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餐检查多少钱显示疑似胃息肉可能性高吗

科普视频来源:
2.26万时长01:11
什么是胃息肉?
3.1万时长01:11
什么是息肉?
3.43万时长01:35
什么是胃息肉?
疾病概述/胃息肉
胃息肉胃息肉是胃粘膜上的良性病变,是由胃粘膜异常增生而来的,是比较常见的胃良性。一般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又叫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息肉样腺瘤)。常由检查或检查而发现。炎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80%,它们几乎全由增生性的粘液组成,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癌变率低,约占1%左右。腺瘤样息肉又称,占胃息肉的1%—25%,直径可超过2厘米,癌变率较高,占20%—40%。
胃息肉又名胃酸,疼痛,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临床表现/胃息肉
胃息肉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表现。
疾病类型/胃息肉
胃息肉按最常采用Mings分类法分为再生性胃息肉及肿瘤性胃息肉两大类。
第一类为再生性胃息肉—即为增生息性肉,发病较常见,其比例约76%~90%。分布于胃内的部位不定,多数倾向于发生在的部位。多发性占多数,直径平均1cm,其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息肉由指状细长的嵴和高分化类似于幽门腺上皮被复的扩张腺窝组成。不规则的腺窝呈分支形和囊样变。增生的上皮细胞较大,深染色、单层,核位于基底部,但分裂象少见。胞浆可分泌粘液,PAS阳性。间质为粘膜肌向粘膜表面呈放射状生出的平滑肌束及胶原纤维组成,有时息肉有大量样的及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的异型性及肠化生不典型。主要是增生再生的结果,恶变者很少。胃息肉第二类为。此病为真性肿瘤性腺瘤,包括腺瘤性息肉和乳头状及绒毛状腺瘤。与腺瘤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相似。胃腺瘤比远为少见,约占所有息肉的25%。发生于胃部的粘膜上皮,大都由增生的胃粘液腺构成。1.腺瘤性息肉即息肉状腺瘤,发生于胃粘膜的各处,幽门区约占一半,为胃腺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单发最多见,也可多发。常为广基无蒂,也有时有蒂。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直径一般约2cm。镜下结构为排列规则的管状腺体,腺体扩张成囊状的偶见。腺体被复单层柱状上皮,排列较密,细胞浆少,粘液分泌活性减少,核深染呈柱状,体积大小一致,可见核分裂象。常见有肠上皮化生于腺体中,间质主要由富含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而其中可见有程度不等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2.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发病在临床中极少见到。肉眼观察可呈乳头状及绒毛状,常为广基无蒂,镜下结构为柱状上皮细胞被复分支状含血管结缔组织索芯组成。事实上,以上两类腺瘤常混杂存在于同一息肉内。直径超过2cm的息肉,常有腺体异型性增生,甚至发生和。异型性增生的腺体表现在腺上皮由高柱状变为低柱 胃息肉状,核分裂象增多。立方形,粘液分泌减少,嗜酸性胞浆增多,并且核增大,染色质增多,核排列不规则。在发生原位癌时,以上所述异型性变化加重并同时出现腺体生芽及表现腺体背靠背。文献报道有25%~72%的绒毛状腺瘤出现恶变,转移约12%。
3.胃的特殊性息肉①错构瘤性息肉;临床中错构瘤性息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粘膜皮肤色素沉着和胃(Peutz-Jegher综合征)共同存在。没有伴随肠息肉病的胃错构瘤性息肉,局限于分泌胃酸区的胃上部,为无蒂和直径小于5cm的息肉。在P-J综合征中,息肉较大,而且可有蒂及分叶状。组织学上错构瘤性息肉具备正常成熟的粘膜成分的不规则生长,粘液细胞增生,混杂有壁细胞和主细胞。腺窝呈囊性扩张。纤维束从粘膜肌层向上呈放射状,将正常胃腺体分成小叶。间质为轻度水肿充血。小的错构瘤性息肉于镜下活检可见完整。而较大的息肉活检仅可见到增生的表面及腺窝的上皮。②异位性息肉;主要由异位的胰腺或Brunner腺构成,也有包括在错构瘤性息肉范围内。沿胃大弯,尤以幽门及窦部几乎单独可见的异位胰腺,常见的表现是幽门阻塞。肉眼观察异位胰腺为一狐立的凹陷的无柄的结节。在组织学上胰组织最常见于粘膜下层,以致内镜活检时可漏诊,异位胰腺有时也可出现在粘膜层,可见腺泡、导管及Langerhans岛,可混有Brunner型腺体。如被平滑肌包围时即成为。异位息肉于十二指球部最常见,也可见于幽门和窦部。其表面常形成。在组织学上粘膜和粘膜下层可见正常的或者囊状的Brunner腺与平滑肌束。4.病息肉发生于胃的所有部位。以胃窦部数量最多而且体积最大。伴有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体积从0.2~4cm大小不等,表面平滑,组织学上为弥漫散在的被复单层柱状上皮的成熟粘液,及、和一些中性、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疏松、水肿和充血的间质构成。偶见乳头状突起的腺体。其中一些腺体成囊状,充满粘液。无粘膜肌改变。被认为这种息肉为良性且具有错构瘤的性质。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是一种稀有非遗传性胃肠道特殊性息肉病。临床所见有皮肤色素沉着、脱发、等症状。组织由被履单层柱状粘液上皮的单形腺体及充满粘液的囊以及浆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浸润,充血水肿的间质所构成。隶属腺瘤性息肉,也可是炎症增生性或充血息肉。
发病机制/胃息肉
胃息肉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疾病检查/胃息肉
胃息肉1.纤维胃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很多,以往主要是手术切除胃的一部分或根据息肉的改变行大部胃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而且不必行胃大部切除术,其治疗结果令人鼓舞,手术时间快、病人痛苦轻、治疗效果突出。虽然纤维胃镜下直视激光手术治疗方便,并可根据息肉的类型、体积改变光的能量,但也存在着相当难的技术性操作。要求术者不但要有深厚的激光基础理论及大量的临床应用经验,还要求术者有全面的内窥镜知识,包括纤维胃镜结构及正确的使用方法(纤维胃镜结构后述),也就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只懂激光,对纤维了解甚少,盲目使用,不但镜子容易损伤,而且容易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激光损伤胃镜,胃肠镜下激光手术造成胃肠壁穿孔的意外事故,国内都有许多报道,根据实践,要求术者必须具有激光和纤维内窥镜的专业知识,而且并能极熟练地应用于临床。
2.激光的原理:激光虽为单色光束,然而它的功率及时间,使用方法极似外科手术。原理在于握住的手术刀在进行切割中与激光输出的时间功率成正比。手术刀在切割时,作用于刀柄的力越大,向深部切割得越深,反之则越浅。激光束不作移动对病灶连续输出的时间与手握刀柄用力切割的力相似。功率大,出光量高,连续输出犹如使用重力,切割就越深,因而手术时特别要求对激光功率的输出,需要的激发时间严格控制。由于Nd∶YAG激光的手术方式灵活,与微波不同,在手术中,对特殊部位而不易直接向息肉输出激光的治疗。而微波、电凝切除无此优点。激光治疗中可根据息肉大小及形状来调节输出激光功率。
疾病诊断/胃息肉
胃息肉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表现。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X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而胃息肉与胃癌有很多的相似性,在诊断治疗的时候切不可相提并论,息肉发生炎症时与胃炎表现相似。
治疗方案/胃息肉
胃息肉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一般电流频率在300kHz以上,输出功率为30~80W。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先将其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对于有蒂及大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除。对有蒂息肉应将圈套器套于蒂上并尽量保留残蒂1cm左右后通电,以避免组织灼伤过深而致穿孔。对于无蒂息肉灼除时应先以高渗盐水或1∶10000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点,每点1.0ml,以免圈套切除时损伤肌层及浆膜层,然后用双活检管道内镜先以抓持钳提拉息肉头部,使其基底形成假蒂后再行圈套切除。对过大息肉可分期处理,即先将息肉头部以圈套器进行部分斜行切除,间隔2周后斜行切除对侧部分,如未能完全切除可再重复,直到全部摘除;亦可采用吸引与电凝结合进行治疗,即在内镜前安置吸引套,将电凝用圈套器经活检孔置于吸引套内槽中,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后,负压吸引息肉至全部吸入吸引套内,收紧圈套器,退出息肉进行电凝。对于较大有蒂或亚蒂息肉也可采用金属夹结扎后圈套电凝治疗,方法为经内镜活检孔置入可旋式夹闭装置器,于息肉蒂茎部进行多枚交叉金属钳夹,阻断血供,待息肉头端呈紫色时,进行圈套电凝切除。采用圈套电凝术时需注意通电前要缓慢收紧圈套襻,并轻轻提拉以避免机械切割所致出血及组织过深灼伤,圈套襻收紧后要先电凝后电切,反复交替,每次通电时间数秒钟,也可用混合电流间歇通电治疗。(2)微波灼除法: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且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其输出功率为30~40W,治疗前可调整并固定每次烧灼的时间,一般为5~10s,也可用脚踏开关控制。操作时经活检口插入微波同轴电缆(天线),使球形探头密切接触病变部位,或针状探头刺入病变部位后进行灼除,应注意控制组织灼伤深度,以免造成穿孔。该法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易于开展。胃息肉(3)激光法: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目前多采用Nd:YAG激光,功率可根据息肉大小选用,一般为50~70W不等,操作时光导纤维头端距离病灶1cm左右,每次照射0.5~1s,时间过长可致穿孔,应予注意。较大息肉可分期多次治疗。另外亦可用激光治疗,其特点为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穿透深度浅。激光对准病灶后应迅速进行照射,以免胃蠕动损伤周围组织。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病理证实,治疗后结扎部位肌层完整,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局部缺血坏死。结扎后1~4天内局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及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并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而愈合,故有可避免穿孔发生的优点。方法:于内镜前端置一透明吸引套。将结扎器自活检孔送入并自前端探出,将尼龙丝结扎套或橡皮圈置吸引套内槽内,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负压吸引息肉使息肉全部吸入至吸引套内,拉动结扎器手柄,使用尼龙丝或皮圈结扎于息肉根部。结扎后第1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5)氩离子凝固术:氩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丝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6)冷冻法:将致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因此法对单个较大息肉难以1次性治愈,故目前少用。(7)射频法:射频为一种200~750kHz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坏死达到治疗目的。操作时控制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为23~25W,工作时间为5~10s,将电极经内镜活检孔导入后,对病变进行治疗。(8)酒精注射法: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每点0.5ml,见白色丘状隆起为度。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2.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3.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为:(1)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术后事项/胃息肉
胃息肉胃内做过息肉切除术后多少都会有些轻微的胃内出血现象,这是避免不了的,但一定是轻微的,如果很多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以下是要注意的:
1.充分休息,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2.三餐定时定量,宜少量多餐,不可暴饮暴食。3.戒菸、避免酒类、(、浓茶、可乐、可可亚)、、胡椒等刺激性食物摄取,食物亦不宜过甜过咸及过冷过热。4.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5.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心情保持愉快,减少无谓的烦恼。6.以易於消化的烹调方式为主(如蒸、煮、炖)等。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临床消化病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什么是息肉?来源:
编辑次数:65次
参与编辑人数:1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47:43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照了胃镜发现有息肉,已抽取部分组织化验,现在还要等结果。请问息肉是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算不算很严重?会不会是癌症?
如果息肉不是很大,一般就只是良性腺瘤,建议住院电凝切除,大概需要一到两个星期,先要住院做检查,然后做手术切除,手术也简单,就像你照胃镜一样插一条管进去,然后切除,过程很短,不会很痛。做完手术还要在医院留医,检查伤口情况,进行消炎,防止感染,如果顺利就一个星期就可以了,免除后患总是好的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的相关知识,给你介绍一下,或许有所帮助,仅供参考吧。
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胃息肉发病年龄较大,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
下面将网上关于“胃息肉”的相关知识,给你介绍一下,或许有所帮助,仅供参考吧。
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胃息肉发病年龄较大,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与持续性出血。较大的息肉阻塞于幽门管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纤维内突窥镜检查对于明确诊断,确定有无癌变均极有帮助。一般认为息肉因虑其癌变,治疗上又无特效药物,应积极地予以手术治疗,视其病变部位做胃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术。
胃息肉会癌变吗?
胃息肉是胃粘膜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隆起。虽然胃息肉远较胃溃疡及结肠息肉少见,但也常有病人拿着胃镜报告忐忑不安地找医生咨询,问胃息肉是否会癌变。这一般要根据息肉的类型,特别是病理检查的分类来判断,再生性息肉通常不恶变,而肿瘤性息肉(即腺瘤、管状瘤)则有癌变的可能。胃息肉分类标准很多,有的按形状或表现分类,最有实际意义的是按病理分型,通常分三类:
胃良性上皮性肿瘤。①再生性息肉: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常为多发。多发的再生性息肉常集中于胃体及胃窦交界处。再生性息肉无癌变倾向。②肿瘤性息肉(又名腺瘤或腺瘤样息肉):多数为单发。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特别是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易发生癌变,如果直径为5厘米以上则肯定为癌。
嗜酸细胞肉芽肿息肉。此类息肉较少见,好发于胃窦部,很少超过2厘米。表面被以胃粘膜,中央可有溃疡形成,是一种良性病变,多认为是炎症性质,少数认为是神经源性肿瘤,癌变的可能性较小。
其它类型息肉。①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②息肉病,少数可以恶变。③黑斑息肉综合征,这种胃息肉伴皮肤粘膜黑色素沉着综合征,是遗传病,有家族史。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特点是唇及口腔粘膜有过多的黑色素沉着。息肉多发生于小肠,特别是空肠,其次为胃及大肠。此型息肉易发生癌变,并易转移至淋巴结。
胃镜检查对胃息肉的诊断最有意义,不仅可见息肉形态,而且可取活组织送病理行组织学诊断,也有利于与胃癌做鉴别诊断。
由于过去对胃息肉监测手段不够,其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往往不能早期发现,致使不少病例发现癌变时已失去治疗机会。胃息肉易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多伴有萎缩性胃炎等,对这些病人应加强定期随访。
发现胃息肉后应该如何治疗?
回答者: jing_ig3752
级别: i河初涉
胃息肉是胃粘膜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隆起。虽然胃息肉远较胃溃疡及结肠息肉少见,我这也常有病人拿着胃镜报告咨询,问胃息肉是否会癌变。一般要根据息肉的类型,特别是病理检查的分类来判断,再生性息肉通常不恶变,而肿瘤性息肉(即腺瘤、管状瘤)则有癌变的可能。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很多,以往主要是手术切除胃的一部分或根据息肉的改变行大部胃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而且不必行胃大部切除术,其治疗结果令人鼓舞,手术时间快、病人痛苦轻、治疗效果突出。内窥镜治疗胃息肉已广泛开展,采取胃镜电切胃息肉是有效的手段,要注意出血和穿孔的发生。 只要不是癌 一般预后很好!!
祝你一切顺利!!
发病机制那么多字,有空再打出来。
1、先行胃镜检查明确息肉部位,数量。
2、胃镜下套取息肉电切,取活检送病理。
3、病理除外癌前病变(如不典型增生等),可以继续观察,定期复查胃镜。
4、如果存在因息肉引起的炎症,出血、溃疡,内科对症治疗。
(病理没有证据有癌前病变的,只要定期复一下胃镜就行了,息肉本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有些患者因息肉引发炎症侵及胃壁的小动脉或小静脉引起出血,可就比较讨厌了。)
建议(二)
1、家里其他人有没有同样的病?
2、息肉最大的有多大。病理报什么?
3、胃息肉2CM,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平或有糜烂出血,无蒂时考虑为恶性息肉,一般主张手术治疗,因为2CM时癌变率50%.
4、具体情况,请你找正规医院专家继续咨讯.
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
你好,这种情况息肉还是比较多的,建议最好查一下肠镜,看看肠道也有没有息肉,排除家族性多发息肉的可能。这个建议查一下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大多数息肉是炎性的,与...
胃镜检查已经逐步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的,尽快检查以早期发现问题,以尽快对症治疗;
检查最不好受的是镜子通过咽喉,容易引起食道...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
增生性(再生性)息肉一般指由胃小凹上皮增生形成者,是 胃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发生于胃各部,但以胃窦多见,单发 或多发,直径多在lcm以下,无蒂者多。此型息肉组...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查前1天改吃易消化的...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查前1天改吃易消化的...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查前1天改吃易消化的...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查前1天改吃易消化的...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您的位置: & 胃息肉是肿瘤吗
胃息肉是肿瘤吗
  胃息肉是肿瘤吗?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下面就听听专家怎么说的。
1胃息肉是肿瘤吗
  胃息肉是什么呢?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据分析胃息肉就是说胃粘膜表面隆起的病变,外层比较光滑,通常被称为胃癌的前兆。俗话说病从口入,注意饮食规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总是有益的。那我们先仪器听听专家们的分析吧。  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cm,最小息肉0。5cm,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  1.临床分类 按最常采用mings分类法分为再生性胃息肉及肿瘤性胃息肉两大类。  第一类为再生性胃息肉??即为增生息性肉,发病较常见,其比例约76%~90%。分布于胃内的部位不定,多数倾向于发生在胃炎的部位。多发性占多数,直径平均1cm,其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息肉由指状细长的嵴和高分化类似于幽门腺上皮被复的扩张腺窝组成。不规则的腺窝呈分支形和囊样变。增生的上皮细胞较大,深染色、单层,核位于基底部,但分裂象少见。胞浆可分泌粘液,pas阳性。间质为粘膜肌向粘膜表面呈放射状生出的平滑肌束及胶原纤维组成,有时息肉有大量血管瘤样的血管及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的异型性及肠化生不典型。主要是增生再生的结果,恶变者很少。  第二类为胃腺瘤。此病为真性肿瘤性腺瘤,包括腺瘤性息肉和乳头状及绒毛状腺瘤。与结肠腺瘤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相似。胃腺瘤比胃癌远为少见,约占所有息肉的25%。发生于胃部的粘膜上皮,大都由增生的胃粘液腺构成。  (1)腺瘤性息肉 即息肉状腺瘤,发生于胃粘膜的各处,幽门区约占一半,为胃腺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单发最多见,也可多发。常为广基无蒂,也有时有蒂。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直径一般约2cm。镜下结构为排列规则的管状腺体,腺体扩张成囊状的偶见。腺体被复单层柱状上皮,排列较密,细胞浆少,粘液分泌活性减少,核深染呈柱状,体积大小一致,可见核分裂象。常见有肠上皮化生于腺体中,间质主要由富含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而其中可见有程度不等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乳头状腺瘤 即绒毛状腺瘤,发病在临床中极少见到。肉眼观察可呈乳头状及绒毛状,常为广基无蒂,镜下结构为柱状上皮细胞被复分支状含血管结缔组织索芯组成。事实上,以上两类腺瘤常混杂存在于同一息肉内。直径超过2cm的息肉,常有腺体异型性增生,甚至发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异型性增生的腺体表现在腺上皮由高柱状变为低柱状,核分裂象增多。立方形,粘液分泌减少,嗜酸性胞浆增多,并且核增大,染色质增多,核排列不规则。在发生原位癌时,以上所述异型性变化加重并同时出现腺体生芽及表现腺体背靠背。文献报道有25%~72%的绒毛状腺瘤出现恶变,转移约12%。  (3)胃的特殊性息肉①错构瘤性息肉;临床中错构瘤性息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粘膜皮肤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peutz- jegher综合征)共同存在。没有伴随肠息肉病的胃错构瘤性息肉,局限于分泌胃酸区的胃上部,为无蒂和直径小于5cm的息肉。在p-j综合征中,息肉较大,而且可有蒂及分叶状。组织学上错构瘤性息肉具备正常成熟的粘膜成分的不规则生长,粘液细胞增生,混杂有壁细胞和主细胞。腺窝呈囊性扩张。平滑肌纤维束从粘膜肌层向上呈放射状,将正常胃腺体分成小叶。间质为轻度水肿充血。小的错构瘤性息肉于镜下活检可见完整。而较大的息肉活检仅可见到增生的表面及腺窝的上皮。②异位性息肉;主要由异位的胰腺或brunner腺构成,也有包括在错构瘤性息肉范围内。  本文对于胃息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胃息肉大部分形成于慢性胃炎与胃炎同时存在,早期可以无明显症状,多于胃肠钡。胃息肉如果还不重视,不治疗的话,那么离胃癌就真的不远了。
2胃息肉易发生癌变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胃息肉的危害  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胃息肉如何诊断?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x 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 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 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其他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  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0.5~1.0cm 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x 线检查  x 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3胃息肉不是胃癌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 ,但很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 ,或蒂粗而短 ,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可分为管状、乳头状( 绒毛状 ) 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 ,达 40% 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国际学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 ,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 ,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 ,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 ,因此 ,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 ,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 ,息肉摘除后的病例 ,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 ,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 ,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 ,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 ,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4胃息肉不切除会癌变吗
  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胃息肉分两种——  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  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胃息肉切除手术后饮食应注意事项:  1、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清流质饮食,50ml~80ml/次。  2、第3日给全量流质,每次100~150ml。每日6~7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餐后宜平卧20~30分钟。  3、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5~6餐,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4、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温馨提示: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饮食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  
5胃息肉变成胃癌的几率大吗
  胃息肉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与胃癌的早期症状相似,多表现为腹胀、腹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消瘦等,这些相似症状也常造成胃癌的漏诊、误诊。  胃息肉是胃粘膜上皮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胃息肉癌变的癌变率与有无不典型增生有很大的关系。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增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  息肉变与胃息肉有所不同,分为幼年性息肉变、弥漫性息肉变和遗传性息肉变,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的癌变率可达20%,这也是非常高的。  胃息肉的大小一般都不到一厘米,只有很少数的人增生性息肉会引起不良反应,癌变的几率也较低。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大,但是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预防其癌变的。  通常来说,内镜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另外还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专家介绍,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最后,专家提醒,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患者应每年都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保健,多了解抗癌食物、抗癌食谱,了解胃癌饮食需要注意的原则,尽量做到不给胃增加负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胃癌。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钡餐造影检查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