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喜欢的女孩把女孩微信拉黑不删除了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学姐按:如今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少八零、九零后都在抱怨爸妈加了自己微信朋友圈之后的种种不便,而爸妈们自以为很了解孩子的朋友圈,但很可能已经默默被孩子屏蔽了。是什么让父母和孩子在社交网络上变成了这样一种关系?
网上有一条流传甚广的搞笑段子
当老妈加儿子微信好友后
儿子的朋友圈就变了样儿
穿越到儿子没被老妈加好友前
他的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儿子的心情基本是这样的
当儿子通讯录显示有新增好友
而验证消息留下两个铿锵有力的字“麻麻”后
  画风突变,结论是:当男人突然一本正经起来,只有两种情况:有喜欢的女生了;被老妈加了微信。
此时孩子的心情是
  一面是老妈热情鼓励、积极点赞;另一面则是其他好友不遗余力揭露儿子“装腔作势”的真相,面对这种行为也是“不忍直视”,“真是够了!”
太普遍四年级就有社交账号
  目前,中学生乃至小学生基本都拥有个人的通讯设备,应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在中小学生中也非常普遍。在新京报日前进行的“你在孩子社交好友名单中吗”的调查中,40%的家长反馈,自己的孩子拥有微信;36%的家长承认孩子有QQ。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新京报小记者站面向初二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多数初二学生表示,他们拥有第一个互联网社交媒体账号的时间通常是在四年级。
  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团委老师李鑫表示,虽然学校不鼓励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有些时候联系学生或进行信息发布确实需要通讯工具。而部分初二学生也表示,他们最初申请互联网社交媒体账号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接收学校的通知,或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这些账号才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工具。
怕误会情感问题“屏蔽”家长
  “初恋,来了,就好好珍惜”、“这游戏你敢转吗?如果你曾经喜欢过我,可以私聊给我发个1~;如果你现在正在喜欢我,可以私聊给我发个2~”……
  小齐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他会时不时地在朋友圈里发一些类似情感问题的文章或接龙游戏。小齐说,其实父母也在自己的微信好友里,但他的朋友圈会有选择地对父母开放。“有些跟同学的互动,父母看见了会唠唠叨叨,不理解,省得麻烦。”小齐说,为了不引起父母的怀疑,他在朋友圈分享的旅游信息以及学校趣闻会让父母分享,一些情感话题则会屏蔽父母。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团委书记杨金雪表示,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是否在谈恋爱、找对象,非要监视一下孩子。其实,窥探孩子的社交信息就跟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记是一样的。家长应该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委员会副主任程忠智则提醒家长,特别是子女在中学阶段的家长:中学阶段的孩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同伴放在第一位,孩子不愿家长过深介入自己的社交圈,是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
  程忠智认为,家长可以通过观察,感知孩子的情绪波动与成绩变化,分析孩子的发展动态。而在社交媒体的管理上,应给予孩子一定宽容度,切忌硬闯孩子的朋友圈。另外,家长与孩子沟通也要讲求说话的艺术,以引导的方式提出自己对孩子使用社交媒体的意见。
  我六年级才有了QQ号,相比其他同学算是比较晚的。当初开QQ号就是为了同学交流方便,后一父母知道她有QQ了,就主动加自己好友。空间里基本上多以搞笑内容为主,偶尔也会看其他同学空间觉得不错的东西,但不会转发,怕父母多想。
  她认为,父母在对自己的互联网社交管理上做得还不错,基本只是提醒她注意控制时间,不要过度沉迷。但作为年轻人,他们的世界父母不会全部理解。比如一些网络语言,同龄人之间使用会觉得没什么,到了父母那里,可能就觉得不好。虽然自己的父母是开明的,但有些观念并不一定一下就能接受。
  虽然父母关心自己的社交圈并非瞎操心。但对度要有把握,只要不翻看聊天记录就可以了。如果父母关心自己日常交往哪些朋友,她可以坦白告诉父母。
  张恩慈的女儿在北师大四附中上初一,因为工作原因,女儿周一至周五住在姥姥家,微信就成了母女的通信工具,自己从不担心女儿屏蔽自己,也不会窥探女儿隐私,她们更像是一对好朋友。
  她认为,只要对孩子说明网络社交的雷区,再给予孩子充分的倾诉渠道,网络社交对于孩子而言并不是那么可怕。
  告诉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一些她该经历的事、该摔的跤,都应该让她亲身感受。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能体会如果孩子跟大人说一件事情时,如果家长表现出很反感、不愿意听,以后孩子肯定什么都不会说了。因此,再忙都会耐心听完。孩子在没有得到安全的倾诉渠道时,一定会通过网络寻找寄托。让女儿知道,父母是最值得放心倾诉的对象。
  在情感问题上,她也与女儿开诚布公:初中有喜欢的男生,不可以交往,因为男孩、女孩都没有长好;高中允许跟自己喜欢的男生牵牵手,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女孩除了亲情外,也需要懵懂的异性的爱;大学后可以正式交男朋友。
专家说给孩子留些表达情绪私人空间
  ●对话人:程忠智,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委员会副主任
  新京报: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QQ等网络社交工具,一些家长总想监督孩子的网上社交活动,要求进入到孩子的网络社交圈中,你认为这样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吗?
  程忠智:孩子们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是他们之间有自己的语言、有共同的话题,家长硬要闯入孩子的社交圈并不是很合适。我非常理解家长的想法,但家长没有意识到,中学阶段的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同伴放在第一位,他们很重视同学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孩子不愿家长进入自己的社交圈,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会说一些跟异性交往有关的话题,不愿让家长知道。
  新京报:你不建议家长进入孩子的网络社交圈?
  程忠智:家长加入孩子的微信或QQ是没有问题的。我的意思是,父母在进入到孩子的这些网络社交圈后,不要想着再进一步进入到孩子的个别的朋友圈里,家长应该给孩子留有一定表达情绪的空间,不要逼得太紧。
  新京报:有些家长说,进入孩子的社交圈,只想了解孩子的日常动态。
  程忠智:其实,就算家长进入到孩子的朋友圈里,如果孩子不想让家长看的东西,家长还是看不到。家长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多跟孩子交流,让孩子自己表达最近的动态。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关注孩子的动态,看看孩子最近的学习是否有波动,是否有下降;最近的情绪怎么样。如果学习成绩和情绪都没有太大变化,那就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如果发现有异常,则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新京报:有些孩子发朋友圈时,将父母屏蔽掉。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该怎么办?
  程忠智:这里主要需要家长的引导,家长可以主动告诉孩子,在朋友圈不要只发一些个别人能看的东西,因为朋友圈发出去的东西会直接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可以多发一些让家长可以一起分享的内容。其实对于孩子,你给予期待,他是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以引导孩子,但没必要强硬地进行干涉。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图片均来自网络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此号
新京报教育周刊出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poluriy西子)
(小魔女cristina)
(抹什么茶)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孩微信拉黑说明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