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子监读音的太学生读什么书

太学生/太学生
选拔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仕途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后科目盛行,出路日塞。捐例一行,挂名监生日多,赴京就学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县学。国子监清初隶礼部,后由本监自行办理。雍正五年(1727年)始特简大臣总理监事。算学、八旗官学亦隶国子监。朱元璋建立明朝,需要大量人才,以充实官僚队伍。搜罗人才的途径有三:一是荐举,二是科举取士;三是由太学生选官。明初人才急缺,故荐举盛行,“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然而仅行数十年而已。宣德以后,由于科举取士已正常运作,士人也以由科举得官为荣而“厌薄”荐举,致荐举“实应者寡”,而渐至停废。科举于明初行而暂罢,罢而复行,终明之世成为仕进的主要途径.太学生选官明初与荐举并茂,宣德以后衰而不废,成为科举的附庸而与之并行始终。太学生地位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其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之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五贡”。他们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惟一的照顾便是无论国子监生之籍贯为何地,皆可应试于顺天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校课业也就相对宽松懈怠。加之封建时代教学方式之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之枯燥贫乏,使得学生主要的功课便是背书、写字、作文。“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即是对此辈的生动写照。光绪另外,国子监还培养了大批外国留学生。明洪武时期,南京国子监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记载。先是有高丽国学子,后日本亦遣子弟入监读书,国子监增设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国子监迁北京后,继续招收。清初近四十年间未接收外国学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礼部奏曰:琉球国“国王尚贞,以本国远被皇仁,倾心向学,恳祈使臣汪楫等转奏,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应准所请,听其遣臣子弟人监读书”。康熙下旨允行。“自后,每遇册封,遂沿为例”。从此,外国留学生尤其是琉球官生,入清国子监读书者络绎不绝。其后,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周边国家也遣员来华,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国子监所具有的亚洲最高等府的学术地位。国子监监生身份向不为世人所重,而自明朝景泰皇帝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即例贡)之例后,国子监门槛愈低。尔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以钱铺路,良莠不齐,益为世人所轻。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下诏,于明年永停科举,各级学校皆改办新式学堂。国子监亦停止招生,祭酒改为国子丞,只负责孔庙祭祀等事务。1912年,清帝退位,国子监亦寿终正寝。
太学生运动/太学生
东汉太学生运动请愿东汉时期的太学生运动受到史家比较多的关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形成了以品评人物为基本形式的政治批评的风气,当时称为“清议”。太学成为清议的中心。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的比较早的史例。所谓“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后汉书·儒林列传下》),“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情形,体现出黑暗政治势力因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被迫有所收敛。当时郡国学的诸生,也与太学清议相呼应,形成了更广泛的舆论力量。汉桓帝永兴元年(一五三),冀州刺史朱穆因打击横行州郡的宦官势力被治罪,罚往左校服劳役。“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指责宦官集团的罪恶,赞扬朱穆出以忧国之心,志在肃清奸恶的立场,表示愿意代替朱穆服刑劳作。汉桓帝于是不得不赦免朱穆(《后汉书·朱穆传》)。汉桓帝延熹五年(一六二),一向“恶绝宦官,不与交通”的议郎皇甫规在论功当封时拒绝贿赂当权宦官,受到诬陷,也以严刑治罪,“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又发起集会,“诣阙讼之”,使皇甫规得到赦免(《后汉书·皇甫规传》)。太学生以其活动的正义性受到黑暗势力的敌视。汉灵帝熹平元年(一七二),因朱雀阙出现匿名书,指斥宦官专权,主持清查的官员四出逐捕,收系太学生竟多至千余人。永兴元年和延熙五年的太学生运动,翦伯赞称之为“两次大规模的政治请愿”。他在《秦汉史》一书中指出:“由此看来,当时的太学生是以何等英勇的姿态,出现于东汉末年的历史。”“当时的太学,便变成了小所有者政治活动的中心。”翦伯赞还写道:“知识青年,往往出现为革命的先锋,这在中国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而中国的知识青年第一次出现于政治斗争的前线的,便是东汉末的太学生。”(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407—408页)我们看到,太学生以“先锋”角色表现出“英勇”的史例,更鲜明地表现于窦武之难发生时敢于奋起武装抗争的情节。汉灵帝建宁元年(一六八),知识界的代表太傅陈蕃与大将军窦武起用李膺和其他被禁锢的名士,密谋诛杀宦官。宦官集团抢先动作,利用以往对禁军的控制,迅速瓦解了窦武率领的军队,窦武终被杀害。《后汉书·陈蕃传》记载:“(陈蕃)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后汉纪》卷二三说,这支临时组成的武装队伍入承明门后,又直抵尚书门:“到承明门,使者不内,曰:‘未被诏召,何得勒兵入宫?’蕃曰:‘赵鞅专兵向宫,以逐君侧之恶,《春秋》义之。’有使者出开门,蕃到尚书门。”最终“剑士收蕃”,“遂送蕃北寺狱”。这八十余名“拔刃”“入宫”的勇敢的“诸生”们也应当陷于悲剧结局。吕思勉《秦汉史》就此分析说:“则汉世儒生,不徒主持清议,并有能奋身以赴国难者矣。”(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下册,720页)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为20世纪出版的第一部关于青年学生运动史的专着。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1956年和1965年台湾文星书店第一版、再版。作者是名史家黄现璠。陈吉生《试论壮族著名史学家黄现璠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实践与建设的贡献》一文有关此书的学术价值的介绍如下:《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一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研究的循环渐进及其历史意义:一、通过对汉、唐、宋时代的大量史料阅读和研究,黄现璠发现:“中国大学生之救国运动,始于汉,盛于宋,而复兴于现代……”,尤以宋代太学生开展的一系列对外对内救国运动事迹具有历史意义,于是,决定进行研究予以记述彰显,这是他着《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的初衷和动机。至此,他完成了“致用新史学”有意义的表层研究,即从全面客观的史料阅读中发现了其中有价值的要素。二、黄现璠继而对宋代太学生对外对内的一系列救国活动接踵而起的原因(强敌之压迫、朝臣之懦弱、小人之恣虐)以及救国运动的过程、方式方法逐一展开了旁征博引言之有据的客观考证和叙述,以达“求实求真”。由于这种考证没有先入为主的穿凿附会,极力避免了失实失真,使得他进而从所表述的历史真实事象中揭示出的宋代太学生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斗争勇气、精神和救国运动的历史价值便具有了典范意义。这时,黄现璠完成了“致用新史学”有意义的第二层研究。李敖三、黄现璠在叙述宋代太学生真人真事和救国运动真相的过程中偶发“潜台词”或“提示句”,例如:“外抗强权,必先内除奸贼外。宋……皆以金人喜怒为去取,与今日吾国政府,仰敌人鼻息,如出一辙。”“文天祥起兵庐陵时,太学生闻风归之。此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学生多去投军相同”等等,于求真考证行文之间“画龙点睛”,以“潜台词”或“提示句”昭示读者,以体现论着和他的“致用新史学”的第三层意义。诚如邓之诚于书序谓:“黄生现璠……成宋代太学生一编,予以为可以发聋振聩……”,可说一语道出了黄现璠“致用新史学”有意义的第三层研究价值。正因如此,台湾当代著名学者李敖主掌“台北文星书局”期间,两次重新出版《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一书(年台湾文星书店第一版、再版),皆将其列为“现代世界学术经典100部”(见附录)系列丛书之一,无非看重的是本书的开拓创新学术价值以及书中“潜台词”或“提示句”发出的振聋发聩之声所具有的深远重要意义,或许认为它的重大学术价值表现为20世纪中国学运史研究的第一部史学专着。以致中国当代学者将黄现璠着《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收入“民国丛书经典”第五集之一种也就顺理成章。太学生话题社太学生又指由九点半剧组制作的于日上线的 最新热播大学网络剧《太学生话题社》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5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22:56
贡献光荣榜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侯立德,侯立猷系国子监太学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济源县志》乾隆版(萧应植编纂)选举卷 例监一栏有侯立德、侯立猷的记载。内容如下:“侯立德,考授县丞,以诗名。灵石知县荣圭长子。侯立猷,考授县丞,荣圭次子。&&&& && & 例监是指以捐资的方式进入国子监求学。清朝著名诗人孔尚任曾典卖了家中田地,捐资纳了一个“例监”& & 国子监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是中央官学。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 & 例监是捐资进入国子监的学生。侯立德、侯立猷兄弟二人皆捐资进入国子监求学。可见其家境较为殷实。可能与其父侯荣圭做官有关。
该用户从未签到
老师的帖子& & 顶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六悦 发表于
老师的帖子& & 顶了!!!
嗯,这其中必定有蹊跷.
TA的每日心情慵懒 14:42签到天数: 4 天[LV.2]偶尔看看I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8:38签到天数: 279 天[LV.8]以坛为家I
相当于现在木考上,拿钱去上的学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8:38签到天数: 279 天[LV.8]以坛为家I
这都不用研究了吧,在历史的长河里根本看不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逍遥子 发表于
这都不用研究了吧,在历史的长河里根本看不着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探究(1——19篇)
本文来自: 济源论坛() 详细文章请参考: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西门侯氏宅院》—《济源广播电视报》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一:重大发现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二:再次印证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三:侯家有兵
济源侯氏大院系列之四:诗名远扬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五:享年不永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六:逼近真相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七:是否迁徙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八:东阳再现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九——泉落高岩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海纳百川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一——石佛呈现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二——再探荣圭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三——东阳水涧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四——领导批示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五——再次批示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六——糊涂答复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七——三探荣圭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八——再探锦章
济源侯家大院系列之十九——三探锦章
本文来自: 济源论坛() 详细文章请参考:[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_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牛宝宝文章网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一、 文学常识。1、宋濂,字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朝人。有《宋学士文集》。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3、解题: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二、 解释下列加线字。余幼时即嗜学
假借于藏书之家 ....弗之怠
...稍逾约
因得遍观群书
益慕圣贤之道
.....无硕师名人
尝趋百里外
.....德隆望尊
.......礼愈至
卒获有所闻
....负箧曳屣
以衾拥覆 ......寓逆旅主人
腰白玉之环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三、找出下列中的通假字。1、 四支僵劲不能动2、 同舍生皆被绮绣四、解释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4、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5、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6、 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8、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9、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10、 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11、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五、(一)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1、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4、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6、“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12、作者“A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二)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15、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1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18、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19、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20、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21、“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2、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23、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24、.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2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26、 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27、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28、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9、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3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送东阳马生序》答案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A袍敝衣”。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4、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5、嗜学
家贫6、○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7、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8、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9、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0、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11、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12、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13、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4、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5、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16、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17、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18、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日有[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2“岁有裘葛之遗”与“A袍敝衣”相对比;○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20、
○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21、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22、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我赞成“中有足乐”。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2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4、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25、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26、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27、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8、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9、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30、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5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太学生-仕途
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
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后科目盛行,出路日塞。捐例一行,挂名监生日多,赴京就学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县学。
国子监清初隶礼部,后由本监自行办理。雍正五年(1727年)始特简大臣总理监事。算学、八旗官学亦隶国子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
朱元璋建立明朝,需要大量人才,以充实官僚队伍。搜罗人才的途径有三:一是荐举, 二是科举取士;三是由太学生选官。明初人才急缺,故荐举盛行,&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然而仅行数十年而已。宣德以后,由于科举取士已正常运作,士人也以由科举得官为荣而&厌薄&荐举,致荐举&实应者寡&,而渐至停废。
科举于明初行而暂罢,罢而复行,终明之世成为仕进的主要途径。太学生选官明初与荐举并茂,宣德以后衰而不废,成为科举的附庸而与之并行始终。
太学生-读书
郭泰:太学生的主要首领
太学生所读之书主要是孔子所定之经书,十四年,洪武又令国子生读刘向的《说苑》等书。十五年又令礼部官修治国子监旧藏书版,十九年将《御制大诰》颁赐给国子生,二十八年又将《诽谤榜册》等书颁赐给国子生。永乐二年,再次重修国子监经籍版。随后永乐皇帝和其他皇帝陆续将《古今列女传》、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御制为善阴骘书》、《御制孝顺事实》、《御制五伦书》、《历代名臣奏议》、《明伦大典》、《大明集礼》等书颁赐给国子监,这些书初步构成了国子监藏书的主要内容,或者说,这些书籍成为太学生必须阅读的主要部分。
太学生所读之书主要为经类、子类和史类,包括四书、五经、廿一史等等。其中包括《易经》 、 《书经》 、 《诗经》等在内的经类共有14种636本,子类则有11种351本,史类包括《前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 、《史记》等在内的21种达643本。可见,其中最多的当为史书,其次是经书,再次为子书。部头最大的书乃《通鉴纲目》,共14部,每部16本,共224本。再就是《性理大全》共6部,每部30本,共180本。然后就是《四书大全》,共6部,每部20本,共120本。以上的统计或多或少表明了当时太学生所要读的书的大致情况了。
除了需要阅读正统儒家的经、史、子之外,太学生们还需要阅读诸如《为善阴骘》等带有宗教性、宣扬儒家&福善祸淫&思想的书籍。此外,监生们还需要练写毛笔字,藏书楼中的《红佥字帖》43帖、《白佥字帖》44帖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当然,在经、史、子之外,太学生还要阅读诸如《临川集》、《陈情出师表》等集类书籍。同时要阅读《山海经》之类的艺文类书籍。又有图画类书籍《四时气候图》、《诗乐图谱》、《仪礼图解》等;药物类书籍《本草》、《药性珍珠囊》等;还有诸如《新官到任须知》之类的书。
上述大致可见太学生所读之书应以十三经、二十一史为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莫过于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性理大全》和《四书大全》,经营举子业的诸生无不要熟读此类书。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79种2621本书(包括字帖87帖)之外,在内容上说,太学生们还需要旁及其他类书籍,诸如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等等;在数量说,他们不仅需要阅读已经收藏好的2621本书,可能还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因为上述书籍只是&崇文阁&的&经籍&部分,尚有其他类书籍)以及根据堪版所印刷的书籍。当然堪版与已经收藏的书籍有些须重复,同时,太学生也不一定需要阅读所有的藏书。
从国子监所藏书的类别和内容来看,太学生所要读的书以儒家为主,更确切的说是以程朱理学为主。其目的无非是:其一向监生们灌输各种封建礼法,为维持封建统治秩序服务,即所谓&斯文也,小而修身齐家,大而治国平天下。言动之仪,伦纪之叙,事物理义之则,礼乐刑政之具,凡粲然相接,焕然可述,皆文也。&
太学生-干政
宋自神宗立大学三舍法,其后郑肃即以太学生上十诗论花石纲扰民。(王明清《挥尘录》陈东又以太学生上书论大臣误国,请斩蔡京。(《宋史&陈东传》)是为宋代学生干政之第一次。
此风既开,于是有宣和请诛蔡京之役,靖康请留李纲之役,靖康请诛黄潜善等之役,绍兴中请咏汤思退之役,庆元请留赵汝愚之役,绍熙请过重华宫之役,淳熙请斥史嵩嵩之役,请逐丁大全之役,其行为激烈,士气激昂,方法完备,旗帜鲜明,较吾国近代学潮所谓&五四运动&&三一八运动&,殆尤过之。(详近人吴其昌《宋代学生干政运动考》)实为宋代学生光荣历史。即吾国学生过去光荣历史。然一方面前仆后继,义正词严,相率为爱国运动,为历史上空前创举。
太学生-与娼妓
太学生流连坊曲,招妓侑觞,风气颇盛,视唐代进士游宴,似更为猖狂。
第一:太学各斋集正用斋印明书招妓侑酒,太学尊严,学生清洁,似都有污点了。第二:又有一等人专充报告,欺骗钱物,颇近于招摇撞骗。第三:外方欲命妓与斋生一人相熟,便可借名招妓。古人说:&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招妓已经不对,再借名打她们抽风,是更不对了。宋代太举中竟有这样条规习惯。周密说:&此事不知起于何时&,想绝非一朝一夕之故,直污辱我神圣庄严的太学了。
宋代太学生也有与妓女互相恋爱,固结不解,甚乃终成配偶的。 &朱端朝肄业上庠,与妓马琼琼者往来,久之情爱稠密,马累以终身之托为言,端朝文华富赡,琼琼知其非久于白屋者,倾心事之。凡百资用,皆为办给。时秋试获捷,春闱省试复中优等,注南昌尉,朱为琼琼脱籍,挈之归家。&
国家既对学生有公然狎娼规定,诸生年少气盛,十百为群,当然得寸进尺,为所欲为。所以《武林记事&叙官库》妓女说:&名娼皆深藏高阁,未易招呼。&&往往皆学舍中人所据。他人未易登也。&是当时太学生对官库妓女有&独占&之权,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一样。风头之健,可想而知。
《东轩笔录》:&王安石在中书,作《经义》以授学者,故太学诸生几及三千人。又令判监直讲程第诸生之业,处以上中下三舍,而人间传以为试中上舍者。朝廷将以不次擢升,于是轻薄书生,矫饰言行,坐作虚誉,奔走公卿之门者若市。&《困学纪闻》:&崇宁以来,蔡京又群天下学者纳之黉舍,校其文艺,等为三品,饮食之给,因而有差,旌别人才,止于鱼肉铢两间。学者不以为羞,且逐逐然贪之。&
                         
资料出处:[1] 泉州晚报海外版&&_1986981.htm
[2] PUTA博客
[3] 中华网读书
[4]互动百科
-- 合作媒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子监的读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