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找不到星界死者之书百度网盘

文明之光(1) - 商品详情
市场价:?59.00现在有货
文明之光(1)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暨获奖畅销书《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之后的跨界之作,为您讲述他眼中的**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随文津奖得主一起体会科技与人文之美。
满59 包邮|
销量2137 件|
库存:60 件
7天无理由退款
赠送45积分
编辑推荐语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暨创作《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之后,将视角拉回到人类文明史,以他**的观点和纵横捭阖的文字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有机地复原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貌。作者所选的创作素材多来自于十几年来游历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对其内容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文明之光》系列**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
编辑推荐语
人类的历史,是从野蛮蒙昧一步步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处多元的文化,它们有着各自的特长,要实现人类
和平发展的**理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且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吴军博士写作《文明之光》系列,希望能开阔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虽然**不同的地区发达程度不同,文明
历史的长短不一,**亦有大小之分,但是文明之光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出,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影响,并且成为了奠定我们**发
达世界的基石。
吴军博士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他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
加上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这一切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而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
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同侪的见识。
书中文字轻松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本在**快速消费时代,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编辑推荐语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获奖情况】
★荣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荣获“2014 中国好书”
★荣获2014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豆瓣读书 2014年度盘点好书
★豆瓣读书2014年度*受关注图书-非虚构类
★电子社2014年度好书
★虎嗅网读点推荐;
★《环球人物》《南都周刊》等诸多大媒体推荐图书;
★“学而时嘻之”精粹,赵南元作序,
姬十三、土摩托、范致行、张明扬、李淼、郑诗亮重磅推荐。
文明之光(1-3册,全彩印刷)——2014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
2014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数学之美》《浪潮之巅》作者吴军博士全新力作!万科王石作序推荐!从罗马人的故事、美第奇家族、到铁路、航天再到音乐、计算机时代,理性乐观解构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
编辑推荐语
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理解科学丛书
《理解科学丛书·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将以生动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考据,为您解读科学史上的趣闻和争议。
为您讲述他眼中的**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随文津奖得主一起体会科技与人文之美。全彩套装。
人类的历史,是从野蛮蒙昧一步步走向文明进步
的过程。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出多元的文化,
它们有着各自的特长。要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终极理
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且取长
补短,相互融合。
吴军博士写作《文明之光》系列,希望能开阔人
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虽然今
天不同的地区发达程度不同,文明历史的长短不一,
国家亦有大小之分,但是文明之光从世界的每一个角
落发出,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影响,并且成为了奠定
我们今天发达世界的基石。
吴军博士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
明之光》,他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
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加上他在不同文化
、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这一切赋予了他难得
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而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
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
书中文字轻松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
夸张地讲,这是一本在今天快速消费时代,适合人们
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著史需史才、史学和史识。吴军博士的史才,我们在《浪潮之巅》中已经领略;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加上他长期游历欧美实地考察,也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这些独特条件,确保了他能以一人之力,从浩瀚的原材料中,合理选择片段,拼成一幅文明之光的拼图。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古代罗马的强大,今日美国的繁荣,是因为那些建国元勋,真正接受了来自于欧几里得的灵感,理解并提炼了科学的精神,活学活用,悟出了治国之道。由此可见,人类文明跨领域的交流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在今天的世界,用铁路与航海来建立地理的联络已不是那么重要,而建立知识的桥梁,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孤岛,才是推进文明的动力。知识跨领域的连接能有效提高信息的密度,必然导致我们网络时代的文明大爆炸。
——张首晟/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吴军的书有一种魔力,吸引你要赶快把它读完,这种魔力源于他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平实的叙述。从《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再到今天的《文明之光》,无一例外。吴军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吴军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然后写下了自己对文明的感悟。
书中文字轻松而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在快速消费时代,这是一本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陶宁/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
全书以理性思维取胜,作者糅合了大量的前沿新知,得出了自己的批判性认识。它是反不靠谱的常识性的思维惯性,是反常识的;它是反听着无害但喝起来有毒的心灵 鸡汤,是反成功学的;它要用“科研的格调”来理解和认识世界,你需要有靠谱的判断力。
全书的内核是用理性的思维理解世界。
作者常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吴军博士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以人文和科技、经济结合的视角,有机地展现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画卷。
《文明之光》系列大致按照从地球诞生到近现代的顺序讲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每个章节相对独立,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多样性。《文明之光》系列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到工业革命时代,以及原子能应用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第三册讲述了音乐、美术、计算机、互联网、金融、硅谷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启迪、微粒子和宇宙天文学、环境保护等,共八个专题。
看完这个系列,读者朋友可以体会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虽然不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人类总是会有办法解决它们,我们要成为一个“理性乐观派”;其次是能够认识到普通人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贡献者。
玻尔犯过什么样的错误?玻尔的“互补原理”果真很重要吗?大名鼎鼎的“泡利效应”真实存在吗?有哪几位物理学家是连沲利都敬重的?“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如伺被解决的?爱因斯坦妻子对相对论有“秘密贡献”吗?当狂傲的朗道遇到尖刻的泡利,会发生什么事情?希尔伯特和爱因斯坦究竟谁先提出广义相对论场方程?数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对“黎曼猜想”的研究的?德国、苏联和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的反相对论运动?《理解科学丛书·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将以生动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考据,为您解读科学史上的趣闻和争议。
 人类的历史,是从野蛮蒙昧一步步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出多元的文化,它们有着各自的特长。要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终极理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且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吴军博士写作《文明之光》系列,希望能开阔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虽然今天不同的地区发达程度不同,文明历史的长短不一,国家亦有大小之分,但是文明之光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出,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影响,并且成为了奠定我们今天发达世界的基石。
  吴军博士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他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加上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这一切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而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
  书中文字轻松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本在今天快速消费时代,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在谷歌,他和Amit Singhal(谷歌院士,世界著名搜索专家)、Matt Cutts(谷歌反作弊官方发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2003年,他和谷歌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吴军博士是当前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在谷歌期间,他还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包括许多与中文相关的产品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项目,并得到了当时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高度评价。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年回到谷歌,领导创新项目。目前任谷歌公司的Principal Engineer。
吴军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曾获得1995年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和2000年Eurospeech的最佳论文奖。他还获得和申请了十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他撰写的《浪潮之巅》(第一版)和《数学之美》深受业界的好评。
吴军博士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他还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以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与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跨界协作的勇气序二
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前言引子
一年与半小时—年轻的人类
我们的星球
生命的诞生和进化
*后的半小时**章
金字塔和死者之书—古埃及文明
偶然的伟大发现
*古老的文明
灿烂的古埃及艺术
埃及文明和青花瓷第二章
轮子、拼音文字和铁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
轮子和楔形文字
谟拉比法典
冶铁的发明和人类*早的条约
亚述——血型与文明
*后的辉煌——空中花园第三章
垄耕种植法和科举——中国的农业文明
水利、垄耕种植法和农具
先进的选官制度
宋代——幸福的农业社会的**第四章
科学之路——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
天文学第五章
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罗马法
罗马的崛起与司法制度的形成
罗马法的体系和法学的发展
罗马法的复兴和影响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瓷器
上天的眷顾
日本的崛起
从炼金术士到月光社成员的尝试
瓷器在**第七章
一个家族的奇迹——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的往昔
*珍贵的财富
复兴走向全欧洲
科学的曙光
宝贵的遗产第八章
香料的诱惑——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
东方的诱惑
地球是圆的
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索引
《文明之光》 **册I 序一 跨界协作的勇气V 序二 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XIII 前言1 引子 一年与半小时—年轻的人类**节 我们的星球第二节 生命的诞生和进化第三节 *后的半小时17 **章 金字塔和死者之书—古埃及文明**节 偶然的伟大发现第二节 *古老的文明第三节 金字塔第四节 灿烂的古埃及艺术第五节 埃及文明和青花瓷51 第二章 轮子、拼音文字和铁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节 轮子和楔形文字第二节 汉 谟拉比法典第三节 冶铁的发明和人类*早的条约第四节 亚述— 血型与文明第五节 *后的辉煌— 空中花园79 第三章 垄耕种植法和科举— 中国的农业文明**节 水利、垄耕种植法和农具第二节 先进的选官制度第三节 宋代— 幸福的农业社会的**115 第四章 科学之路— 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节 几何学第二节 物理学第三节 天文学145 第五章 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 罗马法**节 罗马的崛起与司法制度的形成第二节 罗马法的体系和法学的发展第三节 罗马法的复兴和影响171 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 瓷器**节 陶和瓷第二节 上天的眷顾第三节 宋代青瓷第四节 青花瓷器第五节 风靡世界第六节 日本的崛起第七节 从炼金术士到月光社成员的尝试第八节 瓷器在**219 第七章 一个家族的奇迹— 文艺复兴**节 佛罗伦萨的往昔第二节 *珍贵的财富第三节 昼夜晨昏第四节 复兴走向全欧洲第五节 科学的曙光第六节 宝贵的遗产259 第八章 香料的诱惑— 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节 东方的诱惑第二节 先驱者第三节 新大陆第四节 地球是圆的第五节 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293 索引《文明之光》 第二册I 前言1 第九章 理性时代的开拓者—艾萨克·牛顿**节 从故乡到剑桥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微积分的发明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上第四节 生活中的牛顿第五节 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第六节 遗产附录 牛顿年谱37 第十章 荷英时代—为什么英、荷统治世界**节 罗卡尔角的夕阳—葡、西的殖民时代第二节 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第三节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英国的崛起第四节 工业革命附录 大航海时代以来大事记83 第十一章 谈出来的**—美国的建国过程**节 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二节 托马斯·杰弗逊第三节 乔治·华盛顿第四节 从大陆会议到独立第五节 谈出来的**附录 美国建国大事记131 第十二章 从笛卡尔到达尔文— 科学时代**节 笛卡尔和方法论第二节 从炼金术到化学第三节 焦耳第四节 分析与综合— 生物学大发现第五节 证实与证伪附录 法兰西科学院简介169 第十三章 缩短的距离— 交通和通信的进步**节 史蒂芬森和铁路第二节 莫尔斯和电报第三节 毛奇的胜利第四节 由电话到现代通信第五节 电报和电话进入中国附录 铁路、电报和电话大事记203 第十四章 闪烁的能量— 电的发现和使用**节 雷、电和磁第二节 电的普及和使用第三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四节 电的产生第五节 核聚变发电附录 有关电的大事记237 第十五章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原子能的使用**节 一分为二的液珠第二节 科学家的责任感第三节 难以完成的使命第四节 曼哈顿计划第五节 德国的核计划第六节 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第七节 原子能的和平使用附录281 第十六章 两个人的竞赛— 苏美航天发展的历程**节 寻找冯·布劳恩第二节 特殊的囚徒第三节 **回合:人造卫星,科罗廖夫胜第四节 第二回合:载人航天,科罗廖夫再胜第五节 第三回合:登月,冯·布劳恩完胜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文明之光(1) 文明之光(2) 文明之光(3)
文明之光(1) 文明之光(2) 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理解科学丛书
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年龄缩短成一年,那么人类则
出现在这一年*后**
的*后半个小时。在距今约2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现
代人在东非诞生了。从DNA分析,现代人的祖先应该是早期智人,再往前
是直立人。在现代
人诞生时,和现代人竞争的其他人类还有很多,其中
*有竞争力的就是
前面提到过的尼安德塔人。而现代人之间也在竞争,
他们在捕猎的同时,
互相杀戮,*后只有很少的部落生存了下来。
在《山海经》中记述有女娲造人的故事,在《圣
经》中记述了类似的亚
当和夏娃的故事,都是讲述人类来自于一个男性和一
个女性。这些神话
**居然找到了一些科学根据。我们不妨用亚当和夏
娃作为人类男性和
女性始祖的代名词。科学家对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和民
族进行大量女性线
粒体的研究发现,人类共同的母系祖先一“线粒体夏
娃”出现在20
万年前的东非(此前认为是15万年前的一位女性)。对
于不同种族和地
区男性Y染色体的研究表明,人类可能也拥有共同的
男性始祖“亚当”,
他生活的年代应该比“夏娃”晚一些,大约在12—16
万年之前。在
那个年代,女性的现代人显然不止“夏娃”一个,只
是其他女性的后代
“断子*孙”了。其他男性的后代也是如此。在人类
产生和进化的初期,
并没有仁慈,只有为了生存而展开的竞争乃至杀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蒂姆·怀特(Tim white)
教授是世界上***的
古人类学家之一,他的团队在中东非埃塞俄比亚发现
了15-16万年前很
多现代人生活的痕迹,包括他们的遗骸和饮食。一个
颇令科学家们感兴
趣的现象就是,人头骨被锐利的石器砍开,而颅骨则
被钝器砸开,这种
痕迹不知道是人吃人留下的,还是死后举行特殊仪式
留下的。虽然人们
不愿意直说,但是心知肚明的是,这些头骨*有可能
是被人吃了肉后的
战俘的!这篇论文发表在2003年的《自然》杂志上。
夏娃和亚当的后代在非洲大陆上繁衍,大约在10
万多年前,开始从东非
向四周迁徙。至于迁移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比较
流行的说法是气候
变迁和为了狩猎寻找食物,这和后来游牧民族追逐水
草的迁徙颇为相像。而迁徙的路线包括走向南部非洲和向北走出非洲。走
出非洲,也不是一
年两年或者一两个世纪就能完成的壮举,而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甚至有
科学家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过程实际上是两次,先后
相差万年,不管怎
么样,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走出非洲的现代人,人数
少得可怜,可能只
有150—1000人。他们大约在5.5万—9万年前跨过红
海(当时的红海比
现在要窄很多),走到了阿拉伯半岛。人类的祖先大
约在5万年前到
达南亚,4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中国和欧洲,3万年
前(一说1.4万年前)
到达美洲。
不过,现代人的迁徙和活动对
其他物种,包括其他人类来讲
是个灾难。研究表明,多种大
型动物的灭*,与现代人走出
非洲后的迁徙路线和时间相吻
合。不仅如此,现代人每到一处,
那里其他人类的近亲也就渐渐
灭*了。而在人类所有的近亲
中,被灭*的*近的一支就是
前面提到的尼安德塔人。尼安德塔人也是源于非洲,但是他们*早地到达了欧
洲。尼安德塔人的
遗骸和生活遗迹*早发现于德国尼安德塔地区,这个
人种因此而得名。相比现代人,尼安德塔人脑容量*大。他们的身高和
现代人差不多,但
是相对上身较长,下肢尤其是小腿较短。科学家们认
为这是为了适应欧
亚大陆相对寒冷气候(血液循环到四肢的距离较短),
并且有利于在山
地行走。尼安德塔人在早期进化过程中,进化的速度
和现代人应该不
相上下,但是在欧洲的日子里,他们进化的速度明显
减慢,从他们使用
的工具来看,在几万年里并无明显的改进。尼安德塔
人以肉食为主,他
们发明了长矛捕猎和围猎的方式,但始终没有发明弓
箭。也许是因为下
肢短小,他们也没有发明避寒的衣物,而是生活在洞
穴中靠火来取暖。在现代人到来之前,他们是欧亚大陆的主人,过着相
对悠闲的生活,并
且开始懂得了用贝壳装饰自己。
尼安德塔人和现代人在欧洲大陆共存了大约一万
年,这中间有混血和融
合。我们**非洲以外人类的基因中大约有1-4%来
自于尼安德塔人,
而在南部非洲人的基因中则找不到尼安德塔人的痕迹
。在西班牙发现了
尼安德塔人和现代人共同生活的痕迹。但是在一万年
左右的生存竞争中,
尼安德塔人*终被现代人淘汰了。分析了各种人类的
脑结构后,古人类
学家认为,只有现代人脑子富有想象力,尼安德塔人
可能有想象力,而
其他人种则缺乏这种能力。如果没有现代人的影响,
让这些人类自行进化,
他们或许也能发展出想象力,但是现代人的到来使得
他们没有时间进化
世界各国都流行着类似黄帝战蚩尤的传奇故事,
或许这就是以现代人和
尼安德塔人或者其他人类战争为背景的。尼安德塔人
是和现代人*接近
的一支,他们消失在2.5-3万年前,而在这以前,现
代人已经掌握了弓
箭。P11-13
跨界写作的勇气
在**,试图用几十万字,而非几百万字描绘人类文明史,是需要勇气的。我这么讲,不仅因为在研究大尺度历史方面,市面上已经有了《全球通
史》、《历史研究》这样的**著作,还因为人类文明史的写作,需要
考古、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史、经济史、艺术史、建筑史和政治史
等多方面的积累。如果说“一本大书就是一个灾难”,那么作者的“偏科”
将会让它万劫不复。
著史需史才、史学和史识。吴军博士的史才,我们在《浪潮之巅》中已
经领略;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加上他长期游历
欧美实地考察,也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从科学家
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同侪的见识。这些独
特条件,确保了他能以一人之力,从浩瀚的原材料中,合理选择片段,
拼成一幅文明之光的拼图。
用如此短的篇幅,概述如此恢弘的文明画卷,那么这幅拼图必然是写意
的、散点透视的。在我看来,贯穿全书的“意”有三:一、进化观点;二、
科技—资本黄金组合;三、反英雄史观。
进化观点我们不陌生,作为一名科学家出身的作者,采用这种观点著史
很自然。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人把这一生物学观点推广到了社会
领域,这就有些跑题了,也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本质上,进化观点恰
恰是反对所谓历史规律的,连达尔文自己也说,他提出进化论的灵感来
自于偶然阅读马尔萨斯的著作,生物的突变过程*是具有很大偶然性,
并且从价值判断上,存活下来的不一定*“好”,仅仅是*“适”而已。小例子如英文键盘的排列,**我们知道,它*非效率*好的排列,只
不过历史的偶然让它变成这样,即便有人发明一种*“好”的键盘,也
不会有生命力。在本书中,采纳偶然性解释的案例很多,比如说日本是
个岛国,原材料相对缺乏,因此制作任何东西都必须精益求精,否则会
被认为是浪费财物;在讨论荷兰和英国为何超过葡萄牙西班牙时,认为
正是这两个**不利的地理、气候条件(上天给的偶然因素),决定了
他们只能靠工商业致富。
平心接纳了这种偶然性,我们就不难理解吴军博士为何单开一章讲述“人
造的奇迹— 瓷器”。普通的史书不会给单件发明如此多的篇幅,即便硬
要写一件,一般作者也会选择传播思想的印刷术(造纸术),而非瓷器。瓷器是无名工匠偶然的发明;其技术进步与美学观点变迁,是人类多文明
融合演进的**样本;西方**利用现代分析方法,在市场上**东方的
“手艺”,又是科学技术威力的明证;市场利润因素推动欧洲工匠孜孜不
倦寻找制瓷秘诀,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近500 年欧美**全球的原因。说到利润,由于儒家讲“士农工商”,再加上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批
判,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羞于谈“利”,认为它总是与“自私”挂钩,
狠斗私字一闪念。其实亚当? 斯密《国富论》推导的是“自利”(selfinterest,
而非自私selfish)导致利他的过程。长期来看,推动人类文明进
步的源动力不外乎?8?8 个G:God, Gold, Glory。古希腊人的科学艺术,为
的是 Glory,很多研究没什么直接应用价值,情怀令人赞叹,但对其他文
明的可复制性就不容乐观;中世纪时伊斯兰教大扩张,靠的是God 给予
的强悍动力,但马放南山之时,就是这个文明衰微之始;纵观人类2000
年来的历史,只有Gold 代表的利润因素,才是**一切民族和文化的普
适动力。吴军博士以科技- 资本的组合,解释瓷器的演变;解释欧洲的
大航海为什么能够持续,而中国航海在郑和之后就戛然而止;解释为何
荷英资本主义模式成为世界主流;解释历次工业革命的起源。这是全书
第二个“意”。
反英雄史观是吴军博士这套书的第三个“意”,在书的前半部分,贯彻
得比较彻底,如对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无名创造者的敬意、
对法老、亚历山大大帝、屋大维和蒙古人赫赫武功的轻描淡写,**册
的目录中,只出现了汉谟拉比一个人名;但到书的后半部分,史观有些
动摇。我非常理解作者操作上的难处:一来,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故
事的主人公没个名字,确实很难提高可读性;二来由于人类科学技术往
精深发展,研究变成了一种专业,做出重大发现的基础是高等数学工具
和复杂昂贵的实验,而非生活常识,像历史上那种普通工匠偶然做出划
时代发现的情形越来越少。不过还好,作者在细微之处还是做出了一些
调整,如在讲美国时,把富兰克林放在杰弗逊、华盛顿前面,并且把富
兰克林首先定义为一个科学家。不仅如此,因为吴军博士本人就是一名
**的科学家,所以在浩如烟海的科学家、发明家中选择时,也有他独
到的眼光。他在行文中,对富兰克林、爱迪生、焦耳、史蒂芬森、奥本
海默等既懂科学发明又懂经营管理的人,表现出格外的敬意。这与作者
在硅谷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同时也提醒我们:近代以来,荷英开创的
经济体系席卷全球,脱离具体商业模式的“发明”、“创新”只能是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不可持续。
说到荷英体系,我想起读吴军博士《浪潮之巅》一书时的经历。在那本
讲IT 业兴衰的书中,他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论述风险投资对IT 业的作用。乍看起来有些跑题,但仔细一追溯技术发展的动力,“资本”这个土得
掉渣的词儿,正是那些很酷的网络创新背后的真正推手。这让我想到了
万科的经历,万科1988年股份化改造,1991年上市,是深市“老五家”
之一,万科三十周年之际回头看,若不是当年借助了资本市场的神奇力
量,在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中,我们根本无法走到**。
以上是阅读《文明之光》后一点拉杂的感想。对于文明史这一题材,缺
的不是原材料,而是快刀斩乱麻的勇气和见他人所未见的眼光。诚然,
史料的摘选见仁见智,我也并非完全同意吴军博士书中的每一个观点,
但格外欣赏他驾驭这个题材的勇气。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敢于尝试,
敢于立新,不仅是从事学术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一个企业
自我颠覆的动力所在。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序言二 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
从小我就酷爱读历史,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地打动我的心灵,历史
似乎就是一盘棋,命运时时在那些伟人的掌控之中。然而,我也经常会
问一些可笑的问题,例如:当年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中国的历史将会
如何演化?如果布鲁图刺杀恺撒大帝失败,欧洲的历史又会怎样?如果
普鲁士军队来到拿破仑与惠灵顿打得不可开交的滑铁卢战场迟了两小时,
世界又将转向哪个方向?如果,如果……人类的历史好像就被那些偶然
的因素牵着走。
学习物理把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牛顿方程下的宇宙,就像一个瑞士手表,
每分每秒都在精密地运转。小到树上的苹果,大到太阳系的行星,用一
个简单而优美的万有引力定律就能描述。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都神秘
地吸吸引了我,但是物理世界的必然与历史世界的偶然却让我困惑不已。当我深入学习了统计物理学之后,才开始慢慢看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牛顿方程之所以能精密描述行星的运动,是因为这是个简单体系,仅有
少量几个自由度。当我们观察气体中的分子和液体中的小颗粒时,它们
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似乎也被偶然的因素所左右。而统计物理学把这
些杂乱无章的个体运动放到整个系统的行为的高度来看,于是,那些偶
然的因素在统计平均中消失了,人们由此提炼出能量守恒与熵增的普适
规律,让偶然走向了必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未来的知识领域,牛
顿力学、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都会被修正,而统计力学的定律却是永恒的。所以我要问,能否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呢?历史的浩瀚章节、戏剧
式的人物故事,尽管偶然,就像液体中的小颗粒一样难以预测,但是,
当我们把时空尺度渐渐放大,这些偶然因素是否会在大数平均下相互抵
消而消失,从而提炼出真理呢?
正当我在深思这些问题的时候,受到我好友吴军的邀请,读他的大作《文
明之光》,并为这套书作序。我在欣喜中一口气把他刚完成的两册书稿
读完,深受启发。吴军的著作帮助我从噪声中寻找到了信号。
每当我们读历史时,往往会问,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历史的起源,是
有人类以来*常问到的深刻问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
化都有自己的“创世纪”传说。人类文明绵延数千年,直到我们这一代,
才真正了解了时间的原点。**,我们知道,宇宙是在大爆炸中产生的,
宇宙的年龄为137.98±0.37亿年,地球的年龄约为45.4亿年,恐龙是
在6500万年前消失的,现代智人的年龄约为20万年,人类有文字的历
史约为5500年,正如吴军在《文明之光》引言中所提,若将地球的年龄
缩短成一年,人类则仅在*后的半小时才出现。所以,我们要读懂人类
文明史,*需要从宇宙形成的原点出发,用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在大历史的尺度下,*能在统计平均的意义下去掉那些偶然因素,留下
宇宙演化与文明进步的真理。
人类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奇妙物种,我们要找到普适于宇宙与人类的
**性原理, 必须从*基本的概念出发,那就是能量、信息与时空。它们
的结合,产生了能量密度与信息密度的概念。(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物
理学家引进了熵的概念,后来发现熵的统计意义就是信息,两者是等价
宇宙大爆炸后,刚开始,宇宙中充满了基本均匀的微小尘埃,随着时间
的推移,尘埃的密度也开始发生涨落,有些密度比较高的地方,通过万
有引力的作用,把别处尘埃逐渐吸引过来,尘埃间的距离会变得非常近,
能量和质量的密度也会大大提高,超过临界值之后,有一种新的力会起
*大的作用,即强相互作用力,它使得原子核在碰撞时产生核聚变反应,
聚变反应成为新能量的来源,通过这个机制,形成了恒星和星系,从此
恒星点燃了宇宙之光。
相似地,人类刚刚起源的时候,分散在地球表面,通过狩猎和采集维持
生存,此时人类的能源*多来自于狩猎获取的动物,由于动物资源有限,
所以人口密度不会达到临界状态,直到一万年前,人类发现了农业,开
始了耕种,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带来能量,维持人类的生存,可以说人
类利用了一个新的能源,即太阳能。这一新能源导致能量密度极大提高,
也造成人口密度的极大提高,形成了村庄。能量密度的提高,为人们*
紧密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因而产生了语言和文字,从此点燃
了文明之光。
由此可见,整个宇宙复杂性(Complexity)的产生,无论是恒星的产生,
还是人类文明的产生,都需要能量密度达到一定高度。
我也在思考,我们经常提到文明,那么什么是文明?文明的定义是什么?
生物世界通常只有一种传播信息的办法,就是通过基因。而人类创造了
一个平行于基因的信息体系,就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代代相传,称之为
文明。所以我将文明简单定义为: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一
个信息系统。在《文明之光》这套书中,很多章节都提到了新能源的发现,
人类每次新能源的革命,都带来了巨大的文明革命,例如蒸汽机、电力
和核能的发明,都为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变革。
经典的史书,常常是对帝王战争的记述占据了*大的篇幅,在战争中,
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得到了他们个人至高的荣耀,却给百
姓带来了兵荒马乱、妻离子散的残酷悲剧。而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战争
又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在我看来,战争*大的遗产是颠覆性地打开了
信息交流的新渠道。
亚历山大大帝戎马一生,英名盖世,征服了当时他所知的世界,但他英
年早逝,还没等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他的帝国就崩溃了,他给人类文明
留下了什么呢?是一个图书馆!亚历山大大帝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他的
父亲,教他用武力征服世界,另一位则是亚里士多德,教他汲取世界知识,
《文明之光》中提到,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始终对科学十
分热心,对知识十分尊重,并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使得古希腊文明广
泛传播。当他征服埃及之后,建立了港口城市— 亚历山大城。亚历山
大在世的大目标是征服一切已知的世界,而他建立的图书馆的大目标是
收藏人类一切的书籍与知识。当时每艘船进入亚历山大港口时,都要被
搜查,若找到一本图书馆里没有的书,就会被“充公”一年,等图书馆
工作人员抄写完毕,重赏后才物归原主,这样年复一年,亚历山大图书
馆收集了当时人类几乎所有的书籍,声名远扬,成了古代信息密度*高
的地方,也吸引了古代*杰出的学者。信息密度超过了临界值,加上杰
出学者的智慧,导致了一场古代社会的“知识大爆炸”。图书馆馆长埃
拉托斯特尼(前276-前193)在一本书上读到埃及西厄这个地方,在夏
至那天的正午,立竿而不见影,于是他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亚历
山大城的竿影便能测出整个地球的周长。当时人类对数学已有了许多碎
片化的知识,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系统,欧几里德欧几里德在亚历山大图
书馆里阅读万卷书之后,写出了千古奇书《几何原本》,用公理化的体系,
不但奠定了整个几何学的基础,也制定了整个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文
明之光》中还提到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与托勒密都曾在亚历山大图书馆里
学习与工作,分别奠定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基础。
亚历山大大帝通过战争打通了古代世界,促进了交流,而亚历山大图书
馆,则空前地汇聚了人类的知识与处理人类知识的大学者,达到了信息
与信息处理的超高密度,创造了古代世界知识大爆炸的奇迹。由此看来,
能使亚历山大大帝流芳千古的,并不是他在战场上的丰功伟绩,而是他
留下的这个图书馆。
恺撒大帝被视为古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现在人们每次提起他,大多讲
的是他在战场上的丰功伟绩,与埃及艳后的浪漫史,以及他*后被自己
钟爱的养子布鲁图刺杀。但我*想知道,他对人类文明起了什么作用?
作为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为了征服别的民族和**,开始修
建罗马大道。西方古语有云,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想见罗马大道的规模。罗马大道修建时是为了军事目的,用于运输军队和军事供给。道路的延
伸带来了罗马版图和权力的扩张,加强了罗马帝国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渐渐地,这个军事网络逐渐发展为金融、文明交流网络,起到了原先修
建罗马大道时意想不到的作用。经济上,罗马大道使得罗马帝国征税非
常方便,并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文化上,罗马大道促进了非罗马
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使得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模式、生活
方式等得到了广泛普及。但出人意料的一个例子便是基督教的传播。基
督教起源于犹太国,犹太国当时是一个很小的**,根本无法与罗马帝
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相提并论,耶稣基督和他的十二门徒就是来自这个小
国。通过罗马大道,门徒们非常有效地传播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从古罗
马皇帝尼罗(公元37—68)迫害基督教徒,到君士坦丁大帝(公元272?8?2?8?7
—337)把基督教定为古罗马国教,只有短短不到300年时间。*终,古
罗马帝国逐渐衰亡,但基督教却流传下来,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基督
教从一个小小犹太国的信仰,发展为现在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可以说
是人类网络效应的**个传奇。
令人叹息的是,在亚历山大大帝大修图书馆的年代,秦始皇却下令焚书
坑儒,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成为历史*唱;在恺撒大帝扩修罗马大
道的年代,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在抵抗外敌入侵的同时,却也禁锢
了文化的传播。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没落,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古希腊古罗
马光辉的文明在当时的欧洲几乎完全被遗忘。出于宗教狂热,罗马教皇
乌尔班二世下令进行十字军东征,要从穆斯林教徒手中重新夺回耶路撒
冷。十字军东征总体上是失败的,使东西方各国生灵涂炭,但很多人不
知道的是,十字军东征也在无意中搭建了西方世界与穆斯林文化的桥梁,
对欧洲文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当时阿拉伯世界的文明发展远远超过了
欧洲,阿拉伯的化学、天文、数字等知识便被带回了欧洲,尤其重要的
是,阿拉伯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十字军东征把这些起源于欧洲,
但又在欧洲丢失了的文明,重新带回了家乡,*终导致了西方文艺复兴
的革命。十字军东征带回的书籍中就包括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著作,
他的思想便是通过阿拉伯学者之手重为欧洲所知。文艺复兴所要恢复的,
便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光辉,但这个光辉,却是通过阿拉伯世界保留并传
播过来的,十字军东征无意中打开了这道文化大门。
战争有时会带来意外的效果,会颠覆性地打通文明交流的新渠道,而技
术的发展带来了航海、铁路、飞机与网络,相当于缩短了地球的周长,
推动了文明的交流,有效增加了信息的密度。这些都是物理层次的渠道,
然而还有*神奇的渠道,能促进人类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交流。欧几里
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几何学的基础,它本是数学领域的大作,然而,
这里面有来自于数学却高于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广泛地应用到整个人
类的知识领域。丰富多彩的几何学,根基于五条不言自明的公理,每条
几何定理都可以从这五条公理推导出来。希腊人的几何学被罗马人加以
应用。**我们来到罗马的万神庙,处处可以看出这座千年前的建筑是
几何学的奇迹。当我们仰望万神庙的天窗时,似乎可以看到欧几里德在
天堂的笑容。这是几何学在工程学上的直接应用,比较容易理解。但罗
马人不仅把欧几里德几何学用于建筑,*把几何公理的思想用于法律,
引入了自然法的概念。法律既然要让万民遵守,就必须建筑在几条简单
且人人都认为不言而喻的自然法上。法律保护个人财物,视为神圣而不
可侵犯。罗马法是在当年历史条件下创建的*理性的法典。法律对个人
财产的保护,使每个罗马公民都发愤图强,使得罗马繁荣昌盛。一千多
年之后,欧几里德的思想主导着美国建国的独立宣言,把人人平等的思
想,提为不言而喻的建国公理。林肯总统为了解放黑奴,提出了宪法第
十三条修正案,就在议会争论*为激烈的时候,他手中时时紧握着欧几
里德的《几何原本》。几何五大公理之一,说所有直角都是相等的,*
使林肯总统深信人人平等才是建国*核心的基础。古代罗马的强大,今
日美国的繁荣,是因为那些建国元勋,真正接受了来自于欧几里德的灵
感,理解并提炼了科学的精神,活学活用,悟出了治国之道。由此可见,
人类文明跨领域的交流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回顾大历史,我们发现文明的主线,是能量与信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不过是为能量与信息的交流铺路,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密度。用这样的眼
光看待大历史与人类文明,我们能对未来有何展望呢?在人类历史的滚
滚长河中,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历史的幸运儿。前面提到,我们这代人,
**找到了时间的原点,历史的起点,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而*重要的是,我们迎来了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整个人类的知识,
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会立刻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然而,**不论是个
人的发展,还是研究领域的推进,都越深越窄,看到的只是树而不是林,
很少有人能像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达·芬奇一样,一个人的脑袋里能装
进当时整个人类的知识精华,包括艺术、医学、工程、科学等,从而爆
发出惊人的创意。前面也提到,当先人把来自于科学的公理思想用于法
律的精神与治国之道,便带来了罗马的强大与美国的繁荣。在**的世界,
用铁路与航海在地理上建立联络已不是那么重要,而建立知识的桥梁,
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孤岛,才是推进文明的动力。知识跨领域的连接能
有效提高信息的密度,必然导致我们网络时代的文明大爆炸。本着这个
意愿,邀请读者们看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兼工程师写的文明故事,和一位
物理学家写的序言,也许是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小小一步。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
清华大学访问教授
2014 年5 月15 日于清华园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和地球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大约相当于几分钟和一年的关系。
人类已经走过的路,相比今后要走的漫漫长路,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事件,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我们会发现人类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对于人类遇到的问题,*终我们会发现答案比问题*多。
“反常识”思维 芦山地震,有人批评我国电视台的报道过于煽情。记者们有意刻画了太多哭泣和死者的画面,他们竟试图采访一个还在被废墟压着的人,甚至还想直播帐篷里正在进行的手术。你这是报道灾情呢还是拍电视剧呢? 但煽情是文人的膝跳反应。人们普遍反映日本NHK的灾难报道非常理性和专业,然而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煽情是他们*能听懂的语言。不煽情就没有高收视率。也许*重要的是,煽情可以获得*多捐款。 在2007年发表的一个研究中,几个美国研究者以做调查为名招募了若干受试者,并在调查结束的时候发给每个受试者5美元作为报酬。不过研究者的真正目的是 搞一个决策实验。这个实验的机关在于,随着5美元一同发到受试者手里的还有一封呼吁给非洲儿童捐款的募捐信。而这封信有两个版本:(下面事例换字体) **个版本列举了一些详实的统计数字:马拉维有三百万儿童面临食物短缺;安哥拉三分之二的人口,也就是四百万人,被迫远离家园,等等。 第二个版本说你的全部捐款会给一个叫Rokia的七岁女孩。她生活在马里,家里很穷,时常挨饿,你的钱会让她生活*好一点,也许能获得*好的教育和卫生条件。 研究者问受试者愿不愿意把一部分报酬捐给非洲。结果收到**个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1.14美元,而收到第二个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2.38美元。 据说是斯大林说的,\"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这个捐款实验证明统计数字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受试者对远在天边的 **的抽象数字没有多大兴趣,而他们对一个具体人物 -- 哪怕仅仅听说了她的名字和*简单的背景,都*乐于出手相助。 在石器时代的几十万年里,甚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活动范围**于自己所属的小部落或者 小村庄,很多人一生去过的地方也不会超过**的路程。我们熟悉每一个有可能打交道的人,而这些人的总数加起来也不是很多。这种生活模式对大脑的演化有巨大 的影响。
关于批评的资格   除了上文介绍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外,还有一种“武器”在讨论中也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而且使用范围不限于科学哲学讨论。如果要比喻的话,或许可以比作美国军方研制的威力仅次于核武器的所谓“炸弹之母”。这种“武器”就是:如果你未曾深入了解某种东西,你就没有资格去批评。  粗看起来,这个观点也是很正确的,就像某革命导师所说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是正如该导师的很多言论曾让很多人吃足苦头一样,这个很具杀伤力的“炸弹之母”也很容易对讨论产生混淆作用。而且这个“炸弹之母”还有一个厉害之处,那就是它针对的不是观点而是资格,一旦剥夺了资格,就无需再对观点进行反驳了,因而特别适用于对付那些用其他手段难以对付的观点。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炸弹之母”只要稍加混淆就会有很广泛的“适用”范围,从而获得额外的杀伤力,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被批评的东西往往是那些在批评者看来错误或没有价值的东西,而恰恰对那样的东西批评者是不会化大力气去“深入了解”的(因为那将是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就彻底地进入了“炸弹之母”的攻击范围。*何况,就算批评者对批评对象有过“深入了解”,这“深入”的标准及“资格”的门槛都是可以无限抬高的。对所有并非爱因斯坦的人来说,这“资格”二字都有可能变为不可承受之重(其实就连爱因斯坦也曾在自己专业之外的政治、宗教、文化等领域发表过大量的批评或评论,从而也未必能完全不受“炸弹之母”的威胁)。  拿我自己作个例子,我并非宗教专家,却写了一篇《论宗教》,①这就也有了一个资格问题,即我有没有资格写那篇文章?我的看法是:谈论“深入了解”或批评的“资格”必须以所涉及的具体论点为参照。拿我的《论宗教》来说,它并不是一篇泛评宗教的文章,而是只针对宗教活动中用科学附会教义、信徒对教义的盲信等几种特殊现象提出批评。宗教在这些方面的活动及特点是很公开的,并且有大量的传教宣传品为证。作为在美国这样一个基督教盛行的**生活了十几年的人,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教徒,接收到传教宣传品,并与试图向我传教的人进行辩论。这些虽不足以使我成为宗教专家,却足以确立我所批评的那些现象的确凿存在。而只要那些现象确凿存在,我的批评就具备了事实依据,我对批评对象的了解也就达到了支持文章论点所需的深入程度。如果要说资格的话,这就是资格,它是以我的具体论点为参照的。至于我是否通晓《圣经》的每一页写了什么东西,我是否是宗教专业毕业的,那根本就与我的论点无关,从而不能与我写那篇文章的资格混为一谈。  像这种针对社会现象而提出的批评或评论是极其常见的,几乎每位作者——无论他是博客、论坛还是传统媒体的作者,也无论其专业是什么——都多多少少会写一些。这类文章的观点正误当然可以争论,但只要所针对的社会现象确凿存在,作者的资格就不成问题。接下来要看的是各人对所针对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是各专业的作者都具有的,而且还未必是那种“术业有专攻”的文科或社科专业的作者*强(因为分析能力往往是他们的弱项)。当然,这里会有例外,比如涉及法律的东西,除了现象确凿,具有分析能力之外,了解法律法规也很重要,在这类问题上专业作者具有特殊优势。
1.本商品由博库网发货;默认发圆通,中通,EMS快递。签收前请确认包装外观有无破损,有破损、内件损坏当场拒收。2.发货时间:订单下达后,72小时内发货;常规地区2-3天到货,偏远地区(新疆,西藏,甘肃,宁夏,青海)3-5天到货;请您耐心等待。3.港、澳、台暂不支持发货,请不要购买,如不慎购买请联系客服退款。
消逝的历史,永恒的文明
我一直期待有启迪性的作品,无疑《文明之光》正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二维码,在弹出框中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查询详情
文明之光(1)
加入购物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界死者之书结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