈利模式也比较困难。但在互金圈或许是个例外。51信用卡从信用卡管理工具,逐步切入到交易,再逐步利用数据和技术资源构建生态,形成了一定的创收能力。官方数据显示,目前51信用卡单月营收已破亿元,预计今年营收超过10亿元,净利润达到3亿元。这其实非常不容易,互联网金融公司数量众多,但能实现较高规模营收的并不多,实现盈利的公司就更少,很多大公司包括陆金所、金融等都还在亏损状态中,而51信用卡完成了从工具平台到大数据公司,再到综合金融服务公司的转变,营收持续增长并保持净利润为正。这家公司是如何做到的?从信用卡工具切入,积累数据资源51信用卡从一款工具软件起家,于2012年5月正式上线51信用卡管家APP,首创了智能管理信用卡账单功能。通过51信用卡管家技术解析用户信用卡账单邮件,从中提取详细的账单信息,并同步在应用中,实现用户信息管理以及个人债务智能化管理。截止目前51信用卡累计用户超7000万,每个月活跃的信用卡账单超3000万,平均每天产生的消费的数据多达1000多万条。这样的数据包括了用户的消费数据、现金流数据,可以据此判断用户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与偏好,形成用户数据分析与用户画像的基础资源。这是一家互金公司非常好的切入点。掌握了用户数据,进而形成数据分析能力与建模能力,对用户进行画像,进行信用分析,进而提供消费信贷、理财等服务,是一个比较清晰、顺畅的商业逻辑。国内比较强的互金公司,其发展起点也是数据资源,如蚂蚁金服依赖阿里体系的商户数据以及支付宝的用户数据,腾讯则拥有庞大的社交数据作为信用评价的辅助资源,京东也有用户的消费数据以及供应商的供应链数据,都是比较好的数据资产。51信用卡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与积累的用户数据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很多工具类产品虽然有一定数据,但与交易场景缺乏关联,也就难以从工具切入到交易。51信用卡从工具起家,但与输入法、天气管理、网盘等互联网工具不同,信用卡管理工具与交易连接更为紧密,用户的还款、额度管理等场景与交易关联度较高,切入到交易环节也就更为顺畅。在数据的基础上,51信用卡逐步构建一定的大数据处理能力,用于获客、风控等环节,形成了人机结合管控的“51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包括爬虫技术、反欺诈技术等。这对于控制逾期率有帮助。官方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51信用卡的M3+逾期率控制在1%以内。10亿的营收怎么创造?有了数据资源与数据处理能力,就有了发展的基础,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基于这样的资源与能力构建商业模式,将这样的数据资源与能力变现,从而形成造血能力。毕竟能够创造营收和利润才是商业的本质。对于51信用卡而言,其基于负债管理平台“51信用卡管家”APP所积累的用户资源、金融数据等,衍生出借贷、理财、分期等多项金融产品与服务,实现了贷款用户来源、贷款场景、风险识别、模型判断到资金供应都在一个体系内完成。具体的业务方面,在发展头两年51信用卡以在线办卡为主要收入,先后与13家银行合作办卡业务。之后逐步切入到交易。2014年,51信用卡联合宜信加速推出纯线上信贷业务“瞬时贷”。2015年, 51信用卡打造了网络借贷撮合服务平台“51人品”,分别推出“51人品宝”和小额信贷产品“51人品贷”。51信用卡提供借款用户的订单,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提供资金,进行信贷撮合。目前已累计放款超2.5万笔,累计放贷金额超5亿元。2016年1月,51信用卡战略并购“99分期”,并在今年6月品牌升级为“给你花”,基本形成了以“51人品贷”为主,“账单分期”、“给你花”为两翼的信贷产品布局。官方数据显示,51信用卡今年前8个月的单月交易金额仍保持稳步攀升趋势。截至8月底,“51人品”平台累计撮合借贷金额已经超过70亿元。除了这些交易类业务,51信用卡还推出了流量开放与技术开放。流量开放方面,提供在线办卡、第三方贷款、个人保险等服务入口。目前已合作发卡银行13家,第三方贷款25家,大中型保险3家,还将与银行合作推出“品牌联名卡”。技术开放方面,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爬虫抓取等技术服务,目前与宜信、京东金融、新浪微汇金融等达成合作。目前51信用卡形成了网贷、在线办卡、流量合作、技术服务四大盈利板块。官方数据显示,公司月营收已超过1亿元,预计全年收入将达10亿元以上。总结而言,51信用卡在发展之初卡位准,通过提供信用卡管理工具获得用户和用户数据,并形成数据处理能力,再此基础上构建提供理财、信贷等服务,并将技术输出获取收益。下一步的机遇与挑战在哪里?51信用卡目前打造了外部合作的开放式战略,搭建生态,实现资产、流量、技术的三大业务合作。在这一过程中51信用卡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依托自身的流量、资产、风控等核心能力,向银行、小贷公司等输出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让其他合作伙伴可获得对应的能力。通过对外提供工具服务,51自身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数据,并反作用于反欺诈等方面风控能力的提升。这种输出资源与技术能力的模式的机遇在于,当前的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网贷平台不具备普惠金融所要求的技术能力,即大数据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无法服务于小微客户,需要从外界购买、接入资源与能力,完善自身的风控模型。尤其是一些网贷机构,随着网贷限额政策的推出与落实,其必须服务于借款数量较低的小微客户,在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风控能力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线下尽调模式,更依赖线上的大数据技术来辅助作出信用判断。很多机构缺乏这样的能力,也就给了输出技术能力的企业以巨大的市场。从这一角度将51信用卡未来面临的增长空间是不小的,这也是资本看好并在C轮投入超过3亿美金的原因。未来的挑战在于,51信用卡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体量,在业务拓展中,竞争对手已经不仅仅是信用卡管理工具类的企业,而是已经逐步拓展到有实力提供技术输出的公司,竞争对手的体量与能力增加了不少,对51信用卡而言竞争压力也将非常大。
BAT这类的企业都有将自身数据资源与技术进行输出以拓展金融生态的能力,如百度金融就在9月初宣布,要成为一家科技金融公司,把自身的技术与能力开放出来。这实际上是市场上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企业的共同选择。未来51信用卡能走多远,成长到什么规模,取决于能否进一步提升获客、风控等方面技术能力,为生态体系内的企业、用户等群体提供更大价值。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网事风云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164449.html
本文来源:虎嗅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遥感实现商业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