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赏识教育育和惩罚教育哪个更有效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需要惩罚
14:59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韩书林 编辑:苑瑗
&|&新闻热线:96677&|&
  惩罚和奖赏,是教育的两种重要手段。现在,我们说得最多的是奖赏――赏识教育、愉快教学等等。但是,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奖励就有惩罚,过分强调奖励与过分强调惩罚同样是不可取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有了错误或过失,不给予相应的惩罚,不仅会纵容学生犯相同的错误,而且可能还会诱发更大的错误,甚至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惩前是为了毖后,惩罚作为教育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一定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而不是一味以满足学生的愿望,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惩罚,并不是因为讨厌学生,而是从本质上爱学生。学生一旦懂得要遵守规则,并且明确违犯规则将受到相应惩罚,就会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反之,如果过多地采用奖赏的手段,反而会使学生投机取巧来获取奖励。例如,拾物交公的学生会得到表扬,就会有为了得到表扬而将自己的钱物交公的现象发生。
  因此,教育和管理学生,首先要让学生有规则意识,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过多地使用奖励的手段,反而会干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本性来说,人们肯定喜欢随心所欲,而不喜欢受到各种规矩的约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哪些行为将受到奖励,从而积极参与这些行为;明确哪些行为将受到规矩的惩罚,从而严格遵守规则的要求。学生努力实施能够受到表扬和奖励的行为,学校和班级的各项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同时,学生具有规则意识,并且主动遵守规则,不良行为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纠正。
  有效的管理,必须让学生明确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提前做好预防和提醒。要注重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使全班或者全校学生具有同一的是非观,人人都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规违纪为耻。要纠正错误的是非观。例如,在学生中普遍流行着这样的观念,有人犯错误,报告给老师被称为打小报告,于是看到有人犯错误不报告老师叫做讲义气,报告老师叫做打小报告。这种姑息养奸的观念显然不利于优良班风的养成。因此要有意识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鼓励大胆制止和举报错误的行为,这样学生一旦违犯规定就能及时得到相应的惩罚,教育和管理就会有效而不烦乱。优秀的班级和学校,靠规章制度和教师或校长的权力实现。优秀教师(校长)有制度也有权力,普通教师(校长)也有制度和权力,但是管理的效果大不一样,就是因为各自的做法不一样。
  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学生更不例外。之所以有的学生能够勤奋努力地学习,可以从雷夫的六个阶段找到答案,“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等等。正如雷夫说的那样,学习的结果就是最大的奖赏。但更多人达不到这种自觉,于是才有了奖惩。如果奖惩不能在班级和学校得到普遍地实行,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就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要提高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就要营造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通过褒贬就能实施有效管理。
  多彩贵州网评论频道所登载时评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 |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营业执照:77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黔)字001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激励式教育与惩罚式教育谁对现代教育更有效.辩论赛doc,爱的教育比惩罚更有效,辩论赛,辩论赛视频,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论赛流程,马薇薇辩论赛视频,辩论赛技巧,辩论赛题目,大学生辩论赛视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激励式教育与惩罚式教育谁对现代教育更有效.辩论赛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家庭赏识教育别“走歪” 过度赏识是误区
  新闻背景:
  小新迟到且上课讲话,孙老师用直尺拍了他肩膀,小新夺走直尺折断爆粗口,两次抡起板凳。后来,小新去递交书面检讨,孙老师打了他几耳光,流出鼻血…21天来,孙老师先后道歉12次,在赔偿1.3万余元后,仍然没有得到小新的原谅,这让她无法释怀。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益言堂》集合教育专家、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就“老师打学生耳光后道歉12次赔1.3万元 仍未被原谅”展开话题讨论。中国教育是缺赏识还是缺惩罚更多一些?
  贯彻惩罚教育 需要从小立好规矩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我觉得缺惩罚教育缺得多一点。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可能都被打过,因为那个时代不一样,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引进了很多很多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强调赏识、尊重、平等、个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经”给念歪了,只是一边倒地强调尊重、平等、个性张扬。“歪”在哪儿呢?他把这个“惩罚”从我们有效的教育手段表上彻底删除了。不管怎样,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叫“矫枉过正”,现在的问题是打得太少了,少到什么程度呢?看看媒体的报道就能发现,像大城市里面,北京上海一年也就能发生几起老师打学生的事件,非常罕见,而且这些老师基本都被免职了。
  小的地方也同样,农村现在也是独生子女,两三个孩子的情况很少见了,所以那种“非常6+1”(祖辈4人、父母2人加1个孩子)的环境是存在的。现在这些孩子所在的农村老师也受各种教育理念的影响,过去霹雳啪啦上来就打孩子的情况是不会发生了,但家长就不一样,孩子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可了不得了。像前两天发生的事,老师因为打了学生,最后道歉12次都得不到原谅,这种情况我觉得不能接受--你一个孩子上课迟到还这么说话,老师只是批评、拿教课尺划一下,孩子就把这个尺给撅折了!这种学生就是欠打,早该打,而且是打晚了,如果小时候给她立好规矩就绝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我本身是家长,我觉得惩罚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小的时候,也就是一岁两岁时,你不让他去摸电的插头,说这是电,他不知道可能真去摸了,你就打一巴掌,他以后见了就会绕着走。所以我一直强调现在太缺少体罚,从小对孩子的教育规矩立得太少,才出现了一个学生没有规矩、没有教育却被当成了个性,这是荒谬和荒唐的。刚才说的那个学生,如果这孩子从小就知道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就绝不可能发生课堂上那种情况。
  但现在,从现实状态来说,无论各种管理条例、法律法规对于学生的体罚都是禁止的,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惩罚,已经把“体罚”这一条都删掉了,剩下的只是婉转的手段。
  我觉得这里边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家长也好老师也罢,都被所谓的西方新教育误导了,事实上古今中外对人的教育成长,尤其精英教育都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实行严苛的管理,都需要付出。如果把英国美国优秀的私立学校换到中国看,一定也会被一些媒体骂,因为他们的管理太严苛了,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吃饭不能出声,恨不得吃饭喊一二三开始吃。可是现在大家耳朵能进去的都是些伪专家们讲的另外一套东西,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另外一个误区,过度赏识,好像人家西方教育就是吃喝玩乐就能学习好,就能成为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
国际学校qq群:
            
主讲:海码课堂
主讲:朱文玲
博客推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国外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国外
| 京ICP备号 |
CERNET Corporation郭云仙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教育中的两把双刃剑——赏识和惩罚
21:40:04 &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说他们遇到的&麻烦&孩子,经验并不丰富的我听完之后,往往会很理论地说&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吧&,可是我往往会听到接下来的感叹&唉,批评惩罚、表扬鼓励都试过了,没有多少作用&;而在我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断给某个学生鼓励,发现他的闪光点,可是作用依旧不大,学生并不&领情&;也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说&惩罚有时还是很有效的&。对一向赞赏&赏识教育&的我,多少有些困惑&&赏识是否完全是对学生有利的?教育中究竟能不能惩罚?为此我读了不少有关的资料,也进行了思索,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教育中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们,因为他们是两把双刃剑,唯有用好&利&的一面,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
一、赏识教育的利弊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赏识、表扬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正强化&,可以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在教育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赏识教育的好处是不能否认的。我很赞成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以赏识为主,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是有好处的。
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一两次排名下降、考学不利就产生消极的念头。张某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来找我,由于进入高中后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占优势,老师很少关注自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厌学情绪很严重。张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成绩还是其它方面都是最好的,听了太多的表扬的话。进入高中之后,没得到原来那种关注,一下子心理落差很大,无法面对。被过分赏识的学生往往很脆弱,耐挫能力很差。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可能后遇到更多的失望。&
教师表达赏识的方法不对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表扬部分学生&很聪明,很棒&,无形中伤害了另外的学生的自尊,他们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教师只表扬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表扬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学习只顾结果不能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导致厌学、抄作业、作弊等等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不能是盲目的,如果能够注意一些赏识的艺术,就可以趋利避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赏识的艺术
第一:对事不对人
很多教师表扬学生时喜欢笼统地说&你真聪明&、&你好棒&等。这些语句表扬的是学生的人格特点,而不是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好在哪里,从而达不到帮助学生强化某个好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自身的价值得依靠他人的评价,成人之后往往不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表扬学生时要说清楚学生是哪件事值得被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受到赏识的,从而形成正强化。而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第二:不能过度和廉价
赏识过度了、夸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真诚,表扬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而赏识过于廉价了,学生不会认为赏识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从而使教师的赏识渐渐缺乏&含金量&。所以,教师的赏识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泛滥,该表扬时才表扬,表扬时注意准确性,才能够使表扬保持好的效果。
第三:对每个学生要公平
一个学生做了某事,得到了表扬,另外一个学生做了相同的事,也一定要表扬。教师作为普通人,也会受到自己的心情的影响,而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喜欢程度,所以有时会犯&不公平&的错误。不公平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伤害,学生容易是非模糊,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会因此降低。
第四:不要比较学生
很多教师喜欢通过比较来体现学生的差距,从而激励差的学生表扬好的学生,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最终的效果往往是&抬高了一个,压倒了一片&。对于被抬高的学生来说,虽然被表扬了,但可能给他增加了一点同学之间的尴尬;对于被压倒的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表扬时目标明确,不要通过比较来表扬。
第五:在意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如果教师只赞扬学生的表现结果,那么学生会觉得老师只看重结果,于是他们会开始努力地追求结果,于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只注重结果,从而会助长一些为了结果投机取巧的行为。另外,由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有优秀的结果,那些得不到赞扬的学生会很沮丧,他们得不到任何的鼓励,对学习的过程也失去了兴趣。而且在结果至上的引导下,学生还可能会对挑战和困难屈服,因为他们会害怕面对不好的结果。而如果教师在意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那么他们很容易在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挖掘学生不明显的优点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别人赞美我的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我一点都不激动。但如果谁夸我的小提琴拉得棒,我肯定会兴高采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总是表扬这个学生一些他习以为常的优点,效果是不大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用独特的眼光挖掘出这个学生一些平时鲜有人提的优点,学生会觉得老师很关注自己,且眼光独到,效果会更好。
三、教育要不要惩罚
赏识教育是现在我国教育倡导的教育主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一个理念渐渐深入教育者的心中。我承认这是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赏识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提倡赏识,是否就可以完全不要惩罚呢?作为教师的我,一度有些谈&罚&色变,因为媒体上也报道不少老师体罚学生的方面例子,那些都是师德缺乏的例子。然而我也看到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似乎越来越不能经受挫折,也越来越不懂得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过分的夸奖而不惩罚,是否会将&爱&变成无益的&溺爱&?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踢足球时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125美元。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想这样的惩罚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当有一天他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吓坏,也不会在面对责任时不知所措甚至逃之夭夭。
但是对于惩罚我们一样要慎重,因为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教育也可以伤害。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里说的惩罚绝对不可以等同于体罚,惩罚的原则是不能心理、身体虐待,不能让学生觉得难堪,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在尊重学生和为学生着想的基础上进行惩罚。惩罚的结果是让学生受益。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于是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校长决定给麦以惩罚,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而这名受到惩罚的小学生由此对生物有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一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校长的惩罚保护了麦的好奇心,又对他的错误给予批评,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惩罚以教育为目的让学生受益非浅。
在华东师大的李伯黍、燕国材老师在他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对于教育中的惩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明确惩罚目的,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二、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三、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四、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五、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由此我们看到要惩罚就要尊重学生,也要花些心思找到最能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我想巴德.舒尔伯格是幸运的,我想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如此幸运。以赏识为主、辅以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用好它们&利&的一面,避开&弊&的一面,用好赏识和惩罚的艺术,让学生在赏识中自信、快乐地成长,也在每次触动心灵的惩罚中学会责任和坚强。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说他们遇到的&麻烦&孩子,经验并不丰富的我听完之后,往往会很理论地说&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吧&,可是我往往会听到接下来的感叹&唉,批评惩罚、表扬鼓励都试过了,没有多少作用&;而在我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断给某个学生鼓励,发现他的闪光点,可是作用依旧不大,学生并不&领情&;也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说&惩罚有时还是很有效的&。对一向赞赏&赏识教育&的我,多少有些困惑&&赏识是否完全是对学生有利的?教育中究竟能不能惩罚?为此我读了不少有关的资料,也进行了思索,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教育中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们,因为他们是两把双刃剑,唯有用好&利&的一面,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
一、赏识教育的利弊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赏识、表扬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正强化&,可以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在教育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赏识教育的好处是不能否认的。我很赞成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以赏识为主,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是有好处的。
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一两次排名下降、考学不利就产生消极的念头。张某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来找我,由于进入高中后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占优势,老师很少关注自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厌学情绪很严重。张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成绩还是其它方面都是最好的,听了太多的表扬的话。进入高中之后,没得到原来那种关注,一下子心理落差很大,无法面对。被过分赏识的学生往往很脆弱,耐挫能力很差。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可能后遇到更多的失望。&
教师表达赏识的方法不对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表扬部分学生&很聪明,很棒&,无形中伤害了另外的学生的自尊,他们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教师只表扬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表扬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学习只顾结果不能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导致厌学、抄作业、作弊等等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不能是盲目的,如果能够注意一些赏识的艺术,就可以趋利避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赏识的艺术
第一:对事不对人
很多教师表扬学生时喜欢笼统地说&你真聪明&、&你好棒&等。这些语句表扬的是学生的人格特点,而不是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好在哪里,从而达不到帮助学生强化某个好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自身的价值得依靠他人的评价,成人之后往往不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表扬学生时要说清楚学生是哪件事值得被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受到赏识的,从而形成正强化。而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第二:不能过度和廉价
赏识过度了、夸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真诚,表扬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而赏识过于廉价了,学生不会认为赏识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从而使教师的赏识渐渐缺乏&含金量&。所以,教师的赏识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泛滥,该表扬时才表扬,表扬时注意准确性,才能够使表扬保持好的效果。
第三:对每个学生要公平
一个学生做了某事,得到了表扬,另外一个学生做了相同的事,也一定要表扬。教师作为普通人,也会受到自己的心情的影响,而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喜欢程度,所以有时会犯&不公平&的错误。不公平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伤害,学生容易是非模糊,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会因此降低。
第四:不要比较学生
很多教师喜欢通过比较来体现学生的差距,从而激励差的学生表扬好的学生,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最终的效果往往是&抬高了一个,压倒了一片&。对于被抬高的学生来说,虽然被表扬了,但可能给他增加了一点同学之间的尴尬;对于被压倒的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表扬时目标明确,不要通过比较来表扬。
第五:在意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如果教师只赞扬学生的表现结果,那么学生会觉得老师只看重结果,于是他们会开始努力地追求结果,于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只注重结果,从而会助长一些为了结果投机取巧的行为。另外,由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有优秀的结果,那些得不到赞扬的学生会很沮丧,他们得不到任何的鼓励,对学习的过程也失去了兴趣。而且在结果至上的引导下,学生还可能会对挑战和困难屈服,因为他们会害怕面对不好的结果。而如果教师在意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那么他们很容易在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挖掘学生不明显的优点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别人赞美我的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我一点都不激动。但如果谁夸我的小提琴拉得棒,我肯定会兴高采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总是表扬这个学生一些他习以为常的优点,效果是不大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用独特的眼光挖掘出这个学生一些平时鲜有人提的优点,学生会觉得老师很关注自己,且眼光独到,效果会更好。
三、教育要不要惩罚
赏识教育是现在我国教育倡导的教育主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一个理念渐渐深入教育者的心中。我承认这是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赏识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提倡赏识,是否就可以完全不要惩罚呢?作为教师的我,一度有些谈&罚&色变,因为媒体上也报道不少老师体罚学生的方面例子,那些都是师德缺乏的例子。然而我也看到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似乎越来越不能经受挫折,也越来越不懂得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过分的夸奖而不惩罚,是否会将&爱&变成无益的&溺爱&?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踢足球时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125美元。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想这样的惩罚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当有一天他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吓坏,也不会在面对责任时不知所措甚至逃之夭夭。
但是对于惩罚我们一样要慎重,因为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教育也可以伤害。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里说的惩罚绝对不可以等同于体罚,惩罚的原则是不能心理、身体虐待,不能让学生觉得难堪,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在尊重学生和为学生着想的基础上进行惩罚。惩罚的结果是让学生受益。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于是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校长决定给麦以惩罚,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而这名受到惩罚的小学生由此对生物有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一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校长的惩罚保护了麦的好奇心,又对他的错误给予批评,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惩罚以教育为目的让学生受益非浅。
在华东师大的李伯黍、燕国材老师在他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对于教育中的惩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明确惩罚目的,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二、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三、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四、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五、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由此我们看到要惩罚就要尊重学生,也要花些心思找到最能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我想巴德.舒尔伯格是幸运的,我想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如此幸运。以赏识为主、辅以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用好它们&利&的一面,避开&弊&的一面,用好赏识和惩罚的艺术,让学生在赏识中自信、快乐地成长,也在每次触动心灵的惩罚中学会责任和坚强。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说他们遇到的&麻烦&孩子,经验并不丰富的我听完之后,往往会很理论地说&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吧&,可是我往往会听到接下来的感叹&唉,批评惩罚、表扬鼓励都试过了,没有多少作用&;而在我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断给某个学生鼓励,发现他的闪光点,可是作用依旧不大,学生并不&领情&;也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说&惩罚有时还是很有效的&。对一向赞赏&赏识教育&的我,多少有些困惑&&赏识是否完全是对学生有利的?教育中究竟能不能惩罚?为此我读了不少有关的资料,也进行了思索,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教育中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们,因为他们是两把双刃剑,唯有用好&利&的一面,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
一、赏识教育的利弊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赏识、表扬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正强化&,可以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在教育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赏识教育的好处是不能否认的。我很赞成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以赏识为主,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是有好处的。
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一两次排名下降、考学不利就产生消极的念头。张某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来找我,由于进入高中后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占优势,老师很少关注自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厌学情绪很严重。张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成绩还是其它方面都是最好的,听了太多的表扬的话。进入高中之后,没得到原来那种关注,一下子心理落差很大,无法面对。被过分赏识的学生往往很脆弱,耐挫能力很差。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可能后遇到更多的失望。&
教师表达赏识的方法不对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表扬部分学生&很聪明,很棒&,无形中伤害了另外的学生的自尊,他们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教师只表扬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表扬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学习只顾结果不能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导致厌学、抄作业、作弊等等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不能是盲目的,如果能够注意一些赏识的艺术,就可以趋利避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赏识的艺术
第一:对事不对人
很多教师表扬学生时喜欢笼统地说&你真聪明&、&你好棒&等。这些语句表扬的是学生的人格特点,而不是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好在哪里,从而达不到帮助学生强化某个好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自身的价值得依靠他人的评价,成人之后往往不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表扬学生时要说清楚学生是哪件事值得被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受到赏识的,从而形成正强化。而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第二:不能过度和廉价
赏识过度了、夸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真诚,表扬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而赏识过于廉价了,学生不会认为赏识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从而使教师的赏识渐渐缺乏&含金量&。所以,教师的赏识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泛滥,该表扬时才表扬,表扬时注意准确性,才能够使表扬保持好的效果。
第三:对每个学生要公平
一个学生做了某事,得到了表扬,另外一个学生做了相同的事,也一定要表扬。教师作为普通人,也会受到自己的心情的影响,而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喜欢程度,所以有时会犯&不公平&的错误。不公平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伤害,学生容易是非模糊,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会因此降低。
第四:不要比较学生
很多教师喜欢通过比较来体现学生的差距,从而激励差的学生表扬好的学生,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最终的效果往往是&抬高了一个,压倒了一片&。对于被抬高的学生来说,虽然被表扬了,但可能给他增加了一点同学之间的尴尬;对于被压倒的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表扬时目标明确,不要通过比较来表扬。
第五:在意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如果教师只赞扬学生的表现结果,那么学生会觉得老师只看重结果,于是他们会开始努力地追求结果,于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只注重结果,从而会助长一些为了结果投机取巧的行为。另外,由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有优秀的结果,那些得不到赞扬的学生会很沮丧,他们得不到任何的鼓励,对学习的过程也失去了兴趣。而且在结果至上的引导下,学生还可能会对挑战和困难屈服,因为他们会害怕面对不好的结果。而如果教师在意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那么他们很容易在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挖掘学生不明显的优点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别人赞美我的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我一点都不激动。但如果谁夸我的小提琴拉得棒,我肯定会兴高采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总是表扬这个学生一些他习以为常的优点,效果是不大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用独特的眼光挖掘出这个学生一些平时鲜有人提的优点,学生会觉得老师很关注自己,且眼光独到,效果会更好。
三、教育要不要惩罚
赏识教育是现在我国教育倡导的教育主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一个理念渐渐深入教育者的心中。我承认这是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赏识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提倡赏识,是否就可以完全不要惩罚呢?作为教师的我,一度有些谈&罚&色变,因为媒体上也报道不少老师体罚学生的方面例子,那些都是师德缺乏的例子。然而我也看到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似乎越来越不能经受挫折,也越来越不懂得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过分的夸奖而不惩罚,是否会将&爱&变成无益的&溺爱&?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踢足球时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125美元。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想这样的惩罚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当有一天他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吓坏,也不会在面对责任时不知所措甚至逃之夭夭。
但是对于惩罚我们一样要慎重,因为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教育也可以伤害。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里说的惩罚绝对不可以等同于体罚,惩罚的原则是不能心理、身体虐待,不能让学生觉得难堪,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在尊重学生和为学生着想的基础上进行惩罚。惩罚的结果是让学生受益。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于是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校长决定给麦以惩罚,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而这名受到惩罚的小学生由此对生物有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一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校长的惩罚保护了麦的好奇心,又对他的错误给予批评,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惩罚以教育为目的让学生受益非浅。
在华东师大的李伯黍、燕国材老师在他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对于教育中的惩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明确惩罚目的,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二、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三、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四、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五、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由此我们看到要惩罚就要尊重学生,也要花些心思找到最能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我想巴德.舒尔伯格是幸运的,我想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如此幸运。以赏识为主、辅以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用好它们&利&的一面,避开&弊&的一面,用好赏识和惩罚的艺术,让学生在赏识中自信、快乐地成长,也在每次触动心灵的惩罚中学会责任和坚强。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说他们遇到的&麻烦&孩子,经验并不丰富的我听完之后,往往会很理论地说&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吧&,可是我往往会听到接下来的感叹&唉,批评惩罚、表扬鼓励都试过了,没有多少作用&;而在我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断给某个学生鼓励,发现他的闪光点,可是作用依旧不大,学生并不&领情&;也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说&惩罚有时还是很有效的&。对一向赞赏&赏识教育&的我,多少有些困惑&&赏识是否完全是对学生有利的?教育中究竟能不能惩罚?为此我读了不少有关的资料,也进行了思索,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教育中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们,因为他们是两把双刃剑,唯有用好&利&的一面,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
一、赏识教育的利弊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赏识、表扬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正强化&,可以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在教育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赏识教育的好处是不能否认的。我很赞成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以赏识为主,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是有好处的。
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一两次排名下降、考学不利就产生消极的念头。张某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来找我,由于进入高中后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占优势,老师很少关注自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厌学情绪很严重。张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成绩还是其它方面都是最好的,听了太多的表扬的话。进入高中之后,没得到原来那种关注,一下子心理落差很大,无法面对。被过分赏识的学生往往很脆弱,耐挫能力很差。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可能后遇到更多的失望。&
教师表达赏识的方法不对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表扬部分学生&很聪明,很棒&,无形中伤害了另外的学生的自尊,他们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教师只表扬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表扬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学习只顾结果不能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导致厌学、抄作业、作弊等等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不能是盲目的,如果能够注意一些赏识的艺术,就可以趋利避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赏识的艺术
第一:对事不对人
很多教师表扬学生时喜欢笼统地说&你真聪明&、&你好棒&等。这些语句表扬的是学生的人格特点,而不是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好在哪里,从而达不到帮助学生强化某个好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自身的价值得依靠他人的评价,成人之后往往不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表扬学生时要说清楚学生是哪件事值得被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受到赏识的,从而形成正强化。而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第二:不能过度和廉价
赏识过度了、夸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真诚,表扬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而赏识过于廉价了,学生不会认为赏识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从而使教师的赏识渐渐缺乏&含金量&。所以,教师的赏识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泛滥,该表扬时才表扬,表扬时注意准确性,才能够使表扬保持好的效果。
第三:对每个学生要公平
一个学生做了某事,得到了表扬,另外一个学生做了相同的事,也一定要表扬。教师作为普通人,也会受到自己的心情的影响,而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喜欢程度,所以有时会犯&不公平&的错误。不公平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伤害,学生容易是非模糊,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会因此降低。
第四:不要比较学生
很多教师喜欢通过比较来体现学生的差距,从而激励差的学生表扬好的学生,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最终的效果往往是&抬高了一个,压倒了一片&。对于被抬高的学生来说,虽然被表扬了,但可能给他增加了一点同学之间的尴尬;对于被压倒的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表扬时目标明确,不要通过比较来表扬。
第五:在意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如果教师只赞扬学生的表现结果,那么学生会觉得老师只看重结果,于是他们会开始努力地追求结果,于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只注重结果,从而会助长一些为了结果投机取巧的行为。另外,由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有优秀的结果,那些得不到赞扬的学生会很沮丧,他们得不到任何的鼓励,对学习的过程也失去了兴趣。而且在结果至上的引导下,学生还可能会对挑战和困难屈服,因为他们会害怕面对不好的结果。而如果教师在意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那么他们很容易在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挖掘学生不明显的优点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别人赞美我的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我一点都不激动。但如果谁夸我的小提琴拉得棒,我肯定会兴高采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总是表扬这个学生一些他习以为常的优点,效果是不大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用独特的眼光挖掘出这个学生一些平时鲜有人提的优点,学生会觉得老师很关注自己,且眼光独到,效果会更好。
三、教育要不要惩罚
赏识教育是现在我国教育倡导的教育主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一个理念渐渐深入教育者的心中。我承认这是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赏识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提倡赏识,是否就可以完全不要惩罚呢?作为教师的我,一度有些谈&罚&色变,因为媒体上也报道不少老师体罚学生的方面例子,那些都是师德缺乏的例子。然而我也看到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似乎越来越不能经受挫折,也越来越不懂得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过分的夸奖而不惩罚,是否会将&爱&变成无益的&溺爱&?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踢足球时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125美元。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想这样的惩罚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当有一天他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吓坏,也不会在面对责任时不知所措甚至逃之夭夭。
但是对于惩罚我们一样要慎重,因为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教育也可以伤害。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里说的惩罚绝对不可以等同于体罚,惩罚的原则是不能心理、身体虐待,不能让学生觉得难堪,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在尊重学生和为学生着想的基础上进行惩罚。惩罚的结果是让学生受益。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于是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校长决定给麦以惩罚,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而这名受到惩罚的小学生由此对生物有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一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校长的惩罚保护了麦的好奇心,又对他的错误给予批评,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惩罚以教育为目的让学生受益非浅。
在华东师大的李伯黍、燕国材老师在他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对于教育中的惩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明确惩罚目的,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二、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三、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四、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五、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由此我们看到要惩罚就要尊重学生,也要花些心思找到最能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我想巴德.舒尔伯格是幸运的,我想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如此幸运。以赏识为主、辅以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用好它们&利&的一面,避开&弊&的一面,用好赏识和惩罚的艺术,让学生在赏识中自信、快乐地成长,也在每次触动心灵的惩罚中学会责任和坚强。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说他们遇到的&麻烦&孩子,经验并不丰富的我听完之后,往往会很理论地说&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吧&,可是我往往会听到接下来的感叹&唉,批评惩罚、表扬鼓励都试过了,没有多少作用&;而在我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断给某个学生鼓励,发现他的闪光点,可是作用依旧不大,学生并不&领情&;也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说&惩罚有时还是很有效的&。对一向赞赏&赏识教育&的我,多少有些困惑&&赏识是否完全是对学生有利的?教育中究竟能不能惩罚?为此我读了不少有关的资料,也进行了思索,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教育中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们,因为他们是两把双刃剑,唯有用好&利&的一面,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
一、赏识教育的利弊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赏识、表扬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正强化&,可以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在教育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赏识教育的好处是不能否认的。我很赞成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以赏识为主,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是有好处的。
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一两次排名下降、考学不利就产生消极的念头。张某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来找我,由于进入高中后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占优势,老师很少关注自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厌学情绪很严重。张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成绩还是其它方面都是最好的,听了太多的表扬的话。进入高中之后,没得到原来那种关注,一下子心理落差很大,无法面对。被过分赏识的学生往往很脆弱,耐挫能力很差。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可能后遇到更多的失望。&
教师表达赏识的方法不对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表扬部分学生&很聪明,很棒&,无形中伤害了另外的学生的自尊,他们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教师只表扬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表扬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学习只顾结果不能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导致厌学、抄作业、作弊等等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不能是盲目的,如果能够注意一些赏识的艺术,就可以趋利避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赏识的艺术
第一:对事不对人
很多教师表扬学生时喜欢笼统地说&你真聪明&、&你好棒&等。这些语句表扬的是学生的人格特点,而不是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好在哪里,从而达不到帮助学生强化某个好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自身的价值得依靠他人的评价,成人之后往往不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表扬学生时要说清楚学生是哪件事值得被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受到赏识的,从而形成正强化。而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第二:不能过度和廉价
赏识过度了、夸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真诚,表扬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而赏识过于廉价了,学生不会认为赏识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从而使教师的赏识渐渐缺乏&含金量&。所以,教师的赏识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泛滥,该表扬时才表扬,表扬时注意准确性,才能够使表扬保持好的效果。
第三:对每个学生要公平
一个学生做了某事,得到了表扬,另外一个学生做了相同的事,也一定要表扬。教师作为普通人,也会受到自己的心情的影响,而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喜欢程度,所以有时会犯&不公平&的错误。不公平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伤害,学生容易是非模糊,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会因此降低。
第四:不要比较学生
很多教师喜欢通过比较来体现学生的差距,从而激励差的学生表扬好的学生,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最终的效果往往是&抬高了一个,压倒了一片&。对于被抬高的学生来说,虽然被表扬了,但可能给他增加了一点同学之间的尴尬;对于被压倒的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表扬时目标明确,不要通过比较来表扬。
第五:在意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如果教师只赞扬学生的表现结果,那么学生会觉得老师只看重结果,于是他们会开始努力地追求结果,于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只注重结果,从而会助长一些为了结果投机取巧的行为。另外,由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有优秀的结果,那些得不到赞扬的学生会很沮丧,他们得不到任何的鼓励,对学习的过程也失去了兴趣。而且在结果至上的引导下,学生还可能会对挑战和困难屈服,因为他们会害怕面对不好的结果。而如果教师在意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那么他们很容易在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挖掘学生不明显的优点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别人赞美我的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我一点都不激动。但如果谁夸我的小提琴拉得棒,我肯定会兴高采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总是表扬这个学生一些他习以为常的优点,效果是不大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用独特的眼光挖掘出这个学生一些平时鲜有人提的优点,学生会觉得老师很关注自己,且眼光独到,效果会更好。
三、教育要不要惩罚
赏识教育是现在我国教育倡导的教育主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一个理念渐渐深入教育者的心中。我承认这是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赏识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提倡赏识,是否就可以完全不要惩罚呢?作为教师的我,一度有些谈&罚&色变,因为媒体上也报道不少老师体罚学生的方面例子,那些都是师德缺乏的例子。然而我也看到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似乎越来越不能经受挫折,也越来越不懂得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过分的夸奖而不惩罚,是否会将&爱&变成无益的&溺爱&?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踢足球时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125美元。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想这样的惩罚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当有一天他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吓坏,也不会在面对责任时不知所措甚至逃之夭夭。
但是对于惩罚我们一样要慎重,因为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教育也可以伤害。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里说的惩罚绝对不可以等同于体罚,惩罚的原则是不能心理、身体虐待,不能让学生觉得难堪,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在尊重学生和为学生着想的基础上进行惩罚。惩罚的结果是让学生受益。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于是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校长决定给麦以惩罚,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而这名受到惩罚的小学生由此对生物有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一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校长的惩罚保护了麦的好奇心,又对他的错误给予批评,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惩罚以教育为目的让学生受益非浅。
在华东师大的李伯黍、燕国材老师在他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对于教育中的惩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明确惩罚目的,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二、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三、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四、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五、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由此我们看到要惩罚就要尊重学生,也要花些心思找到最能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我想巴德.舒尔伯格是幸运的,我想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如此幸运。以赏识为主、辅以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用好它们&利&的一面,避开&弊&的一面,用好赏识和惩罚的艺术,让学生在赏识中自信、快乐地成长,也在每次触动心灵的惩罚中学会责任和坚强。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说他们遇到的&麻烦&孩子,经验并不丰富的我听完之后,往往会很理论地说&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吧&,可是我往往会听到接下来的感叹&唉,批评惩罚、表扬鼓励都试过了,没有多少作用&;而在我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断给某个学生鼓励,发现他的闪光点,可是作用依旧不大,学生并不&领情&;也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说&惩罚有时还是很有效的&。对一向赞赏&赏识教育&的我,多少有些困惑&&赏识是否完全是对学生有利的?教育中究竟能不能惩罚?为此我读了不少有关的资料,也进行了思索,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教育中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们,因为他们是两把双刃剑,唯有用好&利&的一面,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
一、赏识教育的利弊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赏识、表扬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正强化&,可以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在教育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赏识教育的好处是不能否认的。我很赞成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以赏识为主,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是有好处的。
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一两次排名下降、考学不利就产生消极的念头。张某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来找我,由于进入高中后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占优势,老师很少关注自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厌学情绪很严重。张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成绩还是其它方面都是最好的,听了太多的表扬的话。进入高中之后,没得到原来那种关注,一下子心理落差很大,无法面对。被过分赏识的学生往往很脆弱,耐挫能力很差。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可能后遇到更多的失望。&
教师表达赏识的方法不对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表扬部分学生&很聪明,很棒&,无形中伤害了另外的学生的自尊,他们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教师只表扬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表扬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学习只顾结果不能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导致厌学、抄作业、作弊等等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不能是盲目的,如果能够注意一些赏识的艺术,就可以趋利避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赏识的艺术
第一:对事不对人
很多教师表扬学生时喜欢笼统地说&你真聪明&、&你好棒&等。这些语句表扬的是学生的人格特点,而不是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好在哪里,从而达不到帮助学生强化某个好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自身的价值得依靠他人的评价,成人之后往往不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表扬学生时要说清楚学生是哪件事值得被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受到赏识的,从而形成正强化。而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第二:不能过度和廉价
赏识过度了、夸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真诚,表扬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而赏识过于廉价了,学生不会认为赏识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从而使教师的赏识渐渐缺乏&含金量&。所以,教师的赏识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泛滥,该表扬时才表扬,表扬时注意准确性,才能够使表扬保持好的效果。
第三:对每个学生要公平
一个学生做了某事,得到了表扬,另外一个学生做了相同的事,也一定要表扬。教师作为普通人,也会受到自己的心情的影响,而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喜欢程度,所以有时会犯&不公平&的错误。不公平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伤害,学生容易是非模糊,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会因此降低。
第四:不要比较学生
<span style="LINE-HEIGH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的教育更有效 辩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