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从地()什么样的秋天填写词语合适词语

您现在的位置: >>
>> 描写人行为顺从的歇后语
描写人行为顺从的歇后语
来源: 时间:
背方桌下井―随方就圆【注释】就:顺从。背着方桌下井,井是圆筒状的,故谓“随方就圆”。比喻顺从或迎合别人的意思说话办事。【例】我怕她又大发脾气,只好“背方桌下井,随方就圆”地跟着她走,按她的眼色办事。缝衣店里的营业员―左也衣,右也衣【注释】衣:与“依”谐音名指无论如何都顺从。【例句】“行,我办因就领大军同志去,去找他们!”媛妮就像缝衣店里的营业员―左也衣,右也衣。仿佛,即便是美索要天上的星星,她也会马上去帮她摘下来。(张作为《原林深处》)好媳妇抓豆芽―你说几根就几根【注释】好媳妇:指听话的媳妇。听话的媳妇抓豆芽,让她抓几根就抓几根。指非常听话,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例句】你是队长,这活儿怎么王,你说了算。我是好媳妇抓豆芽,你说几根就几根。鸡啄米―不住地点着头【注释】指极为赞同别人的意见或行为。【例句】“是,是,好极啦!嗬,嗬,哈哈!”伪军大队长张木康馅媚地笑着。张书生鸡啄米一样不住地点着头,用发抖的手指竭力装作自然地摸着小八字胡子。”(雪克《战斗的青春》)拉磨的驴子―团团转【注释】指极为顺从,百依百顺。【例句】杨桂子在这家小饭铺有股份,而且跟掌柜的和掌勺的都有一露水姻缘,只要她一声令下,两便拉磨的驴子,团团转,争先恐后讨她的欢心。(刘绍棠《+步香草》)老母猪吃貂黍―顺秆子上来【注释】顺着别人的意思做事,说话。【例句】张献忠把胡子一甩,眼睛一瞪,桌子一拍,大声骂道:……自古至今,哪有酬神唱戏戏台子搭在神屁股后?老子故意那么说,你们就对我来个老母猪吃貂黍―顺秆子上来了。照这样下去,咱们这支人马非砸锅不成,打个屁的天下!”(姚雪垠《李自成》)老母猪吃林秸―顺秆爬【注释】林秸:高粱秆。爬,扒。老母猪吃林秸,顺着林秸秆扒,故为“顺秆爬”。指顺着别人的意图行事。【例句】凡事只要说的正确,得罪人我不怕。我不能像你那样,不管别人对不对,总是老母猪吃袜桔,顺秆爬。【例句】“咱们又不真是牲口,到底还是人呀!咱们做啥像一只上了笼头的马,哼也不哼的做到头发白。”(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磨道的驴―听喝【注释】驴进了磨坊上了磨道,只有老老实实听吃喝干活,故为“听喝”。比喻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例句】提队长,我也是磨道的驴,听喝的。不过我可以担保,我没有命令部下开枪杀过一个人。(李荣德、王颖(大雁山》)磨坊里的驴―听喝【注释】磨坊:磨面粉等的作坊,也叫磨房。指听从别人的意见。【例句】陈怀兴满想在试验后松快一下,一听大伙还要接着千下去,心里十分痛快;戴继宏看到他那种诚恳态度,遇事尊重自己的意见,就不好再去顶撞人家,因此也就无所谓地说:“咱磨坊里的驴―听喝。”(程树棒《钢铁巨人》)【也作】①磨房的驴―听喝;②磨房的驴―听喝声;③磨上的驴―听喝儿的上了笼头的马―哼也不哼【注释】笼头:套在骡马等头上的东西,用皮条或绳子做成,用来系缓绳,有的挂嚼子。指依照别人的意思做,不反抗。文章标题:《描写人行为顺从的歇后语》相关阅读第七章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 ? 第一节 民间谚语 一、民间谚语的含义、范围及其作用。民间谚语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有 特点的体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 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有的 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训的意味。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源远流长,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 我国先秦的《易经》、《诗经》、诸子 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古老的史诗中,都保 存和引用了许多古代人民的谚语。后魏 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农书》、元 代的《农政全书》和《田家五行志》、 明代的《古今谚》、清代的《古谣谚》 等书中,不同数量地收录了我国古代谚 语。每一时代都有谚语产生。 第一节 民间谚语? 什么叫谚语,古人作过各种解释“谚,俗语也”(《礼记》);“谚, 传言也”(《说文解字》);“谚,俗 所传言也”(汉书? 五行志)“谚,俗之 善谣也”(《国语》)“谚,直语也” (《文心雕龙》)。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 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生 活经验的语言艺术。它是一种有教育意 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 关于谚语的概念和范围,一些研究 者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解释,狭义 指上面所说的那种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言; 广义既包括“俚谚”也包括“俗语”, 即所有流传在民间的脍炙人口的传言都 在谚语的范围之中。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与歌谣的区别点在于:谚语重哲 理,不重抒情;重讽诫,不重生活描绘; 重传言,不重歌咏;重概括,不重铺陈 叙述。? 谚语的作用在于向劳动人民传授生产 知识和生活经验。它在指导人们分清善 恶是非、鼓舞斗争意志、培养高尚的道 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而且将继续发 挥着主要的作用。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二、民间谚语的基本内容 (1)认识自然和总体生产经验的谚 语。? 认识自然和生产经验的谚语,具有 宝贵的科学价值。农谚是其中的主要部 分。农谚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 家禽饲养等各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语 (2)反映社会斗争情况和经验的谚?谚语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多方面的 社会生活,形象地概括了阶级斗争的经 验教训。? 谚语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及其政府 的丑恶本质。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 谚语反映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谚语反映了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谚语还介绍了劳动人民的斗争经验。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 总结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的谚语 反映了人民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总离不开互相帮 助,共同协作,这就产生了集体观念和 互助精神。 第一节 民间谚语? 劳动人民的感情是最真挚、淳朴的, 他们主张对人要真诚相待:“有酒大家 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浇树浇 根,交人交心”;“宁交双脚跳,不交 咪咪笑”。? 谚语总结了许多学习和为人处世的好 经验,成为劳动人民的生活教科书, “要得惊人艺,须下死工夫”;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三、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 广泛、形体很简短的民间文学样式。这 种作品,大都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句 式整齐,音韵和谐,通俗易懂,耐人寻 味。? 精练是谚语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的精练是由它的概括生活和提练经 验的特点决定的。谚语是记载、保存、 传授各种经验的工具,是过去的不识字 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教科书,只有形式短 小,记得住,讲得出,用得上,才便于 创作便于接受的和使用。 第一节 民间谚语?谚语和歌谣对生活的概括各有不同。如《不平歌》“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 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种田的吃 米糠,磨面的吃瓜秧,炒菜的光闻香, 编凉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而 谚语在说明这种情况时,一般只选择一 两件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手法加以概括, 如“木匠家里无凳坐,卖油娘子水梳”; 第一节 民间谚语? 形象性是谚语的又一特点。谚语是哲理 的小诗,科学的小诗,又是充满形象的 警句诗。它的形象性是十分突出的。例 如:“宁交双脚跳,不交咪咪笑”刻画 了两个活生生的形象。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各种修辞 手法的运用来表现的,其中用得最多的 是比喻和对比。“贼来如梳,兵来如篦, 官来如剃。”用排比的句式,层层递进, 通过比喻把封建官僚对人民残酷的搜括 揭露得淋漓尽致。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的对比用得也很精采。矛盾的普 遍性是对比手法的基础。一切事物都是 对立统一的,如穷与富、善于恶、美与 丑、好与坏等。将这些相互矛盾又互相 联系的事物、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 照,就能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第一节 民间谚语? 整齐和谐是谚语的另一突出特点。除 少数单句或多句外,大都由两句组成。形式整齐,音调和谐,琅琅上口,易于 记诵,给人以愉快的美感!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大多为双句与其特殊作用有关。一般说,一句话不易概括复杂的内容, 多句式又易于拖沓冗长。唯有双句式整 齐和谐,又易构成对偶、对照、回环往 复,排比、复沓等句式以加强表现力。如“人薄土,土薄人”,再如“富人四 季穿衣,穷人衣裳穿四季”。 第一节 民间谚语? 谚语大都押韵,“不怕不识货,就 怕货比货”是相同字尾押韵;“鸟美在 羽毛,人美在勤劳”是不同字尾押韵。这是最常见的两种押韵方式。另外还有 “笑破不笑补,笑过不笑改”相同字头 押韵,“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 架,往日有气”押头尾韵,“浇树浇根, 交人交心”,头、腰、尾都押韵。 第二节 民间谜语? ? 一、民间谜语的含义、源流及其作用。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 式作品,它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 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谜,“从言,迷“(《说文解字》) 它是一种有迷惑作用的语言艺术。主要 特征是: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 隐喻的暗示去表现,让人根据暗示提供 的根据、线索,通过思考猜出这个事物。因此,它在结构上具有和其它民间文学、 形式不同的特点。它是由谜面、谜底组 成。谜底又叫本体,是谜语的题旨,问 题的答案。底面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 联系的。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谜语是通过隐喻和暗示的手法对事物的 特征进行概括、描写,让人猜测的艺术 作品,是人民智慧的产物,也是用来测 验和培养智慧的艺术工具。民歌里的盘 歌、猜歌、问歌的部分,往往也是有某 些谜语的特点,因它主要用于吟唱,可 以叫做谜歌。 第二节 民间谜语? 二、民间谜语的种类和内容。? 谜语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自然界和社 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或现象,在谜语中, 几乎都有相应的反映。根据谜底反映事 物的性质,可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三 类。 第二节 民间谜语? 物谜,以具体事物为谜底。有关于宇 宙、自然现象的动物、植物、矿物的, 有关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等各种必需品的,也有关于人、人体器 官和各职业的。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谜 语。 第二节 民间谜语? 物谜,表现谜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 是把谜底事物的特点进行比喻性的形象 描写。? 物谜通常只表现一种物,也有的表现了 多种物。 第二节 民间谜语? 事谜,以人们的行为动作或某些自然 现象作谜底。其中有关于社会生活、家 庭生活、劳动过程的,有关于自然现象 的。? 四四方方一戏台,生旦净丑走出来。会演的不会唱,会唱的不上台。? 人行千里脚不移,吃鱼吃肉肚中饥。银钱到手仍无有,下雨下雪不湿衣。 第二节 民间谜语? 字谜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利用 笔画、字形的增损、离合等手法制作的, 按字形作的谜,如“一个人他姓王,兜 里装着两块糖”;“二小二小,头上长 草”;“一撇撇归西,一竖竖入泥,有 口不会讲,飞上树顶啼”。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按字义作的谜,如“这个字真希奇,池 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一边大, 一边小,一边跑,一边跳,一边路旁吃 青草,一边偷偷把人咬”;“去头是字, 去尾是字,无头无尾,还是个字”; “牛过独木桥”。会意:“重逢”; “水落石出”;“多出一半”“八九不 离十”。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谜语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植根于人民 生活之中,谜底和谜面所涉及的事物, 都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 的,不仅如此,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 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 之中谜底和谜面所涉及的事物,都是人 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的。不 仅如此,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 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之中。 第二节 民间谜语? 从上面各类谜语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周 围事物的关心与熟悉,对生活、劳动的 热爱与赞美,那淳朴乐观、幽默诙谐的 生活情趣也自然地流露出来。特别值得 提出的是,那些以社会生活现象作谜面 的谜语,反映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闪 耀着思想的火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 战斗性。 第二节 民间谜语? 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 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 咱家好比一枝花,荣华富贵不爱他。称心如意人儿来,咱家立即许给他。? 黑船装白米,送进衙门来。衙门八字 开,空船转回来。? 上山悉悉索索,下山搅乱江河。文武 百官捉我不到,皇帝老子无奈我何。 第二节 民间谜语? 三、民间谜语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谜语最大的艺术特点是谜底与谜面的巧 妙结合。谜语是让人猜的,首先需要用 谜面,曲折隐喻地把谜底隐藏起来,表 面上绕开谜底,远离谜底。一般往往把 无生物写成生物,生物写成无生物,把 人写成物,物写成人;把此类写成彼类, 彼类写成此类,造成一种谜惑人的假象, 使人不能轻易猜出。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这就是《文心雕龙 ?谐隐》中所说 的“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但最终目的 是让人经过思索揭出谜底,所以又要在 隐喻的同时贴近谜底,通过一些“蛛丝 马迹”,把底面之间相同、相似或有关 之处显露出来,给猜者提供线索和根据, 诱导猜者通过联想、分析、判断,揭出 谜底。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谜语的表现手法,即谜面表现谜底的手 法:对事物形状、性质、功能、声色等 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即古人所说的 “图象物品”。这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方法。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描写方法很多,有的用白描,有的 用各种修辞手法。如“红梗子,绿叶子, 开白花,结黑子”。不假修饰,简洁地 从梗、叶、花、子四个部分勾靳出植物 的外形,使本体显露出来,成为一幅平 易质朴,然而色彩鲜明的写生画。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更多的谜语是借助比喻、夸张,尤 其是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本体,形 象更为生动有趣。如“青石板,板石青, 青石板上钉银钉”;“千条线,万条线, 落在河里看不见”。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描写法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连缀体。它由排比的句式,把几个事物(一般是 同类的事物)联合在一起,通过一个谜 面表现出来。这类谜语四个事物相连的 最多。因本体之间联系密切,在形式上 多用兄弟姐妹排列。如“大姐用针不用 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做活, 四姐做活不点灯”;“孔明借东风,周 瑜用火攻,鲁肃哈哈笑,曹操怒气冲。” 第二节 民间谜语? 诡法,是用费解的反常的矛盾的现象 表现谜底。不对谜底作隐喻的描写,而 是更加纤巧的意思,抓住谜底事物的一 个特征加以夸张、突出的描述,故意造 成一种怪异的现象,给人一种荒唐、谬 误、不可理解的感觉,更加使人迷惑。如“为我打他,为他打我,打破他的肚 皮,流出我的鲜血”;“一物生得奇, 越洗越有泥。不洗还能吃,一洗吃不 的”. 第二节 民间谜语? 描写的诡词常常在一个谜面中交错使用, 如上面列举的“推磨”谜。有的谜语, 既用描写法,又用诡词法,如 “坐也是 坐,站也是坐,卧也是坐,走也是坐”。 第三节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 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 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 明。使用时往往省去后半部分,所以叫 歇后语。 第三节 歇后语? 歇后语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说话时 后一部分由前一部分在语气和意思上自 然引出。歇后语有两种,一种是喻意的, 另一种是谐音的。 第三节 歇后语? ? ? ? ? ? 歇后语反映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分为 以下十大类第一,关于矛盾斗争 八哥啄柿子―― 老鼠睡猫窝―― 死老鼠―― 狗咬叫化子――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二,关于团结合作 ? 一根竹子搭桥―― ? 办公厅的顶梁―― ? 独桨撑船―― ? 面粉遇着水―― ? 独轮车―― ? 独根铁丝――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三,关于意志决心 ? 叫化子死了站着埋―― ? 乌龟吃秤砣―― ? 鬼打城隍庙―― ? 桑木扁担――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四,表现苦甜冷暖 ? 十二月天吃醋―― ? 冬天吃冰棍―― ? 老公打扇―― ? 江边洗黄莲―― ? 咬口生姜喝口醋――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五,表现待人行事 ? 一根筷子吃藕―― ? 一天下了三场雨―― ? 丫环带钥匙―― ? 大老爷下轿―― ? 大江边洗夹被―― ? 打拳师傅教徒弟―― ? 藏族汉子穿衣服――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六,表现心情心理 ? 脚踏乌龟背―― ? 瞎子跟人笑―― ? 挑开皮肉种红豆――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七,欢乐赞扬 ? 十里渡船喊得来―― ? 八十岁公公站柜台―― ? 三伏天烤煤炉―― ? 绱鞋不用锥子―― ? 寺里起火―― ? 烂了边的草帽―― ? 弹花匠上了金銮殿――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八,表现讽刺讥笑 ? 下雨天出太阳―― ? 卫生口罩―― ? 没有笼头的马―― ? 茶馆里招手―― ? 贵州的驴子学马叫―― ? 猪八戒的脊梁――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九,诙谐风趣 ? 大街上挂钟―― ? 三尺长的梯子―― ? 王八中解元―― ? 秃子打伞―― ? 张飞穿针―― ? 麻子跳伞――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十,反映自然物象 ? 三九天的寒暑表―― ? 六点钟的分时针―― ? 水下滩头―― ? 冬瓜爬上葫芦架―― ? 观音菩萨―― ? 鸭子吃小鱼――文章标题:《描写人行为顺从的歇后语》相关阅读第七章第一节 一、概念认识重庆方言歇后语歇后语的引子与注解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 部分是对引子的“注解”。起于宋元,缘起是中国的传统猜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方言歇后语表现更为突出。四季豆-不进油盐 铁丸子打汤-不进油盐1 二、引子与注解的结构1.都为单体结构单体结构指歇后语的引子和注解都是单句或者短语。包括:(1)主谓或谓词性短语+主谓或谓词性短语 例析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扁担上睡瞌睡-想得宽鼎锅炒胡豆-哈不开特点:注解往往是对引子所说的现象的结果进行描写。2 (2)主谓或谓词短语+名词性短语 例 析:鼻子长在背上-怪象(像)吃苞谷粑打呵嗨-一口黄腔告花子打架-扯不完的襟襟倒拐子长毛-老手3 (3)名词性+短语主谓或谓词短语 例 析:龙灯的脑壳-耍亮了的 裁缝的剪刀-钢(刚)好 拌了芥末的擂槌-冲棒 特例:阎王的告示-鬼话连篇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4 2.引子或注解是复式结构即复句结构。(1)注解是复句 大仓头的一颗谷子-有你不,无你不少大路边打草鞋-有的说长,有的说短狗变的-走哪家,顾哪家 火车进站-吼得凶走得慢 (2)引子是复句 隔壁点灯我点烛-各照各 脑门长疮,脚板心流脓-坏透了顶5 三、引子与注解的意义关系1.注解表示方式半夜捉虱子――过摸蛇吃鸡蛋――打浑吞 2.注解表示评价或判断 包丹布洗脸――真大方 裁缝的尺子――正尺(吃)6 3.注解表示原因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吹糖娃娃的打架――不想做人了 4.注解表示目的 鼻子里插葱――装象(像) 厕所里栽小菜――将就屎(使) 5.注解表示结果 bao鸡母哈糠壳――空欢喜蚕子牵丝――自己弄来网起7 6.注解用语描写百货大楼的服装――套是套的蚕子的脑壳――亮的 7.注解说明事物特点 较场坝的老鸹――飞起吃人 白市驿的板鸭――干绷8.注解对引子的补充说明孝悌忠信礼义廉――无耻 一二三四五六七――忘(王)八8 9.注解表示用途 裁缝的脑壳――荡针(当真) 和尚买篦子――梳(酥)肉10.引子和注解说明的是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两个鹅石宝大碰――斗石(豆豉) 两个扁嘴子打架――斗鸭(豆芽) 两个大头猫打架――斗虎(豆腐)9 第二节歇后语注解的语义构成类型和使用一、语义结构类型表里两层意义的构成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1.利用比喻茶壶装汤圆――有货倒不出 茅厕头的石头――又臭又硬2.利用词的同音现象场后头落雨――街背湿(该背时) 矮子过河――淹(安)了心10 3.利用词的多义现象死鱼的眼睛――定了耗子偷石灰――白嘴一张九月的菊花――黄了 4.利用双关手段 胡子上贴膏药――毛病 蒋介石的脑壳――不毛之地注意语法双关:棺材里的耗子――吵死人 土地老汉搬家――神(乘)不住了11 二、歇后语的使用1.完全引用 2.部分引用 (1)引用引子(2)引用注解3.插入扩展 4.注意歇后语中的消极因素 封建迷信;低级庸俗;讽刺嘲笑12文章标题:《描写人行为顺从的歇后语》相关阅读“歇后语”摘要:歇后语最为汉语言当中一种特殊的词汇,有着渊源的历史,并且传承 到了现代汉语中,它的价值不容忽视,正确使用歇后语对语言表达有着重要的作 用。一、关于歇后语的由来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当中,有许多精髓由古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他们随着 时代的变迁呈现较小的变化,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汉语当中,有一组固定短语既不是基本词汇也不是一般词汇,它不像古语 词那样来自古代亘古不变,也不是现代汉语新型流行语。那就是熟语。黄伯荣、 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将熟语定义为“习用语” ,说它是一种人们常用的定型 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汇。而在这种特殊的词汇单位中,有 一种近似于谜语,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的“习用语” ,它们有较强的隐语性 质,多为说出前半句,让别人猜下半句。书面上,这两个半句中间通常有破折号 相隔,口头上,这个破折号实际上就是一个停顿的代表,我们初步从这样的形式 上来看, “歇后语”的名字就是由它的形式而来的。有人认为, 歇后语的来源与隐语、 藏词和射覆有很大的关系。隐语, “叟 或叫 辞”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叟,藏也。”叟辞也就是故意说的一些具有 隐晦意义的话语。最早出现在《国语?晋语》中。这可以说是歇后语最早的雏形。之后,又出现了一些字谜,又由字谜产生了物谜、灯谜等。所谓射覆,就是 古代让人猜东西的一种游戏。而藏词,是这些类似谜语的东西在文学最早的修辞 运用了,可谓“语末之词,隐而不言。”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将歇 后语称为“藏词” 。我们可以看一下蒲松龄《聊斋志异》当中有一副经典的对联 是这样说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一副对联很精彩,句首隐 藏亡八,下一句又隐藏无耻,不明白的人根本不知道是再骂谁。然而, “歇后” 这一词, 最早出现在 《郑綮列传》 “时号郑五歇后体……” 中, 而正式的称为歇后语是在宋代。二、歇后语的常见结构以及分类 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这是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是其他语言没有 的。类似谜面的部分是比喻或者是隐喻,而谜底部分则是说明。通常情况下,有 “谜面”就会相跟着出现“谜底” 。但是有的时候,处于不同的语境,为了不同 的表达效果,只有“谜面”而没有“谜底” ,这样是为了加强语言表达的隐喻性。我们下面看一些歇后语的例子,来增强对歇后语结构的认识瞎子撞草堆――碰着就吃 王母娘娘坐月子――养起神来 捂着脑袋赶老鼠――抱头鼠窜 武大郎抱石柱――毫不动摇 乌鸦笑猪――彼此彼此 窝里的蛇――不知长短 从例子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出了歇后语的结构。然而,可以说这些歇后语大 部分是经过演化而来的,而最初出现的歇后语,并非我们现在所见的这种结构, 它是对古时的成语的一种省略。比如“祸福”用“倚伏”来代替。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常见的有这样几种1、 最常见的是谐音歇后。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说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 的现象。它是一种妙语双关的现象。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舞)也不能。和尚打伞(国)--无法(发)无天 我 们 看 这 些 例 子 可 以看 出 , 其 实 这 并 不 是单 单 的 谐 音 引 用 , 在谐 音 的同时,其实也有一定的相关性。2、 喻义 类的 歇后 。喻义 类的 歇后 ,可 以 说它 的隐 喻意 义最 深 ,往 往需要 看的人去猜里面深层的含义。一般前一部分仅仅是表面字面意义。比如,我们看几个简单的例子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比喻:根本没有什么意义的做法,形容行为的徒劳。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比喻:做事情或者为人的直耿,没有城府。3、 故事类。这一类在白话小说,俗语小说中出现的比较多,它的前半 部分都是带有典故性质的,后面的解读部分就是从故事中引申出来的喻义。我们 来看一下中国四大名著中使用过的歇后语。比如《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有误(雾) 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 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西游记》 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 乍入芦芋――不知深浅 皮笊篱――一捞个罄尽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 尖担担柴――两头脱 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 狗咬尿泡――空欢喜 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 《水浒传》 花木瓜――空好看 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 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 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 佛面上去刮金――刻薄 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 这些歇后语多出自这些小说著作当中,有相对意义上的故事意义,用在歇 后语上,具有引申意义。三、歇后语的特征 歇后语自古至今存在,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现代汉语中存在的这些歇 后语有的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 还有一部分则是在时代的历练中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新产生的。歇后语的特征也愈加突显。1、 歇后语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地不停更迭,早期的歇后语有一部分早已被时代的洪流淘汰了, 早期的歇后语是一种语言游戏,现代人很少去解这样的字谜,并且我们已经不熟 识古代人的字词的使用,想要猜出其中的奥妙,是非常困难的。随着时代发展, 出现了一些应时应景的歇后语,有不少还涉及了新时期的新的流行语。我们下面 举几个例子看一下网外捉鱼――捞外快 飞机上放大炮――空响(想) 胖子触电――肉麻 一脚踏两船――落空 大跑上刺刀――小题大作 这些歇后语后半部分的词语多是后起词语,在古代是绝对不存在的,这些 歇后语被时代打上新的烙印,是时代前进的一个缩影。这种时代性还体现在行业性上,比如武汉出租车司机们自编自创了很多有 关这一行业的歇后语,我们来看几个例子骨灰盒的标签――坛(谈)价。皇帝住的屋――巨(拒)宅(载) 天上的太阳――宏(红)灯 产妇生了小伢――停孕(运) 交警收班回家――下岗。的士带客上高速――跑得快 和尚的戒律――法(罚)款 停到屋里都惹祸的车――货(祸)车 这些都是当地出租车司机根据自己的行业性质造出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歇后 语,当然,每个时期的行业特征不同,所产生的歇后语也兼具时代性。当然,我 们应该注意到,这些歇后语缺乏一定的规范性,难免会有一些粗俗。像大学生中 产生的歇后语,也具有他们身上的特征。比如毕业――远离这个城市(郑智化)考试前夕――无心睡眠(张国荣) 前半部分一般多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后半部分都来自流行文化,比如流 行歌曲。相对来说,知识分子使用的歇后语,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使用成语、 典故、谐音、双关的歇后语要大大多于其他行业的人员。如“韩信将兵――多益 善” (成语),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所措” “ (典故), 蛤蟆跳井――不懂(咚)” “ (谐音), “万岁爷卖包子――御驾亲征 (蒸) ”(谐音), “厨房里的灯笼――常 常受气”(双关)等。当然,这些歇后语属于全民族的共同语。歇后语具有民族性、地域性。2、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这 就导致人们所运用的歇后语也是存在差距的。汉语存在七大方言区,不同的地域 方言,使歇后语呈现迥然的风格特点。比如乐陵的枣――小核儿西山的核桃――满仁儿 山药蛋下坡――滚球(山西)土豆下坡――滚蛋(东北) 迷糊蛋下坡――滚球(河北) 山东的骡子学马叫-----南腔北调(山东) 巴狗子上岸――狗抖擞(山东青岛) 黑瞎子敲门----熊到家了(山东烟台) 这些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歇后语,是我们研究地域方言的很好的材料,这些 地方性的歇后语难免过于粗俗, 但是它们确实也就是突显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艺 术。四、关于歇后语的使用及其规范性要求 歇后语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它幽默、有趣,多使用于口语 或者是白话小说中,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逼真,给人以直观感受。歇后语通 常还会只出现前半部分,将后半部分留给人们思考、回味。它可以增加表述的效 果, 但是并不代表用的多就是好。使用歇后语要适度, 要用得少而精, 点到为是, 如果多而滥,就会令人有轻佻之感,贫嘴之嫌。歇后语自先秦时期出现,历经两千多年,中国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 经过一次次进化和历练, 它们不仅没有被淘汰, 反而不断地被补充, 被发扬光大。最早的《歇后语辞典》只收录了两千条歇后语,以后逐渐升为四千条,八千条。的歇后语词典收录歇后语已经超过四、五万条歇后语。所以,掌握一定的歇 后语知识,是我们灵活运用语言的有益工具。参考文献[1].谷正义.歇后语趣谈,天津人民出版社 [2].马国凡、吴学恒.歇后语集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唐麟.歇后语大全,时代文艺出版社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年级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