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还能练成监控下的民间武术高手手吗

实用信息:
民间武术高手四岁习武 为练腰功过上小龙女生活
来源:红网-三湘都市报
作者:蒋玉青
  王爷山是新化旧时的一个地名,今为横阳山一带,盛行武术。旧时有句俗语叫“关云长的大刀,赵子龙的枪,长沙城的戏子,王爷山的打”。“王爷山的打”指的就是新化王爷山一带尚武、善打。梅山武术的核心地带,历史上大多数梅山武术名家都出自于此,旧时当地村民多以教打为生。上世纪70年代,当地公社搞活动,一个广播叫出了1000多人练武,300多人搞对练。新化评选武术之乡时,曾在王爷山地区搞过万人在田间地头打同一套拳的盛况。■专题采写
蒋玉青 本版摄影
  关于梅山武术的更多内容见华声论坛《湖南武术发现之旅总帖》 .cn/thread--1.html
  高手故事·杨育本
  杨育本,1961年出生,新化王爷山(现孟公镇)人,绰号“飞天黑虎”,梅山武术老架(最古老的梅山武功)代表。13代武术世家,祖上出过多位振武将军、威武将军。其本人4岁开始随父习武,擅长梅山桶子功(也叫铁布衫)。
  “蛮”就一个字,坚持全凭热爱
  梅山武术的根在新化,新化武术的根在王爷山,而在王爷山,杨家又是最负盛名的武术世家。算到杨育本这一代,杨家已经连续13代专职以武为生。其间,出过草莽英雄,也有不少武官武将。
  “我们家就没干过别的行业。”杨育本说,由于一脉相承,他现在练的是最古老的梅山武术,“老梅山功夫的特点就是桩式矮,上身抗打,下身桩稳。他一出手可以伤你,你却很难伤到他,因为他们练的是桶子功,现在叫排打功,少林喊铁布衫。”
  出生在武术世家,学武、教武几乎是杨育本与生俱来的使命,他4岁就跟父亲杨椒凤练武。在杨育本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位苛刻的师傅,“首先不教别的,就是练桩,父亲把小竹杆削尖,放在我屁股下面,只要一偷懒,就会刺到屁股。”
  而为了练好腰腹力量,杨育本过上了“小龙女”的生活,只不过小龙女睡的是绳子,他睡的是扁担,“开始是摆两条板凳,中间放四条扁担,睡在上面,一年后,变成三条扁担,再是两条、一条,一年少一条,最后抽空所有的扁担,头脚放在凳子两头,悬空睡。”杨育本说练这个很苦,如果不是自己骨子里爱好武术,根本受不了。
  说到练功苦,并不是父亲为难杨育本,因为他们自己是苦练出来的,“我父亲临终前几天还在站桩,每天一起床,就在床边上站桩。在他年轻的时候,起来后不上厕所就站,站得小便都变成汗水流出来了。”杨育本称自己不会这么练,一是不科学,二是太蛮了,现在叫别人这么练,没人听的。
  “打”遍十多个县,最远到了贵州
  年轻的时候,杨育本继承祖业,以教打为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湖南省教了十多个县,最远教到贵州。但我自认不如老一辈,在招生启事上不会写什么‘盖世无双’的豪言壮语。当然,不写具有挑衅性质的告示,并不代表别人就不会挑衅,那时教武,都是要打进场,打出场的。”
  什么叫进场?就是到一个地方教武术,得先接受当地武师的挑战,赢了,你就留下教,输了就自己识相走人;出场则是教完一届学习班后,弟子也得接受其他武师弟子的挑战,事关名声,同样被看重。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方如果挑战,就由他们选一两个人跟我切磋,在别人的地盘上,一般只制人,不伤人。”据杨育本回忆,他唯一的一次伤人,是在贵州,因为对方逼得太紧,但在那个地方他没再教第二次,“怕他报复,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外面还是小心点好。”
  杨育本透露,因为从小练桶子功,他有很强的抗击打能力,曾凭借这一手,当兵时在广州一人打退40多个流氓,那一战后,他的战友都变成了他的徒弟。
  从事武术几十年,杨育本觉得还不错,有意思,“有了功夫,自己胆大,走到外面,三五个人不怕。”只是,他认为现在的人,要学好武术很难,“怕站桩,站桩不稳,就不行。”现在, 拜在梅山武术大师晏西征门下, 成了大师得力助手的杨育本, 在帮着教别的学生时, 还是强调站桩。
  一招半式
  想练桶子功,得学会挨打
  喜欢武术的人都想练成金刚不坏之体,刀枪不入。梅山武术的桶子功虽然不能刀枪不入,可要想做到让人打几拳不受伤,并不难。杨育本就曾在一场交流赛中,凭借一身桶子功,任对方拳打脚踢不以还击,终折服对手。
  问题是要练成这功夫,有点难,必须要学会挨打。“最开始练桶子功,要把拇指粗的小竹竿捆在一起,往手上,身上打,同时练气,直到不知疼痛为止,然后再用粗木棒用同样的方法打。”杨育本说,最后以铁尺早晚捶打全身,使身如钢铁,百打不痛,就算练成了。
  武林轶闻
  王爷山的打有多厉害?
  60人的舞龙队,个个都可接受单挑
  杨育本的曾祖父杨三恒是清末民初梅山武术的一代名师,“王爷山的打”在他这一辈被推向了最巅峰,一生行走江湖,杨三恒曾在擂台打死8个拳师。
  最疯狂的事还不在这,“那个时候杨三恒为首,组织了一支舞龙队,60个人,包括打锣的,带队的,到外地去舞龙,都可以打擂台,摆在那,任别人挑,对方都赢不了。”
  据杨育本介绍,当时舞龙是有规矩的,去外地舞,需要提前打招呼,“比如,过年去一个地方舞龙,年前就要给当地下帖子通知,意思到春节的时候给对方拜年,赚点糍粑之类的。”
  可杨三恒他们不这样,而是到一个地方临时贴招帖,上面写着“上打云贵两省,下打南北两湖(湖南、湖北),药功、气功,穴功兼梅山武功,打遍天下无敌手。”语气不可谓不狂妄,而且回来时还加了一句:“法打周全,盖世无双”。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他们舞到贵州一个地方,对方挑中了舞龙队中个子最小的杨儒祥,“他是杨三恒的徒弟,练的老鼠功,非常灵活。对方是一个200多斤的大汉,杨儒祥才不到100斤,但大汉还没沾到杨儒祥的边,就被他踢下台了。”回来后,原本外号叫老鼠的杨儒祥被改叫做了“法盖”。
(责任编辑:孔维强)
11-11-09·
11-11-09·
11-11-08·
11-11-08·
11-11-07·
11-11-07·
11-11-05·
11-11-05·
高清影视剧
近期热点关注眼科医生40年练成武林高手 持显微镊练功防手抖
重庆一眼科医生40年练成武林高手,持显微镊练功防手术手抖
在给患者做完视力矫正手术后,杜之渝脱下手术服,换上白大褂走出医院手术室,留下他的助手处理术后工作。他要立即赶到检验室,两名患者正在那里等着他复查眼睛。
完成当天的工作后,杜之渝拎着装有运动服和拳击手套的袋子,快步走向医院附近的一家健身房。在接下来的三个多小时里,他要带着徒弟进行搏击训练。
55岁的杜之渝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眼科医生。站在手术台前,他的动作轻巧精准。而站到拳击台上,他在做动作示范时踢出的腿时常让戴着护具的徒弟难以招架。
杜之渝告诉澎湃新闻(),为了强身健体,他从小就开始练武,并将练武发展成爱好。直到现在,不管医院工作有多繁忙,他都坚持每周带徒弟训练六七个小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一间办公室里,杜之渝在讲述他习武的故事。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从闻不惯消毒水味到眼科专家
3月12日下午4点多,杜之渝在重庆九龙坡区一家眼科医院内开始了一台视力矫正手术。自从医师多点执业开展以来,他的工作地点拓展到两家医院。
杜之渝准备给患者做手术。
杜之渝换上手术服、洗手、戴上无菌手套后,走进手术室。手术室很安静,除了设备运转、拿放工具的声音和医生间的对话外,再也没其他杂音。
尽管一台视力矫正手术只需十几分钟,但手术过程的每一秒都必须非常稳。杜之渝介绍,近视手术多是在角膜上进行的,而人的角膜最薄只有0.5毫米,最厚也只不过1毫米,宛如微雕,除了心要静外,对双手的操作要求非常高。
在给患者做完手术后,杜之渝换了衣服走到检验室,给预约的两名患者做术后复查。
杜之渝在为患者复查。
如果不是杜之渝的爷爷坚持让其报考临床医学,现在的杜之渝可能会在物理或化学领域工作。他说,小时候他根本闻不惯医院消毒水的味道,从没想过以后会当医生,甚至在工作后的前三年,人家喊他杜医生他还很不习惯。
杜之渝也明白,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因为从小他不想戴眼镜,所以从读大学起,杜之渝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以后他要让不想戴眼镜的近视朋友都能拥有清晰视力。毕业后,杜之渝从事眼科工作,其后又主攻眼屈光、白内障领域。
如今,杜之渝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已30年,他在眼科业内的名气越来越大。除了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他还连续13年主持我国眼屈光界的顶级学术会议&&&全国眼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日,原卫生部发布&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质量控制&卫生行业标准,该标准的六名主要起草人中就有杜之渝。
只教实战中的有效招数
在拳击台上的杜之渝跟他在手术室的样子完全不同:他穿着短袖T恤,赤着脚,无菌手套也换成了金色的拳击手套。热身时,杜之渝快速连续挥拳打向沙袋,击打发出的&砰砰&声引来其他健身男女侧目。
杜之渝在给徒弟做示范。
&我们不练那些花拳绣腿,我教的都是在实战中非常有用的。&12日,杜之渝向徒弟示范遭遇他人从后方勒住脖子的应对办法。他背对着徒弟晏丕松站立,并示意晏丕松随时可以攻击。
晏丕松停顿了几秒,小跑上前欲用右手勒住杜之渝的脖子。晏丕松的胸口刚贴到杜之渝时,杜之渝肩部往后一靠,将晏丕松稍稍顶开,趁其还没有完全勒住他脖子,杜之渝一个弯腰转身,挥拳打向晏丕松腹部。杜之渝说,如果他那拳真的打出去,徒弟的攻击能力就会被大大限制。
晏丕松问,如果事前完全没有警惕,已经被别人勒住脖子,该如何破解?
杜之渝让晏丕松从后勒住脖子,突然间,杜之渝把一条腿伸向晏丕松的腿后,另一条腿为轴,顺手抓着晏丕松的手臂,将其甩出。尽管杜之渝发力不大,失去重心的晏丕松还是摔到了两三米外的地上。
杜之渝在指导徒弟练习搏击。
30多岁成&一级拳师&
杜之渝告诉澎湃新闻,他习武已近40年。小时候,他身体偏瘦,为了能强身健体,他跟随舅舅学习擒拿格斗,后又拜师学习峨眉拳和少林拳。
在重庆医科大学读书期间,杜之渝发现,当时很多人还存在着一种看法,认为练武不是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他的一些同学只有等到晚上跑到没人的地方练习,生怕被别人发现。1985年,他创办了重庆医科大学武术协会,带领同学&光明正大&地习武。
毕业后的杜之渝主攻实战搏击,并将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招式与搏击结合,并自创了贴身靠肘等很多实用招式。
1996年,34岁的杜之渝取得&重庆市一级拳师&称号。五年后,重庆市第一届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专委会成立,杜之渝担任副主任委员,他也是专委会中唯一一名非专职武术教练。
这些年,杜之渝带过的学员已超千人,但正式收的徒弟只有二十多个,其中还包括一名美国徒弟。
杜之渝说,2001年,他前往美国田纳西州范德堡大学进行眼科学术交流访问时,在当地一个体育馆碰到一个名叫香农(Shannon)的空手道黑带高手及教练。两人一交流,杜之渝得知香农很喜欢中国功夫。后来,杜之渝约香农去他住的地方,两人探讨中国功夫。在彼此尝试腿部攻击比&穿透力&大小的时候,尽管香农拿着防护垫,但还是被杜之渝一脚踢出三四米远。当即,香农就拜他为师。
此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杜之渝每周教香农两次,每次5个小时的搏击招式。香农学得也很认真,每次练完都要回去做笔记,100套招式学完,厚厚的笔记本也被写满了。
杜之渝回国前,香农送给他两本英文搏击书。在书的扉页,香农称杜之渝为master(师傅),他说teacher(老师)和coach(教练)都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并感谢杜之渝传授他中国功夫是给他全家带来财富。这两本书,至今仍放在杜之渝的办公室里。
为不影响手术,他每次习武后持显微镊练习
因为工作的缘故,杜之渝差点放弃习武这个爱好。他最担心的是,如果当天教学员练习搏击,双手发力击打后会酸疼,那第二天怎么给患者做手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杜之渝每次习武结束后都会手持显微镊练习。他说,一开始手会一直抖,而且抖动的幅度很大;随着不断练习,这一情况得到显著改善。一年多后,即使杜之渝手术前一天习武,也不会影响第二天的手术。
杜之渝说,习武与从医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
杜之渝说,习武与从医并不矛盾,只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即可相互促进。此外,习武与从医也有相通之处,比如两者都对人的品德、意志力有严格要求,想要有所建树必须持之以恒。
同是眼科医生的晏丕松赞同师傅的看法,他认为搏击和做眼科手术都讲究高度专注与精确度,都需要千锤百炼。他以&直拳&和&检影验光&为例说:直拳想要打得准、速度快、力量大,需要大量高强度训练;同样,为达到完全熟练的&验光&,往往需要五六千次的练习。
晏丕松说:&师傅对自己要求很高,他的办公室就挂着&天道酬勤&四个字,他经常教导我们永远不要忘了这四个字。&
关于的新闻
5月9日,记者在东邻和记洋行旧址的火车主题公园施工现场看到,这座以“绿皮小火车”和站台、候车厅为主要景观的公园,目前已进入施工收尾阶段。77岁功夫奶奶 十年练成武术高手 - 在线观看 - 资讯 - 乐视视频
& 77岁功夫奶奶 十年练成武术高手
收藏成功!同时能自动追剧。
下载到电脑
缓存至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转存到云盘
方式B免费发短信到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C下载APP到本机
乐家族猜你喜欢-->英雄,快来抢沙发!加载中...英雄,快来抢沙发!
乐视集团旗下网站
乐视网频道
乐视网旗下产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Copyright &
乐视视频(le.com)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武术高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