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怎样发力,怎样练习内劲

如何练就武术的内劲?
□ 主讲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 吴文翰 八卦掌名家 孙志君 形意拳名家 邸国勇 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北派少林拳名家 秦庆丰 杨式太极拳名家 赵幼斌 杨式太极拳名家 马虹
邸国勇:内劲是练功中的一种劲力感觉内劲就是身体内部发出的劲力。我认为,内劲主要是在练功时自己体会出的一种劲力感觉。在练习过程中,武术练习者注重自己练习,自己找劲儿——就是体悟身体在做各种技击动作时,内外结合、意气相随、步法与肢体动作相合的一种劲力感觉。找到了这种劲力感觉,就是找到了内劲。在搏击时,接触到对方,劲力发放出来,就成了外劲。外劲和内劲是有区别的。外劲就好像枪中的子弹,瞄准目标打出去,射手再也不能控制子弹的运行方向了。而内劲则像导弹,发射后,它会随着目标的变化而改变运行路线,直到击中目标。所以,我认为,外劲一般是不会变化的力量,而内劲则是收放自如、随曲就伸、因敌变化的一种劲力。内劲的练习方法,就是在练功中找身体内部的劲力感觉,练习意念、神经支配肌肉的松紧变化、肢体的运动、劲力的收放。在意念的支配下,人体做各种技击动作,体会劲力随意念变化转换的感觉。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八卦掌、形意拳,都注重内功、内劲的练习,其实,这些练习方法,练的就是一种意念对劲力的把握和控制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内劲”。内劲不仅仅是意念的控制,还是属于身法的劲力,是和身法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的,太极拳如此,形意拳如此,八卦掌也是如此。这些身法的变化主要是要做到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同时,内劲的练习还要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做到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做到内外三合,就能把内劲发放出来,形成整劲。通过这样长期的练习,使神经支配肌肉、肢体的能力得到加强,身体能够快速反应,快速运动,发出的劲力就更有杀伤力。无论是武术运动还是其他的体育运动,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预先判断到了,身体自然能做相应的反应,进行有效的防守;如果没有意识到,出其不意,你就很难防守。所以,武术搏击的训练,意识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而内劲的训练中,首要的就是意识的训练。形意拳的练习,也是强调意念的训练。开始练习形意拳,要注重形,练习明劲;随着练习的深入,要注重意,着重练习暗劲,这时的练习是形意并重;再进一步练习化劲时,则是重意不重形。练习形意拳,按照规矩去练,最后都能练出内劲。内劲就是身体内部的劲力,注重的是意念感觉,通过各种动作意念的和肢体的运行,体会劲力的运转,经过多年的反复练习,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最后发放出来,还是要体现在外部的,它是一种整劲。对这种劲,有人称作爆发力,有人称作整体力,有人称作浑圆力,其实都是从内部发出的力量。它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在呼吸的配合下,通过肌肉的松紧转换,以及肢体的运行,产生的由内向外的爆发力。我有一个练习形意拳的三原则:在练习中要不断找上下、左右、前后的劲力感觉。找这些劲力感觉的指导思想就是“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意废之,必先兴之。形意拳的劲力练习,就是在这种对称中寻求内部的劲力均衡。总之,形意拳练习内劲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按照动作规格要求,多次反复练习,达到内三合和外三合,就能练出内劲。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动作,使意、气、力三者完美结合。这种反复地重复练习,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随着自己练功层次的提高,对拳理、内劲的理解认识也是在不断提高的。秦庆丰:内劲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劲力表述方式在中国武术中,内劲是一种较为抽象又是约定俗成的劲力表述方式。内劲是传统武术中,在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高度运用过程中,将坚刚之力蓄含于内,不显于外的劲力体现;内劲也是灵变之机,突发迅猛,掌控自然的一种由慢至快、由松至硬、柔中寓刚、刚中寓柔的劲力体现。在少林五形八法拳、十八罗汉掌、陈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八极拳等拳种及兵械中,内劲有突出的表现,往往能发挥出异乎寻常、不可思议的力量。内劲的特点是,在功法和套路的运用中,首先要求自身心境的沉稳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动作的进退攻防、起伏转折、劲力蓄发之中,随攻防意识的转换,自然调节呼吸的频率。其次,要在完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在蓄发的攻防瞬间,发力于自身的整体与局部,以有意识地训练自身的整劲、直劲、横劲、沉劲、寸劲、抖劲、撞劲、崩劲、螺旋劲、钻裹劲、劈靠劲、穿透劲等不同劲力的发挥,而这种内劲的发挥,往往好像均在不经意间,以便掌控对手。其三,在拳械实战中,在极为迅捷的刚柔变化及劲力突变中,内劲可有效作用于敌身的局部或重心点,致敌受伤或兵械折断、脱手掉地。这是由于实战运用中,往往采取诱敌深入、引进柔化、声东击西、以假乱真等战术手段,在巧妙利用战机化解敌之锋芒的瞬间进身,或击或摔或拿,以训练有素的内在突发劲力,在有效的距离、角度中,以最凶猛的战术手段,以最快的速度,致敌失去抵抗能力。例如十八罗汉掌第一式“开山门”,当对方以拳、掌直取我头部时,我以双掌向内屈臂格挡引进,在有效避开对方直击危险的同时,突然上步,脚踏中门,以上下合掌的方式随势反击对手的面部和前胸。这一整体推进,突然爆发的内劲拍掌,运用丹田的鼓荡之气,在意念中以拍碎山门的凶猛,以意、气、力合一的透劲和整体配合,使对方毫无后退和反击能力,受击倒地,从而有效地完成这一转瞬即逝、一触即发的攻防动作。内劲的训练在各拳种流派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训练形式与过程,以少林十八罗汉掌为例,其内功的训练程序首先从站桩开始。少林十八罗汉掌的桩功分为四种,包括一静三动,即静功——玉带桩(小马步)、动功——开合桩(小马步)、交合桩(四六步转马步)、滚手桩(跟步互换)。玉带桩的练习方法是,身体端正,两脚平行站立,两腿微屈,两手屈臂环抱于腹前,掌心朝内,掌指相对,与肚脐(神阙穴)平行相对,如捧玉带状;全身放松,意守丹田。每次站半小时即可,久站自有体会。日后功夫渐进,再练动功——开合桩、交合桩和滚手桩,进而进行套路和实战动式的训练。其目的是,通过桩功训练达到意识的高度集中、呼吸的潜在自然顺达、气力的相合统一,即所谓以心定力,以意运气,以气催力,最终形成以丹田为核心动力,以神经、内脏、骨骼、肌肉、筋腱、气血高度灵敏协调运动为基础,以四肢躯干为整体运用形式,以意、气、力内劲合成为攻防手段的劲力发放方式,进而在武术套路训练和实战中发挥出人体更为科学的潜在能力。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在线视频播放
【精彩视频推荐】
  太极拳如何练出内劲
太极拳如何练出内劲
发布时间: 18:18:59
&&&&&&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练习太极拳发劲的时候,以为猛蹬地、猛转腰就是发出内劲了,其实不一定。太极拳的内劲如果练习练不得法,反而只会越练越僵。须知猛用力是用的爆发力,外力,是肌肉筋骨快速打出去的力量,和太极拳所谓“柔极生
刚”的“内劲”天差地别。
  1.内劲是活的。内劲在体内时流动的,变化的。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的筋骨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力是死的,没有阴阳变化,不是全阴就是全阳。  2.内劲催发时全身的骨节是向外松张的。这和常人发力时全身拘紧的状态恰恰相反。  3.内劲是一波三折的。即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会自断其根。  4.内劲是隐于内的。内劲的运转很少依赖于外形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传导,如果练习者在过分的拧腰旋胯中去追求内
劲,方向显然是错了。  5.内劲可在任何部位透发出来。这仍然是因为其独特的传导特性所铸就的,而普通的肌肉发力会严重受制于发力的角度
、力量,以及肌肉分布位置等因素。  6.内劲的整体性。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所谓的“整体”,并不是指“同时做相同的事情”,而是“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当这些“不同的事情”能够协同起来的时候,“整体”便产生了!“同时做相同的事情”便是僵、硬,“同时做不同的事情”便是活、松、柔。例如鞭子,如果每一节“同时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成了一根硬棍儿,静则“懈”,动则成“僵”,便毫无阴阳可言了。  在了解了内劲的六个特点后,我们总结一下,应该如何练习内劲:  1.练拳时要慢,悉心体会每一骨节的“动”,一定要“顺序”而动,该哪节动时哪节要动,其它的节要等待,不要动;  2.太极拳的操作要“全凭心意用功夫”,心越静、越细,对骨节的操作才会逐渐精准起来,从而逐步达到“节节贯穿”
的要求;  3.静功的练习。太极静功讲究“静中求动”,如在站桩时,从心意上操作周身骨节不断的对拉拔长、向外延伸,忽略肌肉的存在,体会筋骨自然松拉的感觉。  以上三点只是产生内劲的基础条件,并不是内劲本身。当经常这样练习以后,气血便开始在全身活跃起来,肢体会产生麻、胀之类的反应,身体某些部位会不知觉的动起来,这是内气在“穿”骨节,内劲初步产生了,长期坚持练习,当内气的活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可开始训练太极拳的内劲了。
关键词:(,,,,,,,,,,,)
天下太极出武当,练习武当太极拳,延年益寿,强身防身,消除亚健康,开发智力!
版权所有 网址:
信息产业部备案:
友情链接: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众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坐,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腊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在块石头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溅物很高。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力由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脊骨、膻中,再经肩井布于两膊,达于手指。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即将全身所蓄之戏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于肩、肘、手,疾似电掣,三节齐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就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串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动。学发劲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必所欲。
  太极拳除适时的刚发外,更多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刚过程也就是一种灵活、轻便、敏捷而力整的内劲的体用。固然这种内劲力度不一定要强大于对方之力,甚至比对方力小,但运用太极原理和技巧,可以击倒对方而达到制胜之目的。
  太极拳手与对方接手时,总是先用比对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后顺着对方力的方向粘化。这样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对方之力,运用合力来打击对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对方。通过极为灵敏的反应,用手缠丝,臂腕转动、滚卷,粘随上对方拳脚,顺其力进身。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转脚,在对方刚猛、短骤之力将尽时,我迅速发力反击。反击时,我迅速发力反击。反击时的特点是大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而发劲则是在与对方相接触时刻制敌,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而是要使对方身体产生倾斜换重,这种柔运骤发随即柔运的特殊劲力能使对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重心偏移不来产生偏心力矩作为力量源泉。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虚实一定要掌握分寸,虚实变化产生重心移动这是产生动力的基础。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快,始终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移动,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
  培养太极拳内劲是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地锻炼而逐步提高的,具体训练方法是中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呐劲的直接关系,认识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再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体会,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逐个认真练习,练出功力来,切莫囫囵吞枣。现流传陈发科先生所传的缠丝抖劲就有三千多个动作,相传张三丰之徒“武当七子”之一的宋远桥之后人所承袭的太极拳法是一个架式一个架式地单独练好,不像现在的一套流水线套路,世称“三世七”。这都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训练水平。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做发力训练,把太极拳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本文作者:刘嗣传,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新会紫竹观住持】(编辑:张鹏)[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
电子邮箱: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热点宗教文化
推荐宗教文化
最新宗教文化新闻练太极拳如何运劲让拳式看起来有爆发力?_太极_爱学艺武术网
> 太极劲的运行和爆发力发放的规律
太极劲的运行和爆发力发放的规律
分享者:|更新:
  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十分渴望掌握运劲发力规律,使自己的劲运和美观、力发得漂亮。然而由于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的观点分歧、内容庞杂,广大习练者很难从中系统、全面地掌握运劲发力规律,从而影响了运劲发力水平的是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下面我们学习太极劲的运行和爆发力发放的规律。  太极劲的运行和爆发力发放的规律  一、运动规律  (一)沿路运劲规律  陈鑫的《太极拳经谱》中说“沿路缠绵,静运无慌”。太极拳劲在运行中有一定路径,运劲时首先沿体内路径将劲力传导、运化至技击部位;其次太极劲运化到技击部位后沿体外路径进行圆弧运化。整个过程中,太极劲均是沿着一定的路径运行转化的。体内运化遵循螺旋缠丝、折叠运化、节节贯串规律;体外运化遵循手(劲)走圆弧规律。  1.螺旋缠丝。是指太极劲在传导、运化和整合过程中,有自身的运化路径,运劲时需要沿一定的螺旋轨迹,运用缠丝的方式进行化。不同的拳势有不同的路径和螺旋轨迹,脚腿、胸腰、手臂等部位也有顺缠、逆缠等若干种不同的缠法。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对此已作详述并附有较直观的缠丝图,在此不再详述。  螺旋缠丝规律,是太极拳运动发力规律中十分重要的规律,因此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作了特别的强调:“太极拳,缠丝法也。”太极拳习练者必须详加研究,细心揣摩,刻苦练习,才能掌握这一基本规律。在各式太极拳中,有的特别强调螺旋缠丝的问题,有的不提螺旋缠丝的问题,有的对螺旋缠丝问题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螺旋缠线的运动方式仍然体现、贯穿在各式太极拳中。因此不管你习练的是何式太极拳,都不能不对螺旋缠丝规律进行学习、了解和掌握,否则拳技难以提高。  2.折叠运化。是指太极劲在传导、运化和整合过程中,除了运用螺旋缠丝的方式进行运化外,还要用折叠的方式进行传导、运化。折叠运化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脚有折叠,手有折叠,胸腰有折叠,人身所有重大关节部位都有折叠,但“要紧之处,全在胸腰折叠运化”。所以,太极拳习练者必须加以掌握,特别要掌握好胸腰折叠运化规律。  关于胸腰折叠运化规律,马虹先生在《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一书中,将胸腰折叠运化方式分为胸背开合、左右折叠、前后折叠、上下折叠、斜向折叠,并对胸腰折叠的生理机制和这五种折叠运化的基本规律进行了详述。  3.节节贯串。是指太极劲在传导、运化的整合过程中,各组成部位之间劲力传导、运化的基本规律。人体有200多块骨骼,有许多关节,两个关节之间就是一节。因此从骨骼关节的角度看,人身有若干节。节节贯串规律就是运劲时,沿劲路将劲力从一节传导至另一节,节节贯串起来。对节节贯串规律的外型表现特征,陈照奎先生曾作了比较形象的表述,即像毛毛虫运行一样,一节一节地向前涌动。  4.手(劲)走圆弧。太极拳劲在体内按一定路径,通过螺旋缠丝、胸腰折叠、节节贯串的方式传导、运化至技击部位后,在体外,技击部位还要沿一定路径进行圆弧运化。所以太极拳的外型表现特征就是圆弧运动,非圆即弧。只有在发力的瞬间,技击部位才变成直线运动。太极拳要求手走圆弧,不要使其出现凹凸、断续。不出现凹凸就是在走圆弧时,要走得圆,走不圆就出现了凹凸。不出现断续就是走圆时不停留,要连绵不断,停留了就出现断续。那么发力出现直线运动,又怎么继续运动呢?要迅速用小圈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相对做到不出现断续了。  (二)走劲发劲规律  通过螺旋缠丝、折叠运化、节节贯串的方式,将劲运化到技击部位后,按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要求,在技击对抗中这个劲还不能发,还要等到双方劲接触,我方接劲、听劲、引劲跟劲,使对手劲力落空或断劲时,才能发劲。  1.接劲。接劲简单地说就是在技击对抗中将对手的来劲接住。具体地说,对抗中,对手运劲向我方靠近,我方迅速将劲运到手的部位,向对方的手靠近,并贴住、粘住对方的手,使接触点不松开,确保我方的劲力与对手的劲力接上。接劲是太极拳技击对抗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技巧,对方的来劲接不住,就谈不上后面的化打问题。  是否能接得住来劲取决于接劲的角度、手法及其运行轨迹、来力大小、技术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接劲的角度。对手运劲袭来,不能迎面接劲,否则,我方的劲会与对手劲发生迎面相碰而使接触部位弹开,我方的手就难以贴住、粘住对方,两个劲根本无法对接上。所以在接劲时,我方出手一定要与对方来劲保持一定的角度(夹角),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两劲对接时的碰撞协和,这样手就容易贴住、粘住对方。  其次是手法及其运行轨迹。手法及其运行轨迹要圆弧滚肘。手的运行轨迹不能是直线。如果是直线运动,你出去的劲与对方的劲的夹角超不过90o,作为改变对方劲力运行轨迹,破坏对方的进攻可以,但要贴住、粘住对方,还比较困难。因为这个角度超不过90o,两个仍然会有碰撞需使接触部位弹开,只不过碰撞协和比正面接劲时要小而已。所以,接劲时手的运行轨迹要走圆弧。夹角最好走到90o至135o之间,再与对手的劲力接触,两个劲力在运行方向上夹角小于90o,正向碰撞协和没有了,只有斜向的碰撞协和,这样就比较容易贴住、粘住对手了。除运行轨迹外,手法也很重要,因为两个劲力斜向碰撞垢,相互碰撞的两个劲力,虽然夹角小于90o,但仍有一定夹角,使两个劲力分开。除要求手走圆弧外,还要求运用手肘旋转手法,即滚肘。接触时你一滚肘,劲力沿切线方向出去再与对方的劲力接触,相互碰撞劲力的夹角又会减小,这样更容易贴住、粘住对方了。  对方的来力大,速度快,接不住怎么办?接不住就闪避。因为你有多高的技术技巧和功底,只能接住多大、多快的劲力,超过限度是不行的。  2.听劲。与对手的劲接上后,进入听劲过程,即感知或试探对手劲力大小和方向。一般来说,我方的劲与对手的劲接上后,即可感知对方劲力的大小和方向。但如果你的对手是试探动作,你与来劲刚一接上,其大小、方向消失。你应随既给对方一点劲,试探一下对手。一般来说,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从本能及条件反射的角度讲,你一给功,他同时会给你一个顶劲与之抗衡,他这个顶劲一作用在你的手上,你就会感知出劲力的大小和方向。感知或试探对手劲力大小和方向的过程,就是太极拳上讲的听劲。当然能否听得出来,与自己的功夫深浅有关,功夫不到家是听不出来的。  3.引劲跟劲。引劲,牵引或诱使来劲向我方纵深前进,将其化掉、落空。具体来说就是,听出来劲的大小、方向后,保持接触点不松开,手继续圆弧滚肘运行,来劲运行轨迹及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并从圆弧切线方向上被引化掉或落空。跟劲,来劲退回,要紧跟不放,逼其出现断劲。具体来说就是,我方引劲时,对方感到不妙,即将来劲退回,我方仍要保持接触点不松开,手继续圆弧滚肘跟进,迫使退劲轨迹及方向改变,将其逼到被动位置即出现断劲。引劲跟劲中必须做到“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才能运化出发劲打击对方的有利时机。  “粘连黏随”,即在引劲跟劲过程中,保持接触点不松开,引劲中将来劲粘住,跟劲中将退劲黏住。是否能粘得住、黏得住,就是要看你在引劲跟劲中是否不丢不顶。为此,引劲退劲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手领身随不丢开。引劲跟劲中,来劲可能沿引劲的方向抽逃,也可能沿引劲的反方向退回,如果我方的劲跟不上,或够不着,双方接触点随即会分开,就粘不住来劲、黏不住退劲。此时,我方应随即沿其抽逃或退回的方向,随曲就伸,进行位移。位移中要手领身随,手需要走多少才不至使来劲抽开或退开,身形马上就要跟上多少,粘住它,黏住它,使其逃不脱,走不掉,直至其落空或出现断劲。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与爆发力中的身领手发(或称内动外发、腰动手发)规律相区别。  二是不起强劲不犯顶。人体所发的力有肢体力、气力、念力三大类。肢体力在引劲跟劲中,只能用于保持平衡或进行位移,或在保持肢体关节松活的情况下,稍发一点与气力、念力一起去进行引劲跟劲。不能强发肢体力去参与。因为肢体力在三种力中力量最强,并有特定的方向,起强劲会带来不利。  第一,强劲一起,强化了劲力的向前运动趋势,引劲中双方的劲变成了顶劲。顶劲一出现,我方可能将对方顶过去,对方顺势抽逃而出现丢劲;对方也可能将我方顶过来,我方处于背势而出现断劲;也可能出现相持状态。这样就难以实现我方引进落空的战略目的,甚至会使我方处于被动状态。  第二,强劲一起,强化了劲力的向前运动趋势,劲力向其他方向运转就会受局限,你的劲变成僵劲,并失去了灵活性;另外,强劲一起,人体关节即出现僵硬状态,位移运转也不灵。因此,引劲跟劲中最容易丢劲。  第三,强劲一起,强化了劲力的向前运动趋势,你的劲力运行轨迹弧度会减小,再大几乎要变成直线。你沿直线一折回,即出现断劲。你的劲一断,对方就可能发力打击。  所以,肢体不能起强劲,只能用念力、气力及稍加一点肢体力进行运化。念力随意念走,意念一变念力马上就变,比较有灵性。意到气到,气力(掤劲)也跟着到。肢体力小了,念力可以改变它,意念可以统帅它,大了它硬要往前走,念力无法改变它。不起强劲,才不犯顶,也不容易丢。  4.发劲。跟劲中,如对方还没有被逼至断劲,我方发力时机仍不成熟,对方又运劲向我逼来,我又随即粘连黏随,周而复始,直到我方技击时机成熟,即对方的来劲被引进落空时,随即合力打击对方;对方处于被动状态,无力运劲与我方抗衡而出现断劲时,随即发劲攻击对方。这就是太极拳讲的“一空就打、一断就发”的发劲规律。  二、劲力转化规律  太极劲运化过程完成后,在拳架演练中要发力或在技击中要给对手以有力的打击,就要将太极劲转化成爆发力发放出去。发劲可大可小,把最大的劲发出去,太极劲就转化成了爆发力。太极劲转化为爆发力,有一个转换过程或转关过程,即转动关节或击打部位,身形调整到发力或打击的最佳状态后,再将劲力爆发出去。转关过程中,要遵循转关慢运、调整身形、卷屈蓄力等规律。  (一)转关慢运。就是盘架中,转关过程要“静运无慌”,身体各部位要慢慢运行、转换。为什么要慢运呢?因为只有慢运,才能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发力或打击的最佳状态,快了或技术还不熟练,就不能保证身体各部位都到位,爆发力质量会受到影响。长期慢运熟练了,再经过推手、散手等运劲发力的技术技巧训练,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条件反射。那时,我们在技击对抗中才讲“转关快运”“引进落空合即出”,对手的劲力一落空就打,对手的劲力一断就发。慢了就会丧失技击时机。但在习练的初级阶段还是慢运好。  (二)调整身形。转关慢运中,要将身形调整到发力或打击的最佳状态。按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检查一下最否符合松胯圆裆、含胸塌腰、虚领顶劲等等。这当中任何一个部位不符合太极拳基本要领或不符合技击基本要求,都会影响到劲力的发放质量。  (三)卷屈蓄力。调整身形的同时,还要注意卷屈储力。“劲以曲蓄而有余”,肢体只有在卷屈时,才能将其弹力、张力、旋转力蓄集起来,并处于待发状态。肢体不卷屈或卷屈不好,发出的肢体力会大打折扣。卷屈蓄力怎样做,张志俊老师概括为“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即两手两脚领劲卷曲起来进行蓄力。当然还应包括胸腰左右两头往前面卷曲来进行蓄力。用形象的说法叫“身备五弓”。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胸腰弓是反弓,即通过虚领顶劲,含胸塌腰,将人体本来处于自然弯曲状态的脊背拉直,发力后放松,才恢复自然状态。卷曲蓄力,要像鞭炮一样,要裹得紧,才会爆发得好。  三、发力规律  转关过程完成后,即可进行发力。发力遵循合力旋打、内动外发、保持平衡、松活弹抖等规律。  (一)合力旋打。卷屈储力后,还要将肢体力、气力、念力运化到技击部位形成合力。在发力前的瞬间,还要用一个小动作将力完全合住,即按太极拳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原理,沿打击线路的反方向,稍位移后挫,将技击部位随限猛然旋转爆发打出。要注意技击部位必须旋转打出,这样发出的力因有旋转力而威力更大。在打出瞬间要做出这个小动作,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如意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讲通俗一点,就像打乒乓球时的抽球,对方把球打过来,我方要抽打,怎么办呢?就是球快接近我方时,将拍子往后一扬,随即向前抽打出去。  (二)内动外发。陈照奎老师过去教拳时常说:“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发力规律,即内动外发规律。为什么要内动,外才发呢?因为发力前先要卷屈蓄集肢体力,然后肢体力还要在腰部进行折叠运化,气力、念力还要运化到丹田部位集中,处于待发状态。这些力要从这里传导、运化至技击部位形成合力,最后才发放出去。所以要“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丹田不动,力不发。  (三)保持平衡。从发力到打击到对方,我方的技击部位有一个位移,这个位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身体平衡。保持平衡有“前发后塌”“左发右塌”等许多共同的规律。如右手向右前方发力打出,左手就要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发力,形成一对对称平衡力。如双拳同时向左拳方打出,就要通过腰腿反方向运动塌劲,形成一对称平衡力等等,这样就能有效保持身体平衡。  (四)松活弹抖。松活就是全身要放松,关节要放活。发力前后瞬间均要做到松活。一是发力前瞬间,在做后挫的小动作时要松活。为什么?从技击角度讲,将对手的劲力引进到一定位置后突然松活,我劲完全消失,来劲才能完全落空;从发力角度讲,发力前瞬间松活,有利于调整发力角度、方位。  二是发力后瞬间,即爆发力到达技击点或最大值瞬间后要松活。为什么?从反作用力角度讲,我方爆发力打击到对方时,对方会同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作用于我方的技击部位,这个反作用力与我方的爆发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如果不松活,这个反作用力有可能对我方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松活了,对方反作用力就会推动我方技击部位的反向运动,我方的技击部位又会自然带动肢体关节做屈伸运动,从而将对方反作用力消耗、化解掉。从攻防角度讲,爆发力到达技击点瞬间后松活,有利于防守或再次进攻。因为我方爆发力发放瞬间,关节或肌肉组织等会出现短暂的僵硬状态,如果不松活,会使僵硬状态延续,给对方可以可趁之机。松活了可以缩短僵硬状态,不仅随即可以组织防守,而且还可以迅速调整组织再次进攻。从盘架角度讲,盘架发力中爆发力达到最大值瞬间后要松活,还有利于断劲续接及拳势转换,使打出的拳连绵不断。  四、断劲续接规律  劲力爆发瞬间后,要发生两个主要的变化。一是在圆弧轨道上运化的太极劲,转化为在直线轨道上运行的劲力爆发出去,即出现太极拳理论常说的“出圆入方”;二是爆发力达到最大值的瞬间,由于全身放松、关节松活,劲力的直线运行轨迹中断,直线运行的劲力消失,即出现了人们常说的断劲现象。太极拳要求“劲不断,意不断”或“劲断意不断”。出现了手走直线、劲力消失的断劲现象,怎样把断劲又续接起来?即出现断劲时,要立即运劲“快运走一小圈”。走圆的时候要想到方,走方时要想到圆。这样在出现直线断劲的瞬间,即可做到“劲断意不断”,或可相对做到“劲不断、意不断”。  五、劲力化解规律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技击对抗中,我方要受到对方两个劲力的作用,即我方攻击对方劲力的作用力、对方攻击我方的劲力。怎样化解我方所受的这两个劲力?我方劲力的反作用力,一般来说,只要松活得好、保持住平衡即可将此劲力化掉。对方攻击我方的劲力,可以通过接劲、听劲、引劲,将其从圆弧运动的切线方向引化掉。如果化解不完,仍有部分劲力作用于我方的手上,可沿手将对方劲力向丹田引进,用意力、气力化掉。到丹田化不完,劲力还往下走,念力、气力用不上,只要能保持平稳,地面的支撑力会迎头将其化掉。支撑力化不完,保持不住平衡,就要顺势往后退,将来力转化为我方运动的动量,通过后退运动,动量会逐步消失。
论文写作技巧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猜你可能喜欢的
关于《太极劲的运行和爆发力发放的规律》的评论
推荐太极专题
太极热门文章
太极最新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