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纽约州立大学系统的城市电力系统

纽约市节能策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纽约市节能策略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作为大都市的纽约和作为大城市的洛杉矶_ICON悠年汇-爱微帮
&& &&& 作为大都市的纽约和作为大城市的洛杉矶
纽约和洛杉矶到底有什么不同?这已经成了月经贴。我想很多同学会和我一样,希望更深入的了解这两个城市,所以转过来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文章略长。
这是一个很怪的题目,大城市和大都市,这两个名词如何界定呢?说实话,我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中文或者英文名称,来表述这种差异。但是,洛杉矶和纽约的差异,的确是十分巨大而又明显存在着的。而研究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指导我们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对比一下为什么我们把洛杉矶叫做“大城市”,而把纽约叫做“大都市”。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个国家本身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原住民之说,因此,美国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国方言。我们今天听到的所谓美国方言,主要就来自于我们要对比的这两个城市。东部方言的起因在于纽约有众多的广播电台与电视台,于是播音员的口音也就成就了东部的美国方言。而作为西部的美国方言,则是来自于洛杉矶的好莱坞,也就是我们在美国大片中听到的美国英语。  虽然在出产方言上两者接近,但是在城市形态上,这两个城市却相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所有先去过洛杉矶再去纽约,或者先去了纽约马上再去洛杉矶的人,相信无论在视觉冲击上,还是在心理感受上,都将受到极大的震憾。估计算是有这种经历的人,都会由衷地问一句:“这真的是同一个国家里的城市吗?”这同一个国家里的城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作为大城市的洛杉矶  让我们先看一下洛杉矶。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西部大城市。作为美国南加州的核心城市,洛杉矶在美国的城市中是发展活力的象征。如果从英文的字面直译,LOS ANGELES这个城市的名称或许应当译作“堕落天使”,因为它最早的时候是美国一些西部人士跑来寻欢作乐的地方。而现在它却是美国最富裕的黄金州——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核心城市,也是加州第一大都市,这里的人们亲切地称它为L.A.,同时也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都市。正如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卡尔?艾博特在《大都市边疆》里所描写的那样,洛杉矶正是美国西部的阳光带,同时也是“经济增长带”中的一个重要城市。  如果让我们简单地概括一下洛杉矶的城市印象,那么,洛杉矶就可以明确地表述为是一个大面积低层HOUSE,加上小部分高层建筑所组成的平面扩张型城市。这个城市是有好多个小的COUNTRY构成的。其中比较著名的除了市中心外,还有长堤、好莱坞、圣莫尼卡、阿纳海姆等等,如果从空中俯看,这些小的城市中心是非常容易辨认的。因为他们就像羊群里跑出来的骆驼,非常突凸地出现在一大片低密度住宅群中。而在那些两层的低密度住宅和动则几十层的高层建筑之间,并没有一个过渡带,要么低,要么高,界限十分明确,在这个城市TOWNHOUSE都很少,完全不像同样作为美国加州北部核心城市的旧金山,在那里,建筑高度从高到低的过渡十分连续,而在这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中,TOWNHOUSE也是作为一种十分主要的建筑类型而存在。  在洛杉矶则不是这样,这一方面是由于这是一个多地震的城市,为了抗震的需要,多数的HOUSE都是两层,另外更重要的则是,由它的城市形态所决定的。洛杉矶的真正发展是在汽车时代发展起来的,或许应当这样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像洛杉矶这样如此适合开车,而又完全不适合步行。在洛杉矶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NOBODY WALKS IN L.A.”,意思是在洛杉矶没有人步行。  的确,从60年代开始,美国的西部城市配备了汽车和行车道以后,这种城市就正如艾博特所说:“不仅代表了美国不可避免的未来,更代表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在这种城市形态中,人们过着一种经典意义上的美国城市生活——每天早晨开车从自己的HOUSE里出来,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当然现在也常常是堵在高速公路上),然后驶向一个个的市中心去上班。下班时,再开着自己的车,重新驶向自己的HOUSE。  这些HOUSE并不是所谓的郊区HOUSE,说实话,在洛杉矶其实没有郊区和城市之分,要是以建筑密度来衡量,那整个大洛杉矶也可以说全是城市,也可以说全是郊区(除了少数的市中心之外)。尤其在空中俯看时,这个城市巨大到让你瞠目结舌的地步。那种千篇一律的低密度HOUSE居住区所构成的千篇一律的城市机理,让你感到这仿佛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大片耕耘整齐的农田,只不过这个农田中种的是一个个HOUSE。  这正像托马斯?平琼笔下一位虚构的人物领略美国西部城市时的描写:她“俯视一道斜坡,阳光下眯起眼睛,目光投向大片扩展开去的房子,房子毗连而立犹如得到精心伺弄的农作物一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洛杉矶的这种城市形态,由于很好地解决了汽车交通的问题,同时又基本上能够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拥有自己的一栋HOUSE,所以一度获得了城市学家们的高度评价。  或许从许多的因素上,洛杉矶可以被看作一个非常标准的城市,如果结合我们国内目前城市的发展现状,那么,洛杉矶至少在三个方面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或者更准确的措词是都非常让我们向往。   第一个方面是洛杉矶非常成功地解决了汽车交通的问题。通过多条高速公路(FREE WAY)的东西南北贯通,使得洛杉矶非常适合于小汽车交通,甚至可以说,洛杉矶是小汽车的天堂。而相形之下,这里的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并不发达。甚至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神话传说,把洛杉矶对于小汽车的依赖说成是大公司的阴谋,这个神话是指原本洛杉矶有着发达的铁路轨道系统,后来是汽车公司买下了这个系统,并且将钢轨拆掉,这样就可以逼迫人们去购买小轿车。  这个神话还被写进了一本著名的书——《谁害死了兔子罗杰?》。但实际上,太平洋电力公司火车大红车箱的消失,是因为他们本身服务的问题,而并不是通用汽车公司和费尔斯通公司联手的阴谋。无论过去怎样,总之我们现在看到的现实,就是一个非常适用于小汽车交通的洛杉矶大城市。多数的路网横平竖直,每个地区都不是边缘,也不是中心,都具有相互平等的地位。正如约翰格雷戈里邓恩所说,“高速公路是完全平等的,反映着大众的意志,它使洛杉矶庞然但完整。”这种经验对于目前深受小汽车交通困扰的中国大城市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二,正像国内某些地产商所尽力倡导的那样,洛杉矶恐怕真正实现了市中心工作,郊区生活,而且让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座在自己那栋占天占地的独立HOUSE里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某些地产商所提供的所谓回归自然(因为我们国内几乎所有的低密度住宅区,都会打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但不管怎么说,洛杉矶至少做到了让人们不必再居住在“拥挤的钢筋混凝土丛林里”(这句话好像也成了近几年来我们抨击大都市环境的一个惯用说法)。  第三,由于洛杉矶这种城市形态,使得其工作场所,尤其是与金融商务有关的工作场所相对集中,所以也就形成了非常明显的,而且是具有形态上的典型意义的CBD。  就洛杉矶而言,CBD和DOWNTOWN是合二为一的,它充分反映了金融资本对于聚集和炫耀的需要,明明洛杉矶有着这样大量的土地,他们也偏偏不愿意以相对低密度的形式存在,而是非要挤在一起,而且还要以高楼的形态挤在一起。当然这种挤在一起的高层高密度形态,也许正是国内许多开发商所向往的标准CBD。  有了上述三项突出的特点,洛杉矶似乎应当是一个完善的城市了——居住完全的郊区化、低层化,而工作又完全的市区化、高层化,交通又相对顺畅,停车又相对方便,公路旁边又充斥着大量可爱的SHOPPING MALL。于是,人们就开着自己的CAR,从自己的HOUSE里出来,奔驰在FREE WAY上,到SHOPPING MALL里买东西,再到CBD里上班。  当然,如果你不去DOWNTOWN,还可以在HOUSE里SOHO——这一切似乎应当是一种先进美国城市生活的体现了。事实上有许多美国西部的经济神话,也正是在这种城市形态中被创造出来的。硅谷,也正诞生于这样一种城市形态。  可是,无论在洛杉矶工作、生活,还是来洛杉矶考察,我总觉得洛杉矶似乎不像一个城市,至少不像一个都市,她的这种城市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适应于美国的西部。因为西部的美国人(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人群,它本身也是一个开放流动的概念),如果与美国东部的人群相比,更具活力、更具创业精神、更具开放意识和包容性。但同时,也更不懂得生活(也许这是一个欧洲的观点,因为在欧洲人的眼里,美国人是不太懂生活和艺术),他们在工作上很不容易知足,但在生活上却很容易满足。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洛杉矶想改善一下生活(其实也只不过是想好好吃一顿),驱车走在高速公路上,走过了几个不同的服务站,这些服务站就是一个个居住社区的社区中心,实际上也就是一个SHOPPING MALL集群。结果走来走去,发现再走下去也是白搭,尽管经营场所不一样,但其实际内容却惊人的相像,都是一样的肯德基、麦当劳、赛百味。就在这些千篇一律的店里,你随时能看到一群群的美国人,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吃着千篇一律的汉堡。看到这种场景,我和一个美国朋友说:“如果要定居的话,我情愿选择效率低下的意大利,也不愿选择效率最高的美国西部。”为什么呢?因为意大利的美食,能够让你甚至觉得活着就是为了吃饭,而对于单调的美国西部饮食,吃饭则仅仅是为了活着。如果与欧洲大餐相比,整个美国西部在餐饮方面,除了渔人码头的海鲜和154号公路上的葡萄酒外,简直一无是处!  的确,在洛杉矶,在这个被许多美国人亲切地称为“L.A.”的地方,有阳光,有大海,有沙滩,有一望无际的大城市,而且也有让他们足以自豪的好莱坞和硅谷。但是,洛杉矶还是让人觉得她缺少了些什么。  缺少了什么呢?  缺少了一种聚集,一种都市化的聚集,一种更为紧凑的人性化的聚集。她太空旷,太疏散,无论哪一个地方,除了少数像好莱坞这样的地区外,人与人的聚集度都太低。没有聚集就没有碰撞,没有聚集就没有都市,因此也就产生不了属于都市的“城市文化”。比如在洛杉矶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像好莱坞这样的少数地区外,是谈不上什么夜生活的,尤其是L.A.的市中心区。那里一到晚上,多数是一些无家可归者的乐园,而白天在那里上班的人,这时候大多都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许是作为对于这种生活的一种平衡,美国西部的人们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娱乐方式,那就是主题乐园。洛杉矶是美国主题乐园最为密集的地方,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六旗魔术山等等,共同构成了洛杉矶的主题乐园群落。一到节假日,这里大多人山人海,许多西部的小朋友永远都喜欢迪斯尼,依我看来,他们事实上也没什么地方好去。除了到海边玩玩,也就是去迪斯尼,因为这总好过去某些SHOPPING MALL大堂的儿童游戏区——单调的郊区化HOUSE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迪斯尼,这就构成了美国西部儿童生活的两个极端。这就是西部,这就是洛杉矶。  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贬低洛杉矶的意思,作为一个大城市,洛杉矶有它自身成功的地方,甚至一度被当作现代城市的典范。可是,它只能被称为一个大城市,而的确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大都市,因为它完全没有大都市的都市气氛,更没有大都市的都市生活。   作为大都市的纽约  相形之下,纽约似乎是另外一个极端。  对于纽约,大部分中国人的直接感受应当来源于这样一个电视连续剧,叫做《北京人在纽约》。在电视剧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应该将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你就应该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就是纽约,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的地方。  纽约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东部城市,也就是一个典型的由欧洲移民创造的城市,所以英国人将其称为新约克。在一个原本贫瘠的殖民地上,能让傲慢的英国人将其视作自己的城市,这也算不容易了。所以,在美国,纽约算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了。1898这一年,纽约已经可以庆祝她的100岁生日了。而她的核心则是曼哈顿,曼哈顿作为一个岛,它的原意是“被浪花和激流环绕的地方”,也是整个纽约的精华所在。  相信任何一个初到纽约的人,特别是从洛杉矶初到纽约的人,那种心里的感受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记得我第一次去纽约时,有一种被都市气氛压迫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大都市!这真是一个标准的大都市!纽约谈不上干净,谈不上整齐,建筑也并不是都那么漂亮,甚至你还可以指出她有着这样那样不漂亮的死角,但她的确是一个标准的大都市。这种都市感,除了“繁华”之外,你很难找到第二个词来形容她!  纽约是繁华的,这种繁华首先体现在一幢幢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中,它们是那样的高不可攀,以至于所有的人在它们的脚下都显得是那么的渺小。但是在这里,它们中间的哪一幢也不能真正地傲视群雄,因为大家都是高耸入云的大家伙,相互聚集在一起,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向你自信地展示着这个都市里的财富,和这个由财富堆成的都市!  纽约是繁华的,这种繁华又表现在这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大都市,这种开放在她的都市人群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你走在街上,并不能充分地感到这是一个美国城市,尤其在第五大街或者时代广场(准确的叫法其实是时报广场)。这种特别繁华的地方,你能在同一个区域内,同时看到亚洲人、非洲人、欧洲人、北美洲人、南美洲人,从西方的传教士,到非洲的黑人贵族,都同时在这里出现,在这里碰撞。无论你是从哪里来的人,走在纽约的大街上,你的心情一定是轻松的,因为没有人看得出你是外国人(只要你不拿着相机拍来拍去)。  纽约是繁华的,这种繁华还表现在它是一个高度聚集财富的地方。从华尔街的大铜牛,到第五大道的豪华橱窗,从上东区的高档住宅,到时代广场的各色霓虹灯光,在纽约的各个地方,你都能感觉到一种财富的涌动。这真的是一个用金钱堆积起来的都市,一个你能感觉到金钱价值的地方。  纽约是繁华的,但她又是文化的,纽约是如此完美的,让金钱和文化统一在了一起。真的像有位城市学家所说的那样,文明其实是大都市的产物,纽约创造了百老汇上的歌舞剧,纽约创造了SOHO艺术区,纽约创造了全美规模最大的私立纽约大学(在这里还拍了一部传世电影《爱情的故事》)。纽约创造了一幢幢堪称精品的高层建筑杰作,并且由此诞生了一大批像雅马萨奇这样的建筑大师,而且纽约也创造了上东区里以大都会美术馆为代表的一系列博物馆与美术馆,这些美术馆还捧红了原本在欧洲的印象主义画派。  纽约是繁华的,但她又是人性化的。如果在纽约仔细地看一看,你就会发现这个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绝对不是许多人所说的那种漠视人性的地方。相反,由于这个大都市中聚集了足够的财富,所以,她就能请的起最好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来按照人性化的方法,精心推敲她的城市结构与建筑形态。 在这种动力下,纽约可以说是一个被精心打造的大都市,她的多数高层建筑底下,在其近人的尺度方面,都做了非常精心的设计。无论是花旗银行总部下面的下沉广场,还是IBM总部玻璃大厅中的一丛丛竹林,特别是以大尺度和大手笔建设的中央公园,都无一例外地展示着这个城市对于人性的尊重。财富绝对不是排斥人性的,任何资本家也不会笨到推走自己的客户。在纽约许多大的地产商开发的大型物业中,比如第五大道上的川普大厦,反而都有一种更为开放、更为人性的形式,伸开双臂来迎接它的客人。  这就是繁华!这就是纽约!这就是作为一个真正大都市的纽约!  事实上,作为一个大都市而言,她们都反应了人性中作为聚集的需要——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的人,他们的本性是聚集,而不是离散,所以,作为人类生活载体的城市之营造,我们应当研究的不是讨论要不要聚集,而是应当讨论如何有效地聚集、健康地聚集。所以,当城市的人口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或者说当这个大都市大到一定程度,它们之间作为一种聚集形态的相同性,就远远大过它们相互之间的地域性差异。从这种意义上讲,纽约、东京、香港、上海,还有北京和巴黎,都是非常类似的。   首先,在这些城市的大街上,你看到的人群都很像,都是一群国际化的面孔,所不同的只是这些人群的“底色”,也就是他们的背景人群不同。纽约的背景人群是美国人,而香港的背景人群则是广东人。  其次,在这些城市的大街上,你看到的商店都很像,从LV到GUCCI,从CALVIN KLEIN 到GIANNI VERSACE,这些大都市的豪华购物区无一例外地都是这些知名品牌的天堂,甚至你在同一个季节在这些城市中买到的最新款式的商品也都是一样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全球一体化。  还有,这些城市的结构也都非常类似,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富人区。这个富人区的存在,充分显示了这些大都市作为财富聚集的属性,当然这些富人区也都是非常都市化的,比如纽约的上东区,原来上海的“上只角”,还有香港的半山区等等。  我想在这种相似性中,我们应当能够看出一些属于人性化本质的东西,因为这种大都市可以视作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预测,我们只属于再经过80年,就基本上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绝大部分人口的城市化。换言之,城市化是一条我们必须选择的道路,无论我们接受与否,聚集都是必须的。  相比之下,纽约所代表的“大都市模式”,比起洛杉矶所代表的“大城市模式”,或者我们说“纽约模式”比起“洛杉矶模式”,更符合中国城市化未来的方向。因为与美国相比,我们能够让人们舒适居住的国土面积更小,而我们的人口却更多。所以,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北京、上海、广州,还有我们的天津、重庆、深圳,甚至再加上我们的大连、宁波、青岛,都将会沿着纽约这种大都市聚集的模式发展,而不可能走向所谓城市郊区化的路子。从这种意义上讲,在中国适度控制低密度住宅的量也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我们去看一下美国西部那种无限蔓延、漫无边际的低层住宅区的话,我们就能感觉到洛杉矶这种缺乏都市感的大城市,并不能只是让住户感觉到了“占天占地”的乐趣,它也同时让住户感到了缺乏都市化生活的单调。  因此,也有许多美国学者对洛杉矶模式的发展感到不安,彼得?布莱克用莱克伍德(洛杉矶的一个县)的一个新社区的系列照片来展示大规模城市再分布是如何铺开了“上帝自己的垃圾场”。一位知名历史学家认为洛杉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实体,是“世界上大型聚居地中最难于辨认的”。一位未披露姓名的记者认为,它是“无顶,无底、无形、无际……随机的、迷乱的、没有渊源、未加计划的”,它的郊区是“不定形的”,它是一个“强烈进取的有机体”,但没有模式,有的只是手忙脚乱的贪而已。像菲尼克斯和休斯敦一样,它也经常被冠以“虚幻之城”、“漫无边际之城”之类的绰号。  而相形之下,纽约则是一个美国城市标准模式的最高形态代表,美国城市的标准模式表现为土地使用的强度,依距离商业区越来越远而递减,高楼耸立的中心商业区首先过渡到前几代留下的多楼层的工厂和仓库地带,再到高度中等、可步行上楼的公寓区,再到多层式单户住宅区,最后到战后兴建的大片错层式或单层式住房。从市中心外移时的人口密度有规律的递减使我们能够确定一个标准的人口密度变化梯度表,表上的梯度线可能是直线或是绵延的曲线。  如果我们从整个大的纽约区域来分析问题,那么大纽约市也完全符合上述的城市形态,而曼哈顿岛则可以被视作大纽约市的大市中心。这个大市中心就其城市形态而言,至少有三个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纽约的路网结构看上去非常简单,就是横平竖直的方格子结构,但也正是这种结构,使得整个纽约在城市印象上具有非常好的识别性,而且,在不借助高速公路的情况下,也很好地解决了车行与人行的关系。与FREE WAY纵横的洛杉矶不同,曼哈顿基本上只有一条环岛的HIGH WAY(这是对同一种高速公路美东美西不同的叫法)。其它的道路在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是单行,组织单行的规则也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三、五、七号路向上,二、四、六、八号路向下,除了个别的像第五大道、公园大道这样道路局部双向车道外,其它的道路大多只能单行。这样开车的人反而轻松了,因为如果你在三号路出现了拥堵,那么你就可以绕行一号路或者七号路,所以,在纽约,车行永远不算太快,因为它的街坊尺度比较小,但却很少会堵死。因为所有的路都能够相经贯通,方面绕来绕去,所以虽然慢却不会停。  这个相对的“慢”,也正好体现出了纽约交通规划的另外一大优点,就是兼顾了车行和人行——车虽然走的不太快,但人也走的不太慢,虽然有时车要绕一点,但人的行走却能相互贯通,直来直去。再加上发达的地铁交通系统,纽约才真正是一个步行者的天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更高密度的纽约城市比更低密度的洛杉矶城市更人性化的原因,这也是纽约在城市规划方面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还有,纽约的大都市形态也更符合复合化都市的要求,应当说,纽约的城市分区,更多地是依照各分区的人群不同,而分出了城市生活模式的不同,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建筑功能、建筑形态和建筑密度相差并不是很大。而不像洛杉矶那样,进行单一的城市功能分区。住宅的地方没有多少办公,办公的地方也没有多少住宅,在纽约,无论是上东区还是上西区,也无论是SOHO区还是双村区,除了下曼哈顿等有些地方楼相对高,办公楼相对密集外,其它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一种建筑模式。高层的公寓穿插高层的写字楼,并且配上相应的底商或者低层的商铺,然后再把这些分成一个个均匀的街坊方块,在这里生活,你很容易在自己的楼下找到商店,也很容易在街坊中间找到一个绿色的方块,那就是城市公园。同时也很容易在自己家的附近,找到画廊或美术馆。所不同的只是档次的不同。  比如在上东区的顶级富人区,住宅是高档公寓,住户是城市社会学里所说的“看不见的顶层”,商店是极精品的麦迪逊大道,艺术场所是古根海姆美术馆和大都会美术馆,那里展出的是几乎全部的凡高作品和大部分的印象派作品。而这一切如果搬到了以东村为代表的下东区,那么,你同样看到的还是这些城市构成要素,只不过居民换成了不那么有钱但很有才华的音乐家和作家,商业街换成了充满活力和街头艺术的圣马可街。当然,它的商品决不会像麦迪孙大道那么高档,配属设施也变成了犹太人的熟食铺和波兰人的咖啡馆。而这里的艺术场所的代表,同是乌克兰博物馆,展示的是复活节鸡蛋这样的民间美术作品。这种对比仅仅是档次上的,而不是城市功能上的。  这样一来,在这个城市中,任何一个人,无论你有钱还是没钱,无论你喜欢财富还是喜欢艺术,无论你喜欢种族融合还是喜欢种族纯粹,也无论你是华人后裔还是意大利人后裔,你都可以在纽约找到适合你居住的地方。这种适合可以适合到让你感觉到完全的“本国化”,我想这种本国化当任何一个意大利人走到纽约的小意大利时,都能有这种强烈的亲切感。你的本国化,我的本国化,还加上他的本国化,就构成了纽约非常完美的国际化,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来历。  纽约的这种形态,如果用城市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是一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果。换句话说,在纽约的形成过程中,它很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穷人区、富人区,实际上,这种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远不是穷人区与富人区可以概括的。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也不是一个“穷”字和一个“富”字能够说得清的。就拿纽约人来说,既有住在下层的有钱人,也有住在上东区的有钱人,而这两种有钱人,在生活习性上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在美国的导游书里,提到上东区时,用的措词叫做“悠游上东区”,因为这里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精英贵族区,而且这里的人们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对精神需求的追求层次也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这里聚集着纽约最古老的文化协会——忘忧树俱乐部,还有纽约最好的私立学校、多元性的教堂和犹太教会,一切仿佛田园诗般地安静甜美,有教养的邻居、美好的人们、优雅的建筑,她就如同在整个狂乱城市里的一个完美小城。  而如果住在曼哈顿的下层,同样也是十分有钱的人,但他们的生活,在豪华之外却没有这样轻松,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每天都要在华尔街中搏杀,现在下东区约有3/4的居民是犹太人,他们在这里也都从事着上帝安排给犹太人的那种最适合的职业——金融与证券,就连这里最主要的购物街奥查德街,也显示出纽约典型的购物街风貌,用拥挤的房子和充沛的活力,刻画出下东区纽约人的代表性格。  如果我们再与洛杉矶作一个对比的话,那么这种差别就显得更大。在洛杉矶最有名的富人区就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比弗利山庄。许多人说这里是美国顶级富豪居住的地方,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或许应当这么说,这里是美国顶级知名人物居住的地方,它的代表是麦当娜。如果要来追星,比弗利山倒真是一个好地方,于是在这里甚至出了一张追星地图,上面把所有大明星居住的地方都标的清清楚楚,方便你去当个业余狗仔队员。  然而,这些所谓的豪宅住家,说到底也只不过是城市社会学中所说的“看得见的顶层”,他们与东部住在上东区的富豪世家相比,无论在财富总量、生活品味、贵族背景等等方面,都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一点在比弗利山的精品购物街罗德奥车道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同样是精品购物区,罗德奥车道上是名牌,上东区的麦迪逊大道上也是名牌,但是名牌和名牌是不一样的,信不信由你,到实地去看一看,你就知道了什么叫做贵族名牌,而什么又叫做大众名牌。美国人对此也非常了解,在洛杉矶的导游书上,作者竭力鼓动你到罗德奥车道去购物,而在纽约的导游书上,它的作者则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你去麦迪逊大道时不要多带钱,那里的东西只能看不能买,而且还郑重其事地说,如果在那里东西买多了,你可能就回不了家了。因为那里的东西不是面向大众的,它只是面向上东区那些精英们的小众市场。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比弗利山和上东区的不同,而且也是洛杉矶与纽约的不同,甚至从更大的范围内讲,这是美国西部和东部的不同。推而广之,这是美国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域内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同。文章转自李忠的读书卡片,作者李忠图片来源于网络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注册登陆
成为会员关注纽约留学圏最火的微信号 (StudyinNYC),获取在美留学生资讯,发现周围有趣活动,搜集美国各个城市吃喝玩乐攻略,欢迎投稿分享你的观点、你的故事:留学在纽约是ICON Union旗下专门为在大纽约地区的华人学生所创立的。ICON Union是美国最大的华人学生平台,并致力于帮助和服务在美华人学生。我们拥有强大的网络平台为同学们分享美国生活和校园资讯,举办各种大型职业与娱乐活动丰富在美华人学生的生活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ICON Union是美国最大的华人学生平台,我们拥有强大的网络平台为同学们分享美国生活和校园资讯,举办各种大型职业与娱乐活动丰富在美华人学生的生活。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电力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