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进行有效的课堂预设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后反思
朱希燕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 734500
&&&&&&& 一节课在热闹、宽松、求知的氛围中结束了,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听课老师的肯定与赞赏,个人感觉也较满意。借主管教学校长的一句话:&课上得非常好,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上出了你的风格,课堂上确实达到了自主、和谐、有效的效果。&本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成功,这要归功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正因为有了课前的精心预设,才实现了课堂上的自主、和谐、有效。
&&&&&&& 一、深挖教材,精心预设教学思路
&&&&&&& 1.复习铺垫,心知准备。主要是使学生做好学好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使情感、知识经验都达到学习的最佳准备状态。开课伊始,我首先组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复习几道有关数的组成的填空题,唤醒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探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做好了认知上的准备。
&&&&&&& 2.以情激趣,引入新知。本环节依据教材,谜语引路,创设了两只青蛙比赛吃害虫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发现、提出并列式解决问题,而列出的算式学生又无法计算,有的同学虽然能算出得数但也不懂其算理,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我趁势揭示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想知道的知识点,帮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而激发了学习的欲望,顺势展开了探究活动。
&&&&&&& 3.探究交流,学习新知。在学生列出&56+30&这一算式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运算方法,或动脑思考,或摆小棒,或计数器拨珠。总之,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探究其运算方法。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集体反馈交流,在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算法下,组织观察、比较,选出自己喜欢且比较优化的方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亲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自己通过观察、体验、反思找到了最优算法,并理解其算理,自主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 4.巧设练习,强化新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重难点,以青蛙吃害虫为主线,由易到难设计了两个台阶的练习题:第一题帮青蛙做题,是基本训练题,强化了学生对本节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运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第二题当老师帮小马虎批改作业是综合练习题,是对前几节课和本节课所有知识点的综合复习与运用。
&&&&&&& 5.总结评价,深化提高。课末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告诉老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认为本节课表现好的同学请对着老师开心地笑一笑。&全班同学都笑了,笑得很甜,那是一种获得成功的笑&&
&&&&&&&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利用小学生爱当小老师这一心理,我布置了&回家当小老师,把今天学到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这一作业。我几乎每节新课后都给学生布置,学生完成得也比较好。这是一种变相的复习方法,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发展了学习能力。
&&&&&&& 二、针对学情,赋预设以生命化
&&&&&&& 本节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是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通过&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运算方法,难点是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由于有了前两课时的基础,课前我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知道个别学生已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题目,只是不懂其算理,所以在根据算式&56+30=?&引新课时,我就预设了两种情况:第一,列出算式的学生不会计算时该怎样引课;第二,列出算式的同学如果得数也说出来了又该怎样引课。课堂上果真出现的是第二种情况,我以&老师也知道56+30=86,但不知道是怎样算出来的&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本节课就研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引出了新课。由于学情把握准确,预设充分,新课引入可以说做到了自然巧妙,得到了同行老师的好评。正如刘老师所说的,当学生把得数也说出来时,为我捏了把冷汗:&快,咋处理?&没想到我引得又自然又巧妙&&
&&&&&&& 在第三环节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计算方法。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表明:这一学习方式是可行的、科学的、有效的,推翻了有些老师认为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而不能进行自主探究的认识。事实证明,只要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准确把握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自主学习的,效果还不错,这也是我平时训练的结果。在集体反馈交流算法时,学生的表现就更精彩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邓思雅展示计数器拨珠的方法时,我的预设是老师设一个疑问:&56+30的3为什么要加在十位上而不加在个位上?&就在我设疑时,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何不把设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看看他们还有什么疑问?于是,我就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要问邓思雅的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有三四个同学举手了。我请小诸葛薛润知同学提问,他用响亮的声音问道:&我想问邓思雅,30的3为什么要加在十位上?&他的提问竟与我的设问不谋而合,我知道他的这个问题在他心里早已有答案的,他只是设了一个局,提醒同学们注意&&30的3只能加在十位上。当然,邓思雅同学的回答也是非常精彩的:&30表示有3个十,只能加在十位上,加在个位上就是3个一了。&他俩精彩的回答让我感动、折服,这不正是生成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吗?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教育科研栏目
如何对教师备课进行有效管理
【字体: 】
如何对教师备课进行有效管理
如何对教师备课进行有效管理作者:佚名&&&&教育科研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40&&&&更新时间:
也是教师进行针对学生学情的提前精心预设,
4(1)(2)34(5)(6)(7)
教育科研录入:huaru&&&&责任编辑:华茹&
上一个教育科研: 下一个教育科研:
【】【】【】【】
相关教育科研
没有相关教育科研
国家级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信息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
省级教育网站
市级教育网站
区县教育网站
周边学校网站
&&&&&&&&&&&&&&&&&&&&&&&&&&&&&&&&&&&&&&&&&&&&&&&&&&&&&&&&&&&& &&西安高新第三小学 版权所有地址:西安高新区科技四路3号
&&&&&&&&&&&&&&&&&&&&&&&&&&&&&&&&&&&&&&&&&&&&&&&&电话:029--& 教导处分机:8002&& 校办公室:029-&
&&&&&&&&&&&&&&&&&&&&&&&&&&&&&&&&&&&&&&&&&&&&&&&&&&&&&&&&&&&&&&&&&&&&&&&&&&&& & 网站备案编号:陕ICP备号
&&&&&&&&&&&&&&&&&&&&&&&&&&&&&&&&&&&&&&&&&&&&&&&&&&&&&&&&&&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精心预设是为了课堂的有效生成——由一则案例说开去
预设与生成是一个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和谐统一的整体,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有课堂的精彩生成。虽说精彩生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多的则是精心预设的必然结果,是对精心预设的真情回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一方面需要我们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学情特点,努力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相关内容的教育价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教学起点和教学流程;另一方面,则需要我们及时把握课堂上由师生互动而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以灵动的教育机智巧妙处理生成信息,即时调整、灵活驾驭教学进程。只有这样,学生发展的潜力才能得以释放,思维的水平才能得到实质性提升,课堂也才能流淌出勃勃的生机。就具体的教学策略而言,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如下一些关键环节:
大胆尝试开放性导入
出于对课堂教学动态性与不确定性的担忧,为了避免失去对课堂教学进程的主动控制以及不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所带来的麻烦,不少教师习惯于设计小步走、慢慢走、步步为营的课堂导入。这样的导入固然能够带来秩序和平稳,但同时也会带来生成性资源的匮乏以及学生内在学习需求的弱化。事实上,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开放性导入”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而“开放性导入”的核心就是提供具有适度挑战性和较大开放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以激发,吸引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进而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丰富、宝贵的资源。
[案例]分数除以整数(滨海县八巨小学 朱涵波执教)
出示例题:把4/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学生各自思考、解答后组织交流。
生1:4/5÷2=2/5(米),因为要平均分成两份,所以要除以2。
师:凭什么说4/5÷2的得数是2/5呢?
生1:因为4/5里面有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5,是2/5。
生2:4/5×1/2=2/5(米),把4/5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米的1/2是多少。
生3:4/5米也就是0.8米,0.8÷2=0.4(米)。
师:现在把“平均截成2段”改为“平均截成3段”,同学们从上面的方法中任选一种再算算,好不好?
学生动笔演算。不一会儿,有人停了下来,显然是碰到困难了。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1:4个1/5无法平均分成3份。(不少同学跟着点头,表示有同感)
生2:把4/5米改成0.8米,0.8除以3除不尽。
生3:看来只有先把4/5÷3转化成4/5×1/3这个方法了。
生4:我有办法!把4/5扩大3倍,噢──不是,把4/5的分子、分母都扩大3倍,变成12/15,再除以3,得4/15米。(惊呼声、掌声)
生5:我还想到一种方法,4/5×5÷15。
师:大家明白他的意思吗?
生5(得意地):想象一下嘛,取5根4/5米的铁丝,总长是4/5×5=4(米),每根平均分成3份,一共分成15份,4÷15=4/15(米)。
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探索、有困惑、有遗憾,但更多的则是惊喜和自豪。执教老师在课后与学生的闲聊中,有人表示“这样上课很带劲”,也有人扼腕叹息“我怎么就没有想到那种方法呢”。事实上,不管是得意也好、遗憾也罢,都表明学生深层次地卷入了学习活动。而这种深层次的卷入显然得益于课始问题的挑战性与开放性──提出问题后,教师没有做任何铺垫或提示,而是让学生直面问题、自主探索;在学生自以为已经发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后,则及时提出更具挑战性的新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认知矛盾,同时也为更高水平的互动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依据内容特点,大胆尝试开放性导入,确实不失为是促进高质量生成的有效手段。
(本文节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王林等著》)
日志信息 &
该日志于 21:46由 任卫华 发表在分类下,
你可以。除了可以将这个日志以保留及作者的情况下到你的网站或博客,还可以通过订阅这个日志的所有评论。
2015 年十二月 &(5)
2015 年十一月 &(30)
2015 年四月 &(1)
2015 年三月 &(10)
2015 年二月 &(48)
2015 年一月 &(13)
2014 年十一月 &(13)
2014 年十月 &(5)
2014 年九月 &(5)
2014 年八月 &(7)
2014 年四月 &(39)
2014 年三月 &(24)
2014 年二月 &(5)
2014 年一月 &(14)
2013 年十二月 &(2)
2013 年十一月 &(1)
2013 年九月 &(10)
2013 年八月 &(1)
2013 年七月 &(1)
2013 年六月 &(6)
2013 年五月 &(6)
2013 年四月 &(33)
2013 年三月 &(41)
2013 年二月 &(11)
2013 年一月 &(69)
2012 年十二月 &(42)
2012 年十一月 &(23)
2012 年十月 &(7)
2012 年八月 &(2)
2012 年七月 &(2)
2012 年六月 &(6)
2012 年五月 &(3)
2012 年四月 &(2)
2012 年一月 &(1)
2011 年十二月 &(17)
2011 年十一月 &(3)
2011 年十月 &(6)
2011 年九月 &(1)
2011 年八月 &(3)
2011 年六月 &(4)
2011 年五月 &(3)
2011 年四月 &(4)
2011 年三月 &(18)
2011 年一月 &(4)
2010 年十二月 &(1)
2010 年十一月 &(23)
2010 年十月 &(14)
2010 年五月 &(2)
2010 年四月 &(2)
2010 年三月 &(2)
2010 年一月 &(5)
2009 年十一月 &(1)
2009 年九月 &(1)
2009 年四月 &(1)
2009 年三月 &(2)
2008 年十二月 &(3)
2008 年十一月 &(1)
2008 年十月 &(1)
活动时间 3月, 2周 之前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_参考网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
贾建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并非是写—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美地演示出来,在这样的预设之下教师成为了编剧、导演、演员,同时他也强迫着学生成为了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演员。这样的预设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预设应该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那么如何有效地预设呢?一、预设生动的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一位教师在上《紫藤萝瀑布》一文,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大屏幕出示紫藤萝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教师深情配上导语:同学们,当你面对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菊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紫藤萝,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目的美丽,有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以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就这样,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切题的导语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为文本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二、预设学生的“已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下是《不朽的失眠》的课例片段: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外的文章,题目是《不朽的失眠》,这是一篇小说,是以《枫桥夜泊》的四句诗所描绘的意境为背景,细致地描写了诗人当时的心理的文章。那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诗的作者是张继。师:对,你们还知道他是什么时代的人吗?谁能介绍一下?生:张继是唐代的诗人。师:好。谁能来背诵这首诗给大家听?生:《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学生背诵得很有感情)。师:背诵得很好,这首诗是你们很早的时候就学过的,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生:这首诗是写在一个秋天的半夜,一艘客船停泊在枫桥附近的岸边,半夜里由于月亮的时隐时现,惊动了树上的乌鸦,乌鸦不停地叫着,江上的渔火还在闪闪烁烁,此时的作者寂寞不能入眠,听着不远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更增加了几分愁思。师:很好。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不巧失眠》这篇文章,看一看他是如何来评价张继以及他的作品的。……张继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前,然而本文作者张晓风以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的感悟,张开想象的翅膀,跨越千年的时空,寻求与张继感情上的共鸣,更挖掘出了千百年来众多失意者的共同心声。《怀朽的失眠》是一篇小说,是以《枫桥夜泊》的四句诗所描绘的意境为背景,细致地描写了诗人当时的心理的文章。那么,学生要想真正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枫桥夜泊》诗作者以及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都是学生先备的知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情等这些背景知识是学好这篇小说的基础,而这些知识学生在以往学习中早已储备。因此,在课的开始,教师就做了以上三个问题的预设,意在激活学生的“已知”,为学生学习本文奠定基础,扫清障碍。三、预设学生的“未知”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教师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各种情境,多估计各种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上一年级的《小小竹排江中游》,课上,老师请小朋友找出乘着竹排看到的两岸的景物,一学生找出了“顺水流”,似乎这样的状况没有在这位老师的课前预设中,因此她有些不知所措了,混乱之中竟然没有引导学生理解“顺水流”的意思,也没有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不是景物。到了后面课堂学习中又出现了没有预设的情况,当老师问及“鱼米乡”是什么意思时,学生误把此“乡”理解成彼“香”了,而教师似乎也料知不及,匆匆过场,没有纠正错误。出现上述情况,都是由于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理解还不透彻,还不能充分地以学生为本,不能为学生提供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当然,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进发新思想、新创意。”因此,注重“生成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生成的“美丽感悟”还必须有足够的“预设”作为铺垫,否则,教师就不会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教材,对学生的学情也难以驾驭,更谈不上课堂的动态推进,“生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末,因此,“预设”和“生成”原本一家,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只有两者并重,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创,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的其它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