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英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为什么说《老友记》(Friends)经典??知乎镜中的回答?老友记是我最喜欢的电视剧,这个问题我可以提供一些信息和故事。(多图)主演六个普通的美国青葱少年成为一代美国肥皂剧偶像(Matt, Courtney, Jennifer, Matthew, Lisa, David)客串數不清的明星客串,从亦莎貝拉 羅西里尼,拉夫勞倫到布拉德皮特 朱利亞羅伯茨,還有赏格云顿,乔志 克鲁尼,波姬小丝,苏赞萨兰登 肖恩 潘,布鲁丝 威里斯 薇诺娜.瑞德等,当然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收视率,世上還沒有第二個情景喜剧有此待遇。配角還有超級經典的配角,當了十年Rachel备胎的Gunther,rachel暴戾的父親,被joey强吻的公主母亲,chandler性感的母親(ross吻到)和出柜的父亲。Monica和Ross好色的父親 小心眼的母亲,还有ross的儿子Ben和lesbian妻子。樓下被噪音“煩死”的Mr Heckler,Ugly naked guy, joey的经纪人,還有各种古怪女友,各种奇葩男友。ross的猴子Marcel,chan和joe的chick and duck。造型和演技除了courtney其他五个全部提名艾美,Lisa和Jennifer获奖。所有人的本色光芒都被放大的淋漓尽致,这实在是难得。 他們其中的几個人已经不是在‘演戏’了,很大程度上,Jennifer 就是rachel,Chandler就是Matthew,Lisa就是Phoebe。當年六個人去剧組面試的時候,本來是讓Jennifer演Monica,Courtney演rachel。但当courtney发现monica的角色就像自己真实生活中那样一個“控制狂”时,毅然決然把主角让給Jennifer,之後Jennifer成為美國的經典肥皂剧女王,她第一季的发型已然成为整個90年代最经典的发型之一。最開始劇組對Chandler塑造者matthew的要求就是be yourself,而他的“冷幽默”发挥已经是一种本能。Lisa因為Phoebe这个角色的神奇塑造,04年之後已經被沒什么戏路了,你看到她很难再想起她另一层氣質。模樣平凡的David把木訥 博學 娘炮 深情 固執的古生物學博士Ross塑造的惟妙惟肖, 最近几年火到不行的Sheldon更像是ross这个模板的夸张 变形。Courtney的“fat monica”造型十分經典。Joey是六个里面辨识度最高的角色,Matt的不凡之处在于其十年里行云流水的表演,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台词和剧本很多经典场景以后慢慢补充:1 当瑞秋听到朱丽说和罗斯养猫后的急匆离开 (S2E7)RACH: Well. [looks at watch] Woah, look at that! I gotta go, I gotta date. With a man. Um, OK, you guys have a really, uh, have a really good night and you two have a, uh, have a, uh, really good cat. [she leaves carrying her tray then comes back in] OK, we're not supposed to take these when we leave.this scene shows rachel's jeslousy vividly.2 乔伊和里查(gary oldman饰)排练”吐口水“( S7E23)Joey: We have to find the rest of the platoon!Richard: Forget the platoon! The platoon is gone! (He is spitting on the hard Ps and Ts.)Joey: (wiping his face) What?!Richard: (still spitting) The platoon is dead! Face facts Tony!Joey: (wipes face) So what are we gonna do?! We have no reinforcements! No-no food!Richard: No, we still have food in the basement! I saw potatoes and some dry pasta!(Joey wipes his eye.)价值趋向老友记是入世的,它虽然洋溢着各种感动和美好,但并没有美化爱情 友情和亲情,而是把生活的一点一滴揉烂了掰碎了给你看。一次搬迁,一次接吻,一次扑克牌,一次舞蹈,一次闲谈,一次争吵,一次出行都被讲述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它不回避人格的缺陷,不渲染死亡的悲伤,让六个人血肉丰满,让故事回味悠长。人际关系以Monica为核心扩展的六个人,Ross是Mon的亲哥哥,Monica和rachel 高中同学,和phoebe是老室友, chandler和Ross是大学同窗,Chandler和Joey是室友。 monica的奶奶的apartment和楼下的central perk是他们的两大根据地。结构和背景老友記的很多故事可以找到70—80年代独立电影的影子(比如科恩兄弟的血迷宫)以及 女权 反战 性解放时代之后的美国主流社会的软气氛等等。相比同时代成功的肥皂剧 《欲望都市》,《成长的烦恼》和《急诊室的故事》等,老友记更为杰出的地方就在于编剧把在医院里的感人故事(菲比帮助弟弟产下的3胞胎),家庭间的好玩故事(6人的奇怪父母)和大都市里的浪漫激情(joey为首)融为一体,不论小孩老人,还是学生白领 包括少数群体都能享受角色的代入感。模式和手法熟悉美国商业肥皂剧运作的人,应该可以看出很多道道。對歡樂劇場的批評,其實从1994年《天生殺人狂》里就已经有辛辣的讽刺了(本質上是對美國保守右翼的諷刺)。像進幾年的一些很“右”的情景劇已經放棄了這種劇場效應 帶來笑聲烘托,比如摩登家庭 。但不得不說,這種模式也是一種劇本水準精劣的試金石。老友記有足夠好的故事來刺激笑神經。还有一些情景剧剧本的经典手法。比如大量的畫外音(chandler和維多利亞秘密女神被困銀行取款機,还有一次Central Perk六个人加上Gunther 的集体画外音),致敬老電影(Ross上了Julie後的第二個早上摹仿金凱利),時空閃回(chandler和ross的大學生活),平行世界的命運(monica依然愛上了chandler),慢镜头(ross的表妹甩头发),難忘的感恩節特輯(看Monica如何把火雞从第一年烤到第十年),經典的萬聖節服飾(bunny 錢和大便 ross)等等。典故用典故是一种编剧能力的体现,老友记的用典我认为是十分出色的,它不像《废柴联盟》那样进行大量典故的罗列(让观者疲于奔命),或者像《冤家成双对》几乎不用任何典故。老友记的典故用的很精,了解的能醍醐灌顶,不了解的也能乐在其中。比如第一季第二集里,Chandler形容男女上床前的接吻就像PInk Floyd演唱会之前喜剧演员的垫场。“Yeah, I think for us, kissing is pretty much like an opening act, y'know? I mean it's like the stand-up comedian you have to sit through before Pink Floyd comes out.”如果你看过平克的演唱会你便会知道此对比的反差产生的妙处。但你如果没听过,也无所谓,这个典故的作用基本不会影响剧情的发展,花絮什么比《老友记》更好看?老友记的花絮!看了花絮你便发现,这些好玩的 感人的故事 不全是捏造出来的,每个人都注入了很多美好的情绪。理想和命运老友记是理想主义的:Rachel一直在奋斗,从抛夫弃家的中央公园服务生一直干到时尚界高管。Phoebe也在奋斗 ,从被家庭抛弃的孤独流浪的卖唱女直到嫁入好夫君。Monica也在奋斗,从又胖又蠢的小女孩蜕变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大女人。Joey很享受,十年中,上遍纽约各式女人,尝遍各式三明治皮萨。他的事业只有食和性。Chandler很有趣,把妹能力一般,男性魅力一般,但极其真诚,永远有趣。Ross很有心 ,结婚,离婚,结婚,离婚,结婚,离婚,不和rachel在一起不算完。平行世界命运的那两集(S6 E15,16),给人一种现实主义的反转:Phoebe当上股票经纪人,财大气粗脾气暴躁,最后人财两空。Joey的电视剧《Days of our lives》大红,成了知名肥皂剧演员。chandler离开写字楼,当自由职业者,生活惨淡,只好给Joey当小弟。Ross没和他的Lesbian wife离婚,过着没有性的生活,自己只好去练空手道。Rachel没有在婚礼离开Barry,但她感觉没有激情,直到碰上了Joey,又开始调情。Monica没有减肥,快30岁了却已然没有任何约炮对象,和同样落魄的Chandler互相慰藉。时空闪回的那一集里(S3 E6),讲述了六个人的无常关系:菲比和罗斯惺惺相惜,瑞秋在回去的路上一直幻想钱,莫尼卡被乔吸引。只是当一切都经过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因为罗斯情感表达的笨拙,钱的傻里傻气,瑞秋难以掩饰的骄傲,莫尼卡的矜持和乔的粗鲁 在三年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婚姻。人间关系的偶然性导致了一切未来婚姻爱情的美好和失去。耐人寻味的是,在伦敦的时候,莫尼卡本打算和乔乱搞,但当时恰好钱走了进来。十年的故事本身就源于rachel自己 “家庭主妇”命运的打破,成功逃离那个“木偶之家”。个性Phoebe十季里唱了 48首歌(三个版本的smelly cat)Smelly Cat (incomplete version)Smelly Cat, Smelly Cat,What are they feeding you?Smelly Cat, Smelly Cat,It's not your fault.Joey的:“Joey never share food”Chandler的 讽刺,说话时的延迟重音和歪嘴怪叫monica的洁癖,控制欲,强迫症,神经大条和 7 7 7Rachel的心眼,毒蛇,小碎步,公主病 和 closureROSS的说教,变态的吐字节奏,解释L-O-V-E亲情Ross和Monica是六个人关系的纽带,从第一季Ross的儿子Ben出生到第十季Ross和Rachel的女儿Emma 1周岁,Chandler和Mon也领养了两个孩子。10年里 这个普通而平凡的Geller家庭是这个故事的基石。友情年长的亲人会离去, 友情永远环绕着六个人,Joey可以没工作,但Chandler不可以没Joey。一切同龄人的情感都源于友情,炮友之情也好,男女朋友的情也罢,都可以看作友情的伪装和升华。就是天大的不满,也不留隔夜的仇,I‘ll alway be there for you,这大概就是真友谊吧。滥情Chandler‘s EX:Joey的前炮友Cathy(Chandler大老远看见cathy追了满大街 只为说声HI的场景十分经典),装了义肢的Ginger(也是joey的前炮友),老同学Roberts(假戏真做),Rachel的boss乔安娜(办公室SM 哈哈),拥有一长溜子“炮友”的那个意大利女兵。当然还有 OMG janice,恶梦般的存在。Monica 的EX: fun bobby, 高中生初男,小时候抱过自己的叔叔,喜欢格斗的亿万富豪。Phoebe的EX:海军士兵,物理学家,警察,心理医师,monica的厨子,秘密结婚很多年的GAY。Rachel的EX: 意大利猛男Paolo,富家子弟Joshua,英俊下属Tag, 咆哮狂人(Ben Stiller)等等。Joey最烂情,睡过Ross,亲过Chan,上过数不清女人,最后还对rachel认真了起来,可见爱情面前,友情之脆弱。Ross不会flirt,但他和sheldon不同之处就是他既有PHD 又有性欲, 包括跟自己的学生elizabeth,光头妹,mona,黑人同事charlie,华裔女孩Julie,还有她前妻。爱情1 Ross和Rachel故事,从高中暗恋未果,到妻子出柜10年,逃婚的rach冲进central perk, chandler一不小心告诉rachel了ross的暗恋,rachel开始动心,喝多酒告诉他“I am over you”,深夜激吻。看录像带,一脸窘迫的ross被rachel强吻。rachel为了工作甩掉ross但立刻后悔,ross已被打印店女孩勾引,导致了那个经典的“we were on a break”悖论,之后情人变朋友,ross和emily要结婚,rachel闯入礼堂,ross说错名字;去拉思维加斯 两人喝高之后误入教堂结婚,rachel和ross的“回头炮”给他们了一个女儿EMMA,两人离婚。最后 rachel得到去巴黎的工作,ross动用一切手段挽留。爱情就是狭隘到疯癫的占有欲和等到地老天荒的决心。“I am your lobster” 2 Chandler和Monica的故事这是整个剧里面,我认为最为美好的故事。从在伦敦嘿咻, 回到纽约继续偷情,直到被joey发现,到后来真相大白,chandler又瞒着monica买戒指,monica反求婚,然后幸福的第一年,第二年,直到发现两个人都不能生育,到最后领养了一对baby。如果你足够细心,观看前五季时 你会发现很多关于两人有意思的“伏笔”,比如有一次(s3e6 ),pheobe受不了monica的挑剔和洁癖,已经搬走。chandler看到了一脸失落的mon从浴室里出来问她怎么了,她告诉他缘由,然后chandler 把她抱住,说:“你是我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最漂亮的女人。 ” 然后(该kiss了啊!!!!)结果他摸著Mon的白色浴衣 說:“ 这 是 纯棉 的 吗? ” 于是monica从他怀里脱身,指着他意味深长的呵呵呵了。还有一次(s3e8)monica在屋子“玩”ben,不小心用力过猛,让他撞上了房梁。然后那个三岁的小家伙嘴里就一直不停的念叨 Monica “Bing”,Monica “bing”。。。类似的故事还有(s4e1),chandler问:如果世界 上就剩下我一个男人了,你可以作我女票吗? monica觉得很扯,有气无力的说 ,好。然后,他们去海滩玩,monica被水母蛰到脚了,joey说尿可以去毒止痛,于mon是让joey尿,但joey对着monica尿不出来。。。结果chandler尿了她。。。。还有很多,不再举例。编剧真的很棒( Chan and Monica watching porn)( Proposal)(adoption)六个和十年说英国有个人,从老友记的S1E1一直不间断看到S10E16,最后看到呕吐。就像林夕那句歌词。从94年秋天甜蜜青涩地开始到04年春天恋恋不舍地结束。十年的咖啡,十年的火鸡,10年的酸甜,十年的友谊。说不完的笑话,看不完的爱情。I WILL ALWAYS BE THERE FOR YOU?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一个人生活的技巧(附:3种最好吃的鸡翅做法)精彩电影(kanccc)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的最新文章
荧幕上最不忍辜负的十大经典角色正能量公益短片《一只盒子的力量》别人的哥哥好帅啊啊QAQ!↓↓无法识别?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观影圣地!这次《老友记》差一点就聚齐了!他们都还好吗?纸艺动画创意短片《脆弱的世界》让人听醉了的电影主题曲丨经典十首分享~《星球大战》超长幕后制作解析视频42部电影里最美的那一幕,总有一张曾击中你的心脏!史上最无节操的巧克力广告看到最后吐了资源库想看很多近期热门电影,但是找不到资源咋办!没事,影子帮你解决~今天影子为大家找了近期7部热门电影的在线她是一代人心中最美的星女郎,因情伤出走北京,最后花落自己的老板!抖森拍的R级片,帅的荡气回肠!澳大利亚反逃学广告,再也不逃学了~| 每日一片 2分45秒电影公司片头 你认识几个?好莱坞翻拍的经典法国电影皮克斯新作炫技,第一个镜头就给跪《老炮儿》刚演完,冯导紧接着马不停蹄地开始做回老本行,导演下一部新戏。据说新电影投资5个亿!男主角更是请来了今年最好的十部电影,请收下!骨灰级影迷的五星冷门佳片盘点影迷才会上当的十大电影谎言超萌的《猫咪进行曲》洗脑的旋律又有治愈效果2015最有颜值的谍战片,帅哭了观众!……更多精彩,期待与你共享!Tarantino // From Below 昆汀电影中的仰拍与趣闻《我们身处谎言的世界》这一刻你在做什么?年度最佳治愈系神作,颜值美景都全了!《海上钢琴师》斗琴片段,非常精彩 | 每日一片
15分10秒影史上的惊骇演技与角色你看过的,觉得最奇葩的电影!这些电影,还你一个碧海蓝天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经典作品,满分!寒假看什么?2016年1月新番介绍别再喜欢对你没意思的人了2015最糟糕的32个电视角色,莫娘榜上有名这些电影就算你重看100次都不见得会发现的彩蛋哦!电影里让人印象深刻的父亲角色我是一碗你曾经爱过的方便面说曾经爱过也许都会被你嗤之以鼻吧 就算你忘了我也仍记得你小时候的眉眼▼ 第一次将我如果世界变成这样子,你还会爱吗?INPUT/OUTPUT入狱、退出影坛 《好小子》三童星长大竟变这样,又是一点童年回忆!还未老,这些电影一定要看!2015学生奥斯卡金奖动画《飞翔》精选2016年上映的10部电影大片,你最期待哪部?没错,它就是今年最好看的欧洲电影2016都要来了!今年最好的电影你都看完了吗?她们那么美 回眸的一刻,惊艳了整个世界!反派虐哭正派的电影就看这10部《穿靴子的猫》番外篇之《萌猫三剑客》朱莉娅·罗伯茨 | 一位永远屹立不摇的凤凰女从来没有一部片子把嘿嘿嘿说得这么文艺kanccc这是最火爆的电影天堂,你最爱的电影都会出现在这里哦~!热门文章最新文章kanccc这是最火爆的电影天堂,你最爱的电影都会出现在这里哦~!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长篇议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区别(二)
长篇议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区别(二)&(二)&& 政治&英式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在应用层面上的比较应首推政治领域,这个比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最能体现这个国家的国民思想和习惯……&首先是英国。从某些角度来看,英国都可以算是世界现代政治文明的先驱者和引路人,与欧洲其他国家相同的是:英国在政治革命之前的起点也是旧封建王朝,但其不同点(尤其是与法国德国)的不同点,至少是表面上的不同点,在于英国革命并无暴力,也未造成剧烈社会动荡,相反是稳步、渐进的,或更形象一点:步步为营。甚至我一直觉得,在英国用“革命”一词也并不确切,而用“变革”更好&英国的一个历史特色是它并不像欧洲其他封建国家一样出现过强大中央集权的王朝,而相反,英国国王对于国民的统治一直处于较宽松(或者是“虚弱”)的状态,在英国封建时期各地贵族的权力基本不亚于国王多少。英国的历史是一个长期的外来统治者与本地土著逐渐融合的过程,从5世纪时盎格鲁、萨克逊和朱特人进入英国(当时凯尔特人是土著),再到11世纪诺曼人入侵并建立诺曼王朝,其间王朝更迭过数次,最终成为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的现代国家,正因为这个过程中不断有外来者和土著们的争斗,所以统治阶层未得以稳固发展,以至于无法有效产生高度中央集权。如托尔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中所说,英格兰人具有悠久的乡镇自治的传统,这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化,并且是民主制度产生的土壤。因此,英国政治现代化过程最早可以追溯至1215年,此时资产阶级还未真正出现,但当时贵族们已经开始要求和国王分权了,至少是限制国王的权力,可见英国人的权利意识之强,领先于其他国家数百年。在1215年无地王约翰被迫签署了《大宪章》,之后又经数次修改(历任国王与贵族和教会博弈的结果,因为国王们十分不愿意受之限制),最终成为了英国宪法的一部分,至今仍有效力。《大宪章》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君主也必须服从法律这一原则进行制度化,因此可以视为是英国君主立宪的开端。之后1265年时英国已经有了由上层阶级组成的国会,1343年国会制度进一步发展,分成了上下两院。这些制度的完善并非一下子达成,而是在几百年间一步步走向成熟&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首个里程碑事件是打倒查理一世,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其实与法国大革命当时的导火线有点相似,只是后来的结果却大不同:164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召开关闭多时的议会(法国当时是路易十六也是因为缺钱而召开三级议会),要筹些军费镇压苏格兰境内的内乱。此时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们借机联合起来,在议会上与国王作对,要求限制王权。此次会议不出意料地不欢而散,自此查理一世与议会之间就结下了梁子。两年后果然两派就打起来了,查理一世主动挑头,而资产阶级派则由克伦威尔领军进行反击。最后查理一世被打败,送上断头台(关于审判查理一世并判处其死刑,最近有本叫《弑君者》的书从法律史的角度阐述了整个审判过程),然后就进入了英国的首个共和时代。但是这只是个名义上的共和,类似于中国辛亥革命后的局面,实际上把持政权者只是从国王(皇帝)换成了军事首脑克伦威尔(袁世凯),议会制并未真正扮演其应有的角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实质上并无多大成效,但它至少提供了这样一个教训:光赶跑旧国王是无用的,因为会有另一个集权统治者替代前者&护国公克伦威尔的命虽然比袁世凯好点,也没有自封为王,但上台后也就执政了短短5年左右就挂了。一个专制体制的首脑一旦垮台,除非其体制建设(包括接班人继承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否则国家必然陷入混乱,更何况克伦威尔之子本身素质也不咋的,因此当时的英国亦不例外地陷入乱局。于是查理二世不久后趁乱又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又重新维持了28年,直到1688年英国政治革命的第二步: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的导火线是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冲突,当时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继承当上了国王,但不幸的是詹姆斯是个天主教徒,与英国主流的新教素有矛盾。在位期间,詹姆斯二世发布了若干项法令都让国内新教教会颇为恼火,甚至还把坎特伯雷大主教等教会首脑们抓起来审判,双方矛盾越来越深。于是光荣革命像是戴了顶“解决宗教冲突”的帽子便发动了,仿佛目的只是让英国避免有个天主教的国王。英国资产阶级虽然内部分为两派:托利(保皇派)和辉格(民主自由派),但还是达成一致(仅限于部分托利党人),请来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回国执政,因为他们俩是信仰新教的王室,只是当时玛丽并无继承权。威廉和玛丽于是回来把詹姆斯二世赶跑了。尽管后来詹姆斯二世被抓回过,但威廉还是同意让他流亡法国&光荣革命的里程碑意义在于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的制度,国王从此彻底退成虚君,而让议会执掌治国权力。随之议会起草了《权利宣言》,经国王通过,成为了著名的《权利法案》,这一宪章确立了人民和国王各自的权利边界,奠定了英国代议制(议会执政)的基础。总的来看,光荣革命的结局可谓各方皆大欢喜,甚至连倒台的詹姆斯二世也应该觉得结局尚可:至少他没像他爸查理一世那样被处死。由于这次革命的范围仅在王室宫廷里,并未扩及至公众社会,而且也未发生流血事件,因此史称“光荣革命”。这样,英国以极低的社会成本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较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在之后数百年(直到现在)一直被英国人引以为傲,同时也成了英国人拿来向海峡对岸的法国邻居炫耀的东西&在光荣革命中有一点必须提到(这一点在其他后进国家在借鉴英国经验进行自我革命或改革时常被遗忘或忽视):在英国,资产阶级和贵族基本是同一条战线的,都有强烈地建立议会制的诉求,乃至日后逐渐融合到了一起。这多少反映出了英国贵族阶层的与时俱进的特色,光这一点就可以让英国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国家来。在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贵族阶层则通常是保守势力的代表,是革命反对的对象而不是革命者本身。这在另一方面解释了光荣革命为什么容易成功:旧有利益集团本身也可以是推动革命(改革)者。纵观各国的革命或改革案例,若在设计革命/改革方案时过于机械理想地追求打倒或排除一切旧势力,则其革命或改革失败的几率大大提高,且即使成功,其成本通常都是极为巨大的&作为欧洲大陆国家的代表,英国的海峡对岸邻居法国是一个首先可以对比的对象。法国跟英国一样,在政治转型过程中有着封建旧体制的羁绊。因此法国革命虽然与美国革命互相影响(而法国却受英国革命影响极小),但美法两者的起点完全不同,亨廷顿说:“美国天生就是现代的”,因此美国的政治体制设计可以像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英国当时只是对殖民地收税而不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统治)。而英国和法国则都不得不首先协调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如何对待处理那些陈旧的政治体制?&就如两国哲学的根本性分歧:英国的经验主义让英国人选择了渐进式的更新,使古老的政治体系在改头换面后成功适应了资本主义新时代的需要;而法国人选择的是简单粗暴地彻底砸烂旧体制,然后换个从无论自己还是其他国家都从没试验过的新制度。法国的这个选择,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无疑和欧洲大陆的惯有哲学思想相符:先验式的革命。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国大革命也是成功的,因为它达到了目的 – 摧毁旧有制度。但另一方面,新体制却没有如预期那样完美,以至于法国的现代化过程成本过于巨大&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在英国光荣革命100年后。有趣的是,其实英法两国革命过程中有很多历史事件是互相对应一致的,但其结果却大不相同。法国大革命的起始也是国王召开议会:1789年(正好是英国《权利法案》颁布100年之后)路易十六由于财政困难召集了三级议会(与查理一世当时情况类似),而且也同样在议会上与下层代表发生激烈争吵。路易十六是个优柔寡断且对政治一窍不通之人,受身边一些大臣和贵族蛊惑,他妄图用武力解散议会,结果不久后就引发了巴黎大暴动,无套裤汉们在各派势力的鼓动下攻占了巴士底狱。当年8月26日制宪会议就通过了《人权宣言》在,这标志着大革命第一阶段的完成&以上可以看出在革命第一阶段中英国和法国的历史起点虽然类似,但历史车轮的走向却马上就分道扬镳:英国人在被解散议会后并无革命动作,直到2年后国王查利一世主动挑衅镇压,才有个强势人物带领下反抗,然后推翻国王,但政治文明却并无实质改善,因为那个强势人物自己代替国王做了统治者,掌控了政权,在某些统治方面甚至比旧国王更坏,而资产阶级在此时并未真正上台;而法国则是议会关闭后没多久各路人马就立刻起来暴动,接着很快就暴动成功,制订了了正式立法意义的资产阶级宪法,而且与英国不同的是,斐扬派(君主立宪派)短暂地取得了政权。总体来说第一阶段的法国革命进展之神速(至少是在表面上)是令人吃惊的。但是,祸根也因此而埋下:当时的法国实际上处于一个旧制度垮台而新秩序未真正建立的权力真空时代,任何一派势力只能短暂夺权,而无法建立克伦威尔那样的稳固统治,这种态势甚至一直延续到强权人物拿破仑上台前&当然上述进展的区别存在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与两国国王各自本身的性格、国内外局势等客观因素具有较大关系,不能完全反映出英法两国的政治思想本质区别,而这种区别在之后才愈加展现。且看法国大革命的其后发展经过:两年后的1791年,本已被软禁监视的路易十六乔装外逃,但没跑出多远就被抓了回来。好在斐扬派仍旧保他,所以路易十六得以继续苟活。然而与英国情况不同的是,斐扬派在法国并无像托利和辉格党在英国那样的地位,大部分底层人民与斐扬派无关,也并不认同斐扬派的理念,法国大革命已经朝着卢梭指的一条“明路”上走去:要以国民公意处理一切问题,即全民直接民主,这种全民运动的局势显然不是斐扬派能hold住的;更甚的是,这个“公意”所决策的范围也已经不可控制地扩展及整个社会,而非仅仅是政治活动圈&1792年,整个革命达到了第二个高潮阶段,原本执政的斐扬派也被“人民”推翻了,于是路易十六没了庇护人,在随后1793年被“公意”直接送上断头台。这一阶段取得政权的是“吉伦特”派(名称源于法国的“吉伦特省”),他们是大革命期间上台执政的第二个派别,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利益,鼓吹自由经济而无视法国底层最喜欢的“平等”。吉伦特派相对而言也是在政治上比较温和,不主张极端暴力,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只要国王下台即可而不应该处决他,而正是这些特点导致他们日后在面对直接竞争对手“山岳”派时败下阵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阶段与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对比,可以发现:英国人的第二阶段实际上是迫不得已,因为查理二世复辟导致了英国走回君主专制老路,而詹姆斯二世继位后又变本加厉地违反宪章规定,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权利被严重侵犯,整个英国在忍受了28多年后,以担心天主教统治英国为由,由托利辉格两党采用温和平静的方式靠“坏国王”的“好亲戚”把“坏国王”赶走,整个过程没有暴力,更重要的是没有波及到市民社会。可以看出,在当时托利与辉格两派已经基本成功地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诉求,而英国人民也没有想过要趁此机会煽动夺权。而且英国革命的两个阶段时隔相当久,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独立步骤,而不是同一次革命的上下两个半场&对比之下,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显然是第一阶段的后续升级,而且还不是最终升级形态(后面还有更儿童不宜的高潮阶段),其在时间线上相当紧密,甚至当事人都几乎没变,革命势态已经朝着无发控制的局面发展。在法国从未形成能够代表大部分人诉求的一党或两党(不仅当时如此,到今天仍然这样)。相反,每路势力只是一小部分人的代表,因此整体上形成分散多党的局面。而另一方面,作为国民大多数的底层人民尚未被启蒙,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通过谁来表达诉求、该用什么方式表达,但在当时的革命指导理念下,却被全部卷入了政治活动之中。有无数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这种未经开化的全民政治参与正是革命中最危险、破坏力最大的一种情形。这就导致了法国在一个旧权力中枢突然崩塌形成权力真空时,各路势力纷纷上台想要成为新的权力掌控者,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就此拉开。而他们上台的途径就是看谁能更代表“公意”,这在其后第三阶段高潮时更为明显&第三阶段:1793年,在内忧(国内经济几乎崩溃,社会剧烈动荡)外患(英国带领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下,成功取得多数人的“公意授权“的山岳派推翻了吉伦特派,接着就成了大革命期间上台执政的第三个派系。山岳派的特点就是打着平等的旗号搞群众运动,发动群众剿灭一切被视为“敌人”的对象,是标准的极端行动派。而就如老毛所言“有人群的地方就分左中右”,山岳派内部也分成几个小山头,在极端程度上亦有着高低区别,其中最hardcore、也是最“革命”的当属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一定程度上,雅各宾派是山岳派的同义词)。这家伙上台时间不长,却专精于也热心于以激烈恐怖暴力的方式打到镇压一切在他眼里政治上不正确的派系。罗伯斯庇尔在上台期间杀人无数,其中包括丹东等很多原来被他称为“同志”的战友(后世苏联的“大清洗”乃至中国的文革基本上就是换个国家的版本)。以至于后来罗伯斯庇尔成了法国大革命的标志人物,在很多左派专权的国家(乃至法国国内的左派势力)中还一直有人纪念他,认为只有他带领的革命才是最进步最彻底的&第四阶段:雅各宾派的极端从政方式意味着它们不可能手握政权太久,政坛上可以接受骗子,而容不下疯子。1794年的热月政变中,资产阶级右派热月党人将罗伯斯庇尔赶下了台,顺便了结了这个疯子&第五阶段:但热月党执政照样也不长,因为英国为首的欧洲反法势力对法国早已形成围攻之势,热月党人管管国内经济尚可,对外打仗却不是它们擅长的。此时乱世枭雄拿破仑应运而生,在雾月政变中夺得了大权,开始了他的军政府执政时代。这应了中国的古话: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拿破仑与克伦威尔类似,以军事首领的身份夺得政权后,几乎恢复到以前的专制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种时代必要(考虑到欧洲的反法联盟),但这种必要性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拿破仑自己带来的,他如果不以军人身份执政法国,后来的好几次反法同盟应该不会存在。至此,法国大革命可以算成结束&显然,与之相比之下,英国资产阶级不存在后三个阶段,即革命的升级阶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范围始终仅限于上层建筑之内,而未实质性扩张到市民社会,英国民众也没有被哪个派系煽动至狂热无理性的状态以至于全民参与政治斗争,“政治参与”这一词始终与普通民众相距甚远。从某意义上来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没到高潮就已经结束了,这可能让一些革命狂热的史学家有点失望&而在真正变革的政治上层结构中,查理一世虽然也像路易十六一样被处死,但两者性质却完全不同:查理一世是主动挑起内战,前往议会抓人,结果激起人民反抗。甚至在第一次内战失败后还主动发起第二次内战,结果再次失败被俘,最终通过司法审判程序以叛国罪的罪名被处斩,可谓咎由自取。相反,路易十六本是个政治上无欲无求的外行,虽与国内议会有矛盾,但只是试图武力解散议会而没有用军队镇压人民。在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六完全是被动地被抓、被监禁、最终被处斩,所谓审判也就是走过场,从头到尾他一直处于任人宰割的状态。他的死本该可被避免,因为他没有犯过什么实质性罪行,最终是由于大革命升级,被狂热的民众“树典型”而处死,因为他的死象征着波旁王朝的彻底覆灭,“人民”需要这类体现革命成果的事件来鼓舞士气&在回顾了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历程后,有必要探究两者之间差别的形成根源,究竟是哪些潜在深层的因素决定了革命的走向?&这需要从两国长久以来的政治理念区别说起。英国人与欧洲大陆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最大观念差别在于:英国人看重“自由”,而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看重“平等”。虽然“自由”与“平等”这两个词经常被合在一起代表看似进步的权利观念,但两者实则有着本质区别。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道:“人们对自由的爱好与对平等的爱好,实际上是不同的两码事。我甚至敢于补充一句:在民主国家,它们还是两码不可调和的事情。”&盎格鲁萨克逊人总体来说是个极端个人主义的民族,这不是个贬义的说法。我们常说的“西方人强调个体,东方人关注集体”,这其实在欧洲大陆人身上并未那么明显,但却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本质特征。英国人一贯认为,个人才是最大的,高于由个人组成的集体,因此保障每一个个人的权利,是政治制度中的首要任务(而不是之一)。传统上,盎格鲁萨克逊人觉得哪怕保障了某一个个人的自由会导致整个集体的总体利益受损,但只要这种个体自由权利是正当的,那么就不能强制要求这个人“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哪怕是多数人的公意决定),相反必须保护个体能够行使其自己权利的自由。这种个体至上的理念,跨过大西洋后被清晰地体现在美国的开国国父们的决议中,《联邦党人文集》有大量章节反映了保护个体权利免受“多数人意志”伤害的思想&而相反的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喜欢“平等”甚于“自由”,他们喜欢把每个人看成一个整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先有整体再有个体),每个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任何一种不平等(尤其是结果的不平等)都难以被忍受。这种追求平等的态度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根源,为此人民有理由、也渴望着推翻地位高高在上的第一、第二阶层,形成人人平等的结果&这种人人平等的思潮导致欧洲大陆国家长期以来受卢梭思想影响最大。卢梭主义的核心思想可见于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和《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他主张每个人生来自由,享有天然的权利,但不幸地是却生活在历史文化环境所带来的桎梏之中,因此需要起来打破这一切现存的禁锢,以恢复“天赋的权利”,这是卢梭思想中破坏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产生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源头,因此必须对社会中的财产进行平均化。此外,卢梭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则主要是提出了“公意”这一概念,这是加入社会契约的人们行使权力的方式,即每个人让渡出一部分权力,组成一个统一的抽象的“公意”,代表着“人民”这一抽象群体的整体意志。这个“公意”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乃至是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约束的,只有它才能制定法律。同时,人民的权力不能由君主、政府或议会等机构来代理行使或让渡给他们,而是必须让全体人民集体亲自行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意”。作为他的政治理论的一个推论,卢梭也反对权力的分立,如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的分立是不被允许的,因为集体意志只有一个,被称之为“主权”,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都是主权所包含的内容和构成部分,无法与主权相脱离独立,因此这些权力要各自分家自立门户,自然在卢梭的理论中是站不住脚的&卢梭提出上述最激进的政治制度解决方案的同时,又预言了“民主的悖论”:在严酷的民主和完美的霍布斯主义之间没有第三条道路。即:要么选择极端的直接民主,要么就是选择霍布斯主义(君主专制主义),两者必居其一。在此理论指导下,起来闹革命的法国人当然是选择了前者。而在卢梭的这种理论指导下的革命实践,参与革命各路人马的主要工作是获得“人民”的支持,成为人民意志的表达者,然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无论是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乃至后来的中国革命,都直接或间接受之影响,妄图以一种简单粗暴的直接平均化方式来实现“革命”,以至于“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方式被认为是代表了最根本的革命正义&但问题在于,卢梭理论中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样一个潜在情形(而这个情形却是英国的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人民”的权力是无限、不受制约的,那么这其实跟国王权力不受制约并无多大区别,都只能导致权力绝对化的恶果,唯一区别只是把少数人的暴政换成了多数人的暴政。阿克顿勋爵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同样适用于多数人掌握的绝对权力&在法国大革命当时就已经有一些颇有远见的人物预见到这种直接民主式的革命无法长久持续,其必然会伴随着一个强权人物出现重新把权力收归个人手里。作出这等预见的最著名人物是英国的埃德蒙柏克(苏格兰启蒙派学者兼政治家)。柏克敏锐地认识到这种暴力革命严重破坏了法国的秩序和传统,对社会的危害远大于其进步意义,因此这种无序首先会被法国人自己抛弃,法国人会在革命狂热过后巴不得有个新的统治者早点把这乱世结束。于是,之后果然出现了拿破仑&应该说,与其是卢梭影响了法国,不如说是法国人选择了卢梭。卢梭在当年并不可能预见到其学说会在法国带来如此巨大影响,而只是法国人特有的名族性格选择了最符合他们心意的领路人。无论是其他旁观者哀叹也好,赞美也好,法国大革命虽然并非必然要发生或者必然以这种方式发生,但其既成的事实却是历史合理选择的一种。而相反,英国国民的固有特性却决定了他们不会以这种极端方式进行革命(在法国人眼里,英国人所做的甚至也不能称为“革命”)&来看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逻辑。如上所述,英国人的固有思维是经验主义,专注于观察过去并吸取经验改正已有错误,而对自身社会却没有具体的未来规划,而是“边走边看”;而英国人的骨子里是个人之上的,希望个人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如前文所述,英国人很早以前就开始通过宪政的方式制约国王,保障贵族(以及之后的资产阶级及平民)的权利。在《大宪章》颁布后的几百年里,英国只是在不断强化这一制约措施,巩固宪政制度,而在政治制度设计方面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创新,也没有什么“先验”的革命导师异想天开式地给英国人指出“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于是,即使是面对詹姆斯二世推行的反动政策,英国人选择的道路还是没什么新意:要求国王服从已制定的法律,确保议会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力。詹姆斯二世不同意,于是辉格托利两党从外边请来了国王的亲戚来代替旧国王。新国王同意上述变化,OK于是“革命”就这么简单地结束了&不得不说这次事件之所以不流血,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而并非完全是英国人自己的功劳,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王室正好有威廉这么个开明的外戚,如果没有这类合适人选,英国的历史会如何走向倒也难说(但窃以为仍不会太激烈,因为崇尚个体自由独立的英国人没有搞群众运动的传统)。而革命成功后的局面才真正体现了英国的逻辑:旧国王已逃亡,但国王体制本身却不需要被废除,只需要剔除掉其中不好的部分,即把权力从国王那里拿回给议会。结构上来看,这种“革命”更像是在旧衣服上打补丁,而不是烧了旧衣服再做件新的。对英国人而言,他们并不会追求衣服的完美而彻底弃旧换新的简单粗暴方式,而只是逐步地把发现的衣服漏洞一个个给补上,然后继续穿下去,这样至少不会存在“旧衣服已被烧而衣服仍正在试做”的裸体阶段&所谓英国式的革命(或变革)就是这么回事:发现旧制度有什么问题就改善之而非拆毁重建,随时发现新问题就随时改善,其余部分能用的就一直用下去。在整个过程尽管从开头而言不甚完美彻底,但永远处于不断更新进步状态;而且,每项更新都是现实、特定、具体的,解决一个在实践中业已存在且被发现的错误,而不是通过形而上思考而演绎推导得出的尚未被实证的改善方案。时至今日,英国的议会制度还保留着中古时代的惯例:比如上院称为”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除代表宗教界的主教们以及世袭制贵族外,其他每位上院议员(占据上院大部分席位)都要由国王册封为Life Peers(终身制贵族);并且每届议会大选开始前,都要由国王来亲自解散上一次的议会。所有这些惯例习俗在现代国家看来似乎都只是个徒劳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必要,在英国却能够得到长期完好保留,反映出英国人只要没必要改就不改的守旧特点&而英式政治除了喜欢遵循旧有传统和惯例的保守性特征外,英国人在政治实践的另两个特点分别是“妥协”和“务实”。这两个特点自始至终一直出现在英国人对内和对外的政治态度中,至今仍是如此。除了跟英国人一脉相承的美国人之外,恐怕真找不出其他主要民族能够自发地在政治游戏中能体现出这两点特色&“妥协”是个看上去有些贬义的词,但它很可能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体现。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旧有体制发生了冲突矛盾,但解决矛盾的方式始终围绕着各方博弈和妥协而展开,暴力斗争从不是主旋律。妥协是商业文明对比于农业文明的本质特色,因为任何商业活动都伴随着当事方之间的谈判、交涉、各自让步,否则不可能达成一致进行交易,而只能变成你死我活的抢夺。而农业文明则相反,农民通常只需对自己负责,对上则是缴纳税赋,不存在讨价还价的对象。这样的环境容易产生权力的一极化,要么是治人者,要么是治于人者。农业文明的政治环境因此是一山不容二虎,参与政治游戏的玩家不是全赢就是全输,胜者通吃是种常态。但凡世界上基于农业文明的帝国莫不如此(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只有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地方才能建立起以集权为特色的帝国)。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自然条件不算出色,很早就开始发展商业文明,以谈判加妥协的博弈方式早已深入人心,最早的《大宪章》就是贵族与国王妥协的结果,其后光荣革命乃至议会执政时,各派总是能在原则问题上各自让步达成一致。柏克有一段经典的话解释这一特性:互相对立和互相冲突的各种利益“是对付一切鲁莽的决策一道有益的障碍,使得深思熟虑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使得一切变化都成为一种妥协的课题,自然而然就会得出节制;它们形成了种种气质可以防止粗暴的、鲁莽的无法无天的改革,并可以使得少数人或者多数人一切的为所欲为、不顾一切地运用权力永远成为行不通的事。社会的各个成员和各种利益的分歧,使得普遍自由的安全性得到增强”&英国人的另一特点“务实”也是极为显而易见的。他们似乎天生对于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不感兴趣,只关注事物的实际效果。就宪法而言,英国议会从没有制定出一部专门的宪法,只有零零散散一系列成文法、习惯法和惯例。宪法的形式对他们而言从不是个重要的问题,关键是英国的宪政却是世界其他民族的参照坐标,而英国宪政下的人权保护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再拿国王为例,尽管詹姆斯二世这个天主教徒的所作所为惹怒了英国人,但英国人却不觉得有必要废除代表了旧封建制度的君主制,只要确保国王不再干政即可,留个虚君并不影响资产阶级利益。相比之下,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人则是迫不及待把路易十六和他老婆都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们是旧制度的象征,哪怕实际上当时所谓的旧制度早就垮台了。再就外交政策方面,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话可以看成是英国务实的对外政策的缩影&相比之下,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实践可以看出欧洲大陆式的思维则是:发现旧东西有问题就彻底扔掉,然后通过形而上的思考推理分析出新东西应该是什么样的,按此理论再造一个新东西出来。这种方式永远需要一个革命导师,为群众们指明未来新的政治制度应当是什么样的,然后引领他们朝这个目标努力(打破旧制度也是努力的一部分)。显然这是先验式的:革命导师必须如同预言家一般超越当时历史发展阶段,指明在当时尚未存在过的制度,以此作为发展方向(对中国人而言,最熟悉的此类导师莫过于马克思)。这种思维的根源无疑来自于启蒙时代欧洲大陆的那群善于形而上逻辑思考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在他们的引导下,先验式的政治革命才是王道。这种革命更加彻底,是以新换旧式的革命,与旧制度丝毫不能兼容,也无法达成任何妥协。而法国人在革命时急切地想要抛弃旧制度的态度甚至要强于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党人,毕竟当时中国的激进革命派和保守派之间最终还是达成了一致让清帝和平退位,以至于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前言中就说道“1789年,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从未尝试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这种因噎废食式的极端革命态度在所有思维偏左、对先验式国家体制抱有幻想的民族之中都有着巨大市场,传统上这些民族的主流历史学派也都认为法国大革命才是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至少是持有肯定或支持态度&只不过,“彻底”并不必然意味着“好”或“正确”,对待旧有制度也并非只有简单粗暴的一锅端式的解决方案。在英国保守自由主义的眼中,欧洲大陆式的政治革命完全破坏了世代传袭下来的社会传统秩序,却用某个理论家刚在头脑里构想出来、尚未经历史实践证明过的政治体系生搬硬套地拿来给自己国家做实验,这简直是荒谬至极。由此看出,英国与欧洲大陆对于“革命”在总体指导思想上就有巨大的鸿沟&进一步地,再来比较一下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一些具体的成果……(待续)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6-09 01:0306-09 07:0106-09 08:1306-09 09:3806-09 10:2106-09 11:0806-09 13:5506-09 13:5506-09 14:0106-09 14:05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