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坚持宽松教育中国国籍有多难获得

别人的教育-作者:吴琪,陈晓-广购书城
送至:广东
别人的教育
), 正在读(
), 已读过(
I S B N :7
作&&&&者: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版&&&&次:初版
开&&&&本:16开
条用户评论 |
( 70 折)为您节省
满80元免运费
立刻购买']);">
看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定价:¥26.80
广购价:¥20.90
定价:¥29.80
广购价:¥21.50
定价:¥32.00
广购价:¥24.30
定价:¥29.80
广购价:¥21.80
定价:¥36.00
广购价:¥27.70
定价:¥29.80
广购价:¥20.90
定价:¥30.00
广购价:¥22.80
定价:¥32.00
广购价:¥27.50
定价:¥24.80
广购价:¥21.10
定价:¥35.00
广购价:¥26.60
看过本商品的人还看了
定价:¥29.80
广购价:¥20.60
定价:¥29.00
广购价:¥23.20
定价:¥39.00
广购价:¥31.60
定价:¥32.00
广购价:¥24.60
定价:¥29.80
广购价:¥23.20
定价:¥79.80
广购价:¥62.20
定价:¥29.80
广购价:¥21.50
本书和其它亲子类读物的区别:  1、该书作者为国内著名杂志的首席记者,其本人又是年轻的妈妈。在为自己孩子成长的烦恼和思考过程中,也试图在探寻什么样的教育机制,能更好的适合孩子们的快乐成长;  2、本书所采访的妈妈们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在海外留学的、有在知名企业做高管的,也有各行业的“白领”阶层。她们除了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也很关注教育体制的变革。因此,在和记者的访谈过程中,都有非常独到见解,也因为这一特点,本书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能分享到她们在培养自己孩子有价值的经验以外,还能深切感受到作为母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的爱。  3、本书和其它亲子类读物**的区别,案例丰富生动、阅读轻松、信息量大。  4、本书的讲述对象都是非教育专家,更像是“达人妈妈”。本书内容介绍:本书作者通过近两年的时间,走访近100多个家庭,以小孩教育 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为话题,和妈妈们展开了亲密的对话和访谈。其中部分话题是妈妈们最为关注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如何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选择国际化教育还是选择传统教育?”。围绕上述话题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记者独特的视角,给70后和80后妈妈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空间。【作者简介】吴琪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毕业于武汉大学,美国汉弗莱项目访问学者。 曾长期关注中国社会问题,近年来开始关注中国教育状况。  陈晓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长期关注中国的乡土问题和社会现实,近年来开始关注教育话题。
第一章 我们的学校教育怎么了? 自孩子出生之日起,他其实就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拥有 造物主赋予所有智能生命的创造性与自主性。而充当对 这一智能个体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家长和学校,必须在对 个体也就是孩子进行细致入微观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才能将这一智能生命的潜能尽可能地激发出来,并朝好 的方向发展。或许,这也成为以个体为对象的家庭教育 与以整体为对象的学校教育必然要产生的差异与矛盾。 调皮孩子的家长不好当  名校孩子成人化  老师用考核控制孩子 学生们战战兢兢 分数决定一切 家长跟风报补习班  在国内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  我们的无奈  好分数不等于好人生  人生的成功不由分数来判定第二章 别人的教育真的更好吗? 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是我国极少仍保留着高度计划经 济特色的领域。这使得我们去探寻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 问题,别人的教育又好在哪里呢? 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 别人的教育与我们的时代 教育重心的转移 滞后的学校教育  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  改革的契机  幼儿与权威 学生的分数重要吗?  老师的作用  学生们需要统一的教科书吗第三章 国际学校成为风尚 如今的家长们,对教育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所以当他们发现统一的传统学校难以满足自 己要求时,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国际教育。 近五六年来兴起的国际学校热潮,大有愈演 愈烈之势。对于一些没有能力或不愿意移民 的家庭来说,中国的国际学校给了他们一种 接近西方教育的选择。 “80 后”家长与国际学校热  家长须慎重选择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并非坦途 家长的教育抉择焦虑症  国际学校:勇敢者的冒险第四章 移民家庭的西式教育实录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教育的重要 性,可是又没有任何一种学校,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学 生都是一样地优秀。当我们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为 孩子上学大费周章的时候,容易忽视学校教育只是整个 教育中的一部分。 感觉不到考试的小学  南北半球的三次转学  没有“傻问题” 中西教育下的国际人  新加坡:轻度应试教育第五章 没有完美的教育 童年给孩子的快乐以及日后滋养一辈子 的记忆,或许正是生长缝隙中那些悠闲 而漫无目的的时光,那些溢出规则之外 的惊喜。家长们与其给孩子计划好人生 的每一步,不如相信你的孩子所具有的 自我延展能力。让孩子在成长中有“饿” 的时候,别丢失他们塑造自我的可能。 不要一味迷信西方教育 美国公立教育的问题不少  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 没有地域和语言的限制第六章 爱好给予成长的力量 每个孩子兴趣爱好的选择可能有各种偶然因素, 如果家长们能够尊重孩子兴趣,这样的爱好就会 发展得更持久。而一项能够激发孩子持久热情的 爱好,使得家长和孩子都能终身受益。 “非主流教育”路上的双重挑战  第七章 我们能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缝隙吗?  家长何不给自己制定个教育准则? 似乎一旦做了父母,你便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你学着将曾经内心高远的自己,变魔法般地在一堆屎盆尿布中试图
广州购书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0 经营许可证:粤B2-在中国,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 - 教育新闻 - 评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中国,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
来源:东西方教育
责任编辑:飘雪
一对北大毕业的父母,想给孩子选择宽松的教育环境,他们将孩子送进普通公立学校,但孩子还是面对各种父母难以容忍的压力。Jenny讲述的“择校”故事,其实算不上一种主动选择,其所见所感,可能代表了多数80后父母的无奈。正如文章所说,教育永远都有新问题,有新焦虑,但所有的问题与焦虑其实都是社会和父母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文/吴琪 口述/Jenny 五年前,Harry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作为父母,我们没有追逐所谓的名校,而是选择了北京西城区一所普通小学。我和我先生都是北大毕业,都认为是否上一个最优秀的大学,对后续人生并不是决定性影响。每个人有自己的智商水平,如果他不是某个层面的人,即使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或其它方式而进入另一个学习竞争环境,他也会和周围的人有差距,在这个差距中有些性格的孩子就会不自信不快乐。所以我们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是出类拔萃的精英,他只要做自己就好,我们也不需要他来完成父母的人生梦想。我生长在北京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小学在崇文区一个很普通的学校,周围没有一个人上过大学。但是我从小读书就很轻松,高中考上了当时排名第一的北京四中。当我兴高采烈的把这个消息告诉小学班主任时,她甚至表示没有听说过四中。那时,我的初中同学很多上了技校、中专,现在做会计、酒店管理等工作,不少人过得很不错。我考试比他们出色,后来上了北大,但我从不觉得自己的人生就高人一等,考试能力不是社会生存能力,不是财富能力,更不是幸福人生的保证书。我们这些同学里最成功的,也不是当时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人学习上是否聪明,与他在社会上过得好不好,是不一样的。虽然社会一直在变,但我深信,名校和高学历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在我看来,没必要为此目标付出太多,顺其自然就好。可是在国内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观念是困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夫妻想减少社会压力对自身行为的干扰,但这真的很难。我们也常常怀疑自己这样的思考和行为,是否正确,会不会耽误了孩子的未来。像我们这样放养孩子的教育方法,在朋友圈里也算个异类了。我们周围的朋友都努力让孩子上北京实验二小、史家小学这些名校,他们的孩子多少都有一技之长,而Harry什么技能班、学习班都没上,周围的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理解。在周围几乎所有父母都在给孩子加压的时候,我发现坚持宽松的教育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变得有些孤单。我儿子小的时候,周围还有一些同龄的玩伴。他们一见面,就开心得大叫,然后疯跑着去玩各种游戏,欢乐洋溢。读幼儿园大班时,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他周围的同学几乎都去上各种补习班了,比如主持、朗诵、英语、识字等。刚开始Harry还能比自己小一两岁的孩子玩。等他再大一点,他在小区里真的就找不到玩伴了,其他孩子都在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做各式各样的作业。Harry是一个偏内向的孩子,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所以我和我先生都希望他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长大。在小学报名时,我们去的H小学非常普通,孩子的家长有不少是自己做小生意的外来居民,或者是极为普通的劳动者。我觉得他们很淳朴,也很看重孩子的教育。Harry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挺好。我们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的课业压力,这样他能有更多时间去观察和探索世界。孩子在自由行的游历中获得很多对不同文化的体验,也许这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能激发思考和扩展视野。平均每返回评校网阅读 /5186.html
&&相关新闻
猜你感兴趣
网友关注排行在中国,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北大妈妈的择校故事)在中国,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北大妈妈的择校故事)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在中国, 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 一位北大妈妈的择校故事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一对北大毕业的父母,想给孩子选择宽松的教育环境,他们将孩子送进普通公立学校,但孩子还是面对各种父母难以容忍的压力.Jenn...
一对北大毕业的父母,想给孩子选择宽松的教育环境,他们将孩子送进普通公立学校,但孩子还是面对各种父母难以容忍的压力。Jenny讲述的“择校”故事,其实算不上一种主动选择,其所见所感,可能代表了多数80后父母的无奈。正如文章所说,教育永远都有新问题,有新焦虑,但所有的问题与焦虑其实都是社会和父母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孩子巨大的学习压力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就业现状的缩影;孩子较少的户外体育时间,是社会医疗机制、独生子女以及价值观的综合结果;孩子体会到的要求和苛责,是父母成长过程和心理模式的体现;选择东方还是西方,很多时候是在选择自己而不只是孩子的生存环境。能否允许孩子做好自己,是在和自我内心对话,而不仅仅是对孩子的陟罚臧否。作者:文/吴琪,口述/Jenny 。本文原载于“东西方教育”(eastwestedu)。........................................五年前,Harry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作为父母,我们没有追逐所谓的名校,而是选择了北京西城区一所普通小学。我和我先生都是北大毕业,都认为是否上一个最优秀的大学,对后续人生并不是决定性影响。每个人有自己的智商水平,如果他不是某个层面的人,即使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或其它方式而进入另一个学习竞争环境,他也会和周围的人有差距,在这个差距中有些性格的孩子就会不自信不快乐。所以我们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是出类拔萃的精英,他只要做自己就好,我们也不需要他来完成父母的人生梦想。我生长在北京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小学在崇文区一个很普通的学校,周围没有一个人上过大学。但是我从小读书就很轻松,高中考上了当时排名第一的北京四中。当我兴高采烈的把这个消息告诉小学班主任时,她甚至表示没有听说过四中。那时,我的初中同学很多上了技校、中专,现在做会计、酒店管理等工作,不少人过得很不错。我考试比他们出色,后来上了北大,但我从不觉得自己的人生就高人一等,考试能力不是社会生存能力,不是财富能力,更不是幸福人生的保证书。我们这些同学里最成功的,也不是当时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人学习上是否聪明,与他在社会上过得好不好,是不一样的。虽然社会一直在变,但我深信,名校和高学历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在我看来,没必要为此目标付出太多,顺其自然就好。可是在国内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观念是困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夫妻想减少社会压力对自身行为的干扰,但这真的很难。我们也常常怀疑自己这样的思考和行为,是否正确,会不会耽误了孩子的未来。像我们这样放养孩子的教育方法,在朋友圈里也算个异类了。我们周围的朋友都努力让孩子上北京实验二小、史家小学这些名校,他们的孩子多少都有一技之长,而Harry什么技能班、学习班都没上,周围的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理解。在周围几乎所有父母都在给孩子加压的时候,我发现坚持宽松的教育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变得有些孤单。我儿子小的时候,周围还有一些同龄的玩伴。他们一见面,就开心得大叫,然后疯跑着去玩各种游戏,欢乐洋溢。读幼儿园大班时,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他周围的同学几乎都去上各种补习班了,比如主持、朗诵、英语、识字等。刚开始Harry还能和比自己小一两岁的孩子玩。等他再大一点,他在小区里真的就找不到玩伴了,其他孩子都在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做各式各样的作业。Harry是一个偏内向的孩子,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所以我和我先生都希望他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长大。在小学报名时,我们去的H小学非常普通,孩子的家长有不少是自己做小生意的外来居民,或者是极为普通的劳动者。我觉得他们很淳朴,也很看重孩子的教育。Harry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挺好。我们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的课业压力,这样他能有更多时间去观察和探索世界。孩子在自由行的游历中获得很多对不同文化的体验,也许这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能激发思考和扩展视野。平均每年,我们会带儿子旅游一两次,有时候会向学校请假一个月之久。儿子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她教学水平很好,也理解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会很顺利地准假。但是数学老师会表示担忧,因为不少老师很看重孩子的分数,自己也有考核压力,非常不愿意学生请假,怕影响总体成绩。我们的无奈在国内的公立学校,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学习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差,是非常难在公立学校获得宽容和尊严的。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其他孩子也会以老师的喜好和评价标准,来形成自己衡量他人的标准。好在Harry学习成绩好,是那种比较听话的孩子,他对公立学校的体制还是比较适应的。但是竞争的压力无处不在,学校会在每个学年的末期,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劝退学习最差的学生。儿子班上总会有一个被老师定性为“最不好”的孩子。小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老师影响,老师如果孤立某个孩子,其他同学也很容易孤立他。可是,在某个所谓“最不好”的孩子离校后,就自然而然冒出来另外一个“最不好”的孩子。这是一个永不停止的游戏。这些被劝退的孩子到底去了哪里,我们也不再知道。在公立学校的体制里,一个成绩不好又不守规矩的孩子,真是很难获得友谊和尊重。北京绝大部分公立小学,课间是不让孩子出教室的,怕孩子出安全问题。学校也不会直接禁止学生去操场。但是老师会要求:学生如果要去操场,要么走路,要么围着操场老老实实地跑圈,不可以追跑打闹。孩子们觉得只走路或围着操场跑圈很傻很无聊,所以也就不愿意去了。于是孩子们课间就在教室里玩,可是老师只让孩子们玩“安静文明”的游戏。有一阵Harry和同学们喜欢叠青蛙,叠完了之后要比谁的青蛙跳地远,老师觉得这样孩子们会很激动,又喊又叫,也可能撞到东西,明令禁止了。经过几轮不同游戏的尝试,最终孩子们玩起来一种叫“波波仔”的游戏,它有医生系列、外星人系列等,这个游戏在北京小学生里流行很广。他们一说到某个系列,就围成一圈,同时叉腰同时伸手,做出一系列动作来比试,还可以完全不发出声音。孩子们很高兴的玩,但我看了觉得很悲哀,本来孩子们处在最活泼的年纪,却连基本的天性都给限制了。可是从学校的立场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除了北京几个非常有名的学校比较强势,能够另设机制外,其他的学校都在各种考核压力下,在没有相应机制保障的时候,选择了最安全的管理方式,尽管这种方式是不符合孩子天性的。虽然我们家长不想给孩子压力,可是难以抵挡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我儿子到了小学三年级末期,随着考试的压力临近,主课老师占用大量的时间,甚至是眼保健操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让孩子猛攻考试的科目。几周下来儿子的视力迅速降低。也许长期缺少户外活动,已经使得视力不好,而密集的题海战术,更加速了这个过程。Harry近视这件事情对我来说触动非常大,因为我们一直希望他轻松的成长,不给他报任何补习班,也不让他过度学习。但社会的压力依然雕塑着孩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能够抵挡住家人给他的压力,可是实际上我们抵挡不住整个社会给孩子的压力。有时候,想选择一种成长环境,并不简单是选择一个学校,也不是选择是否去上学习班,而是要选择一个社会体系。也许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环境选择,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于是我们有了移民加拿大的想法和行动。我们的移民过程很顺利。拿到移民纸的那一刻,我们都有表面的欣喜和内心深处的无奈的叹息。好分数不等于好人生2013年秋天,我们全家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行前,在我们刚和儿子提出移民想法时,他不同意,他说自己在国内语文是班里最高分,如果到了蒙特利尔,法语变成了语文,那他的语文就是最低分了。但是到了蒙特利尔第三天,他突然主动说很想留下来上学,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促使了他的这个改变。从Harry在加拿大上学的第一天到现在,一个学年过去了。他也从小学六年级变成了初中一年级。从不会说任何一个法语词,到现在已经可以比较流利的和别人用法语交流。他每天上学都是高高兴兴的,没有我们预想的在陌生语言环境下的巨大压力和不自信。在这里我们依然选择的是普通公立学校,周围依然有很多朋友的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和私校。但是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认为高学历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实际上很多博士毕业生的工资也未必比大专生高多少,可能只是2-3倍的差距,而不像国内也许是10倍的差距。就业机会也不和学历高低或学校排名成正比,甚至大专生是更容易找到工作的,因为他们的技能和素质已经胜任大部分企业的需要。现有社会的收入体系和就业机会,深刻影响着教育体系,影响和包容着父母们的选择。我们的宽松教育观念,不再是孤立的,也不是唯一的。教育观念多元,互相尊重,没有必须如何如何做的压迫感。这里的各种课外班,选择很丰富,不再以学到某些知识或拿到某些等级证书为主流。户外活动非常受重视,课间时间有充分保障,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大雪纷飞,孩子们都有充足的时间在户外玩耍和追逐。学校的任何一次考试都不排名,也不打听别人的成绩。我发现孩子最大的变化是,虽然他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仍旧觉得自己很好,变得比过去自信多了。他提到班上的同学,会告诉我谁谁谁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但是不会去刻意评价别人聪明还是笨。他对人的评价变少了,他开始觉得,随便评价人是件不礼貌的事情。各教育局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比较信息。每个地区教育局,都是靠这个地方居民的校税来维持,教育不好,房价就低,校税就少,教育局的日子就不好过。所以教育局都很努力,目标也很清晰,争取进入正向循坏。他们不是靠血汗换来的业绩晋升,而是靠服务好本地居民来生存。公校的教育资源与设施,在同一个教育局内力求平等。我感觉公校的职责首先是培养好普通人,而私校的目标是培养出精英。在社会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孩子会有怎样的童年,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父母的态度。我虽然希望孩子较为轻松,可我自己毕竟是应试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还是会不经意间给孩子造成压力。比如在北京时,Harry语文考了97分,我脱口而出的问题是:“小学的考试多简单,这还得不了100分?”他的身体协调能力不太好,有几次在平地上走路也会摔跤,有时我表现得非常不耐烦。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藏着一个苛刻挑剔的父母。当我意识到这点后,我就开始调整心态,去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接受自己。教育永远都有新问题,有新焦虑,无论何时何地。但所有的问题与焦虑其实都是社会和父母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在北京,孩子巨大的学习压力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就业现状的缩影;孩子较少的户外体育时间,是社会医疗机制(孩子在学校受伤谁承担医疗责任)、独生子女以及价值观的综合结果。在家里,孩子体会到的要求和苛责,是父母成长过程和心理模式的体现。选择东方还是西方,很多时候是在选择自己而不只是孩子的生存环境。能否允许孩子做好自己,是在和自我内心对话,而不仅仅是对孩子的陟罚臧否。 欢迎您添加蓝橡树小编微信号 lxs422,与小编进一步交流,发表您的看法。........................................蓝橡树是什么?蓝橡树是一个面向中国家长的创新型国际化教育资讯平台,由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创立。旨在帮助家长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让孩子在国际化教育和出国留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家长沙龙召集中蓝橡树诚邀您参与我们的线下家长沙龙。告诉我们您所在城市和感兴趣话题,我们会选择最适合的城市,开启沙龙之旅。也欢迎您添加小编微信号 lxs422 直接交流,请务必标明您的城市和孩子年级。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blue_oak
蓝橡树是一个面向家长的国际化教育平台和社区,由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创立.我们提供专业的信息、观点和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家长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让孩子在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网址:...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中小学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中国开车有多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