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用什么软件写读书笔记大全的,还是直接用文本

《教你如何做读书笔记》你做读书笔记吗?你写摘要,还是写评论,还是使用别的什么工具?
以下转载自「知乎」网。
很早以前我看书不做笔记,后来发现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书中的内容,相当于白看了,开始强迫自己慢一点,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后,目前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下面这四种:
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尽量写几个几百字的简评进行总结一下。给这本书打分,尽量用几句话把全书的框架给表达出来。有的书很容易,有的比较难。把这些笔记放在EverNote上,加上Tag,用的时候一搜索就能找到。经常把这些简评分享在微博、豆瓣上,跟大家进行讨论和沟通。
&2、摘录笔记
把书中对我有用处的部分,摘录下来,归纳下重点,这个Blog上分享不少这类的笔记。为了方便一点,平时经常用手机或相机把书拍成图像,如果是电子版就直接抓图,然后使用OneNote或汉王进行Ocr,把图象转成文字,再最终排版下版,保存在OneNote里。
&3、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不是一成不变的,我自己做笔记的时候,不会严格按照规则来做,基本上不加图片,但会不断的进行调整,但不管哪一些,一定记得,思维导图是对内容的重新整理和归纳,而不是简单把书的内容罗列出来,最好把阅读的心得加到思维导图,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第一遍开始把书中所有的要点都做出来。现在一般把这类导图直接分享在博客上,估算了一下,一个月最少能做二、三本书吧。
第二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做出的思维导图要点做成整合和调整。
第三遍开始进行删减只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第四遍把这个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分析模型,帮助自己把书中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类。
第五遍把这本书的内容放到自己个人行业的知识树,进行补充和扩展。这个知识树通过阅读、实践和自己的反思积累而完成。
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对这几个部分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整合,按不同情况可能保留二、三个版本。
4、读书心得&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能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内容说清楚才能看出来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基本上每次阅读之后,都会从新修改一下心得体会,并记录上阅读的时间。一次重复2-3次之后,就能写出一篇不错的书评,目前这类书评写的不少,但分享的不多,以后需要在加强在豆瓣上的分享。
我读书很少只读一遍,一般都是读二、三遍,如果书的内容好一些,次数会更多。基本上每次阅读完成之后,都会对笔记做些修改和调整,经常会调整的面目全非,然后汇总或链接到一个大的知识树中。
做笔记的好处: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你花钱买了一本书,这就是你的资产,跟你花钱买衣服,买电脑是一样的行为。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对于书来说,你付钱购买的动作只不过是你让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的前戏而已。要想真正完全的拥有这本书,你需要完全理解里面的东西(方法,理论,结论),并把这些内化到自己思想中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想让书完全的内化到自己思想,做笔记就是一件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事情。
为什么说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
它会让你保持清醒---你有没有读着读着书睡着的经历,试着做做笔记吧。&
主动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过程,思考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可能这并不是你的表达能力问题,而是你初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将你的读书感想写下来,可以让你更方便的复习回顾。
做笔记的三种方法:&
根据你阅读的所在层次不同,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做笔记方法。&
结构笔记:在略读阶段,你应该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谈的是什么主题,书的架构是什么样子的。因此你的笔记重点应该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先不要管细节。
概念笔记:在分析阅读阶段,你要做的笔记跟结构关系就不是那么大了,而是跟概念有关。这里说的概念是指作者的观点,作者的结论,整本书的立论所在。
辩证笔记:当你针对某一主题已经同时阅读了好几本书时,你可以针对这个讨论情境进行笔记记录。这个讨论情境主要是由你读的那几本书的作者共同参与的,他们针对这个主题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列出了自己的论据,你把这些都综合在一起,辩证的对比分析。
而具体到记笔记的方法,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通常我会将一本书的结构笔记和概念笔记综合到一张思维导图中,然后将某一主题的几本书的内容单独做一张导图。打印出来,放在抽屉里,时不时的拿出来翻看一下,比你临时去翻书回忆的东西要丰富的多。
&最近读书的确也发现读时速度太快,之后容易忘记细节,我觉得自己是特别不会记忆的人,这就要大学毕业,不但记忆上全无方法,连最笨的记笔记帮助记忆,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惯性系统,个人非常不喜欢摘抄,耽误几倍的时间,又比较机械,未必抄完就记住了,但又不知如何做概括总结,各位读书的大牛们,读了这么多年书,来教教我如何做能够帮助记忆,又不至于变成做笔记机器的办法吧!愿意传授我你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话,可以发送邮件给我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你做读书笔记吗?如果做的话,是写摘要,还是写评论,或是其他别的什么形式?
【的回答(121票)】:
很早以前我看书不做笔记,后来发现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书中的内容,相当于白看了,开始强迫自己慢一点,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后,目前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下面这四种:
完一本书之后,尽量写几个几百字的简评进行总结一下。给这本书打分,尽量用几句话把全书的框架给表达出来。有的书很容易,有的比较难。把这些笔记放在EverNote上,加上Tag,用的时候一搜索就能找到。经常把这些简评分享在微博、豆瓣上,跟大家进行讨论和沟通。
2、摘录笔记
把书中对我有用处的部分,摘录下来,归纳下重点,这个Blog上分享不少这类的笔记。为了方便一点,平时经常用手机或相机把书拍成图像,如果是电子版就直接抓图,然后使用OneNote或汉王进行Ocr,把图象转成文字,再最终排版下版,保存在OneNote里。
3、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不是一成不变的,我自己做笔记的时候,不会严格按照规则来做,基本上不加图片,但会不断的进行调整,但不管哪一些,一定记得,思维导图是对内容的重新整理和归纳,而不是简单把书的内容罗列出来,最好把阅读的心得加到思维导图,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第一遍开始把书中所有的要点都做出来。现在一般把这类导图直接分享在:读书笔记 这个博客上,估算了一下,一个月最少能做二、三本书吧。
第二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做出的思维导图要点做成整合和调整。 有时直接在阅读时做思维导图,顺手把产生的想法都记录下来,放在思维导图中,阅读完成之后,对这些想法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整理,形成笔记 第三遍开始进行删减只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第四遍把这个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分析模型,帮助自己把书中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类。
第五遍把这本书的内容放到自己个人行业的知识树,进行补充和扩展。这个知识树通过阅读、实践和自己的反思积累而完成。 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对这几个部分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整合,按不同情况可能保留二、三个版本。
4、读书心得 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能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内容说清楚才能看出来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基本上每次阅读之后,都会从新修改一下心得体会,并记录上阅读的时间。一次重复2-3次之后,就能写出一篇不错的书评,目前这类书评写的不少,但分享的不多,以后需要在加强在豆瓣上的分享。
我读书很少只读一遍,一般都是读二、三遍,如果书的内容好一些,次数会更多。基本上每次阅读完成之后,都会对笔记做些修改和调整,经常会调整的面目全非,然后汇总或链接到一个大的知识树中。
不是每本书把这四种都做完,不同的书、时间和环境用不同的方法。
做笔记是一种习惯,一旦培养成了之后,并不是太难,但确实比较花时间。
【Arthur的回答(16票)】:
做笔记的好处: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你花钱买了一本书,这就是你的资产,跟你花钱买衣服,买电脑是一样的行为。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对于书来说,你付钱购买的动作只不过是你让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的前戏而已。要想真正完全的拥有这本书,你需要完全理解里面的东西(方法,理论,结论),并把这些内化到自己思想中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想让书完全的内化到自己思想,做笔记就是一件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事情。
为什么说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
它会让你保持清醒---你有没有读着读着书睡着的经历,试着做做笔记吧。
主动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过程,思考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可能这并不是你的表达能力问题,而是你初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将你的读书感想写下来,可以让你更方便的复习回顾。
做笔记的三种方法:
根据你阅读的所在层次不同,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做笔记方法。
结构笔记:在略读阶段,你应该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谈的是什么主题,书的架构是什么样子的。因此你的笔记重点应该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先不要管细节。概念笔记:在分析阅读阶段,你要做的笔记跟结构关系就不是那么大了,而是跟概念有关。这里说的概念是指作者的观点,作者的结论,整本书的立论所在。辩证笔记:当你针对某一主题已经同时阅读了好几本书时,你可以针对这个讨论情境进行笔记记录。这个讨论情境主要是由你读的那几本书的作者共同参与的,他们针对这个主题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列出了自己的论据,你把这些都综合在一起,辩证的对比分析。
而具体到记笔记的方法,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通常我会将一本书的结构笔记和概念笔记综合到一张思维导图中,然后将某一主题的几本书的内容单独做一张导图。打印出来,放在抽屉里,时不时的拿出来翻看一下,比你临时去翻书回忆的东西要丰富的多。
【葛少华的回答(6票)】:
整理@warfalcon的答案,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粗略列了个框架,待以后进一步补充:
我的整理:
Who:阅读涉及的人
l 作者、引用文章作者、被引用文章作者、读者本人、其他读者、潜在读者
What:阅读涉及的材料
l 书/原始资料{目录、思维导图、摘要、正文、术语索引、参考文献目录、序、跋……}
l 公开发表的书评{(豆瓣)评分、带标题的评论文章……}
l 笔记{思维导图、简评(框架摘要、简要评论)、原文摘录、重点「总结」(归纳文字列表)、心得体会(散文)、}
l 辅助工具:
n 框架类:思维导图等
n 笔记类:Evernote、Onenote等
n 网站类:豆瓣(书评)等
n 图文转化类:ORC-Onenote,汉王等
How to:阅读学习的有效方法
l 阅读前:明确阅读目标: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l 阅读中:对知识点合并入个人知识树——对阅读内容的分析与归纳、转化与整合、扩充与删减
l 阅读后:
n 复述(用自己的话)——能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内容说清楚才能看出来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
n 分享=讨论沟通
n 笔记索引与笔记搜索=Tag的系统化
How much:阅读中的数据
l 阅读的内容多少和阅读遍数
l 阅读花费的时间
l 阅读速度(内容/时间)
关于框架(知识网络、思维导图):
知识节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如同书中显示的那样,是线性的,或是金字塔状的,而是一种多维空间的网状结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之间的距离要比人们想象的近得多。知识点之间常常会有“虫洞”出现。
其他问题:
阅读速度:快好还是慢好?
做笔记的习惯
行业知识树:积累方法——阅读(二手知识)、实践(一手知识)、反思(知识的元加工)
关于遗忘:如何有效降低遗忘的危害?
系统论的视角:Income、Outcome、System、Environment;S-O-R模型
7W3H:(来源:百度百科相关词条)what 指目标与内容,包括主体,目标,机能,性能等
why 指原因,包括任务,期望,背景,技术等
who 指人员,包括制造,行销,流通,负责的主体等
where 指地点类,包括 环境,市场,区域,渠道等
when 指时间,包括期限,时机,预期等
whom 买家,消费者,接收者
which 附属品
how to 如何做,指方式和手段,包括集体方案,详实计划,战略方针
how much 价格成本,投入产出,综效成果
how many 负面效益,各种量(问题,业务,工作)
【刘路的回答(2票)】:
我喜欢看的每本书都有读书笔记。导致我看书很慢。看书也不多。当然如果有些小说我第一遍看只看情节,等第二遍的时候再写。
一般是读的过程中写摘要,基本上是先看目录,然后画个逻辑框架出来,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写下来。
特别喜欢的,就在博客里写评论,特特别喜欢的,就把这个作者的其他书籍都看一遍,或者是某类别的衍生阅读。专门用一个本子整理。或者查看一些纪录片,摘抄字幕。
再来就是到读书会中做分享,然后听听别人的感受。
【罗浩的回答(2票)】:
当所看的书让我想跪倒膜拜时,我选择默默的收起来,日后重温。
当所看的书让我拍案叫绝时,我为写上一篇书评甚至不介意用上百度百科。
当所看的书让我感觉味道还行,却好像少一味作料时,我会言简意赅的来144字以内的短评。
当一本说让我羞愤的觉得对不起被浪费掉的本该用来睡觉的时间时,我会用一句Fcuk来结束心灵的受虐之旅。
【hhalloyy的回答(1票)】:
摘抄+感触。谈不上评论,可能只是对某句话欣赏,某段文字感动,写些体会或者是联想到自身。
【Kornephoros的回答(1票)】:
写感想或者总结,然后发到推上
【Calon的回答(1票)】:
读书过程中标注
读完后摘录
觉得有必要就组织加工和提炼出来,形成纯文本、心智图或电子表格形式的笔记
最后将核心知识和评论加入知识库
【张卡森的回答(1票)】:
just collecting those sparkling lines without adding any response
【邓凯迪的回答(1票)】:
除了娱乐阅读基本都会做笔记。不做笔记等于白读,做了笔记阅读速度又会慢下来,这其实也是挺伤脑筋的事。在使用kindle的时候很喜欢书摘功能,还有就是零散时间用手机在xnote上同步做笔记(我很喜欢用这个网站,一般有什么言论记录全都会在这上面记下来)晚上回去后会每一章节整理。等一本书的笔记全写好了,就上传到豆瓣上,有时候会对照别人的笔记或者导图,PPT重新把知识捋一遍。这样的过程感觉一本书的知识结构,本质和重点能得到很好的掌握。
【郭锋的回答(1票)】:
不做读书笔记 过一段时间就基本记不起书里的内容了。我一般会把整段摘抄下来,依靠tag进行分类。
一般情况下,我会同时看好几本书,随时随地发现触动我内心的句子,段落,我就会摘抄下来,附上tag,到最后一本书看完了,依靠书名这一tag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这本书的所有笔记。
我觉得这种方式比较简单随性,非要等到一本书全读完之后再用什么mindmanager写笔记或者心得,感觉不太好。
【常非常的回答(1票)】:
1、你知道读书必须要阅读,“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以求最充分的理解。我劝你在读书过程中做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我劝你“在字里行间里写字”。不这样做,就达不到最有效的阅读效果。
2、坦率地说,我认为,在书上涂抹标记不是一种损毁行为,而是爱。
3、当然,你不应该在不属于你的书上做标记。借给你书的图书管理员(或者你的朋友)希望你保持书的整洁,你应该这样做。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在书上做标记颇有益处这番话是对的,你就得自己买书。现在,绝大部分世界上的好书都有再版,我们很容易买到,并且价格合理。
4、一个人拥有书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花钱取得财产所有权,就像你花钱买衣服和家具一样。但是,这种购买行为仅是拥有书的前提。只有你将它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后,你才完全占有了它;同时,把你自己融入书中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书中写字。打个比方可能使这个观点更清楚。你买了一块牛排,把它从屠夫的冰箱里移到了你自己的(冰箱里)。但是,从最重要的意义上说,你并没有拥有这块牛排,除非你吃下它并将它吸收进你的血液之中。我的观点是,书的营养也必须应该被“吸收到血液”中,才能对你有所裨益。
5、对于“拥有书籍”的真正含义的误解使人们错误地崇敬纸张、装订和样式—这是对物质的崇敬—是崇敬印刷工人的技艺,而不是书籍作者的才华。他们忘记了,即使不在封面里贴上藏书票表明自己对书籍的拥有,人们也可以从一本伟大的著作中获得它的精神,领略它的美丽。一个好书房并不能证明它的主人学富五车;仅仅说明他、他的父亲或是他的妻子有钱买书而已。
6、书籍拥有者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拥有全部的标准成套书和畅销书,—既没读过,也没碰过。(这种人占有的只是纸浆和油墨,不是书籍。)第二种人藏书很多—其中几本被通读过,大部分则浅尝辄止,但是所有的书都跟新买时一样整洁光亮。(这种人可能想使书籍真地为其所用,但因错误地过分关注书籍的外观而裹足不前。)第三种人藏书或多或少—因不断使用,每本书都书角卷起,破旧不堪,装订破损,书页松散,全书从扉页至末页都画满了记号,涂满了字句。(这种人才是书的真正拥有者。)
7、你可能要问,将一本印刷精美、装帧雅致的书保存完好,难道也是不恰当的吗?当然不是。我绝不会在一本初版的《失乐园》上乱涂乱写,就像我不会把一幅伦勃朗的原作连同一盒蜡笔交给我的孩子任意涂抹一样!我决不会在一幅绘画或者一座雕像上做标记。、
8、但是,一本书的灵魂能够从它的躯体里分离出来。与其说它像下幅画,还不如说它更像一首乐曲的总谱。任何伟大的音乐家都不会将一首交响曲和一张印刷的乐谱相混淆。托斯卡尼尼非常崇敬博拉姆斯,但他的C小调交响曲的乐谱上画满了标记,以致只有大师本人才能看懂。为什么一个伟大的指挥家会在乐谱上做记号—甚至每次研究都会重复标记—其中的奥妙正是你应该在书上做记号的原因。如果你对华美的装帧和印刷的尊重妨碍你读书的话,就给自己买一种便宜的版本,同时对书的作者表达敬意就可以了。
9、为什么在阅读过程中在书上做标记是必不可少的呢?首先,它会使你保持清醒。(我指的不是仅仅神智清醒;我的意思是它能使你全神贯注。)其次,如果阅读是一种能动的行为,那么它就是思考,而想法常常须借助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做过记号的书,通常是读者认真思考过的书。最后,写可以帮助你记住阅读时的思想,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10、如果(你的)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消磨时间,那就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仅仅让你的眼睛在书上扫视一遍,你不可能对所读的内容有所理解。当然,一部普通的消遣小说,比如说《飘》,并不需要那种最积极的思维式的阅读。作为消遣的书,可以轻松地读而不会有所失。但一本思想丰富、文字华美,试图提出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并加以回答的伟大著作,则要求你尽可能地进行最积极的阅读。你不可能像欣赏流行歌曲那样领略杜威的思想。你要花力气才能获得,漫不经心是做不到的。
11、如果,你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书页上写满了你的批注,你就知道自己的阅读是积极的。我知道的最有名的采用积极方式阅读伟大著作的人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哈金斯。他也是我所知道的公务最繁忙的人。他读书时总是拿着铅笔。有时,当他在晚上拿起书和铅笔的时候,发觉自己并没有在做有意义的笔记,而是在页边空白处乱涂乱画一些他称之为“鱼子酱工厂”的东西。一出现这种情况,他就会放下书本。他知道自己太累了以致读不下去,(再继续看书)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邱俊的回答(0票)】:
摘要+評論+感悟。
【黛安Diane的回答(0票)】:
多少都有写摘录有感想的写两句感受很有共鸣、启发、触动的写书评ps.全用nevernote同步
【王杰的回答(0票)】:
差不多都会写一点,随性而发。最重要的是你看后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是值得思考、学习、改变。书就在那里,但是你的思想却要无处不去的发散。还是记得分享,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月儿飞的回答(0票)】:
看到好的段子会摘抄,看完后如果觉得不错或者触动了心灵,会写点评论发在博客上。
【杨致远的回答(0票)】:
以前不做笔记,现在也不做笔记,顶多是在书上画画。但越来越发现不做笔记好多书读过之后很快就会忘记。所以,开始尝试着写笔记,包括摘抄和读书心得。
【冯晓培的回答(0票)】:
一般不会写读书笔记。我很少读“工具”类的书,所以更注重享受读的过程。至于读完了会忘记很多内容,对我来说没什么大不了,我也不会觉得是“白读了”。不过读书的时候如果突然蹦出什么想法或者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会拿笔记下来。其实没读书的时候有了想法,我也会记下来,旁边有本子写本子上,没本子记手机上或者发到微博里。
但如果读的过程中收获的想法很多,有时候也会详细的写到自己的博客里,不过这可能更接近于“评论”而非“笔记”。比如读《娱乐至死》的过程中,我不太认同波兹曼对《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的比较,就写了一篇谈这三部书的博客——《娱乐至死》:一九八四 VS 美丽新世界?
【thinkind的回答(0票)】:
大部分专业书做,不过不是为了翻看,而是为了看书的时候更好记忆,梳理体系。散文小说不做,随时翻书。
【杨青的回答(0票)】:
不做。楼上诸多"为了不忘记而做笔记",太功利。倪匡说过,读的时候,享受乐趣,足矣
【王丽娜的回答(0票)】:
笔记是肯定要记的,就在于记甚么。跟楼上的一些同学一样,以前看书我都不记的,后来发现不记笔记的话,就会忘记自己看过甚么。
不用太在乎书写规则或是其他标准、文笔、逻辑。 看到某句话,某个故事的时候,有一些心理活动,记下当时的想法,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通常我也会标记下时间。 看完之后对整本书的看法。 有的书可能翻过第二遍,同一个地方可能写二次笔记.....第三遍.......这个时候甚至能回想起我从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的心路发展。这个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
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明白我写的,有点乱。
【王飞的回答(0票)】:
一般会看到有感触的时候抄下来,或者写下自己当时的想法。
看到一句话,脑子是用来思考,不是用来记忆的,所以记下来,比较好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查看: 1140|回复: 8
大家用什么软件做读书笔记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现在电子书越来越多,尤其是有些见不到纸本的可以在论坛求助获得,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论坛里活跃的几位应助高手们:称心、苍山云海、自成一家、lixiazsw等。但是在电脑上阅读往往懒得动笔,有时用截屏软件把部分内容保留粘到一个文档里,然后写几个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我是用自编的软件。可以自动记录读书的书名、页数、时间等。
应该是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软件,否则就没有必要自编了。
好厉害啊,自编软件,可以共享吗?&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gongqi兄的软件不错,目前似乎未见有类似软件,话说书多了的确是个大问题啊,很多时候会忘记读的内容和页数,兄的软件应该共享一下以飨学子啊!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Microsoft Office中的OneNote。
可以屏幕截图,而且还可以将图中文字OCR出来,便于复制与搜索。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本帖最后由 C323243 于
00:27 编辑
我用效能日记,每日不辍。可添加图片、附件等等。
赞 每日不辍&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我就是很简单钢笔墨水和笔记本,现在正在读《容斋随笔》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钢笔墨水和笔记本是最好用的,软件一般都不放心。不是担心哪天打不开了,就是担心数据哪天会丢失。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wiz\evernote都可以。笔记软件有很多。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eNote 就非常不错,这个就是仿笔记本功能,还有标签
站长推荐 /2
学乐酷域名由
还请各位书友奔走相告。
由于备案的问题,不得不改。
给大家带来的麻烦,请原谅。
各位新老会员:
鉴于最近网络形势多变未定,网盘分享难易倏忽,资源传输或有不便,并非一般人力可及,亦非源主(资源提供分享者——下同)有意为难,敬请理解!
|||数典姊妹站 - 学乐酷
Powered by(釜弗在今)
(小蜘蛛的竹笋)
(熊猫小姐没有黑眼圈)
(八零后浮世绘)
第三方登录: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论文读书笔记是把参考的所有书都要笔记吗?还是只用写几本书就可以了
宁宁不哭4E9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用基本就辛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笔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