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打开糖豆广场豌豆荚

豌豆荚能用阅读工具完成转型吗?_网易科技
豌豆荚能用阅读工具完成转型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年7月,一个叫“一览”的应用在AppStore上线。打开以后,就会看到一条由媒体新闻、在线百科文章、图片集乃至视频组成的时间线。一览看上去就像是又一个新闻聚合阅读器。特别之处在于它来自豌豆荚——一个从手机管理工具起步,跻身中国主要应用商店的6岁创业公司。此外,一览还是豌豆荚自商店以后最重要的产品,这一点从它内测时所用的名字“豌豆荚探索版”便可知一二。“像我手机上面就装了不少打开频率不是特别高,但又不舍得删掉的应用。正好我们有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上月底,豌豆荚CEO王俊煜在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对《好奇心日报》记者解释了一览这个产品的由来。在这位夏天刚满30岁的创业者看来,“一览”可以解决你装了太多应用,但又懒得一个个打开看的问题。在PC时代,、这样的搜索引擎可以很好地帮用户找到所有网站的信息。但普及导致手机应用逐渐取代网页,成为大多数人每天看的最多的东西。但应用是相对封闭的,用户只有打开应用以后,才知道里面有什么新东西。而王俊煜所说的技术,便是抓取所有应用的内容,然后聚合到一览这个入口里。不管你手机上是否下载了那些应用,都会在一览里显示出来。一览里抓取的应用内容目前已经有像URX、Deeplink.me和Branch Metrics等诸多创业公司在做这件事了。而Google和苹果也都在自己今年发布的新操作系统中集成了相似的功能。比如你装了《好奇心日报》的应用,在iOS自带的Spotlight搜索页面输入“苹果”、“专车”之类的关键词,便能搜索到里面的文章。索引应用内的信息听上去和Google的使命——“组织全世界的信息,令人人皆可用”倒是十分相似。作为前Google中国的员工,王俊煜设想的一览也和Google一样,要做一个信息的入口。不同的是,豌豆荚并不想用一个搜索框让你被动的搜索信息。相反,一览就像普通新闻阅读应用一样,直接将内容列在用户面前。根据王俊煜的说法,一览在公司内部还有一个名字叫“十分”:期望用户每天用10分钟,将自己不常打开的应用里的东西都看一遍。为了这个让你每天看10分钟的应用,王俊煜本人带着一个十来人的团队开始开发。到今年春节时,一览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粗糙的版本,并作为一个板块放进了豌豆荚的Android应用进行测试。不过最终王俊煜觉得两个产品并不适合并在一起,最终一览在Android上也成为单独的应用。在近400人的豌豆荚,一览只是一个小团队。规模上和它的一个小工具——Snap锁屏差不多。“我一个比较大的体会,就是在产品的研发上人多不一定能有用,人少战斗力反而强。”王俊煜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靠着这么一个团队,豌豆荚完成了一览的全部研发和运营的工作,而且每周还要接入15个新应用的内容。至于为什么是15个,王俊煜向《好奇心日报》解释说:“市场上有好内容的应用估计在个,当时我们有一个目标是1-2年内把它接完,现在已经有快400个应用,除了一下是这么得出来的。”在阅读上,一览和其它新闻阅读应用看上去没有太大差别虽然豌豆荚是靠Android系统起家,但这次一览的iOS版却是和Android版同步推出。而参与iOS版开发的,据王俊煜称,也只有“一个半人”:一位工程师和一位需要负责其它项目的产品经理。低投入同样体现在一览的推广上。尽管去年刚拿了1亿多美元投资,但上线至今,豌豆荚仅联合媒体做过一轮规模不大的推广。你不会在电视、地铁上看到它的广告。从正式发布已过去了2个月多月,一览Android版在豌豆荚商店显示的下载量只有16万,在苹果应用商店里的排名也不高。之所以如此保守,王俊煜称是因为豌豆荚还在寻找一览的具体用法。他们发现不同的用户使用一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人将之专门当做应用推荐,来下载应用;有人则只是浏览标题,还有人则用它来搜索内容。一览团队为此也要不断进行调整。比如先前他们就为不同的信息源总共定制了20多种模板,在上面花了很多功夫,最后却减少到了4种。为什么是豌豆荚?这已不是豌豆荚第一次索引应用中的内容。早在2013年9月,豌豆荚就以视频服务应用为对象,推出了视频搜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直接打开对应的视频应用播放。它还专门推出过一个iOS应用,但不久便冷了下来。视频搜索曾经是豌豆荚设想的“打造用户查找内容的第一入口”。但实际使用中,大部分视频内容都集中在腾讯、搜狐、爱奇艺等少数几个平台,豌豆荚所做的索引并没有解决太大的问题。所以此后在豌豆荚在做音乐推荐应用MusicX时,就已经从搜索引擎转向了根据情境,用算法推荐的模式。而对于最新的视频应用开眼,甚至用了更为简单的办法———直接用人工精选的方式推荐小视频。而这一次的一览,相比之前的产品,无疑是野心最大的一个。它包括了所有类型的内容。像Instgram上的图片、《好奇心日报》的文章,连开眼中的视频都被搬了进去。由于在手机应用中,内容并不能像网页里那样有效的跳转和数据的共享,以至于各个应用就像一个个孤岛。像一览这样,能够帮助用户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并帮助应用获得更多曝光的服务一定有其存在价值。但它为其它应用提供的价值还是有限的。虽然在一览中也有突出这些应用的品牌,并提供下载链接,甚至连广告也会保留;但由于一览会将收录的内容以全文展示,所以用户并不是必须得去下载应用。此外一览事前不会获得对方允许,直接抓取第三方应用的内容,直到收到内容方的提醒,才会停止收录。据王俊煜宣称,这是“跟随搜索引擎的做法”。但毕竟搜索引擎不会截取网站的访问流量,难保未来不会遇到版权问题。但一览能成为豌豆荚的未来么?豌豆荚开始做Android,已是2009年的事了。不管是作为Android手机管理工具,还是应用市场,那时候,国内进入这个前景未知领域的公司还不多。但今日的Android生态圈日益成熟,不仅有像腾讯、百度、360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加入其中,各个手机厂商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应用商店。早期的豌豆荚手机精灵这些手机厂商自己的商店有天然优势,它们预装在手机上,使用更为便捷。且用户选择一个手机品牌也代表了对这个品牌产品的信任——包括它的商店。据易观智库对2015年上半年国内应用市场的统计,目前应用市场中,月活跃用户中覆盖率的排行榜的前四位已基本被小米、华为、OPPO、联想这几家锁定。譬如小米应用商店,据其联合创始人洪峰在个人微博透露,仅至去年10月,其应用累计下载量就突破了100亿,2014年前10个月向开发者的分成就达到了3.64亿元。如果按当初1:1的收入比例计算,小米在其中的收入也算相当可观。王俊煜向《好奇心日报》表示,在应用数量上,豌豆荚相较手机厂商的商店依然具备优势。“稍微要求高一点,用户就会发现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不够用。这也使得很多手机厂商自己做了应用商店后,回头又找我们合作,看中的就是我们的技术积累。”豌豆荚列出的技术合作伙伴包括小米、OPPO、魅族、锤子等。但游戏分成和广告才是应用商店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这些最赚钱的,手机厂商都会抓在自己手上。小米仅游戏便可以带来每月上亿的流水,OPPO、联想、华为等手机厂商也在去年宣布组成硬核联盟,联手争取手机游戏发行机会。从今年开始,小米、魅族等手机厂商也已经开始出售商店内的广告位。甚至连小米的新闻合作伙伴一点资讯都将广告位交给小米一并发售。像豌豆荚一样的独立商店,如今只剩一些巨头:依靠搜索获取用户的百度;靠微信获取用户的腾讯应用宝;以及靠手机助手获取用户的360。豌豆荚面对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了。
这家年轻的公司从创立之初便专注于一般认为只有硬件或者系统厂商才能做好的事。2009年推出的管理工具可以认为是Android的iTunes,之后的应用商店则希望成为国内版的GooglePlay。但每一次,豌豆荚都更早地进入市场、在巨头们反应过来之前获取大量用户。自2009年以来,豌豆荚的团队规模已从刚成立的十余个人,成长为今天的400多人,到去年3月的最新一轮融资,豌豆荚的估值据称已经超过10亿美元。像之前每一次的选择一样,一览最终也会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不论一览的未来是一个阅读产品,还是应用搜索的入口。这一次,一览能让“索引应用信息”成为豌豆荚的未来么?
本文来源:好奇心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智能手机教程子分类豌豆荚“一览”:打开冷门应用的频率可能会更低--百度百家
豌豆荚“一览”:打开冷门应用的频率可能会更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豌豆荚做“一览”的目的并不是如他们一开始所说,为了要推销某些人们不常打开的应用。
豌豆荚邀请我们来测试将会在本周晚些时候正式发布的“一览”应用的 iPad 版本。最早我们知道豌豆荚可能会进军 iOS 的具体策略还是在 2014 年 7 月,豌豆荚发布了 iOS 版本的视频搜索应用和云相册(后者因为云同步功能停用,已经下线)。当时俊煜跟我确认,跟 Android 平台的“一个就够了”不同,&豌豆荚将把不同功能分拆在 iOS 单独发布&。
发展到现在,豌豆荚采用子品牌的方式,分别发布了“&开眼&”和“&一览&”两款小而美的内容聚合应用。直到这一次使用的时候,我才真正确定豌豆荚做“一览”的目的并不是如他们一开始所说,为了要推销某些人们不常打开的应用。原因很简单:“一览”当中包含的源自各个应用内部的内容,并不是必须要下载应用才能打开的,而是可以直接访问一个网页快照,可以自由地看到内容的全文。
固然如果你从未接触过某个应用,你会因为一览采集的内容不够看而跑去下载,但假设你本来就不想进一步的去探索这个软件,你就更用不着去下载了,因为不用害怕每天最重要的一两篇文章会因为不装它而错过。你需要的是每天都等待从一览当中,由机器算法推荐其中 1 到 2 条有用的信息。
这其中有些文章采集自仅有安卓版本的应用,并没有在 iPhone 应用商店上架,还有个别应用并非官方版本,仅仅是借用了一个第三方客户端的图标,豌豆荚称,内容均来自豌豆荚开发的应用内搜索引擎抓取的网页快照,“还未开始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比如“&ACFun 文章区&”就是来自非官方的应用(比&官方应用&好用 10000 倍),但是它所指向的文章链接都是官网的链接。
就在我要报道的前几天,我才刚刚跟豌豆荚确认他们收录了“一问”这款应用。所以在这里我们还是要跟大家安利一下——如果想要看到原汁原味的创业公司报道,&还是欢迎大家到一问应用来看&,而不仅仅是满足于一览为你摘录的内容。
在我看来,一览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又一种尝试。人们进行了很多种各样的尝试,有些希望通过程序来帮人计算,而另外一些则是回到了原先的人工编辑推荐的老路上,反正我给你推荐什么你就看什么。
不过当它蜕变为一个长得很像新闻阅读器的工具型应用的时候,所加入的战争形式就完全不是它可以控制的了。但是我们回头想想,之前豌豆荚曾经走过的道路哪一条是顺畅的呢?它做应用下载分发业务,当各种巨头和手机厂商挤入的时候就不行了;它去做内容搜索,等在前面的是 360、百度或者神马。现在去和各种头条争抢用户的碎片时间,这里虽然也是红海,但是手里好歹有资金,而且再怎么说,也比之前单挑的那些巨头难度要小一点。
豌豆荚之前一直奉行着把应用做得小而美的政策,自己也用开眼和一览来向人们宣传这种价值观。反正,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跟巨头死磕的事情做到底,为我们提供一种新选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736
热门文章HOT NEWS
“这跟主播嚷着要提供色情直播,骗来打赏就关机有什么区别!”股民...
娱乐调查局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豌豆荚现状:从称霸市场到盘踞一隅_网易财经
豌豆荚现状:从称霸市场到盘踞一隅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直保持“情怀”的豌豆荚,特有气节地“不走91的老路”,却被事实狠狠地打了脸,从占据移动分发半壁江山,到份额不断被挤压、内乱四起,再到收购传言愈演愈烈,豌豆荚已经被内忧外患逼到了绝地。
“投资,啥都不如乐商店吃掉管饱。”MBG E2E生态链副总裁、神奇工场高管常程2月的一条个人微博,让沉寂已久的豌豆荚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圈内众人纷纷猜测价格几何、分析联想战略,好不热闹。不过,豌豆荚当天即发声明,否认,“罪魁祸首”常程也称,这只是联想美好的愿望,并非事实。
仔细看看豌豆荚的现状,也难怪大家都对传言信以为真。曾经的豌豆荚可谓星光熠熠,在应用分发市场一家独大,占据半壁江山,T都望尘莫及,但如今,其市场份额已不足一成,高管离职、内乱频传、涉黄、因版权被起诉……负面消息此起彼伏,而迅速崛起的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应用宝,就像三座大山,横亘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上,加上小米、联想等手机生产商对该市场的入侵,豌豆荚再也不是昔日的那个“明星”了,其未来,危矣!
从称霸市场到盘踞一隅
作为打造创新工场后的首个公开项目,豌豆荚一“出生”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成立不久,搭乘移动互联网的“快车”,豌豆荚一骑绝尘,迅速在安卓系第三方应用分发市场站稳脚跟,在 2010 年至 2012年初期间,几乎占据国内手机助手市场的半壁江山。2012年2月,豌豆荚用户总数突破2500万,日活跃用户也超过100万。数据显示,当时全国的安卓用户仅5000万,豌豆荚可谓“笑看人生”,两年不到,就彻底称霸安卓系移动应用分发市场,这是属于豌豆荚的时代。
然而时光荏再,岁月如梭,互联网的发展实在太快,美好的日子总是飞逝而过。
2012年3月,豌豆荚深陷“上传用户数据行为”传闻,虽然事后豌豆荚团队做了相关说明,但这次事件就像“病毒”一样开始蔓延。即使豌豆荚后来推出“百宝袋”这样的产品,但其生态化商业模式,仍只是管中窥豹,只见其头不见尾,王俊煜自己也说:“其实不知道最终的收入是怎样的构成,但我们觉得目前的产品形态不是最有爆发力的形态”。
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开始井喷的2012年,豌豆荚的市场占有率开始明显下滑,时至今日,这种下滑的趋势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2013年7月,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了91无线,彼时的王俊煜就表示,豌豆荚不会走91无线的老路。到今天,豌豆荚确实还没踏上91的路,但现在看来,91无线似乎要比豌豆荚“划算”得多,好歹也卖了19亿美元。
最新数据显示,百度系应用分发以41.7%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360以24.9%位居第二,旗下的应用宝达到20.1%位居第三,而豌豆荚仅有7.2%的份额,居于第四。豌豆荚如今的盘踞一隅和昔日的鼎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豌豆荚如此迅速地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恐怕逃不掉非常全面的两个点:内忧、外患。
外患:巨头抢滩
2012年,智能机从“高大上”的云端落地,国内安卓手机也迎来大爆发。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智能终端出货量达到2.24亿台,而2011年的出货量仅为6500万台,一年时间,智能手机数量翻了几倍,其中以开放为代表的安卓机为主要“生力军”。
智能手机出现井喷,大量缺乏经验的“小白”用户涌入市场,他们对使用引导、应用筛选等的强烈需求,促使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纷纷瞄准手机助手、移动应用分发领域,开始发力。
2011年7月,360推出360手机助手产品,主攻移动应用分发市场,2012年上半年用户量就已接近7000万,平台应用数量超过54万,累计应用下载量超过28亿次,平台中开发者数量达到1.3万。360手机助手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获得如此多的用户,得益于其强势的渠道能力,当时的360手机安全产品用户数已突破两亿,这给予360手机助手强大的渠道能力,由两亿用户到7000万用户的转移,并不困难,360手机安全产品是360手机助手实现逆袭的最大助力。
百度手机助手的前身是百度移动应用,最初的产品雏形是直接在搜索框内呈现,用户直接在百度上搜索即可实现下载,无需进入第三方应用商店,后来才推出独立的App产品。2013年更名的百度手机助手依仗强大的百度搜索为其导入流量,一路高歌猛进,在移动应用分发领域中杀出一条血路,仅推出四个月,用户数就突破3000万,其种子用户正是来源于百度搜索,强大的搜索无疑是其顺利实现“逆袭”的杀手锏。之后,百度又将91无线收入麾下,也就一举将91手机助手1.5亿的总用户、超过2500万次的日均下载量收入囊中,之后就以百度手机助手+91手机助手+百度搜索分发三大核心体系,一路直上,直至当前的市场份额第一。
腾讯其实很早就染指应用分发市场,早期推出产品海纳,后来整合为现在大家熟知的应用宝,但存在近三年一直不温不火,2014年却突然崛起,日分发量突破1亿。为何应用宝能在短期内迅速获得如此大的用户量?这和微信不无关系,微信的阅读活跃用户达到4.68亿,每次微信新版本的更新,安卓系的首发都是应用宝,通过微信导流,这给予了应用宝广阔且快速的增长空间,加上腾讯手机管家的这部分用户,1亿用户确实不是难事。
看完了强大的巨头对手,再回头来看看豌豆荚,CEO王俊煜曾说:“和巨头竞争,我们拼产品和技术”。彼时的豌豆荚确实更注重产品和技术方面,如推出“绿色标签”、上线“豌豆洗白白”等功能。百度收购91无线后,豌豆荚更是宣布豌豆荚手机终端装机量已超2亿,每日分发应用超过3000万次,颇有一番“我自巍然不动”的气势。
但是,你不动,对手在动啊!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应用宝,都是硬货色,且都有一个共同点——有钱、强横。即使豌豆荚在内部产品方面做得再好,也抵不过微信的侵蚀,抵不过360安全卫士的侵蚀,更抵不过百度搜索的侵蚀,巨头们强势的渠道能力在此刻显露无遗。
反观此时的豌豆荚,完全没有任何第三方助力。表面上看,豌豆荚是特有情怀地坚持着独立发展,但事实是,他也只能独立发展。
随着产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的差异化很快被复制过去,很难有真正的核心差异化出现。而对用户来说,他们只是想方便地下载应用、傻瓜式管理手机而已,哪个应用分发中心下载的都不重要,他们只是工具。
一方面,面对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应用宝的强势竞争,另一方面是这些巨头产品的快速迭代,豌豆荚可谓有心无力,毕竟无法横跨到对方的产品上去抢用户。相反,竞品通过自家公司的资源不断从豌豆荚上抢去不少用户,一强一弱之下,豌豆荚日渐凋零。就像今年年初,豌豆荚面对百度手机助手屏蔽豌豆荚下载,虽然发出公开信,呼唤大家一起遵守互联网的开放,但现在看来,这也只能是豌豆荚自己的“无病呻吟”,完全拿百度没有办法。
内忧:人人持股,好与坏
走到如今这种局面,不仅是外部环境在作怪,豌豆荚的内患也是重要因素。
豌豆荚是一家非常有情怀的公司,甚至有人形容他们公司有着那么一股子硅谷范儿。360 CEO就曾对王俊煜说:“你们这些书生,在中国做互联网是不行的。你们做的事太阳春白雪了,打不了仗的,生存不下去。”
豌豆荚从成立之初就实行人人持股,这样既能保证员工薪资,又能保证员工把公司当“家”,全心全意为公司出力,反正赚的都是“自己”的。这种刺激模式,让早期的豌豆荚迅速成长,但要知道,早期的创业团队仅有十余人。在豌豆荚“火”了以后,这种模式就碰到问题了。虽然没有内部人士对真实情况“发声”,但从各种渠道,依然还是可以看到豌豆荚期权政策的一些细节。
根据豌豆荚以往的招聘信息来看,豌豆荚的人人持股政策实施得非常彻底,不仅不同岗位的员工有期权激励,哪怕是新来的员工,都享受这一福利,与很多互联网公司只对管理层实施激励相比,豌豆荚的股权激励覆盖面实在厚道。对早期的豌豆荚来说,这个战略非常对路,即使有知情人称其设立的期权池较大,这也无可厚非。抛开豌豆荚“硅谷味儿”情怀这个“虚”面不说,从“实”面看,其实行人人持股无疑是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真有本事的人为什么放着成熟大公司不去,要加入一个没有背景、资金不算宽裕的创业公司?除了李开复的背书,可能更想要的还是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成为一间“潜在伟大公司”的元老,但历史经验告诉他们,兔死狗烹不是个小概率事件,拿到期权,如果未来一语成谶,还有大把的实际利益,不至于虚度光阴。同时,也能看做是创业公司较低工资的补充。
但是,当豌豆荚不断壮大,这一激励模式开始出现问题。
从2010年到2012年,豌豆荚员工人数从十余人上升到100人,而2013年一年,员工人数又翻番,达到200人。随着公司的扩张,高管们很容易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出现分歧,那些不愿放弃自己坚持的少数派只能选择离开。同时,豌豆荚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成长为一个热门互联网企业,公司未来看涨,一些元老不免开始思考,自己的期权是否比谁谁谁拿得少了?公司期权是否分配公平了?一旦和伙伴们闹得不愉快了,也就只有挥手作别。除了这些,还有捞够本了想另谋事业的。人走人留总不可避免,人人持股就由一个激励政策慢慢变成了公司的忧虑。
从相关人士透露的情况看,豌豆荚内部矛盾正是集中于高管离职需要行权时所涉及的股权继续持有问题。实际上,豌豆荚不是第一个碰到这个问题的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目前实行人人持股的公司在国内并不算多,一般集中于创业公司早期阶段,典型如美团网、等。而各家公司在处理离职员工行权问题时,也各有各的做法,但通常可以归结为三种:一是离职后,员工不再拥有此前授予的公司股权;二是公司进行回购,一般按当时的估值进行;还有一种就是内部交易,上市前,一些员工将股票出售给其他第三方。
现在活得风生水起的美团,成立一年后便实行全员持股。但在开放期权前,美团就规定,在兑换股数时,采用公司股东代持的方式,以保证公司的稳定性,避免股东分散所带来的流程繁杂的麻烦。
对阿里巴巴而言,早在香港上市时就是全员持股,但阿里使用了多层次设计,包括受限制股份单位奖励、购股计划和股份奖励计划,后来随着阿里巴巴在香港退市,其限制性股份奖励就被全部转换为集团的购股计划。当然,也有公司对此态度强硬的原因,一旦离职,此前的期权和已行权的股权将全部作废。
显然,股权激励不是说说而已,背后的制度设计很是复杂。不光豌豆荚,很多初创企业的期权设计往往操作性较差,一些还是口头承诺的奖励,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更不用说详细到离职后的期权处理方式,这些都为未来埋下了不小的隐患。豌豆荚只是将这些隐患都变为了现实。
在人人持股问题之外,豌豆荚在匿名社交应用多次遭到吐槽,内容主要集中在断交员工社保、内部管理混乱、管理层之间不合等。可以看出,豌豆荚内部管理问题已经是燃眉之急,一个企业无法保证内部顺畅运行,战略决策、产品自然也没有了保证。
人人持股在创业阶段是很美好,也很符合豌豆荚的情怀,但前提是要为人人持股制定一个规则,这个规则是复杂而“绝情”的,很多创业团队想不到,更做不到,因为那时的创业团队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奋斗的日子总是艰苦却充满乐趣的,大家就像兄弟一样,和兄弟谈钱?大家都觉得伤感情。而当目标已经实现,或是取得阶段性胜利,需要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时,难免有人开始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前进,不是说谁变坏了、变自私了,而是人性使然。加上团队扩张,如果没有前期“绝情”的明算账,那现实也只能给你“无情”的结局。
豌豆荚之死?
如果豌豆荚今天的危机仅仅是因巨头挤压的无可奈何,那他还能被称为坚持与巨头抗争的孤胆英雄,如果仅仅是人人持股的问题,那豌豆荚也能说这是创业公司的试错,还有回转余地。但外有巨头围堵,内部早已管理混乱,豌豆荚已经走到悬崖。这时候,豌豆荚或许还有一条路——他们引以为傲的产品,但偏偏这根救命稻草也被豌豆荚玩得若有似无。
在巨头混战的第三方应用分发市场上,我们首先可以肯定一点,豌豆荚无法在渠道方面直接和三巨头竞争,其次,面对智能手机自身推出的应用分发中心,豌豆荚也有心无力。这就要求豌豆荚必须做出战略改变。
当然,豌豆荚也尝试着做过诸多努力,如坚持推出应用内搜索功能、发布独立锁屏工具、新增个性化订阅功能、与LINE合作、负责本地化运营……
相比发布独立锁屏工具、新增个性化订阅功能等,应用内搜索应该是最具战略意义的。2013年,豌豆荚发力搜索产品,将应用内搜索扩展到视频、电子书、壁纸等多个内容类别,试图将豌豆荚定位于娱乐搜索。一个软件搞定应用分发、资源搜索两大功能,看上去是个十分美好的愿景,但豌豆荚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版权问题。
要知道,在热门应用TOP 20当中,几乎都是BAT的产品,视频、电子书、图片等多个内容型应用当中,几乎都被BAT把持,去年6月,还不在BAT之列的迅雷就曾起诉豌豆荚视频中提供了其版权作品的在线播放。既没有自有资源,又没有实力挖深内容体系,不得不说,坚持做应用内搜索,豌豆荚这步棋下得并不明智,没有内容的应用内搜索,就是一个空壳而已。
除开内容问题,用户对豌豆荚这块的功能,也没有特别好的口碑,对一直强调客户体验,用户至上的豌豆荚来说,绝对是在打脸,也几乎是给豌豆荚判了“死刑”。现在,我们无法断言豌豆荚的战略、产品问题是因为其内部管理混乱,但二者必然存在联系。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频应用的下沉,低频应用已经很难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趋向下载热门应用,而非热门应用只会石沉大海。热门应用的下载价值,对任何一个应用分发中心来说都是有限的,因为用户肯定会去下载。应用分发中心所希望的是,用户通过移动应用分发中心下载更多长尾应用,这才是他们“生财”的工具。如果用户都不去下载了,还要应用分发中心干什么呢?这是所有应用分发中心都要面临的问题。弄不好,死掉一两个太正常了,很显然,内忧外患的豌豆荚正在这个死掉的名单之内。
豌豆荚如今面临非常危险的局面,而他最好的新局面应该是被某互联网巨头收购,利用巨头的作用和其他产品联合抗衡,这样既能提升豌豆荚的竞争力,还能联合巨头其他的产品线,提升豌豆荚对用户的价值,让其不仅仅只局限于做一个应用分发的工具。
这也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头出现的那一幕。对联想来说,在营收相当的情况下,与华为的净利润相差近四倍,随着全球 PC 业务逐渐衰落,联想正在将手机业务作为自己的增长点,但联想没有手机芯片等核心技术,或许小米应用市场的成功可以给予联想启发,而联想自己的应用市场发展又一直都不如意,重新搭建显然不如并购划算。一边是急需寻找新利润来源的联想,一边是走向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豌豆荚,也难怪大家将传言信以为真。
事实上,不仅豌豆荚,移动应用分发中心以后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甚至会成为边缘应用,而不会是主流用户的选择,用户打开的频次也会逐渐降低。改变是必须的,但怎么变,决定着豌豆荚的生死,豌豆荚面临的压力,并不如王俊煜所说的那么轻松,留给豌豆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文/郭& 静 资深IT观察者资
本文来源:商界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豌豆荚游戏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