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也喜欢乒乓球

在柏林的德国公开赛,中国的马龙向人们展示了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其他球员能够比他更好。周六的四分之一决赛中,被寄予厚望的德国选手奥恰洛夫出局了,结束了全部三场比赛的他走到场边为粉丝签名、合影。周日的半决赛开始后,奥恰洛夫更像是一个陪衬,全场的关注焦点从他身上离开,集中到马龙的比赛中来。两届世锦赛冠军张继科与同胞马龙的对决吸引了现场所有的观众,最终马龙以4:0战胜张继科。决赛中面对世界排名第一的马龙,萨姆索诺夫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机会,以1:4告负。尽管如此,白俄罗斯人得到了现场4000多名观众的支持和同情,这位1997年世界单打亚军仿佛来到了主场。因为这一天的比赛属于亚洲人,他们在双打比赛中夺得冠军,而女单决赛在中国和日本选手之间进行,萨姆索诺夫是最后一个代表欧洲上场的运动员。但最终支持老萨的人们还是要失望了,现在的马龙并没有那么容易对付,他在近期的16项国际比赛中夺得15次冠军。这位谦逊的中国人总是习惯于称赞他的对手,评价他们“非常强大”。但事实上,任何人要想战胜他,都是极其困难的。在场上,马龙即便遇到一些困难,也会用他可怕的正手将问题一扫而光。天赋、技术、竞技能力,他都早已具备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些关键时刻都没有把握住机会。他曾经在世锦赛连续三次止步半决赛,那个时候的他表现得很紧张,产生了自我怀疑。这也是伦敦奥运会他没能参加单打比赛的原因。去年世锦赛单打的夺冠开启了马龙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旅程。“从那之后,他出现了一个飞跃”,萨姆索诺夫说道,“他表现得很释放,现在他很清楚自己曾经错过些什么。”这位年近40岁的选手被看作是为数不多有机会战胜马龙的人。然而他上一次战胜马龙还是遥远的2009年。而奥恰洛夫还从未战胜过马龙,此前的交手记录为15战全负。绝望之余,奥恰洛夫创造了一句名言“马龙是从外星来的”。现在的马龙正值当打之年,不论精力和体能都处在最佳状态,如果不出意外,这位27岁的选手将获得里约奥运会单打金牌。不过马龙在德国公开赛决赛后认真地表示,“如果总是赢,也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压力,我只能更加刻苦地训练。”
相关阅读:
|&|&|&|&|&
快乐乒乓网微信二维码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德国下的乒乓球时隔23年,世乒赛再度返回德国多特蒙德,刘国梁对这个地方记忆深刻,因为这里曾经是中国乒乓球的滑铁卢――1989年,中国男乒正是在这里0比5输给瑞典,开始了长达6年的低谷期。但在近几年,陷入低谷的却是欧洲乒乓球,纵观整个欧洲,无可否认的是目前仅有赖德国一支队伍在支撑这个项目。
为什么英国抛弃了自己发源的乒乓球?年全世界共举行了18届世乒赛,17次在欧洲举办,仅1939年是在埃及举行。参赛队主要来自欧洲,匈牙利队成绩最突出,获得57.5项冠军,捷克斯洛伐克队获25.5项,英国10项。在第35届世乒赛上,欧洲队复兴,匈牙利队在失去男团冠军整整27个年头之后,又从中国男队手中夺走了斯韦思林杯。而南斯拉夫男队在经过25年之后,重新夺得男双冠军。但是自那之后,欧洲再也没有过那样的辉煌。 英国一直被誉为乒乓球运动的发源地,但是现在的英国乒乓球发展却无法与亚洲相提并论,总结三大原因,欧洲乒乓球滑坡的原因归结于本土教练水平不高、技术滞后、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三大原因。全欧洲只有英国没有职业联赛,而且没有职业球员。在英国眼里,乒乓球是竞技体育,英国政府骨子里是要发展全民健身的,他们的观念里面对竞技体育就没有太大的热情,于是每年的经费都在减少。所以乒乓球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为什么欧洲不流行乒乓球,而德国热情依旧?在欧洲,你很难明白乒乓球这种技巧性项目何以会在德国这样严谨的国度流行开去,但中国国球在德国的传播和推广,如今被称作“新一代的乒乓外交”。多特蒙德世乒赛开幕首日,威斯特法伦体育馆几乎全场爆满,许多球迷带上球拍和海报,说要找中国运动员王皓、郭跃签名,哪怕刘国梁也行,但真正称得上爆满的,则是比赛场外的青少年乒乓球体验区。 德国看乒乓球的人不多,打球的却不在少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乒乓球桌,哪怕是大学生宿舍里,每栋宿舍的地下室里也会配备一两张乒乓球案子。这并不是什么特异现象,对于德国甚至整个欧洲,打乒乓球只是一种和长跑一样的健身、锻炼方式,而不是高不可攀的运动。就像现在很多中国人都练瑜伽、普拉提,但只是为了达到自我锻炼,放松身心的目的。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开始瑜伽比赛,试想一下,有多少瑜伽爱好者会去观战呢?德国的乒乓球专业运动员水平不如中国,但群众参与意识却异常浓厚。今年四月在莱比锡举行乒乓球街头挑战赛上有500多人参加了比赛,其中既有青壮年,也有老奶奶和儿童。另外,德国工业借乒乓球等运动转型20世纪之后,德国城市的工业正在全面转型为以服务和技转型,运动永远以51届术为主的城市50多万人口的多特蒙德为例。这里原本是钢铁、煤矿和啤酒之城,如今煤矿尚有储量主动停采,炼钢高炉卖给了中国的张家港,老厂区变成时尚住宅,多特蒙德全面转型为以服务和技术为主的城市,发展保险,零售,物流,信息及微技术产业多特蒙德人很乐意举办一届中国国球的世界锦标赛。  一名来自赛事组委会的官员告诉记者,他们特别感谢中国,因为多特蒙德从前是个工业城市,依靠钢铁和采煤业起家,后来,中国接走了这些工业工厂,“现在,我们是个绿色城市。”
为什么德国值得中国去学习 在德国乒乓球仅是爱好,而不是谋生手段乒乓球运动员的收入水平在德国虽然略高于普通劳动者,但跟足球、赛车、冰球甚至并不怎么受德国人重视的篮球运动员收入根本就无法相比,乒乓球在德国只是一种兴趣、爱好、终究不能成为谋生的手段。至今没有一个德国家长像中国人一样,梦想通过体校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为乒乓球明星。德国乒协也不能像中国乒协一样,坐享其成等待体校、市队、省队层层选拔把精英送到国家队来。德国乒协每年都要自上而下组织MIMI乒乓球联赛,直接从普通中学发掘选拔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人才。
乒协超脱 不会干涉球队经营德国乒乓球职业化联赛始于1966年,被誉为世界上乒乓球职业化开展最完备的国家,而中国乒乓球所谓职业化联赛起步于1995年。中德职业化联赛创办时间相差近30年。差距不仅仅是年代,更是核心――职业化。管理德国联赛的是德国乒协和职业乒乓球联盟,但乒协会并不直接参与俱乐部的管理,俱乐部只要每年向德国乒协交纳三万欧元的注册费用,就可以不为联赛的事务性工作操心了。乒乓球联盟作为“权力机关”,负责管理一万多个注册俱乐部和七万多名运动员,并举办各级联赛、公开赛和邀请赛。”德国乒球深度开发 大牌球员带动球市据了解,德国乒乓球专业运动员水平不如中国,但俱乐部绝对不放过对球员商业价值的开发。因此为了深度挖掘球员的商业价值,俱乐部也是煞费苦心,无论是良好的战绩还是英俊的外表都可以成为球队盈利的手段。德国联赛最著名的球员就是波尔了,除了他的优异战绩外,波尔的英俊面容,也吸引了一大部分根本不懂球的“球迷”。在这种制度下,球员隶属于自己的俱乐部,工资和奖金与比赛的输赢有直接的关系,也影响到和俱乐部下个赛季能否续约,为了俱乐部的盈利他们也参加一些商业活动,运动员个人也很重视自身商业价值的开发。坚守文化 球队名称是非卖品作为经理人,杨建华曾管理过的俱乐部就拥有20多年的历史:“一个俱乐部的主场和名称就足可以说明它的文化传承。以杜赛尔多夫为例,这只球队一直坚守着“布鲁西亚”这样的传统名称荣誉,拒绝为经济利益出卖冠名权。所以无论投资人怎样改变,球队的名称和主场都不会变,哪怕是经过多少年,球迷还是能找到球队当年的感觉。”
中国乒乓球的窘迫分析了乒超的现状:职业化的道路很漫长,中国的乒超联赛发展了十年却没有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模式,这和乒协政策每年都改变有关,没有固定的制度何谈适合制度的发展模式。” 中国俱乐部都无法决定球员去留 谈何职业?对比德国,中国乒乓职业联赛依然没有脱离管办分离的尴尬境地,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的人才还不是真正的俱乐部所有,球员虽然有转会,在形式上很职业,其实,球员个体都还从属于国家。中国乒乓球比起德国,其实并非胜在职业化,而是专业化。  中国的俱乐部一部分有专业队背景,训练的基础设施完善,但是并没有自主权。另一部分俱乐部属于私人投资,多数球员都是临时加入,并非由俱乐部培养。“我们不需要钱,我们只需要一个能为俱乐部效力的球员。”因为没有权利决定球员的去留问题的教练喊出自己的心声。为了成绩,私人俱乐部可以不顾成本购买大牌球员,球员打完比赛赢得奖金就回原来的俱乐部,使得俱乐部文化成为一纸空谈。如果联赛的目的只是“功利”地制造冠军,增加比赛的悬念和噱头,这种职业联赛并不职业。 城市在转型,中国乒乓球跟着转了吗?体制之觞,实出无奈。不过,在走向真正职业化的道路上,依然有许多借鉴之处。好比这次世乒赛的举办地多特蒙德。这个没有烟囱的工业城市,其实是一座后工业城市了。当这座矿工区完成历史使命后,它如何转型,成为服务型城市,就成了新的历史机遇。而职业化体育运动无疑就是最好的消费,它成为拉动这座城市的新的经济动力。  德甲卫冕冠军多特蒙德暂且不提,当地政府再次举办世乒赛,将热爱乒乓球的老百姓请进场馆,就是服务型城市发挥功能所在的好棋。既然德国人也爱乒乓,就做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办好比赛,服务大众。 对比德国,在我们中国许多城市面临转型的过程中,是否也能发挥这样的城市新功能?德国,从某种意义上,算是中国乒乓球的榜样!
德国是否是中国乒乓球的榜样?
您认为本期体育茶馆做得如何?
很好,会继续关注体育茶馆
还可以,看后有些收获
无聊,浪费我的时间
很烂,看后就想痛扁编辑
Mein Lieblings-Fussballverein Borussia Dortmund steht im deutschen Pokalfinale. Finale? Das will ich mit meinem Team bei der Mannschafts-WM in Dortmund auch erreichen./我喜欢的球队多特蒙德进入德国杯决赛了。我也希望能和我的德国队一起闯入在多特蒙德举行的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
中国的乒乓球就如同世界的橄榄球,那边橄榄球如火如荼,国内媒体视而不见,这边乒乓球热火朝天,那边媒体无动于衷!
没想到第一天比赛就这么热闹,本身德国的乒乓球人口就比较多,再加上赶上周末,好多人到体育馆连吃带玩来了。徐主任远远地看到这个馆,先发了句感慨:它没变,我老了。1959年他第一次参加世乒赛,中国队团体打第三,输给了匈牙利,一晃53年了,岁月啊!(@徐寅生)
【新一代的乒乓外交】这是荣耀的历史!1971年的“乒乓外交”结束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如今在近几年,陷入低谷却是欧洲乒乓球,纵观整个欧洲,仅有赖德国在支撑这个项目。如今2012年多特蒙德世锦赛,中国重点不是夺冠,而是一个欧洲乒乓球普及的交流。这被誉为新一代乒乓外交。
今天,多特蒙德世乒赛在威斯特法伦体育馆拉开大幕。1989年,中国男乒在这里0:5完败于瑞典,遭遇滑铁卢,也成就了德国队首枚世乒赛金牌。因此,德国人将这里视为德国乒乓球的“福地”。
3月底的多特蒙德很暖和,只用穿风衣单裤就好。昨天采访时,(@施之皓) 施导特意拉我们在馆外晒太阳。曾经在德国生活打球十年的他说,现在是德国最好的季节。
世乒赛的媒体手册,波尔是德国乒乓球的骄傲,也是这次世乒赛组委会的最大招牌
【奥运地理德国篇――专访波尔】欧洲线记者(@norman) (@玫子肖) (@fcbest) 对德国乒乓球名将波尔进行了独家专访。波尔与记者侃侃而谈,还进行了“自我剖析”,谈及老瓦和自己的区别,回顾个人成长经历,并展示了那段羡煞旁人的爱情故事。(@波尔) @* (@王励勤) 专题地址:
转发到我的微博
可以输入140字
 当波尔被淘汰出局的时候,这届世乒赛又落入了中国
 从邓亚萍开始,王楠、张怡宁轮番接替担当中国女乒
与编辑对话
消息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人喜欢什么礼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