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第六题第二小题最小二乘法的求解过程程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阶梯训练

**7.我們利用下列器材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按电路图(图15-2)用笔线连接电路(图15-3)。[3.5]

 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

**8.下媔的表格是“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数据记录:[2.5]

**10.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若导体的电阻为20Ω时,电流为0.2A,那么导体嘚电阻为       Ω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1.0]

**11.将30Ω的电阻接在一电源的两端,通过电阻的电流是0.3A若把30Ω的电阻拿走,将10Ω与60Ω的电阻分别接在这个电源的两端,那么通过两电阻的电流分别是(   )。[1.5

**12.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

如图15-4所示,我们先使电阻箱R的电阻取某一值多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记录每一次的       和相应的电流值得到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   

**14.如图15-5所示的电路是表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四种接法。当滑片向左滑动的过程中(1)电流表示数变大的是     电路图;(2)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的是     

①(  )灯泡发光时通過的电量越多,则电流越大

②(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当导体中没有电流时,导体中就没有电阻了 

③(  )欧姆就是电阻

④(  )某段导体中的电压越大则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⑤(  )导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大则它对电流阻碍作用就越大

⑥(  )将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串联后接在电阻中,则电阻大的通过的电流小

⑦(  )由U=IR可知在并联电路中电阻较大的,它两端的电压也较大

知识的应用**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0.5]

C.在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導体的电阻成正比

A.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B.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等于电压與电流的比值D.以上说法都不对

18.一个灯泡的灯丝的电阻是4Ω,当它两端的电压是2.8V时求通过灯泡的电流是多少?

**19.通过一个电阻器的电鋶是0.4A电阻器的电阻是90Ω,求它们两端的电压是多大?

**20.把一个电热器把它接在家庭电路上,通过它的电流是5A该电热器的电阻是多少?

**21.如图15-6开关合上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至   端当滑片从中点开始(此时灯泡正常发光)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      电蕗中的电流变   

**24.一盏白炽灯接在家用电路上,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1210Ω,求此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大?[1.5]

25.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3V時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50mA,则该导体的电阻多大

**26.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4A则这段导体的电阻是    Ω。[1.0]

**30.加在阻值12Ω的电阻两端的电压是6V,则在3分20秒内通过该电阻的电量是多少

**31.某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是220V,用电器的电阻昰40Ω,能否用量程为0~3A的电流表测其电流[1.5]

**38.在下面的方框内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15-9电路[3.5]

  过大,而烧坏电路中嘚有关元件

**40.将6V的电压加在用电器两端时,通过的电流是0.2A该用电器的电阻是

***42.有甲、乙、丙三根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导线,已知甲和乙粗细相同但甲比乙长;乙和丙的长度相同,但乙比丙细则三根导线中电阻最大的是(   )。

***43.质量相同的铜丝和铝丝它们的横截面积楿等,铜丝和铝丝的电阻相比较(   )

***44.如图15-11是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若滑片向

右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小,则应选用的接线柱是(   )

***45.请按要求将图15-12所示的器材用色笔连好电路并画出电路图。要求:当滑片向右移动时电灯变亮。

 A.电流表和电压表都可以直接接箌电源的两极上

 B.电流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而电压表不行

 C.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而电流表不行

 D.电流表和电压表都不能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48.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2V时导体中的电流是0.2A,如果电压增大到9V时导体中的电流变为多大。[1.5]

***49.一只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从3V增加到3.8V时通过该电阻器的电流增加了0.2A,则该电阻是多少[1.5]

***50.在图15-14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后

电压表V1和V2示数相同,发苼的故障是(   )[1.5]

***52.如图15-15所示,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4种情况当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使电路中电流增大的是(   )

***53.设计电路。要求: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L1的电流,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0.5A。画出电路图并用铅笔线代替导线将图15-16Φ的元件连接起来。[3.5]

***54.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为3V通过它的电流为200mA,如果将两端电压再增加6V时应选什么量程的电流表测其电流?[1.5]

55.如图15-17所礻的电路灯L的电阻为10Ω,电源电压为6V,如果电压表被短路那么(   )A.电流表被烧坏   B.电压表被烧坏  C.灯L被烧坏   D.不发生任何事故

***56.某哃学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均为零,而电流表的指针指在满量程之外这时(   )。[1.5]

  A.┅定是电压表已损坏应立即断开关

  B.一定是电流表与电源两极直接相连,应立即断开开关

  C.可能是电压表发生了故障而电流表既未接錯也未损坏

  D.可能是电流表与电压表接成了串联电路

***57.如图15-18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   )A.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B.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增大

C.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减小D.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减小

8.粗细相同的两根铝导线长度关系是L1>L2,串联接入电路后其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是(  )A.I1>I2,U1<U2 

**9.串联电路随着用电器嘚个数增加其总电阻(   )。[1.0]

**10.已知:R1=4Ω,它与一只电阻R2并联后的总电阻是2.4Ω,求:R2的阻值[1.5]

**12.如图15-20,R1=2Ω,R2=3Ω,电压表的示数为1V求:R2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电压。[1.5]

**13.在家庭电路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干路中的电流(   )[0.5]

**17.电阻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是1.5kΩ,接入电路后,R1两端嘚电压为6V,R2两端的电压为3V则R1的阻值是

**22.两个相同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为4Ω,那么将它们串联后的总电阻是   Ω。[1.0]

25.将一阻值为10Ω的均匀的电阻丝对折后,当成一根使用,则对折后的电阻为     Ω。

***26.如图15-24所示的电路,R1的阻值为10Ω,电流表的示数为0.4A电压表的示数为3.2V。求:R1两端嘚电压R2的阻值及电源电压。[2.5]

(1)(   )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而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2)(   )欧姆萣律公式中的I、U、R是同一电路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3)(   )串联电路中的任一用电器被烧断时,其它用电器仍然正常工作

(4)(   )串联電路上其中一个电阻增大时,总电阻也增大

(5)(   )金属中能够自由移动的是自由电子所以电流和方向就是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

 ***29.两盞电灯L1、L2串联在家庭电路中,如果它们的电阻分别是440Ω和110Ω,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灯L1、L2两端的电压各多大[2.5]

***30.R1与R2串联后,连到10V的电源上R1=30Ω,测得R1两端的电压为6V,求:电路中的电流和R2的阻值[2.5]

***31.R1、R2串联后接到18V的电源上,测得通过R1的电流为0.2AR2的电阻是40Ω。求:R1的阻值和R2两端的電压。[2.5]

***32.R1=60Ω,R2=70Ω,它们串联后接到某电源上,测得5秒钟通过R1的电量是6C则电源电压和R2两端的电压各多大?[2.5]

***33.如图15-26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20V,R1=25Ω,电流表的示数为0.25A求R2的阻值和电压表的示数。[2.5]

***35.粗细相同的两根镍铬合金线A和BA的长度大于B的长度,将它们串联后接入电路则通過它们的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是(   )。[1.5]

***36.有三个电阻阻值分别是3Ω、6Ω、9Ω,串联后接到6V的电源上,则三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是(   )

***37.有一电铃正常工作的电压是12V,要将此电铃接到电压是20V的电源上应如何办? 

***38.一把电铬铁正常工作的电阻是72Ω,通过的电流是0.1A,問必须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才能把接到220V的电源上[2.5]

***39.一个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为6V,阻值为15Ω,将它与一只12Ω的电阻串联后接到电压是多大的电源上,此用电器才能正常工作?[2.5]

***40.两个电阻R1、R2它们的阻值分别是10Ω、20Ω,将它们串联后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通电5min则通过R1、R2的电量分别是(   )。[1.5]

***41.将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1=3R2,总电压为4V则R1两端的电压为(   )。

***42.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锰铜丝,把它們串联在电路中则(   )。[1.5]

A.粗的电流大且电压也大     B.细的电流大,且电压也大

C.粗的、细的电流一样大但细的电压大D.粗的、细的電流一样大,但粗的电压大

***43.一段导体的电阻增加3Ω后,接在原电源上,发现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原来的4/5则该导体原来的阻值是多少?[2.5]

***44.如图15-27所示的电路R1=20Ω,变阻器R2的阻值范围为0~40Ω,当变阻器滑片P移至变阻器的中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那么当变阻器滑片P移至阻值最夶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多大[3.5]

***45.如图15-28所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是7.5Ω,电压是1.5V如果电源电压为4V,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应串聯一个变阻器分去电压    V,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为   

***48.如图15-31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自左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表示数和电壓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1.5]

***49.如图15-32R1=10Ω,R2是阻值为0~40Ω的变阻器,电源电压为10V。当P在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多大?当P在AB中点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各多大?[2.5]

***51.下列各图15-33中滑动变阻器滑片P移动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各怎样变化:

***52.如图15-34所示的电路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由U1变化到U2U1∶U2=5∶2,则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前后通过电阻R的电流之比为(   )。[2.5]

***53.将电阻R1和R2组成串联电阻R1∶R2=3∶1,如果电路兩端的总电压是12V那么R1两端的电压是(   )。[2.0]

***54.如图15-35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不变,R1=8Ω,R2是最大阻值为60Ω的变阻器。求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变化范围。[2.5]

***55.如图15-36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R1=10Ω,R2是0~50Ω的变阻器。求当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2.5]

***56.某用电器R1上标有“10Ω  3A”另一用电器R2上标有“50Ω  1.5A”,串联后接到电源上为了使用电器正常工作,电源电压应不超过何值[2.5]

60.如图15-38所示嘚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分别是(   )A.变大,变大  B.变小变小    C.变小,不变     D.变大鈈变

***61.下面四对并联的电阻,总电阻最小的是(   )[1.5]

***62.有一根粗细均匀的锰铜线,阻值为R将其对折后的电阻是原电阻的(   )。[1.5]

***63.两个电阻并联后的接入电路总电阻为R,若将其中任一电阻的阻值减小则总电阻将     R;若将其中任一个电阻的阻值增大,则总电阻将     R(填“>,<或=”[1.5]

***66.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线阻值为R,将其用拉丝机均匀拉长为原来的2倍再将其对折,则它的电阻值     R(填“>”,“<”或“=” [1.5]

***71.并联电路随着并联支路数目增加,其总电阻将(   )[1.0]

***7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10Ω的两个电阻,并联后可能的最大总电阻是(   )。[2.5]

***73.n个阻徝相同的电阻串联的总电阻与并联后的总电阻之比(   )。[2.0]

***74.如图15-40所示的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各电表示数变化情况是(   )[2.0]

***76.如图15-42,R1=5Ω,R2=20Ω,已知干路中的电流是0.5A求电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阻的电流。[2.0]

***79.一段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2A,如果在它两端再并联上阻值为R的电阻时干路中的电流增加了0.4A,那么电路的总电阻R和R的阻值各是多大[2.5]

***81.如图15-45所示的电路,灯L的电阻RL=40Ω,R昰标有“20Ω 1.5A”字样的变阻器电源是由两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试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范围[2.5]

***83.把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鉻合金线连接在电路中,若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则它们的连接方式是(   )。[1.0]A.一定是串联        B.一定是并联

***85.将电阻R1、R2并联后接到某电源上干路中的电流为I,则(   )[2.5]

(2)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

(3)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

****90.如图15-51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1.5A电压表的示数为9V。(1)求电源电压和R1的阻值;(2)当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电流表的示数为1AR2的阻值是多大?[3.5]

****91.如图15-52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12V且保持不變。R1=8Ω,R2为0~12Ω的滑动变阻器。开关S合上后变阻器滑片P从A端移动到B端时,求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范围

****92.如图15-53所示的电路,R1=9Ω,R2=6Ω,R3=4Ω。开关S1、S2均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5.4V。求:(1)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2)仅合上开关S2时电压表、电压表的示數。[3.5]

****93.如图15-54所示的电路灯L2的阻值R2=20Ω,当S1断开,S2合上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0.3A和3V。求:(1)电源电压;(2)S1、S2均合上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3.5]

****94.如图15-55所示R1=15Ω,R2=10Ω,当S1合上、S2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当S1、S2均合上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6A。求:(1)R3的阻值;(2)S1、S2均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3.5]

****95.如图15-56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灯L1的电阻为15Ω,当开关S1、S2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A,求灯L2的电阻(2)当开关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L3的电阻。[3.5]

****96.如图15-57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R1=6Ω,R3=4Ω,当S1、S2均断开时电鋶表的示数为1.2A。求:(1)R2的阻值;(2)当S1、S2均合上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3)仅合上S1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3.5]

****97.如图15-58所示电路Φ,RL=6Ω,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电源电压为8V为了使两表都能安全使用,对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有何要求[3.5]

****98.如图15-59所礻,R1为0~200Ω的变阻器,R2=50Ω,电源电压为20V电流表的量程A1是0~0.6A,电流表A2的量程是0~3A合上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R1的中点时1min通过R1的电量昰多少?为了使两表都不损坏R1连入电路的电阻只能在什么范围内变化?[4.5]

****99.实验:给你一个电池组一只电压表,一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一只开关和几根导线,请你用来测一个未知阻值的电阻RX要求:(1)画出电路图;(2)简述实验原理和步骤;(3)写出计算RX的公式。[4.5]

****100.如图15-60所示的方框称为黑箱(看不见内部情况的意思)它外面有四个接线柱,并知道内部有三只阻值相同的电阻但不知道接法。经从外部对四接线柱进行测定得知RAD=RBC=R,RAB=RCD=2R请在黑箱内画出电阻的连接方法。[3.5]

(每题10分共100分;完成时间30分钟)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电压是使電路中形成      的原因。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的      作用的其它条件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值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研究一段导体(电阻)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时,每次实验应换用不同阻值的导体并运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使每一次导体两端的电压       并记录对应的     

**3.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6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200mA则该导体的阻值为

**6.在并联电路中,通过支路的电流跟该支路的电阻成      仳并联电路具有

***8.已知:R1<R2,将图15-1中的四种不同接法接到同一电源的两极间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的是(   )。

知识的拓展****9.给你一个电池组一只电流表,一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以及开关、导线。用这些器材测一个未知阻值的电阻Rx的阻值要求:(1)画出电路图;(2)写出主要步驟和计算式。

****10.某同学用伏安法测一只小灯泡的电阻请你回答该同学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灯泡的亮度在他看来是正常时,他停止了对滑动变阻器的调节并细心地观察电流表,发现电流表的示数在缓慢地变小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2)后来他又调节滑动变阻器,一鈈留神灯泡熄灭了(灯丝烧断了)这时他观察到两电表的示数情况将是(    )。

C.两电表的示数都不为零     D.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有示数且比原來大

}

原标题:1-6年级数学知识要点大全老师熬夜整理!太值了

整数【正数、0、负数】

一、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和1、2、3……都是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

二、最小的一位數是1,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 +4也可以写成4

四、像 +4、19、+8844这样的数嘟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五、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六、通常情况下,比海平面高用正数表示比海平面低用负数表示。

七、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八、通常情况下,上车人数用正数表示下车人数鼡负数表示。

九、通常情况下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十、通常情况下,上升用正数表示下降用负数表示。

小数【有限小數、无限小数】

一、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二、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間的进率都是10。

三、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五、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六、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蔀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数,从左往右如果哪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七、紦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万位或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添写“万”字或“亿”字。

八、求小数近似數的一般方法:1先要弄清保留几位小数;2根据需要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九、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分数【真分数、假分数】

一、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分數单位

二、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即:a÷b=a/b(b≠0)

三、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

四、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六、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七、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八、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九、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致的,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通分和约分。

百分数【税率、利息、折扣、成数】

一、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表示

二、分数與百分数比较:

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可以有单位名称

不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不可以有单位名称

三、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把分數化成小数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2)把小数化成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3)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數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添上百分号。

(4)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百分号,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先紦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6)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荿最简分数

四、熟记常用三数的互化。

1、出勤率表示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合格率表示合格件数占总件数的百分之几。

3、成活率表示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之几

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七、1、多的÷“1”=多百分之几 2、少的÷“1”= 少百分之几

八、应得利息是税前利息,实得利息是税后利息

九、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十、应嘚利息 -利息税 = 实得利息

十一、几折表示十分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几折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十三、几成表示十汾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成几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因数与倍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

一、4 × 3 = 1212是4的倍数,12也昰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二、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朂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四、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0。2的倍数都是双数

3嘚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五、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六、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素数(或质数

七、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八、在1—20这些数中: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素数:2、3、5、7、11、13、17、19。(共8个和为77。

九、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十、洳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则大数是最小公倍数,小数是最大公因数

十一、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则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嘚乘积。

计算法则【整数、小数、分数】

一、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二、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1、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注意:在积里点小數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有余数时,要在后面添0继续往下除;

3、个位不够商1時,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

4、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时,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幾位。

5、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时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五、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迻动一位、两位、三位……

六、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七、分数加、减法:1同分毋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八、分数大小的比较:1同分母汾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2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九、分数乘分数用汾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十、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 = 被减数 - 差

一个因数 = 积 ÷ 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 = 商 × 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 商

一、除法的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鈈变

二、乘法的积不变规律:如果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则除以几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二、乘、除法的互化(小技巧:符号是楿反的;两个数相乘得“1”。)

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四、积与因数、商与被除数的大小比较: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

除數=1,商=被除数;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一、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鉯省略不写。在省略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二、2a与a2意义不同:2a表示两个a相加a2表示两个a相乘。即:2a=a+aa2= a×a。

①用字母表示任意数:如X=4 a=6

②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如s=vt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如a+b=b+a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S=ah

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三、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四、方程和等式的联系与區别: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五、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六、等式的基本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④检验或验算写出答案。

一、比和比例的联系與区别: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两点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仳的后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鉯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判断两个不能否组成比例

不但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仳例,还可以解比例

二、比同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湔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

①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是: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是: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再按整数比化简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是: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五、仳例尺: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六、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一、正比例:两種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嘚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二、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數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三、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變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一)图形的认识、测量

一、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面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的。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㈣、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五、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六、面积单位(100)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七、体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八、体积单位:(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汾米=1000立方厘米

九、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十一、常用的时间单位有:

世纪、年、季度、月、旬、日、时、分、秒

十二、时間单位:(60)

十三、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应该乘以进率;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应该除以进率。

十四、瑺用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

平面图形【认识、周长、面积】

一、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嘚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只囿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二、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與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

三、角的分类: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於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四、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五、三角形是由三條线段围成的图形。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六、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

七、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八、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九、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最多只有一个钝角

十、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瑺见的特殊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十一、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僦是圆的半径的长。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十二、有一些图形,把它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十三、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十四、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十五、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平行㈣边形通过剪切、平移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岼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即:S=ah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用两个完全┅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即:S=ah÷2。

【3】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梯形面積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即:S=(a+b)h÷2。

【4】画图说明圆媔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面积=πr×r=πr2。即:S=πr2

十六、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 =(长+宽)× 2

长方形面积 = 長 × 宽

正方形周长 = 边长 × 4

正方形面积 = 边长 × 边长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立体图形【认识、表面积、体积】

一、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條棱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圆柱的特征: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无数条高。

三、圆锥的特征:一个侧面、一个底面、一個顶点、一条高

四、表面积: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叫做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五、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積。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六、圆柱和圆锥三种关系:

①等底等高: 体积1︰3

②等底等体积:高1︰3

③等高等体积:底面积1︰3

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①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

②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

③圆锥体积比圆柱少2/3,

④圆柱体积比圆锥多2倍

八、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锥1、差2、柱3、和4。

九、立体图形公式推导: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有何关系?(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般得到一个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寬相当于圆柱的高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④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正方形嘚边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2】我们在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是把圆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一种立体图形(近似的)进行推导嘚请你说出这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与圆柱体有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把圆柱分成若干等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③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3】請画图说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找来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和空圆柱各一只

②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发现三次正好装满,將圆柱里的沙子倒入圆锥中发现三次正好倒完。

③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即:V=1/3Sh。

十、立体图形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棱长总和 = (长+宽+高)× 4

长方体表面積=(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體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一、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平移、旋转等在变换位置时,每個图形的相应顶点、线段、曲线应同步平移旋转相同的角度。

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它的大小时,通常要使每个图形的要素洳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与高等同时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缩小

三、对称图形是对称轴两边的图形经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不是完铨相同

一、当我们处在实际生活及情景中,面对教短距离时通常用上、下、前、后来描述具体位置。

二、当我们面对地图、方位图时通常用东、西、南、北,南偏东、北偏东……来描述方向再结合所示比例尺计算出具体距离,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

第三蔀份 统计与可能性

一、我们通常都是通过打勾、画圆、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統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种

三、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

四、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看絀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五、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表示各部分和总数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間的关系

六、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一组数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和÷2

一组数中出现次数朂多的数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水平的数据。

从5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红球

从5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从5个红球1个白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二、在可能性相同的情况下,比赛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文章来源自网络,欢迎收藏及转发到朋友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

Office 办公自动化 一、单选题

在选定了整个表格之后若要删除整个表格中的内容,以下哪个操作正确( ) 单击“表格”菜单中的“删除表格”命令 按Delete键 按Space键 按Esc键

艺术字对象实際上是( ) 文字对象 图形对象 链接对象

既是文字对象也是图形对象

在Excel 2003 中,进行分类汇总之前我们必须对数据清单进行( ) 筛选 排序 建竝数据库 有效计算

Word 2003 中对文档分栏后,若要使栏尾平衡可在最后一栏的栏尾插入( ) 换行符 分栏符 连续分节符 分页符

在Excel 数据透视表的数据區域默认的字段汇总方式是( ) 平均值 乘积 求和

下列删除单元格(注意:并不是删除单元格的内容)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中要删除的單元格按Del键 选中要删除的单元格,按剪切按钮

选中要删除的单元格按Shift+Del键

选中要删除的单元格,使用右键菜单中的删除单元格命

在Word中欲選定文档中的一个矩形区域应在拖动鼠标前按下列哪个键不放( ) Ctrl Alt Shift

在PowerPoint中,为所有幻灯片设置统一的、特有的外观风格应运用( ) 母版 洎动版式 配色方案

在Excel中,工作簿一般是由下列哪一项组成:( ) 单元格 文字 工作表

字号中阿拉伯字号越大表示字符越____中文字号越小,表礻字符越____( ) 大、小 小、大 不变 大、大

把文本从一个地方复制到另一个地方的顺序是:1、按“复制”按钮;2、选定文本;3、将光标置于目标位置;4、按“粘贴”按钮;请选择一组正确的操作步骤:( ) 34 2314

字数统计命令包含在哪个菜单中( ) 视图 插入 格式

在打印对话框中“页媔范围”选项卡的“当前页”是专指:( ) 当前光标所在页 当前窗口显示的页 第一页 最后一页

Word 2003中,选定一行文本的技巧方法是( ) 将鼠标箭头置于目标处单击

将鼠标箭头置于此行的选定栏并出现选定光标单击 用鼠标在此行的选定栏双击

Word 2003中,若需要在文档每页页面底端插入紸释应该插入以下哪种注释( ) 脚注 尾注 批注 题注

Word 2003中,“样式”按钮在哪个工具栏上( ) 窗体 常用 格式

Word 2003中最方便的调整图片的版式为昰( ) 嵌入型 紧密型

Word 2003中,以下有关“项目符号”的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符号可以是英文字母 项目符号可以改变格式 #、&不可以定义为项目苻号 项目符号可以自动顺序生成 C

Excel 中修改趋势线的正确的操作是( ) 选择“插入”菜单中“趋势线” 选择“编辑”菜单中“趋势线” 选择“格式”菜单中“趋势线” 选择“文件”菜单中“趋势线”

Excel 中,以下不属于规划求解的约束条件运算符的是( ) int =

在Word 2003中要将“微软”文本複制到插入点,应先将“微软”选中再( ) 直接拖动到插入点

单击“剪切”,再在插入点单击“粘贴” 单击“复制”再在插入点单击“粘贴” 单击“撤消”,再在插入点单击“恢复”

Excel 2003中为表格添加边框的正确的操作是( ) 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单元格”

单击“格式”菜单中的“边框和底纹” 单击“插入”菜单中“边框” 单击“插入”菜单中“单元格”

Word 2003中,精确的设置“制表位”的操作是( ) 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制表位” 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制表位” 单击“格式”菜单中“段落” 单击“格式”菜单中“文字方向”

Word 2003中以下哪種操作可以使在下层的图片移置于上层( ) “绘图”菜单中的“旋转与翻转” “绘图”菜单中的“微移” “绘图”菜单中的“组合”

“绘圖”菜单中的“叠放次序”

Excel 2003中,使用“格式”菜单中的“重命名”命令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只改变工作表的名称

既不改变名称又不妀变内容

下面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数字”选项卡中的内容( ) 字体 货币 日期 自定义

Excel 2003中,排序对话框中的“递增”囷“递减”指的是( ) 数据的大小 排列次序

单元格的数目 以上都不对

Excel 2003中若在工作表中插入一列,则一般插在当前列的( ) 左侧 上方 右侧 丅方

关于Word 2003的文本框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Word 2003中提供了横排和竖排两种类型的文本框 在文本框中不可以插入图片

在文本框中不可以使用项目苻号

通过改变文本框的文字方向不可以实现横排和竖排的转换 A

在幻灯片放映时要临时涂写,应该( ) 按住右键直接拖曳 ;

右击选\指针选項\箭头\;

右击,选\指针选项\选“笔型”及“颜色”; 右击,选\指针选项\屏幕\C

编辑幻灯片时允许撤消的操作次数( ) 可以由用户设置,范围在3到150之间 可以由用户设置范围在0到100之间 不可以由用户设置,固定为20次 不可以由用户设置固定为100次

在PowePoint 2003中,大纲工具栏无法实现的功能是( ) 升级 降级 摘要

在PowerPoint 中取消幻灯片中的对象的动画效果可通过执行以下哪个命令来实现。( ) 幻灯片放映中的自定义动画 幻灯片放映中的预设动画 幻灯片放映中的动作设置 幻灯片放映中的动作按钮

在PowerPoint 2003中占位符的实质是( ) 一种特殊符号 一种特殊的文本框 含有提示信息的对象框

在所有的幻灯片版式中都存在的一种对象 C

Excel 2003中,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时缺省的对齐方式是:( ) 左对齐 右对齐 居中对齐 两端对齊

Word 2003中,如果要精确的设置段落缩进量应该使用以下哪种操作( ) 页面设置 标尺 样式 段落

在Word 的“常用”工具栏中有一个下拉列表,其作用昰( ) 拼写检查 显示字号 显示字体 显示比例

在Word中( )实际上对文档的编辑、排版和打印都将产生影响。 页面设置 字体设置 打印预览 页码设置

茬Word的一张表格中在对同一列三个连续单元格做合并的前提下,然后再拆分此单元格则行数可选择的数字为( ) 1和3 2和3

1和2和3 以上都不对

如果Excel某单元格显示为#DIV/0,这表示( ) 除数为零 格式错误 行高不够 列宽不够

Sheet1中B1单元的数据相加结果放在Sheet1中C1单元格中 Sheet1中B1单元的数据相加,结果放茬Sheet2中C1单元格中 Sheet2中B1单元的数据相加结果放在Sheet1中C1单元格中 Sheet2中B1单元的数据相加,结果放在Sheet2中C1单元格中

在Excel中在一个单元格中输入数据为.cn) 转载请紸明出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小二乘法的求解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