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如何看待中国新型城镇化生态农业与就地城镇化

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
《红旗文稿》
&&&&期号:
&&&&作者:
本刊调研组
  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考察海南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朴实的话语,揭示的是最深刻的道理。“三农”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抓手,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抓手,则是走好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提出并践行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的理念,正表明中国已坚定决心,要走出一条避免重蹈国外城市化建设中反复发生的“城市病”覆辙的新路。这条新路,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深刻的城市化运动,堪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宏大的城市化运动,成功与否,不仅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且事关世界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海南省澄迈县坚持“就地城镇化”理念,对破解“离土不离乡”问题进行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有益经验,值得重视。
  一、城镇化的基点在县域小城镇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究竟以哪里为基点?国外通常的办法,即转移出来的农民向大城市聚集,这是各国的必由之路吗?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踏上了澄迈调研之途。
  在和澄迈县领导座谈时,围绕城镇化问题,大家热烈讨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讨论了习总书记今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提出的“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的问题。县委书记杨思涛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思想高度认同、心得很深。他对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一定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把农民都往大城市赶,转移出来的农民,还是要按照“离土不离乡”的原则就地安置,不然,走国外过度城市化的老路,必然导致国外那种“城市病”,一边是萧条败落的乡村,一边是富人区与贫民窟并存的畸形大城市,人满为患、治安不宁、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低,经济、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的成本和代价难以预计。
  澄迈县、镇两级领导形成共识,认为,从澄迈的实际情况看,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澄迈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上,这些小城镇是城乡的连接点,有利于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如果以这些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农民就可以像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实现“就地城镇化”。
  在“就地城镇化”的思路下,澄迈人理顺了城镇化发展思路,即: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或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固定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乡村公园、农家乐、乡村旅馆、休闲养生馆、放心菜园、果园采摘、劳动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村常住人口中从事非农生产人员的比例,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就地转化。为促进“就地城镇化”,澄迈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地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澄迈县历史悠久,是海南历史文化古县,海南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23年历史,是西汉时期海南三大历史名邑(即玳瑁、紫贝、苣中)之一,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古村落遍布县域各地。位于金江镇美榔村的美榔双塔建于元朝初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位于老城镇的罗驿村,是世界上最大的用火山岩建造的古村落,自南宋1256年建村延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海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古村;该村走出了一位古云南丽江的知府,他返乡后,依照丽江古城样式再建了古罗驿村,罗驿村堪称海南的丽江城。澄迈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融入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中,城乡统筹,有力带动了这些古村落及周边的发展。如今,像美榔村和罗驿村这样古朴天成的美景,每天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目前,澄迈正在实施对这些古村落集中连片整治修复的工程,并筹划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彩亮点。
  位于澄迈县北部的福山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是种植咖啡的理想基地,也是海南省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当地农民以传统方式种植和炒制的中粒咖啡为咖啡上品,享誉海内外。澄迈以咖啡为抓手,打造咖啡文化,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这一我国首家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风情镇项目,总体规划范围约76平方公里,集世界咖啡种植文化观赏、咖啡交易中心、世界咖啡口岸、咖啡制作观摩品尝区、陶艺制作创意体验区、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今年1―10月,来到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品咖啡的游客约有89万人次,省外游客25万人次,境外游客 10万人次。咖啡文化风情镇的建立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周边村庄的“就地城镇化”进程。例如,毗邻的向阳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村庄与咖啡文化风情镇一体融合,环境优美,风韵独特,游人如织,多种产业和家庭旅游收入可观,68户村民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很高的城镇化生活。
  在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同时,澄迈还打造了台湾风情小镇、欧洲文化风情小镇、地中海文化风情小镇等,这些风情小镇各具特色,绿色、低碳、宜居、宜业、文明、富裕。这些小镇将用小火车连通,小镇及周边的村庄,连片形成就地城镇化的美丽风景,使澄迈成为海南新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澄迈县旅游接待人数125.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4%;旅游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147.5%。
  澄迈就地建设小城镇,既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依托这些小城镇发展起了专业市场、特色市场,也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澄迈已重点打造出三条“美丽乡村”带,以此为纽带,计划串连县域内的村、镇、开发区和农场,使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之间,形成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空间格局。按照计划,澄迈到2015年要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并力争到2018年,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就地城镇化”,农民离土不离乡,必然要求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相应地带来了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需求,路网、供水网、供电网、通讯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的统筹方案。
  二、关键是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人往哪里去,也就是转移出来的农民,如何留得住,有保障,生活好,也是调研组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就地城镇化”问题,说到底是使人就地“转型”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要有新的产业承接兜底,使惯于务农的农民,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转型为新产业的自食其力者,从而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澄迈的实践令我们鼓舞。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正是注重产业带动和支撑,帮助传统农民转型。“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让“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整体性可经营的商业品牌”,这是澄迈的雄心壮志。为此,澄迈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千方百计发展新型农业,振兴农村经济。
  在《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中,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很多。比如,发展新型农业。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重点培植特色农业、包装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彩色农业、外向型农业。以澄迈火山岩红土地罕见富含微量元素硒为亮点,建设“开心”农场,开展消遣性农事活动,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生产生活设施,即将土地作细致切割,每块农田占地 0.1―0.2 亩,由周边市县游客和外地游客认领种植,也可以由当地农民有偿代为种植,成熟瓜果由地块所有者自由支配。再如,发展特色林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种植珍贵树种或果树,在三条“美丽乡村”带上打造出一批咖啡村、福橙村、槟榔村、椰林村、花梨木村、沉香村等。又如,发展长寿产业。借助澄迈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开发长寿康体休闲项目、长寿康体休闲旅游线路、老人用品和富硒保健品等。提升城乡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养老中心、敬老中心设施建设,等等。
  根据“以发展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原则,澄迈持续加强农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2009年至今,坚持“围绕品牌抓农业”工作思路,把注册商标与品牌打造作为农产品销售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商标品牌做精做强,努力走出“打造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品牌发展之路。经过4年“商标富农”探索实践,累计有效注册涉农商标1033件,其中著名商标18件,成功打造福山咖啡、澄迈福橙、澄迈福牛等一系列优势特色农业品牌,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如今,澄迈的沙土地瓜、福牛、白莲鹅等特色农产品的种养示范点已全省开花,成为广大海南农户的致富法宝;福山咖啡、福橙等也成为澄迈周边市县农民的摇钱树。由此形成的整个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消费的产业链,成功吸纳了大量转移出来的农民,“旧式”农民在转移中成功转型,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可以说,切实推动农业现代化,并将特色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新型农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带动,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做好产业承接这篇大文章,以多种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正是澄迈的成功之道。
  同时,澄迈注重推动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乃至中心村延伸。例如,澄迈积极打造海南生态科技新城,开出了一片新天地。海南生态科技新城走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通过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新城内建设农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既为新城提供服务配套,又解决部分农民就业。对原土地上的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成立服务公司吸纳农民就业;为下一代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成为新城重要的后备人力资源。目前,园区凭借日渐凸显的环境、政策及服务三大优势,吸引了包括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印度NIIT集团、浪潮、惠普、东软、中软、长城信息、久其软件、展创光电等294家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数字医疗、地理信息、旅游信息化、物联网应用、高端电子制造、服务外包以及动漫创意等七大业务板块的产业格局,产业集聚快速形成。2011年园区实现产值33.9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和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超65亿元,今年将努力实现生产总值超100亿元,力争容纳4-5万软件工程人员,向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目标迈进。位于澄迈的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也令人振奋,这是我国唯一能够生产飞机机窗玻璃和高铁车窗玻璃的国有控股企业,填补了国内玻璃生产的重大空白,就是这样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其物流、包装、检测、运输等业务,也为吸纳当地农民转型就业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硬指标
  据统计,201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2.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5%,两者相差17.6%。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城里的人,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多公共服务方面,并未真正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处于被城市边缘化的状态。因此,调研组认为,是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就地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就地城镇化”后,农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有没有一个可以评估的指标,是调研组十分关注的问题。
  可以明确地说,澄迈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有这样的硬指标的,澄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统筹建设,并将之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前提。
  澄迈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并持之以恒地抓“8+2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建设、电信服务、金融服务8个方面,以及富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个工程),作为澄迈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
  “8+2民生工程”覆盖澄迈全县城乡,并注重向“三农”倾斜,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
  率先全省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从2010年秋季起,将“三免二补”升级为“三免四补”,即免除十二年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补助学生作业本费、职校和中技学生生活费、住宿贫困生生活费、贫困生助学金;
  率先全省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目标,2012年,全县投入1179万元建设142家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3.7%,医疗健康信息化项目全面实施,建成了连接177家村卫生室、20家乡镇卫生院、3家县级医疗机构以及卫生局的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健康信息化网络,创造了农村卫生试点改革县镇村一体化的“澄迈健康模式”;
  率先全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农村“两场一室”(标准篮球、排球场,文化室)覆盖所有行政村和5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
  率先全省实行分散供养和社会供养相结合的养老体制机制,对建省后被征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政府财政全支付,同时由政府财政予以老年生活保障补助。此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新农合参合率99.8%,城镇居民养老参保率99.6%,新农保参保率95.6%。60周岁以上人口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每月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最近,当地又把100―104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800元/月,105―109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1000元/月,110岁以上老人长寿补助提高至1500元/月;
  率先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从2010年起,在全县11镇、177个村(居)实施推进宽带村村通工程,2012年继续投入2380万元,加快实施工程进展, 有线宽带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居委会和半数以上自然村(463个),基本实现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乡全覆盖;
  率先全国实现金融便民服务延伸到所有行政村,截至目前,累计安装823部POS机(刷卡消费终端),发放借记卡8万多张,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将47项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直接划入补贴对象,惠及8万多户农民;等等。
  同时,澄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注重新能源(生物质能源、风电等)、绿色建筑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在乡村基础建设上的应用,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作为产业运营资本,以“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经济与环境治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立足对“绿色崛起”的正确理解,澄迈扎实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创新思路保护生态,狠抓以生态林业、生态海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家园、生态人生为内容的“八项工程”,强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注重在乡村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产业,以加强农村“造血功能”,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既美化人居环境,又推动农民致富。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示范典型。
  目前,澄迈人均预期寿命77.79岁,分别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4.77岁、6.59岁;百岁以上老人215人,占总人口的38.05/10万,超出中国和联合国“长寿之乡”规定存活百岁老人7/10万、7.5/10万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澄迈广泛开展创建亲老敬老活动,帮老助老、敬老爱老蔚为风气。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问题。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的荣誉,不仅是澄迈生态环境优良的有力证明,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好标志。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澄迈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和实践,无疑是符合中央城乡一体化建设总布局精神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
  (调研组成员:夏伟东 陈怀鹏 李 菱 李艳玲 陈亦琳)
&&网站编辑:对于生态农业 你怎么看?_乐呵帮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01贴子:
对于生态农业 你怎么看?
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出现退化,大量小农户破产倒闭;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经商、进城谋生;中国吃饭问题要靠国际市场满足;社会将在食物链供应环节出现动荡危机。
毕业季,你准备好了吗?
一提到农业,很多人必然想到美国,想到现代化的大型农场:一个农民可以耕作上千亩土地;用飞机喷洒农药;用转基因技术解决病虫草害问题;在一个县乃至一个州都种植单一的作物,然后通过长途运输将所生产的农产品调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规模化、机械化、化学化、生物技术化的农业,被很多学者乃至决策者奉为农业的最高境界,被冠以现代农业的美称。殊不知,那种现代农业是不持续的短视农业。
自古到今,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人类社会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首先要满足食物需求。历史时期从事农业的人群,远高于经商或其他产业人群。
现在用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够生产出许多人吃的食物,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然而,由于一些基本原理严重违背了生态学规律,现代农业不可避免地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在地力下降,环境污染,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出现,蜜蜂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食品营养不均衡,食品受到污染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农业生态问题呢? 这是因为,农业的特点注定了人类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才导致其稳定性。
如用除草剂替代人工锄草,其后果就是促进杂草进化。为消灭杂草,就需要喷洒更多更毒的除草剂,这样,作物就会受到影响;为保护作物搞转基因,作物保住了,但喷洒除草剂的数量和剂量都增加了,最终导致超级杂草出现。害虫防控也一样,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虫,也有益虫,还有益鸟。大量农药不仅灭杀了害虫,还误杀了益鸟益虫。更严重的是,害虫也对农药产生了顽强的抵抗力,这是因为物种繁衍是一切生物最根本的规律,害虫不会轻易放弃其生存权。
为了继续替代昂贵的人工,就需要将抗虫基因转移到作物体内,继续喷洒农药,内外夹击害虫,导致超级害虫出现。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让动物们提前发育,但这样的代价是,食品中抗生素、重金属、激素含量升高,消费者为此要付出健康的代价。
现代农业与资本结合密切,最终绑架了农业,还绑架了政府。没有政府的高额补贴,现代农业是没有能力生存下去的。
美国农场主收入中的40%来自政府补贴。美国用中国耕地的193%,才生产了相当于中国52%的粮食,而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动用了多于中国农民近十倍的政策补贴。从这些数据来看,美国的现代农业还有哪些优势呢?
上海学游戏原画0基础可以吗?到博思原画爱好者变身原画职业人!
中国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原因,值得思考,寻求健康的发展道路,值得思考。
让越来越少的人养活骄奢淫逸的现代人,且农场主还要自身享受,没有政府补贴他们就不种地,要吃饭就必须看农场主的脸色。
在以资本驱动的现代农业模式下,粮食安全越来越被少数人控制,甚至波及到粮食曾自给自足的中国。美国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依靠政府补贴,还将环境代价转移到他国。
如化肥、农药、农膜等高污染的行业是在中国生产的。在美国本土,搞转基因那样的懒人农业,已造成了农药、化肥居高不下,并出现了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基因污染,蜜蜂也因此面临灭绝危险。
美国人搞的现代农业,已不是满足自身需求的为农民利益考虑的农业,而是赔钱还在干。美国人为什么赔钱种地来养活中国人呢?其中深层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
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和作用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美国地多人少,从事农业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只能发展所谓的现代农业;我国人多地少,有悠久的农业历史,适合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化肥用量减少。生态农业强调元素循环,仅将被城市消费者带走的营养通过化肥、绿肥或生物菌肥的方式弥补。大量研究证实,发展生态农业,化肥用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一半并不影响产量。
二是农药用量大大减少。生态农业对害虫防控以预防为主,不是待害虫暴发后靠化学物质灭杀,强调生态平衡。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农药相当于灭火器——仅出现火灾时才派上用场。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农药用量可在现有基础上减少70%~80%而基本不影响产量。因发展生态农业而关闭一半的化肥厂和70%以上的农药厂,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三是消除农膜污染。前期使用农膜可提高地表温度、湿度兼有抑制杂草作用,但后期农膜是有害的。全球变暖后,生长季节延长了,完全可以不使用农膜。生态农业可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在不使用农膜的前提下,保证产量与质量双赢,从源头杜绝二恶英等致癌物质向环境释放。
四是消除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生态农业不采取与自然对抗的办法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平衡,杜绝基因污染,保护消费者健康。
五是生态农业及其下游产业带动更多的就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在家乡,转变为农业职业工人,就地城镇化,将城镇建设成为有生气的养人之地。这对满足13亿人食品的持续安全供应,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如再加上适度的合作化,搞就地城镇化,将大量人口稳定在广大的乡村或城镇,则对国家食物供应、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功莫大焉。
国家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作为对照,同时建立现代农业包括生物技术的示范区,从而筛选符合中国特殊的农业模式,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城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