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能力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阅读教学也并非仅仅只是教阅读课文中的语言点而已。要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使他们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精心设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在设计、实施和评估这些课堂活动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培养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中心任务。本文中的阅读能力定义为由词汇知识、句法知识、字面阅读技能、阐释阅读技能、评论性阅读技能、创造性阅读技能和策略性阅读技能组成。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建议在图式理论—交互式阅读模式的典型代表—的指导下来设计课堂活动。在本研究中,学生阅读之前,笔者设计了读前活动来激活学生原有的图式知识并帮助他们对课文进行预测;学生进行阅读时,笔者设计了阅读中活动以促进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交流并帮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应用和重构图式知识;学生阅读之后,笔者设计了读后活动来巩固他们的图式知识。同时将交际法和合作学习方法融入到这些课堂活动中。为了验证这些课堂活动的效果,笔者在一个班级中做了一个实验研究并在这个班中做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H319【目录】:
ACKNOWLEDGEMENTS6-7
ABSTRACT7-8
中文摘要8-9
Chapter 1 Introduction9-17
1.1 Motivations for this study9-11
1.2 Suggeste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11-15
1.2.1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reading in the ESL classroom12-14
1.2.2 Suggested solutions to improving reading proficiency14-15
1.3 Methodology intended for the study15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5-17
Chapter 2 The definition of reading proficiency17-27
2.1 The nature of reading17-22
2.1.1 Reading as a cognitive process18-19
2.1.2 Reading as a constructive process19-20
2.1.3 Reading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20-21
2.1.4 Reading as a social process21
2.1.5 Reading as a strategic process21-22
2.1.6 Summary22
2.2 The definition of reading proficiency22-27
2.2.1 Weir's definition of reading ability23
2.2.2 Herber's interpretation of comprehension levels23-24
2.2.3 Barrett's taxonomy of levels of comprehension24
2.2.4 My definition of reading proficiency24-27
Chapter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eaching EFL reading27-39
3.1 Interactive reading models27-31
3.1.1 Bottom-up reading models27-28
3.1.2 Top-down reading models28-29
3.1.3 Interactive reading models29-31
3.2 Schema theory31-35
3.2.1 Definition of the theory31-32
3.2.2 Characteristics of schemata32
3.2.3 Types of schemata32-33
3.2.4 The role of schema in reading33-35
3.3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35-37
3.4 Cooperative learning37-39
Chapter 4 Design of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lasses39-58
4.1 Definition of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ctivity39
4.2 Necessities of designing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lasses39-41
4.2.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ure of reading39-40
4.2.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ve reading model and schema theory40
4.2.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40-41
4.3 Design of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ctivities41-58
4.3.1 Procedures of designing classroom activities41
4.3.2 Determining instructional goals41-42
4.3.3 Analysis of instructional content42
4.3.4 Analysis of learners' characteristics42
4.3.5 Making plans of classroom activities42-57
4.3.5.1 Classification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lasses43-44
4.3.5.2 Pre-reading activities44-51
4.3.5.3 While-reading activities51-55
4.3.5.4 Post-reading activities55-57
4.3.6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57-58
Chapter 5 The effect of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ctivities58-70
5.1 An experimental study58-66
5.1.1 Objectives58
5.1.2 Subjects58-59
5.1.3 Method59
5.1.4 Procedures59-63
5.1.4.1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ontrol group59-60
5.1.4.2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60-63
5.1.5 Test63
5.1.6 Test results63-66
5.2 A questionnaire survey66-67
5.3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67-70
Chapter 6 Conclusion70-73
6.1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70-71
6.2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reading i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lasses71-73
Appendix 173-74
References74-7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翟晓燕;[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佑梅;[J];外语界;1996年03期
郑树棠,卫乃兴;[J];外语界;1996年04期
郑树棠,卫乃兴,陈永捷;[J];外语界;1997年02期
郑树棠,卫乃兴,陈永捷;[J];外语界;1997年03期
张权,张立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郝涂根,鄢洪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李小曼,张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孙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孙金莲;于银;张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8期
李爱琴;;[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田华,郭浩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金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5期
徐艳云;;[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栾海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苏尚煜;[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文秀;;[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黄开胜;;[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游长松;杨艳;;[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赵娜;;[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坚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窦东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窦东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吴勇毅;[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关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胡方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石洛祥;[D];西南大学;2009年
陈建生;[D];西南大学;2009年
周福娟;[D];苏州大学;2009年
张立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红军;[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许洁;[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杨利军;[D];兰州大学;2011年
王勇;[D];内蒙古大学;2011年
王美玲;[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龙敬;[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王可凡;[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顾珣;[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胡泊;[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吴艳艳;[D];燕山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雅萍;[J];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盛桓;[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3期
张新红;[J];现代外语;2001年02期
刘正光;[J];现代外语;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宁;;[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8年01期
刘兆远;;[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年06期
陈秀红;;[J];文学教育(下);2009年03期
吴红艳;;[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年04期
任红梅;;[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回凤琴;;[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王爱华;刘唐华;;[J];教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元付红;;[J];考试周刊;2011年07期
王正超;;[J];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9期
孙淑静;;[J];文学教育(下);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晓辉;付艳;姜文才;于艳丽;;[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付明英;;[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韩洪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顾黎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顾黎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谭益飞;;[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罗红林;;[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罗小英;;[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陈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解云娣;;[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慧利;[N];伊犁日报(汉);2011年
黄秀娟;[N];海南农垦报;2007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苗鸿雁;[N];学知报;2010年
金巢经济开发区钟岭小圩小学 吴福生;[N];抚州日报;2010年
努尔古丽·萨德克;[N];伊犁日报(汉);2007年
孙继平;[N];盘锦日报;2008年
张桂英;[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刘瑞华?刘学海;[N];大众科技报;2008年
编译;[N];中国教师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玉柱;[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杨昭东;[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刘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爱民;[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黄梦迪;[D];宁夏大学;2014年
赵飞;[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高小娟;[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李寿珍;[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王丽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王晓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雨花台区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江苏省“十三五”师训项目、南京市“领雁工程”、雨花台区“引航工程”)
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作者:&&录入人:赵贵龙&&发布时间: 19:23:36&&
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浣东盛兆坞完小&&& 俞培波
&&& 摘要:人们常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这句话的误导下,很多人只是把数学与思维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只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其实不然。在数学学习中也离不开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本文首先从数学阅读的现状分析入手,然后探索了数学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接着阐述了数学阅读的策略。
&&&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操作中强化
&&& 对于数学的阅读能力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我常常听到老师们讲:“唉,怎么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学生什么原因会出现这么多不应该的错误呢?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也就做错了。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 一、直面数学阅读的现状
&&&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老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学生,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却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觉得自己只要听懂课就满足了。因此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一本书快讲完了,而学生仍没有掌握多少,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知识学了一大堆而能力却提高不多,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专家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追问数学阅读的本义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出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活动,这可以使老师对阅读的本质有更为深切的了解。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数学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1.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2.对新情景中的数学语句进行分解和组合;3.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4.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
&&&&三、探寻数学阅读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展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进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以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数学的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因此,在数学阅读常须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维形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所有这些都要求阅读者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正是数学阅读所能培养的思维能力之一。那么,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大胆质疑、合理探索、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判断。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去疑――质疑――探索――释疑,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进而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在阅读中感知、体验、思考,学生在交流收获后提出一系列问题:
&&& 1.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 2.人们什么原因要用百分数?
&&& 3.百分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近百分数,学习了百分数的读写,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越性。学生在亲自经历了这些问题的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不仅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较深,而且仍享受到了研究、探索、发现的喜悦,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能激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纵横比较、求同存异、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对于概念、性质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让学生养成读书时动手、动眼、动脑时多种器官合成运作的习惯。另外,要与其它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区分、总结、归纳,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这样即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把所学内容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四)丰富想象、驰骋联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以能性的思维训练。
&&&&例如研究转化的策略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转化的策略可以在不同领域得到运用,利用数形结合可以把1+1/2+1/4+1/8+1/16+1/32转化成1-1/32计算,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联想到生活中很多问题也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广度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四、探索数学阅读的策略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引起关注
&&&&数学老师的示范阅读的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老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老师阅读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而老师如今的课堂,多数老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开工”。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身为老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老师的学生认真读题呢?老师不能因为自己已充分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如果老师在每次读题时能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对阅读也会更加关注。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又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圆柱的概念。
&&&(二)课内课外,双剑合璧
&&& 老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课外也要让学生尽情地读。课内阅读以读图、读符号为主,课外阅读应以游戏为主,不带任何任务,自由的阅读、自在的游戏。
&&&&&1.课上读什么
&&&&(1)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 (2)提供综合信息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的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一般是图文并茂的,有时候只是一个相关的条件,而其他的条件则在图中,需要学生的阅读才能获得。学生要从主题图中“读”出数据信息,那么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综合信息,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又如: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联系生活中的走近路、认识比时联系黄金分割点;数学史上有著名的祖冲之、华罗庚……&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在阅读、交流、讨论中明白了“阅读材料”里的故事,在故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又如:学习了小数时让学生阅读故事《0与小数点的“战争”》,在与小数点的斗智中“0”大展神威,让孩子们在惊叹之余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阅读《小数点的代价》让学生了解了前苏联的一次航天事故:由于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在返回地面时失事了,从中深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痛悔,理解了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结下严谨这位良友。
&&&& 2.课外读什么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获得心理发展的。”适宜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欲望,增强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并促进自身发展。因此,老师要留给学生自由阅读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如《数学史》、《趣味数学》、《小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及数学学习指导读物),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抽象与形象自然地融合,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
&&& 例如,学习“年、月、日”之后,让学生多方搜集资料,动手制作了当年的年历卡;学习了“千米和吨”之后,结合书后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上网查找我国测量工具不断变革的材料,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报。又如:学习统计后,收集一些统计图表和相关的文字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独立阅读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思考、发现、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对统计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 总之,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拓宽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细化要求,教给方法。
&&&& 1. 激发兴趣,以“疑”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例如:教学“厘米、分米”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编写小华的一天,小华早上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长的牙膏,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拿着15分米长的牙刷在刷牙.。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错误,能及时加深对“厘米、分米”的感知。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展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 2.手脑并用,以“动”带读。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中的语言常常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老师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又如教学“画平行线”。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的步骤。又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画,对在画时出现的问题仍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这样边读边动手,学生学得轻松,方法记得牢固。
&&& 3.多样表述,以“思”促读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的能力,也是智力活动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学校一年级360名新生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其中,关键句“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换成“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0.8倍”,“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做这种“换句话讲”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利用各种变化,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做到“形变质不变”,使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地在变化中被激活,同时数学概念也一次比一次清晰。
&&&&&4.咬文嚼字,以“辨”明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字词的讲解必须准确、透彻,要注重对“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的处理。在低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像“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让孩子们圈起来,并让他们想象题中相应的情景,描述情景后,又列式计算。如:“小红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三口人每月大约产生多少千克垃圾?一个人每天大约产生多少垃圾?三个人每年大约产生多少垃圾?”题中的“每月”、“每天”、“每年”要让学生认真分析、比较,要求学生嚼透关键词后去找对应量,又进行合理地解答。又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四)表扬鼓励,及时评价
&&&&老师仍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成效作出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更要注重其参与过程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老师可以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阅读”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孩子,应及时鼓励,对暂时比较落后的孩子,老师应及时捕捉他们的进步,促使他们很快地进步。
&&& 五、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 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 &叶圣陶老人讲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很好地诠释了: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本文关键字:
更多相关文章:
联系方式: E-mail: QQ:
电话:(025) 赵老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高教师课堂控制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