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溶血症女孩发病率大吗

ABO 溶血病发病率高吗?
ABO 溶血病发病率高吗?
匿名提问于
专家你好,我现在怀孕三个月了,第一胎,以前没有怀孕过,俩个月十天的时候检查出来是双胞胎,家人都很高。可是前俩天化验血型我是O型血,我老公是AB 型,医生说要做溶血,因为不明白,医生说的也不清楚,今天在超市看书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想知道发病率高吗?双胎的话会不会有影响?
因为溶血会导致胎儿黄疸,所以还是去做一下吧,应该是每个市血液中心有这项服务,检验血液里的什么抗体,溶血指数吧。一般没什么问题,但是还是做了后放心些。你打电话到血液中心问一下时间、需要带的东西。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病率及重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病率及重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HDN)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患儿母亲体内由于不存在胎儿的某些父源性红细胞血型抗原,当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或母体通过输血等其他途径接触这些抗原后,母体则被该抗原致敏,产生相应的抗体。当此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时,则会与胎儿红细胞膜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结合了上述抗体的红细胞会随之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溶解破坏,进而导致溶血。至今人类已经发现26个红细胞血型系统,160种血型抗原,其中多个系统可致新生儿溶血病,而以ABO、Rh血型不合所导致的溶血为最常见。在我国,Rh(-)人群约占0.04%,远低于白种人的15%,故临床上以ABO血型不合的发生率最高,其中以母/子血型O/A(B)组合的新生儿溶血病最为常见。随着抗D免疫球蛋白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Rh溶血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分别由1%降至0.02%及由25%降至8-9%。新生儿ABO溶血病(ABO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ABO HDN)主要临床表现为早期出现黄疸、轻度贫血,一般认为其病情不及Rh HDN危重。但若未能早期发现患儿存在高胆红素血症并对其进行干预,会导致病情进展,此时患儿常需要换血治疗,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并发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是导致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即使在医疗保障体系较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出院的政策使高胆红素血症重返院治疗的人数增加。所以近年来重症ABO HDN的早期预测及防治已成为西方国家新生儿溶血病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
ABO HDN的发病率,因种族、地区及卫生条件的影响。文献报道黑色人种、亚裔人种、阿拉伯人种、及拉丁美洲人种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较高,而白种人相对较低。亚裔人口的研究尚不多,印度报道母婴ABO血型不合率是15-20%,其中有10%发生ABO HDN [6]:新加坡报道母婴ABO血型不合率为15.69%,而ABO HDN的发生率为1.43%。我国母婴ABO血型不合率一般认为在20-25%,子代ABO HDN的发生率各报道间差异较大,认为占母婴ABO血型不合的1/5到1/10,而ABO HDN的发病率报道在2%-5%之间,其中沈阳、安徽报道的发病率分别为4%及4.3%,广东地区尚未见确切报道。鉴于中国人ABOHDN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明确,为了提高对ABO HDN的认识,进而研究重症ABOHDN早期预测手段,目前,有必要先对ABO HDN发病率及其特点进行深入调查。
ABO HDN的临床表现与Rh HDN不同:主要症状为黄疸,贫血不明显或轻度贫血,多数病情较轻,少数重症可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显著黄疸,伴严重贫血,若不积极干预,可致胆红素脑病。随着我国医疗、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在生后24-48小时即随母亲出院,这导致了ABO HDN的漏诊率增加。同时,ABO HDN所致高胆红素血症成为了新生儿二次返院及换血治疗的主要原因。所以早期预测重症ABO HDN,从而及时干预,减轻高胆红素血症及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是ABO HDN治疗的关键环节。许多临床研究已证明早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明显降低换血治疗率。但丙种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价格昂贵,且有导致传染疾病、过敏及坏死性小肠炎等不良并发症的危险,所以早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仅适用于重症ABO HDN。因此早期预测ABO HDN的病情轻重还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三十多年来,国外学者一直努力从基础及发病机制方面探讨重症ABO HDN的相关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可能的危险因素有:(1)母亲体内抗体的浓度;(2)抗体的亚型;(3)抗体的糖基化;(4)胎盘转运抗体的能力;(5)抗体的特异性;(6)胎儿脾脏的成熟度;(7)Fc受体的多样性等,但上述因素在临床上的有应用价值仍有待开发。而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则主要从临床常规开展的血清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及围生期资料等方面分析重症ABO HDN的早期预测指标。国内的研究报道主要侧重于基础及血清学方面,如:溶血的严重程度与孕妇血清IgG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等。目前,关于早期预测重症ABO HDN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报导尚不多。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正常血清CRP浓度极低。在炎性反应或(和)应激状态下,血清CRP可在数小时或1-2天内急剧升高数十甚至上百倍,因此临床上一直以血清CRP来作为判断感染的早期指标。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无明显感染症状的ABO HDN的患儿CRP轻度增高,这时常因感染不能排除,故常对临床抗生素使用的决策产生干扰影响。CRP是否能作为反映ABO HDN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亦未见报道。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是近年发现的比CRP更特异、更灵敏地反应细菌感染的一项指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1.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3年我院出生的新生儿ABOHDN的发病情况,了解本地区母婴ABO血型不合率,ABO HDN发病率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阳性率。2.前瞻性分析年在我科收治的ABO HDN足月新生儿的母婴围生期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血清学、血液学检查资料,分析重症ABO HDN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测及合理诊治重症ABO HDN提供依据。3.前瞻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ABO HDN的足月新生儿入院第1天与第3天的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检查结果,观察CRP和PCT在ABO HDN合并/无合并感染、有高胆红素血症/无高胆红素血症时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调查
1.1研究对象
回顾性研究2009年-2013年我院出生的O型血母亲、非O型血父亲的新生儿。
1.2检测指标
新生儿断脐后,取胎盘端的脐静脉血3-5ml。做ABO血型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游离试验、释放试验(在我院输血科按常规方法进行)。
1.3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诊断为新生儿ABO HDN[1]:①母子ABO血型不合;②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或)抗体释放试验阳性;③早期出现病理性黄疸和/或贫血(Hb≤170g/L)和/或溶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足月儿≥6%,早产儿≥10%)。
2.重症ABO溶血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1研究对象与分组
2.1.1前瞻性对研究2012年-2013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ABO HDN的足月新生儿进行分析。根据是否有高胆红素血症分为重症组及轻症组。
2.1.2ABO HDN诊断标准:同第一章。
2.1.3高胆红素血症标准:脐带血TSB≥4mg/dL[23],生后24小时内TSB≥11.5mg/dL或上升速度≥0.5mg/dL/h,48小时内≥15mg/dL,72小时内≥17.5mg/dL,96小时内≥20mg/dL[24]。
2.1.4排除标准:早产儿及合并新生儿窒息、G-6-PD酶缺乏症、新生儿感染等疾病的足月儿。
2.2观察指标
2.2.1比较两组患儿及其母的一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年龄、孕次、产次、生产方式)。
2.2.2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学、血液学检测结果。
血清学:溶血三项试验:游离抗体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及血型。
血液学: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胆红素。
2.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新生儿是否发生重症溶血病为因变量,以上述单因素分析筛选的(p0.05)的各项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重症ABO HDN相关的危险因素。
3.C反应蛋白在ABO溶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3.1研究对象及分组
3.1.1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ABO HDN的足月新生儿。根据临床资料(其母产前有无感染,有无胎膜早破,胎盘病理结果及患儿体温及临床表现)或血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根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将非感染组的患儿分为高胆组与非高胆组。
3.1.2ABO HDN诊断标准:同第一章。
3.1.3高胆红素血症标准:同第二章。
3.2观察指标及计算
入院后收集患儿及其母一般资料,患儿第1天及第3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CRP、PCT、血清总胆红素(TSB)、血常规。
3.3检测方法
所有检测项目均送检南方医院检验科。
CRP检测:采用罗氏CRP诊断试剂盒,仪器为罗氏Cobas c501,测定方法为免疫比浊法。
PCT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Cobas e601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罗氏诊断试剂盒(上海罗氏有限公司)检测。
判定标准:CRP的正常参考区间为0-5mg/L,结果大于5mg/L判定为异常。新生儿PCT的正常参考区间为生后0-6小时≤2μg/ml,6-12小时≤8μg/ml,12-18小时≤15μg/ml,18-30小时≤21μg/ml,30-36小时≤15μg/ml,36-42小时≤8μg/ml,42-48小时≤2μg/ml,48小时后≤0.05μg/ml。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各项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应用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准确度。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
年在南方医院分娩的新生儿共16092例,其中母亲O型血、父亲非O型血的新生儿共3980例,母婴ABO血型不合有2116例(各年分别为241例,647例,761例,1142例,1030例);母婴ABO血型不合发生率平均为13.15%(各年分别为11.87%、12.45%、13.62%、12.90%、14.18%);其中确诊ABOHDN233例(各年分别为25例、31例、47例、54例、76例);在母婴ABO血型不合中的发病率平均为11.01%(各年分别为10.37%、9.25%、11.11%、9.75%、13.50%);在所有出生人口中的发病率平均为1.45%(各年分别为1.23%、1.15%、1.51%、1.26%、1.91%)。DAT阳性152例,在ABO HDN中占65.24%。
2.重症ABO溶血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
2.1单因素分析
重症组与轻症组间的中性粒细胞(×109/L)(14.38±4.76vs12.56±4.71)、血红蛋白(g/L)(143.3±26.66vs162.27±23.600)、红细胞压积(1/L)(0.41±0.09vs0.47±0.06)、网织红细胞百分比(%)(9.75±4.19vs5.98±1.95)、血清总胆红素(umol/L)(213.52±75.96vs99.72±42.68)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患儿血型、DAT结果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建立的重症ABO HDN预测回归模型,血清总胆红素(OR:18.441,95%CI:4.423-76.883)及网织红细胞(OR:1.03,95%CI:1.018-1.042)百分比与重症溶血病显著相关。
2.3重症ABO溶血病预测回归模型
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94.85%,假阳性率为5.15%,假阴性率为26.32%。
3.C反应蛋白在ABO溶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3.1两组CRP、PCT值
感染组入院第1天、第3天均高于非感染组:CRP:1.40(0.20,6.95) vs0.30(0.10,1.50)/Dayl,12.70(2.70,4.50) vs1.80(0.90,4.30)/Day3; PCT:1.05(0.42,10.05) vs0.43(0.15,1.48)/Day1,3.21(0.95,7.80) vs0.37(0.21,0.68)/Day3, p0.05。
3.2两组的异常值检出率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异常值检出率分别为:CRP:62.5%(5/8);18.58%(21/113); PCT:75%(6/8);0.88%(1/113)。 CRP异常值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9.57±18.43vs11.00±7.20,p0.05。
3.3非感染两组CRP值
在非感染组患儿中高胆组高于非高胆组:1.90(0.50,5.00)vs0.20(0.10,1.15),p0.05。
3.4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评价
在诊断感染时,PCT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均优于CRP:分别为0.793vs0.690;0.994vs0.811;0.978vs0.802。
3.5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及孕母产次感染组低于非感染组:EOS:0.23±0.13vs0.36±0.24;产次:1.28±0.53vs1.55±0.71; p0.05。
1.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大样本研究。研究总结并计算了位于广东地区的南方医院连续5年数据资料中的母婴ABO血型不合率、ABO HDN在母婴ABO血型不合中的发生率及在出生人口中的发病率分别为:13.15%(11.87%—14.18%)、11.01%(9.25%—13.50%)和1.45%(1.15%—1.91%)。
2.根据本研究结果,重症组与轻症组间的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胆红素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根据所建立的重症ABO HDN预测回归模型,总胆红素与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与重症ABO HDN显著相关;重症ABO HDN预测回归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分别为73.68%、94.85%、5.15%、26.32%。
3.本研究发现CRP在部分无合并感染的ABO HDN患儿中可轻度增高,其对预测ABO HDN是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R722.18【目录】:
摘要3-11ABSTRACT11-21前言21-25第一部分 我院新生儿ABO溶血发病率调查25-2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25-26 2. 结果26-27 3. 讨论27-29第二部分 重症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相关因素分析29-3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29-30 2. 结果30-32 3. 讨论32-35第三部分 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临床意义35-4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35-36 2. 结果36-39 3. 讨论39-42全文总结42-43参考文献43-51综述51-57 参考文献55-57成果57-58致谢58-5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晨光;吴子钊;王亚荣;庞桂芝;贺志安;孔玉凤;;[J];中国输血杂志;2007年01期
林甲进,朱碎永,张瑛;[J];实用临床医学;2003年02期
张艳;刘孟黎;刘晟;贺晨;邢荷香;;[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年01期
李丽;候瑞英;郑艳艳;孙明强;张成元;;[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7年06期
龚瑾;曹蓓;;[J];实用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叶铁真;[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8期
刘孟黎;张艳;刘晟;邢荷香;贺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年04期
黄晨艳,季钢,杨礼超,殷茵;[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叶鸿瑁,丁国芳;[J];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03期
何小云;;[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峰,陈元玉,李冠武,温博贵;[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4期
王渝;邵沛;陈妙;;[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6期
李丽亚;刘自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0期
丁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鲍世平;;[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丁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吴凡;夏瑞祥;;[J];安徽医学;2009年06期
王培莉;;[J];安徽医学;2009年10期
刘朝霞;卢文;钱浩;;[J];安徽医学;2010年03期
郭明英;黄帅;李瑞;;[J];安徽医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强;李苗;黄柳;宋安萍;秦凯;袁响林;;[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李宇涛;沈建箴;杨雪梅;;[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小龙;黄秀峰;徐斐;王薇薇;黄小芳;王赛芳;刘欢乐;王金果;刘晖;;[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余玲玲;王慧燕;余坚;郑晓群;田可港;吕建新;冯晶晶;郑美琴;;[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周郁鸿;魏克明;何绿苑;孙雪梅;邵科钉;方炳木;沈一平;叶宝东;沈建平;林圣云;陈志炉;蔡岗丽;陈健;高雁婷;汪笑秋;胡致平;武利强;俞庆宏;吴迪炯;胡通林;祝佳嘉;;[A];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2011[C];2011年
贺远;;[A];贵州省2008年血液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冯永怀;陈琦;;[A];贵州省2008年血液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袁钟;罗世惜;杨敏;朱曦;毛成梅;;[A];贵州省2008年血液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张小梅;袁红;黄毅;;[A];贵州省2008年血液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胡杰英;蒋东霞;范瑞华;郭金东;魏旭东;符粤文;宋永平;;[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09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静;[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姜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王雁玲;[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王梅芳;[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丁晓庆;[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曾慧敏;[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邓明扬;[D];中南大学;2010年
李丽娟;[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刘娜;[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于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琼;[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王莉;[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王晓炜;[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朱远东;[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杨诗梅;[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姚琳;[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杨瑞芳;[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张晓丽;[D];郑州大学;2010年
杨成胜;[D];郑州大学;2010年
成琳;[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国良,晏腾煌,肖莉;[J];中国输血杂志;1999年03期
曹琼,兰炯采;[J];中国输血杂志;2003年01期
雷红霞,牛芳,屠晓华,谢惠益,丁峻,王晨,花美仙,钱宝华;[J];中国输血杂志;2004年05期
陈玫;王慧;毕晓琳;叶萍;胡荣花;;[J];中国输血杂志;2006年02期
张晨光;吴子钊;王亚荣;庞桂芝;贺志安;孔玉凤;;[J];中国输血杂志;2007年01期
罗梅;何静;陈方祥;刘建忠;;[J];重庆医学;2006年11期
肖瑞卿,赵树铭,林武存,隆晓秋,刘景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李大鹏,徐学芳,任红,王雅娟;[J];临床军医杂志;2003年02期
王淑珍,高薇薇,彭淑梅;[J];小儿急救医学;2000年04期
黄玉春,边兴艳,李茹琴,庄兰春,程宪,郑洁;[J];小儿急救医学;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果花,周佩如;[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鲍立,黄晓军,刘开彦,许兰平,陈欢,张耀臣,陈育红,韩伟,陆道培;[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闫石,韩明哲,韩敬淑,焦淑贤,杨丛林,孙福军,冯泗洲,王薇,姚锡美,陆荣,张新德,张薇,赵英新;[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0年03期
王茜,鲁建春,管利君;[J];中华护理杂志;2001年06期
;[J];中国输血杂志;2001年S1期
张循善,何秀英,许连庆;[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冯双利,刘维佳,卢志芬;[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年02期
李永乾;张紫绵;王毅;;[J];河北医药;2006年02期
章昊;喻琼;苏宇清;邓志辉;李茜;梁延连;;[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许伟;朱梅;李燕萍;卞茂红;卫玉芝;夏雪;张循善;;[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康利芳;何华;赵利;王亚妮;;[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倪建萍;;[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左江涛;;[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侯光伟;姜先华;;[A];第二次全国法医物证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郎兴莹;尹建平;;[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章卫平;王健民;宋献民;冯曹波;钱宝华;李红梅;丁晓勤;;[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刘福昌;;[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喻琼;苏宇清;梁延连;孙革;李大成;;[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刘钟瀚;王丽红;李健;;[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唐绮;李国良;孙愉;肖莉;郭忠慧;;[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林 记者
刘晓军;[N];科技日报;2009年
王丹;[N];医药经济报;2007年
;[N];广东科技报;2000年
季涛;[N];人民公安报;2008年
项铮;[N];科技日报;2011年
项铮;[N];科技日报;2013年
匡玉?通讯员
王铁石;[N];湖南日报;2008年
王明;[N];中国石油报;2004年
徐骏;[N];南京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长利;[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李海英;[D];山东大学;2013年
车辑;[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刘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小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范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王蕊;[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邵武;[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祝宏;[D];浙江大学;2009年
裴夏南;[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李归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徐春芳;[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张朝;[D];西北大学;2014年
孟庆宝;[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ABO溶血:真道理还是伪科学?_健康_新浪育儿_新浪网
&&&&&&&&&&&&正文
ABO溶血:真道理还是伪科学?
  导读:母婴ABO血型不合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真的可以通过孕前检查出来吗?它真的那么可怕吗?中药预防真的有用吗?
  * 关键词解读:ABO溶血
  一般人们的血型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ABO血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型、B型、O型和AB型;另一种是Rh血型,即Rh阳性和Rh阴性。如果你的ABO血型是O型,而宝宝的爸爸不是,那么你的宝宝就有很小的可能性会发生ABO溶血性疾病。幸运的是,大多数宝宝并不会发病,而且由ABO溶血病引起的症状一般也比较轻,通常表现为溶血性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为什么O型血妈妈的宝宝可能会发生ABO溶血?
  如果你的血型是O型,那么你的红细胞上就没有A、B抗原。如果同时你的丈夫不是O型血,那么你的宝宝血型就有可能为A型或B型,这时有发生ABO溶血的可能性。
  假设胎儿的血型是B型,当他的红细胞在妈妈怀孕的过程中进入母体时,孕妇体内就会产生抗B抗体,而这些抗B抗体就有可能在怀孕或分娩过程中,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破坏他的红细胞,从而引起ABO溶血性疾病。
  * 关于产前预防有哪些观点
  国内医生做法:
  如果怀疑胎儿可能发生溶血病的孕妇会对其进行抗血型抗体测定。让孕妇抽血查一下其体内是否有抗A或抗B的抗体,有的话活性有多高(用效价表示)。如果效价比较高,医生会认为胎儿有可能发生溶血而流产,即使不流产,新生儿也可能发生溶血。然后就会让孕妇服用中药预防,一般从怀孕第三个月起开始服用,一直服到分娩。服用的中药一般是以茵陈为主的古方。有的医院也有自己的独特中药。
  方舟子观点:
  为避免伤害胎儿,孕妇用药应慎之又慎。然而,国内医院不仅为了赚取检查费给孕妇做既无必要也无用的“母婴ABO血型不合”检查,而且不顾胎儿的健康以预防为名普遍给孕妇滥用未经验证的药物,从普通医院到最着名的医院都参与这场能伤害胎儿的医疗骗局,这是中国医学界的耻辱,也是医德沦丧的明证。
  * ABO溶血造成的后果
  1.可致使孕妇发生流产、早产、胎儿宫内死亡等。
  2.可使新生儿发生水肿、血性黄疸和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溶血性黄疸:
  ABO溶血病的主要症状,大多数出现在宝宝出生后两三天。在出生后第1天内就出现黄疸的宝宝大约占1/4左右,而发生重度黄疸(指血清总胆红素在342?mol/L或20mg/dl以上)的宝宝也有1/4左右。
  溶血性贫血:
  有ABO溶血病的宝宝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但往往程度较轻,重度贫血仅占5%左右。有些有ABO溶血病的宝宝可能一开始贫血很轻,但到出生后2~6周会发生晚期贫血或在出生后8~12周的“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造成的。
  * ABO溶血的产前检查
  1.父母亲血型测定:
  凡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史,或新生儿重症黄疸史的产妇,应警惕有无母婴血型不合。测定母亲和父亲的血型,父母血型不合者,应测定母亲的血型抗体。
  2.母亲血型抗体测定:
  怀疑胎儿可能发生溶血病的孕妇应进行抗血型抗体测定。第一次测定一般在妊娠第4个月进行,这可作为抗体的基础水平。以后每月测定1次,妊娠7~8个月每半个月测定1次,第8个月后每周测定1次。若抗体效价上升、起伏不定或由高转低者均提示小儿可能受累,当抗体滴度达1∶32时宜作羊水检查。由于自然界中存在类似A、B抗原的物质,母亲体内可存在天然的抗A或抗B抗体,通常将ABO溶血病的抗体效价1∶64作为可疑病例。母亲的抗体效价维持不变提示病情稳定。
  3.羊水检查:
  正常的羊水无色透明,重症溶血病羊水呈黄绿色。胎儿溶血程度愈重,羊水胆红素含量就愈高,故羊水胆红素含量可用来估计病情和决定终止妊娠。羊水在波长450nm处的光密度与羊水中胆红素含量呈一定相关比例,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羊水在波长450nm处的光密度代表羊水中胆红素的高低。由于羊水中胆红素的含量随孕周增加而降低,故在不同孕周所测得的光密度的升高数,有不同意义。
  4.影像学检查:
  全身水肿胎儿X线片可见软组织增宽的透明带,四肢弯曲度较差。B超检查显示胎儿肝脾大,胸腹腔积液。
  * ABO溶血的预防:
  国内的做法是,如果医生认为胎儿有可能发生溶血而流产,即使不流产,新生儿也可能发生溶血。然后就会让孕妇服用中药预防,一般从怀孕第三个月起开始服用,一直服到分娩。
  ABO溶血的产前治疗:
  1.产前治疗:
  目的为纠正贫血,减轻病情。必要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1)孕妇治疗:包括综合治疗、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
  ①综合治疗:为减轻新生儿症状,减少流产、早产或死胎,在妊娠早、中、晚期各进行10天的综合治疗,方法为:维生素K1 2mg/d,维生素C 500~1000mg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注射,氧气吸入,20min/d。口服维生素E 30mg,3次/d,整个孕期服用。
  ②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其作用为抑制母体抗血型抗体的产生,阻止母体抗体进入胎儿,封闭胎儿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阻止红细胞被破坏。用法:对于中、重度ABO致敏的孕妇静滴,1次/d,每次200~400mg/kg,4~5天为1个疗程,2~3周后重复1次。
  ③血浆置换:分娩过重症ABO溶血病的产妇,再次怀孕后,若抗人球蛋白法测定抗体效价高于1∶64,可考虑作血浆置换术(孕妇的浓缩血细胞以生理盐水悬浮后当即输回,用新鲜冷冻血浆或人血白蛋白作置换剂)。一般在妊娠20周后开始,每次1000ml左右,为保持抗体低于治疗前效价常需作多次血浆置换术。
  (2)胎儿处理:
  ①宫内输血:目的是纠正贫血,防止胎儿宫内死亡,仅限于严重受累、肺部尚未发育成熟的胎儿。
  ②提前分娩:因妊娠越接近足月,抗体产生越多,对胎儿的影响越大,故接近足月时可考虑提前分娩。
  2.产时处理:
  溶血病新生儿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出生时容易窒息,临产时应做好抢救准备,防止窒息。胎儿娩出后立即钳住脐带,以免脐血流入胎儿过多。断脐时残端保留5~6cm,无菌处理后保持湿润,以备换血用。留取脐血3~5ml,用于血常规、血型、血型抗体和胆红素测定。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bo溶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