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一个智能硬件产品测评的好坏

娱乐大爆炸
公众号娱乐大爆炸的描述
互联网新鲜事
公众号互联网新鲜事的描述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
发布:张元戎
来源: 微媒体
智能硬件的市场肯定是非常大的,但关键是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什么才是智能?
要讨论智能硬件,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智能,或者说人工智能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到目前为止尚未明确。维基百科上是这么说的:“‘智能’涉及到诸如意识、自我、心灵,包括无意识的精神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我们对我们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对构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对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关于动物或其它人造系统的智能也普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课题。
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一句话是,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虽然关于人工智能的准确定义还不明确,但是通常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使人与非人物体之间的交互能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类似。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智能硬件?
如果依据上面提到的共识来定义,那么智能硬件指的就是使用者能与产品的交互近似于人与人之间交互的硬件产品。以此来审视目前市场上的各类智能硬件的话,绝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
举个栗子,现在所谓的智能电视,其实充其量是个多了能上网播放视频功能的电视。而这个功能其实并不新鲜,在智能电视出现之前,我们就可以通过将电脑连接至电视的方式来实现网络视频的播放,智能电视其实就是简化了播放流程。
那理想中的智能电视是怎么样的?智能电视应该通过了解用户的行为偏好,做出精准的内容推送。比如说用户有在每周的特定时间观看某个电视节目的习惯,那当我在那个时间段打开电视的时候,应该直接显示出我要看的电视台。再比如,当我想看个电影但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智能电视应能够准确给我推荐,同时自动排除已观看过的影片等等。
再比如,智能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每个人感到舒适的温度是不一样的,空调需要做到的是识别目前处于房间内的人,并调节至最舒适的温度。另外,也应具备了解常住使用者的作息时间提前调节温度的功能。
另外还能举出很多很多例子。为了便于讨论,后面我也尽量用这两个例子来讲。
当然,由于受技术所限,目前还没有办法实现这种理想中的智能化。反观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硬件,大多数产品就是在传统产品上加了个WIFI模块就打着智能的名义推入市场。
比如国内某知名家电品牌推出的“智能电扇”,这个东西真的是让我哭笑不得。请问一个电风扇仅仅是能用手机APP控制有什么意义吗?用附赠的传统遥控器就能完成所有操作,甚至由于网络延迟,手机APP的操作体验还不如传统的遥控器。我从下载这个APP到卸载,前后不超过三分钟。好歹你给加个检测到几米内有人自动打开风扇的功能也多少算有点新意啊。不过,价格跟传统风扇也差不多,就当个普通风扇用了。对于这种毫无诚意的“智能产品”,我只能对厂商呵呵一笑。
关于智能本身定义的含糊,导致了智能硬件领域的乱象。现在基本上只要是个能联网的东西都自称智能。(互联网:怪我咯?)
智能硬件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可以肯定的是,智能硬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绝不是现在这样的伪智能硬件。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几乎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而新技术往往需要一个成本逐渐降低的过程。我们现在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都在逐渐降价。所以那些真正有技术创新的产品往往应是价格较高的,比如谷歌眼镜(虽然这货不太受待见)。而现在的不少智能硬件走的却是低价销售。低价对于消费者而言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新产品而言往往意味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通俗的讲就是产品确实有一点新意,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做研发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件挺苦逼的事情,高成本和不确定性是主因。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期内没有盈利的可能,长期来讲也不见得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就一定被市场所接受。但是,技术才能真正对这个行业产生推动。
虽然说目前的技术不足以支撑理想中的智能硬件,但并不表示现阶段的智能硬件就没有意义。用户可以接受逐步智能化,但每一步一定是要有意义,在迭代的过程中不能偏离智能的本质。比如智能空调可以暂时做不到识别用户,但根据用户每天回家的大致时间提前调节室内温度并推送给用户,这个我认为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了。但是那些粗制滥造的遥控APP,连运行状态都显示不了的,就别拿出来忽悠消费者了好吗。
智能VS伪智能
智能一定是简化控制而不是强化控制
其实从各种科幻电影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对于智能硬件的未来展望,一定是朝着简化控制的方向去的。
所以目前市面上凡是朝着强化控制方向在做的,都是与智能背道而驰的。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产品(如空调可以在外提前打开),大部分产品真的不需要一个装在手机里的“遥控器”。
智能一定是降低学习成本的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产品在使用时的学习成本非常高,消费者苦于对着说明书搞不定,厂家苦于需要一遍遍教导用户所带来的高客服成本,这本身就是与智能模拟人与人交流的定义是不相符的。
比如我想跟一个人交流,还需要事先学习过交流手册吗?再比如我让一个人替我拿杯水,应是可以有无数种表达方式,而不是只能用某一种固定的语句。真正的智能,就是我外婆去了托尼斯塔克家也能过得好好的。Jarvis,给我倒杯水;Jarvis,把空调打开;Jarvis,打电话叫隔壁老王一起来搓麻将。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
智能一定是数据驱动的
不难发现,智能硬件的智能行为是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的。例如上面提到过的智能电视的推荐,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观影数据才能实现。数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有效地利用数据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我点开一部电影,看了一会就退出了,那到底是意味着是我从来就不喜欢这类型的片,还是想过会再看这部片,还是隔壁老王叫我搓麻我暂时就不看片了。这当中用户操作的细微差别如何鉴别也是智能硬件未来需要注重的问题。
智能一定是多硬件联动的
其实这个也是出于对于数据的需求。单个硬件能收集的数据和数据种类都有限,而实现真正的智能化需要海量的、不同类型的数据,这就需要多种硬件设备共同收集和共享数据。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生态。生态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用烂了,到处都能看到号称要打造生态的企业。为了这个,小米和美的联手了,海尔魅族阿里也选择抱团。但是在我看来,没有一家公司的体量能以自己为核心打造完整的生态,哪怕是钱多如苹果,黑科技多如谷歌。生态应该是去中心化的,不应该是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运作的模式。如果非要说一个中心,那就是数据,但不意味着数据公司是核心。我认为最佳的做法是一个第三方非盈利组织以及一套开放标准,所有企业无论大小都在体系下运行。
智能应当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有效智能化的意义是,在原产品的基础上,智能化带来了附加价值。用户是否为智能化买单是有效智能化的鉴定标准。
试想一下,如果某品牌智能电视定价不是如此之低,用户还愿意购买吗?现在做法是这样的,原本同尺寸的电视卖这个价,我加个“智能”的噱头然后卖同样的价格,甚至卖得更低。那你怎么知道用户是真的对智能有需求,还是仅仅因为低价而购买呢?
如果用户愿意为智能化买单,那么市场的表现应该是智能化的产品价格会高于同类的非智能产品,且依然能获取上规模的用户。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与传统功能机。智能手机售价就高于功能机,但是依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那么这个智能化就是有效智能化。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
最后举个有趣的小例子,百度的搜索框是有联想功能的,比如你输入一个字,它就会联想出以这个字为开头的几个词,并以搜索热度高低排列。当我打开百度输入“小”这个字的时候,下拉框里排第一位的是小米。而当我搜索完钢铁侠,再键入“小”这个字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就变成了小罗伯特唐尼。而这,恰恰就是智能的意义。增值税发票
无理由退货
我浏览过的
您现在的位置:&
让智能硬件行业更有“规矩”
让智能硬件行业更有“规矩”
  2015年,智能硬件行业商机持续热烧。作为物联网产业里最受人们熟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不但产品种类从单纯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扩展至智能眼镜、智能指环、智能跑鞋等多种形式,出货量上也一路高歌猛进。然而,由于同质化严重、续航能力低、数据采集不精确等问题也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越发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可靠且权威的测试条例。作为全球知名的第三方测试认证机构,TUV莱茵推出了全球首个可穿戴设备认证标准。
  事实上,作为一家知名的国际第三方检测、检验、认证机构,TUV莱茵积极引领这一新兴行业的标准制定和技术发展,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优质的产品,推动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同为智能硬件行业发展铁律。瞄准这一商机,推动智能硬件行业更快速有效规范发展,德国莱茵TUV (以下简称“TUV莱茵”) “质胜中国”华南地区媒体沟通会在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举行。在本次以智能硬件为主要探讨方向的沟通会上,TUV莱茵深圳公司首席运营官胡莉莉女士,TU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部副总经理杨佳?,与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专家,以及智能硬件行业的知名企业代表华为及映趣科技,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解读智能硬件发展趋势的尖峰对话。
图 左起分别为TUV莱茵深圳公司首席运营官胡莉莉女士,深圳钟表协会费勤勇先生,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昕先生,TU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部副总经理杨佳?先生,深圳映趣科技有限公司科技运营总监叶艇先生
  TUV莱茵深圳COO胡莉莉:突出核心竞争力,紧扣深圳产业发展脉搏
  胡莉莉表示,TUV莱茵深圳公司成立于1995年,由于业务迅猛发展,从最开始的4名到现在的438名员工。重要客户包括华为、中兴、联想、艾美特、西门子、百思买、亚马逊、富士康等一众国内外知名企业。
  谈到TUV莱茵的核心竞争力,胡莉莉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一站式解决方案;二是本土化的发展承诺;三是与一线品牌的长期战略合作;四是完备的服务体系。胡莉莉指出,基于以上提到的核心竞争力,也制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紧扣深圳产业发展脉搏。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土猫网官方微信( tumaowang )
&#165&6.9元
&#165&28.2元
&#165&127元
节省25.4元
&#165&318元
节省63.6元
&#165&159元
节省31.8元
&#165&449元
节省89.8元
&#165&299元
节省59.8元
&#165&35.3元
节省15.7元
&#165&239元
节省47.8元
&#165&38元
&#165&10.9元
&#165&19元2016第三届物联网大会
智能后视镜产品方案对接会
中国LED智能照明高峰论坛
第三届·无线通信技术研讨会
第二届·中国IoT大会
ETFo智能安防技术论坛
移入鼠标可放大二维码
必须读懂的智能硬件热潮背后的几点事实 - 全文
来源:比特网
作者:秩名日 15:44
[导读] 智能硬件火得一塌糊涂。硬件、互联网、家电以及各种创业公司一头扎进智能硬件,大量的硬件项目成为众筹网站座上客...
  智能硬件火得一塌糊涂。硬件、互联网、家电以及各种创业公司一头扎进智能硬件,大量的硬件项目成为众筹网站座上客。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水杯、智能秤,甚至智能袜、智能鞋甚至智能纸尿裤,仿在一个硬件产品只要加一个传感器与一个App,瞬间就变成高大上的智能硬件了。
  目前智能硬件已成为投资与各类论坛的主打歌,也的确做出了形形色色的产品,却并未飞入寻常百姓家。该领域呈现哪些问题?
  一, 入口、大数据、社交、第四屏&&概念美好,战略伟大,就是没有充分调研市场,真正抓住用户痛点,不少产品为了智能而智能,反而给用户生活带来冗繁与不便。
  二、概念多产品少,出货量上不去,跳票现象严重。开发者在产品设计成型后交给代工厂就以为万事大吉,却由此导致频繁跳票,其原因大致有:为追求完美产品临时改方案结构,独特的工业设计对模具、工艺、工人带来难度,新鲜的产品设计结构没有配套的成熟供应链,创业团队因太弱小被老资格代工厂发难&&
  三、巨头进驻,创业者面临战队抉择。在智能硬件领域,巨头中百度、360与小米布局最为积极,三天两头推各类硬件产品,目的是为构建其各自的生态系统。对于广大创业者而言,是保持中立还是被巨头收编,是个伤脑筋的难题。
  四、月初由点名时间举办的第三届10x10智能产品趋势大会曾归纳了在渠道眼中智能硬件市场的现状:产品初入市场,尚未形成规模、质量、售后无法保证;产品知名度低,营销成本高;产品定价不合理,消费者补买账;同质化,价格战等乱像开始现显现。
  如果出现了跳票、需求没瞄准、到手产品与预期差距大的话,用户基本都不会再买单了。
  对厂商而言,在一窝蜂抢入智能硬件同时,目前正面临诸多显而易见道德误区。总结如下:
  一、创业公司蜂拥而入,并不代表智能硬件是个人人可做的项目,相反它的门槛其实很高。
  智能硬件的前期投入非常高,主要是两点,一个是模具投入,一个是量产押金。智能家居硬件创业公司Nest刚刚被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其创始人兼CEO 托尼?法德尔曾指出,对于大多数硬件公司来说,直到做第三个版本的产品之前,往往都是赚不到钱的。每一个版本的投入大概在200-300万美元之间,也就是说在你能够赚钱之前你需要至少700万美元的准备资金。很显然,许多的公司都撑不到第三个版本。托尼的意思很明显:任何一款新出世的硬件产品都需要不断打磨与完善,这个磨合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各种决策陷阱与执行欠缺等问题,而一个小小的失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都价值百万。
  二、目前,大量硬件公司忽视了严格监督和把控供应链,而这对于品牌无疑极具杀伤力。在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之前,团队必须要研究和改造零部件使得它们更加易于大规模生产,并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更适合的材料和供应商来减少成本。
  三,就像前面提到的,众多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往往未能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习惯。前段时间墨迹天气推出的用于监测空气的&空气果&,不仅让用户觉得并没有多大用处&&室内空气好坏人们完全可以凭感官感受得到,价格还高达近千元,一推出就招来骂声一片。
  走到最后的厂商,必须要有这么几个元素:情感、小范围、口碑。
  最受业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场较量中,硬件公司(以大量创业型企业为主)与互联网谁的赢面大?
  一、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对用户体验需求把握更精准,天生懂人性和搞营销,产品本身的媒体属性很强,容易病毒式传播。简而言之,互联网公司总是善于吸引眼球。同时,与硬件厂商比,它们在软件和云端会很有优势。小米、谷歌已经证实,互联网公司可以做好硬件。
  二、互联网公司的劣势:生产环节是弱项。如何找到可靠的硬件团度或愿意配合的ODM硬件公司展开合作,以保证品牌与避免跳票与陷阱,向来都是互联网公司涉足硬件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三、硬件公司的优势:精于硬件电路、产品外观和结构设计,与各供应链和加工厂都有比较好的合作关系。
  四、硬件公司的劣势:依靠ODM过着舒坦日子的它们品牌和营销思想薄弱、能力不足;打造产品的软件应用及服务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的能力很差。
  无论从硬到软,火从软到硬,软硬件一定要深度整合、融合才有出路,成功案例有小米与OPPO等,都从手机红海中成长为特色企业。
  结语:智能硬件爆发是必然的,现阶段存在各种槽点也是正常的。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抓住用户痛点,摒弃花哨的形式主义,用足够的专注与耐心打磨产品与品牌,才能有机会杀出血路。
智能硬件相关文章
智能硬件相关下载
来自NI(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中国射频与无线通信市场开发经理姚远在第六届EEVIA年度中国ICT媒体论坛暨带来了最新的演讲主题《5G产业趋...
在今年的达沃斯会议上,许多科技企业的CEO讨论了AI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们认为,AI不应该替代人类,而是辅助增强人类。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并不乐观,...
创新实用技术专题
版权所有 & 深圳华强聚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阿里、百度十年产品总监:教你快速评估一款产品的好坏
本文由三节课()官方出品,主笔作者三节课发起人Luke,十年以上产品经验,原百度搜索产品架构师,资深产品经理,《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一书作者。
写了《产品的视角》后,虽然大家还算喜欢,但我总觉得还有很多想法没有表达出来,所以试着连续写一些文章,看看能不能从产品操盘的角度去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
如果能够持续坚持下来,也许就是我的下一本书,当然,也许坚持不下来,你知道,我的意志力很薄弱。
&你觉得这款产品怎么样?&
&这款产品能火吗?&
做产品十多年,我经常被人问到这样的问题。
这类问题其实特别不好回答,或者说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很多我看着很好的产品迟迟没有增长爆发,很多我们觉得很不酷的产品居然也能在险象环生的丛林之中稳定发展起来。
所以,我慢慢地也学会了这样的回答&&
&不好说,得看!&
但事实上,对于如何判断一款产品是好还是不好,是有一些标尺可以作为答案的。区别只在于:你是要以用户的视角去判断,还是以专业的视角去判断。用户的视角比较感性和无逻辑,而专业的视角则高度强调逻辑。
二者之间,是大有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的。这就好像评价一部电影,大凡专业人士看好的文艺片,票房常常惨淡。而不为专业人士喜欢的娱乐片,经常卖得相当叫座。
如果你希望得到用户视角下对于产品的判断,可能唯一的路径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用户,或者自己深入到用户中去。
至于专业视角下的判断,正是我们这篇文章接下来要讲的东西了。它可能需要更加复杂的判断。
以下,我会聊聊两种我自己常用的判断产品好和不好的方法,一种偏主观,另一种则偏客观。
一.依据不同类型产品的核心价值表现进行评判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产品分为四类:运营驱动型、体验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以下为你一一细说:
1.运营驱动型产品:交互敏感性低,效率敏感性高
2015年出现的很多O2O产品都属于运营驱动型。大型的产品如滴滴打车,发展中的产品如河狸家、e袋洗、功夫熊等。
对于运营驱动型的产品,我们的判断其实不需要太刻意从产品交互体验、产品形态的创新和UI美观度去考虑,而是更多的要从内容的充实度、流程的完整度和线下服务的体验。
这类产品的价值在于更高效地完成用户原本存在的线下需求,所以效率为王,体验方面容错率高,细节敏感度低。
通常来说,这类产品我们更关注以下几个指标:
&内容的丰富程度
主要包括服务提供者的数量、评价指标、口碑、距离、响应速度和时间等,目的是能够让用户更轻松地作出决策。如果我想打车,打开之后发现我附近10km内没有一辆车,你说着交互体验极其牛逼又有什么用呢?我想这方面的学费摇摇租车和大黄蜂打车都已经交过了,在内容/服务还不够充足的时候,拼命提升App的交互体验,对用户来说可能会形成&中看不中用&的印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很难轻松地做出决策。
事实上,很多产品都在这方面犯了错。
而滴滴打车从外包App开始接受运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大家忍受了一个不那么完美的App体验,但司机数量和订单量都在不断增长,恰恰证明了这类产品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时候,用户对其交互的敏感性低。
河狸家也是一样,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验河狸家,发现了很多产品方面的问题,见到雕爷的时候也直言他们的App在产品设计上有诸多不足,但他们花了很大力气通过采用阿里地推的模式,请了阿里的同事来做美甲师的引入和运营,使得平台产品虽然不完美,但服务充足、全国覆盖率高、线下体验扎实。我想,这样的策略对于运营驱动型的产品来说是对的。
线下/线上服务的质量
不管是滴滴打车还是河狸家,用户需要的是打开App之后能在很多服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并且快速响应,服务完成后体验完美。
这比交互漂亮来得重要。否则只能是空有花架子,华而不实。
要做到服务质量靠谱,需要的是线下功夫。需要制定完善的服务体系、售后策略、品控、评价体系等,这些事情都是线下运营团队的工作,这部分工作的完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你要知道,这些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它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
响应效率和流程
响应效率其实也是服务质量的一部分。比如我在滴滴快车上选择的车半小时都没来接我,或者接我的过程很复杂,我会觉得滴滴真是个烂产品。或者用了河狸家叫了个美甲师,结果支付的过程非常痛苦,一直都支付不成功,而且美甲师还不能接受现金,这时候用户也会抓狂。
要想提升响应效率,必须在服务流程和服务者数量及地理分布上做好工作。
主要流程顺畅的同时也需要好好去梳理,让主干流程短小精干,支线流程尽量弱化。
总结:运营驱动型的产品,用户对其交互体验的敏感度低,对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敏感度高。
2.体验驱动型产品:交互敏感性高,逼格决定一切
这类产品主要是内容型平台、社交类产品。典型的产品如in、nice、微博、网易loft、简书等。
对这类产品而言,用户消费的是一种感觉、逼格和纯在线的体验,当然还有内容本身。
所以,这类产品常常会用创新型的产品形态和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来抓住最早的一批种子用户。
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还是国内的微博、还是小到in、nice和简书这样的产品,都在产品创新和体验上做了很多事情。
当然,这类产品也会遇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先有内容,才有用户,还是先有用户才有内容,但撬动这个的显然不是线下运营这件事,而是大家对于产品体验和味道的喜欢,我喜欢简书的阅读体验和写作体验,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日志发表在简书上。
我觉得fb的产品形态更让我有展示的欲望,所以我把生活的照片发到fb而不是其它地方。
对于这类产品来说,天生需要产品创新。对于这样的产品的好坏判断更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产品营造的独特氛围与文化
这类产品早期宣扬的文化很重要,&一个社区,最重要的是文化&,豆瓣、知乎甚至贴吧,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会像滚雪球一样带来同类&口味&的用户。
豆瓣的小知文化,知乎的认知文化,贴吧的开放八卦文化,都是让这些产品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的窍门。
同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化作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往往会不断地加强大家对这个产品的认知和忠诚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豆瓣一些产品功能的改动,会令粉丝们感到难过,甚至抵触。
产品形态的创新
早期产品在产品形态、交互样式上要有独到创新之处,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喜欢上它。
比如,探探这款app在国内的社交产品里暂时突围的一个原因是其交互体验非常简单和流畅,我第一天开始用的时候就觉得这款产品在社交理解上很到位。手指左边滑动是不喜欢,右边滑动是喜欢,非常容易吸引第一批用户的关注,完成冷启动。
反观一些社交类和内容类平台,不点名批评的说,使用户完全没有想用的感觉。如果一款社交类产品做得不性感,我实在没有想去用它的欲望。
体验和细节
这类产品的主要核心点在于产品形态和交互体验
3.技术驱动型产品:效率和算法更重要
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工具类产品、推荐类服务或企业级商业产品。比如工具类的语音助手、搜索产品和广告服务等。这类产品的体验往往是通过黑科技来实现的。
有些很酷的功能不是想的到想不到,而是技术手段是否可以实现。比如语音工具的代表性产品&科大讯飞&,他的语音识别率高达94%以上,能够识别普通话、广东话和四川话等,甚至更多的方言都可以实现,这样的效率基本可以做到人机对话。
对于此类产品,我们更关注以下几点:
让技术加强体验,形成完整的体验通路
虽然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做的很好,但其产品化却很一般,一直以来都以服务提供者的方式在业内出现。
出门问问也是一款比较好的技术驱动的产品,最近也是被谷歌收购,看起来在产品体验上会有些提升。而出门问问很早开始在技术上做了很多工作,在商家抓取、用户标签的识别、语音识别上产品化做得很好。
我想,出门问问是将技术隐藏在产品后面,以技术手段驱动产品体验。这样的产品,交互和产品设计其实是能让技术大放异彩的。
精准推荐,个性化挖掘提升体验
另一个典型产品就是今日头条。今日头条从资讯的个性化推荐入手,以&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为卖点,让每个人可以看到属于自己的头条,这就是典型的通过静态和动态数据给用户打标签,然后再给内容打标签,建立两个标签库的映射关系,不断优化推荐算法。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推荐模型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其推荐的准确率甚至会比用户更加了解自己的喜好。
企业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
针对企业级产品,交互体验也不是很重要,企业更看重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所以如果技术手段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也可以是一款好产品。当然,如果体验更好,也是加分的。
比如百度的凤巢广告,能够让企业在众多广告产品中更高效低成本地获取用户,其预估CTR模型技术是功不可没的。
总结:对于这类产品,技术的效率和算法的能力是评估产品好坏的观察点。
4.资源驱动型产品:资源获取的能力
这类产品其实不用太多说,资源驱动的产品,好坏的评价是能否获得更多资源。
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运营带来的市场化资源,一类是垄断类资源。
前者其实可以归入运营驱动的产品,后者其实更多的是12306这样的公共资源和BAT、京东等自然垄断企业的孵化产品。
应该说,航旅纵横是一款公共资源使用得比较好的产品,脱胎于&中航信&的母体,将中国航空资源使用的比较好,打通了用户和航班之间的关联性。一般公司很难做到,因为很难获得如此全的资源数据。
另外一个好的案例是&聚划算&这样的产品,脱胎于阿里的母体,在实体商品交易上很快就完成了几百亿的交易,成为实体商品促销最大的平台之一,这其实也是基于阿里商家和用户资源驱动的。
虽然资源驱动的产品不多,而且很容易被我们漠视,但事实上,能够在资源密集的&沃土&里脱颖而出,其难处不亚于&一穷二白&的创业。
以上,我们根据不同产品做了一些分析,接下来,我给大家提供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来具象地评估一款产品的好坏。
二.依据数据和第三方信息来评价一款产品
我自己经常会采用的第三方信息和数据又有两种,分别如下&&
1.某神秘国外数据平台
国内对于产品的评估还没有做的很好,但国外有些平台已经开始对app进行了很好的分析。比如接下来我们要看到的这个某国外神秘数据平台。废话不说,以下直接上界面。
用户可以填写你要了解的App名称
比如,我选了WhatsApp
得出WhatsApp的分数,并且还比较了其它三款同类&社交网络&的App分数
那么,这个分数是怎么的出来的呢?主要是如下三个指标,当然还有更细致的指标
它还给了更直观的图形展示:
以marketshare为例,其给出的评估指标为:
这是一款完全通过技术来打分的产品。并且给出了很具体的提升方法。
2.App&store的指数
其实,相比技术化,冷冰冰的评价,我觉得App&store的分析更加有意思。我提出了一种叫App&store评价模型的直观评估手段。
什么叫App&store评价模型呢?就是评价形成的一个模型。
大家都知道,App&store是5分制,1分代表很差,5分代表很好。根据大家的打分,我们会看出来,评分框会出现几种模型:
F模型:5分很多,4分其次,其它评分数很少。这样的产品可以说用户很喜欢,并且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可以持续推进。
E模型:5分、3分、1分比较平均,中间的少一些。说明这款产品有一部分人很喜欢,也有一部分人很不喜欢,说明&该产品有显而易见的缺陷和用户满足的问题&。
G模型:1分很多,5分其次,其它分很少。说明这款产品急需改进,大部分用户用过都说差。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这是一款评价模型为&E型&的产品,从评价看,用户反馈有很多硬伤,产品体验和价值存在明显的可视的缺点。
这是一款&F型&的评价模型,整体体验没有可见硬伤,产品发展路径比较乐观。
这是一款&G型&评价的产品,问题非常明显,有显而易见的问题需要解决。将影响产品自发增长。
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看的一种直观方法。
当然,如果您想知道国外那款神秘的可以查询app质量和一系列相关数据的网站是什么,以及想知道它的链接,请在三节课订阅号(sanjieke)回复&0309&,我们会给你一个惊喜。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不管是直观感觉还是具体技术手段,我们都应该回归到产品的场景中,看产品要解决的问题和满足的需求是否能够让用户爽。在三节课,我们称其为&性感指数&,性感指数是指用户使用这款产品后爽的程度。
希望大家都能做出让用户觉得&性感&的产品。(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硬件产品分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