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吗是等于反应物的消耗,和减小生成物浓度的生成量吗换

根据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选择处理事故的方法;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以此来书写离子方程式;根据氯化铵易分解和氯化氢与氨气易反应生成氯化铵分析;按照气体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性质检验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顺序组装仪器;根据结合方程式进行计算;根据图象分析,当氯气的物质的量为时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最小,说明此时完全反应,以此判断.
解:氯气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于碱性溶液反应,所以当氯气泄漏时立即通报相关部门,迅速撤离事故现场,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应用用蘸有肥皂水的毛巾捂住口鼻而不能用溶液,并且逆风疏散,故答案为:,;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可用吸收尾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制备氨气时应用碳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而不能用氯化铵,因氯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易反应而重新生成氯化铵,反应的方程式为,故答案为:否;;氨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制备氨气,并用碱石灰干燥氨气,生成的氨气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水用碱石灰吸收以测定生成水的质量,最后用浓硫酸吸收氨气并防止空气中的水和进入装置以免造成误差,故答案为:;浓硫酸;防止空气中的水和进入装置,吸收多余的氨气;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
故答案为:;由图象可知:当氯气的物质的量为时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最小,说明此时完全反应,此时,则有,所以生成物为,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氯气和氨气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实验装置的顺序,为易错点.
1459@@3@@@@氯气的化学性质@@@@@@129@@Chemistry@@Senior@@$129@@2@@@@卤族与氮族及其应用@@@@@@22@@Chemistry@@Senior@@$22@@1@@@@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3@@Chemistry@@Senior@@$3@@0@@@@高中化学@@@@@@-1@@Chemistry@@Senior@@$1458@@3@@@@氯气的物理性质@@@@@@129@@Chemistry@@Senior@@$129@@2@@@@卤族与氮族及其应用@@@@@@22@@Chemistry@@Senior@@$22@@1@@@@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3@@Chemistry@@Senior@@$3@@0@@@@高中化学@@@@@@-1@@Chemistry@@Senior@@$1468@@3@@@@氨的化学性质@@@@@@129@@Chemistry@@Senior@@$129@@2@@@@卤族与氮族及其应用@@@@@@22@@Chemistry@@Senior@@$22@@1@@@@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3@@Chemistry@@Senior@@$3@@0@@@@高中化学@@@@@@-1@@Chemistry@@Senior@@$1470@@3@@@@氨的实验室制法@@@@@@129@@Chemistry@@Senior@@$129@@2@@@@卤族与氮族及其应用@@@@@@22@@Chemistry@@Senior@@$22@@1@@@@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3@@Chemistry@@Senior@@$3@@0@@@@高中化学@@@@@@-1@@Chemistry@@Senior@@
@@22@@3##@@22@@3##@@22@@3##@@22@@3
第二大题,第3小题
求解答 学习搜索引擎 | 氯气,氨气等物质在生产和科研中都有重要应用.(1)若发生大量氯气泄漏事故,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___.a.立即通报相关部门,迅速撤离事故现场b.用蘸有肥皂水的毛巾捂住口鼻立即逆风疏散c.用蘸有NaOH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立即顺风疏散(2)事故发生后,可用NaOH稀溶液处理泄漏的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3)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通过测定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_{2}}O的质量[m(CuO),m({{H}_{2}}O)],测定铜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_{3}}+3CuO\xrightarrow{
}{{N}_{2}}+3Cu+3{{H}_{2}}O.备选仪器装置如下(装置内所发生的反应是完全的).\textcircled{1}用上述装置制氨气时,能否将碳酸盐换成氯化铵?___(回答"是"或"否"),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___.\textcircled{2}仪器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用字母编号表示,仪器可重复使用)是___.C中的试剂是___,其作用是___.\textcircled{3}铜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用含有m(CuO),m({{H}_{2}}O)的式子表示].(4)C{{l}_{2}}与N{{O}_{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一种气体,实验数据如图.图中横坐标是加入C{{l}_{2}}的物质的量,纵坐标是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总和.已知所取C{{l}_{2}},N{{O}_{2}}的物质的量总和为6mol.则生成物的化学式是___.A-F和X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C是无色气体,B、F是红色固体,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 .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该反应属于置换(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3)A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尤其在冬季农村取暖时易产生,前几年我县就有过中学生由于A气体中毒死亡的事故.为了防止A气体中毒,我们在取暖时应注意保持屋内外空气流通.
8、C两种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加强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我们不仅要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而且我们要提倡“低碳生活”(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那么,你所知道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填一种即可);低碳生活要从我们的日常行为做起,你所做的与低碳生活有关的事是: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白炽灯,少开一盏灯,节约一度电,节约用纸等.(合理即可).
解:(1)B为红色固粉末,且能够和气体A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C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C为二氧化碳,E为碳酸钙,而A为一氧化碳,B为氧化铁,D为铁,则x是铜的盐溶液,可以是硫酸铜等物质,所以反应①为氧化铁和一氧化碳的反应,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铁,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2)常见另一种红色固体F是铜,实现转化②,可由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化学式是:Fe+CuSO4=FeSO4+Cu,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根据一氧化碳生成是因为氧气不足造成的,所以可对其补充充足的氧气并开窗通风让产生的一氧化碳尽快散失,便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碳的氧化物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常见的新能源有多种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低碳生活是节约型生活的体现与之相关的有:
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白炽灯,少开一盏灯,节约一度电,节约用纸等.
故答案为:(1)3CO+Fe2O32Fe+3CO2
(2)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3)保持屋内外空气流通;不可再生;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白炽灯,少开一盏灯,节约一度电,节约用纸等.(合理即可).
本题解题的突破口是B、F是红色固体,所以可从红色的铜以及氧化铁等物质分析讨论,A、C为无色气体,C又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C是二氧化碳,A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尤其在冬季农村取暖时易产生,所以A是一氧化碳,B只能是氧化铁,F则是铜,C是二氧化碳,则x是铜的盐溶液,可以是硫酸铜等物质,确定这些常见的物质后,再顺推或逆推即可解答本题.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之比是不是就是物质的量的比值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是,但也不仅仅是这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生成物没有影响的是(  )A.Fe和Cl2B.C与O2C.NaOH与CO2D.NaOH和AlCl3
Dream_pfZS6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A.铁与氯气加热反应只生成氯化铁,故A选;B.碳与足量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故B不选;C.二氧化碳少量反应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过量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C不选;D.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少量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钠过量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故D不选;故选:A.
为您推荐:
A.铁与氯气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铁;B.碳与氧气反应,如果氧气足量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少量反应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过量反应生成碳酸氢钠;D.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少量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钠过量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
本题考点:
铁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熟悉各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应物生成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