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茗字用于人名什么意思的意义

古代姓名字中字有什么意义
您的位置: &
古代姓名字中字有什么意义 正文 本文移动端:
古代姓名字中字有什么意义
07:08:06 来源网站:
篇一: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古代的姓和氏
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无骇卒。羽义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天子立有德的人为诸侯,依照他的出生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就以为族号。做某官而有功,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为族号的。)这里所说的族,是后起的族号,指的是氏。可见姓是比较固定的,而氏则随情况不同而不断变化。
一、古代的姓 姓起源于何时?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姒等都有女字偏旁来看,大约在母第系社会就有了姓的分别了。为什么要有姓的区别呢?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了一个回答:“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这段话可归结为三点: 1、姓是“纪世别类”的,也就说,早期的姓,不是个人或个别家族的族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在我国远古社会,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部落或氏族,这些氏族都有不同的姓。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白
是嬴姓,太白
是凤姓。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根据《春秋》考得见于春秋时代的二十二个姓:妫、姒、子、姬、凤、嬴、己,任、女
、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女
、允。这也就是远古二十二个氏族延续到春秋时期的后代。例如: 姬姓,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鲁、晋、郑、卫、虞、燕、虢、吴随、等,据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 姜姓,齐、申、吕、许等异姓封国,据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 妫姓,陈国,据传是从虞舜时延续下来。 姒姓,越国,据传是夏人的后裔。 嬴姓,秦、徐等国。 子姓,宋国,是商代的后裔。 姓,楚国。 2、姓有“别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古人也早已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们已经知道,近亲血缘婚姻对后代遗传不利,因此,同姓不婚的规定一直为我国历代所遵守。我们今天同姓可以结婚,是因为现在的姓与远古时代的姓已大不一样了。现在的同姓人,有的存在血缘关系,有的虽有血缘关系,但已非常遥远,有的根本就不存在血缘关系了,而血缘关系很近的男女,现在法律上也是禁止通婚的。 3、姓有“崇恩爱”的作用。这里不单指人伦关系,亲疏厚薄问题,更重要的是牵涉到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的问题。在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在阶级社会中,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标志。 上古姓是如何产生的,现在已不能详考了,只剩下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凭姬水而生长,故姓姬;炎帝凭姜水而生长,故姓姜。夏的始祖禹,是由于他的母亲吃了薏苡仁而怀孕所生,所以姓苡(姒)氏;商的始祖契是由于他的母亲吃了燕子(卵)而怀孕所生,所以姓子氏。
二、古代的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又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这标志,这就是氏。例: 子姓,商代祖先的姓,其后分为华氏、向氏、乐氏。 姬姓,周代祖先的姓,其后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姜姓,齐国祖先的姓,其后分为申氏、吕氏、纪氏、崔氏、马氏。《左传隐公八年》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例:春秋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其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称王孙氏;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内乱,他出奔到齐国,改为田氏。 以上情况说明,姓是不能改变的,虽这不是有史可查的,但一定是经过了千百年没有变化,这是可以肯定的。而氏是可以自立的。自立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为: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郑捷(郑文公,姬姓)齐(齐灵公,姜姓) 以所居的地名为氏,西门豹
百里奚 以官名为氏,卜偃
司马牛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孔丘(宋国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古代,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二者的作用不同。上古同姓不婚,对贵族妇女来说,姓就显得更重要。 其一,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
仲子 其二,出嫁后要加以区别,常用的方法有: (1)在姓前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邑,齐姜
秦嬴 (2)嫁给别国的国君,则在姓前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秦姬
息妫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前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赵姬(赵衰妻) (4)死后在姓前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武姜(郑武公妻)穆姬(秦穆公妻 其三,如果不需要区别,可在姓后加“氏”字的办法称呼,这种方法 ,后来一直被沿用。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能有姓了。 第二节
古代的名和字 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名字,在古人叫姓名,古人所说的名字,则包括名和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取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是由尊长所取,是行于家庭内,用于自称的,字行于外,是给别人叫的。 一、 古代的名 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从口自名(表示昏夜相遇看不见,要自报姓名)。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命名原则的文献,大约是《左传.桓公六年》鲁国大夫申 需对鲁桓公问的那段对话:“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是说,依婴儿出生时的情形取名叫“信”;依婴儿的气质对他将来的期望取名叫“义”;依婴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取名叫“象”;借周围的事物为名叫“假”;就婴儿与父亲的某种相同之处取名叫“类”。随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不断积累,秦汉以后,人们取名的方法多种多样了。其主要的有: 1、小名和大名 取名到后世,给婴儿取名不一定限满三个月,也不一定得由父亲来取,只要是长辈就行。这个名因为是幼儿时所取,所以叫小名,也叫乳名,典雅一些,在书面上便称小字。如春秋时,晋文公,小名“重耳”;齐桓公,小名“小白”;郑庄公,小名“寤生”。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其亲名之曰犬子”,长大后“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是有关小名的最早记载。至于为什么小名取得丑,《史记.索引》说:“爱而字之也。”民间说是“丑孩鬼不要”。这种命名的文化心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做父母的为表示对子女的亲昵,小名常故意取丑,取俗:“狗蛋、铁蛋、阿牛。”曹操小名阿瞒;刘备儿子刘禅小名阿斗。 小名只能行于家庭,用于幼年,长大后就不适宜了,要另起名对外,如就小名而言,它就叫大名,就读书而言,叫学名,写入官府户籍,纳粮当差,它就叫官名。 有了大名,小名就完成使命,尤其是取妻生子之后,小名就更讳莫如深了。一般女子的小名是不轻易对人说的,出嫁后,这个名在婆家就更保密了。京剧《贩马记》中,赵宠和李桂枝成婚数月,也不知夫人叫什么名字。2、单名和双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出孔子弟子77人,双名者仅数名。两汉至魏晋单名占优,唐宋时取双名逐渐占优,清代以来,取双名占了大多数。其原因:(1)单名不易表现思想愿望。如颜回、刘邦、周瑜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不如郑当时、杜延年、于定国等,能将志向、抱负充分表达出来。(2)随命名取字方式的复杂,取材的广泛,如引用以书、使用典故,袭用古人名字等,单名不及双名方便。 3、行辈字 先秦人的名字,兄弟之间杂乱无章,看不出他们的关系。东汉未刘表的两个儿子,一叫刘琦,一叫刘琮。顾炎武说:“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见于刘琦、刘琮”(《日知录》)晋以后,行辈 意识加强。齐武帝(萧衍)的17个儿子,名都有一个“子”字;字都有一个“云”字:萧子良,字云英;萧子卿,字云长;萧子响,字云音;萧子敬,字云端;……。这样,同族同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名”(行辈区分字),又各有自己的专名。只要一看这个行辈区别字,便可知他是哪一代的,同时也能反映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 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元璋就定了一套行辈字。《明史.诸王世表》:“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孙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木、水为序。”如: 太子朱标: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高瞻祁见祜,厚载诩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崇祯皇帝朱由检,按行辈字,可知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世孙,在小家庭中则排行第四。 4、因姓取名 这是指借助姓氏所具有的语词义,取个名与之组成词,词组成短句,表达一个完整之义。如高山、柳絮、文如山、丁玲、周密、严肃等。古人因姓取名常引用典故: 毕从周,《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温如玉,《.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马逢皋,《列子》:伯乐荐九方皋为秦穆公相马,皋遗其形而取其神,果得良马。喻愿得明主赏识。 名和姓连在一起,能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意思,那么在某个环境中,就可能会引起某种反应。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时,有叫胡长龄的,在进呈的10个卷子中,列末位,但乾隆见到胡长龄三字时,却不禁欣喜说“胡人乃长龄耶!”乾隆以为其文治武功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不足者惟寿耳,胡长龄,正预示他长生不老,于是钦点为状元。同治七年(1868年)殿试,有位叫王国钧的人,本已列前十名中,但慈禧太后,以为王国钧听起来像“亡国君”,很不高兴,便降为三甲。王国钧的名字取自《诗.小雅.节南山》“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名字是非常堂皇的。 《红楼梦》中有两个起穿插过度的人物,一叫甄士隐,名费,字士隐,意即真的废掉,事隐去;一叫贾雨村,名化,字时飞,意为假话、事非。 二、古代的字 “字”,《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字的本义是生育、滋生的意思。《说文》又说:独体为文(如人、日、月、木),合体为字(如信、明、相)。 1、为什么取字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贵族男子,20岁成年,要举行加冠仪式,就是将垂发束起来,挽在头顶,戴上冠,用簪把冠和发髻固定在一起,然后由来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给起一个字,自此,就列入“丈夫”的行列了。 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冠而字”?因为名儿是父亲取的,是用于幼年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叫他的名儿,所以得另取字。“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冠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另外,“冠而字”还有深意存在,它是贵族阶层中,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现,他可以治人、治家、参与祭祀了。时移世易,发展到后代,取字的深层含义被过滤去了,取字也只是为了参与社会交际。 2、字和名的关系 字是从名上派生出来的,它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所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因此,名和字在意义上有密切的联系。班固《白虎通》说“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由于时代的不同,今人与古人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不同,对于那些取义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名字,现代人了解起来并不十分容易,更不能一见就知。名与字的关系有这么几种: (1)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互作解释。 颜回,字渊。“回,转也。”水洄流旋转;“渊,回水也,旋转流动之深水”。(《说文》)诸葛亮,字孔明,明、亮同义。孔:极、很,孔明,犹言极明亮。宋文学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之意,因能补过,才无咎。 (2)反义相应: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解释。 吕蒙,字子明,蒙,即暗,与明相对。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 (3)连类相及:义类相近或相似,因甲而及乙。 三国时孙策,字伯符,策与符皆为信物。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中的两颗星。明朝画家仇英,字实父。英为花,实为果,开花而后结果,二事相连,故相应。张之洞,字香涛。“洞,疾流也,”与波涛性相近,义相似,故可相连。因佛经讲佛祖居住的须弥山有香水之海环绕,遂因涛而用了一个形容词“香”。 (4)概括经义 白居易,字乐天。《礼记.哀公问》“不能安土,不能乐天”安土即居易,故乐天。 (5)引用典故:多含有典故情节。 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殷商之隐者,义山,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俞樾,字荫甫,《淮南子》:“武王荫喝人于樾下。”樾下,众树之荫也,喝人指中暑者。 (6)离合文字:利用汉字形体结构特点,将名拆开以为字,合则为名。 姚椿,字春木。舒位,字立人。许敞,字尚文。从形体上看,二者关系一目了然,意义上就看拆的是什么字。如“位”,拆“立人”,《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立人联系了位,也表达了仁者之意。 三、如何称名称字 从命名取字上说,名是由父亲或其他长辈所起,行于家族之内,是对尊长的;字是行冠礼时由来宾所取,意在敬名,是行于外的。由此,便形成了两个原则: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别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 1、自称称名 (1)对君父自称。封建社会里提倡君父一体,《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君主面前,不但自称要提名,在提到他人,或涉及到自己的父祖时,都要直呼其名:“臣父臣某某”。如儿子做了皇帝,父亲也得称臣、称名。《红楼梦》第18回,贾元春回家省亲,当他的父亲贾政进见时,元春因久居深宫,不得与家人常叙天伦之乐而伤心落泪,元春虽是贾政长女,但她做皇妃,便由父女关系变为君臣关系,所以贾政劝慰女儿时就得自称名:“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这就是群前臣名。 (2)对尊长自称。对君父自称名,推而广之,对位尊者、辈份高及年长者,自称都要称名,表示尊敬。诗人李白在荆州时想得到荆州剌史韩朝宗的提拔,便写了一信,这便是有名的《上韩荆州书》,信一开头就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3)对朋友自称。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在朋友交往中,不论对方比自己年长、年幼者,自称时都是称名。韩愈、柳宗元在致友人中,不论交情深厚的,一般的、年长、年幼者,全都自称名。 (4)尊长自称,除直系亲属外。此源自上古。《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谈话,都是自称名,“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三国时,此风犹行,曹丕《与钟繇书》,书信开头结尾都城是“丕白”。 直系亲属如父亲、祖父对儿子是没有自称名的。《水浒》40回,宋江在江州被蔡九知府和黄文炳扣押。吴用为救宋江脱离江州之危,命萧让摹仿蔡京笔迹写了一封信,盖上金大坚摹刻的蔡京的印章,要戴宗带回江州。信中命蔡九知府把宋江押送汴梁,以便路过梁山时,打救上山。戴宗走后,吴用猛然想起假信中有个大破绽,不但救不了宋江,反而拖累戴宗受苦。众人追问,吴用解释道,“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师的儿子,如何父写书与儿子却使个讳字图书?因此差了”。原来,金大坚摹刻的是蔡京早年给人家写字、做应酬文章时落款用的图章“翰林蔡京”,用于给儿子的家信上是不得体的。所以戴宗一到江州,就被黄文炳一眼看穿。“如今升转太师承相,如何把翰林图书使用出来?更兼是父寄书与子,须不当用讳字图书。令尊太师恩相是个识穷天下,高明远见之人,安肯造次错用?”这里是说懂得父对子不当自称名。 过去父祖辈给儿孙写信,结尾都不具名,只写“父示”、“父手示”、“父字”。 2、称人用字 (1)平辈之间称字。亲友之间,凡是同一辈份的,原则上都可以称字。《三国志.鲁肃传》记鲁肃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说:“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字。对朋友是不能称呼其名的,这是一条传统的礼仪原则。除非对方没有字。电视剧《林则徐》写林和魏源相见时,称魏源为“魏源贤弟”。魏源,字默深,不该叫名,旧时师长称弟子为“贤弟”。又,林夫人称林则徐为“则徐”,如母呼子,不合礼。林则徐,字少穆。清代官吏,妻称夫为“老父”。《红楼梦》中王夫人称贾政为老父可证。 (2)尊长称卑幼者。身份高的对身份低的,年长的对年幼的,为表谦敬,可称对方字。《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评论群臣功勋时说:“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三国志.周瑜传》,权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吴主孙权对大臣都称字,公瑾是周瑜的字,子布是张昭的字,文表是秦松的字,子敬是鲁肃的字。
古代的号 一、谥号 所谓谥号,是指古代的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以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是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称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这是说,你的行为高,功绩大,就给你一个伟大的称号;行为平常,就给你一个一般的称号,行为虽由你,但谥号却由人。 天子死后,由群臣讨论拟定谥号,上奏新皇帝,经允准,然后施行。殡葬之前未定谥号,只称“大行皇帝”,意思是永远开的皇帝。谥号的评定要根据“谥法”。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涵义的一些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行。这些字大致可分为三类: 1、表扬类:文、武、惠、昭、景、宣、元、成、平、明、桓、穆(经纬天地曰文、威强敌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布义行纲曰景、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布德执义曰穆) 2、批评类:灵、炀、厉(乱而不损曰灵、去礼远众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3、同情类:哀、悼、怀(恭仁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慈仁短折曰怀) 先秦时,谥号以用一字为常见,如周文王、郑庄公、齐景帝。汉代以后,谥号多用两字,如刘恒为汉孝文帝、东汉刘秀为光武帝、诸葛亮为忠武侯、岳飞为武穆王。 谥号起源于周朝,当时天子有谥,诸侯并不全部赐谥,春秋时,一般大夫都有谥号,同时出现了私谥。唐朝时达到鼎盛,元代以后走下坡路。 二、庙号 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商第5位王)庙号为太宗、武丁(商朝第24位王)庙号为高宗。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有功”被称为“祖”,“有德”被称为“宗”。如汉代前几位皇帝:太祖高皇帝(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从唐代开始,“祖”与“宗”的要求已不那么严格了。除亡国君、短命皇帝外,更是无帝不宗了。庙号一般放在谥号前,同谥号构成殁世皇帝的全号。 三、尊号 自唐中宗之世起,皇帝还有尊号。这种尊号大多是生前奉上的,一般都是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篇二: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古代的姓和氏 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无骇卒。羽义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天子立有德的人为诸侯,依照他的出生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就以为族号。做某官而有功,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为族号的。)这里所说的族,是后起的族号,指的是氏。可见姓是比较固定的,而氏则随情况不同而不断变化。
一、古代的姓 姓起源于何时?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姒等都有女字偏旁来看,大约在母第系社会就有了姓的分别了。为什么要有姓的区别呢?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了一个回答:“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这段话可归结为三点: 1、姓是“纪世别类”的,也就说,早期的姓,不是个人或个别家族的族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在我国远古社会,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部落或氏族,这些氏族都有不同的姓。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白是嬴姓,太白是凤姓。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根据《春秋》考得见于春秋时代的二十二个姓:妫、姒、子、姬、凤、嬴、己,任、女、祁、、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女、允。这也就是远古二十二个氏族延续到春秋时期的后代。例如: 姬姓,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鲁、晋、郑、卫、虞、燕、虢、吴随、等,据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 姜姓,齐、申、吕、许等异姓封国,据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 妫姓,陈国,据传是从虞舜时延续下来。 姒姓,越国,据传是夏人的后裔。 嬴姓,秦、徐等国。 子姓,宋国,是商代的后裔。 姓,楚国。 2、姓有“别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古人也早已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们已经知道,近亲血缘婚姻对后代遗传不利,因此,同姓不婚的规定一直为我国历代所遵守。我们今天同姓可以结婚,是因为现在的姓与远古时代的姓已大不一样了。现在的同姓人,有的存在血缘关系,有的虽有血缘关系,但已非常遥远,有的根本就不存在血缘关系了,而血缘关系很近的男女,现在法律上也是禁止通婚的。 3、姓有“崇恩爱”的作用。这里不单指人伦关系,亲疏厚薄问题,更重要的是牵涉到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的问题。在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在阶级社会中,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标志。 上古姓是如何产生的,现在已不能详考了,只剩下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凭姬水而生长,故姓姬;炎帝凭姜水而生长,故姓姜。夏的始祖禹,是由于他的母亲吃了薏苡仁而怀孕所生,所以姓苡(姒)氏;商的始祖契是由于他的母亲吃了燕子(卵)而怀孕所生,所以姓子氏。 二、古代的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又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这标志,这就是氏。例: 子姓,商代祖先的姓,其后分为华氏、向氏、乐氏。 姬姓,周代祖先的姓,其后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姜姓,齐国祖先的姓,其后分为申氏、吕氏、纪氏、崔氏、马氏。 《左传隐公八年》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例:春秋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其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称王孙氏;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内乱,他出奔到齐国,改为田氏。 以上情况说明,姓是不能改变的,虽这不是有史可查的,但一定是经过了千百年没有变化,这是可以肯定的。而氏是可以自立的。自立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为: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郑捷(郑文公,姬姓)齐(齐灵公,姜姓) 以所居的地名为氏,西门豹百里奚 以官名为氏,卜偃史墨司马牛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孔丘(宋国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古代,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二者的作用不同。上古同姓不婚,对贵族妇女来说,姓就显得更重要。 其一,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姬仲子 其二,出嫁后要加以区别,常用的方法有: (1)在姓前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邑,齐姜晋姬秦嬴 (2)嫁给别国的国君,则在姓前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秦姬息妫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前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赵姬(赵衰妻) (4)死后在姓前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武姜(郑武公妻)穆姬(秦穆公妻 其三,如果不需要区别,可在姓后加“氏”字的办法称呼,这种方法,后来一直被沿用。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能有姓了。 第二节古代的名和字 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名字,在古人叫姓名,古人所说的名字,则包括名和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取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是由尊长所取,是行于家庭内,用于自称的,字行于外,是给别人叫的。 古代的名 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从口自名(表示昏夜相遇看不见,要自报姓名)。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命名原则的文献,大约是《左传.桓公六年》鲁国大夫申需对鲁桓公问的那段对话:“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是说,依婴儿出生时的情形取名叫“信”;依婴儿的气质对他将来的期望取名叫“义”;依婴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取名叫“象”;借周围的事物为名叫“假”;就婴儿与父亲的某种相同之处取名叫“类”。随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不断积累,秦汉以后,人们取名的方法多种多样了。其主要的有:1、小名和大名 取名到后世,给婴儿取名不一定限满三个月,也不一定得由父亲来取,只要是长辈就行。这个名因为是幼儿时所取,所以叫小名,也叫乳名,典雅一些,在书面上便称小字。如春秋时,晋文公,小名“重耳”;齐桓公,小名“小白”;郑庄公,小名“寤生”。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其亲名之曰犬子”,长大后“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是有关小名的最早记载。至于为什么小名取得丑,《史记.索引》说:“爱而字之也。”民间说是“丑孩鬼不要”。这种命名的文化心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做父母的为表示对子女的亲昵,小名常故意取丑,取俗:“狗蛋、铁蛋、阿牛。”曹操小名阿瞒;刘备儿子刘禅小名阿斗。 小名只能行于家庭,用于幼年,长大后就不适宜了,要另起名对外,如就小名而言,它就叫大名,就读书而言,叫学名,写入官府户籍,纳粮当差,它就叫官名。 有了大名,小名就完成使命,尤其是取妻生子之后,小名就更讳莫如深了。一般女子的小名是不轻易对人说的,出嫁后,这个名在婆家就更保密了。京剧《贩马记》中,赵宠和李桂枝成婚数月,也不知夫人叫什么名字。 2、单名和双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出孔子弟子77人,双名者仅数名。两汉至魏晋单名占优,唐宋时取双名逐渐占优,清代以来,取双名占了大多数。其原因:(1)单名不易表现思想愿望。如颜回、刘邦、周瑜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不如郑当时、杜延年、于定国等,能将志向、抱负充分表达出来。(2)随命名取字方式的复杂,取材的广泛,如引用以书、使用典故,袭用古人名字等,单名不及双名方便。 3、行辈字 先秦人的名字,兄弟之间杂乱无章,看不出他们的关系。东汉未刘表的两个儿子,一叫刘琦,一叫刘琮。顾炎武说:“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见于刘琦、刘琮”(《日知录》)晋以后,行辈意识加强。齐武帝(萧衍)的17个儿子,名都有一个“子”字;字都有一个“云”字:萧子良,字云英;萧子卿,字云长;萧子响,字云音;萧子敬,字云端;??。这样,同族同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名”(行辈区分字),又各有自己的专名。只要一看这个行辈区别字,便可知他是哪一代的,同时也能反映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 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元璋就定了一套行辈字。《明史.诸王世表》:“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孙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木、水为序。”如: 太子朱标: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高瞻祁见祜,厚载诩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崇祯皇帝朱由检,按行辈字,可知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世孙,在小家庭中则排行第四。 4、因姓取名 这是指借助姓氏所具有的语词义,取个名与之组成词,词组成短句,表达一个完整之义。如高山、柳絮、文如山、丁玲、周密、严肃等。古人因姓取名常引用典故: 毕从周,《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温如玉,《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马逢皋,《列子》:伯乐荐九方皋为秦穆公相马,皋遗其形而取其神,果得良马。喻愿得明主赏识。 名和姓连在一起,能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意思,那么在某个环境中,就可能会引起某种反应。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时,有叫胡长龄的,在进呈的10个卷子中,列末位,但乾隆见到胡长龄三字时,却不禁欣喜说“胡人乃长龄耶!”乾隆以为其文治武功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不足者惟寿耳,胡长龄,正预示他长生不老,于是钦点为状元。同治七年(1868年)殿试,有位叫王国钧的人,本已列前十名中,但慈禧太后,以为王国钧听起来像“亡国君”,很不高兴,便降为三甲。王国钧的名字取自《诗.小雅.节南山》“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名字是非常堂皇的。 《红楼梦》中有两个起穿插过度的人物,一叫甄士隐,名费,字士隐,意即真的废掉,事隐去;一叫贾雨村,名化,字时飞,意为假话、事非。 二、古代的字 “字”,《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字的本义是生育、滋生的意思。《说文》又说:独体为文(如人、日、月、木),合体为字(如信、明、相)。 1、为什么取字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贵族男子,20岁成年,要举行加冠仪式,就是将垂发束起来,挽在头顶,戴上冠,用簪把冠和发髻固定在一起,然后由来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给起一个字,自此,就列入“丈夫”的行列了。 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冠而字”?因为名儿是父亲取的,是用于幼年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叫他的名儿,所以得另取字。“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冠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另外,“冠而字”还有深意存在,它是贵族阶层中,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现,他可以治人、治家、参与祭祀了。时移世易,发展到后代,取字的深层含义被过滤去了,取字也只是为了参与社会交际。 2、字和名的关系 字是从名上派生出来的,它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所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因此,名和字在意义上有密切的联系。班固《白虎通》说“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由于时代的不同,今人与古人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不同,对于那些取义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名字,现代人了解起来并不十分容易,更不能一见就知。名与字的关系有这么几种: (1)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互作解释。 颜回,字渊。“回,转也。”水洄流旋转;“渊,回水也,旋转流动之深水”。(《说文》)诸葛亮,字孔明,明、亮同义。孔:极、很,孔明,犹言极明亮。宋文学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之意,因能补过,才无咎。 (2)反义相应: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解释。 吕蒙,字子明,蒙,即暗,与明相对。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熹,明亮,晦(初一),昏暗。 (3)连类相及:义类相近或相似,因甲而及乙。 三国时孙策,字伯符,策与符皆为信物。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中的两颗星。明朝画家仇英,字实父。英为花,实为果,开花而后结果,二事相连,故相应。张之洞,字香涛。“洞,疾流也,”与波涛性相近,义相似,故可相连。因佛经讲佛祖居住的须弥山有香水之海环绕,遂因涛而用了一个形容词“香”。 (4)概括经义 白居易,字乐天。《礼记.哀公问》“不能安土,不能乐天”安土即居易,故乐天。 (5)引用典故:多含有典故情节。 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殷商之隐者,义山,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俞樾,字荫甫,《淮南子》:“武王荫喝人于樾下。”樾下,众树之荫也,喝人指中暑者。 (6)离合文字:利用汉字形体结构特点,将名拆开以为字,合则为名。姚椿,字春木。舒位,字立人。许敞,字尚文。从形体上看,二者关系一目了然,意义上就看拆的是什么字。如“位”,拆“立人”,《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立人联系了位,也表达了仁者之意。 三、如何称名称字 从命名取字上说,名是由父亲或其他长辈所起,行于家族之内,是对尊长的;字是行冠礼时由来宾所取,意在敬名,是行于外的。由此,便形成了两个原则: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别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 1、自称称名 (1)对君父自称。封建社会里提倡君父一体,《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君主面前,不但自称要提名,在提到他人,或涉及到自己的父祖时,都要直呼其名:“臣父臣某某”。如儿子做了皇帝,父亲也得称臣、称名。《红楼梦》第18回,贾元春回家省亲,当他的父亲贾政进见时,元春因久居深宫,不得与家人常叙天伦之乐而伤心落泪,元春虽是贾政长女,但她做皇妃,便由父女关系变为君臣关系,所以贾政劝慰女儿时就得自称名:“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这就是群前臣名。 (2)对尊长自称。对君父自称名,推而广之,对位尊者、辈份高及年长者,自称都要称名,表示尊敬。诗人李白在荆州时想得到荆州剌史韩朝宗的提拔,便写了一信,这便是有名的《上韩荆州书》,信一开头就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3)对朋友自称。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在朋友交往中,不论对方比自己年长、年幼者,自称时都是称名。韩愈、柳宗元在致友人中,不论交情深厚的,一般的、年长、年幼者,全都自称名。 (4)尊长自称,除直系亲属外。此源自上古。《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谈话,都是自称名,“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三国时,此风犹行,曹丕《与钟繇书》,书信开头结尾都城是“丕白”。 直系亲属如父亲、祖父对儿子是没有自称名的。《水浒》40回,宋江在江州被蔡九知府和黄文炳扣押。吴用为救宋江脱离江州之危,命萧让摹仿蔡京笔迹写了一封信,盖上金大坚摹刻的蔡京的印章,要戴宗带回江州。信中命蔡九知府把宋江押送汴梁,以便路过梁山时,打救上山。戴宗走后,吴用猛然想起假信中有个大破绽,不但救不了宋江,反而拖累戴宗受苦。众人追问,吴用解释道,“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师的儿子,如何父写书与儿子却使个讳字图书?因此差了”。原来,金大坚摹刻的是蔡京早年给人家写字、做应酬文章时落款用的图章“翰林蔡京”,用于给儿子的家信上是不得体的。所以戴宗一到江州,就被黄文炳一眼看穿。“如今升转太师承相,如何把翰林图书使用出来?更兼是父寄书与子,须不当用讳字图书。令尊太师恩相是个识穷天下,高明远见之人,安肯造次错用?”这里是说懂得父对子不当自称名。 过去父祖辈给儿孙写信,结尾都不具名,只写“父示”、“父手示”、“父字”。 2、称人用字 (1)平辈之间称字。亲友之间,凡是同一辈份的,原则上都可以称字。《三国志.鲁肃传》记鲁肃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说:“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字。对朋友是不能称呼其名的,这是一条传统的礼仪原则。除非对方没有字。电视剧《林则徐》写林和魏源相见时,称魏源为“魏源贤弟”。魏源,字默深,不该叫名,旧时师长称弟子为“贤弟”。又,林夫人称林则徐为“则徐”,如母呼子,不合礼。林则徐,字少穆。清代官吏,妻称夫为“老父”。《红楼梦》中王夫人称贾政为老父可证。 (2)尊长称卑幼者。身份高的对身份低的,年长的对年幼的,为表谦敬,可称对方字。《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评论群臣功勋时说:“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篇三:名字中的字的寓意 1、“华”:谐音为滑,有可能会为人处事比较圆滑一点,从其意上把此字拆开来看为,人、匕、十,容易出刀伤,最后十字可以理解成为医院,还有可能是手术等,命主有偏头疼或脑部疾病等。如果是战争年代那么叫这个字则不为凶了,或者从军的人有这个字在从军期间也没事。通常名字中有华字的人,男人其长相都会不错,中年过后易发胖,脸型以长圆为主,女人以稍圆为主,也易发胖。 2、“笑”:笑字上面是双竹头,在婚姻上易出现二次之意,下面是个夭字,如果是女人此字为妖字,传说名字中带此字的女人这世为人多数前世为精灵所修人形,其笑字特别是小孩子最好是不要用这个字。通常名字中有笑字的女人,长相多数会比较妩媚,吸引力强,脸为下尖形。 3、“艳”:艳字左半部分为丰字,丰字主要主财,如果此字要是和生肖月份配置的好的话叫此字的则会有财,主要是表现在年轻时,属羊的女孩名字里出现此字会主心眼少,因为其羊少了上面的两点,命运也会很一般,此字的右半部分为色字,也就是说名字里出现这个字的女孩如果生日是6月到9月的则会主心性活,感情异性缘多,长相也会不错,且身材多数丰满,如果时局不好的,会有主动去勾引男人和有婚外情的发生。如果是生在冬季则主感情会冷一些了。总体评价此字用在名字里为很一般的字,不是太理想。通常名字中有“艳”字的女孩子身高会在164左右,身材多数较丰满,脸型为长型,瓜子型居多。眼带媚。 4、“超”:此字可以直接解为,走刀口,主凶,也就是说叫此字的人很有可能要在刀口下走一遭。这个字还主命主本人外向,交际广,有时好打架,脾气暴,急。喜欢车,机器械一类的东西。如果是战争年代那么叫这个字则不为凶了,或者从军的人有这个字在从军期间也没事。皮肤多数会以稍有些红色,总之不会太白,一般眼睛都不大,不过有神,车技好。 5、“一”:一字为一横之字,易出横事,(不过从政从军者要好一些),其一字又是死字头,生字尾,这一点也是不看好,一字在性情上易出现个性强,不听劝,万里有个一,万一之事,侥幸度较差一些。此字不推荐为姓名常用字。身材胖者居多,横着长自然胖了,不适合开车。脸型方正者多。 6、“奕”:“奕”字,上半部分为亠意为出头早和有职位,再往下为“办”字形,意为办事有能力,有人帮。要注意的是要有头脑才行。最下面的就是大字了,意为把上面的亦的能量又加大了一部分。其奕字属于姓名中的辅助字,起一个加大加强的作用,总体看此字属上吉字。男人多数会主权,长相严厉一些,心大之人。脸型为标准稍长方型。 7、“斌”:其斌字为一个文字与一个武字组成,人们通常理解此字为文武双全,感觉不错,因此才会在名字中常常被用到。此字中的文字旁意为此人(如果斌字在名字中第二个字的话)出头早,有头脑,有一定的权力,此文字还会主命主或父亲有牙、咽、和心脏上易出毛病。此字中的武字意为命主脾气硬朗,说话厉害。但是此字存在着一个自我矛盾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字和武字是不能相容的。就像是秀才遇上了当兵的一样,有理讲不清,再说了在现实中,武力应该为第一的,说的算。可是此字却把文字放在了前面,还组成了一起为一个斌字,因此可以断命主容易自我矛盾,或外表文质彬彬,内心却较为火爆。说话底气足,有领导能力,好发号施令,长相中上,皮肤较好。 8、“梅”:梅是在冬季里开的一种有点冷艳的花。俗语有“梅开二度”之说。女性多漂亮,引人注目,但孤傲情困,婚姻多不顺,既有飘香之梅,也有枯败之梅。女人名字里带此字的,在婚姻感情上会比其它女性的波动性要大一些。特别是生在梅花开的季节。如果是生在夏秋季节名字里也有带梅字的,则说明花无开。主感情来的晚,或没有真感情受到伤害一类。梅字还是分南北方的,也就是北方人在冬季梅花开时名字中叫梅才是真正的梅,会主长相好,而南方的就不是了。因为梅有冬梅一说,其梅字为一木字和一每字。名字里出现此字者还会主女孩子稍胖一些,还主有点懒。当然这些是要去和生日属性相对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此字还与煤和没、霉字谐音,因此叫此字者命主多数会比较辛苦,特别是30岁以前。总体评价此字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建议使用。通常名字中有梅字的女人身高会在155到163之间者居多,脸型稍胖,感觉肉显多一些,不过是婚后,皮肤较白。 9、“鑫”:此字为三金之字,头小脚大上下分散结构。品字形的字(磊、晶、品、)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呈三角形,婚姻上是不看好的,有三分之相。近年来由于五行五格姓名学的兴起,多数命里缺金的人在起改名时,命名师都会给选这个字,再就是不少家长在给孩子起名字时也好用这个字,一看三个金以为财大,不论是男名女名用此的字是相当多,还有很多商店铺名也多用这个字,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此字被大量使用已至泛滥,有运的字也没运了,相互挤压竞争,在事业上好变动不稳定,性情上不好管,三金太重易引导碰伤,砸伤,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名字当中就有这个“鑫”字,基本上每年都会被砸伤,最近一次还把手指甲给砸掉了,此字现不推荐姓名常用字。 10、“欣”:谐音上为辛,有辛苦之意,为新,有新生之意。不过新生之意放在感情婚姻上是不看好的,因为一新就要变,一变就要乱。其欣字本身为欠斤之字,也就是欠斤量,做事欠火候,关键时刻易掉链子,其欣字的左半部份为斤字,此字为“斧”字尾,主凶,其欣字的右边部份为欠字,有欠意,很不看好,主累,此人字与土为坎字,特别是在土年就容易造成有坎,也就有是难不好过。通常名字中带欣字的女孩在长相上通常都会不错,脸型稍有点长形,算是好看了。此字用在女孩子名字中易造成感情婚姻不好,不好管,个性太强。 11、“亮”:其亮字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其亮字的上半部份为高字的上半部份也就是高不全,一个不全的高字,只有高字头,白话的说只能出名一时,也就是在有好运的情况下露露头而已,其亮字的上半部又为一个言字少了两横,不全的言字,容易造成不喜欢说话,有苦说不出。其亮字的下半部份为沉字的右边也就是沉字尾,这是不看好的,其沉字尾里还有一个几字,容易多变,这样看的话其亮字就不看好了,上面出风头,下面却要沉,有前运主其短,而后运却不看好。体型瘦者居多,长相少兴,父母家境都会较不错。 12、“雅”:雅字的左半部份为牙字,牙大家都知道是用来吃东西的,也就是具有破坏之意,容易主到事业和婚姻上的矛盾加重,有腐蚀之意,“雅”字的右半部份为“隹”字,此字有“住”字形,住为停住之意,不利于发展,这个字是前面破坏,后面停住,不看好。雅字本身在谐音上,有,哑、压,之意,有苦说不出,压力大。通常名字中带有雅字的女人皮肤一般,有的易发黑。体质发弱。长相一般。 13、“森”:也是品字形的字,森字算是品字形的字当中最看好的一个字了,此字多数与佛有缘,有福份。出名者居多,品字形的三分之字森字在其婚姻感情上易有波动,男人有森者会多数出现二太太,女人为森者会以多情为主,森字在性情上会为办事果断之人,具有号召力,喜唱歌。通常名字中有森字的男人身高会在175左右,身材较魁梧。皮肤一般,不过其长相都会不错。脸型为稍长。14、“振”:振字的左半部是个扌旁,提手旁是个动性大的偏旁,有事好动手,好惹事,提手惹事又易遇到反手,这样就容易被抓,振字的右半部份是个辰字,在音上不好,有沉意,两下一综合这个字不太好,尤其是犯事是很难逃脱法网的,名字中有此字者脾气易不好,急性子,做事利索,技巧性强的人。身材魁梧,长相以严肃者居多。 15、“丽”:丽字的上半部份为一个“一”字,也是一横,字头有横压运,事业上易起步晚,丽字的下半部份为两个月字的不全之符,感情上易出现不圆满,也为不全的“目”字,视力多数会不好,丽字是一个与季节有关的字,如果是出生在春夏两季的女孩名字中有丽字的长相会相对要比出生在秋冬季节的女孩漂亮,因为丽得起来,丽字综合起来看为人和气,好交,人缘好。脸型以稍圆型,长圆型居多,皮肤好,灵感强。 16、“嘉”:嘉字由于受名人的影响(李嘉诚,李嘉欣等)使用者也是越来越多,因为大家在起名时看到这个字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名人也在用这个字,用的很好。其“嘉”字如果按取大优先的方式来拆分的话是一个“喜”字和一个“力”字组成,力字是刀字出了头,有破坏之意,力字本身也是破坏,这样的话就是破喜了,对婚姻不好。按平常法来拆份嘉字,上半部为一个吉字,吉字主命主家境好,下面为一个加字,加字主命主本人做事力度大,易我行我素,性格强,不好管,学业一般,不会太理想。嘉字综合起来看有两口一力一士,说话有力度,从事权力工作较好,有很好的管理统筹能力。脸型长圆型,瓜子形者居多,外语好。 17、“哲”:“哲”字在音上有折音,在字上有“折”意,折上面为口,折音和折意易导致名字有此字的男孩子在上学期间不好好学习,不好管,甚者易顶撞师长,刀光剑影,好打架,脾气不好,事业上有折,挫折多,辛苦。折下口易导致名字中有此字的人,说话不中听,伤人,说话哼,易得罪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综合起来看此字并不是一个十分好的字,此字对事物有很强的破坏作用,现在用者也是太多已泛滥,重字率太高。长相中等,皮肤易发黑。 18、“志”:志字的上半部份是个“士”字,下半部份是个“心”字,心被士压在了底下,事业上受压迫,压力大,士有士兵,小卒之意,心被此压易遇小人坏事,压运,不能很好的放开发展自己,心字暴露在士字下面感情上易变动,不稳定,易被动受伤,志有志气一说,立志者,心为累,事为急,意为大,综合起来看此字是一个变性大的字被运性强,心被士压,易有志难伸,事不好做。口才好,皮肤好。 19、“文”:“文”字的上半部为“亠”部事业上出头早,聪明好学,下半部为一个相互交差的错号,做事易自我矛盾,相互纠缠,“文”字是一个好上火的字,在性格上易导致急性子,脾气不好,做事不计较后果,在身体上易产生与上火有关的毛病,要注意,牙,咽喉等火线上的毛病,在感情上“文”字易导致脾气上不合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和不知足因素,综合起来看此字是一个动性,急性大的字,说话直而愣,言语易过激。男女长相基本上都为中上。 20、“颖”:“颖”字的左半部份为上下结构,颖字的来历取自一种果实“颖果”,颖字本身有禾有页也为果意。其颖字整体结构为三分之字,也就是颖字的左半部份为一个匕字和一个禾字,上下为两个字形,右半部份为一个页字,这样形成了三分,在感情上易出现第三者。颖字的上半部为一个匕字,在身体上易有刀伤,手术,性情上脾气急,好强,说话快,易无罪人,下为禾,禾上为匕为刀,事业压力大,颖字的右半部份为页字,因财而伤脑。综合起来看“颖”字,颖在音上有影一音,做事易成空,感情不好,对事物喜欢捕风捉影,猜疑心重,长相清气,好以严肃表情示人。 21、“衡”:衡字的左半部为双人旁,人缘好,做事与人合作好,若是属性为马,猴,狗更为好一些,其衡字的中间部份为一个鱼字头和一个大字,财好,事业能做大,鱼者喜水,异性缘好,吸引力强,大字为晚婚的象征,其衡字的右半部份为一个“一”字和一个“丁”字,一丁做事扎实,一字在此为恒心专一,丁字为扎实,停住,起平衡作用。综合起来看“衡”字,做事平衡有度,衡安身体好,利于事业,财运。男人长相厚实,女人长相较为好看,眼光有媚。 22、“明”:日为阳,最为亮,月为阴,阴为黑,黑白分明的字。名字中有“明”字的人在做事时多不喜欢争功,也就是说自己做的事,好让别人把功劳给占去,明字做事有时会出力不讨好。“明”字是一个分出生时间的字,如果天明,白天出生的人叫明字为正符,特别是刚天明时,如果是晚上出生的人叫明字就不符了,阴错阳差。“明”字左为日小,右为月大,男人的名字中有明字的,婚后易老婆当家,女人名字中带明字的,婚姻易辛苦操心。综合起来看“明”字,明者自清,清者自明,做事却很难清明,好让人误会,因为做到明者实在是太难,《》出自:
链接地址:/news/1460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第三章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第一节古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左传 隐公八年》有一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轲用于人名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