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愿回来国:即便不能移民也要个跳板

不知道的肯定以为是影视学院的学生在拍戏呢。
新郎的衣服已经被撕开,双脚也被透明胶带捆住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有的留学党留学后就不想回国,而有的留学党留学前就没打算回国,也有很多留学党从没想过要留在异国。留学海外后,选择留下来的理由很多,选择回国的理由也有很多,而这些理由也会因人而异,回不回国无非就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
  但是你从那些不回国的人身上总能找到一些共同的特征。你可以说他们勇于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也可以说他们更懂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
  国内离家近离父母近;
  国内物价低;
  国内有自己经营了很久的人脉;
  国内有自己熟悉文化.....
  所有这些不是一般人能够割舍下的,除非对自己很了解,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才会清楚哪些是自己可以舍弃的,从来都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他们选择了国外最想要的那部分生活,即使除了那部分生活,其他都不如国内,他们也坦然接受。
  ――比如说以下几位留学党:
  CC菌 坐标日本
  “热爱生活的喵星人”
  CC日本硕士毕业后,在当地工作两年,后来回国,今年再次回到日本工作。虽然总在抱怨日本人木讷不会变通工作压抑,对国内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赞不绝口,但是他们休假多,工作之余有生活,福利好制度健全,而这对没事就喜欢云游四海的旅游达人CC来说绝对再适合不过了,因为她是一个典型的特别需要在工作之余有自己生活的人,忍受不了之前在国内的长时间加班、一周最多休息一天的工作状态。当然选择回到日本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是这个原因必然是最主要的。
  L菌 坐标美国硅谷
  “请叫我攻城狮 ”
  大家都认为学CS留美的原因就是待遇比国内高出几个档而且容易留下,但是对于L菌来说真不是。他自认为情商低不会玩儿心眼只会闷头干活,不会搞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比较喜欢美国这种简单直接的以实力说话的工作氛围。到了美国后虽然再也不能一言不合就约上几个好兄弟撸串,然而这就是选择。L说:最然深知中国不比美国差,以后可能会更好,但是目前他还是想留在美国,慢慢地适应并接受这里的一切。
  S菌 坐标腐国
  “执迷于金话筒”
  作为一个学传媒的妹子,选择在腐国留学是第一步,而选择在腐国工作才是最终目的。腐国的传媒业比国内领先太多,所以励志要在传媒行业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的S毕业后放弃了国内的高薪工作,毅然去腐国读传媒研究生,最后拿到了BBC的工作机会。她说,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回国,至少现在很享受在腐国的工作和生活
  Z菌 坐标加拿大
  “爱好:晒太阳”
  本来在北京有着高薪稳定的工作,但是因为一次偶然机会去加拿大出差,被那里的蓝天白云瞬间俘获,每天出门一抬头都是记忆中小时候那种最标准的天空色,发到朋友圈的照片都会被问到是不是加过滤镜的。后来回国后果断辞职选择去加拿大多伦多附近的一所学校修读研究生,如果几年内国内的空气质量不能有所改善,Z也开始考虑移民了。
  D菌 坐标瑞士
  “不要问我爱是什么东西”
  “因为男票在瑞士,所以选择去了瑞士留学,最后和男票一起留下来了。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其他各种大大小小的诸如开始成天长痘再也美不起来等原因,反正感觉自己是一个也不求名利无所谓升官发财只想解决温饱最好小康,想舒舒服服过一辈子却不想坑人使坏玩儿心眼的小市民。现在国内综合评价,整个模式对于自己来说实在太hard,喜欢北欧的慢节奏和高福利,不过再也吃不到老妈的菜了。”
  除了留学党们,还有早期的移民们,选择异国他乡也有自己坚定的理由。
  出身在中国湖南、37岁的个体经营者张先生通过“投资移民”取得了美国的永久居留权,目前居住在美国洛杉矶。在谈及移民美国的理由时,张先生坦言:“虽然对这里的生活很满意,但美国这个国家还是让人感觉存在歧视,说实在的并不是很喜欢。”“但出于为孩子着想。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中国教育会磨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梦想” 张先生说。
  王先生在移民之前,曾在某部委直属的研究所工作,从事桥梁工程。由于北京不可承受的高房价,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他选择了移民。初到国外,他顶这很大的生活压力找工作。经过3个月的时间,王先生找到了大公司专业工程师的工作。“如今,我一个人工作就可以全家人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我的每周快快乐乐工作38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安心在海滩和草坪上和家人享受生活。”王先生满足地说。
  十五年前,阴差阳错,我来到了英国。原来计划好的一年回国,公司老板连我的工位据说都仍然保留着。谁知道,一呆就是15年。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也没有什么对错,既来之,则安之吧。 其实,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英国,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想想,我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她,因为孩子,因为家。
  ------------------------------------
  也许你觉得国内更自由、人们更有激情和斗志,你觉得国内的家长里短更有生活气息,但是有人就喜欢国外互不干涉的“冷漠”,有人就喜欢慢节奏的生活。国外不一定就比国内好,只是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适合自己的东西也不一样,选择无关对错,喜欢就好。前提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中国国际教育旗舰机构,中国出国留学、考试培训服务首选品牌,...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中国人出国后还想不想回国?
滴答网讯&&&& 在美国呆得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几乎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祥林嫂。
他们喋喋不休地反反复复地披星戴月地不断追问你追问自己:以后想不想回国去?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一直问到自己已经老到问不动了为止&&
前些年有本挺热闹的书,叫《历史的终结》,这个书的大致意思是说,冷战之后,苏联阵营败下阵来,西方的文明大获全胜,以后咱们跟历史就没什么可讨价还价的了,顺着西方文明这条道一直走到黑就行了。
虽然这个说法看上去让人觉得很宿命,因而很省心,广大中外知识分子还是对这个提法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怎么能说西方文明就是历史的尽头呢?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呢?从此以后,我们要站在什么旗帜下振臂高呼呢?知识分子们爱冒险的心啊,很不甘心。
&历史的终结&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过,所以也无意于去赞成或者批评。我能够理解某条公路的终结,或者某个聚会的终结,或者某个婚姻的终结,但是,&历史的终结&?它实在缺乏一个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刻度。依我看,只要时间在流逝,历史就在行进,说&历史的终结&,就像说&圆的方&一样,让人不可理喻。
不过,前几天,站在美国康州的一个郊区,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眼前呈现的,就是历史的终结。
我看到的景象其实很简单。延绵不绝的草坪,随着大地的弧度起伏,路边有一些槐树,树干挺拔,树冠盛开,站在春天的阳光下,绿意盎然,标致得简直就是树中的西施。
在草坪和绿树的掩映下,露出一栋栋独立的小楼,如果仔细看,楼门口一般都有一块草坪,草坪周围,是一道道低矮的栅栏,白色的,或者原木色的,精致,平和,一点不象防范外人的样子,似乎建造它,只是为了让院子里的樱花桃花梨花有一种&探&出来的效果。
这样的祥和美好,简直令人心碎。但是,站在那里,莫名地,我想到了福山那本《历史的终结》。我想到&历史的终结&这个&圆的方&,在视觉上,就是这个样子。想到历史这个&老人&风尘仆仆地赶了成千上万年的路,就是为了赶到这里,打开铺盖卷,定居下来,从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劈柴喂马。
这历史的终点处的风景,似乎就是一个海外中国人愿意留在美国的充分理由,奇妙的是,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海外中国人愿意离开美国的充分理由。
在美国呆得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几乎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祥林嫂。他们喋喋不休地反反复复地披星戴月地不断追问你追问自己:以后想不想回国去?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一直问到自己已经老到问不动了为止,问到自己住进了门外有草坪、草坪外有栅栏、栅栏里有花丛的房子之后突然发现生活这个秤砣已经把自己压在了美国梦的海底为止。
关注滴答(Immiclass),了解更多资讯。
澳洲留学移...
Nina.伍明秋
澳洲留学移...
澳洲留学移...
美加留学投...
美国EB-5投...
论坛强推帖
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滴答移民
多伦多一名男子为了担保母亲移民来加,...
对于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来说,这座美丽繁华的&天使之城...[移民]不愿漂洋过海“独生子”移民难全亲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了让父母多感受、多适应澳大利亚的生活,陈诚经常“鼓励”父母来澳长住,老人家最久住过1年。”  当记者问到父母不愿移民怎么办时,陈诚无奈回应:“唉,我也不能替他们作决定,总要他们愿意。
陈诚买下不久的房屋
蔡小姐半岁的儿子
2008年从广州移民澳大利亚的蔡小姐至今未申请澳公民身份,不是条件不够,而是因为父母在广州,根本没打算移民;而入籍后,回国探亲的签证费用将飙升,夫妻才暂缓入籍。
当记者来到留澳、继而移民的陈诚家时,他的父母也在。这是老两口第三次到独子家小住,之前他们最长住过1年。陈诚想说服父母移民,但老两口还没下定决心。
一路深入采访下来不难发现,2005年前后出国的新一代移民,赡养父母问题是他们的最大纠结。特别在新一批留学和技术移民中,独生子女不在少数,赡养父母的问题更突出。
难解的结:子欲养而亲不在
中国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但随着时代变迁,为了实现自我,追求更好生活,现代年轻人的脚步越走越远,移民就是其中最有代表的群体。
待到个人打拼得差不多的时候,父母已老。这时,即便父母尚健在,老人们多数不愿漂洋过海去&换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另一句古语&子欲养而亲不在&,又变成&子欲养而亲不来&。对这些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第一代移民来说,赡养父母似乎是最难解的一个结,而亏欠的通常是父母。
说起父母,采访中一个个复杂的面孔让人难忘:蔡小姐的难过、陈诚的苦笑,还有新加坡李女士的自责。李女士对自己的创业艰辛轻描淡写,但谈到年迈的父母,情绪明显激动。虽然还有兄弟姐妹在国内照顾父母,但她还是对自己未能陪伴父母倍感内疚。
李女士还说起了自己一个移民美国朋友的心酸故事:朋友的母亲独住老家职工大院,某日中风,幸得邻居送院并通知朋友,朋友第一时间回国后,母亲昏迷不能言语,最后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离世。李女士说此事对自己震动很大,回国也会尽量多陪伴双亲,但限于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陪伴还是很有限。&我们也知道父母不能等,但我们有什么办法,(移民)就像上了一条贼船,只能向前,不能回头了。&
伤感的现实,或许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么父母移民过来,要么我们回国送终&。
欣慰陪了妈妈最后一程
蔡小姐夫妇的移民之路并不顺利。2005年,她的丈夫事业遇到瓶颈,在朋友的建议下考虑移民,那正是IT类技术移民吃香的时候。由于没有很强的动机和目的性,最终选择申请审批相对容易的澳大利亚。就在申请期间,蔡小姐的母亲被查出患癌症,所幸经治疗后基本痊愈。
2008年,夫妻俩获澳永久居民身份,带着对妈妈的牵挂,蔡小姐和丈夫先期赴澳,3岁的女儿则留在广州。蔡小姐夫妇的第一个落脚地是悉尼,由于语言不太好,正好碰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工作并不好找。蔡小姐在酒店当侍应,先生后来幸运地获签悉尼交通局下属公司的实习合同。
过了半年,异乡生活刚开始稳定,国内却&城门失火&。3岁的女儿离开妈妈后,在外婆家整天哭闹,一家都&快疯了&。蔡小姐不得不火速回国照顾女儿。偏偏不久后,先生的工作也丢了,因为政府裁员,所有实习合同都被裁减。虽然先生随后找到其他工作,但最终孤独难熬,几个月后也回到广州。夫妇俩的首次&移民之旅&维持了1年。
回广州一家私企工作了1年,听说墨尔本的工作机会较好,丈夫决定再次尝试。这次,蔡小姐当了&先遣队&,她先赴墨尔本,在咖啡馆找到工作,租好房子3个月后,丈夫带着女儿团聚。由于墨尔本是工业城市,对工业类编程相对熟悉的丈夫不久后也找到工作,此后,蔡小姐便在家专心带孩子。
当生活稳定下来后,蔡氏夫妇希望再要个小孩,但蔡小姐却忧心忡忡&母亲的病5年复发期未过,如果要小孩,母亲在国内健康出问题的话,自己就不能回去。因为这个原因,蔡小姐生孩子的日程一拖再拖。
此外,丈夫的父母也都已六七十岁,他们倾向到澳短期探亲,若是长住,还是&水土不服&。因此,蔡小姐几乎每年打&飞的&回广州探亲,&都是在替航空公司打工了。&她说。
令蔡小姐安慰的是,母亲复查一直没有癌症复发迹象,2011年还到澳大利亚探望她,顺便玩了一趟。可是就在探亲期间,母亲感到有点不适,回国后查出癌症复发,不久后癌细胞扩散到脑部。蔡小姐在澳大利亚,女儿要上学,家庭要照顾,虽然为母亲的病情心焦难过,但也只能电话问候。照顾母亲的担子大多落在60多岁的父亲身上:日常照料、守夜。即使如此,为让女儿放心,父亲还时常安慰蔡小姐说母亲&没什么事&。
后来,还是一直帮忙照顾母亲的表姐向蔡小姐透风,说&情况不是太好,还是快回来看看&。得知实情,蔡小姐马上订机票,带着女儿回国。蔡小姐在母亲身边服侍了差不多两个月后,母亲安然离世。&虽然很难过,但对大家也是一个解脱,再拖下去的话,女儿怎么办,我也很为难。&她说。蔡小姐感叹,自己还能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但女儿一个同学的妈妈,却在母亲病危时发现护照过期,最后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种对父母的遗憾,在移民中不时上演。
&离开广州,哪都不是我家&
今年6月,蔡小姐的小儿子出生,公公婆婆来澳照顾她,前后住了两个月,之后,蔡小姐的父亲也来&接力&帮忙2个月。2个月,似乎是目前为止老人家在澳大利亚居住的极限,&之前他们都只来两三个星期,要不是为了带孩子,还住不了这么久。&
蔡小姐说,虽然她很希望父亲和公婆移民过来享受天伦之乐,但老一辈子的生活圈都在国内,饮食不习惯,她不能强人所难&因为即便是她自己,都难舍故乡。&前阵子,老公听朋友说美国经济复苏,同样的工种工作机会更多,交税也少(丈夫在澳的缴税率为35%),考虑要不要去美国。我说随你便,我去哪都无所谓,反正离开了广州,哪都不是我的家。&蔡小姐说。
曾经,蔡小姐担心4岁移民过来的女儿不适应澳大利亚的生活,跟不上当地的学习节奏,但几年过去,女儿已经&成只鬼甘&(广州方言,意为和外国人一样),老人家的身体反而成为夫妻俩最担心的问题,&赡养父母是我们这些移民的死结,解不开。&她说。
澳大利亚唯一华人矿工陈诚:远离父母后,发现太远了
陈诚2004年底前往澳大利亚读研。但当他顺利毕业,成家立室,在澳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后,80后的他回头一看,自己已远离父母。如今,即使他希望说服父母跟随移民,父母也不太愿意。
出生成长在湖北洪湖的陈诚高考考上武汉大学,按父母意愿报读土木工程,如果不是出国读书的突然决定,陈诚估计自己现在应在武汉的事业单位上班。
2004年11月,陈诚飞赴阿德莱德大学,就读IT专业硕士。完成学业后,陈诚决定留在澳大利亚。陈诚曾替华人出租车老板管理过车队,也应聘过IT类工作,但天性好动的他并不喜欢这类&坐班&的工作。
2008年,在一次旅行中,陈诚和朋友前往离市区200公里的矿场参观游玩。当时正值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对矿料需求激增,澳大利亚采矿业迅猛发展。为提高产量,全球最大的综合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在阿德莱德的矿区正在扩建并大量招人。抱着好玩的心态,也冲着高待遇,陈诚投了简历。
被幸运录取后,陈诚在公司一干就是5年,时薪从最初28澳元到如今的38澳元,职位也从普通员工升至管理一个工作班的班长。&我大概是华人中目前唯一一个名副其实的矿工。&陈诚不无自豪地说。
矿工生活单调快乐
矿场上各部门各职位分工很细,陈诚属于精炼部门,具体负责将原料运输、精炼到出成品、打包送货的各个环节。需要操作诸如叉车等各种机械和管道,用他的话说就是&干苦工&。因此,他可以接触各种机械,和不同部门的人接触沟通,甚至不时因工作需要开车在整个大矿场上跑一圈,&这符合我好动的天性。&他说。
&矿场上的工作和外人的印象大不一样,&安全高于生产&是这里的原则。每一项细微的工作都有详细的规则指引,违规操作将被扣罚奖金。有一次,我需要将一块10公斤的板子挪动5米,按照规定,超过10公斤的物品需要两名员工一起抬,我看大家都忙,想想嫌麻烦,就自己搬了,不料放下时&哐当&一声响,不但遭批评,奖金也扣了。&陈诚笑道,&如果有一天早上,班上的一名员工擦伤手指头,那天整个部门就不用干活了,等着开会检讨工作程序上存在的问题,要预防工伤了。&
上矿场之初,虽然也遇到过文化差异大,语言沟通困难等苦闷&基层矿工多数是从当地或附近镇上招聘的本地人,文化水平不高,说一口乡下口音,而且矿上生活单调,很多矿工不是酗酒就是吸大麻,陈诚是其中仅有的亚洲人,很难与他们沟通。但在乐观的陈诚看来,这些并不是大问题,如今,他偶尔也在下班后和同事去酒吧&喝两杯&。即便是矿工特殊的工作条件:工作时间长&&两班倒&早上6点到傍晚6点;酷热难当&五六十摄氏度高温下也要穿着包裹全身的防护服&&在陈诚眼里,也是习惯了就好。岗位5天上班、5天休息的作息制度,让陈诚找准了工作和家庭的节奏。
住在刚买不久的房子,抚育着一双年幼儿女(女儿3岁,儿子1岁),陈诚坦言很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短期内不打算改变,&刚毕业那会,怎能想象自己有车有房?只要找准方向,尽最大努力,前路永远有惊喜。&他说。
纠结:不能替父母决定
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安顿好自己的家庭,父母就成为陈诚目前最大的纠结。前几年,岳母跟随移民到了澳大利亚,也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工作,有了寄托,而他的父母虽已退休,但迟迟未答应自己关于移民来澳的建议。
为了让父母多感受、多适应澳大利亚的生活,陈诚经常&鼓励&父母来澳长住,老人家最久住过1年。父母在澳期间,考虑到他们没有朋友,交往少,陈诚一有空就带他们出去走走,或到朋友家串串门,加上帮忙带带孙子孙女,父母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还不算太闷。
但对移民,父母始终没下定决心,毕竟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大,大半辈子的社交圈子也在国内,像陈爸爸,在国内还爱打打麻将,异乡生活还是不习惯。于是,更喜欢国内生活的父母反而向陈诚提议,不如将孩子送回国内让他们帮忙抚养,他们也有个寄托。而对陈诚他们这样的新生代父母来说,把孩子送走是不可接受的。
于是,问题就僵住,暂时也没什么办法。但29岁的他是独子,父母赡养问题始终要考虑,&对这个问题,妻子说了句话,很毒,但也很真实:到时,万一父母在国内生病什么的,我们也不能丢下工作、不顾孩子就立马回国照顾。&
当记者问到父母不愿移民怎么办时,陈诚无奈回应:&唉,我也不能替他们作决定,总要他们愿意。&好在父母尚未算年老,陈诚的难题还可以先拖着。(温俊华)
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为什么富人和名人都在办移民,不愿居住在中国?
导读:为什么富人和名人都在办移民,不愿居住在中国? lindan9997 文章来源 阅 1279 转 4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著名导演贾樟柯发微博透露:“昨天聚会才知道,在坐的十几个朋友除我之外,都办了或正在办移民手续,这让我非常震撼。”该微博引发诸多网友评价,部分网友调侃说:“贾导新片好题材,片名可参考《中国合伙人》,易一字即可:《中国散伙人》。”还有不少网友感慨说:“贫贱不能移啊!”
有多少人正在办移民?
据招商银行2011年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近60%接受调
为什么富人和名人都在办移民,不愿居住在中国? lindan9997 文章来源 阅 1279 转 4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著名导演贾樟柯发微博透露:“昨天聚会才知道,在坐的十几个朋友除我之外,都办了或正在办移民手续,这让我非常震撼。”该微博引发诸多网友评价,部分网友调侃说:“贾导新片好题材,片名可参考《中国合伙人》,易一字即可:《中国散伙人》。”还有不少网友感慨说:“贫贱不能移啊!”有多少人正在办移民?据招商银行2011年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近60%接受调研的千万富翁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而亿万富翁(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中,约27%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而据日本《产经新闻》此前报道,指出中国富豪们的资金与欧美银行的资金一起“像能预知大地震的动物一般”逃离中国。“你移了么?”不知何时起,移民成了餐桌和聚会上无法回避的话题,声浪逐天。新世纪十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成就了迅速壮大的富人阶层,但社会的不安全感、群体对钱权的狂热追逐以及教育体制的严重失败,让此时的他国,似乎成为逃离的最好方向。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中国外海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如今,对于几乎所有一线城市中产阶级而言,一个集体感受是,每个人身边都有起码一个朋友正在或已经办理了移民。越来越多的人,以奋斗的名义,以未来的名义,而选择了移民。原本应该是一个社会支柱的财富和知识精英,纷纷选择远走他乡。他们带走的,不仅有他们自身数十年发展所累积的智识和财富,更严重地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带走了这个社会的灵魂,带走了那种激励个体奋发向上并努力改造社会的精神。面对富豪的迁移,我们不要把爱国联系在一起,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为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富豪,不愿居住在中国。一,教育环境好,利于子女成才有这样一句描述青岛的老板们移民的话:“青岛10个老板中有3个已经移民,有4个在移民的路上,还有3个打算移民。”有超过58%的投资移民表示:子女教育是他们移民的首要原因。相对于国外,国内的孩子整天在重复做一些他并不感兴趣的计算题,整天处于压抑中。学校和老师根本不教他们如何做人,只是一味地学习。从小在各种辅导班和学习作业的压迫下,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可贵的创造力。而移民们希望他们的孩子移民后可以去探寻到内心的自由度,而不是急功近利,中国的教育体制缺乏人性化的考虑,现在很多老师都在课外办学习班,提前讲后面的课;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国内教育亚文化的影响下,过早学会察言观色,说一些违心的场面话;他们希望这一代人在社会大环境下无法改变的悲哀,不要再将它延续到他们的孩子身上。比如,在国外读大学,学习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压力,可以分出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方面,外籍学校在孩子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更注重对于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西方式教育更倾向于把孩子教育成感情丰富,而且能够学会真实表达真实的个人,而并非一味强调某些功课的应试成绩,这种不那么急功近利的教育,更容易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在国外,比如在新西兰,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义务免费教育,即使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孩子也可以自己申请学生贷款,以后再免息偿还,即便一个孩子读到博士,他也可以领取不低于正常工薪阶层的薪资,就是说他即使是依靠读书深造,都能养活自己。二,为了国外健康的生活环境大多数移民国外的企业家,很多都是喜欢上了国外的一种生活环境,更是为了在国外“养老”。比如食品质量、空气质量等都比国内要高。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部分富豪的一块心病,比如:关于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和关于地沟油的新闻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国外的医疗体系更完善,很多有钱人愿意花钱买健康。国外的医疗体系比国内要好,这个是一个无需争论的事实。有人曾这样说:“在加拿大,国家比较成熟了,十几年不变一变,哪里死个人,都是天大的新闻。最受新闻欢迎的内容就是娱乐至死。政治也娱乐。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天大的事都是小事。永远想象不出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在中国,变化太快,每天一个样,每个新闻都让人爆炸。”三,投资环境与安全因素一位移民加拿大的人曾说其选择移民的原因:一、国内的投资环境不好,你想投的他不让,他让投的不挣钱;二、各种税费太高;三、现在贫富差距这么大,说不定哪天又要均贫富,太没有安全感了。另外,国内的投资环境不好,很多都是要人际关系来解决,隐形的东西太多。为了做成一笔生意,除了要在正常竞争秩序上劳心费神以外,还要另外动多少歪脑筋,才能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如果相关政策能够更加完善,保护企业家的切身利益,竞争机制更加透明,减少潜规则带来的不安全感,谁又愿意背井离乡?与以往移民目的是追求财富相比,现在移民的人群不是为了简单的生存需求而离开,他们要追求安全感。也许他们都很热爱这个国家,也想在发财后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但渴望这个时代能尽快进行体制变革,给很多致富试图思源的人创造更适宜生存的阳光、空气、温度和水。不然就有可能导致致富者人人皆有罪的杯具。首富黄光裕的锒铛入狱是耐人寻味的――谁的罪与罚更多呢?社会仇富,政策又不稳定,有钱的人谁能有安全感呢?移民到了国外,可以享受到更为安全的保护,无论是经商还是从事其他行业,资产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有钱人也会担心,自己的财富会不会被怀疑来路不明?还有一个原因:很多人都有的“私有欲”,但是,这个想法在国内无法实现。比如想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譬如土地、房子。在国内,是无法满足个人的这种“私有欲”的。“房子说到底是租的,土地也只有使用权。个人是没有财富的完全支配权的,因为,都是公有的。四,移民后的其它优惠通过移民后的身份转变,很多老板在不放弃中国的挣钱机会的同时,还能获得在发达国家的种种好处。比如,在拿到发达国家的身份以后,来去很多国家可以免签证。获得外国国籍,或者拿到绿卡,对于富人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便利的出入各国的方式。相比中国护照的13个免签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的免签数量分别为125个、120个、130个和122个。许多移居美国只为持有绿卡、以便自由往返美中两国的大陆新移民,数年后,都十分自然地希望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护照享有的全球最高礼遇—-免签证前往世界150多个国家。华人有旅游、探亲、商务需要的国家基本上都在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和地区名单附上。与此相反的是,目前持中国护照前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包括归属中国特区的香港、澳门等地,都要申请签证或入境许可。移民带“移”走了什么?相对少数的投资移民之外,技术移民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近十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近60名教育背景良好、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的中国中产精英同时向加拿大移民局递交移民申请。也许,甚至焦点不在于“精英”或其“综合的理性”,而是,他们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国家在其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技术、能量、财富,乃至变革中再出发的信心。另一个庞大的数字是: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要想留住精英人才,关键在于留住他们的心,根本在于共建一个公平、正义、诚信、法制的生存环境。只有“软实力”强大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19楼7楼18楼
为什么会沉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忘本了!4楼17楼现在那个高校搬到了一个省会城市,教师队伍里有很大比例是留过学回来的。还有了老外。不是专教英语口语的那种,是真正有专业知识的老外,好像有老美。这也许是知识分子对于移民的一种态度变化吧?至于富人,接触不到那个层次,不知道那伙人的想法。大学毕业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想出国。我知道其中一个是在美国定居了,几乎不怎么和我们联系了,不知近况如何;有一个努力办技术移民几乎十年,最后在国内找了个工作,现在过得也不比我们差。还有一个在新加坡干了好些年,作为某银行的高管回天津拓展业务了。这是我经历的不多周边人移民的情况。其实富人和名人,不见得是一个民族的精英。前头不是还有一个网络上红极一时的凤姐吗?她有多少钱不知道,但绝对算“名人”。这样的人移民出去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对于移民,其实我不是很理解:至少,80年代以来,鲜有听说国内不得志,出国后牛逼的世界知名的家伙。一般来说,出国多年的人,混的不见得比在国内的时候高一个境界,只是因为那边薪水高,小日子似乎比国内过得好些。不过到了现在,好也有限了。其实对于中国人,移民相对来说算一步险棋:我们没有犹太人那么牛逼,出去到大多数国人向往的西方国家,身上那个“来自共产国家”的光环就怎么都低人一等了。华人在西方更成功的,要么是二代,要么来自港澳台。在一个奥巴马说两句以色列不地道就可能被轰下台,骆家辉不得不以反华的面目取得政治认同的年代,中国人移民到西方国家,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