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容易,申请美国芬兰博士比较容易申请到底有多困难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终身教授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betaver的回答(5票)】:
在,终身其实指终身聘任,即academic tenure,终身聘任的教授享受法律保障的不被解聘的合同。一般而言,美国任何学校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是终身教授。成为终身教授的步骤一般是这样的:博士学位(非必要)进行博士后研究被聘为tenure-track类职位,如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这种职位有些已经可以带博士了(理工科有可能有自己的实验室了)。这种职位的目的是通过一定年限(一般2-5年)的努力,争取被学术委员会认定有资格拿到终身聘书。拿不到的很可能直接走人或被推荐到水平更低的学校。在名校,助理教授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干3年出不了领域内顶级的成果一般就得走人。在低一点的学校,拿到终身教职还不算非常难,毕竟学校也需要一定数量的长期员工。因此终身教授的水平更取决于聘任的学校,以及个人的研究能力。
请记住,任何头衔高低都没有真正的成果可以看出一个研究者的水平,助理教授不一定比正教授差。 但如果和中国的比,我们的大学没有聘任的概念,只要被录用的教授就从讲师开始一步步评职称,就算什么也不做,退休前能混到副教授是肯定的。体系不一样就没有了可比性。
另外,有一种荣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Emerita),是有些大学授予退休的正教授或退休的杰出教授的。而这些人一般是有影响力,并且退休后还与大学有较密切联系的人。
再另外,还有讲席教授的概念,如果你愿意听,我下次说。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什么是免费评估?
填写免费评估后,中美网老师将对您进行个性化的分析。我们承诺,24小时内,我们的老师会将专业的意见给到您。
51offer旗下网站
51offer旗下网站
> 我和学长们的留学故事:美国读博到底有多恐怖?
我和学长们的留学故事:美国读博到底有多恐怖?
中美网&&&&&&来源: 转载&&编辑: Alice
编者按:但是,也许是因为我工作过,并且工作不尽如意的缘故,我倒觉得读博不像老师描述的那样糟糕。如果不在心里预设一个“读完博士就可以风风光光当教授”的期待值,也许就不至于太失望。
我至今还记得,当告诉老师我想要申请博士时,桌子对面的教授以很怀疑的表情盯着我看:“你确定你真的要读博吗?”
心里颇有不忿,我问:“您是觉得我不能读博吗?”
“我不是那样的意思,”老师答,“但就好比,一个人打算出家,师傅总还要把他推出门去,如果那个人依然执著地回来,师傅才会帮他剃度。”
我被这个比喻结结实实地寒到了。
“如果你决心走学术这条道路,你先得确定你是不是很能忍受孤独……你可能会花三个月的时间坐在屋里,每天只是对着电脑,没日没夜地写、写、写,而无法跟任何人说话。你的博士论文,你将来的学术著作,恐怕都会以这种方式完成。而你花了那么大心血写出来的书,很可能除了你自己的老师,或是你将来的学生以外,根本就没有读者。说不定你还得亲自去拉赞助,否则就得自己掏钱出你的第一本书……当你终于博士毕业,很有可能你找不到工作,只好做博后,一做就是三五年,却始终没找到教职……而当你找到教职,你又会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根本挤不出时间做自己的学术;你没时间写书,又影响到你的终身教授资格的评定,于是若干年后你不得不灰溜溜地走人……如果你觉得所有这些情况你都能接受,那么,你开始申请吧!”
结果我还是申请了。
那位老师描述的博士前景十分悲惨。而我也知道她并不在夸张。现在的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博士,更何况是人文博士。就像在国内,大多数一流高校的博士,毕业后得去二三线的城市教书,美国也是一样的情况。很有可能你在纽约读了一个满是光环的博士,毕业后就去支援西部,风吹草低见牛羊了。也许十五六年后,你著作等身,终于被名校聘为终身教授;也有可能你就此一蹶不振,从此永远在大草原上看夕阳……
看夕阳大概算是比较好的情况,说明你终于在学术这条路上坚持下来了,并且生活惬意。我知道更多的,是花了七年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就此结束学术生涯的。耶鲁东亚系修魏晋文学的一位师兄,毕业后去孟加拉支教,我不知道他还打不打算回来。斯坦福做憨山德清的一位师姐,毕业后结婚生娃,直到现在仍在家里带孩子。诚然,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未尝不是个好归宿。
也有非常幸运的情况。比如耶鲁做上古的那位老师,普林斯顿博士一毕业就成了耶鲁教授——原因是在他之前的那位教授,在耶鲁呆了七年,仍然没有拿到终身教职。
申请博士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对于外国学生。因为有东亚系的学校本来就很少,而每个学校每年一个方向最多录取一个人,中国文学往往只录取一两个人,所以,整个美国的东亚系加起来,一年中国方向的录取人数恐怕也不过十几二十人,这其中还有许多是做佛教、做西藏的。
另一方面,为了考虑学生整体的种族构成,一个学校不会一味录取美国学生或中国大陆学生。像我的导师,虽然做的是中国上古,他的学生分别来自台湾、德国、韩国和美国;我很怀疑我之所以被录取,有可能就是他正好想招一个中国大陆学生。并不独我的导师如此。耶鲁那位做现当代的老师,她的学生分别来自新加坡、香港、大陆、台湾、美国,每一节课的课堂,都像在开全球华人的国际会议。
伯克利东亚系仍是美国人占多数,但这美国人的种族构成仍十分奇特:犹太人、拉丁裔人、美国华裔,还有两个坐轮椅的残疾人。唯独缺黑人。所以我怀疑,如果黑人学生有学中国文学,申请起来一定所向无敌。与之相比,中国人的申请是毫无优势可言的——因为来自中国的申请太多,而美国本土的华裔又格外多。相对而言,日本人与韩国人不但绿卡比中国人容易拿,博士也更容易申请。甚至,在我博士面试时,老师问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系里有老师反对东亚系过多招收中国学生,你怎么看?”
被录取需要的不仅是实力,还得知道怎么去把握机会。我听到无数个例子,就是学生在被博士项目录取之前,就已经通过学术会议与老师有了一面之缘。仅是实力、机遇也不够,还得会迎合。即使你提的想法再高明,如果没有能与你契合的老师,你仍不能被录取;另一方面,即使方向契合的老师,你还得讨巧,得提出让人觉得“有意思”的题目。哈佛东亚系一位做唐宋政治的台湾师兄,第一次申请哈佛提的题目很正,是关于官场中的改革派与反对派,被拒;第二次申请,他连Writing sample都没有大改,只是将题目换成了“官场中的幽默”,结果就被录了。
但对于大多数申请东亚系博士的中国学生,哈佛的做法是将他们搁进MA项目里。在哈佛读硕的朋友W跟我描述哈佛东亚系MA的状况:“非常恐怖,真的,非常恐怖。”她指的恐怖是说项目本身的竞争激烈。因为美国本土的本科生都直接读博,这个MA项目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非美国人预备的博士预科;已被录取的学生已然是华人中的佼佼者,却还要面临再一度的选拔。二十多个学生,最终只有三五个人能被留下来。有时,与你方向一致的那位老师,在上了一两节课后,就会以非常明显的态度,告诉你是否合适。W讲述她上过的某节课,教授B对于他满意的学生,一直是“很好”“很有意思”的夸奖;而对于另一个他看不上眼的学生,则一直质问“你真的觉得……?”“难道你没读过……?”被喜欢与不被喜欢的,一目了然。
美国读博非常辛苦,借用别人的话,就是要“掉一层皮”。我时常听到耶鲁化学系的博士生抱怨如何如何被老板压榨,说连假日都没有,一直给老板当廉价劳动力。文科博士有寒暑假,但暑假也多被会议挤占。学期中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因为自己要修课,还要做助教,又还要准备极费心力的博士资格考试——何况,年纪也不小了,还要成家,结婚生子,养活家人。
所以,也有中道而弃的中国师兄,从东亚系退学,改投了法学院。美国学长指责这是以东亚系为跳板,以此想在。可我却觉得,他放弃不是因为他真的不爱文学了,是因为他真的得养家。
但是,也许是因为我工作过,并且工作不尽如意的缘故,我倒觉得读博不像老师描述的那样糟糕。如果不在心里预设一个“读完博士就可以风风光光当教授”的期待值,也许就不至于太失望。当然,也有可能,七年后你毕业,你的同学都已衣锦有成,人前光耀,而你仍是年纪一把身无分文——那也没什么,不要去同学会不就结了。
现在回头看我自己的申请,觉得我选择读博,恐怕也不是因为对学术有多少“非此不可”的热爱,更多好像是“不想工作,那就读博好了”。有时写论文写到一半,会忽然质疑:这真是我想写的吗?甚至,这真是我想做的事吗?即使这的确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并不能做到最好,它还值得我这样费劲地去做吗?问着问着,自己就陷进一个怪圈里。
可这世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事?
唉,人生是条不归路。
美国衣食住行,请关注;美国生活,请关注
更多关于我和学长们的留学故事:美国读博到底有多恐怖?的文章
上一篇:下一篇:
关键字:&&&
相关学校:&&
美国大学搜索
美国大学关注排行
2013美国大学排名榜
美国大学专业排名推荐
填评估表 --> 24小时内获得专业意见
17-03-21&帮助&董志勇&申请&17-03-01&帮助&孙芮&申请&17-02-27&帮助&&申请&
本月最热文章
我们的网站:攻读德国博士有多难vs攻读美国博士有多难
核心提示:攻读德国博士有多难vs攻读美国博士有多难攻读德国博士有多难?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金宏在今年的“两会”上说:我们的博士太容易毕业了!曾引起热议。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是极不容易的事,像传说中攻读...
攻读德国博士有多难vs攻读美国博士有多难攻读德国博士有多难?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金宏在今年的“两会”上说:我们的博士太容易毕业了!曾引起热议。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是极不容易的事,像传说中攻读德国博士学位难如上青天,那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我们来说说德国大学免费、学位含金量高,这对中国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取得德国博士学位,无论留在国外就业还是回国找工作,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不少人很想了解如何申请和攻读德国博士学位。但传说中攻读德国博士学位难如上青天,实际情况怎么样?拿下德国博士学位究竟有多难?难在哪里?本文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一、攻读博士学位的门槛很低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门槛很低。只要找到合适的教授,取得他的同意就OK了,而且没有学期限制,也不一定非要会说德语。一般而言,德国教授都会说英语,如果英语足够良好的话,就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专门学习德语。入学容易,这是德国大学的特点,无论攻读硕士还是博士学位均如此。德国没有中国式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多数教授只看申请材料,包括研究计划、硕士学位证书、学习成绩单和推荐信。其中,研究计划和推荐信分量最重。如果研究计划符合教授胃口,而且想法和内容足够新颖,录取的成功率就很大。推荐信是德国教授下决心的依据。如果推荐者在本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则被录取的几率将大增。同时也有部分教授会通知申请者前往德国面试,面试内容主要是考核申请者的学术素养和在本领域的知识,了解申请者是否具有学术创新能力。某些专业还需要参加教授的一个课程,随后准备一篇20-30页的论文。教授会要求申请者在规定的日期做一个报告,同时回答问题,时间大约45分钟。论文成绩占三分之二,报告成绩占三分之一,但需至少达到3分以下才算通过(德国成绩为5分制,1分相当于中国的90-100,2分为80-90,三分为70-80,依此类推)。有时教授也会要求申请者与其科研团队交流,考察申请者与团队的学术互补性及融合能力。在此情况下,教授的科研助手也具有关键的一票。一旦德国教授做出录取的决定,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大门就算打开了。签证不是问题,德国大使馆从不会在此类签证上刁难申请者。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更需要关心的问题是经费来源。可以申请中国国家奖学金,也可以申请DAA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或洪堡等奖学金。此外,也可以和教授协商,让他提供一定的经费。当然,拿他的钱就相当于替他打工。理工类专业得到教授经费的可能性比较大,文科类就相对比较困难了。德国教授一般都会有很多项目,每个项目有一个或多个博士位置,一旦被接受,就像工作组里的其他雇员一样,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约欧元,这个位置的给予由负责项目的教授来决定。二、5-7年拿下博士学位很正常,语言问题是主要障碍虽说德国博士生规定的在读时间为3-5年,但能5年毕业就算是高手了。对外国学生而言,5-7年拿下博士学位很正常,也有8-10年才能搞定。之所以外国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主要是语言问题。能够把外语说清楚就不错了,还要理解学术文章并且用学术语言表达出来,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另一个原因是德国对科研创新的要求很高,拿不到一手资料、没有独创性的研究,博士学位想都别想。中国学生到了德国后,一般要补修几门专业课程,也有的直接进入研究。专业课程学完后,文科学生的第一个功课是确定论文题目。一般而言,导师会问你对什么问题比较感兴趣,自己想写什么题目。如果你提出的题目得到导师的认可,导师不会轻易让你改变,这样的好处是你对自己的题目具有认同感,因为是自己定下来的而不是导师强加的。而如果自己没有特别具体的想法,或者教授觉得你提的题目不妥,他就会给你一个题目,或者让你在几个题目中挑选一个。现实的方法是做一些比较方面的研究题目,即在一个具体的领域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情况。其好处在于能够发挥相对于德国学生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因为单纯写德国的题目,中国学生没有德国学生所具备的优势,毕竟德国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对该领域的研究会更深。真正的比较研究是很困难的,最大的问题是两边都没有写透,容易流为肤浅。当然,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往往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视野比较开阔,对于两国情况的理解都更为独特,能够摆脱只研究一国时所受到先入为主的约束。不过,如果外语水平足够好,还是专注于德国问题比较好,这样的博士论文含金量更高。现在用人单位都明白,如果写的是德国课题,说明这个学生敢于硬碰硬,不是绕道走。当然,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三、一篇论文没有三五箱一手资料垫底,不可能写出来论文题目确定后,就开始了漫长的论文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能给予多大的指导和帮助呢?一般来说,如果博士生自己不主动去找教授,教授一般不会过问其研究的进展并给予具体的学术指导;在实际过程中,博士生得到导师指导的多少,和其有多少机会与教授接触有直接的关系。德国的教授除了秘书以外,还有一些助手,助手同时也是博士生,有独立的或者和别人共用的办公室。这些助手都有自己的任务,例如,教授自己开一门课,在教授出差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讲课时,这些助手就替他上课。此外这些助手还开设一些辅导性质的课程,帮助教授的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内容。对于这些担任助手的博士生来说,因为他们经常接触导师,所以有机会和教授就自己的论文进行一些讨论,得到一些具体的学术指导。而对于不担任教授助手的博士生来说,得到教授的指导就受到很大的限制,他们要见教授,需要通过其秘书安排时间,由于德国教授一般都是把一周的课程都安排在一天以内,而且其居住地和大学所在地经常不在同一个城市,这样一来,博士生见导师的机会就很有限;实际上,在写论文的漫长过程中,没有助手职位的博士生很少见到导师;很多博士生都很难和导师见面、进行学术交流。总的来说,博士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与导师的交流很有限,这种现象甚至会让人觉得导师有点名不副实,但是对于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博士生来说,由于导师不过问其研究进展情况,从而享有充分的学术研究自由;而对于不是特别善于独立研究的博士生来说,这种体制无疑是比较不利的。论文写作的第一个功课是资料搜集工作。每个大学图书馆资料都很丰富,但仅仅是围绕图书馆搜集资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深入到第一线查找原始资料,比如到国家档案馆、各种基金会数据库、企业资料、个人珍藏文件或实地考察、访谈等。总之,资料越具体、越详实、越一手,论文就更容易通过。一篇论文没有三五箱一手资料垫底,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对理科工科学生而言,难度恐怕会更大。不仅需要扎实的科研资料,更需要个人的实验数据来支撑。一位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这样感慨:“来德国整整四个月了,酸甜苦辣难于言表,先说下本人的背景吧,国内顶尖大学的应届硕士,国内学校学科实力位于国内第一,硕士期间累计发表SCI论文4篇(第一作者),国内SCI综述1篇,国家一级期刊论文1篇,个人专利一项,本科毕业于省属211大学。来德国后,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问题,在很多场合,比如开小组会,还是说德语多,英语少。德国的博士学制是一种学徒式的体系,对于德国人来说就是临时的工作,或者说半个位置,德国导师正常情况下不会给出非常细致的指导。如果不能快速进入状态博得国外导师的重视,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另外一位博士研究生这样写道:“老板带了3个博士,做的都不一样,学生之间彼此很少交流。每周三下午都要有1个小时和老板谈话,说一周做了啥,老板有时会给意见。每学期系里的老师和博士都要作报告,报告在每周一上午,大家都用英语,傍晚是外面的老师的报告,很多是德语,完全不懂。仪器比国内少,还好我目前做的项目最需要的仪器还是有的。我一般每天8点半起床,9点半到实验室,下午5点半回家。有单独的办公室,配的苹果笔记本,也有网络,文具之类是免费的,需要就去秘书那里拿。”总而言之,中国学生在德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语言不够好,不仅看学术文献费劲,与教授或同学沟通也会障碍重重。由于教授不仅需要授课,而且还有诸多的科研项目,所以辅导学生的机会很少,除非这个学生主动和教授联络。教授主动和学生联系,恐怕这样的事情太少见了。因此,中国学生必须改变被动习惯,主动和他人联络。博士论文得到通过的关键是创新。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真正的学术创新越来越困难,因此,更好的办法是深入到某个专业领域,往细微之处钻研。课题越深入,别人质疑的可能性就越小,毕竟多数人并不了解太深的情况。如果在某个细微的领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那就再好不过。四、成绩好坏与日后的发展很有关系漫长的论文写作会淘汰不少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0%的学生会因为过程的艰难而放弃继续攻读学位,能够留下来的学生意志力都比较顽强。论文可以用英文,也可以用德文写。论文完成后,提交给教授,一次就得到教授首肯的几乎是凤毛麟角,被打回修改五六次常见,修改十次八次也很多。有的教授主要看观点和论述,有的教授则很仔细,一个标点符号不对或脚注尾注不规范都有可能被退回来。可以肯定的是,为了这篇博士论文,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要么不是消瘦几公斤,要么就是身心疲惫。经过漫长而艰难的修改,终于向导师提交了论文终稿。导师收到论文以后,一般会用三四个月的时间仔细审读,写一份评语并打分,之后再将论文与这份评语一起交给另外一名教授,由其出具第二份评语,并对论文打分。一般来说,第二位教授尊重导师的意见,给的分数和导师的一样,只有在第二位教授的意见和导师有重大不同的时候,两个成绩才会有所差异。第二位教授出具评语以后,系里就定下答辩日期。答辩的内容与论文没有直接关系,考生拿到几个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或案例,然后准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口试的流程和国内的论文答辩差不多,首先是考生做一个30-45分钟的报告,介绍自己的主要观点,目的是体现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是公开的,不能提问。之后回答主考教授提出的问题。总共为时大概一个小时,最后主考教授内部讨论,决定考生的成绩;一般来说,如果两份评语中的成绩都是一样的,那么口试对于综合成绩没有影响;如果两份评语中的成绩相左,则由三名主考教授讨论决定博士生的最后成绩。博士论文和口试的成绩,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一般来说,不合格的成绩很少出现。比较普遍的成绩是良和合格,得到优的博士生很少。成绩好坏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好的成绩也是对科研能力的肯定,特别是对于有意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博士生,好的成绩在求职时起到关键的作用。论文答辩通过后,就可以开香槟庆祝了。此刻的心情,可以用一句话描述:翻过这道山头,就是另外一片风景。读美国大学的博士有多难?经常有人问我读美国大学的博士难不难,到底有多难。不亲身体验很难说清楚,既然问到了,我就说一说。首先你得明白,在美国大学读博士期间,不管你是在城市繁华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是在风景秀丽而远离城市的伊萨卡小镇上的康奈尔大学,系里或教授给你的资助足可以满足你在当地的基本生活,当然包括养一辆车,甚至还可以把爱人和小孩养起来。系里或教授给你的钱,或是校友捐赠或是教授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美国各大政府机构,如国防部(Departmentof Defense,简称DOD),能源部(Department ofEnergy,简称DOE)、海军或空军的研究室(U.S.Navy或AirForce)、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国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NIH),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Foundation)或大公司(如Intel、Microsoft、TI、Google、GE、BoeingCompany、Oracle、Qualcomm、Agilent、IBM、AnalogDevice等)申请来的。他们不会白出这些钱的。他们招收和培养你的目的有三:一是在校期间帮助他们]教学和做研究出成果;二是毕业后你能有更大的发展,成为名人,为他们争光;三是你以后有成就了能为他们]捐款、捐物,从而支持大学的发展和延续,形成良性循环,尤其是那些私立大学,要自我生存和发展。那怎么才能让你出成果、成为名人和有成就呢?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严格要求了。首先你要学习21-30学分的课程,也就是7到10门课,课程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选,但有时还得听教授的。课程的难度要比国内大得多,作业之难、量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还要独立完成,想商量也找不到人,因为下课后各奔东西,又没有统一的宿舍。晚上1,2点以后睡觉基本就是习惯了。要是TA的话你还得给本科生辅导、指导实验和判比国内难判的作业和试卷,因为作业没有固定的答案;RA则第一年就得进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或进行实验室轮转。你的学习成绩一般要达到GPA3.5以上,TA和RA工作也要得到满意的评价,否则就有可能被随时eliminate(淘汰)。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规定是A student receiving thegrade of C in one academic course(for 3 or more academic credits)isconsidered to be on departmentalprobation(学生只要有一门3学分或以上的课程成绩为C,系里应定真为缓读)。课程一年完成后就是资格考核QualifiedExamination,几个教授组成一个委员会(Committee)对你进行全面的考核,一般是口头问答式考核内容包括你学到的知识和研究方向,一般有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和一到两个相关的方向。主要看你后面有无能力完成博士所应完成的研究工作,若Committee认为你不能,一般系里会给你个硕士,赶快给新人让位,众多的新人还排着队呢?但若通过了QE,你就成为真正的博士研究生(PhDCandidate)了,后面就是一般4年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你甚至没有白天黑夜,节假日,你要利用假期到著名公司或实验室实习,汲取营养,你要带着成果搭飞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称为发表会议论文(ConferencePublication或Presentations或SeminarTalks),为你的教授摇旗呐喊。光会摇旗呐喊还不行,你还得拿出真刀实枪,在国际认可的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当然要有教授的署名。当有良心的教授认为他(她)给你的钱离了相应的回报,而你也有了一定的造诣的时候,也就是走在了你所选择的研究领域的前端,你才可以呈交博士论文,进行答辩。若你能干,个别教授不想让你走,多用你一两年,也是常有的事。有些大学认为获得博士学位者应能担负起大学教学工作,毕业前要完成一到两门大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作为锻炼,你要备课和写课件;有些知名大学要培养你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不能只会听说读写几个英语专业词汇,你必须就像美国Native一样熟练掌握美语,因此要求研究生在毕业前通过学校组织的英语考试,110分以上的托福大牛也得小心点。总之,你不付出千辛万苦,休想得到光辉灿灿的博士头衔。偶有学生坚持不到博士毕业就撒手人寰了。难怪有人戏称PhD为PermanentHealth Damage(永久健康损害)。一位美国大学教授建议想读博士的人,要问自己5个问题:①我是否深爱我选择的学科,即使它不可避免地使我遭受挫折?②我在智力上是否喜欢求知,也就是这种人一一需要知道事情是怎么实现的、为什么不能实现和如何更好地实现?③我能否坦然面对一大堆争论并捍卫自己的观点同时利用批评使自己进步吗?④我能否独立工作并有团队精神,从而把事情做好?⑤我是否愿意做出与个人无关的某种贡献,即使我工作的深远影响在数年后才被承认?另一位美国大学教授对博士生的要求是①要取得希望的成果,你应比同伴更努力地工作,但你也要有效地工作。②课堂学习好是重要的,但不是没有更多研究成果的理由。③你应成为成功的研究者,因此,你应有高度的积极性。④从第2年起,你至少每年应发表2篇论文,论文的高质量也是高度期望的。⑤没有更多研究成果就没有更多假期。话还得说回来,读博士难不难还得看个人和专业,有的人适合读博士,读得很轻松,乐在其中,论文、成果一大堆,既是这个杂志的Reviewer又是那个期刊的Reviewer,cv老长,甚至还组织学术会议,一不小心成果就获得了大奖,博士还没离毕业就被某些大学盯上了,成了知名大学的教授甚至院士,有的人则读得很苦很累,折腾个7、8年,才能勉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读不读博士,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定,最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女孩困难怀男孩容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