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礼院士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张兴会:学习梁思礼精神,打响天津中德职教品牌
  新华网天津4月19日电(翟永冠、牛健)2016年4月18日下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了追忆梁思礼院士座谈会,校长张兴会表示,全校师生应该学习梁思礼精神,在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报效祖国教育方面下功夫,真正打响天津中德职业教育品牌。
  记者采访了解到,梁思礼院士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和航空航天专业建设委员会荣誉主任,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有深刻渊源。2011年4月27日,梁思礼来到中德,受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和航空航天专业建设委员会荣誉主任,在看望“火箭订单班”学生后,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国航天与素质教育”的学术报告,这是“中德大讲堂”开篇之作。到了2012年1月,校长张兴会带队赴北京看望了梁思礼院士,带去中德师生的问候。
  此次追忆梁思礼院士座谈会,吸引了学校领导、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会上,学校师生共同追忆梁思礼院士,畅谈航天精神。他们首先观看了梁思礼院士生前采访的相关视频;学校校企合作负责人介绍了梁思礼院士与天津中德的航天情渊源。
  随后,师生代表追忆梁思礼院士,谈弘扬航天精神的感想。教师代表表示要认真学习思考,在育人过程中将航天精神的火炬传递下去;航空航天专业学生代表发言中,为梁思礼院士爱国精神所感动,要学习他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座谈会最后,学校校长张兴会对航天精神和梁启超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张校长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联系中德教育发展,学校、教师要投入更大精力和资源营造育人文化和环境,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怀和学习兴趣,与学生真正交朋友,提升教育效果。
  张兴会强调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于中德教育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作为教育单位,要在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报效祖国教育方面深入研究,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教学提高,推动学生主体理念的发展。要在所有学生身上体现校企育人,满足企业需求,真正打响天津中德的品牌。(完)
[责任编辑: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正文
追记梁思礼院士:苟利国家生死以 苍穹大业赤子心
  梁思礼,1924年生,广东省新会人,是清末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梁思礼学成回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他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近程、中近程和远程战略导弹及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工作。曾担任长征三号火箭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长征二号火箭型号副总设计师,为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4月14日10时52分,一位名叫梁思礼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享年91岁。
  这位老人,身上有太多标签:梁启超之子、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老人的人生格言。不管什么时候,老人都说,“所有事都是从爱国出发”。
  心怀“工业救国”梦想,学成归国
  1924年8月,51岁的梁启超老年添子――他的第九个孩子梁思礼诞生了。也许是相貌最接近于父亲,也许是年龄最小,梁启超格外疼爱他,给他取了个昵称“老白鼻”(英语Baby的谐音)。
  梁思礼曾记得,父亲说准备从60岁时开始推掉一切社会活动,集中精力亲自教授梁思礼和他的哥哥姐姐。然而,父亲“食言”了――日,梁启超去世,那一年,“老白鼻”不满5岁。
  在天津读完高中后,梁思礼申请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嘉尔顿学院的奖学金。母亲变卖了一些家中值钱的物件,凑了400美元给儿子做路费。
  心怀“工业救国”的理想,梁思礼寒窗苦读,于1949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拿到了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是个地道的穷学生,平日在学校食堂当洗碗工,假期去罐头工厂流水线当工人、当水上救生员等,靠勤工俭学养活自己。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载着一批在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梁思礼便在其中。梁思礼随身携带了一个业余无线电收音机,竟然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广播新闻。消息传开,学生们欣喜若狂。当听到国旗是五星红旗时,大家便找来一块白床单用红药水染红,自己制作了一面国旗,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庆祝会。
  “长征二号”连续将23颗卫星送上天
  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10个室主任之一。从此,他全身心融入到发展我国导弹与火箭的事业之中。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厂房,很多技术人员甚至连导弹都没有见过。
  令梁思礼永远难忘的是1962年的一次导弹发射试验。当时他站在离发射阵地仅两公里的吉普车旁,聂荣臻元帅坐镇在5公里以外的帐篷前,这颗导弹刚起飞就掉了下来,距发射点只有300多米。梁思礼立即奔向爆炸地点,望着深深的大坑,心痛万分,几天吃不下饭。
  在这次试验前,他与快分娩的妻子赵菁告别时说:“若生男取名‘凯’,若生女取名‘旋’。”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给女儿起名“旋”,他相信今后一定会成功。果然,1964年,梁思礼作为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一举发射成功。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因一根导线断开而坠毁后,梁思礼领导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措施,使“长征二号”的可靠性大大提高。自1975年后,“长征二号”连续将2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地送上天。
责任编辑:hn_新闻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梁启超之子梁思礼院士:微博有点乱但营养却更多_新华教育_新华网
梁启超之子梁思礼院士:微博有点乱但营养却更多
日 10:27:44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
梁思礼在北京的家中接受记者专访。
  本报专访梁启超最小儿子梁思礼院士 9子女中父亲最疼大姐和他
  在广州东方文德广场特约支持下,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东康梁文化研究会、万木草堂文化品牌工程组委会联合主办的“南粤先贤——寻访广东近代历史名人足迹”之康梁改革思想报道已经开启,本报记者专门到北京拜见了已经87岁高龄的梁思礼院士,他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在梁思礼看来,父亲的精神对他的人生有巨大影响。
  追忆往昔
  遗憾自己国学功底在兄妹中最差
  尽管父亲在梁思礼不到4岁时就离他而去,但对父亲他依然记忆犹新。梁思礼说,9个子女中,父亲最疼爱大姐和他,并亲昵称他“老白鼻”(老baby),他记得父亲喜欢抽烟,只要父亲招呼一声,他会立即把香烟(白炮台)、火柴和烟嘴都拿过去,“很乖巧”,很得父亲疼爱,以致其他兄妹都不敢在父亲看书写作时打扰,而“老白鼻”的打扰却成父亲休息的好机会。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了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说‘爱国’”。梁思礼说,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
  梁思礼说,思顺、思成、思忠、思永、思庄都接受父亲的国学教育,思达、思懿、思宁尽管父亲没有亲自给他们教学,但请了谢国桢给他们补课,而自己什么都没赶上,遗憾自己国学功底在兄妹中最差。
  梁思礼说,尽管父亲去世时自己不到4岁,但还记得父亲带去吃起士林(西餐厅)、2岁教他背唐诗等情景。
  对话记者
  “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
  记者: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这样评价:梁任公之后嗣,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国际知名。这与父亲、家庭有多大的关系?
  梁思礼:9个兄弟姐妹中,7个出国求学或工作,但都相继归国,这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父亲曾给远在海外的子女写书信,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记者:谈梁启超,就不能不说他的“爱国”思想。
  梁思礼:父亲曾说过,“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这最能体现父亲对国家的感情,也能解读父亲的行为,父亲一生“爱国”和“救国”,没私心。
  记者:父亲对您影响最大是什么?
  梁思礼:爱国和趣味。父亲从小就给我们讲南宋名臣陆秀夫怀抱少帝投海等爱国故事,长大后也教导我们要“爱国如家”,我们都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都有一颗爱国的心。
  趣味主义也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没有趣味人生就没有意义。我先搞导弹控制、再扩展到计算机应用,都是趣味驱使。
  “‘善变’父亲善于与时俱进”
  记者:梁启超政治上先后经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君主立宪、海外保皇、维护共和、捍卫共和、支持革命等,其后曾有人以“善变”描述梁启超。您怎么看待这些看法?
  梁思礼:善变是父亲“爱国救国”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他曾说过“按脉论而投良药”,救国的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因时而异的,时代在变,思想和行为也要变,不同的国情背景下,应该采取不同的救国方案。
  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梁启超的“多变”给当时社会的变革带来副作用。
  梁思礼:因为生活的时代环境等影响,父亲在对如何救国上有自己的局限,但他没有固执地坚持自己原有的观点,而是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救国方案,其中心目的就是救国。
  “微博有点乱 但营养却更多”
  记者:梁启超曾与革命派就中国未来前途发生激烈的“论争”,而这一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梁启超保皇的“证据”之一。你怎么理解?
  梁思礼:辩论是件好事。通过思想的交流,可启迪更多民众,从当年论争结果来看,尽管失败,父亲的思想和激情却影响了众多民众,许多仁义之士也因父亲的影响走上革命的道路。
  记者:你怎样评价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
  梁思礼:社会要有思想上的“万马齐奔”,而不能“一团和气、一个声音”,要敢说真话、先说真话,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发展、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记者:怎么看待目前微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梁思礼: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应关在笼子里,而不应让权力泛滥。微博是件好事情,对监督权力泛滥有好处,尽管现在有些“乱”,但其可以汲取的营养更多。
  父亲不仅是文坛泰斗、舆论界骄子,更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爱国者。一生曲折奋进,忧国忧民,尽瘁国事,为的是把落后贫穷专制的旧中国变成进步富强民主的新中国。父亲“爱国如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甚至以生命来报效祖国。
  ——梁思礼
  人物介绍:
  梁思礼(1924——) 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学术带头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1966年在我国国土上成功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震惊全世界。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英国剑桥国际讨论中心把他列入了《世界名人录》。 (文、图/陈杰、邓柱峰、卜瑜)
) 【字号 】【】【】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广东地市:
任何理由的遮掩都无法开脱自己的罪行,再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法律面前也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只有自己坚定,对糖衣炮弹“无动于衷”,才能守身如玉,才能避免碍于面子的尴尬,更不会出现“无奈受贿”的闹剧。 []
一次乡情的加温
中国江门网
  市科技局局长庞正华
  给部门搜集资料提供强有力支撑
  我觉得寻访院士的系列报道非常好,我每一期都拜读了,报道中的家乡味很浓,充分体现了院士对家乡的感情。
  院士是江门宝贵的财富,也是骄傲,早在2004年,我们邀请了21位院士回到家乡参观,并聘请他们成为我们的科技顾问。《院士寻访录》在更大、更广的范围让市民都知道了院士,更深地了解了我们的骄傲,也让更多的人有了学习的目标。
  在学术方面,江门五邑籍的院士,按我的理解,可以分为3大类:一类是基础的研究类,一类是人文类或者医学类,一类是跟产业有间接关系的。现在,院士们的年龄都比较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联系实力比较强的科研团队,比如跟国内顶尖的专家对接等。
  我们将更好地发挥在专业方面与江门的产业有一定关联度的院士的作用,将围绕院士比较擅长的领域,开展资料搜集工作,使院士们的研究能够与江门缺乏技术突破的产业对接,以发展江门的产业。《院士寻访录》这个系列的报道,也给我们搜集资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总之,我觉得这个系列报道,做得非常成功,非常好。
  市科技局退休干部、市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甘小玑
  有新的院士选上
  要及时跟踪报道
  《江门日报》对江门五邑地区27位院士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访谈,深入挖掘了院士们的学术和生活事迹,这里面,有关于院士们的很多不为人知的事迹,比如院士们的家庭等,从创文的角度看,《江门日报》这次系列访谈为江门添加了一些新的活力,新的内容。
  同时,系列访谈也表达了家乡人对江门五邑籍院士的一种尊重和敬仰。我有个建议,除了关注现在当选的院士外,还要继续关注院士评选,如果有新的院士选上,要及时跟踪。
  总之,我觉得《江门日报》寻访院士系列报道真的非常好,我每一个版都收藏。
  新会梁启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德贤
  作为新会人,我很感动
  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梁思礼院士的专访。记得报道出来当天,我们梁启超研究会里的一个办公室进来一些市民,和我们工作人员一起30多人围着当天的报纸,议论纷纷。作为新会人,我很感动,同时有一种认同感。
  我将当天的报纸复印下来,将梁思礼的采访内容,修改用作我们《梁启超研究会》刊物的一篇文章,打算明年作为纪念梁启超诞辰140周年的一份刊物。
  江门日报社做了一件好事。梁启超的后人青出于蓝胜于蓝,是我们新会的骄傲。报道一方面弘扬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另一方面为市民、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一个榜样。
  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柏忠
  赞助这次活动很有意义
  祖籍或出生于五邑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达32人,这是值得所有五邑人引以为豪的资本。因此,选择赞助江门日报社,完成《院士寻访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每位院士的奋斗精神让人敬佩。院士们出生的年代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未起步,或者刚起步的阶段,他们多数是从一个个小人物成长成大人物,在各个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二,院士能给侨乡人带来榜样力量。江门在外面一些人眼里甚至这样的误解:江门是侨乡,很多江门人不做事,靠华侨寄钱生活。《江门日报》挖掘院士奋发图强的故事,为社会传播了以院士们为代表的江门人精神,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第三,院士们功成名就后,用所学回报社会、国家,这启发了我,我也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成绩,将来可以回报社会。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学者梅伟强
  这个系列报道功德无量
  《江门日报》对五邑籍27位院士进行了寻访,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可以说功德无量。这个系列的报道,不仅详细披露了院士们的专业和成就,难能可贵的是,还披露了院士们不为人知的生活,让江门五邑地区的人们对这些院士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知道了这些院士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的人。这组报道,真的非常好,我打心眼里对《江门日报》表示敬佩。《江门日报》每一期有关院士的报道,我都在收集,如果《江门日报》不出书,我就会自行将其装订成册,用来珍藏。
  读者、网友
  院士可亲可敬
  《院士寻访录》的刊发及视频的发布,引起许多读者、网友的关注。
  市民谭艺华上中国江门网看每期的院士报道,一次,有一期找不到,他着急地拨打本报报料热线问:“你们第7期的院士报道在网上怎么才能查到?”接线记者认真回答,并把网址链接发给他。
  “《院士寻访录》将我们五邑籍院士的精神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是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希望把五邑籍院士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紫茶小学副校长区淑华说,该校在做华侨华人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研究,《院士寻访录》很契合他们的选题,从本报刊发第一期《院士寻访录》时,该校就开始关注,并把每期报纸保留下来,给学生们看。
  “我喜欢看中国江门网上《院士寻访录》的视频。视频里,有院士的音容笑貌,他们可亲可敬,很让人感动。”网友“爱,天意!”表示,他平时就喜欢看网络视频,院士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他没有想到中国江门网能够拿到第一手素材,并把视频做得如此之生动、完美,将院士的风采展现在他面前。
  院士  
  你们采访很认真
  在今年9月底江门一中罗任增婉体育馆的落成典礼上,记者有幸再次见到今年7月曾采访过的,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恰巧,记者采访陈新滋的稿件也于当天见报。
  见到记者本人,陈新滋难掩心中的兴奋,“你们是采访过我的记者中最认真的。”陈新滋对记者说,到江门后他便第一时间看到了本报的报道,他非常满意,也非常高兴。希望本报保持动力,继续做好这样大的跨区域采访报道。
  其实,早在当天上午陈新滋便到了江门。“一到江门就有好多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江门日报》有我的专访。”陈新滋说,他的朋友们对本报的这一采访大多都持赞赏态度。陈新滋在酒店下榻完毕后,江门一中的校领导就给他送来了当天的报纸。
  院士家属
  报道客观而真实
  郭景坤院士的报道见报后,他的夫人李昆英女士很快就打来电话,对本报表达了谢意。郭夫人转达了郭院士对报道的评价,认为报道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郭院士的奋斗历程和学术科研成果,尤其是道出了郭院士对家乡的浓厚感情。尽管事务繁忙,郭院士还是很仔细地看了本报的报道和中国江门网上的视频,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期望。在听了记者转述家乡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后,郭夫人再次向记者转达了郭院士希望第三次回乡看看的愿望。
  记者感受
  如饮甘露 畅快淋漓
  ●傅健
  采访陈焕镛、李绍珍、黄耀祥三位院士的一生,让我对他们由陌生到熟悉,由尊敬至拜服。他们的成功是如此地来之不易,发自心底的热爱、排除万难的执著、为国为民的觉悟缺一不可。旁人看来,他们好像长期面对枯燥和繁忙,其实他们无一不是在心怀远大抱负而脚踏实地地耕耘。我希望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他们的人生过程和经历,更是他们的思想存在、精神追求。院士的一生,和常人一样短暂,但是他们的精神烛照后代,永存历史。  
  ●陈健强
  院士的成功不是偶然,他们对事业执著,同时也非常热爱祖国,并且希望能够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谭熏清
  7月中旬和9月上旬,有幸到香港和上海采访了5位中科院院士,我不仅以他们为荣,引以自豪,更被他们优秀的品德所感动。在这5位院士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朴素。这种朴素不只是外在的衣着朴素、办公环境朴素,更重要的是思想朴素。这一点在采访过程中让我感受很深,没有任何架子,态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他们交谈觉得很实在,话语平实,不造作、不浮夸、不伪饰。  
  ●丁田发
  我和曹乃付被安排在香港报道组,负责采访张佑启、陈新滋、黄乃正、麦松威、任咏华五位院士。由于我们的采访开始得较晚,行程上变得很紧密,以至于在邀约方面遇到了一些麻烦,如何将这五位院士集中约在一个星期内采访成了大家头痛的问题。不过,在经过多次反复沟通后,院士们大多表示愿意优先配合我们的采访而暂时放弃手头繁忙的工作,麦松威院士更是提前结束了休假回到香港。
  与他们的交流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们谦逊的态度和严谨的处事风格亦令我们受益匪浅。  
  ●司徒俊杰
  院士都有一个共同点:热情好客、平易近人。他们没有感觉任何架子,有问必答,还带着一些幽默风趣,现场气氛轻松愉快。如在北京采访叶大年院士,我们相约在他的工作地点,他亲自到大院的门口接我们,看着他拄着拐杖慢慢走来的样子,让我非常感动。又如在香港采访麦松威院士,因为交通原因,我们迟到了,又因为不熟悉校园环境,找不到他的办公室。他亲自来找我们,不但没有责备,之后还和我们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等的观点都表达出来了,谈笑风生,讲得很透彻。
  院士的成功,不但是他们在科学领域不断努力探索的结果,而且因为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着积极美好的情操和品格。这应该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张茂盛
  能够在今年4月领命前往北京采访包括薛社普、邝宇平等在内的8名江门籍院士,是我们记者生涯里的一大幸事,因为和这些“大家”面对面交谈,不仅可以接触到外人也许一世都无法听闻到的知识、故事,而且还能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从他们气质不凡的谈吐和表达中,一次又一次沐浴到关于坚持理想和淡泊名利的光环,学习到他们身上与人为善和笑看风云的人生态度。当然,最为令人感动的,依然是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对故乡的牵挂及期盼。
  所以,当被问到在那样一个陌生的大都市里采访大师、大家,遇到了怎样的艰辛和困难,我们也学会一笑而过,因为在如此巨大的收获面前,一切都显得不再重要和无需提及。我们唯一想说的,就是感谢这次经历!  
  ●郭永乐
  智慧启迪人生,挫折淬炼人生,奋斗照亮人生,读院士经历感悟人生。  
  ●冯瑶君
  越是大师级人物,越显得谦卑。这是我们采访了很多大人物之后,心存最深刻的印象。虽然出生和生活都在外地,梁思礼院士对“新会”二字情有独钟。“我们是新会人。”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最饱含深情的一句。  
  ●邓少军
  每每听到院士们告诉我不要被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感染,找准自己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踏实前进,我总是内心忍不住感动:这些院士们,大多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多不顾一切,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辗转各地求学,进而忍受一切政治斗争的迫害,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梦……他们,让我更加坚定地要走出自己的一条光明大道。  
  ●谢礼鸣
  我采访了汤钊猷、郭景坤、陈灏珠三位院士。每个采访,每次对话,如饮甘露,畅快淋漓。三位院士的睿智、精神、和蔼给记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真心希望还有机会采访这样的“巨人”,把“巨人”的事迹、心声与更多读者分享。  
  ●韩玲群
  采访前,觉得院士似乎离我们很远。在厦门见到黄本立院士,如果抛开他的学术成就不谈的话,我感到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就像我们的一位邻居阿伯,他热爱他的家人,懂得生活的情趣,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  
  ●王鼎强
  院士们真的很令人敬佩,为了我国的科研事业发展奉献了一生!
作者:王鼎强
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