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只有上帝才能审判我像长考帝一样做笔记

  哪些书籍报刊采用了我的博文没有联系?  高致贤  网上搜索“高致贤”,偶尔发现有的报刊书籍采用了我的博文,随机搜索到20多种报刊采用了,其中绝大部分没有与我联系过,也没有给我寄样报书刊,更不要说稿酬了。虽然有的不属商业性使用,但是,寄一份书报刊做纪念也是应该的吧? 现将部分书报刊名发布于后,希望相关采编人员对照一下,按出版法规办事好吗?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桃源村龙井路215号欧陆经典3-602;电话:;QQ:.    15:36:20|
分类: 新闻 |举报|字号 订阅  1、《淮上风情》创刊号目录 (摘要)  青年文苑  示弱,不见得小人(外一篇)
李杰  知名大家  美国病人盖茨比
王青  古风古意  迎面老人疑家尊
冷志武  新诗点评  镜泊湖不知道我是谁
张洁  清风墨砚  爱向天堂蜿蜒
蔡明菊  淮河望月  偷种
高致贤  王长征推荐阅读:  2、共青团中央《身影》在线访谈历任嘉宾一览
   08:36:48|
分类: 【兵商文化】精彩 |
标签:河南团委
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室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共青团中央《身影》在线访谈历任嘉宾一览 - 兵商文化的践行者 - 六十七军五四八六四部队战友园地  访谈嘉宾  访谈题目(备注)  1  汪洋  东莞,有个打工作家叫汪洋  2  李俊峰  凝望:一个快乐而坚韧的身影  。。。。。。  35  杨贞凱  打工文学作者协会副秘书长  36  高致贤  贵州人的文学脊梁,贵州人到底有多贵?  37  周洪明  自喻山寨诗人  .91....  孙玉良  中国农民第一博孙玉良  3、[公告]《当代闪小说》杂志创刊号闪亮登场(封面目录)_短文故乡_...  63条回复 - 发帖时间: 日  《童年的最后一天》,高致贤、高棕津《暖流》,刘亚伦、肖福祥《隐形的翅膀》,杨希珍、迟占勇《彩虹的约定》,徐宗义、郭洪伟《泄露的真言》,张亮、王庆威《推开...  4、情感银行--《医药与保健》2010年08期  &高致贤 &龙近明 &谷枫 &程中原 &曹景阳 &王志超 &黄健中 &达奇 &汤国铣 &巍然 &陈丹晨 &R·泰戈尔 &何洛 &文行 &章邦鼎 &周宗汉...  5、贵州何处寻“息峰”--《咬文嚼字》2007年05期  7 高致贤;;不断加深对典型的认识[J];传媒观察;1985年06期 8 陈沐;;迈开双脚黔边行——贵州日报《黔边行》专栏[J];新闻战线;1985年11期 9 陈沐;;迈开...  6、小红在《红楼梦》中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摘要】:小红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个三等丫鬟,身份地位不高,处于社会低... 9 高致贤;;建议抓一下传统教育影片的评介[J];电影评介;1980年07期 10 ...  7、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成立--《广州研究》1987年03期  &张晓霞 &高致贤 &杨京云 &陈永祥 &张霞客 &吉彦波 &高宁 &陈铁健 &彭岗 &丁珊 &邱新民 &尚东玲 &廖义 &陈祥 &李炜永 &管程程 &王黎锐 &林...  8、小小说《第二个春天》_闪小说_天涯博客  高致贤 一天,山城某街道派出所里,匆匆走来一位老人,见了警察就气急败坏地说:报告警察先生,昨天晚上我家被偷了! 警察叫他进办公室去,问他:你家被盗去些什么啦!...  9、农家姑娘--《词刊》2010年03期  9 高致贤;;建议抓一下传统教育影片的评介[J];电影评介;1980年07期 10 Don L陆锦林;;英语情态动词札记[J];山东外语教学;1980年02期...  10、商务谈判中的情感语言--《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R·泰戈尔 &高致贤 &龙近明 &谷枫 &程中原 &曹景阳 &章邦鼎 &黄健中 &达奇 &汤国铣 &巍然 &文行 &米家庆 &彭庆元 &周宗汉 &晓炫 &邱承德 &...  11、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近代史研究》1986年04期  &张晓霞 &高致贤 &杨京云 &陈永祥 &张霞客 &吉彦波 &高宁 &林仕谋 &彭岗 &丁珊 &邱新民 &尚东玲 &廖义 &王兵 &陈祥 &管洪伟 &杨洪涛 &李炜永...  12、论教师的自律--《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高德鹏 王永前;提高认识 培养情感 磨炼意志 树立信念[N];人民法院报;... &高致贤 &李淑清 &张维达 &王维芳 &文国辉 &王永常 &南朝师 &华林春 ...  13、深受教育--《故事世界》2006年23期  &赵凡 &高致贤 &张仲年 &冯秀红 &周德民 &W.G.威多森 &刘范 &一观众 &陈锐锋 &郑淑枚 &施燕萍 &谢正六 &林国影 &浩 &李海明 &曼斯菲尔德...  14、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校背景等因素对城镇... &王起斌 &高致贤 &王志昌 &黄建钢 &范亦刚 &卢安宁 &周少英 &尼那 &...  15、闪小说《春天和他的伯伯》_闪小说_天涯博客  高致贤 A乡长率领老山乡的二十多名村干赴沿海发达地区参观。第一次坐火车的牛村长,看到辽阔的平原,看到无边的大海,往往兴奋得彻夜不眠,连称“大开眼界了!大开...  16、“画中有话书系”《闪小说丛书》(四本)初选目录_短文故乡_天涯论坛  /高致贤 诀窍/白旭初 欢送200公里/白旭初 防盗门/李国新 怪癖/王丽英 境界/冷月潇潇 做人之道/云弓 举报 | 回复 楼主:冷月潇潇 时间: 08:...  17、350—500字闪小说《社会世象卷》投稿专帖(第2页)_短文故乡_天涯论坛  46条回复 - 发帖时间: 日  177到站之前/高致贤 快到站了,列车还得继续前行。这是他退休前乘车!他想了很多—— 他挤上车后,看到身后一大片不能上车的人,深感有个立足之地就万幸了,还想...  18、《黔中早报》报道“贵州老高”……(转载)_贵州_天涯论坛  9条回复 - 发帖时间: 日  老高说,城奥网也邀他开了个“高致贤的专栏”。自己的博客还被推荐为“新浪博客之星”,与柯云路等39位明星同台。“没想到,我都老了,还过了把‘明星瘾’。”...  19、杨启刚的诗--《岁月(燕赵诗刊)》2006年Z1期  &通 &山岛 &宋有谅 &王峙军 &蒋金镛 &郁鹏 &亢泰 &杨继陶 &茜荼 &张载梁 &吴作人 &叶家仪 &高致贤 &崔健行 &少鲁 &方捷 &张永鑫 &牧野...  20、太阳河--《天涯》1983年06期  3 高致贤;;建议抓一下传统教育影片的评介[J];电影评介;1980年07期 4 李放;;咖啡树的控诉[J];天涯;1980年01期 5 Don L陆锦林;;英语情态动词札记[...  21、堂堂男子汉--《音乐生活》2010年11期  相关作者 &金咸枢 &晨光 &石页 &姜忠亚 &R·泰戈尔 &赫重运 &高致贤 &程中原 &章邦鼎 &龙近明 &文群 &谷枫 &巍然 &周宗汉 &文行 &俞约法...  22、《中国迷你文学1000篇》闪亮登场(封面/目录)_短文故乡_天涯...  267 失主与警@察/高致贤 268 娇玉翠韵事/鲁侠辽汉 268 伤疤/贾淑玲 268 意外/田润明 268 小区夜话/拈花如是 269 头重脚轻/冷月潇潇 269 像/九泷...  23、《短文故乡散文随笔精选集2012》暂定目录及征订_短文故乡_天涯论坛  67条回复 - 发帖时间: 日  我与贵州日报的半世缘/高致贤 那夜我们“守土”又“抢水”/高致贤 爆米花/戴璞 豆娘/戴璞 忆念我的父母亲/欧阳献文 爱之密语/丁彬 怀念我的大姐/童光润...  24、《中国当代闪小说超值经典珍藏书系》目录3_凤凰_新浪博客  高致贤 如果有来生……… 静心 残疾证………武红燕 两只金耳环………王位 守候……… 朱学玲 不死的爱………...  25、《中国当代闪小说超值经典珍藏书系目录_巴山_新浪博客  高致贤 羊的请求………刘玉行 惊吓………乐忆英 不和谐的共生………...
  人生哪能全闪光——回忆录写作杂谈  高致贤  人生好比一次长长的旅行,几十年的旅途,哪有一条笔直的坦道走到底?大自然不会永远是白天,地球的南、北极半年白天半年黑也不适合人住;白天也不会是天天艳阳高照;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二字来概括。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也有夜走麦城的时候。几十年人生,要想处处都是闪光点是绝对不可能的!人在旅途,有快乐有烦恼,也有很多思想,只要愿写,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我的回忆录《苦乐人生》出版,恭赠亲友雅正。有的同龄人看到我这个平凡人经历的坎坷道能写成回忆录出版,觉得他们的人生写出来会比我的精彩,于是,动手写回忆录,我佩服他们!有个邻居好友,工农商学兵等多种行业都干过,酸甜苦辣也尝遍。经历丰富多彩,也有一定的文学功力。我建议他写回忆录,他说他经历的闪光点不多,不想写。  写不写,这是人家的权利与自由,无需别人置喙。隐恶扬善是写自传的传统想法,人有隐私,不可能把传主的所有东西都和盘托出,这不难理解。我只想说:回忆录不一定全写人生的闪光点,也不是伟人的专利。任何人的一生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也有其阴暗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既不闪光,又不阴暗的平常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只写闪光点,或者只写阴暗面都是片面的。更多的还是写平常生活,很多真理蕴含于平常生活中,平常生活可以体现人生真理。历史也不全是伟人创造的,平凡人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历史,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的回忆录或自传?我虽然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个人没有创造出什么丰功伟绩。然而,我们这一代人,在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意无意地知道不少国内外大事,还与不少国内大事有不同程度的牵涉,有的还是我们亲身经历甚至参与的;数十年目睹社会、官场之现状,不管自己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正面的、反面的,只要敢于把那些对人生有一定启迪作用的实例写出来,不管它闪光不闪光,成功与失败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都值得写。  再说,回忆录虽然有自传成分,但又不全等于自传。自传完全是写自己,回忆录可以写其他人。自己知道:他人生活中具有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事情,都可以写入自己的回忆录中。回忆录的取材比自传的更为广泛与自由。阅历越丰富的人,写回忆录的社会取向就越多,写出来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越高。  于深圳
  木偶一跤摔到家  高致贤  这就是阅读改变了我的身份。  我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仕途,那时我也认为自己很积极。可是,正当我仕途大进的时候,就在仕途中摔了一大跤。这一跤竟然将我从木偶“摔”成了作家。  说实话,当今世界,谁不想当官?但那官不是随便能当的,更不是随便能够得长久的。我在教师岗位上忙忙碌碌,干得有条不紊,1966年初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范围大,工作内容空,领导不布置任务,我就不知要干什么工作,使我茫然不知所措,感到空落落的。部里主持工作的老同志看我闲不住,就对我说:没有工作干你就读书吧。宣传部里有的是书,使我如鱼得水!书籍之多,时间之充裕,是中小学校无可比拟的。  文革开始,我在县文革办公室忙碌了半年,就被造反派强令县委将我开除出文革办,之后参加了一个多月的所谓“革命组织”就被打成“保守派”,此后我又被打成“顽固派”,进而变成“逍遥派”,但又不敢离开工作岗位。文革10年,我有5年完全没有上班,其间除在“交待揭发组”被管两个多月后,就逍遥“革”外了;另外5年,有时被派去搞点临时工作,多数时间无事干,最多只能有一半时间上班,这就为我的自学提供了非常充裕的阅读时间,我就自然成了“专职”读书郎。  当时许多书被禁,但却提倡读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我便趁机通读,汲取古典文学之营养。  鲁迅的作品当时最吃香,我便细读了鲁迅的全部著作,边读边学写杂文,使我的杂文写作大有长进。我用杂文体写大字报讽刺那些把我们打成“反革命分子”的派头头,得到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附和,有几个教师还贴出了支持我写杂文的大字报。  当然,最革命的表现就是读毛泽东的书。毛泽东的每一句话都是最高指示,打电话要先读最高指示;开会发言也必须先读;书报刊登毛泽东的话要加粗。所以,读毛泽东的书谁也不敢阻止。就是在“交待揭发组”里,我拿出《毛泽东选集》来默读,组长也不敢干涉。在大家的长期沉默反抗中,组长没办法,就叫我在组里朗读毛主席的书,还号召大家写学习心得,有时还放假让大家回到宿舍里去写,大家就趁机休息。  文革期间,我将《毛泽东选集》的1—4卷通读一遍,重点文章反复读多遍,每读一篇都写有读书笔记;长些的篇章,比如《矛盾论》、《实践论》等,不但篇幅长,而且理论深,必须细嚼慢咽,反刍咀嚼,一篇文章分为好几次读完,每读一段就写一篇读书心得,或做读书笔记。其间,不知从哪里传来一本油印的《毛泽东哲学笔记》,一共有好多章节,《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其中的两章。我就将其中没有出版过的那些篇章抄下来学习。白天公开阅读上述书籍,夜里我又偷偷阅读《燕山夜话》、《论共产党员修养》等一些我喜欢的 “黑书”,使我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我从鲁迅和毛泽东的文章中学到了独立思考和不唯上只唯实的反抗精神,因之有人称赞我为“大方的鲁迅”。谁料这种精神使我在一次官场斗争中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摔得头破血流,真是摔到家了!正是这一跤摔醒了我:当官就得当木偶,不当木偶就当不成官!我从官场中被甩出来。这就摔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文化馆给我成立了文艺创作室,地区文化局借我去编文学季刊,后来又去从事专职新闻工作,最后到县文联退休。此期间,我得以参加一些以阅读为前提的全国性的新闻、文学培训及其创作活动。我加入了中国作协贵州分会、贵州省记者协会和各级文学新闻组织。成为我县第一个国家机关正式批准的作家和记者。退休后旅居深圳,受聘专栏作家,有700多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外发表,出版了散文随笔集《乡音悠悠》、杂文集《心口常开》、回忆录《苦乐人生》、闪小说集《暖流》(合著)、游记《奢香故里》(合著)等等。有作品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贵州新文学大系》、《黔西北文学史》等数十部合集;还编辑了《甘苦春寸知心-五十年写作体会》和《高致贤家书上下册》等6本待出版的电子书稿;多篇作品获全国性大奖;个人小传入选《世界名人录》等多部人物辞典。  政治上的那一跤,把我从木偶群中甩出来,摔成了记者,摔成作家。也使我认识到自己原来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人,生活在百孔千疮的世界里,社会科学没有真理,当官的希望使人失望,只有自己学到真实的知识,才会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当我有时达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名之时,有人对我说:“你还被整好了”!有人说:“你的路走对了”!其中“整”和“走”的实际意义都是对我从木偶摔成作家这个“摔”字的深刻注释。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之九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流动的红白旗。改革开放前的红旗代表先进,白旗代表落后。条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来定,为了表明当年农业大丰收,就以单产、总产、秋粮入仓进度等来评旗。有的第一名红旗,末尾名白旗;有的前三名红旗,末尾三名白旗,根据参评单位多少来定。比如以单产评比,你报亩产八千斤,我就报一万斤,他报一万五千斤......总产评比也一样。粮食入仓进度评比更好笑。那时的电话是一条线上接好几个单位的话机。一个单位讲话,同一条线上其它机子都可以接听。于是,有的单位为了夺红旗,听竞争对手报过数字之后他们才报,把数字报超过对手。单产、总产、进度都可以随心所欲,就形成了虚报浮夸!  施稀饭。这是救助群体灾民的一种方式。如果某个地方遭受比如黄河缺口之类的特大天灾,灾民(当时称为大众叫花子)群体逃荒到没有受灾的地方,当地政府,抑或是大富人家,在露天坝子里砌起大灶火,安上大铁锅熬稀饭,每天施一次或两次。到时候灾民拿着餐具排长队,施饭者拿着同样大的饭瓢,按次序给每个灾民盛稀饭。施稀饭的天数不等,临时救急。
  感觉杂谈  高致贤  晨炼归来,打开自来水龙头洗手,感到水是温的。时值隆冬,户外晨炼已觉耳冻手僵,自来水怎么还这样温暖?原来是陆上气温一夜下降了七八度,天然水还基本上保持昨天的水温。我刚刚从户外回来,身体还保持着陆上温度的适应性。水温并没有升高,因为身体受冷,水温未变地面气温变了,我就感到那水是温的。这种感觉我从小就有,当地有口龙水井,三伏天水冰凉,三九天水温热,其实这是人的感觉,如果量那水的实际温度,三伏天肯定比三九天高。因为那是地下水,它的温度变化很慢很慢,人们生活的地面温度变化快,以地面温度的感觉去体验地下水的温度,就有了那种感觉。  有这种感觉是不错的,但是不客观的。如果我们用这种自然界的感觉去套政治感觉的话,那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甚至于造成冤假错案。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土地改革政策的感觉就不一样:无地贫农感觉十分温暖;少地的下中农只觉温暖三五分;不增不减土地的正中农感到不冷不热;被征收部分土地的富农感到几分寒意;土地被全部没收的地主,虽然也重新分到一份与贫下中农同等数量的土地,但他们却感到雪上加霜!这就是感觉与客观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处理言论问题时,千万不能将感觉作为依据!比如出台一种惠民政策,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不同的人,内心的感觉绝不会一样,所谓一致同意、一致拥护之类的“一致”,除非在少数特定人群中带有政治压力情况下的表决外,或者只是口头上的一致,真情实感是绝对不可能一致的!对于同一样事物,不同人的感觉是不会一样的。所以,不同的人对于国家大政方针冷暖的感觉是不相同的,不能以谁说自己的感觉不好,就依言论罪。
  110人嵌名联问世  高致贤  收到贵州省大方一中老校长徐德明寄来10本书,附信一封曰:“致贤兄:  您好!  近来情况如何?身体好吗?写作还是那样亢奋?我真佩服您的精神。  在您的一再怂恿下,《嵌名联语》增补本终于正式出版了。  书已经寄来,我看了确实不错,比原本档次高多了。不论是封面设计,还是内文排版都比较如意。经过电子邮件多次交流沟通,排版中的错误大都得到纠正。现在,虽然不敢说绝无遗憾,但可以说问题应该很少了。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次出书。  现给您寄去10本,有真正爱好者,可以相送。  选择葛风芹是正确的。她为人和善,容易沟通,要价合理,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这里,他还举例对照说明价格合理)  最后,代问明老师好。  祝新的一年  万事如意!  徐德明   日”  书中收了他近年来为110位亲友分别创作的嵌名联。除个别例外,都将联主夫妇的名字嵌入联语中,又在联语后简介了联主生平,相当于创作了以联为题的一百多篇素描;对联语中的典故、生词作了注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该书的附录中介绍了许多对联知识,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又有他的嵌名联语为例说明,一些深奥的对联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比联语创作的基础理论好理解,对于创作对联之人很有帮助。这方面我说不清楚,下面是徐德明校长写的《前言》,请看看。  前言  近几年,原大方一中部分教师和同学在贵阳组织了一个月月会,每次聚会,轮流做东。谁做生日,谁就做东;同仁们则由吴维玚同志画一幅大画,再撰一副贺寿联作礼品,大家凑一点裱糊成本费。这样过生日,既不浪费,又有意义。  可能是学中文的关系,拟寿联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而贺寿联人们喜欢嵌名,确实不太好做:既要嵌进名字,又要有点意思,平仄对仗还要吻合,常常难于兼顾。  但我拟了几副以后,人们都还满意,这就给了我信心,先后拟了上百副对联,有的贺寿,有的贺喜,每副都加上解说。由于受嵌名的制约,有的联意不很自然,平仄、对仗有时也不合谱,有的还仅只是成语对,其内部结构无法一一对应。除少数平仄协调、对仗工稳以外,其他很多副都不尽如人意,好在我们有“不以辞害意”的古训,也就心安理得了。而且,这种情况,就是名家大师都难以避免(参看附录《名联不工例》和《<红楼梦>的例子》),况我平庸之辈乎?  古入声字,本属仄声;但有些现在已读阴平或阳平,则是平声。联界实行“双轨制”:用古音或今音均可,但同一联中,读音须统一。我也搞“双轨制”:凡入声字今已读平声,又用在需要平声的地方,就当它是平声;如用在需要仄声的 地方,便予以注明。  另外,有的字是平仄两读,在古体诗词中,可根据需要确定平仄,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里的“漫”要读平声(mán),而欧阳修的《画眉鸟》诗: “始知锁向金笼听”里的“听” 则要读仄声(tìng),平仄才合谱。而“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不教白骨聚成堆” (郭沫若)两句诗里的“教”,义同“叫”, “令、使” 之意,但“叫”是仄声,而“教” 则平仄两读;根据格律要求,此处应是平声,故两位大师便都用“教”。解说里对“看”、“论”、“思”、“胜”等的读音已做了具体说明。  我把资料输入电脑,便于保存,敝帚自珍嘛。当然,这多是应酬之作,仅只是些文字游戏,并没多大价值,凑趣而已。不过,许多寿星一生坎坷却身体康健的事实,确实印证了一条养生之道:淡泊名利,心理平衡,自然健康长寿。身边的人事更具有说服力,故决定将此材料印成一小册内部资料,以供参考。因其内容是嵌名联与其相应的解说,经朋友建议,定名为《嵌名联语》。  作者于贵州省大方一中。  2012年4月20日  
  徐德明《嵌名联语》选载之三:互文例说  高致贤/选  互文例说  按:前面多次提到“互文”。“互文”是诗词楹联中经常运用的语言表达手法。不懂互文,会闹笑话。  2009年1月5日《贵阳晚报》载,武汉大学一教授语出惊人,指责《常回家看看》“歌词歧视女性”,她引用歌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然后点评说: “在大家心目中,爱唠叨的是女性,该受累的也是女性。” 而对爸爸这个男性,歌词却是这么写的: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于是教授断言: “虽然只是一首歌,但却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 她甚至认为“这些‘唯小人与女人难养’ 观念的‘现代版’,麻痹了社会。” 上纲上线,帽子吓人。  对此,网络上引发了一场激辩,很多网友都驳斥了教授的观点。歌词作者也辩白: “这首歌就是提倡孝敬文化”,“根本没有想过什么男尊女卑的问题。”  他们说的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却没有从“互文” 的角度来解释,没有站在理论的高度看问题,似乎底气不足。其实,歌词是用“互文”手法来写的,虽然“爸爸”、“妈妈”分而言之,实则应该合起来理解,根本不存在什么歧视女性的问题。  再看对一副妙联的解说。  左丘明两眼无珠  赵子龙一身是胆  清代科举考试,弊端层出不穷。康熙年间,一次江南乡试,正主考姓左,副主考姓赵,两人受贿将富商程某等数人录为举人。落第考生不服,写了这副对联贴到考场大门上。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联》一书,对此妙联作了如下解说: “此联用典奇妙,切合二主考姓氏,痛骂左某‘两眼无珠’,录取不才;又揭露赵某‘一身是胆’,贪赃枉法。全联构思用意贴切精妙。”  此联构思确实精妙,借两个历史人物及有关典故来讽刺两个考官,妙不可言。而“赏析” 者不懂得“互文” 的道理,将两句割裂开来,生硬地理解为左某是昏官,赵某是贪官,这就让人大跌眼镜。实际上,这副妙联用的是互文手法,梳理起来,应该这样理解:左、赵二主考“两眼无珠”、“一身是胆”,他们贪赃枉法,胆大包天,录取不才。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化艺术,为群众喜闻乐见。它一般篇幅小,容量大。内容高度浓缩,常常意在言外,让人回味无穷,这正是它的魅力,是其艺术性所在。而上下联文字不宜重复,有时就需借助互文。本书中,很多副对联都运用了互文的手法。  不懂互文,“战城南,死郭北”这句古诗怎么理解呢?其意本来是“城南城北发生激战,城南城北都有人战死”,如果说成“在城南作战,在城北牺牲”,岂不让人莫名其妙吗?  现录拙著《互文例说》于后,仅供参考。  互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从文献资料来看,古人对互文有着不同的解释,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互训和互体。  互训,就是同义词相互诠释,即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或者说在相同的语位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应的词语,可以互相注解:“有同义互文者,从互文之字以定其义。” (清·张相语) 这种互文,又称“互训”,或叫“互文见义”,或“互文为训”。中学教材里有不少的例子,例如: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  (6)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例(1)— (5)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或相近,可以互  相注释;例(6) 中的“为” 与“造”, “受” 与“享”,“更”与“又”, “命”与“寿”一一对应,也都可以相互诠  释。  这种互文为训或互文见义的现象,还常见之于成语,如“尔虞我诈”、“沽名钓誉”、“穷兵黩武”、“怨天尤人”、“旁征博引”、“闲情逸致”等。  互训,除了相互诠释以外,还有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  (7)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  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8)遃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荆人尚犹循  表而导之  例(7)中的“奠”与“荐” 词义相同,训为“祭奠”,也就排除了“奠” 作为“安置”、“定下” 之义,也排除了“荐”作为“草名”、“藉垫”、“推举” 之义。例(8) 中的“导”,由于受到“涉”的制约,这里只能作“过河”解释。  古文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还有一种现象,前后两个句子,或同一句中前后的词语,在意思上是彼此拼合或互相补充的。这种现象,古人也称为互文: “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唐·贾公彦语)这种互文,实际上是“互体”,是两种事物或意境在上下文中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们一般是两个句子,其相应成分交错作用,在意义上是合指的,可以梳理为一个句子。有的书上称这种互文为“错举互见”。例如:  (9)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此例非常典型。如果不懂得互文的道理,生硬地将句子串讲成“将领们身经上百战而牺牲了,士兵们出征十来年而归来了”,岂不让人莫名其妙?而按照互文来进行梳理,这两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将士们出征十来年,身经上百战,有的牺牲了,有的归来了。”  待续
  徐德明《嵌名联语》选载之三:互文例说  高致贤/选  续前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例若讲成“不因外界景物而喜悦,不因个人遭遇而悲伤”也不妥。根据原文,外界景物,有“春和景明” 之时,也有“霪雨霏霏”之时;而个人遭遇,有“处江湖之远” 之 时,也有“居庙堂之高” 之时。因此,根据互文,这两句应这样理解:“不因外界景物的变化和自己遭遇的浮沉而或者喜悦,或者悲伤。”  (11)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  实  此例经过梳理,应是: “同一块田地里的庄稼,先栽种,勤施肥、浇水的先发芽,早结果;后栽种,懒施肥、浇水的后发芽,晚结果。”  此例“省文”较多。试想,作者如果不用“互文” 的手法,能把句子写得这样简洁精炼吗?  (12)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  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絃以为民先,股无紺,胫不生毛,虽  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此例属于句群,句子较长,内容复杂,如果生硬的分开来解释,几不可思议。但根据互文的规律来梳理,要理解也不难。前句言尧治天下,待遇极差;后句言禹治天下,工作极苦。合而言之,指尧和禹,也就是远古之人君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所以,后文接着说: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教材在给《阿房宫赋》作注时,没注意互文的特点,有的语句被割裂开来,分而言之,显得很牵强: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 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这两句的解释也是望文生义:  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对这两句又是这么翻译的:“歌唱台边柔和的音响,春天的光景似地暖融融,舞蹈散场后搭拉着长袖子,悲凉得像满天是冷雨凄风”。作者还加注说: “这个‘暖’和下文的‘冷’,也都是炼字之处。要传达出这种艺术匠心,却不像上一种那么容易。像‘舞殿冷袖’,就得转一个弯才能够理解清楚。译文却不容许那样含胡得全靠意会。译文里把‘暖’、‘冷’都移用到各个分句的后一部分里去,并且在前一部分里加进了一些补足语意的东西。看来是必要的吧?”作者绞尽脑汁,苦心孤诣,却是费力不讨好。译文很别扭,甚至很使人费解。  其实,如果运用互文的知识来理解,意思也就顺畅了:“(阿房宫的)歌舞台上,歌声荡漾,舞袖飘拂,时而给人一种暖意,如春光般融融;时而给人一种寒意,如风雨样凄凄。”这样,同下文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也就照应起来了。  同一个句子里,也存在互文的现象。例如:  (13)秦时明月汉时关——— (依然是)秦汉时候的明月,  秦汉时候的关塞  (14)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客人都来到江边,跳下  马来,坐到船上  (15)烟笼寒水月笼沙———烟雾月光笼罩着凄清的河水和  沙滩  (16)朝歌夜弦———白天黑夜地吹弹歌唱  这种互文的手法,现代汉语里面也有: “为国除了害呀,为民捉了妖”;“不讲是非的朋友,非真朋友;不要原则的友谊,是假友谊。”  以上两种互文现象,其内涵是不同的,“互训”属于训诂学的范畴,“互体”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当然,“互训”也是一种修辞需要:古人行文,力避重复,相同的意思尽量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也就出现了“互训”的现象。简括之:  互文:  互训(互文为训):相互诠释,相互制约;  互体(错举互见):互相体现,互相补充。  有的句子则包括了“互训” 和“互体” 两个方面。例如:  (17)触风雨,犯寒暑  (18)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0)遂通五经,贯六艺  例(17)中“触” 与“犯” 为互训, “风雨” 和“寒  暑”为互体;例(18)中“叫嚣” 与“隳突” 为互训, “东  西”和“南北” 为互体;例(19) 中“殚” 与“竭” 为互  训,“出”和“入”为互体;例(20)中“通”与“贯”为  互训,“五经”和“六艺”为互体。  (原载《毕节教育》2000年第5期)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2015年续之五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查田评产】。土地改革前,政府组织人员对山林土地进行普查,将每一幅土地的主人、地名、边界查清,评定产量,造册登记在案。  【划成份】。土地达到一定数量又全部出租的为地主;土地数量不多因无劳动力而出租的,为小土地出租;自耕又出租部分土地的为富农;全部自耕的为富裕中农和正中农;少地但租种大部分耕地的为佃中农;无地只租种很少耕地的为贫农;无地靠帮人为生的为雇农。  【贫下中农】。这个名词出现在1960年代的“四清”时期。土改时期划的雇农不提了。与土改时期的贫农、佃中农一起统称贫下中农。  【上中农】。即是土改时期划的富裕中农、正中农。  【地主】。又分为开明地主、恶霸地主、官僚地主、工商业兼地主。  【富农】。又分为半地主式富农,反动富农。  【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征收富农出租的土地,富农自耕的、小土地出租的和正中农的全部土地保留不动。没收、征收的全部土地按一个行政区划内的人口(包括地主)平均分配到户。  【统购统销】。土改后,国家对于粮棉油等农产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关闭市场,凭票供应。直到改革开放才逐步开放粮棉油市场。
  我和许君远的女儿成了邻居  高致贤  老邻居李全保介绍我与许乃玲女士见面,交谈得知我们竟然是一栋住宅里的邻居。于是,得以互赠书籍,随时沟通,我很钦佩她的谦逊精神和文学素养。与她交谈中,始知她是许君远先生的千金。她谈到她父亲许君远是金庸的证婚人和《大公报》主笔,这一下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何也?  我从事文学、新闻工作之后,自学中知道许君远先生是现代作家、著名报人和翻译家。我对许君远先生的第一印象来自于:1945年,他就代表《益世报》见证了联合国第一届大会。进而了解到他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入英文系就读,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当许君远进到北大后,北大的教授群里,辜鸿铭、王国维等已经老去,而胡适、徐志摩、林语堂等正热。他上徐志摩的课,与废名、梁遇春、石民、张友松等同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平文艺界较为活跃,深得丁西林、陈西滢、杨振声、沈从文等人赏识,被一些史家称为“京派代表人物”。后转入报界,深得张琴南、陈博生、张季鸾、胡政之等赏识、提携,先后在《北平晨报》、《天津庸报》、《大公报》、《文汇报》、《中央日报》等担任编辑主任、副总编辑等职,为《大公报》第二代高层领导之一,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一度在北平中国大学、上海新闻学校、暨南大学等担任讲师、教授。在李小峰先生介绍下,许君远进入上海四联出版社(后合并入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第一编辑部副主任。1947年,国民党制造了一个“北塔山事件”,全国报纸都登在要闻第一版,他主持的上海《大公报》竟然只当作普通消息来处理。  得知许君远著有小说集《消逝的春光》、散文集《美游心影》,译有《斯托沙里农庄》、《老古玩店》等。主要作品后人辑为《许君远文集》(许杏林、许乃玲编)。许君远出身北大,是周作人、徐志摩、叶公超等人的学生,他投身新闻界,尤其多年在《大公报》工作,在胡政之、张季鸾他们的身边,亲身体会过做报人的喜与忧。作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他更能代表民国时代本土教育出来的知识分子。  我与许乃玲女生素昧平生,竟然成了邻居,虽然我们交往还不是很多,知他们兄妹仨都是当今的高级知识分子,我们的交往看是邂逅,实为缘分,是坦诚的。?  .于深圳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2015年续之六【除四害】等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除四害】。大跃进的1958年全国掀起除四害运动。当时指的四害就是:麻雀、老鼠、苍蝇、臭虫。曾经全国统一部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全民总动员,同一天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  【破四旧】。这是文革初期的大破坏运动。所谓四旧,即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礼教。其中旧文化是很具体的,就是将文革前的所谓旧的文化载体全部销毁。对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破坏的十分厉害!  【顶替】。80年代以前,在职人员死亡或退休,都由其一个子女或符合条件的亲人顶替其工作;以后逐步取消。  【身边子女】。没有子女在身边工作的干部,到了老年,可以调一个子女到他们所在地工作,照顾他们。  【内招】。顶替政策取消后,有招工指标的单位,便在招工时只招本单位或本系统内的子女。  【铁饭碗】。是指参加工作之后,成了国家在职人员就不会被轻易辞掉,比喻饭碗不会打破了,就像铁做的一样。  【着头】。这是民间俗语,说的是解放初期枪毙人的方式。上世纪50年代政府枪毙人是打脑袋,那绝不会有假死的,可是太残酷。枪子脑袋穿过,脑袋多被打破,有的执行人将弹头在鞋底上磨一磨,枪弹碰到目标就会爆炸,被执行者的头全被打粹。民间对此称之为着头。大约到70年代(?)改为打心脏,现在改为注射死。  【陪斩】。改革开放前的陪斩,就是在枪毙人的时候,将有的犯人同时背上斩条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只有执行人知道哪些是陪斩的,就朝天开枪,而后将陪斩人当场释放,有的陪斩者因而被吓疯。
  积重难返:庸官的托词 贪官的诳语  高致贤  今人赵冬梅在《欧阳修施政之道》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故事:欧阳修被贬任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令,初到夷陵,感到空虚,便想要找一本《史记》或者《汉书》来打发时间,可是搜遍了夷陵县衙和私人书橱,竟然一无所获。《史记》和《汉书》是当时最常见的历史书,夷陵之偏僻落后,由此可见。联想到京都开封的繁华舒适,欧阳修倍感凄凉。找不到书,欧阳修只好拿了“陈年公案”反复阅读,结果却读出了一身又一身的冷汗。但见其中冤假错案不可胜数,无中生有的,颠倒黑白的,徇私枉法的,灭亲害义的,无所不有。欧阳修惊呆了,夷陵这样一个荒凉偏远的小县竟然如此,那么,整个宋朝又当如何是可以想象的。他放下卷宗,对天发誓:从此之后,对待任何事情都绝不敢马虎!就在那一刻,欧阳修完成了从读书人到政治家的伟大跨越。后来,他官至副宰相。晚年回顾夷陵经历时,他说,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了,我遍历中央和地方,甚至做到了三公,都是拿“不敢马虎”这句话来自励的。今天别人看我,都以为我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有这地位;我觉得是当时在夷陵那一句誓言的回报啊!  无独有偶,南宋的费衮在《东坡卜居阳羡》中也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大学士苏东坡倾囊购得一宅,闲暇邀友散步郊外,忽闻一老妇恸哭,趋而问之,言其子将其祖传之屋卖掉,无处栖身,甚是凄惨。细问得知,其子所卖之屋正被东坡所购,东坡立即表示将屋退还,当面撕掉房契,连钱也不要了。之后,东坡借房而居至谢世。这一方面表现出东坡舍己助人的情操,但更表现他对民情之敏感。散步听哭声,本属常事,东坡认为哭者必有苦衷,便要问个究竟。倘对民情麻木不仁,“你哭你的,关我何事?”连哭因都不了解,还有什么无偿还屋?  有偶暨三,清代郑板桥当官时也有一诗记载:“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上述三位历史文化名人对民情的敏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起党的十八大以前的一些往事:某县有人将中共中央关于紧密联系群众的小册子夹上“请首长们看看”的字条,放在县领导出入必经的门内窗台上,多少长官从册子旁经过,册子面上蒙了不薄的灰尘,仍无一人随手捡来看看。有人把申冤信亲自送到上级信访办和有关领导人手里,不但信件被当成废纸处理,申冤者还被视为“上访专业户”,凡有高级领导下来视察民情,当地公安机关就要将他们控制起来,唯恐他们拦车喊冤,打破地方安定。亦有将控告信转到被告人手中,控告人被打击报复致死者,还美其名曰:维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足见某些“州县吏”对民情之淡漠,对民苦之麻木,已经到了何等地步!不过,他们麻木的只是百姓之疾苦。对百姓向上申冤的举动,他们却万分敏感,看看他们的“维稳”就不言而喻了!  行为是内心的反映,一万句爱民口号不如一个爱民行动。有文人以采访之敏感倾听民间意见,以行文之速度解除民间疾苦,但又与官场处事格格不入。因而,文人按作文的理想去当官,多没有好下场,韩愈、苏轼、郑板桥不都被贬?  行文至此,我又不禁联想起党的十八大以前官场中对反腐工作的前瞻是:“积重难返!”  反腐是否积重难返?以前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十分茫然。如果行政腐败真是积重难返了,那就只有眼睁睁看到执政党垮掉了?  迷雾过后有晴天,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反腐行动及其效果,使我才认识到:所谓积重难返,无非是庸官的托词、贪官的诳语而已!  .于深圳
  读忆文想前贤:公平公正  高致贤  近日在《作家文摘》第1820期第10版上读到王春瑜先生的《忆前辈曾彦修》的文章,令我十分感动之时不禁联想起曾彦修前贤主持征文的公平、公正的高尚情操!  大约是1983年,我在报上看到一则《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编》征文启事,就抄录4篇杂文寄去,很快收到曾彦修主编复信,退回3篇,表示拟留用《这种领导方法应当抛弃》。此文发表于1979年2月17日《光明日报》的“东风” 副刊。当时尚不知“大系”属于中国文学史料的我,还埋怨编辑为何不多留用两篇?1985年我在北戴河全国杂文研讨会上与《光明日报》的“东风” 副刊的杂文编辑盛祖宏言及此事,他十分惊讶地说,他编写杂文20多年,才有一篇初选!当时我还以为他有些夸张;后来从该书上看到“大系”的总顾问:周扬;总主编:陈荒煤;副总主编:冯牧、李庚。其中,“杂文集”的主编:曾彦修、秦牧、陶白。集子全名已改为《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杂文集》,收入的全是大家作品,没有收应征者的任何费用,我一个无名小卒的拙作竟然忝列其中(题目改为《农村致穷道路纪略》),再联想到后来的许多“征文就是征钱、评奖就为卖奖、用文只看门户”的文坛腐败之风,我对曾彦修等文坛前辈的高风亮节油然而生敬意!我与曾老素昧生平,从未谋面,没有通过信,他也不会知道我是谁,只不过按照他的一贯用稿风格处理来稿。但这对于我这个无名之辈是多么大的激励啊!他也可能不会想到因为用了一篇小稿会将一个只进过几年学校的人引向文坛。可就因为他的公平用稿使我看到了希望,激发我进入文坛,怎不让我尊崇曾老的高风亮节?!  .于深圳  附《农村致穷道路纪略》全文于后:  我曾参加过几次农村工作队,每到一个生产队,了解那里农业生产落后的原因,以阶级斗争为前提,具体化为一个公式:  一、有几家地主、富农和几个四类分子;二、有几家富裕的和本主义自发倾向严重的农民;三、有几户侵占集体土地的贫下中农和几个搞家庭副业的社员;四、有几个右倾保守的队干部……  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也有一个公式:如果有四类分子,不管况如何,首先抓来斗争一通,以发动群众;如果没有四类分子,就从富裕农民身上着手,批判他们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以教育农民;有的生产队很穷,找不到富裕农民,就找谁家在自留地、荒地边多种几窝庄稼,批判他们破坏集体生产,挖了社会主义墙脚;以上原因都找不到了,就必定是队干部右倾保守,加以批判撤换。这样,运动结束时,总结经验,仍然是一个公式:狠抓了阶级斗争,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割了资本主义尾巴,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制定了发展生产规划。可是,规划管规划,生产照样上不去。  第二次运动一来,仍然按照这个公式大批大斗一番。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有的生产队全队社员轮流当过生产队长,还从别的生产队调骨干来加强,仍然搞不好。这种运动愈搞下去,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社员的积极性愈是受到打击,生产愈是下降,农业现代化永无实现之日。  这种领导农村工作的公式应该彻底抛弃了。现在,全党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不要再把什么问题都看成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去领导农业生产。各级领导应该认真研究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认真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今年的“中伏”真有20天吗?  高致贤  热点话题——高温天,怎样过才健康  作者:乐龄编辑  夏至已过,三伏天也快来啦!专家提示,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具体时间为: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读了乐龄编辑老师的上述文章,证实了“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从小就听先生教我们:“冬至逢壬数九、夏至三庚入伏”。这是根据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来推算的。可是,解放后干支纪年法被从国家出版发行的历书中取消了,国家主要传媒上都采用“冬至数九”、“夏至入伏”的方法来引导受众,不知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可它却达不到“春打五九”、“秋裹三伏”的要求。为什么会有“春打五九”、“秋裹三伏”的要求?立春开始暖,立秋开始凉。民谚:“三九四九冰上走”、“春打五九头,穷人莫忧愁”、“春打五九尽,二十四个光头凌”。如果春不打五九就会冻死人。同理,秋不裹三伏就会热死人!这是一种自然调节气温的现象。根据“九天一九、十天一伏”的计算,现在国家主要传媒上采用“冬至数九”、“夏至入伏”的算法,那就成为春打不了“五九”,秋也裹不了“三伏”。这就不符合自然调节的规律了。  按照干支纪年法,今年6月22日夏至,23日庚午,7月3日庚辰,7月13日庚寅。乐龄编辑的文章说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这就采用了“夏至三庚入伏”的传统计算方法,很好!不过,文章说的“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又令我不解了。对于伏天,我们习惯称为头伏,二伏,三伏,也有称为初伏,中伏,末伏的。其中的中伏究竟是10天还是20天,这要根据入伏的时间来决定。我以为,如果到末伏(三伏)完了还没有立秋,那么,中伏(二伏)就要延长为20天,以达到“秋裹三伏”的要求。可是,今年是8月8日立秋,以10天一伏计算,正好秋裹三伏。中伏20天,8月12日交“末伏”,那就成了“秋裹中伏”了。所以,我以为今年的中伏应该是10天,才符合“秋裹三伏”的要求。不知这种看法对不对,特提出来求教乐龄编辑老师,敬请方家不吝赐教,谢谢!  .于深圳
  从赞扬声中想到爱与责任  高致贤  了解我的邻居和炼友们,知道我精心护理半瘫的老伴9年多:陪她住院治疗,扶她练力学步,按时经优她服药用餐,日夜服侍她的吃喝拉撒睡、洗脸刷牙揩屁股;她神经失常时期,陪她直接住进神经病院......有老中青妇女看到我的这些行动时被感动得流泪。于是,有的夸奖我是模范丈夫,有的赞扬我俩爱得很深。夸奖我是个好丈夫,我接受;赞扬我俩爱情深,我汗颜。为什么呢?  当好丈夫,是我的责任,爱得很深,不是事实!其实,我俩的爱情基础并不扎实,当时多是为了性爱;婚后她对我母亲不好,对她母亲也不好;她曾经用很恶毒的语言写信骂我,当时我就想和她离婚,但因她已经怀了我的孩子,我就有责任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所以强忍了!  她的勤俭持家我赞赏,她的自私、怀疑心重与不时恶语伤人及打人,得罪了我的不少亲友甚至于她的恩人,常常弄得我很尴尬,有时直接影响到我的工作;她悄悄把我和她的结婚证和结婚照以及我亲人的照片撕得粉粹,我真想和他离婚,但离婚会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和我的工作,于是,责任心战胜了离婚念。为了给她换个宽松生活的社会环境,我携带她远离家乡。我交了外地新朋友,她又旧病复发——胡乱怀疑。她对我说她问了某老师,老了讲离婚不好听,她要与我分居。我知道她的神经分裂症还没有好完,只好不予理睬。直到2006年她患了脑血栓而半身瘫痪之后,她才不提什么分居了。上述这些事,从个人感情上来说,似乎已经是不可忍了,可从维持好一个家庭的责任来考虑,那就属于细枝末节了,所以我能忍受下来。于是,我就成了她的专职护士,才有了十年如一日护理记录,而且还将继续护理下去......  年逾古稀,性欲没有了,性爱自然没有了,情爱也没有了。但我为什么还要十年如一日地护理她?两个字:责任——当丈夫的责任!  责任重于爱情!这是我几十年的生活感悟。为什么不少的青年才俊、社会名流、官场另类,他们求爱时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不变心!结婚不久就离婚?就是因为他们的爱情没有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的爱情,实质上是一种占有欲,当他们的占有欲得到满足,抑或又有另外的占有对象时,他们以前的山盟海誓已经飞到爪哇国去了!有责任心的人,才会保护自己的所爱,对个人,对集体、对国家都一样!尽职尽责才能体现真正的爱。比如宋高宗赵构和岳飞都爱国,但是爱的性质不一样。宋高宗的爱是为了占有;岳飞的爱是尽责任。  没有责任心,爱情不过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可是,这种谎言却被古今中外许多骚人墨客炒得沸反盈天,说得天花乱坠,欺骗了许多青年人,使他们认为人的一生都可以在花前月下过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日子,没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没有责任感。因此,一旦结婚后,面对家中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娃儿的尿布和黄屎粑儿等等实际问题时,他们傻眼了!于是马上提出离婚!以一个“结婚是爱情的坟墓”的借口,把自己保护家庭、抚养育孩子的责任一古脑儿抛给社会。那就是一种只求爱情,没有责任感的表现!  .于深圳
  再次呼吁将干支纪日匹配国家出版的历书  学习干支纪年法之五  高致贤  今天是干支纪日法的“庚寅”,也是今年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网络上已经认定今天“入伏”。这就依照了“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法。这个计算方法是以干支纪日法为依据的。  不知为什么,近些年来,官方历书、报纸和纸质版日历中的干支纪日法被取消了。因而在央视等官方主要媒体上出现了“夏至入伏、冬至数九”的误导。为此,两年前我在网上发帖呼吁国家出版的历书中应该匹配干支纪日(附后),这也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什么?  干支纪年(日)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从此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不废。  元明清三代的史书都可见干支在正月初一更替的记录。  辛亥革命之后,1914 年1月,政府又颁布法令确定旧历的新年为“春节” 但这只是正月初一名称的变换,并没有改变其作为岁首的地位。后来民国政府颁布废旧历禁令,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严令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 除国历规定者外, 对于旧历节令, 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将旧历年节元旦日应有之一切热闹娱乐举动移至国历新年元月内举行。但是,这些政策最终都不了了之。  新中国成立后,农历仍用干支纪年。各级重要的报纸、各种历书和众多的年历画,也都将干支纪年作为纪年辅助手段。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内所有日报,其农历日期的干支纪年均在正月初一才得已变更。而国内唯一研究和编修历法的单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其官网上的公农历查询,以及出版的所有天文历书和年历,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岁首均始于正月初一。现代所有出版的纸质版日历,干支纪年也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变更。  当代的春节的官方活动更直观的显示生肖年依据农历正月初一起算的规则。如历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均在正月初一零时举行倒数仪式,表达对新的生肖年的祝福。  终上所述,中国传统历法中采用“正月朔”,即农历正月初一作为生肖年的起点,这大量可见于历代正史和官方历书,以及解放以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出版的所有历书,也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日从几千年前开始至今,一直纪日没有中断和错误,是一部了不起的纪日历史,能清楚考证的是起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但在历史书籍中还有许多记载着干支纪日的,如《尚书·周·泰誓》的“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尚书·周·武成》的“惟一月壬辰,旁死魄”等记载了干支纪日。因此,足以证明在周代以前都已经在使用干支纪日了。  这样一种历史悠久中华文化被莫名其妙地从国家正式出版发行历书中取消了,令人深感遗憾!强烈呼吁国家正式出版发行历书中恢复天干纪日的匹配!  .于深圳  附: 建议公开出版的历书配上“干支纪日法”  高致贤  好多年来,随着“夏至入伏、冬至数九”的错误在不少官方权威媒体上的传播,“干支纪日法”这部分重要的国学内容便逐渐被国人淡忘了。也就因为干支纪日法从公开发行的历书中去掉,人们失去了传统的干支纪日法,才出现了“夏至入伏、冬至数九”这种错误在不少官方权威媒体上的流传。  开始听到央视这种夏至即入伏,冬至就数九内容的口播,觉得不对。但公开出版发行的台历、挂历和历书上都没有干支纪日法,也就看不出它的对与错来。我还以为夏至当天就是“庚”(也有夏至连庚入伏之说),冬至那天就逢“壬”。连年如此就不可能了。我便到地下书摊上去买了一本《万年历》来对照,才发现其错误。我不知干支纪日法什么时候从公开出版物中去掉,也不知为什么去掉。但是我却记得一些“小事”:文革中把“天干地支”作为“四旧”来破,有个文化站长申斥干支纪日法是迷信,后来还升任分管文化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一位老先生用干支纪日法为人侧吉日,因而被打成“坏分子”。这就使干支纪日法被打人另册。  因为公开出版的相关报刊图书中没有干支纪日法的存在,原来知道的不敢再用,不知道的也就不知道了,致使而今的青少年不知天干地支为何物!例如日(农历戊子年五月十八日)的“夏至”。夏至过后就要进入酷热的“三伏天”。但究竟从夏至之后的哪一天开始“入伏”呢?从现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历书以及挂历台历上看不出来。而夏至后的“入伏”和冬至后的“数九”都是按“甲子”来推算的。  那么,伏天和数九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夏至三庚入伏”。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有将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故中伏不只十天),合起来称为三伏。但多数地方还是连庚计算,不分秋前秋后,故每伏十天。这便是我国传统历法所记的“三伏天”。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那么,“数九”又怎样计算?  说数九从冬至开始,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计算应该是:“ 冬至逢壬数九”。冬至后逢天干中的“壬”日是第一九的第一天。“九天”顾名思义就是以每九天为计:我们这里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八十一,庄稼老二下田犁之说。一九至四九正好经历农历节气的冬至、小寒、大寒,所以是冬天里最冷的一段时间;过了大寒就是立春了,天气将渐渐转暖。  “入伏”和“数九”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用农历(也叫阴历)和六十甲子的记时方法,描述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节。  我国近些年来正式出版发行相关出版物上没有干支纪日的“甲子”不说,有的还标明“夏至入伏、冬至数九”,即夏至那天就入伏,冬至那天便数九之误导!  解放后正式出版的历书为何不印干支纪日的“甲子”?深层次的原因我不知道,但从我接触到的一些基层领导,甚至相当一级的官员,他们都错误地认为“干支纪日法”是封建迷信。自己不学无术,还不准有识之士运用;无知何以能压制有识?权作后盾。他们把解放前使用的知识统统视为“旧事物”,因而新社会里再不能使用。  而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已作为国家法定节日了,我们的历书上为什么不能印上干支纪日法?建议今后公开出版的历书、挂历、台历之类读物,加印上干支纪日法的“甲子”。这也算把复兴国学落到实处吧!干支纪日法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相关的公开出版物配上它,利国利民,何乐不为!  上述仅属个人之见,以期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亦望方家不吝赐教。  2013.x.xx.
  央视有没有错?网民肯定“夏至三庚入伏”  高致贤  “夏至三庚入伏”和“冬至逢壬数九”的计算“入伏”、“数九”开始时间的传统计算方法,解放后不知怎么被“夏至入伏”、“冬至数九”取代了。不知取代的理由是什么?鄙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对这种新的计算方法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我曾经对“夏至入伏、冬至数九”的计算法提出质疑,得到某些网民的回答是:中央电视台播的都会有错吗?不讲为什么不错的道理,理由就是“中央电视台播的没有错”,令人啼笑皆非!  今年我看到乐龄编辑发表《热点话题——高温天,怎样过才健康》的帖子中写道:“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具体时间为: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作者采用的是“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我对此发表了读后感,受到网友们的关注,没有否定了“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例如:  87岁高龄的高利达老人评论:“秋包热得哭,伏包凉攸攸。秋包伏是伏天过完了才立秋,伏包秋指三伏中立秋。”说明有“伏天过完了才立秋和三伏中立秋”的两种情况。  金色五龙河评论: “今年的中伏为20天,因为7月28日前交中伏,中伏20天,7月28日后交中伏,中伏10天。这样才能是“秋后一伏”即:立秋后交末伏”。说明有“秋后一伏”的存在。  他们谈论的问题虽然不尽一样,但承认“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却是统一的,因此也都否定了“夏至入伏”的推算方法。何以见得?夏至入伏的计算方法是定死了的:夏至到立秋是45天。三伏最长也只有40天,绝对没有“伏包秋”和“秋后一伏”的现象。请那些“唯上不为实、上面(如中央电视台)说的没有错”的网友,仔细看看、认真想想,也许会有一些好处吧?  而且,昨天(7.13.)是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的伏,官方媒体也肯定了,说明有关部门改正了过去的错误算法。  .于深圳
  什么是干支纪年法?  学习干支纪年法笔记之一  高致贤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纪表”。它的中文名干支纪年;  性质为一种中国纪年法;系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 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天干、地支各表示什么?  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六十花甲子  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  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  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十二生肖年  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表)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己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时辰,所指时间:  子时,夜半23-1;丑时,鸡鸣,1-3;寅时,昧旦,3-5;卯时,日出。5-7;辰时,食时,7-9;巳时,隅时,9-11;午时,日中,11-13;未时,日昳,13-15;申时,晡时,15-17;  酉时,日入,17-19;戌时,黄昏,19-21;亥时,人定,21-23。  (资料源于网络,谢谢)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怎样换算?  学习干支纪年法笔记之二  高致贤  方法一:  1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5、6、7、8、9、0、1、2、3。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5、6、7、8、9、10、11、0、1、2、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干支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干支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0位“申”。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0位“申”。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2.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7、6、5、4、3、2、1、0、9、8。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8、7、6、5、4、3、2、1、12、11、10。  具体换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方法二:  1.天干的确认  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  公元前: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  公元后:  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  2.地支的推算  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数组,偶数公元纪年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  奇数组 1 2 3 4 5 6 偶数组   1 2 3 4 5 6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丑 卯 巳 未 酉 亥  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2009年则用6除200)。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  但是,由于末尾数字的差异,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4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4个,余1为第5个,余2为  第6个,余3为第1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3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6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6个。  公元后: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6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6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3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1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4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4个。  口诀:公元后:05-26-41-62-83,意为末位数字0或1的余0为第5个,末位数字2或3的余0为第6个,末位数字4或5的余0为第1个,末位数字6或7的余0为第2个,末位数字8或9的余0为第3个。  公元前:05-24-43-62-81,意思如上。  如此就可以推算出年份。  比如公元后2009年,天干9为己,再用200÷6=33……2,公元后末尾为9又余2的是第一个,偶数组第一个是丑,算出地支。组合起来为己丑年。  答案:2009年为己丑年。  方法三:  快速推算干支巧法  1:1900----2100年年干=年尾数—3。例:1969年年干=9—3=6,第6位天干就是己;2012年年干=2—3=9,第9位天干是壬。(2不足减就补十成12)  2:1900----19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1。2000----20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5。例:1969年年支=69+1=70,去掉60的倍数为10,地支第十位为酉。2012年年支=12+5=17,去掉12余5,地支第五位是辰。那么1969年干支就是己酉2012年干支就是壬辰。  3:月干公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起寅之类,只计算月干。月干=年干数*2+月份。例:1969年(己酉)年八月(酉月)的天干=6*2+8=20,天干10为周期就去掉10,天干第十位为癸,则此月干支为癸酉。  4:日干支公式:1900----19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3)*5+55+(年尾二位数—1)/4。2000----20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7)*5+15+(年尾二位数+19)/4。(只用商数,余数不用,数过60就去掉60)。例:2008年月日10月18日:日干支基数=(8+7)*5+15+(8+19)/4=36(已去掉60的倍数)这数就是1月1号的干支数。从1月1号到10月5日按满60去之后数为36+31(1月下类推)+29+31+30+31+30+31+31+30+18=7+0+1+1+1+18=28,则天干去10的倍数余8为辛,地支去12的倍数余4为卯。今天干支就是辛卯。  5:时干公式=日干序数*2+月支序数—2,自己推巧去吧,这样你可以排任何一天的四柱了哦。  6:还有一法,叫倒推年龄法,从干支推算出任何年龄的干支,但只能推算出年干支不能推出日干支,即年龄去掉60为基数,去掉十的倍数为倒推天干数,去掉十二的倍数为地支倒推数。如今年为戊子40岁生年的干支这样推:40岁去30余10天干从戊倒推10位是己,地支40去36余4从子倒推4位是酉生年就是己酉。62岁生年余2从的天干戊倒推2位是丁,从地支子倒推2位是亥。  方法四  类数轴推算法(有链接具体介绍)  1、2、3、4、5、6、7、8、9、0。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3、4、5、6、7、8、9、10、11、0。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表示方式:公元纪年A 商N 余数C  类数轴推算法  (A-3)/10=N1…C1,故第C1个天干为所求  (A-3)/12=N2…C2,故第C2个地支为所求  示例一:求公元1975年的干支  (1975-3)/10=190…2,故第2个天干“乙”为所求  (1975-3)/12=164…4,故第4个地支“卯”为所求  则公元1975年的干支年是乙卯年。  示例二:求公元前5年的干支  公元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0、1、2、3、4、5、6、7、8、9。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0、1、2、3、4、5、6、7、8、9、10、11。  (-5-3)/10=-1…2,故第2个天干“丙”为所求  (-5-3)/12=-1…4,故第4个地支“辰”为所求  则公元前5年的干支年是丙辰年。  示例三:求公元前280年的干支  (-280-3)/10=-29…7,故第7个天干“辛”为所求  (-280-3)/12=-24…5,故第5个地支“巳”为所求  则公元前280年的干支是辛巳年。  (资料源于网络,谢谢。)
  干支纪年的掐算法  学习干支纪年法笔记之三  高致贤  掐算法  用手指掐算干支纪年  从事历史、文物工作的同志,特别是研究古书画的同志,经常要碰到干支纪年问题。比如,乾隆“庚寅”年到底是乾隆几年呢?又比如,当你碰到任伯年的画上题上“壬午”年作时,那么任伯年在这一年是多大年纪呢?这时如果你手头没有一本年表,而又马上要答复这个问题,你一定会干着急。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用指头掐算干支纪年的方法。如果你能掌握,上面提出来的问题,就立即可以解决了。用手指掐算干支,大概很早就有了,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第七十五回谈到古课问题,就是用手指来掐算的,他所说的“地盘式”排列的方位,就是我们要说的方法,只不过他是用来算课,而我们却是用来推年。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在这里画了一个图,同时为了便于记住,我们作了四句打油诗,诗曰:天干变化无定位,地支分布列四边;天干顺推求个数,地支逆跳加十年。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个天干。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支。这十二个地支分列在左手上,它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诗的第二句说;“地支分布列四边”。请你参看(图一)。  在开始学习时,你不妨用笔把它写在自己的手上,用拇指指点着这十二个地支的部位,要熟悉到指着每个邮位时,即能说出它是哪一个地支。天干的地位则没有固定。它是随着地支而变动的。请参阅(图二)。打一个比喻,它好像是一个能转的齿轮套在地支的外边、十个天干好像十个齿一样,看图中箭头,旋转的方向和钟表一样,假若说“甲子”,你就要把“甲”字指在“子”的部位上,(在无名指的下节)按照这个“齿轮’所列的天干次序,一字一字地和手上的地支配上,那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假如你说“甲寅”,你就要把“甲”字指到食指下节的“寅”字,好像这个齿轮往前移动了,这时天干地支的配合便变成了:甲寅、乙卯、丙辰、丁巳……由于天干不像地支一样,在指头没有固定的地位,而是跟着地支而变化的,所以诗的第一句叫“天干变化无定位”。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天干的单数(甲、丙、戊、庚、壬)一定要配上地支的单数(子、寅、辰、午、申、戌),天干的双数(乙、丁、己、辛、癸),一定要配上地支的双数(丑、卯、巳、未、酉、亥),在第二图把它们的单数和双数用不同字体区别开来,以便在练习时不致搞错。把前面所举的例子一一乾隆“庚寅”年是乾隆的第几年?来作一次练习。这里要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即我们要求得的干支纪年,都必须要先知道它们第一个年头的干支是什么才行。乾隆的第一年的干支是“丙辰”,你就从图中先找到地支的“辰”字,(在食指的第二节)然后配上天干的“丙”字,即是乾隆的第一年丙辰。这时第二图中的天干,有如齿轮的转动一样,把“丙”字转到“辰”字上,从这里作为起点“1”字算起,(请注意,后边谈到计算公元或者是计算每个人的实岁时,作为起点的数字应当是“0”而不是“1”)顺着图中的箭头往前推算就成为这样的情况:数字:12345 天干;丙丁戊己庚 地支:辰巳午未申 表现指上就是这样见(图三)。这里还须插上几句话。我们一般的习惯,要求得数目字,比如说要求得乾隆二十五年,都是先求得十数,然后再求个数。用手推算,本来也可以先求十数,但是速度太慢,是先求个数,然后再求十数。天干因为正好是十个,所以每一个天干可以代表从“0”至“9”的每一个数字,这并不是说它所代表的数字在任何地方都永远不变,但它却是相对不变的,比如说公元“0”年正好是“庚”年,于是天干和数字就这样套上了: 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 这个套上的数字和天干如果记住了,是有用的,比如“己”字永远就是公元后个数的“9”,是“79”年,就是“己未”,近几年前是“69”年,就是“己酉”,十年后是“89”年,就是“己巳”这是相对不变的。但是我们所求的是乾隆天干,他的天干第一年是“丙”,按照这个次序数字和“天干”套上之后,却变成这样了: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 在乾隆的年号来说,上列的天干所代表的数字也相对不变了。诗的第三句说“天干顺推求个数”,就是说,你只要知道所求对象的第一年是什么干支,顺若次序就求得他的个数了,如上边的乾隆从“丙”年起推算到“庚”年,他的个数是“5”,以后只要逢着乾隆天干有“庚”字,即有个数“5”字。我们再来看所举乾隆例子的图中,天干“庚”字,即数字的“5”字,是落脚在地支的“申”字(在小指的第一节)。如果我们要问的是乾隆“庚申”年是他的第几年,那就不用往下再求了,它就是第“5”年,这是因为所问的地支“申”也已经找到了。即天干的庚字正好落脚在地支的申字。可是我们上面所要问的是乾隆“庚寅”年,而我们已经求得的只有它的个数“5”(天干的庚字),还须求得这个地支的“寅”字,也即是要求得他的“十”数。这时就要用诗的第四句:“地支逆跳加十年”。从哪跳起呢和如何跳呢?请你看看(图四)。这里必须注意,单数和双数两种不同的字体,同时也要注意上边我们所说天干的单数和双数,千万不能对错了。前面我们求得乾隆的“庚”字是数字的“5”字,要记住这个“庚”字和“5”字,好像这两字写在一个跳棋子上一样,把它们从它原来的落脚点“申”字(在小指的第一节)跳起。所谓逆跳,就是往回跳,像跳棋一样,隔一字一跳,第一次要跳到“午”字(正中指上节),这个好像写有“庚”字和5字的跳棋子,把它的“庚”字与落脚点的“午”字配合起来,这时就叫“庚午’;因为每跳一次要加十年,和这个5字加在一起,就是十五年,也就是说乾隆的“庚午”年就是乾隆的十五年。再往回跳就要跳到食指第二节的“辰”字,这时就是“庚辰”,再加十年呢,就是二十五年。再往下跳,就跳到食指下节的“寅”字了,这时就是“庚寅”,再加十年呢,就是三十五年。因为上面所提的落脚点“寅”字已经找到,我们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即乾隆的“庚寅”年是它的三十五年。你如果还要往下跳就是:“庚子”即四十五年,“庚戌”即五十五年,“庚申”即六十五年。可是这里就要提出注意了,乾隆只有六十年,并没有六十五年,所以我们在推算某一个皇帝的年号或某人的岁数时,既要知道他的第一年也还要了解他的最后一年,如果是超过了他最后一年,那就会搞错了,这是一般常识问题。干支还有一个循环问题,六十年之后一循环,假如你是甲子年生,算为一岁,那么等到你六十一岁时又是甲子年了,在推算到有循环的干支时,只有靠其它条件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个画家是“甲子”年生,算为一岁,他画了一幅画题“甲子”年画,我们只能推算他是六十一岁时画,不能说他一岁所画的。你在练习推算时,可以用你自己的出生年龄作为练习,其它推算古人的年龄,方法都是一样。这个方法同样可以推算每一个I世纪的其一个干支是第几年,但首先要知道这一个世纪的头一年是什么干支。公元后的干支是有一定的,第一年不是“庚子”就是“庚辰”或“庚申”,都是这三个来回转着。如20世纪的第一年是“庚子”,即1900年,如果你要找“己丑”年是哪一年,就可按上述方法推算。推算的结果是“49”,那么加上1900年就是1949年。但在推算时应把它的第一年作为“0”字算起,不能作为“1”字算起。还有因为六十年一个循环,在一百年之内有四十个干支是重复的,如1919年是“己未”,而1979年也是“己未”,如何区分前后两个干支,只有靠其它条件来解决了。这个推算方法在极其熟练之后,公元前的干支也可用手来推算。公元前的每个世纪第一年是“辛丑”、“辛巳”、“辛酉”,也是三个轮转着,但推算时不能和公元后一样,都要“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我们一般比较少用,这里就不多说了。  (资料源于网络,谢谢)
  干支纪年的起始及其变化  学习干支纪年法笔记之四  高致贤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那是是太岁纪年。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规定民间使用干支纪年。延至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颁行于全国。尔后各朝代,实行年号纪年之外,都以干支法作为纪年的辅助手段,沿行不废。  中国先秦素有“改正朔”的传统,即皇帝以颁令的形式决定岁首。据《礼记·大传》云:“立权度量,考文章......”传说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传统,商以夏十二月为正,周以夏十一月为正,秦统一天下后,继承此传统,以夏十月为正。  汉初沿袭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确立于武帝时期。太初元年(104BC.),汉朝改用《太初历》,使用夏正,即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同年,武帝创立年号制度,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号纪年替代帝王在位纪年,改变了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从元明清三代的史书,可见干支在正月初一更替的记录。  《元史》:卷三·本纪第三◎宪宗,”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驻跸重贵山北,置酒大会“,对应公历日,已换干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王才能分封诸侯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