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肌肉就有力量怎么变大吗

(原标题:MIT和哈佛造出拥有超大力量人造肌肉:材料不到1美元)

【TechWeb报道】11月28日消息,据TechCrunch报道,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合作,创建了一个超级强大的、花费低的人造肌肉,可用来制造具有“超能力”的软机器人,其中包括能提起比他们重1000倍的物体。

新软机器人的人造肌肉受到折纸的启发,用不到1美元的材料,10分钟就能制成。这项技术使用 “骨架”或基本结构的脚手架,它们被一个密封的袋子包围,然后通过在袋子内部制造一个真空环境,从而控制改变这些骨架的运动。

这些内部骨架组件可以由各种材料制成,它构造的(以及如何折叠)决定骨架的运动方式。这意味着,通过简单的编程或是手动调节,就可以在皮肤收缩的时候改变它们弯折的方式。

这种材料相对简单,更加灵活,人们用它来做人在肌肉可以小到一毫米大到一米,而无需减少整体性能上的变化。人造肌肉越大,它能举起的就越多。项目组研究员设想,最终建在一个大象机器人,让它的鼻子和真大象一样。

这个方案优雅地解决了软机器人现有的一些挑战,灵活性、力量和其他方法模拟肌肉在软机器人应用中使用的限制方面。

研究人员称,这项技术的潜在应用可能包括医疗辅助设备、工业机器人、太空探索以及各种可穿戴的外骨骼。

本文来源:TechWeb 作者:作者:露天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对于那些增肌屡屡失败的人来说,健身房可能既是天堂又是地狱。

一方面,你能够感受到健身流血流汗的付出快感;

另一方面,你也可能经历肌肉怎么也不长的沮丧。

练了好几年却又不见长进的人并不少,有人把这怪在“基因不好”的头上,也有人说这是“命”。

今天,主页君就和大家聊聊,究竟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突破这烦人的“诅咒”

调整健身频率,缩短健身时间

想要“练大”,并不是说你每次健身都要在健身房逗留4个小时。

其实很多增肌困难的人不是对肌肉的刺激不够,而是刺激过量导致恢复困难。事实上,1周3-4天训练足以对肌肉造成良性损伤,从而刺激生长修复

试着将每周的训练限制在3-4天,并严格执行计划。

当然,你想要挑战自己也不是不可以,1周4-5次训练其实更加适合难长肉的FitTimers,但是你的训练时间需要相应缩短,这样才能在保证训练频率的同时最大化训练强度。

把训练拖得很长不仅会对训练效率造成负面影响,久而久之,训练的欲望也会直线下降。

复合动作的定义是动用多关节的训练动作,它的优点在于一次调动多个肌肉群(包括小肌肉群)

比如硬拉、推举、卧推或者深蹲等,这些动作的共同特点是:相比于二头弯举和三头下压等单关节运动,它们能够使用更大的重量,而力量的提升对于肌肉增长的帮助是很大的。

不信你去看看健身房那些大块头们,哪一个不是靠着这些最基础的复合动作练出来的?这些动作最基础最经典,却也最有效最靠谱。

所以别再犹豫要不要深蹲了,这些复合动作对全身力量的提升都有帮助,而不是说深蹲就只练腿部力量,推举就只练肩部力量。

如果增肌(特别是全身增肌)是你的目标,那么没日没夜做成百上千个二头弯举不仅对增肌没有帮助,还可能对二头肌肉造成训练过度的损失,受损的肌肉在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一步受损,最后反而无法超量恢复,陷入“越练越小”的恶性循环。

当然也并不是说单关节的孤立动作一无是处,这些动作对于单一肌肉群的集中刺激还是很大的。

如果你清楚自己的训练目标,制定的训练计划具有针对性,那么在复合动作之余加入孤立动作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比如训练手臂的单关节孤立动作可以放在背部训练之后,因为背部训练多数是“拉”系列的动作,而在“拉”的过程中肱二头肌会参与辅助发力,甚至你可以将背部训练调整为偏向于二头的动作。

比如:反手引体向上 4组x力竭,反手杠铃划船 4组x6-8次,反手高位下拉 4组x6-8次,二头托臂弯举4x12次,哑铃交替弯举4x12次。

最适合增肌困难户的增肌方式是每组做更少的次数,挑战大重量的力量训练

也就是说,你训练正式组应该尽可能选择3-5次的重量范围(1rm的80%),而组间休息时间可以控制在3-5分钟之内。

乍看之下或许时间有点长,但是别忘了我们这是力量训练,不是热身,也不是广场舞,你需要让自己的身体肌肉和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恢复。

只要饮食和休息做到位,你就会感受到力量的增长。

每次训练尽可能在保证动作标准的情况下追求更多次数,当你能够每组轻松完成5次,并且做到目标组数的时候,那么你就需要考虑增加训练重量,刺激肌肉进一步生长。

如果你本身增肌就很困难,那你应该避免多做有氧训练。因为你本身的新陈代谢就很高了,没必要去花时间把增肌所需要的热量给消耗掉。

对于瘦子来说,力量训练的重要性远大于有氧。

所以时间有限的话还是把精力都花在力量训练上吧,哪怕是专业的健美运动员,在比赛临近的时候也会选择超低强度的走路来最小化肌肉的消耗,更何况普通的健身爱好者呢?

很显然,光靠减少有氧来“节流”还不够,你还需要通过多吃来“开源”。

增肌的必要条件是热量摄入超过热量支出,由于你的新陈代谢高于常人,再加上训练所消耗的热量,你需要吃更多的东西来保证肌肉能够得到足够的养分。

通常可以从每kg体重摄入33-38大卡开始尝试,如果体重不见涨,或者训练和休息做到位了力量却没有提升,那么再适当向上微调摄入热量。

注意饮食的调整不要太过极端,你需要时间和耐心,没有人能一夜之间变成壮汉。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

蛋白质推荐每日摄入量为每kg体重1.5-2.2g

如果你70kg,那么你需要105-150g蛋白质,150g蛋白质光靠三顿饭吃下去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如果你不喝蛋白粉,光靠吃肉来摄入蛋白质),那么这时候你可以适当加两顿餐。

加餐内容可以是提前准备好的肉配上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加鸡肉,或者面包加金枪鱼罐头。

多说一点,尽量选择优质的蛋白质,比如鸡肉、鱼肉、瘦猪肉、瘦牛肉、鸡蛋等。

不要小瞧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

碳水化合物是增肌利器,很多人以为增肌只需要蛋白质,然而没了碳水化合物你也别想增肌,很多人之所以增肌失败,也是因为犯了“不吃碳水”这样的低级错误。

碳水化合物为我们高强度的训练提供主要能量,低碳水的饮食方式对训练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不仅体现在运动表现受损上,还体现在低落的训练欲望上。练都练不好,又怎么能增肌?

一个合理的增肌饮食应该有30%-35%的蛋白质,20%的脂肪以及45-50%的碳水化合物(%=每日摄入总热量的百分比)。

碳水化合物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通常训练后建议摄入能够快速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包、香蕉等),而其他时候则建议摄入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红薯糙米和其他粗粮)。

增肌是一场马拉松,你需要耐心

最后和大家讲讲心里层面上的问题。很多人健身前会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计划,定下的一瞬间往往鸡血满满:“好!我要两个月练成巨石强森的样子!”

这种想法看起来很好,毕竟有压力才有动力。然而几个礼拜下来进步甚微,这种落差所造成的打击很容易让人放弃。

要知道,健身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不可能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让你的身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你能够坚持一个根据目标科学制定的饮食和训练计划,那么长此以往,你一定能见到自己身体惊人的变化,但在这之前你需要保持耐心和平常心

我有个方法让你吃着吃着瘦下来

2天体验!前30名免费

尝试了你有90%瘦的可能

什么都不做,永远也瘦不下来

}
肌肉大就一定有力气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肌肉的解剖结构

       一块肌肉就是一个器官,里面有神经血管筋膜以及执行收缩功能的收缩蛋白。所以肌肉的主要成分是水,哈哈,当然脱水后的肌肉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了。

   在此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才是水做的。

我们把一块肌肉切开里面会有很多被筋膜包裹的间隔肌束,大肌束里面有很多小肌束

小肌束由肌纤维构成(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纤维)

肌纤维有不同的类型 ,按颜色可分为红肌纤维跟白肌纤维。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血供充足,白肌纤维较粗,收缩蛋白含量多,所以收缩产生的力量较大。

肌纤维是由很多肌原纤维组成,肌纤维最基本的收缩单位是肌小节,是粗细肌丝重叠收缩的部分。粗细肌丝之间的重叠状况不同,横桥建立数量也不同,研究表明肌肉被适度拉长时横桥建立最多,肌肉收缩能力最强。

例如跳远时先屈膝下蹲,投掷实心球时先向后拉预摆。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肌肉的生理功能

肌细胞是可兴奋组织,兴奋后表现为收缩,不同的肌细胞兴奋性不同。

我们把引起肌肉肌纤维收缩的最小动作电位称为阈刺激,阈刺激越小说明兴奋性越高。

神经对肌肉的调动能力,普通无训练者在60%左右,系统训练可以达到90%,在应激状态下,也就是遇到危险的时候,以及电刺激可全部调动。

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大小是由该神经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数量决定。运动单位越大力量越大,运动单位小,灵活。

人体的肌肉是对称长的,屈肌伸肌。神经系统对屈伸肌的收缩放松协调,肌群间协调发力,肌肉的先后发力顺序协调,影响着肌肉力量,所以越协调,力量也越大,动作也会比较优美。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肌肉的力量不单单由体积决定

李小龙就是最好的例子,武术运动员,格斗运动员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研究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引起儿童与老年人肌肉力量明显增加,但不伴有肌肉体积等比例增加。(引自运动生理学)
研究表明,当肌肉克服相当于最大肌力的20%~80%的阻力负荷时,肌肉力量的增加主要靠神经系统不断募集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来完成;当阻力负荷超过最大肌力的80%时,肌肉力量的增加主要靠提高神经中枢发放冲动的频率和有关肌肉中枢同步兴奋程度来实现。(引自运动生理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力量怎么变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