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继承孙中山精神1500字思修论文

民革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的
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 民革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的
民革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的
添加时间: 16:38:03 文笔塔影 阅读:1474 来源:admin
民革十大修改通过的新的章程,再一次把&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作为政治纲领的内容之一,载入了章程的总纲。这是民革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体现民革特色、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的现实要求。
从历史上看,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以床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与背叛孙中山革命政策的右派开展了坚决的斗争。他们的斗争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同情和支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民主派高举爱国、民主的旗帜,为推动国共合作,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在抗日胜利后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和民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系列的斗争中,国民党民主派的力量不断集结和壮大,于<st1:chsdate u1: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 month="1" year="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成立后,公开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提出推翻蒋介石独裁政权,并为此开展一系列工作。民革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和召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民革的孕育、成立到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建国,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后来概括为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都起着凝聚国民党民主派力量,激励他们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共同奋斗的巨大作用。年1月1日
建国以后,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的一个民主党派,时刻不忘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折,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经受了各咱风浪的考验,为国家的富强和统一做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革作为参政党,赋予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以新的历史内涵,进一步增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信心和决心,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各项工作中,以孙中山爱国思想为纽带,团结和推动越来越多的台、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为祖国和平统一共同奋斗;以孙中山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为借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上世纪80年代,民革中央还成立了孙中山研究学会,组织民革和其所联系人士中的专家学者,广泛开展了孙中山学术研究和宣传,从思想学术研究方面为民革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提供了新的内容。纵览民革的历史和现实,正如何鲁丽主席在民革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的那样:&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是凝聚国民党各派爱国民主力量的精神纽带,也是民革成立的思想基础。这种精神教育了民革几代人。特别是孙中山先生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亲自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表现了非凡的政治远见和革命魄力,至今仍是激励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是民革特有传统,一定要坚持下去。&
上一条:已经没有了下一条: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州市委员会 CopyRight
版权所有 苏ICP备号
建议使用:<font
color="#ff*768 以上分辨率浏览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弘扬孙中山思想 践行孙中山精神
2012年第1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博大精深,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弘扬孙中山精神特别是践行孙中山先生的愈挫愈奋的意志和精神,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非常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非常迫切。 中国论文网 /4/view-4014257.htm  关键词:孙中山;精神;愈挫愈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6-02   近几年来,我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探索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结合中山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际,结合我院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中山地方文化特色实际,将孙中山思想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作为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博大精深,不但在历史的进程中熠熠生辉,在现实中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社会仍然具有广泛的实质意义。特别是孙中山先生的愈挫愈奋的意志和精神,在现阶段对于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个人的成长成才无不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弘扬孙中山思想,践行孙中山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十分重要。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伟人已去,精神永存。正是孙中山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独立富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为了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孙中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日,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翌年1月在香港组织兴中会总部,举行广州起义武装斗争开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的16年间,孙中山先后领导11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前的10次起义都失败了,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痛苦,但始终没有退缩,没有气馁,一次又一次地从失败中站起,朝着既定的革命目标迈进。持续不断的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威望,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面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各系军阀倾轧的复杂而困难的政治局面,许多革命党人陷入困惑、犹疑和悲观中,“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但逆境中的孙中山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表现出革命者难能可贵的崇高品质。反袁护国运动失败,孙中山又再接再厉,领导了护法运动。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内审中国革命之大势,外察世界革命之潮流,与时俱进,继续探寻革命救国道路。   孙中山的一生失败多于胜利,挫折多于成功,但他具有愈挫愈奋的革命意志,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他就像西腊神话中的巨人西西弗斯一样,一次失败了就来第二次,第三次……直到革命胜利。他最喜欢说的两句话就是“天命无常”和“有志竞成”。   有人说孙中山是一个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失败主义者,一生罕有建树,但正是由于有孙中山先生的精神的激励,才使得后继者生生不息、一往无前。   孙中山先生的这种坚忍不拔之精神既是勇立潮头的楷模,又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在今天,这种精神不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而言都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个国家、民族要想真正富强、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决心。今天,虽然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离民族的复兴、大国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距离。   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庆招待会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这是可喜的、令人振奋的变化,但他同时表示,在成绩面前,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要走很长的路。面向未来,我们要信心满怀。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要想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以经济科技文化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到21世纪的中叶,争取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问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的程度。第二,大力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整体协调发展。坚持科教兴国,使中国的科技、教育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提高人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水平。巩固和完善我们的各项基本制度。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第三,大力建设和弘扬新时代的中华文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摒弃糟粕,吸收精华,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文明。立足中国现实,正确处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科学地鉴别和吸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文明立于世界,跟上时代,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第四,坚决捍卫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不会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坚持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我们期望着,在中华民族海内海外同胞、包括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第五,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维护和保持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民族尊严。积极发展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举和平的旗帜、发展的旗帜,树立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和致力共同发展的形象,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文明新秩序,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安宁、繁荣和昌盛的新世界。   这些方面的成功每一项都非常艰难,都有很多可以预见和不可预料的艰难险阻,唯有发扬孙中山先生的愈挫愈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如此,个人的成长成才也莫不如此。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志者,事竟成。”这就是说,成功需要坚持不懈,否则就会半途而废。许多人正是因为没能坚持到最后一刻,在离目标半步之遥时停住了脚步,与成功擦肩而过;而所谓成功者,不过是那些坚持到最后一刻、迈出了最后一步的人。   从古今中外许多杰出成功人士身上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虽然各有不同,但在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做成某件事,那么,他就会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成功也就有了切实可靠的保证。   坚忍不拔意味着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一直坚持下去,直到问题解决、任务完成为止。对于坚忍不拔者来说,没有走不完的路,没有攀不过的高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事实上,在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意志的力量。在生活中,奖章总是颁发给那些能坚持到达终点的人的,成功决不会偏爱弱者。意志力强的人遇到困难,会潇洒地向困难招招手,进而去克服困难,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特别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更应该深刻领悟和学习孙中山精神,自觉践行孙中山精神。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对于未来充满自信与希望,渴望成才,然而事实上我们许多大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之后,许多可能并且应该大有作为的大学生们却大多数淹没在平庸之中。究其原因,当然不是大学生们的知识能力和智力水平,大学生能否成才,除了个人的智力,能力外,意志与性格等因素也至关重要。我们许多大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常常丧失意志、缺乏自信。事实上,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除了智能因素对成才有重要影响外,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因素特别是意志品质,在同等智力水平的前提下,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他的恒心毅力与性格品格,这是成才的保证。因此大学生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离不开顽强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的品质。当迈进大学校门时,入学成绩和智力水平差不多,可是毕业时,每个人的发展却大相径庭。这种迥然不同的结果虽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意志品质的影响。   所以,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意志力的养成是不可缺少的。大量的事实证明挫折是每个人成长成才必经的环节,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磨炼,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充满自信,才能不畏艰难险阻,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良好的意志品质其实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意志力差的人容易成为本能的奴隶,为消极情绪所控制,陷进不良习惯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意志力缺乏的人,心态比较消极,容易引起不健康心理。意志品质同时也影响着人的认知、情绪、性格等其他心理过程,因而,锻炼意志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朱熹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天才就是勤奋。”居里夫人也说过:“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由此可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保证,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成功的基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数成才成功的范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大学生不论在学校还是以后走向社会,都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学业上的、就业上的、生活上的、工作中的、家庭中的等等等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如何应对?怎么能成长成才?因此没有愈挫愈奋的精神,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缺少了最重要的保障。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说,“乐观者,成功之源,悲观者,失败之因。必有乐观之精神,乃有坚忍之毅力,有坚忍之毅力,而后所抱持之主义乃克达其目的焉。”   参考文献:   [1]李忠杰.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EB/OL].http   //[].   [2]蒋先进,肖飞,主编.孙中山思想简明教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范秀利)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思修论文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正文
习近平:继承孙中山精神 振兴中华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于11月11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他坚决反对军阀分裂割据,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国家完整统一。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为孙中山先生认识世界和中国打开了新的视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推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认为,“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他坚信,革命成功以后,经过全民族努力,中国一定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他满怀豪情地说:“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景仰。今天,缅怀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历史功勋,缅怀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我们心中充满着深深的崇敬之情。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他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6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孙中山先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不泥古、不守旧,不崇洋、不媚外,强调“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他从坎坷人生经历和长期斗争实践中得出一个道理,就是改造中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走出一条成功的复兴之路。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我们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国家。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深知人民是最伟大的力量,强调要实现革命的目的,必须唤起民众。他关心民众疾苦,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人民所做不到的,我们要替他们去做;人民没有权利的,我们要替他们去争”。他谆谆告诫大家,“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孙中山先生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他追求真理、矢志革命的力量源泉,是他奋斗不息、永不言弃的深厚基础。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今天,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我们党就必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拥护和支持作为力量源泉,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把13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磅礴力量。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孙中山先生眼界宽广、胸襟开阔,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世界上没有先知先觉的人物。孙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座右铭,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包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因而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他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他从不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从不拒绝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他总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努力赶上时代潮流。无论是从社会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民主革命者,还是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都体现了他敢于突破局限、不断自我革新的可贵精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就必须树立宏大历史视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一生坚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屡经挫折、备尝艰辛,但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他从不因失败而灰心,也从不因困难而退缩,坚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坚信只要“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直到卧病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以毕生奋斗践行了他的誓言,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执着追求。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样的人物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因为这样的人物在艰苦磨砺中铸就了坚强意志和高尚人格。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就必须冷静审视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全面把握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
  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意志,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增进同胞福祉和亲情。台湾任何党派、团体、个人,无论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
  两岸同胞前途命运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不可分。两岸同胞以及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要携起手来,共同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共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努力,共同创造所有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躏的悲惨历史,所有中华儿女对此刻骨铭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坚决反对。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同志们、朋友们!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孙中山先生希望“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
  孙中山先生在从事紧张的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着建设中国的问题。1917年到1919年,他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等等。孙中山先生擘画的这个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的确,在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孙中山先生的这些宏大构想是难以实现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这个蓝图早已实现,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实践充分说明,只要道路正确、理论正确、制度正确、文化正确,只要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艰苦奋斗,朝着伟大目标持之以恒前进,风雨如磐不动摇,我们的目标就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
  92年前,孙中山先生这样表述他对中华民族的期盼:“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6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0年前,邓小平同志说:“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在解决南北问题方面可以尽更多的力量。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都发展得好,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我们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已经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未来岁月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也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孙中山先生当年说:“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因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中山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和风险要去战胜。
  我呼吁,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无论党派信仰,无论身在何处,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一切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刘芊芊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