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的一般ps基线标准和已优化是什么

教学资源及其优化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教学资源及其优化问题研究
【摘要】: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条件,逐渐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走进了教学论研究者的学术视野。
教学资源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而参与其中且能被优化的所有教学要素的总和。教学资源是教学的构成性资源与影响性资源的协同共生;是教学中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的和谐统一;是单一型资源与混合型资源的叠加交叉;是教学活动中人本资源与“物性”资源的有效结合;是学段性资源与学科性资源的相互统一。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协同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可开发性等特征。对于教学资源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和标准,教学资源的差异性和联系性分别构成了对教学资源进行向下分类和向上分类的基础。基于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分类标准的考虑,本研究在综合权衡教学资源的动与静相结合、开发与未开发相结合、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等三个主要维度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型分类的标准,将教学资源分为静显性教学资源、潜隐性教学资源和生成性教学资源三大主要类型,依此对教学资源开展了相关研究。
教学资源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综合考虑主要有静显性教学资源、潜隐性教学资源和生成性教学资源三大主要类型。教学系统中的静显性教学资源主要涉及教学的时空资源、教学文本资源和教学中的人本资源;潜隐性教学资源主要涉及师生的智能资源、教学中的人际情感资源和“民间”的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资源主要涉及教学中的“情境”资源、教学中的“事件”资源和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教学资源的这些存在形态对于提升教学资源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资源的价值之于教师,有助于涵养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有助于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有助于觉醒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对于学生,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育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品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学资源的运行机制实质上是指各种教学资源如何在教学系统的整体架构下各自发挥作用和价值,形成教学合力、实现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系统论思想为教学资源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理论依据;协同学思想为教学资源运行的基本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生态学思想为教学资源运行的基本状态勾勒出了和谐愿景;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教学资源运行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场域。教学资源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的保障性机制、动力性机制和调节性机制。
不同学科视域中的资源配置对于教学资源配置均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应遵循优效、公平及均衡的基本准则。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中,支持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的主客观要素均能成为教学资源的来源,其中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中是最具能动的主体,采用“学校”和“教师”组成的混合型资源配置方式是较为合理的路径选择,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益与教学品质的提升密切关联。
为了了解教学资源优化的现状与表现,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按照目的性抽样的原则,选取了甘肃省庆阳市396名中小学教师实施了问卷调查,并深入到庆阳市三所小学对7名个案教师实施了访谈和课堂观察。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教学资源优化的现状集中地表现为:对于教学资源的认识与理解较为含混;过度依赖“物性”的教学资源;视教科书为最核心的教学文本资源;忽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运用的简单化倾向较为明显;教学资源优化的意识及能力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研究同时发现,教学资源优化的主要途径依此是: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再实践;教师学习;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以及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经过归纳总结发现教师对于教学资源优化的主要方式分别是:筛选、调配、转化以及整合。同时,在外部影响因素方面,教育资源的基本配置间接地影响教学资源的优化;课程资源较为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资源的优化;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是影响教学资源优化的先导性因素,教师的教学资源能力是影响教学资源优化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教学资源优化中的问题,本研究提出教学资源优化的主要策略。首先应积极培植教师的教学资源的意识;其次要努力强化教师的教学资源能力建设;再次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普查与摸底工作;最后要减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资源荒废问题,并在教学资源持续优化的基础上,使得课堂教学变革遵循一种循序渐进、持续推动的渐变逻辑,从而形成不断深化的课堂变革路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G632.4【目录】:
摘要3-5Abstract5-13引言 教学资源走进教学论的研究视野13-38 一、研究的背景及缘起13-21
(一) 研究的背景13-16
(二) 研究的缘起16-21 二、教学资源研究的意义21-24
(一) 理论意义21-22
(二) 实践意义22-24 三、教学资源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24-35
(一) 国内关于教学资源的相关研究25-30
(二) 国外有关教学资源的研究30-34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34-35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35-38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35-36
(二) 研究方法36-38第一章 教学资源的内涵、特征与分类38-67 一、教学资源的内涵38-53
(一) “资源”的词源学考察及现代语用学阐释38-41
(二) 教学论视域中教学资源的概念理解41-43
(三) 教学资源的内涵解读43-50
(四) 教学资源的相关概念辨析50-53 二、教学资源的特征53-60
(一) 多样性54-55
(二) 实践性55-56
(三) 协同性56-57
(四) 时代性57-58
(五) 开放性58-59
(六) 可开发性59-60 三、教学资源的分类60-67
(一) 教学资源分类的意义60-61
(二) 教学资源分类的基础61-64
(三) 对教学资源两种基本分类方式的概括64-65
(四) 本研究中所采用分类方式的说明65-67第二章 教学资源的主要存在形态考察67-102 一、静显性教学资源67-84
(一) 教学时空资源67-77
(二) 教学文本资源77-80
(三) 教学人本资源80-84 二、潜隐性教学资源84-92
(一) 师生的智能资源84-86
(二) 人际情感资源86-89
(三) “民间”教学资源89-92 三、生成性教学资源92-102
(一) 教学“情境”资源92-95
(二) 教学中的“事件”资源95-98
(三) 教学中的“错误”资源98-102第三章 教学资源的价值102-114 一、教学资源对于教师的教学102-107
(一) 有助于涵养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102-103
(二) 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103-104
(三) 有助于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104-106
(四) 有助于觉醒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106-107 二、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107-114
(一) 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107-109
(二) 有助于培育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品质109-110
(三)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110-114第四章 教学资源的运行机制解析114-142 一、关于教学资源运行机制的一般性阐释114-120
(一) 机制的一般性阐释114-115
(二) 结构主义理论观照下的教学资源机制省思115-118
(三) 后结构主义思潮对教学资源运行机制的启示118-120 二、教学资源运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分析120-127
(一) 系统论思想为教学资源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理论依据120-122
(二) 协同学思想为教学资源运行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122-123
(三) 生态学思想为教学资源运行的基本状态勾勒出了和谐愿景123-126
(四) 丰富的教学实践为教学资源运行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场域126-127 三、教学资源运行机制的多维建构127-142
(一) 教学资源运行的保障性机制128-131
(二) 教学资源运行的动力性机制131-136
(三) 教学资源运行的调节性机制136-142第五章 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142-162 一、教学资源配置的概括性理解142-149
(一) 不同学科视野中关于资源配置的概述142-147
(二) 优效、公平及均衡是教学资源配置的基本出发点147-149 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建构149-162
(一) 支持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的主客观要素均能成为教学资源的来源149-150
(二) 教师是教学资源配置中最具能动性的主体150-152
(三) 由“学校”与“教师”组成的混合型教学资源配置方式是较为合理的路径选择152-153
(四)教学资源配置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53-157
(五)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益与教学品质提升157-162第六章 教学资源优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162-179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162-169
(一) 调查思路的建立162-163
(二) 调查方法的确定163-164
(三) 调查工具的设计164-165
(四) 调查对象的选择165-168
(五) 资料的收集方法与数据处理168-169 二、教学资源优化的现状与分析169-179
(一) 对于教学资源的认识与理解较为含混169-170
(二) 视教科书为最核心的教学文本资源170-172
(三) 过度依赖“物性”的教学资源172-173
(四) 忽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173-175
(五) 教学资源运用的简单化倾向较为明显175-176
(六) 教学资源优化的意识及能力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76-179第七章 教学资源优化的基本途径、方式及影响因素179-197 一、教学资源优化的基本途径179-183
(一) 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179-180
(二) 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再实践180-181
(三) 教师学习181-182
(四) 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182-183
(五) 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183 二、教学资源优化的基本方式183-189
(一) 筛选184-185
(二) 调配185-186
(三) 转化186-187
(四) 整合187-189 三、教学资源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89-197
(一) 教学资源优化的外部影响因素189-193
(二) 教学资源优化的内部影响因素193-197第八章 教学资源优化的基本策略197-203 一、积极培植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197-198 二、努力强化教师的教学资源能力建设198-199 三、做好教学资源的普查与摸底199-200 四、减少教学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的荒废200-203结语 走向教学资源优化的课堂教学变革203-207主要参考文献207-214读博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214-215附录215-21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申继亮,王凯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李红玲;;[J];沧桑;2009年04期
王向东;;[J];地理教育;2003年02期
周德群;[J];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01期
,张敦敏;[J];读书;2002年12期
冯辉梅;;[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文庆城,李凤,刘柳;[J];化学教育;2004年12期
戴双翔;[J];广东教育;2003年10期
刘霞;[J];广东教育;2003年10期
曾益源;[J];广西教育;2002年3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光余;[D];西南大学;2009年
闫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颖;;[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孙其香;;[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闵顺琴,卢和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谭大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杨竞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陈久奎;胡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史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段勇;涂效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税尚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周智健;徐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全林;;[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郭元新;方付进;;[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郭洪伯;;[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王炳林;;[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颜杰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淑芹;;[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杨生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陈明凡;;[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建军;[D];河北大学;2009年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道宇;[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夏菲;[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晋入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徐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谷志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阮晓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邵江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斛建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董芳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陈姝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田经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三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余晓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兴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马志生,敬海新;[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王凯;[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姜勇;[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丁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申继亮,王凯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张建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李爱梅;[J];中国人才;2005年15期
童建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李龙;[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王兆璟;[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裴新宁;[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陈霞;[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柯森;[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朱伟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汪贤泽;[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艳;[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优化教学_概念_标准_策略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优化教学_概念_标准_策略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或者说评价一堂好课是否有一定的标准.应该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以归纳出来的. 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所以本人想从微观操作层面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氛围七个方面对好课的标准作更深入的探讨. 1、教学目标要明确“三要点” 教学目标“三要点”具体指“知识吸收点、智能开发点、思想教育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三要点”去构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体系.“知识吸收点”是指本学科本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智能开发点”是指智力和能力的开发,智力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就语数而言主要指听、说、读、写、算、操作等.“思想教育点”不仅仅指思想认识的提高,还包括兴趣的激发,习惯态度的形成,感情的陶冶,意志的锻炼等.其中“知识吸收点”是好课的基础,“智能开发点”是好课的关键,“思想教育点”是好课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2、教学原则要突出“三为主” 教学原则的“三为主”具体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应力求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三得”:“名有所得、一举多得、自求自得”.“各有所得”是针对学生间的固有差异提出的,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一举多得”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提出的.学生学习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自求自得”是根据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让学生自己探求知识,自己寻求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以“教师为主导”必须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有”:“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本”指教师心中要有大纲、有教材,并且要把握大纲精神,吃透教材的重难点.“目中有人”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转,围着教师的板书转.“手中有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训练为主线”是“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动态双向转换过程,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训”是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拔、帮助;“练”是指学生的探究、感悟、交流、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就是教师“训”与学生“练”交相作用,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教师要处理好“训”与“练”的关系,教师的“训”要为学生的“练”服务,学生的“练”又为教师更好地“训”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的“训”更有成效. 课堂上的训练过程必须体现“三性”,即:“目的性、层次性、广泛性.”训练的“目的性”是指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开掘训练点,提高训练的价值和效果.训练点的开掘和设计,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文化功底和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训练的“层次性”是指训练过程要有梯度,要铺设台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拾级而上;训练的“广泛性”是指训练的面要广泛,要有代表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不同层面上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训练的“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训练的目的性,就无所谓训练的层次性,没有训练的层次性,就谈不上训练的广泛性. 3、教学过程要展示“三个会” 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会”是指让学生“学会、会学、会用”.其中“学会”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事实依据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独立的认知实践活动自己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会学”是指学生在自己“学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并积累必要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会用”是指学生能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或生活情境当中,做到“活学活用”. 有些学者提出将当前教育中的“双基”教学丰富发展为“四基”教学,具体说,就是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充实完善为“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用”的教学.这种观点颇具真知灼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依次解决三大问题:知识从哪里来?知识是什么,有何联系?知识到哪里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真正意识上的“学会、会学、会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根本的保障. 4、教学方法要落实“六动、五保证” 教学方法中的“六动”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五保证”是指让学生有“保证阅读课文的时间,保证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保证多向交流的时间,保证练习实践的时间.” 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过程,并且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杜绝“满堂灌”“满堂问”,下决心减少讲解与发问,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教师的提问要具有语言和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在“六动”中,“动眼”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耳、动口、动手”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算、操作等基本能力;“动脑”可以培养学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动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教学论中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将教学方法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第二类是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第三类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第四类是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动、五保证”的教学方法几乎将上述传统分类的教学方法全部囊括其中,而且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使教师更容易理解操作,更容易灵活运用.“六动、五保证”教学方法适应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着教学方法的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第四,协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多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组合. 5、教学手段要体现“三个化” 教学手段的“三个化”指“形象化、情境化、现代化”.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它们都具备形象化、情境化的功能,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身临其境,心通其情,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类媒体的辅助作用,确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更主动地发展.它们的出现和使用给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也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带来了物质上的保证.当前,我们更应加强对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运用,此外还要充分挖掘计算机的信息传输功能,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因为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信息源主要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信息量比较有限,而在课堂教学当中,如果有计算机的参与,那么信息量就会十倍百倍地增加,而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6、教学组织形式要提倡“三个分” 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三个分”具体指“分层达标、分组合作、分类指导”.“分层达标”的目的是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一刀切”弊病,本着“鼓励冒尖,允许落后”的教学思想,分层确立目标,分层给予指导,分层布置作业,布置弹性作业,进而在考查中也进行分层考核,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提高. “分组合作”是当前课堂教学教改当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因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面向全体,正视差异,因材施教,创导合作.“分组合作”式教学,其座位安排由原来的“插秧式”排列改成“田字式”排列,从而给教师的组织教学和方法运用以及学生的交往形态等都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其优点表现在教师讲得少,问得少,学生“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交流多了,学生学得轻松活泼,他们的主体性得到激发,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分类指导”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的具体内容的不同而临时按照类型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临时的学习小组,教师按照不同学习类型的小组给予相应指导.这是“分组合作”的一种动态的特殊的组织形式,也是“开放式教学”所提倡的. 7、教学氛围要给予“两个重视” 教学氛围中的“两个重视”具体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可分三种:讲述语言,提问语言和评价语言.教师要特别重视对评价语言的研究.社会上曾有这样两句流行语:“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两句话用在教学中也同样适合.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对他的评价是最具权威的,最至高无上的.教师评价某个学生是好学生,那么其他学生就会把他当作好学生来看待;教师评价某个学生是差学生,其他学生也会把他当作差学生来看待.同样,学生本人也会按照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学生中所处的地位.所以有时教师的一句话往往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以及“人各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便可成才”的学生观,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反馈中经常进行鼓励性评价,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成功的信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尤其是学生观,要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不断发展完善的人来对待.老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更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课堂上师生间应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在课堂上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归还学生应有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教育的奥秘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主发展.当前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对教育流派的借鉴,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接受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化客户细分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