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oc pro山地车前叉怎么调调

Manitou Mattoc 前叉测评
日 21:01 & 来源: Pinkbike & 作者:Ian Chu
老实说,想到高端车上配的前叉,多数人在第一时间不会想到Manitou这个牌子。虽然她有着Dorado这支常被低估,性价比却颇高的下坡前叉,但是大家都知道Manitou的名号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响亮了。公司眼看的在组车厂与零件销售两个市场都失去地位,产品线也减缩,必须要认真严谨地走出下一步。去年八月首先揭露,将会推出行程160mm的全山地前叉Mattoc。十个月过去,我们也认真地在两款Mattoc Pro前叉上进行测试,看看Manitou的新武器与市面上风评甚佳的Pike和新版36有何差异。看来Manitou进步了不少,但到底有了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Mattoc Pro细节
.设计用途:全山地/Enduro
.行程:27.5吋 – 160mm,26吋 – 170mm (两者皆可调至140/150)
.外部调整:回弹、独立高低速压缩、油压触底设定
.气压弹簧
.内管径:34mm
.转向管径:喇叭管
.煞车座:180mm后置式
.15mm Hex Lock穿心轴
.重量:1877克
.市售价:850美金
在零件销售市场有两种版本的160mm Mattoc可供选择:这篇测试的Pro版要价850美金;或是Expert版,便宜100美金,采用与Pro版不同的密封TPC阻尼,重量也稍重一点点。也有Comp等级产品,但是只会配在成车上,气压弹簧与阻尼的部份等级也比较低。Mattoc可以对应26或是275吋的轮径,前者是170mm行程,后者是160mm,两者都可以以10mm为间距,更改内部垫块的设置,将行程降到140mm。大轮的爱好者知道没有29吋版本时,可能会很失望。这支前叉的转向管只有喇叭管,并采用34mm内管 – 这比Fox的36少了2mm,比Pike少了1mm。你可能已经猜到,他采用Manitou长久以来的后架桥设计,以15mm的穿心轴固定在前轮上。
Mattoc的架桥镂空以减轻重量(左),Manitou前叉当然要配上后置的架桥,对吧?
Hex Lock QR15穿心轴&
这只穿心轴中段是圆柱外型,但是两端则是六角型,可以与前叉脚上的轮轴六角孔相结合。在左端有一个T型的铝块延伸卡子,是用来穿入锁在左叉脚上的铝盖,以达迫紧的效果。这种设计需转动快拆轴1/4圈,就可以松开或迫紧。如何动作:扳下快拆轴拉杆,转1/4圈,拉出快拆轴。如何安装,穿入快拆轴,转1/4圈,将T型卡子卡入正确位置,合上拉杆就大功告成。轴上的拉杆永远都会在一样的定位,轴上靠近拉杆的位置有一个调整环,可以调整迫紧力道大小。
不管你在其它地方看见什么样的讯息,Mattoc的阻尼系统绝对不是Dorado上的缩小版。TPC缩写代表的是「双活塞腔体」(Twin Piston Chamber),代表在Mattoc密封的右叉脚中,负责压缩与回弹是两支分离的活塞,这在市面上其它大部分高阶的前叉里也可以发现。Manitou采用MC?技术在叉脚上端作为压缩阻尼,它负责高速与低速的阻尼调整。还有等下会提到的HBO(液压触底,Hydraulic Bottom Out)系统。这三项都可以藉由顶端外部调整钮进行微调,低速压缩调整钮带有杆子,这让骑乘者可以在爬坡时很快地就将前叉调硬。之前体验到了三活塞的 Dorado TPC+阻尼有多好,所以我们很好奇,为何Mattoc不也使用同样的系统。Mattoc计划的主任工程师Nick Pye告诉Pinkibke,这是因为单肩前叉空间上的限制:「基本上我们必须从Dorado那边发展出来的TPC+浮动活塞或是液压触底技术两者之间做选择。」他这样说:「推出36mm Dorado之后,我们最常听见的好评就是它那无底的感觉,所以看来液压触底的技术比较有价值,由于腔体空间有限,将留下HBO会给Mattoc加分。」 &&
左边部分是液压触底控制技术,往右一点,在O环跟银色区段之间是高速压缩垫片。低速压缩是改变阻尼里的藉由针头控制的阀门大小,可由最右端的红色拨杆调整。图中一大块深灰色的泡绵是空间补偿垫块。
有一点很有意思,Mattoc的阻尼系统中,采用的发泡材质的密封空间补充块,而不像Rockshox或是Fox用的是鼓胀式的囊袋设计。当阻尼杆被作用推入时,泡绵块就会压缩,以补偿减少的空间,同时在强力作动的时候,还可以提供一点负压,以限制内部产生空洞。这看几来似乎不像Pike里或是Fox的FIT系统那样高科技,但是它的功能需求很简单,需要达到的功效就只是能被内部压力压缩。毫无疑问地,就是因为采用简单的密封空间补偿块,Mattoc的售价才能比对手低上许多,对于消费者后续的保养工作,跟囊袋式系统比起来,也变得相对简单。
液压触底系统&
大多数的前叉,都只是在叉底用一个胶块缓冲,以防触底,我们都不太想遇到触底的状况,但是在用力操车时,还是难免会发生。从Dorado上移植过来到Mattoc的HBO系统,就是为避免触底的状况发生。你将不需要改变前叉气压腔体来取得更高的末段压缩率,也不用狂调高速压缩阻尼却牺牲掉其它区段的表现性。就像它的名称所示,HBO可以控制阻尼油的位移,在最末段行程将前叉的作动减速。这是藉由位在MC?压缩阻尼底端的位置感知阀门达成。当前叉接近最末段行程时,Mattoc回弹阻尼底端的延伸结构,会穿入中空的HBO单元,由于这时整个系统的空间压缩并且都浸在油里,所以压缩的动作就会被减缓。「HBO提供了独立的末段压缩阻尼,这在强烈的压缩作动发生时,可当成保护机制。」Pye这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专属末段的阻尼特性,也就是柔软的高速压缩配上支撑性十足的末端行程,并且都可以在控制之中。」在HBO单元上的小孔,允许油从边穿过,Manitou花了许多时间在微调这个系统,所以它的全段行程皆能使用,还能具有防触底的功能。其实Manitou并不是第一家采用液压触底技术的厂牌 – FOX跟其它厂家几年前也用过,在越野机车世界也是常见的技术 – 但是Manitou却是第一个推出可由外部旋钮调整的公司。
叉脚上端是控制中心:红色旋钮负责低速压缩,黑色是高速压缩,HBO系统则是由银色的旋钮负责。回弹调整位在叉脚底端。左边叉脚里是Mattoc气压弹簧,接上底端的阀门就可调整。
DH气压弹簧
避免你看不出来Mattoc气压弹簧的出处,我们还是要解释一下这套气压弹簧就是从Manitou的Dorado来的,同样都有类似的高腔体体积、自我平衡负压腔体。气压弹簧的弹性系数是经由左叉脚底端的美嘴气阀控制,把高压打气桶分别接上正负压的腔体以进行调整。不论正气压腔体的气压是打多少,负气压的腔体都可以自我调节。我们惊讶发现Manitou将腔体阀门设置在左叉脚底端接近碟盘的位置,在泄压的同时,少量的润滑油可能连带喷出,这有可能会沾到碟盘上,这个问题正是许多Dorado使用者的抱怨。直到Manitou将整个系统翻过来,把阀门设置在上端才解决。「藉由匣式设计,有可能将整个系统配置倒过来装,但是为了符合顾客方便的需求,我们没办法设计出合理的重量、可能的损耗模式、合理的成本。」Mattoc计划主任工程师Nick Pye这样解释到。倒是在我们测试期间,并没有遇到任何润滑油泄漏的问题,Pye说用越简单越笨的设计解决问题,大概是最好的选择。
Mattoc上少了竞争对有具有的两项功能:一个是外部可调行程,还有内部空间调整块的调整性,因为这将影响到末端行程里压缩率的渐进性。前者可能是许多消费者的争论的重点,但对我们Pinkbike里大部分人来说,都习惯设定好行程长度就不管了,不过Manitou还是设计藉由改变气压腔体内的垫块,来改变行程长度。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测试的160mm前叉,可以以10mm的间距,一路调整到140mm,测试时我们好好利用了这个特性。再说到空间调整块呢?「大多数测试车手对原厂的气压设定都感到满意,这个压力设定是要呼应阻尼的设计,但是那些从别的前叉换到Mattoc的人,可能会需要渐进率更高的气压弹簧,而我们也很想满足他们的需求。」Pye向我们解释。Manitou计划未来在零件市场上的Mattoc产品附上调整块套件,同时也有单独的调整块套件给那些已经有Mattoc却没有调整块的人。Mattoc上的HBO系统在渐进率上也扮演了部分角色,换句话说,可能你觉得需要调整块来改变渐进率,但事实上HBO系统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一般的避震测评会是这样进行:不管拿到哪一种商品,装上车之后,改变设定参数各骑个一段时间,都在同一个场地上进行,这样才有相同的基准点去做比较。大概在骑乘程度进行到80%时,测试者的状态最能发挥,同时又保持完全的控制,这时最能感觉到测试的差异。但通常要在那种交给老天的状况之下,你才会感觉到测试的前叉或后避震能为你做什么。在有限的测试期间内,还得找出时间在只有自己的看的懂了记录中多写上一笔,这样才有足够的材料写出一篇具深度的测评。但是这次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这次拿了两支不同版本的Mattoc,又找了三个不同的骑士,每个人的体型与技巧都不同。三个人的响应写成下面的测评。
一号:在他的Kona Process 134装上缩成140mm的Mattoc,平常以惠斯勒为根据地,是有职业水平的骑士,160磅;二号:在GT新版Sanction装上160mm Mattoc,属于专业等级骑士,175磅;三号:在Norco Range装了160mm Mattoc,属于玩票型的周末勇士,220磅。他们三人都熟悉目前市面上所有高阶前叉,并且很清楚知道如何调整到最适合的参数。
所以这样应该可以提供很全面的测试回报,我们接着看下去…..
Mattoc的灵敏度足以与竞争者的最新产品竞争,但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这并不是说他在最初段不够柔软,也不是说开始作动时超级滑顺,跟Pike与最新的36比较起来,大概差了像根头发那样细的差距。那对小型树根与小石块的反应够吗?当然够啦,老时说,我们没期待它会如此顺畅与柔软。一对一PK,大概是大家想看的比较。无疑的这个回合Pike与36打成平手,而Mattoc以非常接近的距离紧跟在后。在这个等级的比较,差距真的只有有一丁点。不管是哪支测试的Mattoc,它的主动灵敏性都超越过去几年的产品。
Manitou确实在Mattoc的气压弹簧上下了功夫,它能提供很好的柔软感觉,又能在末段提供充足的渐进压缩率,让三位骑士都没发生触底的现象。仅仅几个PSI的气压改变就有明显感觉,骑乘风格较积极的骑士可能会偏好比建议气压更高的量值(不都是这样吗?),在叉脚后方贴纸上的指示,是适合调整的起始点。那跟Rockshox的无底空间垫块(Bottomless Tokens)与Fox的垫片,这些用来缩小腔体以达最末段提升渐进率的设计比起来,Mattoc少了这样的调整,那有什么差别呢?即便Manitou的Nick Pye告诉我们Manitou的气压弹簧表现比竞争者还要来的线性,但是三位测试者都不觉得在末段需要更高的渐进率。感觉在末段不需要更剧烈的压缩率提升,这可能是因为前叉里的HBO系统帮了忙。HBO系统有效率地解决了触底的状况,位在肩盖上方的铝质调整钮让使用者无需工具,就可以很容易进行微调。我们在同一个落差,以同样的速度测了几次不同的HBO设定。结果如何?前叉内管上的O环被推到最上面,这表示已经用完所有行程,但是从手把上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任何顿挫的撞击,这就是所谓的「软触底」。要是把它调到全关,明显感到可用行程减短,改变非常快速。
Mattoc Pro在这种时刻感觉起来就像支小型的下坡前叉。&
可调的HBO系统非常简洁,但要是知道你可以非常快速又简便地调整到想要的渐进率时,你就会觉得它实在太酷了。想要前叉反应更迅速或是更慢的感觉吗?降个几PSI,将HBO旋钮顺时针方向调整,就可以消除掉触底的现象 – 这就是我们在路上实际操作的动作,感觉非常有效率。在调整高速压缩时也类似如此,将它设定到较开,就会有比较柔软的感觉,这同样也是由HBO系统达成。这项设计非常方便,比起将整支前叉拆开装上垫块还要简单,但千万不要因为你幻想自己即将成为世界杯新星,而都用全关的设定使用 – 因为全关的设定效果极高,有可能会减缩掉可用行程。
在使用高压打气桶调整气压时还有一点要提醒一下:因为叉脚里的正负气压气室中央都有活塞轴贯穿,两者在连接打气桶时会同时打开,在打气或泄气时如果前叉有一点点挤压,你很有可能会稍微缩短它的行程。你可以利用这个特性起改变把手高度,除了不小心造成的情形之外,就像我们第一次发现时一样,我们还没看到有人利用这个特点去进行调整。
类似我们测试36时的感觉,Mattoc的抗扭刚性不容易去判定。我们把轮组、轮胎,是至是龙头把手的刚性考虑通通减掉,来进行抗扭刚性的测试,测试者在更换上Mattoc前后所安装的前轮与座舱零件通通都一样。结果比较起来?第一位习惯积极攻击的测试者的反应是,需要更高的刚性。他感觉Mattoc跟Pike比起来,有比较多的扭动状况,大多是在陡下坡底部或急弯里面感觉到,这会对车架造成一些压力。用同样的轮组外胎、座舱设定来骑同样的路段,换上Mattoc前后的手感,更让他确认了这样的感觉。有趣的是,其它两位测试者都没有这样的响应,感觉抗扭刚性跟Pike有得拼。
谁说的对?都对,我们不是当烂好人才这样说。一号测试者骑乘的路线一般人甚至不会骑进去,他的骑乘方式甚至一般人都会觉得不可能。其它两位的风格较不那么积极进攻,也在不那么困难的路线上试,体重也比较重。总而言之,虽然Mattoc的抗扭刚性不像36或是Pike那样,但是它还是足以应付大多数骑士的骑乘需求。
要是Manitou是在两三年前推出Mattoc,它很有可能是竞争市场上的转折点,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Pike才真的是扮演这个角色的前叉。FOX多花了一年才推出新版36,但是已经能与Pike相匹敌。意思就是说,在Mattoc开发之时,这个等级前叉的标准就已经被提的相当高,所以这支新产品在操控上的质量,至少必须要跟它们在同一个水平。事实上是如此吗?我们确认Mattoc不只已经打平水平,甚至在某些状况下,操控性已经超越其它前叉,三位测者都会MC?阻尼系统,在路上完全的表现感到非常惊讶。三位测试者不但都能将系统调整到位,以提供贴地飞行的性能,在对应较小的起伏时,阻尼系统也能提供十足的支撑性。
能在低速调整与柔软度之间的取得平衡,是今日所有高阶前叉必要的特性,Manitou在Mattoc上的确击出了全垒打,但是它对菱角、高速撞击的反应,才是让我们最惊艳的部份。感觉不是它帮你吸收了急促的撞击,而是将这些地面上的异物都消除掉了 – 它的表现之优异,有别于其它同级产品。这样的特性让Mattoc特别适合拿来对付那种你只能脚掌紧抵踏板、重心后移、高速穿过操到不能再操的路段,这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感觉,事实上它的手感甚至比市面上同级产品还要更好。这不是一支下坡前叉,但在不久以前曾有段时间,这样表现的前叉,足以让市面上具有200mm行程的下坡前叉感到羞耻。160mm行程的Mattoc并没有要佯装成一支下坡前叉,但是它的操控性的确已经超越了一些市面上长行程前叉。
走内线总是比较好玩,对吧?Mattoc感觉能将前轮黏在地面上,这在你过弯需要额外抓地力时十分有用。&
其它细节 - Manitou的QR15穿心轴跟市面上的产品都不一样,有时这是个优点,但这次我们不这样觉得。能够快速拆装前轮吗?可以,除非你已经花了十五分钟去了解它是如何运作。三位测试者都感觉,在看完说明书之前,操作起来就像要把手指拉出中国指套一样,用起来不像Maxle或是FOX的15QR那样直觉。我们宁愿看到其它更易于使用,而不是只为了省下几秒却复杂很多的设计。但是它的确比新版36所用的15/20mm锁入式的设计快很多。要是轴上能有定位指示线,来告诉使用者该将轴心转到哪个角度才能顺利将一头的卡子卡入,那会变得简单多了。Manitou也必须提出改善前煞车油管走线固定座的办法,而不是让使用者用束带土炮地将油管固定在架桥上。在叉脚下端的油管导引座设计是不错,但是你接下来就要担心油管往上走之后,会不断地摩擦架桥,或是看起来很丑。这是个小细节,往往是到叉式前叉设计的难题之一,但还是得好好解决。
我们将外管拆掉,实际试试看要改变行程操作上的难度。结果发现大部分的操作都很简单。就只要拿掉或增加在气压叉脚里的垫块那样简单。叉脚肩盖的拆除只需要标准的飞轮扳手,而不需拿个超大活动扳手在小小的肩盖上工作 – 满聪明的设计。有一点我们觉得不太满意,在气压叉脚底端的螺丝需要用到薄的8mm六角套桶拆卸,这个工具不会出现在一般的工具箱。除此之外,操作上还是很简单。不像Pike或是36,Mattoc上并没有直接从外部调整行程的设计,这对那些想要把头管角度实时调到更陡,拿来对付上坡的骑士来说,是个大缺点。
我们知道你们想听见什么答案:Mattoc Pro比Pike或新版36还要好吗?在许多方面是的,但还有其它面相让它不像其它两者这个周到 – 恼人的轴心与待改进的油管座只是一些小细节,但还是必须被注意到。还必须注意的是RockShox,还有尤其是FOX,他们都提供了不同等级的选择,像是实时行程调整功能,但他们也都比Mattoc 850美金的售价贵了一些。将等级选择与售价考虑先放一边,就性能上来PK,Mattoc的阻尼在操到极端的时候,有难以置信的操控性,甚只比在赛场上看到的表现还要佳。HBO触底系统调整使用起来更是美妙。这两个特点行程Mattoc的优势,最少他已经打平了竞争者的水平,甚至在某些面相已经超越。我们测试的两支前叉都没有出现任何耐用度上的问题,Manitou都已经克服了这个因素,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想,Mattoc是个扎实的狠角色。 - Mike Levy
照片:Robin O'Neill
已经有9条评论
已经有0条评论马尼托新前叉 Manitou Mattoc 测评_装备评测_昆明魔速山地车配件网 专业山地车DIY组装整车 改装升级配件 山地车配件批发
& 马尼托新前叉 Manitou Mattoc 测评
马尼托新前叉 Manitou Mattoc 测评魔速配件网 /
马尼托新前叉 Manitou Mattoc 测评
& 老实说,想到高端车上配的前叉,多数人在第一时间不会想到Manitou这个牌子。虽然她有着Dorado这支常被低估,性价比却颇高的下坡前叉,但是大家都知道Manitou的名号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响亮了。公司眼看的在组车厂与零件销售两个市场都失去地位,產品线也减缩,必须要认真严谨地走出下一步。去年八月首先揭露,将会推出行程160mm的全山地前叉Mattoc。十个月过去,我们也认真地在两款Mattoc Pro前叉上进行测试,看看Manitou的新武器与市面上风评甚佳的Pike和新版36有何差异。看来Manitou进步了不少,但到底有了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Mattoc Pro细节
.设计用途:全山地/Enduro
.行程:27.5吋 & 160mm,26吋 & 170mm (两者皆可调至140/150)
.外部调整:回弹、独立高低速压缩、油压触底设定
.气压弹簧
.内管径:34mm
.转向管径:喇叭管
.煞车座:180mm后置式
.15mm Hex Lock穿心轴
.重量:1877克
.市售价:850美金
& 在零件销售市场有两种版本的160mm Mattoc可供选择:这篇测试的Pro版要价850美金;或是Expert版,便宜100美金,採用与Pro版不同的密封TPC阻尼,重量也稍重一点点。也有Comp等级產品,但是只会配在成车上,气压弹簧与阻尼的部份等级也比较低。Mattoc可以对应26或是275吋的轮径,前者是170mm行程,后者是160mm,两者都可以以10mm為间距,更改内部垫块的设置,将行程降到140mm。大轮的爱好者知道没有29吋版本时,可能会很失望。这支前叉的转向管只有喇叭管,并採用34mm内管 & 这比Fox的36少了2mm,比少了1mm。你可能已经猜到,他採用Manitou长久以来的后架桥设计,以15mm的穿心轴固定在前轮上。
Mattoc的架桥鏤空以减轻重量(左),Manitou前叉当然要配上后置的架桥,对吧?
& Hex Lock QR15穿心轴 - 这隻穿心轴中段是圆柱外型,但是两端则是六角型,可以与前叉脚上的轮轴六角孔相结合。在左端有一个T型的铝块延伸卡子,是用来穿入锁在左叉脚上的铝盖,以达迫紧的效果。这种设计需转动快拆轴1/4圈,就可以鬆开或迫紧。如何动作:扳下快拆轴拉桿,转1/4圈,拉出快拆轴。如何安装,穿入快拆轴,转1/4圈,将T型卡子卡入正确位置,合上拉桿就大功告成。轴上的拉桿永远都会在一样的定位,轴上靠近拉桿的位置有一个调整环,可以调整迫紧力道大小。
& 阻尼技术 - 不管你在其他地方看见什麼样的讯息,Mattoc的阻尼系统绝对不是Dorado上的缩小版。TPC缩写代表的是「双活塞腔体」(Twin Piston Chamber),代表在Mattoc密封的右叉脚中,负责压缩与回弹是两支分离的活塞,这在市面上其他大部分高阶的前叉裡也可以发现。Manitou採用MC²技术在叉脚上端作為压缩阻尼,它负责高速与低速的阻尼调整。还有等下会提到的HBO(液压触底,Hydraulic Bottom Out)系统。这叁项都可以藉由顶端外部调整钮进行微调,低速压缩调整钮带有桿子,这让骑乘者可以在爬坡时很快地就将前叉调硬。之前体验到了叁活塞的 Dorado TPC 阻尼有多好,所以我们很好奇,為何Mattoc不也使用同样的系统。Mattoc计画的主任工程师Nick Pye告诉Pinkibke,这是因為单肩前叉空间上的限制:「基本上我们必须从Dorado那边发展出来的TPC 浮动活塞或是液压触底技术两者之间做选择。」他这样说:「推出36mm Dorado之后,我们最常听见的好评就是它那无底的感觉,所以看来液压触底的技术比较有价值,由於腔体空间有限,将留下HBO会给Mattoc加分。」
左边部分是液压触底控制技术,往右一点,在O环跟银色区段之间是高速压缩垫片。低速压缩是改变阻尼裡的藉由针头控制的阀门大小,可由最右端的红色拨桿调整。图中一大块深灰色的泡绵是空间补偿垫块。
& 有一点很有意思,Mattoc的阻尼系统中,採用的发泡材质的密封空间补充块,而不像Rockshox或是Fox用的是鼓胀式的囊袋设计。当阻尼桿被作用推入时,泡绵块就会压缩,以补偿减少的空间,同时在强力作动的时候,还可以提供一点负压,以限制内部產生空洞。这看几来似乎不像Pike裡或是Fox的FIT系统那样高科技,但是它的功能需求很简单,需要达到的功效就只是能被内部压力压缩。毫无疑问地,就是因為採用简单的密封空间补偿块,Mattoc的售价才能比对手低上许多,对於消费者后续的保养工作,跟囊袋式系统比起来,也变得相对简单。
& 液压触底系统 - 大多数的前叉,都只是在叉底用一个胶块缓衝,以防触底,我们都不太想遇到触底的状况,但是在用力操车时,还是难免会发生。从Dorado上移植过来到Mattoc的HBO系统,就是為避免触底的状况发生。你将不需要改变前叉气压腔体来取得更高的末段压缩率,也不用狂调高速压缩阻尼却牺牲掉其他区段的表现性。就像它的名称所示,HBO可以控制阻尼油的位移,在最末段行程将前叉的作动减速。这是藉由位在MC²压缩阻尼底端的位置感知阀门达成。当前叉接近最末段行程时,Mattoc回弹阻尼底端的延伸结构,会穿入中空的HBO单元,由於这时整个系统的空间压缩并且都浸在油裡,所以压缩的动作就会被减缓。「HBO提供了独立的末段压缩阻尼,这在强烈的压缩作动发生时,可当成保护机制。」Pye这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专属末段的阻尼特性,也就是柔软的高速压缩配上支撑性十足的末端行程,并且都可以在控制之中。」在HBO单元上的小孔,允许油从边穿过,Manitou花了许多时间在微调这个系统,所以它的全段行程皆能使用,还能具有防触底的功能。其实Manitou并不是第一家採用液压触底技术的厂牌 & FOX跟其他厂家几年前也用过,在越野机车世界也是常见的技术 & 但是Manitou却是第一个推出可由外部旋钮调整的公司。
叉脚上端是控制中心:红色旋钮负责低速压缩,黑色是高速压缩,HBO系统则是由银色的旋钮负责。回弹调整位在叉脚底端。左边叉脚裡是Mattoc气压弹簧,接上底端的阀门就可调整。
& DH气压弹簧 - 避免你看不出来Mattoc气压弹簧的出处,我们还是要解释一下这套气压弹簧就是从Manitou的Dorado来的,同样都有类似的高腔体体积、自我平衡负压腔体。气压弹簧的弹性系数是经由左叉脚底端的美嘴气阀控制,把高压打气桶分别接上正负压的腔体以进行调整。不论正气压腔体的气压是打多少,负气压的腔体都可以自我调节。我们惊讶发现Manitou将腔体阀门设置在左叉脚底端接近碟盘的位置,在洩压的同时,少量的润滑油可能连带喷出,这有可能会沾到碟盘上,这个问题正是许多Dorado使用者的抱怨。直到Manitou将整个系统翻过来,把阀门设置在上端才解决。「藉由匣式设计,有可能将整个系统配置倒过来装,但是為了符合顾客方便的需求,我们没办法设计出合理的重量、可能的损耗模式、合理的成本。」Mattoc计画主任工程师Nick Pye这样解释到。倒是在我们测试期间,并没有遇到任何润滑油洩漏的问题,Pye说用越简单越笨的设计解决问题,大概是最好的选择。
& Mattoc上少了竞争对有具有的两项功能:一个是外部可调行程,还有内部空间调整块的调整性,因為这将影响到末端行程裡压缩率的渐进性。前者可能是许多消费者的争论的重点,但对我们Pinkbike裡大部分人来说,都习惯设定好行程长度就不管了,不过Manitou还是设计藉由改变气压腔体内的垫块,来改变行程长度。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测试的160mm前叉,可以以10mm的间距,一路调整到140mm,测试时我们好好利用了这个特性。再说到空间调整块呢?「大多数测试车手对原厂的气压设定都感到满意,这个压力设定是要呼应阻尼的设计,但是那些从别的前叉换到Mattoc的人,可能会需要渐进率更高的气压弹簧,而我们也很想满足他们的需求。」Pye向我们解释。Manitou计画未来在零件市场上的Mattoc產品附上调整块套件,同时也有单独的调整块套件给那些已经有Mattoc却没有调整块的人。Mattoc上的HBO系统在渐进率上也扮演了部分角色,换句话说,可能你觉得需要调整块来改变渐进率,但事实上HBO系统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 一般的避震测评会是这样进行:不管拿到哪一种商品,装上车之后,改变设定参数各骑个一段时间,都在同一个场地上进行,这样才有相同的基準点去做比较。大概在骑乘程度进行到80??,测试者的状态最能发挥,同时又保持完全的控制,这时最能感觉到测试的差异。但通常要在那种交给老天的状况之下,你才会感觉到测试的前叉或后避震能為你做什麼。在有限的测试期间内,还得找出时间在只有自己的看的懂了记录中多写上一笔,这样才有足够的材料写出一篇具深度的测评。但是这次我们採用了不同的方法,这次拿了两支不同版本的Mattoc,又找了叁个不同的骑士,每个人的体型与技巧都不同。叁个人的回应写成下面的测评。
一号:在他的Kona Process 134装上缩成140mm的Mattoc,平常以惠斯勒為根据地,是有职业水準的骑士,160磅;二号:在新版Sanction装上160mm Mattoc,属於专业等级骑士,175磅;叁号:在Norco Range装了160mm Mattoc,属於玩票型的週末勇士,220磅。他们叁人都熟悉目前市面上所有高阶前叉,并且很清楚知道如何调整到最适合的参数。
所以这样应该可以提供很全面的测试回报,我们接着看下去&..
& 灵敏度 - Mattoc的灵敏度足以与竞争者的最新產品竞争,但还是少了那麼一点点。这并不是说他在最初段不够柔软,也不是说开始作动时超级滑顺,跟Pike与最新的36比较起来,大概差了像根头发那样细的差距。那对小型树根与小石块的反应够吗?当然够啦,老时说,我们没期待它会如此顺畅与柔软。一对一PK,大概是大家想看的比较。无疑的这个回合Pike与36打成平手,而Mattoc以非常接近的距离紧跟在后。在这个等级的比较,差距真的只有有一丁点。不管是哪支测试的Mattoc,它的主动灵敏性都超越过去几年的產品。
& 气压弹簧 - Manitou确实在Mattoc的气压弹簧上下了功夫,它能提供很好的柔软感觉,又能在末段提供充足的渐进压缩率,让叁位骑士都没发生触底的现象。仅仅几个PSI的气压改变就有明显感觉,骑乘风格较积极的骑士可能会偏好比建议气压更高的量值(不都是这样吗?),在叉脚后方贴纸上的指示,是适合调整的起始点。那跟Rockshox的无底空间垫块(Bottomless Tokens)与Fox的垫片,这些用来缩小腔体以达最末段提昇渐进率的设计比起来,Mattoc少了这样的调整,那有什麼差别呢?即便Manitou的Nick Pye告诉我们Manitou的气压弹簧表现比竞争者还要来的线性,但是叁位测试者都不觉得在末段需要更高的渐进率。感觉在末段不需要更剧烈的压缩率提昇,这可能是因為前叉裡的HBO系统帮了忙。HBO系统有效率地解决了触底的状况,位在肩盖上方的铝质调整钮让使用者无需工具,就可以很容易进行微调。我们在同一个落差,以同样的速度测了几次不同的HBO设定。结果如何?前叉内管上的O环被推到最上面,这表示已经用完所有行程,但是从手把上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任何顿挫的撞击,这就是所谓的「软触底」。要是把它调到全关,明显感到可用行程减短,改变非常快速。
Mattoc Pro在这种时刻感觉起来就像支小型的下坡前叉。&
& 可调的HBO系统非常简洁,但要是知道你可以非常快速又简便地调整到想要的渐进率时,你就会觉得它实在太酷了。想要前叉反应更迅速或是更慢的感觉吗?降个几PSI,将HBO旋钮顺时针方向调整,就可以消除掉触底的现象 & 这就是我们在路上实际操作的动作,感觉非常有效率。在调整高速压缩时也类似如此,将它设定到较开,就会有比较柔软的感觉,这同样也是由HBO系统达成。这项设计非常方便,比起将整支前叉拆开装上垫块还要简单,但千万不要因為你幻想自己即将成為世界盃新星,而都用全关的设定使用 & 因為全关的设定效果极高,有可能会减缩掉可用行程。
& 在使用高压打气桶调整气压时还有一点要提醒一下:因為叉脚裡的正负气压气室中央都有活塞轴贯穿,两者在连接打气桶时会同时打开,在打气或洩气时如果前叉有一点点挤压,你很有可能会稍微缩短它的行程。你可以利用这个特性起改变把手高度,除了不小心造成的情形之外,就像我们第一次发现时一样,我们还没看到有人利用这个特点去进行调整。
& 抗扭刚性 - 类似我们测试36时的感觉,Mattoc的抗扭刚性不容易去判定。我们把轮组、轮胎,是至是龙头把手的刚性考量通通减掉,来进行抗扭刚性的测试,测试者在更换上Mattoc前后所安装的前轮与座舱零件通通都一样。结果比较起来?第一位习惯积极攻击的测试者的反应是,需要更高的刚性。他感觉Mattoc跟Pike比起来,有比较多的扭动状况,大多是在陡下坡底部或急弯裡面感觉到,这会对车架造成一些压力。用同样的轮组外胎、座舱设定来骑同样的路段,换上Mattoc前后的手感,更让他确认了这样的感觉。有趣的是,其他两位测试者都没有这样的回应,感觉抗扭刚性跟Pike有得拼。
& 谁说的对?都对,我们不是当烂好人才这样说。一号测试者骑乘的路线一般人甚至不会骑进去,他的骑乘方式甚至一般人都会觉得不可能。其他两位的风格较不那麼积极进攻,也在不那麼困难的路线上试,体重也比较重。总而言之,虽然Mattoc的抗扭刚性不像36或是Pike那样,但是它还是足以应付大多数骑士的骑乘需求。
& 阻尼系统 - 要是Manitou是在两叁年前推出Mattoc,它很有可能是竞争市场上的转捩点,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Pike才真的是扮演这个角色的前叉。FOX多花了一年才推出新版36,但是已经能与Pike相匹敌。意思就是说,在Mattoc开发之时,这个等级前叉的标準就已经被提的相当高,所以这支新產品在操控上的品质,至少必须要跟它们在同一个水準。事实上是如此吗?我们确认Mattoc不只已经打平水準,甚至在某些状况下,操控性已经超越其他前叉,叁位测者都会MC²阻尼系统,在路上完全的表现感到非常惊讶。叁位测试者不但都能将系统调整到位,以提供贴地飞行的性能,在对应较小的起伏时,阻尼系统也能提供十足的支撑性。
& 能在低速调整与柔软度之间的取得平衡,是今日所有高阶前叉必要的特性,Manitou在Mattoc上的确击出了全垒打,但是它对菱角、高速撞击的反应,才是让我们最惊艳的部份。感觉不是它帮你吸收了急促的撞击,而是将这些地面上的异物都消除掉了 & 它的表现之优异,有别於其他同级產品。这样的特性让Mattoc特别适合拿来对付那种你只能脚掌紧抵踏板、重心后移、高速穿过操到不能再操的路段,这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感觉,事实上它的手感甚至比市面上同级產品还要更好。这不是一支下坡前叉,但在不久以前曾有段时间,这样表现的前叉,足以让市面上具有200mm行程的下坡前叉感到羞耻。160mm行程的Mattoc并没有要佯装成一支下坡前叉,但是它的操控性的确已经超越了一些市面上长行程前叉。
走内线总是比较好玩,对吧?Mattoc感觉能将前轮黏在地面上,这在你过弯需要额外抓地力时十分有用。&
& 其他细节 - Manitou的QR15穿心轴跟市面上的產品都不一样,有时这是个优点,但这次我们不这样觉得。能够快速拆装前轮吗?可以,除非你已经花了十五分鐘去了解它是如何运作。叁位测试者都感觉,在看完说明书之前,操作起来就像要把手指拉出中国指套一样,用起来不像Maxle或是FOX的15QR那样直觉。我们寧愿看到其他更易於使用,而不是只為了省下几秒却复杂很多的设计。但是它的确比新版36所用的15/20mm锁入式的设计快很多。要是轴上能有定位指示线,来告诉使用者该将轴心转到哪个角度才能顺利将一头的卡子卡入,那会变得简单多了。Manitou也必须提出改善前煞车油管走线固定座的办法,而不是让使用者用束带土砲地将油管固定在架桥上。在叉脚下端的油管导引座设计是不错,但是你接下来就要担心油管往上走之后,会不断地摩擦架桥,或是看起来很丑。这是个小细节,往往是到叉式前叉设计的难题之一,但还是得好好解决。
& 我们将外管拆掉,实际试试看要改变行程操作上的难度。结果发现大部分的操作都很简单。就只要拿掉或增加在气压叉脚裡的垫块那样简单。叉脚肩盖的拆除只需要标準的飞轮扳手,而不需拿个超大活动扳手在小小的肩盖上工作 & 满聪明的设计。有一点我们觉得不太满意,在气压叉脚底端的螺丝需要用到薄的8mm六角套桶拆卸,这个工具不会出现在一般的工具箱。除此之外,操作上还是很简单。不像Pike或是36,Mattoc上并没有直接从外部调整行程的设计,这对那些想要把头管角度即时调到更陡,拿来对付上坡的骑士来说,是个大缺点。
我们知道你们想听见什麼答案:Mattoc Pro比Pike或新版36还要好吗?在许多方面是的,但还有其他面相让它不像其他两者这个周到 & 恼人的轴心与待改进的油管座只是一些小细节,但还是必须被注意到。还必须注意的是RockShox,还有尤其是FOX,他们都提供了不同等级的选择,像是即时行程调整功能,但他们也都比Mattoc 850美金的售价贵了一些。将等级选择与售价考量先放一边,就性能上来PK,Mattoc的阻尼在操到极端的时候,有难以置信的操控性,甚只比在赛场上看到的表现还要佳。HBO触底系统调整使用起来更是美妙。这两个特点行程Mattoc的优势,最少他已经打平了竞争者的水準,甚至在某些面相已经超越。我们测试的两支前叉都没有出现任何耐用度上的问题,Manitou都已经克服了这个因素,有什麼理由不让我们想,Mattoc是个扎实的狠角色。 - Mike Lev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地车前叉怎么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